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定理

剧情片英国2013

主演: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梅兰尼·蒂埃里,大卫·休里斯,卢卡斯·赫奇斯,马特·达蒙,蒂尔达·斯文顿,本·卫肖,桑吉夫·巴哈斯卡,鲁伯特·弗兰德

导演:特瑞·吉列姆

 剧照

零点定理 剧照 NO.1零点定理 剧照 NO.2零点定理 剧照 NO.3零点定理 剧照 NO.4零点定理 剧照 NO.5零点定理 剧照 NO.6零点定理 剧照 NO.13零点定理 剧照 NO.14零点定理 剧照 NO.15零点定理 剧照 NO.16零点定理 剧照 NO.17零点定理 剧照 NO.18零点定理 剧照 NO.19零点定理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41

详细剧情

  在一个“奥威尔式”(Orwellian)的受严格统治而失去人性的社会,国家的上层建筑为了监视人民控制思想,将眼线散布在生活、工作场所,甚至网络上。克里斯托弗·瓦尔兹饰演一名性格古怪的计算机天才Qohen Leth,然而生活本来按部就班的他注意力却渐渐为一系列“虚拟性骚扰”所分散,并且“领导人”叛逆的儿子也让他头疼不已。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智慧超群的他开始实施一个神秘的计划……

 长篇影评

 1 ) 摆脱红尘,遁入虚无

特里•吉列姆“奥威尔三部曲”的前两部《妙想天开》和《十二猴子》,均以深刻的寓意、个人化的表现手法著称,在叙述上把握住了大众的兴趣,不会太通俗,也不至于太艰涩,刚刚好叩动心扉。到了收官篇《零点定理》,他却一反常态推出了一通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自说自话,而且不像硬科幻,多看几遍也无法豁然开朗或若有所悟,对于提升逼格无丝毫益处,更辜负了大批粉丝对吉列姆的期盼。

在认真欣赏了一遍《零点定理》后,我几乎放弃了追索其涵义的努力。在对量子力学、哲学和混沌理论一窍不通的前提下,试图进入主创的思维层次只能是一种不自量力。而且,互联网上的一些评论已经基本涵盖了影片的表达企图,足够令人获益匪浅。这并不意味着作为门外汉,观看本片就是浪费时间,至少吉列姆招牌的视觉美学没有令人失望。他以一种崭新的风格呈现了他历来热衷描写的反乌托邦世界。《零点定理》不是注重视觉享受的特效大片,但毫无疑问是一部适合用来“看”的电影。如果人人都抱着这样的期待,而不被那些没头没脑的情节、云遮雾罩的对白所困扰,这部影片在社交媒体上的口碑一定会大有提高。

曾经有影评人将吉列姆电影归为“脏科幻”,我觉得更合适的称呼应该是“廉价科幻”。就是说,不管花了多少钱,片中那些场景、道具、衣着服饰,总透着一股子地摊货的味道,当然,这正是吉列姆想达到的效果。不像《妙想天开》《12猴子》的暗色调,《零点定理》一眼看去五光十色,但精心营造的庸俗廉价的品味仍闪烁在每一个场景。游戏厅一样的工作房凌乱而闭塞,主角居住的旧教堂仿佛随时会漏雨而散架;街景也是一样迷幻,天空蓝的不真实,街道像是舞台搭景,走到哪里都会被广告和涂鸦包围;到了虚拟实境越发显出人工痕迹,水底景观犹如巨大水族箱,远景像是古旧的科幻片采用的风景画,海浪几近CGI,阳光灿烂到无法直视(后来果然能拿在手中玩),而云朵仿佛油画家的手笔;男人披着材质反光的风衣,套着透明雨衣般的工作服,女人身着丑陋的裙子,头顶艳俗的假发,打扮的像三流应召女郎。一切都很廉价,太廉价了,而这种廉价与缤纷斑斓的色彩并置,显得越加突出。

另一对被并置的是来自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科技产物,互相杂拌制造出一种强烈的不协调感,兼具蒸汽朋克和赛博朋克的美学特征。片中处处充满了跨时代的对比,老掉牙的教堂,无处不暗藏摄像头;电脑机箱外观简陋臃肿但工作起来又挺酷;电话的提醒功能挺前卫,但没有来电显示,连铃声都那么传统,还需要拨动古老的操作杆;最显著的莫过于虚拟实境功能,不亚于《黑客帝国》和《盗梦空间》的逼真梦境,但进入时却必须穿着一件可笑的戏服,一下了格调大滑坡,制造出令人发噱的效果。通过种种比对,吉列姆手法轻灵地揭开反乌托邦世界的面纱,其在美学上的造诣,不但没有廉颇老矣之叹,反而比早年更鲜明纯熟。

反乌托邦电影为了打造可信的世界面貌,通常耗资不菲,《零点定理》的成本并不高,但由于场景非常局限(其中三分之一都在教堂里打转),因而能把每一处细节都打造得精益求精。我读过的几篇影评中,有一篇指出片中最点题的台词,“理论上说我们都是孤独的,就算是在充满人的环境里”,这句台词让我想起另一部科幻悬疑片《地铁迷宫》“我们生活在一个无人肯聆听的时代”,两部非主流的高智商电影,分享了同一个“摆脱红尘,遁入虚无”的主题,甚至结尾也不无相似,作为一个影迷,能见证这样从主题到趣味的握手,也是难得而幸福的体验。(文/方聿南)

 2 ) 零点定理:有些赛博颜色的“油渍车库”未来中的混沌哲学思考



特瑞·吉列姆的“奥威尔三部曲”最后一部,继“妙想天开”“12猴子”之后的最终章就是零点定理。它延续了“妙想天开”的反乌托邦世界:受监控的 生活,机械的工作,无处不在的人群意识控制。主角Qohen就是那么一个小棋子式的人物,等着一个电话,追求无法追求的真理。在这个世界里有遥不可及却四处潜伏的“管理”,用电光纤就能做情色生意的女郎,虚无又反叛的电子神童。虽然依旧延续着反乌托邦世界的老生常谈,但却不乏一些播撒在片中的各种新哲学思考,并由一种依旧充满吉列姆情调但却崭新的美学尝试


--吉列姆式美学新的火花

虽然继承了“妙想天开”的精神,但零点定理中描写的世界已经从妙想天开描绘的20世纪近未来移步到了21世纪的近未来。霓虹色彩的狭窄杂乱街头,奇异的工作装置和主人公所住的古旧却又未来的废弃教堂。比起刻意做出未来感的新异建筑和太空感的服饰与电子用品,零点定理的世界更像是染上赛博未来色的“油渍+车库”摇滚。近未来的世界混合着被抛弃的上世纪过去和颇有信服力的未来预想。那些破旧涂鸦的墙上装满的显示屏广告版,流动着股市情报跟垃圾广告,那异样的好似游戏厅但充满闭塞感的工作空间和派对上老旧被抛售的旧房子。人们用ipad一般的电子用具照耀着自己的脸,公园的巨幅赞助商及繁多的禁止事项提示板。反乌托邦的概念非常的明显,却使用了崭新的美学方式来进行表达。也许是电影受限的成本和短暂的37天拍摄时间,反而造就出了这么一个特别的未来空间。零点定理虽然在资金上远不如12猴子,但在视觉空间跟科幻新概念上都丝毫不逊色,谁说科幻美学只能存在于大片的前提呢?就像吉列姆自己提到过的,现在的电影跟真实的社会一样,贫富差距悬殊,只有商业市场和极度低成本的草根电影。对于打破这种现有状况来说,零点定理也迈出了相当的一步。


--奥威尔、人生的意义,爱是否能胜过一切

零点定理像一只半熟的鸡蛋,混沌不确定的内核散播满了各种不同的思考,就如电影中尝试证明的混沌世界一样。其中作为奥威尔三部曲最后一部,反乌托邦的题材自然是 片中不可缺的元素,然而比起主题,反乌托邦只是以自然的生活背景中体现,或有时似有似无的从主人公Qohen的嘴中吐露出。
“理论上说我们都是孤独的,就算是在充满人的环境里”
片中也讨论着人类思考的永久话题:我们为什么存在?我们从哪里来又去到哪里?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让人不禁想起吉列姆的巨蟒时代,“布莱恩的一生”“人生七部曲”,尤其在片子的前半,诙谐幽默的对话种掺杂的人生探讨有着巨蟒曾经的影子,而整部片子主角不停尝试证明的“零点定理”就是为了证明一切皆无意义,但电影本身并不全是虚无主义的论调。
还有就是描绘社会中人只痛苦的电影经常会讨论的主题“虽然人生像屎,但有了爱就能活着”。不无例外的,主角Qohen的苦闷生活中的一丝光明就是与金发女郎的虚拟约会,甚至让他想放弃对一切的执着和忧虑。爱是否能战胜生活,片中也并没有答案,只是相比"妙想天开"的彻底绝望,零点定理的结局给了个模糊的希望而已,好比宇宙和生命只是黑暗和虚无的一个小错误所产生的一样,爱仿佛也只是规条世界中的一个小误差。


--规列混沌产生利益/混沌的代价

片中印象最深刻的几句引人思考的话之中,最记忆尤深的就是马特达蒙饰演的“管理层”所说的话。Qohen一直在做得程序并非为了证明“一切皆无”,而恰恰相反,是“无中生有”。就像管理层说的,将无序排列出有序有很大的利益。在人人追求“多余价值的利益”“事实结果”的世界里,将“无”变成“有”是最大效益方式。而一直在用系统性的方法去证明混沌的东西本来自身就产生了悖论。事实上“0”与“1”就是对混沌规列的最大例子。无法用定理描述的宇宙,才能达到真正的混沌。最相似的哲学理论恐怕就是道家的“阴阳”,阴与阳就像无和有,有中带无,无而生有,循环相合就是混沌的世界。虽则喜欢明确答案的人会无法接受“零点定理”不深挖也不下定论的半熟状态,将电影看成一种半成品也不为过,然而这种半成品状态又反而是零点定理的特色,这种无法自理的发散性思考又何尝不像混沌世界的实态。

“人们总顾着追求人生的意义,死后的世界,却忘了过现在的人生”
--虽则没有明确的声音,但这句话恐怕是整部片子最意图性的提醒,就如同结尾一样,Qohen毁灭了规律机器,不论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他“灵魂”内部的,在茫茫黑洞中,寻找“爱”这个小失误,也许才能找到当下的快乐。


 3 ) 视觉出色的反乌托邦科幻

特里·吉列姆“奥威尔三部曲”的前两部《妙想天开》和《十二猴子》,均以深刻的寓意、个人化的表现手法著称,在叙述上把握住了大众的兴趣,不会太通俗,也不至手太艰涩,刚刚好叩动心扉。到了收官篇《零点定理》,他却一反常态推出了一通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自说自话,而且不像硬科幻,多看几遍也无法豁然开朗或若有所悟,更辜负了大批影迷对吉列姆的期盼。

在认真欣赏了一遍《零点定理》后,几乎放弃了追索其涵义的努力。在对量子力学、哲学和混沌理论一窍不通的前提下,试图进入主创的思维层次只能是一种不自量力。而且,互联网上的一些评论已经基本涵盖了影片的表达企图,足够令人获益匪浅。这并不意味着作为门外汉,观看本片就是浪费时间,至少吉列姆招牌美学没有令人失望。他以一种崭新的风格呈现了他历来热衷描写的反乌托邦世界。《零点定理》不是注重视觉享受的特效大片,但毫无疑问是一部适合用来“看”的电影。如果人人都抱着这样的期待,而不被那些没头没脑的情节、云遮雾罩的对白所困扰,这部影片在口碑一定会有提高。曾经有影评人将吉列姆电影归为“脏科幻”,个人觉得更合适的称呼应该是“廉价科幻”。就是说:不管花了多少钱,片中那些场景、道具、衣着服饰,总透着一股子地摊货的味道,当然,这正是吉列姆想达到的效果。不像《妙想天开》《12猴子》的暗色调,《零点定理》一眼看去五光十色,但精心营造的庸俗廉价的品味仍闪烁在每一个场景。游戏厅一样的工作房凌乱而闭塞,主角居住的旧教堂仿佛随时会漏雨而散架;街景也是一样迷幻,天空蓝的不真实,街道像是舞台搭景,走到哪里都会被广告和涂鸦包围;到了虚拟实境越发显出人工痕迹,水底景观犹如巨大水族箱,远景像是古旧的科幻片采用的风景画,海浪几近CGl,阳光灿烂到无法直视(后来果然能拿在手中玩),而云朵仿佛油画家的手笔;男人披着材质反光的风衣,套着透明雨衣般的工作服,女人身着丑陋的裙子,头顶艳俗的假发,打扮的像三流座召女郎。一切都显得那么廉价,而这种廉价与缤纷斑斓的色彩并置,显得越加突出。

另一对被并置的是来自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科技产物,互相杂拌制造出一种强烈的不协调感,兼具蒸汽朋克和赛博朋克的美学特征。片中处处充满了跨时代的对比,老旧破财的教堂,无处不暗藏摄像头;电脑机箱外观简陋臃肿但工作起来又挺炫酷;电话的提醒功能前卫,但没有来电显示,连铃声都那么传统,还需要拨动古老的操作杆;最显著的莫过于虚拟实境功能,不亚于 《黑客帝国》和《盗梦空间》的逼真梦境,但进入时却必须穿着一什可笑的戏服,一下了格调滑坡,制造不人发噱的效果。通过种种比对,吉列姆手法轻灵地揭开反乌托邦世界的面纱,在美学上的造诣,比早年更鲜明纯熟。反乌托邦电影为了打造可信的世界面貌,通常耗资不菲,《零点定理》的成本并不高,但由于场景非常局限(其中三分之一都在教堂里打转),因而能把每一处细节都打造得精益求精。读过的几篇影评中,有一篇指出片中最点题的台词,“理论上说我们都是孤独的,就算是在充满人的环境里〞,这句台词让我想起另一部科幻悬疑片《地铁迷宫》“我们生活在一个无人肯聆听的时代”,两部非主流的高智商电影,分享了同一个“摆脱红尘,遁入虚无”的主题,甚至结尾也不无相似,作为一个伪影迷,能见证这样从主题到趣味的握手,也是难得而幸福的体验。

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

DBD蓝光补标

 4 ) 一点点理解

文明的发展并没有给人们带来自由和幸福 而是带来了全面压抑和精神痛苦,可悲的是人们都在物质享受的虚假满足中,丧失了痛苦意识而充满了幸福意识,心甘情愿地成为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

工业文明是一种压抑性文明(即为了使文明永续而对性本能进行的附加压抑),为了重建压抑性文明,必须重建新文明观念,树立新文明目标。为此目的,一是要超越现实原则,重建现实原则与快乐原则的关系,协调感性力量与理性力量的关系;二是要将工作转变为游戏,消除一切异化劳动和异化形象;三是要将性欲转变为爱欲,重建爱欲与文明的关系,通过性文化革命改变现存社会秩序,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实现非压抑性升华。电影中男主人公工作像游戏,女主是色情主播,但是他们做后再一起了,也就有了解释。

 5 ) 影评 - The Zero Theorem - 《诸神的黄昏》

这是近年来吉列姆作品中格局最小的一部,却以精简充实的剧本,褪去了所有可能的噱头和旁枝末节,并用最娴熟的套路,和一贯的从巨蟒马戏团传承下来的风骨,冷静塑造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可以说是对十九世纪末尼采身处的欧洲的复刻,也可说是吉老爷子对于《妙想天开》的再思考。可惜,对于看惯了老爷子炫技的观众们,却没能看出他透过部小品剧所散发出的在技术上举重若轻,以及在思想上的睿智沉淀,反而大骂剧情生硬,台词空洞,这何尝不令人唏嘘。
这是一个古典和科幻交织的奇妙世界,由极端的后现代商业主义所统治的理想社会,物质极大充实,精神却重现了如同十九末欧洲一样的空洞,“你已经厌倦了佛教和科学教吗?蝙蝠侠救世教也许能提供答案。”这样似曾相识的论调在影片一开头就映入观众眼帘;而当“生命就像病毒”这一明显脱胎自巴勒斯拼贴理论的布道从年轻医生的嘴里说出的时候,几乎就能认定,本片是吉列姆对于虚无主义运动的一次大总结。那么剩下来的,就是对号入座的问题了。
尼采认为,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大体有三类人,身背着已死上帝蹒跚前行的旧形而上学者,碌碌终生的消极虚无主义者,和方兴未艾的积极虚无主义者。用这个标准,不难对片中各角色进行符号化的分类。女主角班思丽、各色小职员和消费者属于第一类;管理人的儿子鲍勃属于第二类;特别的,管理人充当着代理上帝的角色,被第一类人崇拜,寄托信仰(但是从他一句“时间已经不多了”以及影片末尾的一系列唯利是图论来看,也可以认为他本质上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消极虚无主义者,只不过是利用大众的恐慌投机倒把);主角科恩,则贯穿了每一类,在故事发展中,实现了完整连续的转变。
尼采认为前两类人是病态的,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深渊,终将死去。第一类人自不用说,现有的上帝已经无法寄托他们的最高价值,而他们为此继续寻找的新上帝,不可避免地,也携带了否定生命价值的致死形而上基因——这就是班思丽为什么即使是在虚拟现实之中,也不愿意象征着宗教偶像的夕阳最终落下;第二类人,因为放弃了上帝的信仰,除却了一切权威,公开否定生命的价值,却不能创造足够坚实的新信仰,从而导致了“本能”上的持续衰弱——这就是为什么鲍勃会说“我只能进行短跑”,而且最后身体状况会急转直下。
那么,在将各角色逐一对号入座后,就不难看出本片的发展脉络了。科恩最开始是一个隐性的虚无主义者,缺乏信仰,惶惶不安,直到有一天接到了一通神秘电话,以为找到了真正的形而上寄托,产生了一种得到彼岸救赎的错觉,从而开始因为并未真正完成这个救赎而越发焦虑。代表着上帝的管理人则利用了这一点,开始逐步利用虚幻的信仰力量吸取科恩的生命力量(在片中表现为剩余价值),于此同时,他也利用着应招女郎班思丽,在虚拟现实中持续激发着科恩对于美好彼岸的向往。直到鲍勃的闯入,他既是管理人(上帝)“独一无二”的儿子和继承人(即耶稣),又因为深谙形而上上帝的虚无和病态,否定着任何权威,拒绝为服从任何信仰,从而形成了一种矛盾的价值观,却无法找出真正的解决办法。这才有了科恩之反诘:“如果你认为一切皆虚无,怎么还会相信人有灵魂。”当然,鲍勃的灵魂论其实还是打了擦边球,触及到了部分真理,因为这里的所谓“灵魂”,其实就是尼采所说的积极虚无主义者用于重估一切价值的强力意志。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鲍勃处于消极和积极虚无主义的转折处,而正是这种模棱两可,才使得科恩产生怀疑与拷问,从而最终达成转变。当然,促成科恩转变的,还有发现班思丽真实身份及其认识到旧形而上学者信仰脆弱性这一契机。早在虚拟现实中,科恩对于夕阳不落的虚假性的质问,就成为了二人分道扬镳的转捩点,这也为科恩最后拒绝班思丽一起寻找幸福彼岸的请求,做好了铺垫。最终,借由鲍勃的逐步虚弱,科恩进一步认识到了消极虚无主义者的无力回天,才有了大刀阔斧的灭神桥段,这标志着科恩彻底与形而上上帝的决裂,投向了虚无主义。当然,为了与消极虚无主义者相区别,让人确信他是一个积极的虚无主义者,才有了科恩穿上“灵魂搜寻者初号”,开始寻找强力意志的情节。在影片的末尾,我们得以欣慰地看到,科恩独自一人,然而并不孤独地,降下了虚假无力的夕阳,欣然迎接了这“诸神的黄昏”。
理清了片中的种种设定和思想,那么对于其他一些旁枝末节的理解(如科恩的人称问题,以及一系列宗教隐喻)就自然迎刃而解了。
另外,文首说到的“巨蟒马戏团之风骨”,简单来说就是充斥在片中各种使得剧情发展的无厘头情节,这些情节看似目无章法而十分狗血,实则可以看成是一种混沌理论,而这种混沌的处理方式,又恰好和积极虚无主义的大破大立相得益彰,可谓是无心插柳,佳偶天成。
作为总结,我们可以拿本片与《妙想天开》进行对比,除去电影制作技术的区别,二者有着几乎一致的背景设定,却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小职员山姆从头到尾都是标准的旧形而上学主义者,因此最终选择了斯多葛主义,将人生永远定格在了脑海中的虚假彼岸;而科恩面对同样的设定,却发生了质疑和转变,最终选择了彻底的虚无主义,开始了新世界的价值重估。由此可以看到,30年过去了,吉列姆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这促成了他对于《妙想天开》的故事进行了再思考,而对于《零点定理》,这一几乎名义上姊妹篇,抽去了对于视觉奇观的可能重复,着重阐述思想内核,最终颠覆了之前的结局,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本片是老爷子哲学体系的一次升华,以及对于自我心愿的一次极其私人化的补完。

 6 ) 这片看起来是舒适的

整体没有刻意故弄玄虚,没藏着掖着什么东西,置景和服饰也挺蒸汽,对话内容简单易懂,很合适打发时间。音乐...,没啥音乐,没啥也挺好的,那种一到高潮瞎瘠薄放配乐的还不如这一直说话来的好。3星吧,第一观感蛮ok,二刷就不了。

这为啥要凑够140颗字才行?唉,是我没第一时间找到短评的锅。话说豆瓣是没有短评么?少来这里不太懂唉

 短评

维修工人,情趣护士,编程少年,披萨,侏儒,心理。美术设计炫目,宅男在解方程,生物遥测链接,大量室内对话,你仍是个工具,照片黑洞壮观。

8分钟前
  • 小哒1
  • 推荐

构建了一个严肃的世界观,故事转而将重点放在了一个中年男人的孤独上,即使有着一些天空行空的城市细节和想象力,也依旧很难让人感觉到深刻,因为它的框架已经死在了狭隘的两性关系里,而不是男人和极权组织的对抗。它有一个很玄的理论,一个第一眼很高逼格的世界,可惜不耐看。★★

1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真正的天才不需要靠字幕反复出名字来自我标榜,片子就是一张智商分数表,看到地球上高智慧的作品,好服气好膜拜好欣慰啊!!

12分钟前
  • 文文周
  • 力荐

简介完全不对。。故事又是各种符号元素杂烩剧情太晦涩自己太low没懂就不打星了。。倒是映后老爷子出来交流时精气神好的不得了还一个劲地调戏观众,大概再神棍十几年不是问题。看到标签里都是本猫就想说他其实只打了半场酱油戏。另外就Tilda女王形象太毁了有几次出场观众都笑疯了。。

13分钟前
  • Steamed Punk
  • 还行

疯子拍给傻子看,正常人最好靠边站。

14分钟前
  • 芦哲峰
  • 较差

对科幻无感,且俺智商低。。严重怀疑俺不是少数~~

18分钟前
  • ahlchpnm
  • 还行

我都很佩服自己看完了竟然,简直浪费生命,又是存在主义理论辩驳,不知道外国人多爱纠结这个,存在本身到底有没有意义这么深奥的话题不能好好拍么,用了一堆自以为是的隐喻和夸张的表现手法,让人完全摸不到头脑,最后两话完事,这才不叫烧脑,这就是导演矫情,反正没什么天赋就对了。

23分钟前
  • 憧憬
  • 较差

这个电影告诉我们没有来电显示多可怕。

27分钟前
  • 小李嘛批
  • 还行

试图否认自身平庸的中年男子,独自一人对抗着世界的虚无,最后发现戈多是假的,爱情是假的,什么都是假的,砸烂一切之后彻底堕入混沌幻象。虽说监控私隐这种事情很有现实背景,但处理得这么装X的也是好久没见过了。这是一个悖论,需要别人告诉你生命的意义这件事本身就证明了你生命的无意义,而追求探索的目的是希望证明生命的无意义这件事又有什么意义??顺便求一双没有看过Christoph Waltz的肉体的眼睛。

32分钟前
  • 胖丁桃
  • 较差

假晦澀,真裝逼。不是把一個程式設計師的生活放在20xx年,就是一部科幻電影了好嗎?不是抓了幾個監視隱私的情節,故事就會拉高到《1984》的層次好嗎?也不是抓幾套諱莫如深的對白,故事就會逼近於《城堡》《審判》的境界好嗎?

36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没太看明白 光顾着欣赏Lucas Hedges的脸了 出落得这么帅!!小伙子前途大大滴好啊!!(速速搬砖砌墙头)卡司强大到Rupert Friend和Lily Cole只在广告牌里打了酱油 Tilda女神的龅牙牙套我看也是拿不下来了 另外贯穿全片的唯一一首歌是Creep 你们感受一下

38分钟前
  • 给我个电话亭,我要拯救地球!
  • 还行

Jazz版的Creep还蛮妖~其余真无聊

43分钟前
  • 伯樵·阿苏勒
  • 较差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46分钟前
  • Edwin
  • 力荐

一部能看出批判和吐槽的作品,但是设定和化妆实在是对我的三观打击有点大。码农式的发展完全失去人性,原本以为能接受日复一日的生活节奏的人,到最后也忍不住爆发了一波。这个悖论真心让人心塞。看到很多熟悉面孔,TerryGilliam的号召力还是很不错的,让我想起泰伦斯马利克。7.5/10

51分钟前
  • 赤井秀一的帽子
  • 推荐

直面牛逼,恒星闪耀。。。

53分钟前
  • 小白无禁忌
  • 力荐

类似《巴西》,但是更加晦涩,更加偏执,也更贴近《1984》。

58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段位太低看不来

59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较差

自“巴西”之后,再次的满分神作,开头的几秒就很喜欢了,男主拒绝妹子那段之后还以为他会追上去却没有这段还是很意外的。

60分钟前
  • 高尔吉亚
  • 力荐

所谓“文学气质”就是男主从头至尾都在质问tell me what's meaning of my life...这让看上去花里胡哨的片子瞬间变得清晰单纯。一直在等待别人打电话告诉你生活意义,在这等待中,却一直过着无意义的生活,却没想到往生却是另一番桃花源。还是在说个人在国家机器里的位置和存在感啊

1小时前
  • 阿廖沙
  • 推荐

神叨片,风格替代逻辑,看完也混沌莫名,想不起来扯了啥

1小时前
  • boks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