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妈妈

记录片大陆2022

主演:内详

导演:姜又兮

 剧照

了不起的妈妈 剧照 NO.1了不起的妈妈 剧照 NO.2了不起的妈妈 剧照 NO.3了不起的妈妈 剧照 NO.4
更新时间:2023-09-04 02:35

详细剧情

  今天的中国,孩子成为家庭的核心,但亲子问题也前所未有地突显。因亲子关系导致青春期孩子做出过激举动的新闻频出。在社会竞争的剧场效应之下,无论是极致“鸡娃”还是佛系放手,或是探索其他教育方式的妈妈,都有不同程度的迷茫和迷失。教育中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怎样才算了不起?这部片子就是想回到教育的初心,去看处在亲子、家庭、工作和个人成长多重压力中的女性,她们在教育中所展现的力量与智慧。

 长篇影评

 1 ) 感谢我的妈妈,但我不想成为她

第一集:小孩子的时间成本确实是最低的,所以有那个经济条件可以让孩子多去体验(PS花滑的训练金额真的高得吓人,教练按分钟收费,一天120分钟,上冰6天,汇率按8,也是一周一万二人民币,蚌埠说就是出去比赛的时候教练跟着的,吃住行全都是由家长方承担,没有些家底是真的负担不起)

“不努力连输的机会都没有”

第四集:有时候小孩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但从父母能提供的资源来说,是相对于不那么抓瞎的一条路。用孩子的童年换取未来的成功,孩子现在可能会憎恶你但长大后会理解你。反之,亦然。

第六集:很难得一见的北京妈妈,给孩子提供了资源,但不是每条路都铺好了让他走,而是让孩子自己选择,没把家长的权利凌驾于孩子之上,是一种很难得的朋友关系。特别好,这样看了,我也有以后送孩子去寄宿学校的想法了。

 2 ) 想把孩子培养成奥运冠军是怎样的体验?第一集告诉你答案

【有剧透】【有剧透】【有剧透】

“教练是按分钟算的,每分钟两美金。大概算一下,每天120分钟,一个星期六天。”第一次感觉到花样滑冰的训练花费确实不菲,是在腾讯视频新上线的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第一集《洛杉矶:加油!茉莉》里,花滑小选手的母亲介绍花费时知道的。

2美金*120分钟*6天=1440美金,按照成文时的汇率,每周仅教练的费用就要9400多元人民币。六天的训练是为了形成肌肉记忆,不训练轮空的那一天是为了让肌肉休息。

除此还有装备费、场地租用费、比赛差旅费等方面的开销及每天路上来回几百公里和母亲辞职全职陪孩子训练的时间成本。

可爱的小茉莉练习花滑时摔倒

一个条件很好的滑冰训练场,一群正在训练的少年中,出现了一个小女孩,只有六岁,但是学花滑已两年了,她名叫茉莉。茉莉在做一个空中旋转动作时,摔倒了,立刻听到一个女性的声音“Face that way”“Face that way”“Face that way”连说了三遍。这个声音听起来尽量想显得平和,但压低了上颌挤压出的声音还是能听出她的着急和焦虑,她是孩子的母亲。

母亲在场外通过对讲与茉莉沟通训练

这位住在洛杉矶的华人妈妈解释了她着急的原因,孩子上周做出了个有难度的动作,但后来再也没能完成。这让她焦虑,是她为孩子选择了花样滑冰这条道路,到底是不是值得的。

茉莉在南加州的一个很有规模的滑冰中心进行训练,她的主教练按照专业运动员的发展路径为她设计了训练内容并配置了教练团队。加州是美国的冰雪运动大州,这里的滑冰俱乐部教出了很多美国国家队队员,其中有不少的亚裔。今年北京冬奥会上,美国花滑队有一半选手是亚裔,其中有人还拿了冠军。亚裔小孩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练习花滑,个子娇小,身体柔韧。

六岁的茉莉要参加所在的滑冰中心举办的花样滑冰公开赛,有400百多名不同年龄的选手会来参加这个比赛。茉莉在她所报名的赛段是年纪和体型最小的。也许在报名的时候,大概家长和教练就对比赛结果不会很理想有了心理准备。但小茉莉出场时看起来神采奕奕,很漂亮很可爱,节目的弹幕说“仿佛看见了《冰雪奇缘》里的艾莎公主”“完成的如此娴熟”“这样已经完成得很好了”,大家都在夸赞这个努力的小女孩。

六岁的茉莉自信出场

小茉莉的动作完成度不太好,茉莉的妈妈叹了口气,双手抱在胸前摇了摇头说:“完了”,很无奈。

母亲看到茉莉比赛失利

之后母亲解释了原因,六岁的茉莉在和八九岁的孩子同场竞技,同样的动作她的完成度熟练程度肯定不如别人高,来比这么高级别的,是需要时间的。但是教练说想当专业运动员,这就是挑战。大概竞技体育就是这样,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只有不断挑战不可能,才能让目标成为可能。

其实小茉莉赛前训练时就把下巴摔青了,花样滑冰是一项危险系数特别高的运动,因为要在高速运动中不断旋转跳跃,身体的每个部位都得承受数倍于体重的冲击。

茉莉训练中摔青了下巴

这次比赛,没有悬念,茉莉拿了倒数第一。但是家长很有风度,带着小茉莉去恭喜比赛拿名次的选手。

小茉莉得了倒数第一垂头丧气

母亲给旁人说:“她最后一名”,茉莉低着头一边整理冰鞋一边埋怨,希望母亲不要告诉每一个人。母亲说每个人都知道的,他们都能看到成绩单,不用在乎名次,主要是看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弹幕上有的说这样的家庭真棒,也有的说妈妈明明就是很在乎名次才反复和别人提起茉莉这次拿了倒数第一。

那一刻我在认真想,如果自己是茉莉,大概也会不高兴妈妈说好几次自己拿了最后一名,这对一个小孩子来说,确实很难过。但是再换位成妈妈,大概她的想法是希望孩子能接受失败,不要藏着掖着,大大方方接受这个结果,所以反复强调这个结果。

从双方的视角想过这个问题后,感觉很难办。当孩子遇见挫折的时候,当家长的应该如何与孩子相处呢?当我们鼓励自己的孩子去挑战高难度的时候,总是难免希望有奇迹发生的。虽然嘴上说结果不重要,只要我们努力了就好,但真的拿了最后一名,大概一点不会比孩子少。

很想找到答案,想知道怎么做才能引导孩子跨越失败带来的沮丧无助感。

带着问题在网上搜搜看,搜到一个儿童心理学的学者在《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力》演讲中提到过这样一个情景,她的小孩子认真背了很久英语也没也没背下来,于是抱怨“英语太难了,我学不会”,这时候家长应该怎么办。我把她的发言总结成一个选择题,答案显而易见。

A. “没关系,今天才周五,还有周六周日,一定能背下来。”

B. “不学不行,英文必须要学会,你哭有用吗?”

C.“孩子没事,你们老师太过分了,你刚刚学。你背不下来,我也背下来了,没事儿,你在妈妈心目当中是最棒的。”

D.“妈妈刚才注意到,你特别认真地跟着读,可是你读了半小时也跟不下来。”

分析:

A不行,没有理解孩子“学不会难过”的心情;

B不行,如果每次学不会的难过,伴随家长的责备,长此以往,学英文就不是“学不会难过”,而是“面对英语就不想学”;

C不行,当下得到安慰,好像心里很舒服,但是到学校看到别的孩子都背下来,自己却背不下来,会发现这种安慰建立起来的自信是虚假的;

D.可以,客观描述了孩子的行为,表达了家长的关注,听懂了孩子的抱怨这个行为之下沮丧的情绪和需要得到帮助的需求。

田宏杰老师在《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力》演讲中用的PPT

说回茉莉的故事。比赛回去的路上,妈妈还在给茉莉看比分,并告诉茉莉某个孩子的成绩没有负分,而茉莉好几项分数不理想,这期间母亲显得有些强势,孩子沉默。

但是当母亲再回想这件事的时候,眼泪也在打转,因为自己的决策让孩子有了一次不好的比赛体验。

茉莉比赛失利,妈妈其实更伤心

从妈妈的讲述里知道,茉莉的教练对此有不同看法。主教练觉得竞技体育本该如此,而且比赛当天教练本人不在,如果本人在,给茉莉讲讲技术动作,专注于事情本身,沮丧情绪这个问题就不会显得那么明显了。

茉莉的主教练陈婷婷当年是竞技体育的胜利者,经历过激烈的竞争。1985年的《世界博览》杂志记录了她的这样一段经历。“全美花样滑冰锦标赛中,年仅十七岁的华裔姑娘陈婷婷战胜加州的德·托马斯和科罗拉多州的卡·卡迪维,脱颖而出,夺得美国女子单人滑冠军。 ”根据1984年冬奥运对于陈婷婷的介绍推测,1985年的她身高应该一米五几,体重大概是四十多公斤。闭上眼想一想,当年也是一个稚嫩的小姑娘,成为了美国花样滑冰的首位华裔代表人物。 在没有前人的路上,当年的她及她的父母所经历的波折大概是后人想不出来的。所以这次小茉莉的失利对于主教练陈婷婷来说,大概并不算一件大事。

1985年的杂志封面 《华裔冰后陈婷婷》是当期重要内容

教练不在的时候,母亲要全程督促茉莉训练。“所有的体育运动进入竞技状态,就没有什么快乐体育可言。不要跟我说快乐,每天训练完好开心啊,那是不可能当运动员的。”

妈妈远程监督茉莉训练

正在训练的孩子因为一个旋转动作重重地摔在了冰面上,从孩子身上的收声设备里能听到骨头碰撞的声音,孩子哭了。母亲鼓励孩子不要怕摔,摔了就摔了,不要怵它。“不被骂,不被打吧,但是每 一天都是在熬。熬孩子,更熬家长”母亲说,但是母亲也会畅想,如果未来有一天,靠自己的力量把孩子送进了奥运会,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一次又一次地摔倒,能听到骨头撞击地面的声音,看着揪心。练习一个动作要练习成百上千次,甚至上万次,想要形成一个动作的肌肉记忆,只有这样练习。茉莉哭着完成了训练。

花滑训练,每周六天,每天两小时。看起来小茉莉和母亲为此付出了所有的经历,但其实并不是只这样。母亲还给茉莉注册了好莱坞童星经纪公司还报了体操课,从茉莉接受采访的背景看,小姑娘也很会画画。这么多事加起来,六岁的小茉莉大概比很多成年人还要忙。

体能训练 六岁的茉莉有很扎实的肌肉线条

充满童趣的画 很有意思

前一场比赛失利后不久,茉莉又参加了一次比赛。这次她也摔倒了,但是因为整体表现出色,拿了银牌。可以看出同赛段比赛的选手,茉莉比别人年纪小一些,母亲非常骄傲。

拿了银牌的茉莉明显比其他选手年纪小

结尾有一段母亲给茉莉的寄语:希望你成为一个很努力的人,因为不努力,连输的资格都没有。没有人是完美的,但是希望你可以勇敢的做梦,成为你想成为的任何一种人。其实在片中,母亲也说过,花滑不是茉莉的全部,她的努力只是希望女儿以后能多一些选择的空间。

竞技体育是充满伤痛和不快乐的,但是竞技体育中激发的韧性、抗挫折能力是充满光芒的。也许这就是茉莉的母亲希望通过这样的经历赋予孩子的人生底色。

(最近看了好几部腾讯视频的纪录片,《亲爱的小店》《一次远行》《秃然发生》还有这部《了不起的妈妈》,里面人物都很真实、生动、鲜活。)

 3 ) 鸡娃别忘了鸡自己

昨天连看了三集《了不起的妈妈》,瞬间怀疑自己是不是还没迈入育儿的门槛?

第一集中的华二代妈妈想通过花滑把孩子送入奥运会,送入美国名校,让女儿茉莉学会努力,学会受挫。第二集的上海妈妈鸡娃三年,却迎来了幼升小摇号入学,从最初的崩溃到渐渐接受,并坚持鸡娃,想要孩子保持在当前阶层里不掉队。第三集中的乐乐与两任高知丈夫离婚后,和女儿梅朵定居大理,不给女儿报任何一个培训班,享受完全自由的生活。 我想起之前看到的有关家庭教育的四条准则,也不知道是谁讲的,至今都印象深刻。 第一是舍得为孩子花钱, 第二是舍得为孩子花时间, 第三是有明确长远的教育规划, 第四是让孩子成为TA自己。 可以说,这三位妈妈对孩子都是有教育规划的,只是第三位妈妈的规划并不那么具体,她是从思想上,从文化氛围中去做教育熏陶的。这样的妈妈,大概平凡如我的妈妈们都做不来。 但也引发了我的思考,自从有了宽宽之后,我是一直没有规划,没有理性地去思考育儿这件事的。 因为我潜意识里觉得宝宝还小,她需要的是安全感,是信任,是妈妈给予的无条件的爱。

而宽宽在这一年多里的许多举动无疑给我的想法持续正向反馈。比如五个月的时候晚上只要妈妈,别人碰一下就暴哭,妈妈一抱就安静了,有时候我要刷牙洗澡,得要爸爸抱着站在我身边,离妈妈近一点,哭声就小一点。后来我看了儿科医生鲍秀兰的视频,原来这是宝宝安全型依恋建立的信号。

再比如大一点了,睡觉前一定要妈妈哄,晚上睡觉会突然醒了找妈妈,带着哭腔的小奶音“妈妈来”,再摸摸亲亲妈妈的肚子。

我下班回来,一听到开门,她就拿着绘本递到我手里,爬到我腿上,说“妈妈读”。

去外面逛街散步,只要我在场,绝不肯好好走路,要么在我的裙子下钻进钻出,要么伸出两手,一脸无辜地望向我,说“妈抱抱”。

上班出门前会告诉她,妈妈要去上班了,晚一点会回来的哦。

据我妈说,我不在宽宽更乖。她爱笑,爱跑,爱攀爬,爱读书。在小区十几个同龄孩子中,吃饭最快,说话最好,力气最大。

这些都说明,宽宽依赖妈妈,心存信任,有安全感,是个情绪比较稳定的乖宝宝。

只是宽宽会越来越大,孩子不仅需要爱,还需要教育。而我的规划还没有想好第一个字。

如果让我去学纪录片中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妈妈那样思路清晰地去规划孩子的未来。我是无力也不愿为之。那样的孩子最终长成的模样是一定是TA自己本身的样子吗?

至于如何帮助孩子成为TA自己?这个命题对我来说简直太大了,太空了,我只能说,作为父母,在满足孩子生存需求之外,还要学着观察孩子的脾气秉性,在小时候帮助TA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再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培养TA的兴趣和能力,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顺其自然,就像任小树长大一样,任孩子成为自己。

简而言之,通过教育让女儿获得尊重,归属,实现人生价值,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大概就是我对宽宽最大的祝福了。

可是现在这个时代,职场上已经卷得死去活来,鸡娃成了绝大多数妈妈迫不得已的选择。我想坚持的这种并不躺平的佛系育儿不知道最后能不能在压力下存活?毕竟,人是社会中的人,不是一座孤岛。别人的一举一动或多或少都会投影在波心。和女儿共勉吧!就算有一天我走上了鸡娃的路,我一定不会忘记鸡自己。

 4 ) 当一个妈有多难

有钱没钱,整体的妈妈都呈现出一种焦虑的状态。

这一点在父亲这里难以被捕捉。虎妈猫爸似乎成为现代家庭亲子关系一个情感构成特征。

美国上海北京六个家庭的财富应该说已经达到了普通家庭难以企及的,因此,他们的家庭也要尝试去取触摸更高的边界,他们看到了更高阶层的生活,他们更害怕的是,自己目前的阶层会滑落。

因为对于他们这种依靠知识获得资产的家庭来说,智力是最难遗传的。

一个家庭有10套房可以很顺利地升值,由下一代继承。

而智力这个东西,无法这样顺利地升值且被继承。依靠智力资源获得的财富的稳定性相对于实体财富的不稳定性,造成了中层的极大恐慌。

在深圳有十套房的人的安全感或许比本硕博清北或者哈佛的人安全感更强,尤其是一个学历贬值的社会环境下。

学历红利发生在恢复高考后人们极度渴望知识的阶段。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在所有的妈妈中,最触动我的,是lia

她是一位优秀的女性,但是她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多,不够好

她说是她自己的基因不好,孩子不够优秀,但是她为了家庭放弃了自己的事业

但是看到她的妈妈,我似乎开始理解

她不断地强调,他们家需要坚强

她的母亲不愿意麻烦自己的孩子,害怕自己成为孩子的累赘

她们呈现了现代女性对社会的全部付出

成为优秀的职业女性

养育孩子

悄然离去

社会的运行法则要榨干所有人,最先榨干的,永远是母亲

 5 ) 感想3

新加坡每个家庭的中位数达到9520新元。新加坡小学实行半日教学,鼓励课外活动,对课外辅导课有要求,得分高的会在升学时有优势,实现双语教育,中文是最难得一项。很多事情只要我们认真的去做,做成一个很熟悉的事情,那么你就可以做的很好。人生会遇到很多不同的困难,如果你去害怕的话,那么可能就没有办法过去,你积极一点,想着美好的事,你就很有可能过掉这一个坎。国家法律的不允许做,尽可能给孩子自由。紧挨着台北市101是信义商圈。人的童年很重要。家和万事兴,吃的苦,严格要求自己,果断,坚持,义无反顾。想练习嘛,不想,但我已经站在别人战不到的高度,如果再往回走,在开始一个新的东西,去尝试去学习的话。我前面的路。付出过的汗水都得重新再来一遍,即便以后不走这个路,但这个韧劲在这里,我相信以后都不会太差。凡是尽最大的努力,能不能成功看天意。如果我不能去,干嘛把时间放在抱怨上,还不赶紧行动起来。不管发生都要往前走。

 6 ) 了不起的总导演

不知从何时起,我就几乎不看国产片了,除非有多个朋友倾力推荐才会应邀鉴赏,不过这回看《了不起的妈妈》情况有所不同,除了北美博士留学群里家长热议之外,还因为总导演是我欣赏的二呆呆她妈。 第一集讲洛杉矶妈妈静涵,主线是陪女儿茉莉练花样滑冰,看上去是经典鸡娃的华裔版故事,但剧中有个情节~静涵故意通过强调茉莉比赛成绩垫底来培养孩子学会输才能真的赢,一下子就把片子的特别色彩显出来了。第二集,从幼升小改为摇号切入,非常真实地再现了上海妈妈网红博主阿胖鸡娃目的:尽全力给孩子赋能,今后能有选择权,不仅逻辑通顺,而且言行一致。这两集开场,相当精彩,本该坐等播放,但我有养肥了集中观剧的习惯,就没有及时跟,直到这两天,一口气痛快刷完。 不出所料,总基调围绕鸡娃。其中1、2、4、9都是高浓度鸡血妈妈,尤其新加坡秀玮被观众戏称亚洲卷王,以给孩子发现美的眼睛为执念,分秒必争地逼孩子拉二胡,看着触目惊心,她的低配是上海宝妮,打断了24根杀威棒,终于把女儿拱进了上音附小…这些妈妈的目标感极其强烈,背后的动机,编导和剧中人没有明说,以我看,无非学霸妈妈希望承继光荣,学渣妈妈希望借助孩子实现自我。 剩下的几位妈妈很难归类,有鸡娃未遂找台阶型~台北妈妈的台阶是“他有他的路”;有懒得鸡娃振振有词型~自嗨的大理妈妈乐乐用孩子的面子与自己无关、三岁就让儿子寄宿的北京妈妈LIA用孩子自己体验的理论让人无言以对; 有降维看待俩儿子天赋才能的谷歌妈妈,看得出对剧情走向的巧妙操控力。 相比其他八集或者极度焦虑,或者当妈的潇洒到令人腹诽之外,其他四集的妈妈很不典型,即将再婚的成都单身妈妈那一句“有些天赋藏在伤痛里”成为全剧最有哲理的瞬间。全剧最深刻的一集,是有巴基斯坦混血儿与昆明妈妈Tina的对峙,简直有俄国文学的厚度。全剧我最佩服的是任平,她身上的奉献担当是我作为女人望尘莫及的。全剧最自然的人设是小白,没有那么斩钉截铁,又相当积极阳光,一切还在探索和找寻。 看着剧中的鸡血妈妈,无论是斗志昂扬的还是自圆其说的,看了这样的剧,作为过来人,心情比较复杂,多数是欣慰,少数是后怕。欣慰的是自己比剧中大部分妈妈都要幸运,因为有很多帮手,棒小时候的竞争也没那么显性,而且从具体表现看,自己在当妈的过程中,对松紧的分寸拿捏得还算准确。不过我不知道年轻妈妈们会怎么看,会不会看完之后引发斗志的消弭,或者像心蕾说的那样,根本不敢看,怕看了扰乱自己的意志。

还有两个观感:一个是剧中孩子大多都比较内向、被动、羞涩,也可能是与选取的妈妈都是强势妈妈有关吧。第二个是剧中爸爸与妈妈的关系,除了单亲家庭或者根本不与交代之外,看得出来大部分的爸爸并非只是剧中是配角,甚至有些无能。 不管怎么样,不露痕迹地展现了真实,启迪了思考,见证了人生百态,不空洞也不猥琐,是高水平纪录片。之前,我就感觉二呆呆的妈妈作为妈妈挺了不起,这回从这部片子的总导演观之,二呆呆的妈妈也当得起了不起之誉。

 短评

这样的节目才有助于培养母性,但鸡娃成本实在太高了,大家都在鸡娃,我不鸡娃的话就觉得对不起孩子。不鸡娃也行,准备多点钱养他一辈子,父母努力一点鸡自己。

4分钟前
  • 小烨
  • 推荐

1.我们一边羡慕谷爱凌式的天才,又一边在说快乐教育,殊不知谷爱凌式的天才并不是你想培养就能培养出来的2.任何精英我相信都不会是那种所谓快乐式成长能够培育出来的,他们一定付出了比大多数人更多的努力,包括但不限于更多的时间,金钱,父母的陪伴。3.孩子成长成什么样子,取决于父母,取决于父母提供的基因,环境,教育方法,提供的资金,物质,情感互动……如果你自己就是条虫,真的不要要求你的孩子成为龙,凭什么呢?

9分钟前
  • 麦克流浪者
  • 推荐

看到第3集了,第3集的妈妈好酷,看了1.2集,有点焦虑,别个家庭条件这么好,对孩子的教育一刻都不放松,反观自己,工作占了大部分得时间,而没有时间陪小孩。从这3集来说,每个妈妈都花时间用心陪伴孩子,教育孩子。我要反思下自己,反思下现在的工作,做一个称职的妈妈,不但要有好的经济基础,还要有时间陪伴孩子。

13分钟前
  • Elven
  • 力荐

第一期看得我焦虑症都犯了。非常喜欢大理的妈妈,要足够自爱,才会养出爱世界爱自己的孩子

15分钟前
  • 玖。
  • 力荐

片名起的太大了。可以叫了不起的中产妈妈。

19分钟前
  • Hayek
  • 推荐

看了四集了,被新加坡这段妈妈最后的独白给说哭了~很复杂的心情,很真实的纪录片~

22分钟前
  • 街角随拍
  • 力荐

前几集可以叫做鸡娃的妈。大理那集的妈妈最随性洒脱。最喜欢第五集乐然小朋友的状态,那才是一个男孩儿应该有的模样。

27分钟前
  • 蓝蓝十六岁
  • 还行

惭愧啊,每一位很勇很敢的女性赞歌,必须5星

28分钟前
  • 麓童 | 无邪气
  • 力荐

了不起的孩子+令人窒息的妈妈+没存在感的爸爸

30分钟前
  • 天使爱美丽
  • 推荐

第11集的海淀妈妈太有魅力了,儿子口中睿智的女人,真的有大智慧

34分钟前
  • 野客
  • 力荐

看到第五集,完全不接地气的一部纪录片。确是一部中产阶级家庭众生图。有人觉得大理妈妈好,说白了她只是更爱自己顺道养了个孩子罢了。第五集的妈妈结尾含泪说希望得到妈妈更多的爱,然后自己从幼儿园把孩子送去寄宿。这么大人了知道孩子真的要的是什么吗?所谓的独立自由其实都是给自己对待孩子态度找的借口罢了。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随便吧,反正自己信了也就自我消解了。

37分钟前
  • Ruby
  • 较差

每个妈妈都有自己的不容易,但我看下来最大的感受是,孩子,才是那个用无条件的爱包容妈妈的人,无论妈妈以爱之名为他她们选择了怎样的童年,自由的push的独立的充满压力的,她们都会说我好爱我的妈妈

40分钟前
  • 莲雪思沫
  • 力荐

原来就听说有些妈妈特别狠,看了第一集就把我吓到了。因为生活在北京,所以对第五集北京妈妈更能接受。整体看下来,觉得确实小孩的成长早期还是父母的资源和努力拖起来的,父母太不容易,孩子也不容易。

43分钟前
  • H
  • 推荐

看完8集才来评论。从7集昆明开咖啡馆妈妈、8集台北牛肉面馆妈妈开始,这个纪录片才开始接地气和生活化,这个“了不起”才显得有了意义,这2位普通妈妈对孩子的养育,才是真正的了不起。看看1-6集是什么鬼,那都不是普通阶层的妈妈。尤其是第3集,那个妈妈追求自由和性开放,自己散养孩子,没错,她也是一种了不起,但是她真的不配拥有孩子!PS:5月29日看完了全部12集,第11集最佳。11集里这个妈妈的经济基础和教育方式,尤其是亲子关系的互动,都很赞。【推荐第11集、第7集、第8集】

46分钟前
  • Z
  • 还行

看完后多少是有些惊讶,原来在对于孩子的教育中,父亲确实是缺失的状态,也许和选择的采访对象有关,但是确实看的压力很大…

48分钟前
  • 小桐
  • 力荐

每一位妈妈都真的太了不起了

53分钟前
  • 王边边
  • 推荐

应该换个名字,叫了不起的孩子。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教育方式,但唯一相同的就是孩子对妈妈无条件的爱。

55分钟前
  • 英恩
  • 推荐

4.5星。选角家庭非常出彩,不是模式观念那种鸡飞狗跳妻离子散的鸡娃妈妈,而各个阶层不同背景各种观念,培养出来自食其力有一技之长让人舒服的孩子,确实切题“了不起的妈妈”。

56分钟前
  • 松子
  • 力荐

拍的很好,一直想做女性教育类的内容。第九集实在太窒息了,和第十集形成明显对比。东亚家庭的孩子,尤其是女孩,过早体验了什么是母职惩罚,“妈妈问外婆为什么生她,我问妈妈为什么生我,以后我不会生孩子,不要再读第二遍书”,这么开朗的孩子说出这么残酷的话,这其中到底谁得到了生而为人的幸福?

1小时前
  • 西西弗斯记事本
  • 推荐

我特别不喜欢用了不起伟大啥的来形容妈妈,这个词的色彩就是无奈且悲情。首先妈妈是一个可选择的身份,她不无奈,其次这个身份可以选择不同的展现形式,她也不悲情。这片子展现了不同的妈妈,或自由或压抑或放浪或克制,如果选择鸡娃,那前提是鸡自己,过程是整个家庭的时间表运作,结果可能是面对平凡。这是充满信息差的时代,不可否认,你的选择会决定孩子的未来方向,但关键是你确定他未来的样子吗?我被11期的妈妈感动,外婆选择相信女儿,为她跟学校争取自由,妈妈选择相信儿子,自由有限度,快乐有节制,而自己的知识储备足以支撑她对孩子教育的自信,这份沉稳笃定是我很羡慕的。育儿只能有一个模糊的目标,谁都不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应试机器,但又强迫症般认为考试成绩是人生进阶“硬通货”,在这种矛盾中挣扎的妈妈怎么让孩子不挣扎?

1小时前
  • 麦田里的彼得潘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