明月几时有

战争片大陆2017

主演:周迅,彭于晏,霍建华,叶德娴,郭涛,春夏,黄志忠,蒋雯丽,梁家辉,王菀之,吕良伟,鲍起静,李灿森,梁文道,张兆辉,冯淬帆,苑琼丹,唐宁,卢巧音,许鞍华,永濑正敏,森田凉花,骏雄,何华超,蔡瀚亿,欧锦棠,熊欣欣,吴岱融

导演:许鞍华

 剧照

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2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3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4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5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6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3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4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5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6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7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8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9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4 04:44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1940年代的香港,妙龄少女方兰(周迅 饰)和母亲(叶德娴 饰)一起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两人将家中的二楼租住给了作家茅盾(郭涛 饰)和其太太孔德沚(蒋雯丽 饰)。方兰十分热爱茅盾的文字,在其中感受到了火热的革命热情和澎湃的民族气节,然而对于身边动荡的时局和紧张的政治氛围,方兰却知之甚少。 刘锦进(彭于晏 饰)是拥有着矫健身手的进步青年,受组织委托,他负责护送滞留在香港的一批重要文人返回大陆,茅盾一家人便在名单之列。在误打误撞之中,方兰被卷入了这一危险的行动之中,并在刘锦进的建议和鼓励之下,加入了革命队伍之中去,母女两人因此被卷入了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

 长篇影评

 1 ) 这不是一部炮火连天的战争片。

故事的背景是日本入侵香港的战争时期,而故事的主角方姑,其实本可以是这场战争中的最普通的经历者,可是她选择了加入游击队。

影片的开始,铺垫了香港最后的一点平静,与已经开始的挨饿潦倒的生活,大批文人纷纷离港,原本的老师的方姑,在为了帮助自己“偶像”茅盾先生离开,意外结识刘黑仔。她过人的勇气,也受到刘黑仔称赞。而她是勇敢,内心也有犹豫。当她决定离开家的那刻,面对妈妈担心地责问“要打日本人,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她说“如果人人都这样想,还怎么会胜利”。她倔强,她有抱负,但其实她也有害怕,可是听到她这句让妈妈无法回答的话,第一次红了眼眶。

直到,她听到了妈妈被带走的消息。她比谁都着急,但她也知道很难。与刘黑仔躲过了日本兵,听了营救的计划,她终于选择了放弃,她知道,救她的母亲将会失去的努力这么久的游击队。在个人与国家面前,她选择了后者。

最后,方姑目送刘黑仔去了下一个需要他的战区,他们的结果我们都不知道,而影片不断重复的“等胜利了见面”,又有几个人在胜利了见到了面?整部影片,没有战争场面,没有炮火连天,更多的是阴云、黑夜与明月,或许是许鞍华导演所中意的视角,所展现的是在这场沦陷下,不同的人所做的选择与去向。

客观的说,影片的问题也有,比如就人物塑造来说,不少角色有种“泛泛”的感觉,似乎可有可无,但也可以说,这也是这场战争中他们的角色。也由于角色的问题,虽然明星众多,但不少演员的表演空间并不是很大,周迅、叶德娴与彭于晏的戏份最多,而几场关键的戏,也集中在周迅与叶德娴身上,两位演员的演技确实为影片加分。

周迅从《风声》的顾晓梦、《听风者》的张学宁,再到方姑。脑海中还记得顾晓梦写给玉姐的信,向她道歉,民族存亡之际,她必须做这样的选择;这一次的方姑,面对她的母亲,她依然要做出选择,演的实在是好。很多人所谓的周迅的表演没有灵气,我想说的是,演员是要服务于角色的,正如许鞍华导演所说,方兰就是个普通人,她也希望周迅“收起灵气,钝一点”,所以,最终呈现出来的方姑,不会有周迅的痕迹,也不会有曾经角色的痕迹,她就是那个战火时期的也勇敢也彷徨的方姑。

坦白说,《明月几时有》作为献礼香港回归2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而且从阵容来看又将走商业片的路线,之前就没有过多期待会成为一部口碑极佳的影片。目前来看,完成度不错,公子的表演很过瘾,目测最终评分会在6-7分吧。

上影节首映结束后的三次掌声,第一次影片结束,第二次字幕显示音乐制作久石让,第三次字幕显示导演许鞍华。

 2 ) 山体滑坡躲子弹那个镜头美哭了

明月几时有,周迅老师真的吓到我了,于是百度了一下,她今年已经43岁了,然后就不那么恐怖了……但是叶德娴老师却又让人觉得岁月并不可怕…因为沉淀的时光浸渍出生命的蚀迹~

这应该算港版建国大业吧!众帝后大腕都只争露一面~可见一个优秀女导演的号召力!

豆瓣上批评声一片,可我却真心觉得好看,绝对是上乘之作,我就奇了怪了,打打杀杀,血浆横飞,看不腻吗?

谁说走向光明的表达只能用军队英雄们逆战的光辉正面,而不能用儿女妇孺姊妹书生断舍离的忠义侧面呢……这正是女导演特有的视觉宽度才能捕捉的生态全景~

也许不像男人电影把伏笔藏入情节,最后一个反转让你五体拜叩。

你再看一遍这部电影,母亲望女的身影,传递情报时假似迷情的动作,替同袍掘坟的关照,放弃亲人的悲恸渺小,这些细节没夹带着电影手法,而是演进了观众情感里。

最后只一个止步的拥抱,一声枪响,一个今昔对比的转镜就激发出情感里隐晦的感动。何尝不是一次动容。

我们不必政治正确的恭维这种类型片。就人们牺牲自己救那些陌生人这一点,还不够让良心震颤吗?

周迅台词说,特殊情况下人才会变成这样,谁也没想到自己会在特殊环境下何样!这一句就试炼出多少人心,多少虚假,多少无奈,多少真金人格。

是啊,那些恶意吐槽这部电影,特别五毛的抨击政治的各种大侠们怕是都是沦陷后的汉奸…为什么敢这么说呢?只一点,那些在和平下都做不到律己的人,谁敢言在严苛中不会苛待他人呢?

最后想说,彭于晏的侧颜………和正颜反差好大呢!

许导真是个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导演,久石让的配乐够精致吧,请的演员一水儿的担得起角色,没有一分钱乱用在忽悠观众进场专用的大牌小鲜肉上,和无脑砰砰砰洗钱大场面的火药上,也没有奥运会开幕式级别的布景,就用镜头给你讲故事!

那场山体滑坡躲子弹的戏让我知道原来枪战戏可以美的像史诗~女导演的视角真心是这种类型片里的一股清流~~~

许鞍华导演千秋万代~~~

 3 ) 《明月几时有》的朋友圈故事

首发于《午夜场·看电影》

TT:


那天去看完《明月几时有》,我在朋友圈发了条微信:

“看的是早场,人很少。来了一对老先生老太太,互相搀扶着在我背后的情侣座坐下了。我忍不住回头偷看,看到他们一人占了一个双人情侣座,哈哈。一会又来了一对老先生老太太,互相搀扶着在我前面靠边的座位就近坐下。看电影时,我听见前排的老先生对老太太说:沈先生……是沈雁冰吧。听见后排的老太太对老先生说:这鲍起静啊……我喜欢她。他们的水平都好高!散场的时候,后排的老先生先起身扶老太太,前排是老太太扶老先生,他们两对还互相跟对方说慢慢来小心点。恩!我果然闻到了空气中浓浓的恋爱的酸臭味!

我是许鞍华的粉丝型观众,她拍得好的地方我泪流满面,她拍得不好的地方我视而不见。上海电影节的沪港电影论坛她参加了,因为主持人是石川老师,所以有了票去听。我是抱着见偶像的心情去的,她里面的宝蓝色衬衫衬着黑衣黑裤好看,耳环好看,眼镜好看。特别能理解追星的小朋友的心情,在一个现实空间里看着喜欢的人的真身,确实有一种幸福感呐。”

朋友们纷纷给我留言,鞍导的粉丝们像对上暗号似的纷纷来接头,还有看过的说:“许鞍华拍抗战都拍得那么文艺。”“拍得如清风明月,格调疏朗。”石川老师悲摧地说:“这个片子票房又扑了。”

这个片子票房怎么会扑呢?我一开始简直难以理解,老干部霍建华小鲜肉彭于晏,不是一应俱全吗,周迅刚出来时显得年纪不那么对,但后来渐入佳境,放弃了营救母亲后那蹲地的一恸,还是有她表演的功力在的。节奏确实不太紧张,情节没有拍得特别抓人,但不是每个电影都是看这些东西啊,在《明月几时有》里,可以看到的是一种动人的气质——不只是人物的气质,而是讲述这个故事的方式的气质,那种天心月满,肝胆相照的东西。

然而果然又有朋友回复说:“在我看到公号文章和朋友圈里,只有你说这个片子好呢。”喜欢这个事情就是让人有点盲目的,自己喜欢,总觉得别人都会喜欢,发现那么多人觉得不好不喜欢的时候,说一句“求同存异”很容易,心里其实是不怎么舒服的。每一次大家的评价出现重大争议的时候,难免都看了各人言论之后,偷偷在心里跟自己说:“这个人跟我是同类……那个人不是……哼。”上次朋友圈的分裂,大概是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吧。

《明月几时有》有一个很长的开头,讲的是文化名人从香港撤离的事情,茅盾,邹韬奋,梁漱冥……我一看这个开头就觉得好。中国现在还有几个导演能拍知识分子呢?电影里的上流社会是《小时代》那样的,草根底层其实是现在的院线电影里是看不到,要拍也是拍底层的意淫,比如《煎饼侠》、《夏洛特烦恼》,但总之还有人用上流社会的幻景或草根的梦境来换取票房,但几乎没有人拍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在大众文化里是一个空洞的存在。但从《黄金时代》到《明月几时有》,许鞍华拍出一批从形象上让我们信服的民国知识分子。我看《明月几时有》里的茅盾与邹韬奋,觉得他们就该是这样的气质,看到逃难队伍里的长胡子老爷爷,就知道是梁漱冥。如果一个导演在精神上不是真的能与这些大知识分子平视的话,是拍不出这样的影像的。许鞍华把茅盾放在日常生活的场景里,他的妻子,他的读者,在他的作品与日常生活的交汇之处,让人看到一个大知识分子的平常之处,与伟大之处——他启蒙了人。

这接下来就又是我特别喜欢的一段,方姑读茅盾的《黄昏》。这个电影的主题拍的是抗日,是个爱国题材,因为这个,有观众认为许鞍华写的是一篇命题作文,献礼片,所以没法做好。但许鞍华从另一个角度谈了个人为什么会爱国,会在被占领时投身到危险的地下战斗中去——在这个电影里,一开始并没有极力渲染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也没有革命话语进入作为思想启蒙。方姑之所以做了第一件抗日工作:将茅盾送到码头去,是因为她读过他的书,喜爱他的文章。在许鞍华的电影里,启蒙话语不是政治性的,而是文学性的,是审美的。

“风带着夕阳的宣言走了。像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无数跳跃着的金眼睛摊平为暗绿的大面孔。远处有悲壮的笳声。夜的黑幕沉重地将落未落。不知到什么地方去过一次的风,忽然又回来了;这回是打着鼓似的:勃仑仑,勃仑仑!不,不单是风!有雷!风挟着雷声!海又动荡,波浪跳起来,轰!轰!在夜的海海上,大风雨来了!”

这段文字也被解读出文字之后的寓意:在1927年革命失败后依然执着的,乐观的态度。但如果不把它的含义理解得这么明确,它有一种普泛的感染力:精妙而天成的比喻,激动人心的节奏。它的感染力滋养了人的心灵:让心灵更为善感与丰富,更有超越于世俗生活的精神追求。许鞍华的镜头扫过山峦与田野,扫过庄稼与稗草,一种植根于成长记忆的爱国,爱的是这片大好河山,爱的是来自母语的精神建构,爱的朝夕相处的亲人,爱的是精神相通的同胞。

这种爱让方姑、刘黑仔、李锦荣走上一条同样的道路,他们抗日,追求的是自由,免于匮乏,免于恐惧,是太平岁月,是安居乐业。

TT,你觉得我有过份解读了《明月几时有》,过度解读了许鞍华吗?我觉得并没有。她的爱国主义是很文艺的,日常,清新,里面也有你死我活,但并不掺杂太多的局势,各种各样的主义与路线。她的家国情怀就像电影中的一幕:乡下老屋的庭院天井望上去,满天星斗。特别干净,也许有点儿天真。

电影这个很长的开头,其实理好了人物的逻辑,方姑是为什么去做抗日这件事情的,电影的结尾,落在当年的一个儿童团的孩子身上,他成了一个出租车司机,这些人的事迹,只有他记得,重新埋在了市井之中,埋在了记忆里,它会完完全全地消失吗?我觉得并不会,时代与社会再喧嚣,我还是坚信,存在过的就永远存在,历史之河里,一个存在过的浪花,它的存在不只是微观的,还是宏观的,总有这样的人,总有这样的心。就像总有一个许鞍华去拍这个故事。

再说回朋友圈吧,看完电影我还没来得及写影评,先看到梅雪风老师写了篇文章,《<明月几时有>跟宏大叙事彻底划清界限》,他写的每一句话我都想点头称是,“这就是许鞍化的厉害之处,她总是能首先把我们推入那个琐碎的真正世界,让我们远离那些概念化的套路,却又在最后,让我们看到一种近乎生理需要的高贵。她在表达这些时又显得那样云淡风轻,那种深刻的改变在绝大多数导演手中总是显得刻意且用力过猛,而她总是能温润有致,润物细无声”。因为我的感受和他是一样的,他又先写了,只好把他抄在这里。


七七。
七月。

 4 ) 历史无非当下之事

原原本本地重现历史,无论是文本还是影像都是无法做到的。在此点上,影像虽然有着更强的优势:可以更逼真地让我们“看见”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并信以为真;但同文本一样,影像也只是一种对历史的阐释。这就决定了任何完全还原历史真实的企图只能以失败告终。费里尼是对的,无论是回忆还是历史(《阿玛柯德》和《卡萨诺瓦》,都是过去发生之事)只能以“说谎”的方式完成。也就是说,影像唯有通过虚构,才能更为准确地把握住真实。

因而,从未有过什么历史题材的电影能够告诉我们真实的历史是如何的,影像中所展开的无非是当下之事。原因不外乎于此,电影呈现的故事通过今日演员的扮演和对当时场景的重塑(它们所适用的材料都是当下的),并凭着“以假论真”的方式获得,比如尝试让演员像故事中那个时期的人那般表现,或让场景尽可能回复到原初的环境,确实能够取得部分效果,但却绝不能达致历史的最高真实。历史的最高真实永远属于已经在过去发生的事实,我们谁也不知道它到底为何。

这就为影像如何表现历史的真实开辟出了两条道路。一条道路执着于构筑大环境背景下的历史氛围,牺牲掉细节,这点我们在大多数历史剧或战争片中都能见到。它给观众营造的无非是一种时代氛围,让你沉浸其中,感觉好似已经触摸到历史的真实。但还有另一条相对的道路,不再关注时代背景,却注重对日常生活的刻画,从细节入手来还原出作为个体之人的生活。这也许正对应着法国年鉴学派对传统史学提出的挑战,一种大写的叙事转到了小叙事。

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也许最好地结合了两者,但侯孝贤绝对是第二条道路的最佳代表,最懂得如何通过“还原”生活的细节来还复历史真实。像在《海上花》中那般巨细靡遗地呈现当时的生活环境,或者在《刺客聂隐娘》中对唐时物件严苛的复原,观众好似真的回到了清末或盛唐。但很明白的是,两部电影中的人物都是当下之人,有着与现代人相似的情感和困境。因而,《海上花》或《刺客聂隐娘》除了是描绘当下的电影,还能是什么?聂隐娘的故事正是一个现代人可能会有的故事。

从《黄金时代》到《明月几时有》,许鞍华实践着与侯孝贤相似的理念。《明月几时有》虽然拍战争,但已经没有战争,虽然拍历史,但已经没有历史;只有普通人的生活。这些生活被刻画得如此细致,以至于让我们觉得它们发生在观众观影的当下,而不是过去。这里,影像真实走出了新的道路:它可以通过还原/虚构历史来表现当下之事。观众感受到的不再是一种虚假的时代氛围,而是彼时之人是与当下的我们如何“情投意合”。在此,许鞍华与安哲罗普洛斯、侯孝贤走在了一起。

 5 ) 胜利再见,我们的时代依然还在

许鞍华的每部电影似乎都和她的好奇心有关。对自己家庭的历史身份的探究,有了《客途秋恨》,对社会新闻根源的求索,有了“天水围”系列。她不仅享受电影拍摄过程的甘苦,电影之于她也是求知的的钥匙, 这次她拍了一部讲述香港游击队的电影,也是因为当她知道了这些人的故事,发生兴趣。这和她的师父胡金铨拍电影一半因为对明史的热爱真是如出一辙。

茅盾对方姑说“胜利再见!”,我眼睛一热。方姑参与到护送茅盾的行动中是非常偶然的,当方姑听说茅盾成功撤退,高兴地说:“太好了,那我又有他的新文章可以读了。”这是令人感动的发自小我内心的喜悦。刘黑仔称赞方姑少有女孩子像她一样勇敢,她诚恳地说:“环境会改变人吧。”许鞍华最会捕捉这样的细节。同样的细节也出现在鲍起静装扮周迅一段,在我看来意义非凡——在一场男性气质的战争中,女性保护美丽的权利也是一种了不起的抗争。被迫卷入时势的普通人,他们是爱美食和文学的老师,懂扮靓的表姨,要三书六礼结婚的表姐,爱漂亮衣服的银行家小姐。革命者本不想当英雄,不想当烈士,在时势中选择他们认为“对”的自己,未料到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当要为自己掘墓的时候,仍像过日子一般道歉。啊,我又要去哭一下了。

刘锦荣虽然能够和日本人谈诗词,而“七步诗”的威胁提醒他时刻有一把亡国奴之剑悬于颈项,民族身份在亡国之时是无法逾越的鸿沟。春夏扮演的角色与李锦荣之间的曲笔很妙。影片二人交流只有两场,在第二场若有若无的情愫之间,她传递了地图——或许李曾动员过她,或许她有倾心于他,也或许全都没有。这中间省略了很多情节,但给观众留出了非常丰富的空间自行参与到电影中去。这两个角色隐秘与暧昧的身份搭配这种欲说还休的表述是高明的处理。

彭于晏一如既往地展现他的顽皮大男孩的气质。刘黑仔的聪明潇洒、快意恩仇(也可说杀人不眨眼)以及主角光环都带有浓厚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亦是大众喜好的武林侠客在革命背景中的变身。甚至于有人说开场纵队商议一段都很像“红花会”开堂口会议。在刘黑仔的行动动机中,我们没有听到太多大义凛然的口号,甚至也没有看到传统抗战片或武侠片中仇恨与羞辱的桥段,这使得刘黑仔更倾向于一个个人主义的游侠 。

在最后刘方二人话别的时候,情感上没有节外生枝,方兰只是交代自己的名字,表达再见的希望。名字在这里是肝胆相照的信物 。方兰作为女性,不是被召唤、被教育或者为了追随爱情加入革命的,这在以往的抗战片中也十分非常罕见。

许鞍华的可贵之处 ,她总能在浩瀚的历史史料中,提炼出最纯粹质朴的人类情感,使得个人(尤其是女性)的成长于自我建构既不同于烽火佳人通俗剧戏码,也不仅仅服务于历史宏大叙事,从而散发傲然深邃的光,如同明月对群山,相映成辉。

 6 ) 抛你妈的头颅,撒你妈的热血

第一次在洛杉矶看中文电影,就是许鞍华的《黄金时代》。一个人去,空空荡荡的剧场,散座的三五人,从开场安静到离场。这一次的《明月几时有》也是如此,仿佛文艺片的标配。
       电影开始前的第一个预告片是冯小刚的《芳华》。色调,节奏,画面,音乐都是满满的青春气息,也不吝惜各色华丽的辞藻来描绘青春。“青春是无限的憧憬,恢弘的想象,是无穷的希望,是勇气的勋章……”一下子让我联想到革命与青春的关系。凡生物都会趋利避害,这是生存本能。在特定的历史年代,却总是有许多年轻人甘愿飞蛾扑火,燃烧自己短暂的生命,为理想,为某种主义,为反抗,为某个意义献身。抛开伟大的历史与社会意义,以我一向小的格局来看,我关注个人,自我的深层动机。我想很多人是想以一种荣耀的形式定格青春,从而完成“不朽”。因为青春的大敌不是老去,是内心再也没有火焰,是曾经沧海以后的淡漠。为了保住那份激情和炽热,失去这肉身也值得换回永恒的嘉赏。于是他们高喊着口号,在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历史画卷里“抛头颅,洒热血”。可是看完这部电影,萦绕在我脑海的是这句仿佛在骂人的话“如果献身意味着拋你妈的头颅,撒你妈的热血,你的亲妈,你是否还是那么义无反顾?”
       许鞍华电影的关注点从来不宏大。她书写小人物的人情冷暖,描绘生活细部的褶皱,再用温情一一熨平。近几年好像有意选择有历史情怀人文关怀的题材,也触碰了“抗日”这样大的主题,可用的还是她一以贯之的方式。方兰不是传统意义的女英雄。刚刚出场的她乖巧地抱着一只兔子。那个画面瞬间把我带回《像雾像雨又像风》,周迅仿佛又化身单纯懵懂的大小姐。这个我最喜欢的女演员就是可以在四十几岁时还能自然演绎出少女的气息。她是文艺女青年,在矛盾先生面前背他的诗,眼睛里闪着光。第一次做地下工作,接上头的瞬间,她的眼里也闪着同样的光。那是一种向往,青春特有的向往。向往把自己的生命投入更大的意义之中,向往青春可以以某种方式不朽。于是面对危险,她没有表露出任何恐惧,甚至充满了调皮的欣喜。深夜发放传单,那跳跃奔跑的背影跳着青春的圆舞曲。然而这一切终结于母亲的被捕。我想敌人摧毁不了她的意志,即使夺去她的生命,甚至是爱人的牺牲。可是那个是她的母亲,她小气自私却爱她如命的母亲。母亲去送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担心那个傻乎乎的小姑娘做不好而连累到自己的女儿,结果却被捕。电影聪明的地方是母亲被捕和审讯的场面没有直接拍出来,只有方兰的担忧。那青春恢弘的想象中将怎样脑补日本人折磨拷打母亲的场面,如此更痛彻心扉吧。所以当方兰决定放弃营救,在暗夜的路上蹲下来失声痛哭的那个瞬间才格外震撼。我想就是那个瞬间吧,她的青春就此终结。电影终结在方兰告别了刘黑仔,眼神平静地望向江河明月,过渡到如今高楼林立的香港。我很好奇,此后方兰的人生。回来查了一下,她平安地活过了战火纷飞的岁月,甚至活到了香港回归。刘黑仔没有,牺牲在内战的战场上。那么那句”胜利后再见“终成等不到的承诺。我只能猜想在此后的人生里,想到自己的抉择,想到给自己做菜送伞的母亲,她反反复复愈合不了的伤痛。值得吗?自己的命,值得。那你妈的命呢?值得吗?谁又给得出答案。
        前几天看到一篇写许鞍华的文章,说她获奖无数如今还和老妈租房子住,坐地铁出行。我的感觉是她是一个目的很单纯的导演。她有想讲的故事,就用心讲好,别的不重要。很多导演想要的太多,于是电影反而呈现出一个面目模糊的怪胎,让人无法接受。所求不多,专注的匠人精神,在浮躁的世界里,格外值得赞赏。在电影中露了一下脸的她,很可爱。还要表白一下久石让的配乐,不刻意煽情,随情绪自然流动,每一个音符的起落都恰到好处。好电影和好音乐,最美的都是余音绕梁的余味。

 短评

看来传情报还是得靠屁眼儿🙂

6分钟前
  • t0psh1t
  • 还行

许鞍华用生活的平淡之鞘包容抗战的激情之刀,感觉比“黄金时代”要好,拍出了乱世中的市井气息。小人物抗战有种听天由命的感觉,然而却比任何主旋律都更贴近真实。遗憾的是三位主演的演技被配角吊打得无比惨烈。PS说许鞍华不懂宏大叙事的人是没看过“投奔怒海”吧...

1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许鞍华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拍一部“大片”,我简直不相信这部电影真的出自她手笔。那么多没头没尾的故事线索,那么多可有可无的人物,删掉春夏、霍建华、蒋雯丽,或者其他许多角色,对故事主线有影响吗?或者说这部电影有所谓的主线吗?叶德娴演技恐成唯一看点:)

13分钟前
  • 阿暖
  • 较差

可能之前打了一堆预防针期待过低,反而没有预想那么差。不过确实很无趣,主旋律文艺化,或者是艺术片的方式讲抗日,少见,但也确实缺少大众看点,不被喜欢也就正常了。叶德娴都是亮点,表演和角色都很丰满。梁家辉的不动声色也很棒。朋友都说王菀之很差,虽然不认识她,但真是差到一眼就认出来,厉害

1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梁家辉的设定是最好的部分。抖动的嘴角,嚅嚅喏喏,曾经腥风血雨,如今也得靠开出租为生,躲在世俗的街头巷尾,谁又知道他的过往。从细部切入,从细部结束。但是主体故事的气质互相冲突。你说有主角,它又是群像;你说反高潮,部分又故意悲壮;你说它塑造悬疑感,但没有任何需要解谜的内容。感受奇怪。

18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这不是一部炮火连天的战争片,女性导演的视角下,是那场沦陷中不同人的选择和去向。最令人感动的几场戏集中在周迅饰演的方姑身上,与母亲告别的倔强,放弃救母时的难过。整片虽有瑕疵,但周迅与叶德娴的表演就已称得上五星了。

19分钟前
  • 吸橙
  • 推荐

《明月几时有》里最喜欢的两个地方,已经成为游击队中队长、历经枪林弹雨的周迅,在放弃营救母亲后,独自坐在屋中,屋外是慢慢暗下去的深蓝大海,她喃喃背起了茅盾的诗,上一次背这首诗时,她是一个时髦女文青,热爱左翼文化,那时有太多这样的文青,被文艺和时代推动,懵懂无知地走上一条刀

22分钟前
  • 绿妖
  • 还行

叶德娴给周迅那把伞时,便一下子进入到故事里去(叶真是好演员)。想方姑一人,大时代之下,是个人内心的痛楚,所爱之人都一一离去,明月虽已升上天空,所照之处空空茫茫,江山大义之下是人情的无所依傍,这是我觉得电影尤为动人之处。

24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二刷,“死不重要,不要连累队友”的中心思想概括的很好,许导放弃了擅长的小格局,但有其一贯风格,透过不同事件刻画女性之余转写家国,前2/3剧作相对完整,后面完全散掉,个别角色没有存在价值。幸有叶德娴撑场,串起后半部分,其他人表现不突出,最差不是霍建华而是灾难性的王菀之。

28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死不重要,不要连累队友啊” 久石让配乐恍如《悲情城市》,历史与革命的故事,让观感介于《黄金时代》和《十月围城》之间。逗比彭于晏,叶德娴更像主演,好久不见周迅,霍建华终于有超过5个表情的表演了。最后的平移镜头,串起古今,不同的香港,一样的情怀情绪…

30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人常在,月就常有。喜欢两组蒙太奇:方太太走了,下一个镜头是方太太种在阳台红红绿绿的瓜果蔬菜;方姑踮起脚看海的远处,下一个镜头香港今日的夜景灯火通明。

31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打一星的,你们真的有认真看吗?

33分钟前
  • 二十一杯酒
  • 力荐

许鞍华的戏就像森林一般,伫立着一个个枝枝叶叶的人物,平淡无奇之下却极美极摄人极富交流感。客串的明星之多堪称一部香港版建国大业(还看到卢巧音王菀之叶德娴梁文道你能信),表演没有惊喜却也都在水平线之上,值得看。

36分钟前
  • 木一
  • 推荐

角色多、故事平其实都可以接受,因为许鞍华擅长的那种普通人之间的感情互动倒是都还在。但叙事去政治化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物动机缺失啊,导致观众看待整个片会感觉像都市传说而无法产生真正的共情。一个左派电影不应该只是都市传说啊。演员基本不入戏,演得好的好像只有叶德娴和永濑正敏...

40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从电影整体的剧作结构上,它用第三人称视角来讲故事,留白了很多,故事整体上的前后逻辑也需要脑补,但从每场戏小的技巧上讲,它又是很类型片化的叙事技巧,每个故事段落之后做到了节奏的起伏。它用第三人称讲大的时代背景下,一群被遗忘的小人物,用充足的细节塑造一个时代的质感,很有诉求。

4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电影院# 喜欢的演员和导演一个个年华老去,灵性不再,即使如此也要珍惜在大屏幕上和他们倒数相会的日子,因为我也不再年轻,不知道下一次还有没有机会再看到他们,徐杰曾说观众是喜新厌旧的,很多演员上了年纪都没有戏拍。是这样的吗,也许固步自封的我,早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脚步了吧

44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明月几时有》,非常许鞍华。大时代,小人物,对敌对友,对国对家,喷薄的情绪,却表达得细腻克制。一部难得演员演技齐在线的电影

46分钟前
  • 费布勒斯
  • 力荐

这样的题材,香港男导演们拍不出,只有许鞍华还在坚持,并拍得细腻克制。动人处,是周迅放弃救母后突然蹲地恸哭的一个远景;是叶德娴颤颤巍巍的可爱和挺身而立的沉静,以及与鲍起静两只老港女再度同框;是霍建华无法兑现的拥抱与彭于晏不诉离殇的诀别。它是悲的,又予人希望。江河万里有缘再见,珍重。

50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难以评价,但确实质量上乘。

54分钟前
  • Mona Lishark
  • 推荐

電影結束,共響起了四次掌聲,為目前本屆所看影片之最。不說那些虛無的主義,只說尋常百姓對和平的嚮往,因貼近我們的市井細節與智慧而笑,為理解萬歲與捨生取義而哭。周迅依然出色,全片最佳表演來自葉德嫻。#SIFF2017#

55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