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迷高跟鞋

喜剧片西班牙1991

主演:维多利亚·阿夫里尔,玛丽萨·帕雷德斯,米格尔·波塞,安娜·莉莎兰,Mayrata O'Wisiedo

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

播放地址

 剧照

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1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2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3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4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5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6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13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14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15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16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17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18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19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3 23:44

详细剧情

  在蕾贝嘉(维多利亚·阿布里尔 Victoria Abril饰)的童年时期,作为当红歌手的母亲(玛丽莎·佩雷德斯 Marisa Paredes饰)就为了事业而远走他乡,抛下女儿独自长大。蕾贝嘉一直想挽留母亲在身边,不惜间接害死继父,这一切都是枉然。  母亲的光彩太耀眼,蕾贝嘉尽其一生去模仿追赶,想要成为母亲那样的人;同时,母亲的无情和永远无法超越的高度,却令蕾贝嘉对她充满妒和恨。她当上了新闻主播,嫁给了母亲的旧情人,力图让自己变得强大。但是母亲回来后,和蕾贝嘉的丈夫爱火重生,这让蕾贝嘉非常生气。她一怒之下把丈夫杀死,并坦诚了自己的罪行。  蕾贝嘉入狱后,母亲反省自己和女儿的关系为何变成这样。她要赎罪,要把正当盛年的女儿从监狱里救出来,让蕾贝嘉继续寻找幸福的归宿。

 长篇影评

 1 ) 荒诞与杂碎的后现代叙事

西班牙当代电影灵魂人物阿莫多瓦早期但是足够经典的作品……这部作品的复杂程度令人咂舌,电影的直观感受便是荒诞和杂碎,这也秉持了阿莫多瓦一贯的后现代风格,电影采用多个二元对立,恶魔母亲与天使母亲,却集于一身,虽然转折比较生硬,却符合了观赏者的心理,同时,母女二人施暴者与受害者在电影前后的转换,也构成了二元对立……电影的元素十分绚烂,三角恋、乱伦、童年床上、吸毒、性倒错、性爱、枪杀、悬疑、同性恋、监狱、歌舞等等……这几乎囊括了一切眼球经济的拼贴,使得电影非常类似于西班牙的喜闹剧……关于这部电影的后现代性批评,戴锦华有专门的阐释,非常详尽,再次不多赘述……个人体验而言,这部电影在秉承弗洛伊德的同时,也尝试着颠覆精神分析,厄勒克特拉情结却发生在母亲身上,女儿扮演了俄底浦斯情结恋母的男性角色,这在某种意味上成为了颠覆,对女儿而言,男性无关紧要,只是询唤母亲的关注,比如父亲,与母亲抗衡的手段,比如丈夫,或者是代替母亲的工具,比如人妖法官,这是有悖于弗洛伊德理论的,母女成为了镜像关系,她们似乎都需要从对方身上询唤各自的存在……然而当她向母亲叙述了所有童年创伤,她得到了痊愈,这又是符合精神分析的推演的……阿莫多瓦在色彩上的运用十分具有泼普色彩,而不时出现的夏奈尔也是消费主义的表征,导演不愧是奇才,他在玩弄艺术,各种艺术的杂碎成了表达他个人主张的工具,期间,大众与小众文化,低俗与高雅文化混为一谈,互相解构,而对于导演,他同时做的是将商业片与文艺片的混合,在他的麾下,似乎这个概念也成了后现代的症候……

 2 ) 妈妈,我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值得你骄傲

  高跟鞋细长的后跟,优美,遗世独立.它属于成熟,或者说它标志着一个女人的成长,就像小人鱼十五岁获准浮出海面带上地花冠.不仅仅是美丽的装饰,更是一种象征.
       "小时候,总是听妈妈穿着高跟鞋笃,笃地远去,又盼着再次听见笃,笃声能知道妈妈回来了."
       女主人公维多莉亚从地下室的窗户向外看着街上女子艳丽的高跟鞋,跟母亲如是说.于是,高跟鞋的含义有了质的升华,一个女人的成长是由于她对另一个女人的热爱.维多莉亚深爱自己的母亲,她努力摹仿自己的母亲,喜欢母亲喜欢过的男人,和模仿母亲唱腔的人妖交好.她希望证明自己拥有母亲遗传的一点点天才,她值得母亲为她骄傲.
       说来很孩子气的,只是,仅仅只是希望她爱的母亲更重视她,向她证明爱她而已,而她却用生命做赌.听女主角向母亲声泪俱下地表白时,听她用<<秋的恋曲>>的故事讲述自己的感受时,心里有一根弦被触动.
       这就是最原始的爱.

 3 ) 《情迷高跟鞋》影评

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在本片中用丰富的色彩和场面调度讲述了一个女儿以母亲为偶像并不断追逐的故事。阿莫多瓦从女性视角出发,展现了女性的情欲、欲望、女性之间、母女之间的情感关系,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涉及异装癖、人妖元素,仍旧展现了富有特色的导演风格。


一、主题

在阿莫多瓦作品《黑暗的习惯》《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我为什么命该如此》等作品中,母亲、女性的形象始终是他关注并探索的话题。本片的题材和阿莫多瓦其他的作品一样,都涉及了女性题材。丽贝卡作为影片的主角,故事从她的视角出发,跨越时间与空间讲述了丽贝卡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母亲在片中是位高权重的代表,她获得了事业的成功,女儿是低下卑微的代表,只是碌碌无为的新闻播报员。丽贝卡无论是从自己女儿的身份出发还是从下等阶级身份出发,都是一直在追逐母亲的道路上。丽贝卡渴望和母亲一样获得成功获得瞩目,却屡屡受挫。丽贝卡和母亲的见识与思维截然不同,这也是她频频受挫的原因。导演在画面上通过场面调度和美术设计对母女二人的性格特点、人物关系进行了暗示和象征,巧妙的构图与色彩深化了母亲与女性地位的主题。


二、摄影机调度

从构图方面看,常使用双人镜头构建丽贝卡和母亲的关系。例如在丽贝卡儿时是母女二人的双人镜头,此时母亲在左丽贝卡在右,母亲在画面的所占比例略大,权重也大。在母亲成名回国取行李这场戏中,母亲先在画面中占据主体地位,摄影机以母亲为中心逐渐推进从而带出从后景入场的丽贝卡。母女拥抱后这个中景二人间隔较大,象征着阔别多年而产生了生疏与隔阂。导演随后利用助理的入画把三人关系拉拢,但此时母亲位于三角形构图的中心,暗示了稳定的地位。同样的三角形构图在三人看海报时也曾出现。丽贝卡出狱与母亲相见时,母亲站在高处,丽贝卡站在低处,在视觉上展现了母亲处于强势,丽贝卡处于弱势。随着母女对话的深入,母亲充满歉意的台词流露,母亲的调度也从高处走下来和丽贝卡平齐,最后二人坐在相同高度的长椅上,暗示了关系的趋于平等和缓和。

此外,在打破丽贝卡和母亲的和谐关系时常分别使用单人镜头并放大主体突出矛盾。母女在机场因记者问题产生分歧时以对方为前景进行了单人脸部特写,值得注意的是丽贝卡作为前景时比例较小,母亲作为前景时比例较大,象征着母亲的强势。在母女二人乘车发生争执时也使用了单纯的单人脸部特写,即使如此,母亲的画面比例仍旧大于丽贝卡,再次强调了母亲的权力。

从摄影机运动方面看,以摇和推拉为主的运镜方式灵活展现了人物关系。在运动镜头中,如果母亲在本场景出现,那么镜头常以母亲为中心进行运动。除了之前提到的两个三角形构图之外,在母亲和丽贝卡丈夫共进晚餐这场戏中也是以母亲为中心进行镜头运动。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中心从丽贝卡和母亲在法庭大吵这场戏开始,镜头就变成了以丽贝卡为中心的运动,这暗示了丽贝卡在母亲面前地位的提升、母女差距逐渐变小。在此之后的救护车对话、临终遗言,母亲始终是躺位,丽贝卡始终是坐位,象征了母亲地位的逐渐陨落和丽贝卡地位的逐渐提升。


三、色彩运用

在置景方面无论是资产阶级之家还是酒吧舞厅都充分展示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西班牙风情。在人物的服化道方面,不同颜色的运用对人物刻画起到有效作用。黄色代表了希望、光辉、功名,在影片前半段丽贝卡和母亲之间存在隔阂时丽贝卡的主要色彩为黄色,在本片中主要象征着丽贝卡对母亲成就的渴望。而母亲的主色彩为红色,象征着热情、幸福、女性权力。例如在母亲准备离开祖国时身后的靠枕为红色,而少儿丽贝卡头戴黄色装饰。从此时起,丽贝卡对于母亲的追逐逐渐生长。再如母女二人在机场重逢时,母亲身穿红色套装,而丽贝卡身穿白色上衣,显示了丽贝卡的边缘化,突出了母亲的地位。母女二人在海报前对话时,母亲背景为红色海报,丽贝卡背景为黄色花朵,因此也象征了各自的心理。直至母女二人在法庭争吵过后,母亲的衣着颜色逐渐变暗,变为黑色、灰色,而丽贝卡的衣着颜色逐渐变得鲜艳,变为粉红色、红色。在影片结局时身穿白色睡衣的母亲安然去世,身穿粉红色衣服的丽贝卡在她身上依偎,暗示了母女地位的变化。


四、隐喻与象征

在片中出现了许多带有隐喻色彩的物品或者符号。最主要的富有象征性的物品便是高跟鞋。母亲和高跟鞋常常同时出现,由此高跟鞋代表了地位、权利,而丽贝卡也在穿高跟鞋的过程中追随母亲的步伐,但是屡屡失败。比如在丽贝卡和莱塔尔在更衣室时说自己穿着高跟鞋会摔倒,就暗示了丽贝卡从心底的自卑。片中对于性别暗示也很常见。开场丽贝卡的倒影与窗外的树干相叠,而树木的圆形形状象征着女性,暗示了母亲在丽贝卡心中不可撼动的地位。而与之相对的是手枪的出现。丽贝卡丈夫决定一同前去表演秀时佩戴了手枪,随后也有许多手枪的镜头,暗示了男性与暴力。当丽贝卡枪杀丈夫、出狱回到家后翻出手枪的行为都是为了打破阶级差距、掌握话语权的斗争。其他关于性符号的表现更清楚地诠释了导演对于情欲、性别之间的探讨,比如落地破碎的红色星星盘子充满了性暗示,配合激情戏阐释了丽贝卡作为女人的欲望。


五、结语

导演借助“高跟鞋”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斥着欲望的世界,不完美的女性形象构筑起女性敏锐而坚韧的内心世界。影片中母女二人从对峙到和解,流动的亲情让人感动。极具现代感的画面、随心所欲的色彩与电影中离奇混乱的情节和离经叛道的人物相得益彰,从女性潜意识层面表达女性的身体、情欲和性别诉求,展示女性深层诉求上的空缺。

 4 ) 高跟鞋

把情感纠缠于悬疑和谋杀,把泪水掩盖于纯正艳丽的温暖色块之下,把高跟鞋混合于手枪……《高跟鞋》是个古怪的片子。

不能否阿莫多瓦影片中人物的痛苦,他们的痛苦大多来源于交流过程中产生的重重障碍,然而阿莫多瓦执著于交流,并且对交流进行了深刻贴切的阐释和表达,因此,他在九十年代的全球化进程时期成为大师级人物决非偶然。在他的影片中,人们的情感交错着在时空中彼此贯穿,互相撕扯黏附着,只有用最怪异的方法才能将这纠葛解开。

看看这纠缠不清的复杂情节吧——这样的故事并不讨好,有人说:“一部电影中,需要观众记住的要素绝对不许超过十六项,除非这片子是拍给黄药师他老婆看的。”但是一旦深入其中,它却如此令人着迷——因为它的主线和思想都非常清晰。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神经质的女儿先后杀死明星母亲的丈夫和情人,她认罪后坐牢,母亲突发心绞痛,在临死前替女儿抵罪,女儿后来和一个人妖法官生活在一起。

对于这样一个耸人听闻的题材(我喜欢耸人听闻。阿莫多瓦一定也非常迷这个。),导演却并没有直指谋杀——甚至颇有些轻描淡写。与此相反,在影片开始便让女儿在机场等候母亲的时候去回忆往事,这样就奠定了本片精神分析的基调。

我们注意到母亲和女儿的高跟鞋:母亲一直穿红色的,女儿则是不打眼的黑色。两双高跟鞋暗示了两个人的身份和命运:母亲光彩照人,她是一个强大而有天赋的人;女儿则是“一幅苦瓜脸”,性格孤僻。母亲是女儿心目中的偶像,女儿爱她爱得发狂。我们看到女儿固执地带着十年前与母亲一起买的耳环,在机场等待母亲时激动得浑身发抖,她一直模仿母亲,学母亲那样走路、说话,像母亲一样向文艺界发展。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她根本没有天赋。她是生活在母亲阴影下的可怜虫,并且始终无法摆脱这样的地位。她的爱是不完整的,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女儿略微有一点受虐倾向,她必须使自己成为他人生活的一部分,否则她便感到无比的孤独和痛苦。她无法靠自己的力量站立,“穿了高跟鞋的脚跳下来会摔伤”。母亲的离去让她备受打击,她有些病态地嫁给母亲从前的一个情人,企图从中寻找母亲的影子——她把自己看作母亲的影子,她嫁给贝尔纳这个行为更像是一次假想式的从自己到母亲的转化仪式。

母亲则因为强大而过于独立了。她离开女儿只身前往墨西哥,一去便是十年。她依然爱着女儿,但是却害怕这种爱成为自己事业和生活的障碍,结果是她什么也没能带给女儿。但母亲并不幸福,她除了事业成功之外一无所得,“红色高跟鞋”也未必就是美丽的。影片中母亲住在地下室里,她解释道:“我从小就住在这座房子里,从通风孔能够看到街上行人的鞋子。”她从自己的贫困童年联想到女儿的不幸童年,并且感到内疚——甚至是一种恐惧,她固执地住在地下室里可以看作是对自己不负责行为的一种惩罚。

第一次谋杀来源于女儿对母亲爱的索取,只因为母亲随口说到:“如果你父亲让我去墨西哥,我就永远和你在一起。”这个才十三岁的女孩便间接制造了一场车祸导致父亲遇难。然而母亲并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依然离她而去。当母亲归来时,女儿的第二次谋杀便无疑是一种报复了,或者说是“爱杀”。她哭诉道:“我什么都不如你,只有一点,我得到了贝尔纳,可是你一回来就夺走他!”如果把女儿对贝尔纳之爱看作是她对母亲的爱的移情,那么女儿杀死贝尔纳无疑也是对母亲的谋杀——后来母亲之死可以看作对此的映证。用手枪来驱散高跟鞋带给她的阴影——这一点在电影画报上表现得非常清晰。她要摆脱母亲,摆脱自己不幸的源头:对母亲的爱。

替代与模仿导致自我损耗,这就是女儿的悲哀。影片安排了两个次要角色与此呼应。一个是模仿母亲唱歌的人妖,一个是想要取代女儿地位的手语播音员。人妖同学是影片中起关键作用的角色——只有他一个人正确处理了爱与自己和他人的矛盾。他钦佩母亲,于是他模仿她,但是他不是她,他完整的保留了自己的自由和爱别人的权力。而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一种分裂——分裂是后现代主义提出的大问题,阿莫多瓦表现了它,却没有对它表露更多的警惕和关注。

于是影片中出现了一处断裂:女儿向全世界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却在法律面前撒了谎;母亲对上帝说了实话,却对所有人撒谎。创作者用情节上的巧妙转换——人妖对女儿的信任和爱慕掩盖了这处断裂,从而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

监狱生活重唤了女儿对爱的体验:对自由和热情的向往,封闭状态中的舞蹈,友情的美好。她忽然晕倒,医生告诉她她怀孕了,同时这意味着她的新生。可是她不知道怎样洗刷自己的罪恶——表现在她不知道怎样安放那柄作为杀人证据的手枪。一个有罪的人还能够重新去爱么?一个亲手扼杀爱的人还能够继续爱么?母亲在临死前成为她的拯救者,同时拯救了自己。

由此影片制造出真实与谎言的完美和谐——一种适当的坦诚,保持一定距离的爱,人们彼此相爱,但既不过分依附,也不相互孤立。这个观点在对当时(91年)的世界局势来说无疑是非常具有启发性的。

 5 ) 你会突然明白,你已失去

这部片子一开头就让人联想到《秋日奏鸣曲》,到高潮部分,则直接由女儿之口道出本片母女关系与《秋日奏鸣曲》的相似之处。但,绝非模仿。

同样是表现母女情仇的片子,阿莫多瓦比伯格曼包容,即使献身演艺事业而无暇顾及日常生活,影片里的明星母亲依然深爱着女儿蕾贝嘉,哪怕蕾贝嘉杀人。

蕾贝嘉杀死了母亲的两个情人:一个是在幼年时期,成为她继父的男人阻碍了母亲的艺术生涯,因此被她换药间接害死;一个是在成年以后,她跟母亲的旧情人结婚,但母亲回来了,因余情未了促使三者关系尴尬兼一些旁线事件引起的激化,她枪杀了自己的丈夫。

貌似都事出有因,归根结底却是孩子的独占欲在作祟,蕾贝嘉的执念是:赢了母亲,赢得母亲。

自打出生以来,她就有一个绝大部分属于公众,仅有小部分属于自己的母亲,这小小的一部分还得跟母亲的情人们分享,她跟在他们后面,只是一个被逗趣的小东西。她仰慕母亲,极力模仿母亲,珍爱两人拥有的相同物件——比如那对小时候跟母亲一起去旅游时购得的耳环。

母亲有的东西,蕾贝嘉都想拥有,包括母亲曾经拥有过的男人。这大概可以归因于母亲过于强势的社会身份造成了蕾贝嘉无法像寻常家庭的孩童那样在一段特定的时期里理所当然地占据母亲,发展出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即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养成。

欠缺型的旧有依恋模式未被有效打破,那么带入成长历程往往会产生情感方面的饕餮式回旋——极为渴望建立一段满足情感需求的新关系,倾其所有投入(包括消耗对方),却全部拿去填补往昔那个无底洞了。于是悲伤、绝望随之而来,伤口撕裂得越来越大,欲求也就越来越强烈,最后演化为毁灭一切的愤怒,导致关系丧失。一切都完结了么?

然而。爱到尽头,到一去不返之时,正如影片里Luz Casal所咏唱的主题歌:不久后你将会发现,日子不好过,因为没有我在身旁。每到夜深人静的夜晚,你会想起,那段甜蜜的日子……你会突然明白,你已失去,宝贵的爱情,心爱的情人。——在拥有时不能确信,以丧失为代价才能验证到曾经的拥有,这种痛入骨髓的悲伤只会在一次次的后悔和重演中愈加沉积,拖着饱受摧残的生命无休止地沉沦下去。

在激情中饮鸩止渴直至犯下不可逆转的罪过,或是惊涛骇浪之后克制为死水微澜,这样的主题在不同的导演手里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擅长刻画回避型人格的伯格曼做法是点到为止:有感触,但生命还在延续,或许以后的人物关系会有变化,又或许仍是各走各的路——未来会怎样,谁知道呢?

阿莫多瓦显然激越得多,他不满足于揭示问题,还急于处理问题。他的故事更为跌宕起伏,不惜走极端:性、谋杀、扑朔迷离的身份游移……只要能服务于他的主题,他什么都敢端出来,甚至漫不经心地跨越伦理道德的界线——我感觉,他并没有挑战的意图,只是手轻轻一抬,放过去了。

有趣的是,正是这样的“放”,起到了救赎的作用。在多重身份之间转换的男人(人妖、吸毒者、法官)爱上了犯下杀人罪的蕾贝嘉,愿意在其面前整合身份以共同步入未来生活;临终的母亲为了让女儿重新拾起幸福,不惜违背教规以撒谎来承担罪名。

阿莫多瓦是相信爱的,正因为承认了爱的痛苦,他对爱格外宽容。他不想声讨什么,追究什么,因此或许显得不那么深刻。不过我喜欢他慷慨地给予剧中主人公重新建立生活的机会,即使有那么一点儿工于心计和不择手段。

最后的场景是母亲和蕾贝嘉曾经共同生活的一间小小地下室,功成名就之后,母亲将它买了下来。在这里,为了等候彻夜不归的母亲,小蕾贝嘉一遍又一遍倾听小窗外的高跟鞋声难以入眠。高跟鞋,这鲜艳、坚硬的欲望象征让爱成形又将爱踩成碎片。

母女终于和解,女儿放下了恨意向母亲倾述浓厚的爱,并终于能够感受到母亲从未断绝却总被无奈阻隔的深爱。在这片子里,我感受到阿莫多瓦对女性内驱力的敬重与悲悯,做为女性的身份设定,要在社会成就和个人情感方面同时实现欲求,那种矛盾和两难抉择不亚于生产时的阵痛啊。不过,女人如果接受了自己的分裂性,会不会好些?如同母体诞生出新的个体,除却生理上,在精神层面也该具备男性世界定义之外的强大。可那是什么呢?我还没想明白。呵,反正在这点上,我喜欢阿莫多瓦,讨厌伯格曼。

如今,蕾贝嘉推开地下室窗子的时候,那些在头顶移动的高跟鞋并无压迫感,而是温情记忆之回归。总也盼不到的爱随着哒哒声走回来了,而母亲的生命也到了尽头。蕾贝嘉趴在母亲的身上,仿佛又重新融为一体。但这已经是有准备的丧失,是爱的延续以及未来的开始。

其实失去总会成为必然,要明白的是既然确信了曾经的拥有,就该习得如何去爱,甚至做好哪怕是受到伤害的准备。所以,阿莫多瓦眼花缭乱地把玩禁忌,最终还是治愈帝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年前写的旧文,如果不是重新翻阅这篇,我都忘了看过这部片子。

 6 ) 母亲与女儿

《夜行动物》里,女主的母亲曾对女主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终将会成为自己母亲的样子。

这部电影里,却是阿莫多瓦角度呈现的算是天才妈妈与普通女儿的故事。普通的女儿一生都在想获得妈妈的关注、陪伴、爱,甚至想要赢过母亲,哪怕是跟曾跟母亲有短暂恋爱关系的男人结婚,她觉得她在这个男人的占有上面,她赢了。

而母亲呢?离开十五年,回来主要想赢得女儿,弥补她角色缺失的时光,最后用自己的死替女儿洗刷罪名。

很难讲,母亲与女儿这样的联结,我们在诉求爱的时候,更渴望不同,渴望在关系的角力中找到新的平衡。

我不愿成为我母亲的样子,但这不妨碍我爱她,即使我在讨厌她的时候,我也还爱着她。

 短评

唯一一位会让我因为他而选择去看片的导演。我太爱阿尔莫多瓦镜头下的女性,人物塑造和故事构建都足够饱满。坂本龙一的原声也出彩,片中那曲Año de Amor很有演歌的风韵在。

6分钟前
  • Enliven
  • 力荐

二流的Film Noir+二流的希区柯克,异装癖变法官,以及对谋杀案的追寻这块,都是它们的影子,而实际上,沙发上藏手枪哪个段落,恰恰也正是希区柯克悬疑手法的经典运用。(炸弹爆炸,5秒和5分钟,区分惊奇与悬念。关键在扩大观众的视角,给予其更多超过剧中人物限制性视角的信息

8分钟前
  • 江寒园
  • 较差

【B-】看过的阿莫多瓦中相对一般的

13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第一次看阿的片 从乍眼的平淡 然后随着追思越品越香……女人 母亲 认同 欲望 死亡……非常“精分”的一部片子 想写女性主义主题的可以好生借鉴番~

16分钟前
  • H.弗
  • 力荐

推荐指数:★★★☆ 颜色依旧绚丽,故事依旧缠绕心间,但是这次近乎乱伦的谑恋,不喜。

19分钟前
  • 云图
  • 还行

第三次被阿导打动~也许很多感情关系无来由也无任何理智可言,但总有些人本性的发挥,比如母爱。。。母亲是个很爱自己的女人,种种细节表现她会为自己放弃很多,包括女儿。可她始终也是爱女儿希望她好的:挑剔她小毛病也好,夸赞她有进步都好,最后关头,她所做的是一个很性情化母亲的行为

24分钟前
  • 兜小猪
  • 力荐

惊喜,饱含激情与热泪。

2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C / 观感神奇,明明各方面都欠了点,但却愈发有大师气象,一种对各种“杂质”段落的自信整合?

33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剧情比较曲折,人物关系复杂,但和喜剧有什么关系?小蕾贝嘉很可爱。A girl's mother returns after 15 years to find her daughter has married one of her (the mother's) old boyfriends. They try to mend their broken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and deal with their common lover.

37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意思神馬的都知道 監獄那一小段歌舞太霸氣了~整個顏色夠狠 但是就是不喜歡這種類型 母女的牽絆 莫名的3個身份 都是不行的點

42分钟前
  • T.V.Zoe ி
  • 推荐

恋母。阿莫多瓦能把任意性别年龄辈分种族的两人或多人扯上关系

43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鲜艳到跋扈的色彩,伦理与欲望的针锋相对,总觉得看阿莫多瓦早期的作品,板鸭人那股骨子里闷骚的热情就要从镜头里夺框而出了,永远充满不那么沉稳却积极的活力——当然,这一切都只发生在美好繁荣的8/90年代,或许那是人类文化盛极而衰的最后转折点吧——如今的阿莫多瓦也开始沉默思索了(我反而更爱了)。

45分钟前
  • GIVIND
  • 还行

每次看阿尔莫多瓦总能勾起学西班牙语的念头。

50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真是临场发挥般的叙事,讲到哪儿算哪儿的风格格外阿莫多瓦。一人分饰三角,活在母亲阴影下的女儿,故事永远那么离奇。然而半地下室的窗前走过的高跟鞋将世代不变,那是人们对于自己憧憬之物的仰望,是一切欲望的根源。

53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色彩大胆,对比鲜明。女儿以母亲为最终追求的榜样,甚至到了争风吃醋的变态,最终母女竟然能冰释前嫌,拯救女儿。真的是感动天感动地,感动不了我。

55分钟前
  • 菜根
  • 还行

高跟鞋的回音,女儿难免要走母亲的老路

56分钟前
  • Over5
  • 力荐

早期的粗粝荒诞

1小时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恋母,《秋日鸣奏曲》的片段解读,最后母女的理解与心灵的沟通,母亲的救赎。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西班牙的监狱条件这么好 唱歌跳舞真欢乐 西班牙歌曲真好听 旋律跟最近在听的爵士专辑很像 是一个源头的吧 三星半

1小时前
  • 河原宏
  • 推荐

早年买的看是看过,早就忘了,说忘了也不确切,变态的情节还记得,却不是影片来的,是封套上文字来的。文字比影像的力量更强大,倒也离奇。

1小时前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