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天堂

剧情片俄罗斯2016

主演:朱莉娅·维斯托斯卡亚  彼得·库尔特  维克托·苏霍卢科夫  菲利普·杜克斯纳  让·丹尼斯·罗默  乔治·兰茨  托马斯·达青杰  伊琳娜·杰米德金娜  克里斯蒂安·克劳斯  雅各布·迪尔  拉莫娜·库泽-莉比诺  薇拉·沃隆科娃  

导演: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播放地址

 剧照

战争天堂 剧照 NO.1战争天堂 剧照 NO.2战争天堂 剧照 NO.3战争天堂 剧照 NO.4战争天堂 剧照 NO.5战争天堂 剧照 NO.6战争天堂 剧照 NO.13战争天堂 剧照 NO.14战争天堂 剧照 NO.15战争天堂 剧照 NO.16战争天堂 剧照 NO.17战争天堂 剧照 NO.18战争天堂 剧照 NO.19战争天堂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43

详细剧情

  1942年战时的欧洲,奥尔加,移民到法国的俄国贵族女人,同时是法国抵抗组织成员,被盖世太保发现她在自己公寓藏匿两名犹太儿童而被捕,她的案子被分配到盖世太保掌控下的法国警察局长朱尔斯手里,奥尔加想用身体交易换取自己的自由,然而好色又胆小的法国人还在犹豫不决,就被抵抗组织一枪送去见了上帝。  朱尔斯被枪杀后奥尔加被关进犹太集中营,遇到了一个认识的德国军官赫尔穆特,在战争开始前,两人曾在托斯卡纳和朋友们一起度过愉快的假期,在那里,赫尔穆特曾对奥尔加一见钟情。如今,貌美迷人的俄国贵族成了为一点点生存可能抢死人靴子、为了两根香烟给集中营里的女监工提供服务的阶下囚,而热爱音乐和契科夫的德国青年,放弃家产和一切,全身心投入到他所相信和追随的纳粹事业中来。在每天都要死一万多人的地狱般的集中营里,两人踏上一段扭曲的关系。在战争后期纳粹全面失利的时候,赫尔穆特做好了假护照决定带奥尔加一起逃往南美德国殖民地,这让对生存有巨大渴望的奥尔加激动得无以复加。然而奥尔加在集中营里偶遇自己曾在巴黎公寓里藏匿过的两个犹太男孩儿,让她一念之差,在最后关头改变了主意

 长篇影评

 1 ) 在god的面试间 能拿到去天堂的offer吗

没白跑这么远去看它。喜欢电影的拍摄手法,三个不同民族的人用不同语言向上帝陈述自己的故事、既是回忆、又是赎罪。用黑白录影带的方式记录这客观、真实、简单的时刻,使人辨别不清是在现实还是在神明的世界。三个人从不同角度叙述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在不断闪回的回忆中、他们的命运相交在战争的背景下。每个人都扮演着一个鲜明的角色,都有着自己的立场。有人想通过战争建立所有人的天堂、有人在战争中守护自己的天堂。最后陈述完毕,录影带结束,上帝呼唤女主角“你什么也不用怕,进来吧”—开门的声音、一道白光。人世间只有她拯救的几个身影在钢琴声中沿着道路行走。很震撼的电影,震撼在叙述的平静、回忆的真实、现实的复杂,在所有个体的行为和幻觉交织之间,还是能看到人类共同的、超脱个体感受的“善”。最打动我的角色不是为了救人放弃逃生机会的俄国女贵族,而是梦想建立“天堂”的德国军官,他说如果生在苏联或许会成为布尔什维克,带着光荣伟大的理想最纯粹天真的笃信,却依然在心底里向往着带着心爱的女人“到南美洲、到乌拉圭,在一个安静的地方,肩并肩坐着”,崇高的理想在集中营里沦为残忍嘈杂的现实,记忆回到那个炎热的意大利假期,那时她长发披肩、闪烁着光芒,你我都不知疲倦、何为所谓为之赴死的伟大理想?只有苏联文学、只有契诃夫。

 2 ) 战争的天堂,人性的地狱

1942年,欧洲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整个欧洲大陆只剩英国人还在苦苦支撑,法国已经被德军占领,反抗力量只能将战场转移至地下,尽量营救遭受法西斯迫害的犹太人。这时的巴黎,一个法国警察局长,一个俄国贵族女人,一个德国党卫军军官,本处在平行时空的三人因为一起犹太人事件,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前途命运。

奥尔加曾是俄国贵族,也许是因为国内政治势力的转变,让她来到了巴黎生活,但是1942年的法国也已经不再安全,盖世太保利用占领区的法国警察大肆搜捕犹太人。在这期间奥尔加救助了两个犹太人小孩,给他们提供了临时住所,然而她地下组织成员的身份也因此暴露了,被捕后法国警长决定对她亲自审问。朱尔斯是地道的法国人,乡下出身的他做到警察局长的位置十分不易,所以即便作为占领区的警长要受德国人指挥,大多数时候他还是选择忍气吞声。这场战争延续的时间比他预计的还要持久,面对妻子指责他是德国人的帮凶,朱尔斯只能用自己没有亲手杀人来辩解,虽然他明知这理由过于苍白。

朱尔斯和家人

朱尔斯了解奥尔加的身份,也知道她包庇犹太人的事实,以他胆小谨慎的作风,本应直接上报给盖世太保,但在奥尔加主动引诱之后,他对这个俄国贵妇又产生了犹豫。奥尔加本寄往于出卖身体可以帮自己逃过一劫,但千算万算没想到反抗组织早已盯上了朱尔斯,偏偏选在同一天暗杀了他,没了警长可能的庇护,奥尔加的下场只能是集中营。

如果世界上真的有天堂存在,那么集中营一定是最远离它的地方。赫尔穆特上尉是帝国最优秀的党卫军人之一,拥有显赫的贵族家庭和纯正的日耳曼血统,他象征着纳粹眼中完美的未来,受到最高统帅之一海因里希·希姆莱的接见,希姆莱转达了元首对他的期望以及纳粹德国的宏图愿景,并交给他一项任务,解决集中营军官贪污敛财的问题,于是赫尔穆特来到了同一座集中营,在这里他又见到了奥尔加。

赫尔穆特

1933年的意大利,二战的硝烟还远未见踪影,赫尔穆特认识了同样来此度假的奥尔加并深深爱上了她,他印象里的奥尔加是举手投足都透露出雍容气息的贵妇,然而意料之外的再度相见却是在暗无天日的集中营里。赫尔穆特利用手中的权利将奥尔加安排在自己身边,但这并不能让她完全脱离苦海,赫尔穆特为此准备了假身份让朋友将她送往瑞士。奥尔加本有机会远走高飞,但最后关头她却选择替难友进入毒气室,而让难友带着自己曾搭救过的两个孩子离开。在通往毒气室的路上,奥尔加奋力攀着墙壁,最后看了一眼外面的世界,她微笑着在墙上刻下“天堂”这个词,继而随着囚犯们的身影消失在了黑暗尽头。

战争中最残酷的部分往往发生在战场以外的地方,没有炮火轰鸣的集中营里充斥着的是寂静的恐怖,无论在何时看来,集中营的历史都是人类史无前例的噩梦。不管被关押的囚犯之前是什么身份地位,惨无人道的生活都会让他们失去基本的人性,为了争夺仅有的生存资源,人类也会变得如同野狗一般。电影中有一幕令人难以忘记,冰天雪地里一位年老的囚犯突然栽倒在地,正在吃饭的手无力地滑落,盛汤的小碗跌落在地上,她就这样死去了。而周围的人似乎已经对死亡见怪不怪,像食腐的乌鸦一样迅速围拢上来,在死者身上寻找有用的东西。奥尔加在争抢中得到了一双靴子,之前自己的那双被人偷走,她只能光脚在雪地里干活。而来晚的人看没什么可以搜寻的,就端起了死者的饭碗,面无表情地喝着残存的剩汤,所有人的眼中都看不到一丝光亮,他们就好像只剩下一具具躯壳,失去了人的意识在苟活着。

这场景实在是太令人感到难过了,如果不是因为集中营的摧残,他们也曾是和你我一样普通的人。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德国军人的虐待、发霉又稀少的食物、渺茫的获救希望以及随时可能轮到自己的死亡,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囚犯们的心理,最终令他们扭曲到只剩下生存这一个念头,而身为人的种种道德伦理早已被抛到脑后。历史上那些集中营的幸存者,需要花费数年乃至余生所有时间重新学会如何做人,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能活下来已是他们的幸运。

无论是法国人、俄国人还是德国人,他们都在坚持自己所认为的正义,然而自己确信的正义就一定正确吗。朱尔斯或许并不愿为德国人卖命,但身为警长他只能在权限内保护得了家人,你不能指望所有人都成为民族英雄。反抗组织杀掉警长时也许认为自己是在行使正义,可是他们也在无意中断送了另一个人的生路,而死去的只不过是又一个同胞。

赫尔穆特的家族和尼采有过渊源,他本人亦热爱哲学和艺术,但是元首的演讲告诉他真正的德国人不该只满足于此,优秀的日耳曼人理应领导其他民族,他必须变得强大起来。赫尔穆特也曾拯救过犹太人,他并不完全认同犹太人劣等的理论,但又坚信元首代表着正义,当他得知契科夫的未婚妻死在了毒气室里,内心意识形态的矛盾才终于激化。曾几何时,他和朋友在大学里彻夜讨论契科夫的哲学理论,然而此时哲学却不能阻止他们按下毒气的开关。

朋友说,那些死去的囚犯的灵魂没有离开,他们就像团团迷雾围绕在你身边,“而我们自己也变成了鬼魂,是时候承认我们已经失去一切了。如果你的契科夫知道世界是这副模样,你猜他会说什么。”“他什么都不会说。”赫尔穆特最终意识到,拥有人的信念比纳粹给予的所有荣耀都更加宝贵,是奥尔加让他重新变回了人。

来到天堂的三人向上帝述说他们的一生,最终只有奥尔加被允许进入天堂。无疑她是牺牲最多的那个,以自己为代价换取三个人的性命,是因为她们更有活下去的理由。在集中营这种地方,没有信念的人是难以坚持的,赫尔穆特给过她希望,但除此之外,奥尔加找不到其他理由。也许她已经对这个世界太过失望了,集中营让她见识到了人类最黑暗的一面,这里是好战者的天堂,却是人性的地狱。所以奥尔加选择去往真正的天堂,而她为捍卫人性所做出的努力给予了她这样的资格。

 3 ) FIFF6丨DAY2《战争天堂》一曲极简而从容的挽歌

第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战争天堂》,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审判者冷静残忍的矛盾评价了!

汤达人:

对二战的人进行死后审判,算是非常新意的战争题材,最喜欢的部分是大学同学,他们曾经一起讨论契诃夫,一个受过教育的德国人面对的矛盾心理。

薛Tony:

二战题材的电影,依旧是对战争中人性的展现。通过伪纪录片,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对镜头讲话,穿插警察局长、因藏匿犹太儿童而被捕的俄国女贵族和德国军官的遭遇,冷静且残忍。

日烦夜烦:

结构上的独树搭配精致摄影带来一曲极简而从容的挽歌,强大的镜头感,直白,刻意又克制。

淡水河边:

形式是有意思的,在故事不新奇情况下有别样的体验,导演执行力拍摄效果呈现的出来特别是集中营的效果很好,冷峻沉稳,天堂里的自白对于剖析情感塑造角色倒是很有作用,就是有点说不上来的还差一口气。

fire_storm

死后审判的形式很得我心,三个人物的戏份轻重有些失调。女主进集中营后的情节太牛,能在这个被拍了千百遍的题材下依旧出彩。德国小哥的纳粹式狂热不得不说震撼人心而又令人发毛。结尾的最后陈词力能扛鼎。

Her Majesty:

可以说是双线叙事,角色们都坐着说自己的故事、感伤、命运和可笑的梦想,也就打破了第四面墙。时刻怀疑战争电影要不要这么冷静,要不要这么多的思考。人性之光在片尾两个犹太孩童的笑脸里闪耀。

法罗岛岛主:

二战题材真的已经看到厌烦疲倦,除了技法上的创新外,内容上便再也拍不出花样了,尤其是刷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中那一堆二战水片后,真实的感慨二战电影经久不衰的“魅力”。

可是这世上并不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场人类浩劫,西方文艺界可以把视线转移一下下了,英国人沉痛纪念一下爱尔兰大饥荒啊,美国人时不时反思一下印第安人大屠杀啊,法国人深刻检讨一下火烧圆明园啊。纳粹德国和军国主义日本的无耻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尽快把那些还没受到历史制裁的、靠血腥手段发家的“战胜国”们安排的明明白白,才会让西方的“反战”艺术成为真正的反战而不是一种成王败寇的政治正确,前者令人信服与尊重,后者,虚伪做作令人发笑。

如果法西斯主义者坚信纳粹为世界建立了一个天堂,那么某些“战胜国”者们依然在为世界延续这个“天堂”,天堂之上,有无论何等帅气的面庞都掩盖不住的狰狞笑容。

电影是好电影,视听上有亮点,但感情表达并不特别深入人心。

我略知她一二:

生而不能,死而不得。从王妃到囚犯到动物,从军人到罪人到死人,从学生到军人到长官,这些鲜活的个体为我们描绘了平淡而恐怖的二战生涯。生而为人,愿能死得其所,但每个人都充满了无尽的痛苦,尽头没有救赎,只有血淋淋的行尸走肉与残羹剩饭。我把自己埋葬起来,为了不能不朽,我躲进无边的黑暗深处,那里没有战争,没有地狱,更没有天堂。“不过是谎言,全都是谎言。”一个残忍而伟大的时代,将不可避免地来到我的星球。

晓风与你残月:

没有愤怒,没有悲伤,冷静的镜头能让观众更接近那个时代本身。战争终了之前,会有很多人活着,但大多已经失去了理由,为什么,因为“契柯夫的未婚妻去了毒气室”。

血腥爱情故事:

影片形式奇巧,通过采访的三个主要人物,在三位主角的自述中叙述故事内容,初次看时以为这是他们入狱的审讯。影片即将结束时才察觉,这是将死之人的临终之言。 在形式新颖的同时,导演也将内容做的精彩,镜头的各种运用加上剧作的出色也让本片充满了让人看下去的欲望。

斯诺-纳什维尔:

出色的摄影以及演员们强劲的表演都救不了这部片子,天啊,我都看了一些什么。无论是里面的感情戏还是对集中营大屠杀的描绘,都难以让观众对角色、对故事动情

了却烟硝:

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反应二战的影片简直多的数不过来,怎样才能让这样早就被拍烂的话题爆发出新的光芒呢?这部《战争天堂》从一个另类的角度切入,创造了一种别样的风格。

标题中的“天堂”是有含义的,不仅是指电影中德国纳粹提到构建的“天堂”,更是暗指电影的几个主要人物其实都已死亡,我们所看到的类似于牢房访问的形式我们都可以看做是天堂的对话。这样的形式无疑增加了影片的独特性,再加上俄罗斯大导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细腻的黑白画面的支撑,整部电影走出了一种另类的风格。

可惜影片的内容还是过于无趣了一些,三位人物的关系呈现的效果让人觉得有着过于明显的设计性,穿插性的叙事结构使得整部电影的执行力显得火候不足,很难让人提起兴趣。即使女主角贡献出了极佳的表演,也无法使这部电影获得更多的关注度——整部电影仿佛一场导演设计的大秀,意义不大。

#FIFF6#DAY2的主竞赛单元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4 ) 尋找天堂的三個人(Рай,2016)

1、 尋找天堂的三個人(Рай,2016)是美妙的電影,最後醍醐灌頂。可惜台灣的譯名破壞了觀眾探索的趣味。

2、電影前段困惑思緒,讓人分不清審判台上的時間究竟是戰爭中還是戰爭後,直到結束前五分之一,男女主角糾葛之中,答案揭曉之前,讓人突然頓悟。

3、法國警察隊長的故事讓人想到再見列寧(Good Bye Lenin!,2003)中成為積極忠貞共產黨要員的母親。但是由於他的好色,證明了他單純的一面,他不是貫徹理念的蓋世太保。他的角色形象背負著雙重性:反應法國對於二戰的態度,以及反應他個人的生存策略。

4、俄羅斯的女人拿到護照,可以遠走高飛,這一幕伏筆和悄悄告訴她(Hable con ella,2002)男護士計畫越獄如出一轍。這個女人最終從物質世界中走入精神的解放。

5、德國軍官表現出自我迷戀的心理觀點。自戀的人有兩種防衛自我的方式,一是加強自戀程度,以避免失敗或外界的批評造成傷害;二是改造現實,讓世界符合他的自戀形象。佛洛姆,人的心,第四章、個人和社會的自我迷戀:

我們可以在那些擁有特權的人那裡找到自戀的特例,這一例子也揭示了健全的人和精神病患者之間的區別。埃及的法老、羅馬的凱撒,波吉亞、希特勒、史達林、特魯希略——他們都體現了某些共同的特徵。他們擁有絕對的權力;他們的言詞就是對一切事物,包括生與死的最高判斷;似乎不存在任何局限性可以限制他們為所欲為的能力。他們是上帝,僅僅受到疾病、年齡和死亡的限制。他們試圖通過超越人類生存的局限性這一令人絕望的方式來解決人類生存的問題,並自以為自己擁有無限制的欲望和權力,因而可以同無數個婦女一起睡覺,可以殺害無數人,到處建造別墅;他們想「得到月亮」,「想做一切不可能辦到的事情。」這是一種瘋狂的行為,儘管這是想通過自以為別人都不是人的方式來解決生存問題所作出的一種嘗試。這種瘋狂的行為在受害人的一生中不斷出現,他越想成為上帝,也就使自己越來越脫離人類;孤獨使他感到恐懼,每個人似乎都成了他的敵人,因此,為了忍受這種恐懼的結局,他開始增強自己的權力、野蠻行為和自戀。這種凱撒式的瘋狂行為不是別的,正是痛苦的精神病,如果不是出於這個原因的話,即凱撒想利用自己的權力使現實服從其本人自戀的幻想。他迫使每個人都同意,他就是上帝,是最有力量、最聰明的人——因此他那權迷心竅的自大狂似乎是一種合理的感情。而另一方面,許多人都仇恨他,並試圖推翻和殺死他——因此,他那病態的疑慮得到了一系列事實的支持。結果,他不再感到脫離現實——於是,儘管自己處在危險的狀態中,他仍然保持著一點健全的心智。

6、三個角色向你告白,你怎麼說?觀眾不僅是陪審團,觀眾更是上帝,對人物進行縝密的檢視。偉大攝影的基礎:人物,從世界抽離(圖1)一節:

這幅白背景的作品完全割除了環境……,一點線索都不留,導致觀看者對於畫面中角色們的處境毫無頭緒。……樸素的背景會使拍攝對象從世界抽離並凸顯出來,讓觀看者得以對他們進行仔細檢視。……白色背景下,這些人物的美並非來自於精心打扮及社會地位,而是生活。

這幅白背景的作品完全割除了環境……,一點線索都不留,導致觀看者對於畫面中角色們的處境毫無頭緒。(圖1)

 5 ) 俄国女人,信息丰富的一个名字

感谢北京国际电影节,让我得以一睹期待已久的《战争天堂(2016)》。

在导演Andrey Konchalovskiy(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的掌控下,这部电影呈现出了一种不疾不徐的叙事节奏,一个夹缝中求生存的好色法国警官朱尔斯、一个迷茫而无畏的俄国王妃奥尔加,和一个自我纠结的纳粹高级将领赫尔穆特,三人的自我剖白与回忆中的现实相互交缠。

在这个发生于1940年代的二战故事里,它的一帧帧画面,尤其是这对错位鸳鸯在意大利度假的那些往昔回忆,让我想起了生于圣彼得堡、在1920、1930年代的欧美大放异彩的时尚摄影大师George Hoyningen-Huené(乔治·霍伊宁根-许纳)的作品。可见本片的摄影师Alexander Simonov(亚历山大·西蒙诺夫)对那个时代上层生活的拿捏之精准。对了,Hoyningen-Huené恰巧是一名俄国流亡男爵,也曾在法国生活。

但很明显,导演Konchalovskiy似乎有意削弱奥尔加身上的俄国色彩,除了“嫁给了一个不爱的王子”、“职业是《Vogue》杂志编辑”以及“会和纳粹情人谈论托尔斯泰和契诃夫”之外,没有提供更进一步的线索。实际上,这背后隐藏的信息非常丰富。

在我的知识架构里,唯二有深刻印象的大规模俄国或前苏联流亡式迁徙,一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7年俄国革命爆发,大批贵族远逃欧洲;二则与前苏联“大恐怖(the Great Terror)”时期和著名的河滨公寓(The House on the Embankment)有关,被遣送至世界另一端的社会精英人数巨大(总体而言,他们仍属于幸运的那一小部分人)。基于这个背景,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俄国贵族女人会出现在这个故事情境里。

曾经听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在20世纪初的巴黎,最不缺的就是俄国流亡公主/王妃”。她们没有了城堡和庄园,在维持奢靡生活的路上也到了强弩之末的阶段。为了生存,受过良好教育、精通法语的贵族女子愿意为各种时装屋或杂志负担模特的工作;更有甚者,还当起了设计师。因此,奥尔加选择了这个职业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惊讶之处——当时的时尚界已然需要名流效应,而落难贵族也需要新的经济来源。

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女性,在社会现实面前,必须学会审时度势。拿奥尔加来举例,为了脱罪,向盖世太保的同伙性贿赂?可以。想要重新过上正常的生活,与纳粹将领保持关系?也可以。听起来貌似有些堕落而自我,但Konchalovskiy还是爱这些“飘零燕”般的女子的,因为他给奥尔加的献身加上了手足共情与家国大义的前提。

台湾地区给这部电影的译名,是“寻找天堂的三个人”。判定这三个人是否抵达了理想彼岸的权力,Konchalovskiy交给了“第四堵墙”这边的人们。那么,奥尔加找到了吗?

和其余两个主角一样,在自白片段里,奥尔加往往流露出懊悔的表情。这令我想起曾在一个展览上,看到的“大恐怖”期间被滥杀的“罪犯”们在临刑前被照片定格的那一刻,他们大多神色麻木。但幸运的特权阶层还有空间回顾一生,流泪、崩溃,恼怒自己棋差一着;而那些不幸的人,万般不安也只能化为无力反抗的接受,生死不由人。

人造的天堂,不论是纳粹的雅利安狂想,还是亚细亚的理想主义,在真实的死亡面前,都现了原形。而奥尔加,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天堂”。或许,她有自己的新天堂也未可知。

 6 ) 也可以拍成喜剧结尾的电影

二战题材里拍摄手法特别的一部。男主又是一个在人性和被洗脑得没人性中挣扎的英俊德国贵族男孩纳税军官。女主,旧俄贵族,贵族的时候美丽动人,早年在意大利庄园游玩的时候吸引了这个年轻的德国贵族。后逃到法国因救犹太小孩被关进集中营,在非人环境里,所有习惯全抛,迅速人老珠黄,面容憔悴,活着就很感激了。换一般人可能就不会再惦记此时不在年轻貌美的女主,可是男主是一个喜欢俄国文学,注重精神生活的德国贵族,一眼从背影认出女主,把她调到自己住处作清洁。这和辛德勒名单里的阿蒙(应该是德国平民出身,从他问辛德勒的衣服的布料的材质可以看出。)有点像,调自己喜欢的女孩到自己住处做家务。区别是这德国贵族从不打骂这女主,尽力对女主好,心心恋恋要帮女主逃出去,和女主过安静的生活。但是女主在非人环境里生活久了,在确认男主心意后,不断重复说男主很伟大,德国人是优等人种,男主要女主做什么都可以。结果男主气疯了,抓住女主吼到那些言论是骗人的。最后德国战败,男主让同伴带女主走,并安排好他们后续的生活。男主自己原地等死。此时的男主对信仰失望,对女主也是失望的,她不再是以往那个美丽优雅的俄国女贵族,现在在他面前的是一个为了活着已经把自己降到尘埃里的有奴性思想的女人。男主想要在一起的是那个记忆里的优雅俄国女人。女主最后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

从片中看男主本性善良,他母亲去世时,他真诚的坐在女家仆对面握着着对方的手说话。他也是聪明的,在最终答应救邻居的情况下,用四分之一和二分之一犹太血统的理由救人。他是公正的,查出军队内部有人腐败直接严惩。这时的男主爱着女主却不善表达。女主做清洁时忍不住在浴缸洗了澡穿了睡衣在床上睡着,他发现了,只是温柔的帮女主盖好被子,坐在床边的椅子上默默的看着她。

男主和女主最后没有在一起。他们已经没有了最亲的亲人,彼此也没有给对方精神上活下去的寄托。最后各自以自己的方式赴死。要是在和平年代,这一对也许是家庭地位样貌精神世界相当的幸福的姐弟恋。但是战争扭曲了这一切,也毁灭了这一切美好的可能。

另外想说女主如果最后稍微动动脑筋,劝说男主,可能凭着男主的聪明和地位,女主救出两个犹太小孩一起逃走也是有可能的(参考《美丽人生》)。可是女主最后是悲观的。最后,你对生活笑,生活就对你笑。你对生活哭,生活就对你哭。

 短评

在战争中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天堂:热爱契诃夫的文学青年,最终在自己信奉的纳粹精神里找到了天堂,当然他自杀了;帮助犹太人儿童的苏联贵族,在帮助还有爱的人在等待的人中找到了天堂,当然她进毒气室了;为纳粹工作的法国警察,他的天堂是满足了自己的凡人之欲,当然他死之前和老婆ML了。

5分钟前
  • Chandler
  • 还行

片头字幕说明资方是:俄国文化部、德国文化部、欧洲犹太人基金,于是内容果然就是三方的宣传材料。但在不相关的人中找到联系,这个还挺好。就是二战片请不要再拍了,看疲了。

7分钟前
  • 陈凭轩
  • 推荐

补标@zumzeig 题材被拍烂了,无论什么手法都很难再从熟悉的故事中带出多少惊天动地的情绪,只剩下过度设计之感。于是工整讲究的镜头,极具美感的黑白摄影,交替在堕落的战争地狱与极简的自白画面之间的叙事,都全无直击心底的力量,反而充满了虚伪的抒情。

8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对二战题材通常都会高看一眼。“伪二战口述史”,还有个动人的故事及震撼的结尾。ps:觉得军官帅的请举手。金狮相?

13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心软的警察父亲、救过犹太孩子的俄国女人、热爱俄国和契诃夫的德国军官,三个善良的亡魂。边展现集中营生活,边穿插三人对镜头自述,最后上帝声音响起:不用怕,进来吧,然后一道光,结尾震了下。战争对nobleman的泯灭:“我从牲口变回人、女人,甚至开始想口红和皮肤,一切只因重新有了食物和睡眠而已

1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超级爱。天堂的审判是这样的真没想到,最后升入天堂的圣光让人让人泪流满面。康查洛夫斯基塑造人物的能力已经相当强了,人、种族、爱情三者相互交织,人类的复杂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又是以天堂(上帝)视角俯瞰众生,很有力量。女人说男人是高等民族的时候是我见到的最杰出的电影瞬间。

23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打破第四堵墙的直面叙述,回应主题的身在“天堂”,固定机位与黑白摄影赋予的古典韵味,但都缺乏某种激荡人心的情感力量,除了并无新意的原因之外,也是因为角色动机的不足造成的,过于平面与说教,三人的联结也显得比较设计感。

2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回到莫斯科又一次坐在35mm的座椅上,门外是大波等待看斯科塞斯的新一代俄罗斯影迷,厅内的康查洛夫斯基用正方黑白画幅仍缓慢讲述着二战故事。正如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我想我应该没有资格评论这部电影。想起布达佩斯大饭店里的一句话,微弱的文明之光,仍存留在这野蛮的屠场里,这就是人性。

33分钟前
  • 鸡塔
  • 还行

摄影想起[修女艾达],集中营想起[索尔之子][女旅客]等等,某些地方想起各种法国电影;打破第四堵墙的叙事蛮有趣,俄法德三个阵营则简直是索科洛夫[德军占领卢浮宫]的有趣重述——不过更没劲,尤其是最后落到无论如何都政治正确的犹太人儿童身上(特么的简直是南京南京呵呵),sigh,不够新也不够狠

35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见地狱见天堂,一念之差。不期而遇契诃夫

37分钟前
  • vivi
  • 推荐

金狮奖,我第一个说。

40分钟前
  • 米粒爱肥内裤
  • 力荐

年度十佳之选,老导演很厉害,一个德国军官爱上一个死亡集中营里的女人,一个似曾相识的故事,完全是想象之外的讲述方式,最后让人看到了人性神圣的光,审判戏份上编剧的台词写的非常漂亮,仿佛看到康查洛夫斯基里戛纳的最佳导演奖也不远了。

4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一个小人,一个“超人”,一个女人。恶可以随心所欲一泻千里,善往往需要一点儿冲动,特别是大善,一念之间还来不及决定,神便助攻了。

44分钟前
  • Mumu
  • 推荐

战争毁灭人的世界,又重塑世界的人。这篇影像散文像战争剥去人的衣裳、自尊一样,用4:3画幅“上帝审问”,从身体里剥出心灵,从形容词里剥出善与事实。法国人挂念孩子,德国贵族在尼采遭遇茨威格式的巨大矛盾中追索“昨日的世界”,俄国人选择同归于尽。苦难雕刻欢与痛,不为明天,便无意义。

46分钟前
  • Superhat
  • 推荐

完成度很高,只是对我来说太通俗了。不太喜欢这种死人讲述的模式,不过会很对中国观众的口味吧。「没有地狱就没有天堂。这个地狱是我们亲手创造的,至于人们不能接受我们的天堂,只是因为它太完美。」男主纯净甜美笑容背后的法西斯幸福感让人毛骨悚然。

51分钟前
  • .
  • 推荐

日常之恶遭遇蚁穴私刑,尼采的超人遭遇雾中幽灵;死人的鞋子,契诃夫的未婚妻;动物到人类到法的门前,天堂8mm审问。不错

53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6/19@世纪友谊 年初SPB俄字弃。克制、公允的康查洛夫斯基,观者审视罪与罚直述:小人物与物质 / 精神没落贵族。集中营里德国天堂讨论。大义(the great cause)去正义性,布尔什维克与纳粹之共性。黑白悲悯底调,嘲讽片头至终:不可能的恋情与不可能的大同世界。黎明前音墙,契诃夫《泥潭》。#SIFF20

56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战争与天堂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情境。康查洛夫斯基将其并列成《战争天堂》无非是想让观者通过虚构的 “审判” 视角观察主人公从生前到死后心理焦点的转变,然而导演却将摄影机架错了位置。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最终我们在精致考究的摄影里分别看见了灵与肉、轻与重以及一种事后诸葛的姿态,却找不到黑与白之间过渡流转的灰阶。因为那里才是人间炼狱最残酷的地方。

1小时前
  • Muto
  • 还行

中间犯困了,还好结尾有力,有种“何以为人”的重击。影片用一种尘世之外、远离战争的冷静口吻去讲述看不见的二战和屠杀灭绝,纹丝不动的固定镜头和方正古典的黑白构图,算是老导演的行活。加入16mm胶片之类的手法,则像是故意掺加的玩味调剂。

1小时前
  • 木卫二
  • 推荐

畫框內的畫框與被切割的人身肖像,下一站天國的偽記錄採訪,16mm的影像刻意造舊感。核心人物動機的描繪稍嫌無力

1小时前
  • 阿树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