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害

剧情片英国2008

主演:克里斯托弗·福什  罗伯特·哈迪  马丁·贾维斯  瑞贝卡·奈特  约翰·希亚  Lara Cazalet  Matthew Cureton  Noel Fitzpatrick  James Fletcher  Sid Hoare  Jeff Leslie  迈克尔·梅德温  Georgia Mitchell  Kathryn Sumner  Steve Sweeney  

导演:Jon  Kirby  

播放地址

 剧照

陷害 剧照 NO.1陷害 剧照 NO.2陷害 剧照 NO.3陷害 剧照 NO.4陷害 剧照 NO.5陷害 剧照 NO.6陷害 剧照 NO.13陷害 剧照 NO.14陷害 剧照 NO.15陷害 剧照 NO.16陷害 剧照 NO.17陷害 剧照 NO.18陷害 剧照 NO.19陷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02:36

详细剧情

  讲述了一个年轻的美国女人,是牛津大学的学者。她对描写犯罪小说极其着迷,想象自己是个魅力难当的蛇蝎美人。当她描写的角色开始出现在生活中,她的世界开始改变,同时她因为一系列谋杀而被逮捕。伦敦与牛津,现实与虚幻,她开始质疑每个人,以及身边的每件事。

 长篇影评

 1 ) 一個 we don’t deserve her and she deserves better 的故事

(兩個 warnings: ①只看了生肉,可能有聽錯看錯理解錯的地方,如果發現會改。②中英文混雜,請不要讀完後再跑來吐槽這點)

常常意外,2000s 是這麼汙名化精神病人又 misogyny 的時代,因為離得太近,所以總以為十幾年前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

前半段回顧童年和少女時代的 Brit 看得我太難過,因為我知道這是不會復返的好時光,暫停數次,猶記當初常有人嘲諷她 lip sync, 真該拿兒時的唱歌視頻證明:she can really sing!

paparazzi 的 part = 讓人想要大叫 leave her alone 的 part, 現在重看她用推子剃掉所有頭髮的時的滿面笑容,才終於理解到「老娘不陪你們玩了」的心情,她對自己的行為有完全的掌控,也對大眾的 perception 有完全的理解,所以才能這樣做,她太聰明。又想到女性的頭髮與女性 sexuality 的聯繫——沒有頭髮的女人是什麼?不再被看成可以產生性慾的對象。自願的剃髮,可以是素人女性逃離 gaze 與 objectification 的一條通路,可惜她是 Britney Spears, the Britney, 她沒有任何一條逃離的去路,tabloid 只認為她發瘋,exploit 她的痛苦,綜藝節目上選手大叫 she loses all her hairs——可那根本不是失去,那是捨棄丟棄拋棄,她的 power 遲了十多年才被眾人理解與 acclaimed, we do not deserve her 的又一個遲到註腳。

之後是我最初愛上她時的時期,狀態太好笑容太甜,但事到如今不得不戴上一層憂慮與愧怍的濾鏡看那些表演;conservatorship 的 part 粗略看了一遍,更希望可以講一講法律上的細節,紀錄片前段提到父親 Jamie Spears 有過因為 alcoholism 進入 rehab 且有過 bankruptcy, 不能理解這樣一個在任何一個普通人眼裡都是不能良好掌控自己人生的成年人,怎麼會因為申請了 conservatorship 法院就認為他有能力掌控他人的人生?因為他是父親而她是他的孩子?為什麼是這樣?法院不用考量 conservator 的行為能力?

再說回 misogyny, 儘管從未喜歡過 JT, 但聽到錄音中熟悉的 homosocial 感滿載對話只覺得噁心程度又上升一個層次,消音遮掩不住的輕浮自滿。Brit 在採訪時被問到兩人的分手,不禁落淚,嘆息,姐姐啊不要哭男人哪裡值得你的淚水?他把你當成用來和同伴炫耀的性資本,你為何要把那看作戀愛?那是什麼時代,她不得不回答 are you a virgin 這樣冒犯的問題,之後,她的前任又可以 slut shame 她,一個聖女/蕩婦二元世界。之後她結婚,生孩子,又要被質問你根本不是個好媽媽,你竟然不能做到一邊開車一邊躲狗仔一邊安撫哭泣的小嬰兒一邊突然想起嬰兒應該放在 car seat 而不是自己的大腿上!我的天啊,女明星又要賺錢養家,又要保持形象可人風光無限,又要產後身材苗條以防又被 tabloid 寫上一筆,你們居然還覺得照料嬰兒是她的責任?請問她老公是死了嗎?⋯喔仔細想想 Kevin 確實已經在我心中去世了呢。

最後應該是我內心的一些糾結和道歉,記得當初她入 facility, 我覺得正常,覺得人們應當正視他們對於精神藥物、精神病人和 facility 的恐懼與汙名,旁人不了解她的精神狀況,也有很多人不知道精神藥物的 efficacy 相當低,應該對於 psychiatrist 的職業操守有信心——也就是說我依舊認為她被她父親 drugged 的傳言是無稽之談;之後 #FreeBritney 運動剛有苗頭時,我亦將信將疑,現在看來確實是我沒有 listen to her.

已經很久沒看她 ig. 紀錄片結尾時放出了一些她之前 po 在 ig 上的圖片和視頻,陽光燦爛的陽台上她轉著圈圈跳舞,我倒是還記得。她與花合照那條片的背景,是最近的照片裡也常常出現的花園,只是無論什麼濾鏡下,她看起來都沒有那時快樂——這一切應該結束。

 2 ) 简要笔记

出身于路易斯安那州一个贫困的家庭。父亲只是将她视作摇钱树。

从2008年开始,出于conservtorship所有资产由其父亲控制。直到2020年11月Britney拒绝任何商演,直到父亲不再是其监护人。

克林顿事件后美国人对性相关话题的关注前所未有的强烈。

Britney的标志的性感外形受到各界的审视,来自女性的批评(母亲担心其对子女不良影响)过于暴露与其纯洁形象相违背。但是同时期的男团却从未遭受类似的审视。

女性意识的觉醒,在人生某个阶段不在取悦任何人。

外界对Britney的能力存在质疑,但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掌控着自己的舞台表演效果和作品创作,对音乐潮流的发展变化十分敏感。

Britney和Justin Timberlake的恋情备受关注,分手后JT指责是Britney出轨导致分手,舆论导向批评Britney。

与Kevin订婚、结婚、生子、离婚,狗仔的过度关注。

宣布离婚后,母亲宣称女儿得了产后抑郁,自己和好友party后的不良形象狗仔关注而放大。

在整个演绎生涯起初,狗仔和Britney的关系是良好的,后期由于Britney的八卦给狗仔和八卦杂志带来了巨大利益,导致狗仔过度关注Britney私人生活。后期在其和Kevin离婚时的各种报道,被严重扭曲放大。

就纪录片而言,拍的一般。但是感动在粉丝因为受到过Britney的鼓舞而自发组织在一起去拯救Britney。

 3 ) 我对Britney的童年回忆

对Britney真的有太多情怀了,标志性的Baby One More Time的造型(在她之前没有一个偶像是扎着羊角辫出道的,在她之前卖的好的是boy band不是female singers),oops I did it again的红色太空装,非常有争议的rolling stones封面,小时候旅游卫视播她Vegas的演唱会真的震惊到我了(现在电视上肯定不会出现这种尺度的东西了),也曾把她的转型大作In the zone听了一遍又一遍…

小时候我的最不解的几件事之一就是,为什么两个人分手了,Justin写首歌全世界就都在骂Britney?这真的是儿时的我一大疑惑,明明是两个人的事,但好像她一点话语权都没有。

后来通过Hit轻音乐又看到了她嫁了不知是谁的老公、抱着孩子驾车、剃了头发、用雨伞打狗仔队、失去孩子抚养权…大家都消费着她的崩溃和悲剧,真的难以想象这样毫无希望的日子她是怎么熬过来的。

之后她的comeback真的很令人惊喜,虽然在父亲的conservatorship之下被全权控制,她确实贡献了很精彩的音乐和表演。

说回这部纪录片,其实如果做成series会更好,毕竟大家都想看更多Britney成名期,很遗憾没能采访到更多相关者,但聚焦于conservatorship这个法律案件还是很有深度的角度。

PS. Britney10岁时上节目的唱功真的震惊到我了,但更让我震惊的是她哥哥上radio时非常unconstitutional的言论,还有被打的paparazzi至今恬不知耻的嘴脸。

 4 ) 这部纪录片让我更了解了小甜甜

在学生时代看到小甜甜布兰妮时会经常想到另一位华语天后蔡依林,最初都觉得她们挺清纯可人的,但是后来对她们的好感都逐渐降低,甚至是唾弃,我想或许很多人都会跟我一样,就是看着她们在后期越来越性感、在舞台上搔首弄姿的打扮,就会自觉地认为她们都是所谓的“不守妇道”,一身婊气的bitch,越来越看不惯,越来越不待见,一度认为她们渐渐地上不了台面,是低俗的代表,甚至连喜欢她们的粉丝都会觉得很LOW!然而现如今这个新兴的时代渐渐蜕去了保守陈腐的外衣,所露出的崭新一面也让人的观念洗心革面,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正是因为时代的变迁、自身的成长、观念的更新,甚或作为当代中坚力量的80后90后掀起的“爷青回”怀旧潮,才又让我们重新地认识了她们。现在眼中的布兰妮和Jolin一样,善良、独立、有主见,不会为了取悦谁而更有主见,一度成为了很多年轻群体的“精神领袖”和独立标杆。而就在看完了这部纪录片后才知道,原来这位一度大红大紫的流行天后竟然经历了这么多!虽然我并不是她的粉丝,却也很是心疼她,同时也知道了原来她的前男友贾老板为了炒作竟然这么渣,甚至还说出了那么多严重物化和侮辱女性的话,实锤渣男一枚了,道歉也没用;除此之外,真没想到她的亲身父母也把她当成摇钱树而不是自己的骨肉一般对待……Anyway,仍希望布兰妮能早日摆脱困境,重获自由,重返舞台,她的歌声和舞姿真的非常有台风非常棒!!(PS:纪录片做得很好,让人对于这位流行天后有了更多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它按照时间线和事件的推进一步一履,很有逻辑感,让人很容易理解,同时也拍出来同理感,很容易令人产生情感共鸣,不乏客观立场,只是这些都是纪录片的标配,所以个人就评级正常的3星吧。)

 5 ) 最令人窒息的是失控

年少成名时的布兰妮,自信于自己对生活和事业的control,接受记者采访时说“I do have control. You have to control what you do otherwise you get sucked in by people that are not necessary”。

而串联整部影片的,就是布兰妮生活的lost of control。一个可以正常工作赚钱的成年人,竟然连宪法所规定的最起码的人身和财产的完整权利都没有,已经令人震惊,更何况这还是一个从前在舞台上说一不二的巨星。所以不管影片对于父亲的conservatorship或是成名后的辛酸的的叙述是否有所偏倚,我相信布兰妮生活的失控感是真实的。

可是要问她的生活是何以失控到这种地步的,怪她自己吗?怪她父亲吗?怪美国的conservatorship制度吗?怪前男友、前夫吗?怪狗仔吗?好像都是又都不是。失控之所以令人窒息,不仅仅在于其最终的结果是丧失对人生的控制,而是在于这整个丧失控制的过程是如此地无法控制。失控的形成就像一个漩涡,身陷其中的人只看到自己身边的一切都抓不住,却无法找到一个单一的原因,无法找到一个罪魁祸首,自己也只能随波逐流任凭摆布。

其实从布兰妮走出小镇来到名利场开始,她的人生就超出自己的控制了。布兰妮自己也说当时自己似乎一夜爆红,不知道为什么就出名了。“小红靠拼,大红靠命”,布兰妮的大红大紫正是当时流行音乐工业和社会文化心理的双重选中。彼时认为自己掌控着自己的人生的布兰妮,其实也只能掌控自己的舞台布景和舞蹈动作。可是她的舞台和作品会怎样被传达给观众?会被传达给怎样的观众?超出舞台方寸之外的一切都是布兰妮不能控制的。

而当初选中布兰妮的力量带给她的不仅仅有聚光灯下的鲜花掌声,还有藏在背后的偷窥的目光、恶毒的审视、肆无忌惮的评头论足乃至敲骨吸髓的无情消费。纠缠着布兰妮不放的小报和狗仔同样是流行工业的一部分,同样是迎合社会心理的产物。无孔不入的偷拍狗仔、嘲讽离婚妇女的节目制作人、问着下流问题的记者,乃至阅读小报里明星花边新闻的普通人,和他们所消费的大明星小甜甜布兰妮一样,都是资本主义的打工人。打工人常常为难打工人,却并不觉得自己多么有错,因为有时事实确实如此,大家都是身不由己的漩涡中的一部分,只能做出自我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更高的道德要求也只能是自我要求。

然而最让布兰妮痛苦的应该还是她的坎坷情路。虽然说我觉得,不论男女,选择和一个人进入一段感情前,最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如果和这个人谈不下去谈崩了,这个人是否会伤害你。但是,布兰妮要是不在名利场,前男友和前夫所能造成的伤害应该都会小得多。前男友在新出单曲中暗指是布兰妮出轨伤害了自己,跟普通人被甩后背后偷偷说前任坏话泄愤没什么区别,只不过两个人都万众瞩目,一点捕风捉影的不检点都能引来唾沫星子的滔天巨浪。和前夫争夺孩子抚养权,也是离婚夫妇的保留节目,普通人虽然也会身心俱疲,但公众的窥探和嘲笑,大概真的是可以把人逼疯的。

所以在这时,即使有人提出要对她进行监管,剥夺她完整的人身和财产权利,她都无力反抗。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看完影片后,虽然觉得美国的监管制度和她身边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要监管她的人令人无力吐槽,却不觉得他们是造成布兰妮痛苦的罪魁祸首。摆脱了父亲和conservatorship的布兰妮能够自由吗?销声匿迹之后还能被Amazon拿来拍出一部引发轩然大波的纪录片的明星能够控制自己的人生吗?

我只希望流行文化的工业机器和它背后成千上万的、自知或不自知地赋予了它无边法力的人,能懂得稍稍控制自己的力量,不要放任失控的漩涡形成,就算它这次裹挟的不是你。

毕竟,我们看小甜甜只是个icon,但她是个人。

 6 ) 布兰妮:为奴十三年

注:本文首发第十放映室,现经授权发布

作者:兔丸

除了震惊,还是震惊。

6月23日,“小甜甜”布兰妮出席了线上听证会,首次向外界公开揭露她多年来的真实生活。

更准确地说,是血泪史。

她所透露的信息量宛如一枚重磅炸弹,瞬间引爆了全球范围内的舆论热潮。

不得不承认,现实世界确实比小说更加荒诞,更加匪夷所思。

据布兰妮的自述,自2008年到2021年,她被父亲杰米·斯皮尔斯监控了整整13年。

在此期间,她被禁止结婚生育、被迫长时间工作、被迫接受驻唱条约,强制服药和精神治疗更是家常便饭。

极其离谱的是,她连想喝杯苏打水都要申请,“在加州,只有被关起来的性工作者才这么惨。”

一旦拒绝服从,管理团队不仅会剥夺她的一切财产,也将禁止她与男友、孩子见面。

出于恐惧,她只能像傀儡般任人操控。

我知道,此刻你心中肯定有无数个问号。

作为万众瞩目的社会名流,布兰妮为何沦落至此?

在任何娱乐八卦都可能霸占热搜的年代,为什么直到现在才发现真相?

重点是,究竟是谁制造了这起悲剧?

尽管时隔多年,过去造成的伤害无法被轻易抚平,但以上追问依然有意义。

无论如何,布兰妮的故事值得更多人去了解。

如此一来,你就会知道她所承受的苦难既是厌女社会结下的恶果,也是你我熟知的“疯女人”故事的变体。

这个“疯女人”故事里不存在真正的罪魁祸首,因为所有人都是共谋者。

01.

对于老一辈互联网人而言,就像他们搞不懂Z时代青年为何沉迷于盲盒、剧本杀,碧梨·艾利什的爆红也令人费解。

他们欣赏不来这种曲风晦涩、迷离的电子音乐,以及碧梨本人新潮、反传统的画风。

相比之下,“小甜甜”布兰妮才是上世纪90年代大众审美的公约数——

人美声甜,嗓音独特,任何人只要听过她的歌,都不会对她成为流行天后产生丝毫疑惑。

16岁出道,推出的首张专辑《…Baby One More Time》便一鸣惊人,销量破千万。

正是这张专辑,改变了布兰妮的一生。

带有性暗示元素的专辑封面

本歌的MV,则是串起整个故事的关键线索。

MV里,系成蝴蝶结的白色衬衣,半遮半露的深色胸衣、被黑丝包裹的小腿,无一不昭示着布兰妮的青春活力。

镜头里的她,兼具少女的清纯与熟女的性感,气质迷人。

换个说法,就是又纯又欲。

当年,恰逢总统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偷情丑闻爆发,美国民众对于“性”的兴趣空前高涨。

毫不避讳地说,除了甜美的嗓音,“性魅力”也是布兰妮撩拨大众心弦的关键。

那么这种魅力,是幸运还是悲哀?我只能说,悲喜参半。

幸运的是,布兰妮在男团称霸的乐坛中争得了一席之地,喜提无数真爱粉。

不幸的是,她的走红时常伴随着争议。

有人希望她保持现状,继续做性感尤物,也有许多人希望她能回到“正轨”,做个穿牛仔裤、光脚唱歌的清纯女孩,尤其是粉丝的家长。

眼看着自家女儿越来越迷恋布兰妮,家长们慌了,他们害怕正值青春期的乖乖女们会被带坏,变成下一个性感早熟的“小甜甜”。

更有甚者,堂而皇之地威胁布兰妮,警告她最好别再卖弄风骚。

这一切完美印证了《第二性》里的至理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以上争议,实质上就是一场争夺“如何定义女性”话语权的拉锯战。

等到人们的视线从布兰妮的脸庞、胸部、小腿移开之后,转而对准了她的“隐私部位”。

外界开始不依不饶地追问着她和男友贾斯汀·布莱克的恋爱细节。

电台节目里,有人问,“你是不是处女?”

面对令人不适的提问和阵阵哄笑,布兰妮尴尬不已,“没错,我还是处女。”

性经历对于女性来说,是禁忌和羞耻,对于男性而言,却是可供炫耀的谈资。

面对类似的提问,贾斯汀直接哈哈大笑,给出肯定的答案。这甚至为他博得了一枚“荣誉勋章”——哪怕他的歌一般,好歹还有段值得羡慕的情史。

至于这种操作是否会伤害到布兰妮本人,无人在意。

2002年,二人官宣分手,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改善。

贾斯汀·布莱克选择先发制人,除了四处接受访谈,还特意录制了名为《Cry Me A River》的单曲,在MV里影射布兰妮的不忠。

这下,不光大众迅速脑补了一出狗血剧本,连节目主持人也对这套说辞信以为真。

而沉默以对的布兰妮则承担了更多的谩骂和指责。

面对汹涌而来的恶意,她就像一本杂志,被人尽情地摊开、检阅、蹂躏,连私生活也一览无余:

“每一个粉丝、记者和媒体评论员都认为自己有权了解和评判斯皮尔斯最私人的事情,这是一种令人不安的侵犯。”(出自CNN的评论)

当我们把视线投向名利场,往往只看得到人前的无限风光,却忽略了背后的隐秘剥削和榨取。

而这,正是庞大的造星机器所投下的阴影。

明星与粉丝/媒体/资本之间永远存在不对等的权力差,堪称另一种“权力的游戏”。

所有上游玩家都仿佛手握遥控器,时刻凝视着屏幕另一头的娱乐明星。

当明星表现好时,他们便按下遥控器上的绿色按钮,将她捧上神坛,赐予万丈光环;

当明星辜负期望时,他们便按下红色按钮,宛若摧毁一件美丽而脆弱的艺术品般,逼她摔得粉身碎骨。

这种游戏,正是维持明星文化运转的动力。

02.

社交媒体上经常会出现类似的言论:“明星这么有钱,哪里轮得到普通人关心,大家有空还是多关心自个儿吧。”

但人是复杂的,就像布兰妮身上有不同的面向:她既是名人,也是女人,同时还是一位母亲。

共情,也理应建立在不同基础之上。

作为旁观者,我们不难意识到,她所承受的诸多压迫都与后者有关。

纪录片《陷害布兰妮》中有处扎心的细节。

为了试图逃避记者的围追堵截,布兰妮抱起儿子坐上驾驶座,慌不择路地逃离了现场。

这一举动导致她成了新的标靶——一位违反交规、不顾孩子人身安全的失职母亲。面对主持人的追问,她泣不成声。

问题是,她从小就被父亲抱在腿上开车,但又有谁会指责她的父亲呢?

答案是,没有。

由此,我们足以得出结论:流行文化中的厌女症是如此根深蒂固。

这里指的不仅是布兰妮时刻处于男性凝视之下,被物化为男性的性幻想对象,也指代外界的双标态度。

舆论对待男性如此宽容,从不对他们的身材、长相、穿着风格指指点点,更不会指责他们不守男德。

与此同时,却对女性如此苛刻,苛刻到无法容忍任何的“道德污点”。

而助长厌女文化的帮凶不是别人,正是媒体。

在我看来,媒体大多具有某种两面性。

他们既象征本性轻浮的浪子,整日围绕美丽性感的女神,有时也会化身嗜血的秃鹫,喜好啄食正在流血、散发出腐败气息的猎物。

而此时的布兰妮,恰好就是最完美的目标。

2007年,她接连经历了离婚、产后忧郁症、被法院判决剥夺抚养权等一系列挫折,情绪本就处在低谷期。

偏偏记者们总黏着她不放,聚餐时有人偷拍,逛街被人围堵,偶尔开车兜风也被长枪短炮怼脸。不胜其扰的她干脆剃了光头,作为反抗。

然而,从“性感女神”到“光头”的形象颠覆,非但没能掐灭流言蜚语,反而加倍引起了狗仔的兴趣,他们迫切地想要挖掘出新的猛料。

深夜,布兰妮打算探望孩子却被前夫拒之门外,心情沮丧。

好巧不巧,又有狗仔上门来骚扰,惹得向来隐忍的布兰妮突然发作。她抄起雨伞,狠狠砸向对方的车门,怒喊“Fuck you!”

这段偷拍视频,将她彻底卷入舆论旋涡。

一夜之间,关于布兰妮情绪崩溃的新闻登上了全美各大周刊杂志的头条。

人们津津有味地欣赏这出难得的“抓马大戏”,一边感叹着布兰妮的堕落。所有人都选择性地忽视了她当时面临的困境,包括她的家人。

多年以后,拍摄团队重新联系上了当初长期跟踪布兰妮的狗仔丹尼尔,对他进行了采访。

谈及往事,他一直闪烁其词,试图甩锅:“之前她说能不能让我清静一天,但没说要让我们永远走开啊。”

看得出来,他毫无悔意。

如果性别互换,对待情绪一时失控的男明星,媒体要么兴趣寥寥,要么只会象征性地调侃,“XX遭遇情伤,性情大变”,而绝不会冠以“疯子”之名。

同理,任何背负多段情史的男歌手只会被美其名曰“情场浪子”、“花花公子”,而不至于成为“男版泰勒·斯威夫特”,忍受长期的荡妇羞辱,被冠以各种黑称。

不管什么咖位,终归逃不过娱乐圈的厌女扫射。

某种程度上,“规训”就如同布兰妮演唱会上身穿的胶衣。

而被包裹其中的女性不得随意冒犯或挑战社会给出的既定形象,更不能撕开和挣脱“胶衣”的束缚——尤其是不能展现出暴力、叛逆等男性才被允许拥有的危险特质。

否则,必将遭受惩罚。

对于布兰妮来说,“惩罚”便意味着源源不断的负面新闻与舆论攻击。

随着舆论发酵,“流行天后”、“美国甜心”等光环逐渐为“疯女人”、“疯婆子”所替代。

即便如此,这场未命名的惩罚仍未停歇。

如福柯的《疯癫与文明》所写,“疯癫打破了收容所的沉寂而成为一种表演,从而变成娱乐公众的公开丑闻…疯癫变成这个世界的纯粹景观。”

而“疯女人”,向来是媒体最热衷于追逐的对象。

比如说,香港“四大癫王”里的蓝洁瑛。

整整20年来,港媒从未放弃对蓝洁瑛的关注,直到她去世。

除了年年跟进她的近况,还次次必拿曾经“靓绝五台山”的辉煌与今昔的落魄模样做一番对比,引发网友的唏嘘。

美貌与堕落,风光与疯癫,“疯女人”故事中极度浓缩的悲剧性和猎奇性,无疑是媒体和看客们的最佳食粮。

就像任何视频最终都可以成为B站鬼畜区的素材,布兰妮的“痛苦”经历了无数的再加工。

偷拍她的狗仔以此谋取暴利,媒体反复播放布兰妮情绪失控的片段,综艺节目把布兰妮的“失智”编排成笑料,换取点击率。

大众尽情咀嚼着这份痛苦,由此形成了一条畸形的消费链条:“她承受的苦痛却给他人造就了巨大的财富。”

正如这首带有自传性质的《Piece of me》里唱的那样,“You want a piece of me”,你想得到破碎的我。

大众想要的,是大明星布兰妮的生活碎片,是关于她的绯闻、丑闻,是被物化的性感女明星与流行歌手的结合体,是属于大家的“小甜甜”。

而布兰妮本人,却只想要做真正的“布兰妮”,想逃离聚光灯,享受不被他人打扰的片刻宁静。

破碎与完整,大众与个人,公域与私域,审视与被审视,束缚与自由,两种截然不同的期望之间产生的裂隙,构成了布兰妮所处的深渊。

最后,大众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布兰妮的“碎片”。

重重打击之下,她终于真的疯了。

03.

2008年,布兰妮因使用精神类药物被强制送往医院治疗。

好在,她不久便重返歌坛。

对此,粉丝们展现出了十足的热情。

他们聚集在场馆外,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尖叫和欢呼,媒体也好似遗忘了过去的不愉快,热烈欢迎她的回归。

在新闻报道中,手握天价商演合约的布兰妮赚得盆满钵满,年收入高达6000万美元。

乍一看,这很像好莱坞常见的“丑闻明星翻红”的励志故事。

除了主角是布兰妮以外,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

直到2020年,大家才恍然大悟,故事居然还有另一个版本。

等到布兰妮出院,她的父亲杰米·斯皮尔斯便向法院提出申请,从她的临时监护人转为永久监护人。

划个重点。

监护制度,通常来说是针对失去自理能力,比如老年人、重度残疾或失智症患者等才使用的特殊手段。

监护人有权决定被监护人的医疗、人身、财务等大小事务,直到监护关系解除为止。

这意味着,布兰妮就此被剥夺了人身自由。

为了实现全方位监控,监护团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限制社交、团队换血、严控采访、安排贴身保镖,连布兰妮过去最亲近的经纪人也被调离。

多年以来,她就像活在一座无人孤岛。尽管没有切断对外界的联系,但也没有人能真正倾听她的心声。

她只能每周发布经过审核的vlog和照片,假装过得很快乐。剩下的,就是全年无休的工作。

有的朋友可能留意到了,此处存在一个bug:布兰妮明明能正常开演唱会,能赚钱养活整个团队,却被判定为没有自主决策权。

法院给出的解释是,“她是具有高能力的受监护人”,这一结论自然同样饱受质疑。

更可怕的是,终身监护一旦成立就难以摆脱。

因为要想解除监管,就必须提供本人具备正常行为能力的证据,但布兰妮仍处在监护状态,就说明她不具备这个资格。

这堪称现代版的“第22条军规”。

此外,布兰妮的监护人选也疑点重重。

父亲杰米从小就缺席她的成长,不够重视家庭,还有酗酒的毛病。

据身边人回忆,他曾说过,“我女儿会变的超级有钱,然后给我买艘大船。”说白了,他的动机不纯,希望出道不是出于爱,而是抱着“投资”心态。

在外人眼中,他根本称不上好父亲。

相比起来,布兰妮的母亲Lynn或前经纪人Felicia才是更合适的人选。但当布兰妮提出更换监护人,最后都遭到了拒绝。

基于以上现状,她的共同监护人之一安德鲁还不忘向法院提出,希望从布兰妮不断增长的收入中获得更多利润。

很明显,整个监护团队在把她当成赚钱机器。

至此,监护制度俨然构成了某种隐喻——即便身为社会名流,但只要你是个女人,那么你的思想、身体、人身自由都将面临重重枷锁与控制,有时是来自父权社会,有时来自制度,甚至来自家人。

这座看不见的牢笼,将布兰妮与外界隔绝,使之彻底沦为父权的“掌中之物”。

为了打破牢笼,社交媒体上的粉丝们发起了#Free Britney(#解放布兰妮)运动。

他们走上大街举起标语牌,向媒体与政府施压,要求政府正视“滥用监护权”这一制度漏洞,早日还她自由。

这一切,都被杰米·斯皮尔斯贬为“阴谋论”。

即便布兰妮本人站出来控诉,他照样拒不承认监护团队正在控制女儿的生活,以及不正当牟利。

“I just want my life back.”

我只是想拿回我的人生。

在6月30日的法庭审判中,被折磨了13年之久的布兰妮向法官如是恳求道。

不出所料,她撤销父亲监护权的请求依然被驳回了。

她到底何时才能恢复自由,我们暂时不得而知。

关于布兰妮的种种经历带来的窒息感,让我不由想起了《前程似锦的女孩》的结局。

在这个被贴上“复仇爽片”标签的故事里,女主最终以生命为代价,实现了向渣男复仇的心愿。

值得庆幸的是,“王子救公主”的老套叙事终于被抛弃,女性渴求的不再是王子的“亲吻”——就像为布兰妮发声应援的艺人和粉丝多为女性,算是另一种“girl help girl”。

悲哀的是,我们仍需付出更惨烈的代价才能推动旧秩序的变革,才能迎来救赎。

 短评

刚刚看完这部 就看到JT发道歉了 but it's too late

8分钟前
  • Torrilla
  • 还行

在这样一个官司依旧尘埃未定,当事人又拒绝正面回应的当口推出这样的纪录片,背后的动机说到底还是功力且投机的,看似严肃的“纪录片”依旧深化着小甜甜作为受害者的身份,简直是一边为其叫屈一边在其身上扎刀子。放在媒体圈里,充其量是一篇调查尚未完成的纪实文学,有良知的作者大概率还是会先放在文件夹里捂一捂,而不是急吼吼地发表出来博眼球吧。

11分钟前
  • 鸡头井。
  • 较差

直到今年人们似乎才如梦初醒地发现这些年对这个女人的不公,滑美国梦之大稽

12分钟前
  • 金色面包机
  • 还行

作为纪录片拍得一般。 #FreeBritney

13分钟前
  • Evilly ☣
  • 还行

看到老头主持人问年幼的布兰妮找男友会不会考虑他时当真感到不适,what's wrong with you grandpa. 本片将布兰妮监护权之争延展到社会厌女文化和权力失衡上,娱乐业对少女明星视作玩物般地消费剥削和步步逼视就是大众趣味的投射,无独有偶,在世纪之交、互联网兴起时张含韵不也是在年少成名后遭受舆论中伤而陨落的少女偶像嘛,当年也有男主持要求张含韵在镜头前回应桃色谣言,如出一辙。

17分钟前
  • 葱的
  • 还行

媒体糟蹋布兰妮然后媒体揭露媒体糟蹋布兰妮?媒体检讨了人性,可没检讨媒体的趋利性。通过消费布兰妮的苦难来盖过之前消费布兰妮的事实。高,美国的媒体就是高

22分钟前
  • グルママ
  • 很差

昨晚正好看到电视上在放。"Framing"很多意思,这里倒不是陷害的意思。britney spears又是个被美国媒体、celebrity culture给害了的悲剧人物。她自成名,恋爱分手结婚生子离婚,每一步都被媒体放到放大镜下面,往往遭受严格的检视,而且在两千年初特别厌女的视角之下。后来她的mental health struggle似乎还被父亲、律师利用,导致她到现在快四十岁了还被施加了“conservatorship”(这种一般是用来给没有自理能力老人等情况的),对自己的医疗状况和财务都没有控制权。看前几年britney还在vegas卖力挣钱演出,尤其是让人浑身难受,一个个男人像秃鹫一样绕着她控制着她,一点点榨干她。而这一切还是在公众眼下发生,但是我们同时又了解的那么少。昨晚看了看britney的instagram,真的一言难尽。希望她一切都好。Free Britney!

27分钟前
  • 千岁
  • 还行

布兰妮的成名道路上一直都是遭受各种各样的指责,Slut- shaming,精神健康的嘲笑,美国男权社会的厌女现象,但是她从来都是把自己最好最甜美的一面展现给大众,从来没有人真正关心过她的真实感受。

30分钟前
  • Nera
  • 力荐

推荐油管的Deep Dive频道出品的五部纪录片 比这部内容翔实的多

32分钟前
  • 多肉喜
  • 还行

Britney真的很像她妈妈年轻的时候~她妈看来也是被她爹控制着,都没有接受采访,还有她家其他兄弟姐妹也是~这原生家庭也是够了,不要也罢~

33分钟前
  • Dilettante G
  • 推荐

I just HATE men…

37分钟前
  • Doze 豆子
  • 还行

太恐怖了!成名后的人生就是个恐怖片。难怪自己发的东西看着都不太对劲,竟然有这么大惊天大阴谋。出身贫寒,导致自己对名利的反应和父母对钱的渴望都偏离了正轨。之前明显是享受狗仔队的,但日积月累烦了也不说,直到突然爆发。为了孩子彻底把自己卖了,合着维加斯竟然也是为了给爸挣钱,太惨了。希望早日“free”

40分钟前
  • Mighty III
  • 推荐

想到beach boys 的主唱,惠特尼休斯顿,迈克杰克逊,美国这个社会文化环境真是热衷制造“巨星悲剧“,布兰妮目前的悲剧,希望能被中止,走向一幕正剧的结尾。美国人应该反思自己的娱乐环境文化,热衷制造话题,热衷制造巨星,并且热衷慢慢“杀死”他们。

41分钟前
  • Danny
  • 推荐

居然是NYT做的,很在事件边缘而且很one side story啊。以后我对这片子唯一的记忆可能是它拍坐采用的背景植物墙。

43分钟前
  • 阝女
  • 较差

Britney生命里出现的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不是泼脏水就是狂吸血,而她还一度憧憬着相夫教子的生活。惨,太惨,女孩子啊,真的要爱自己多一些。

46分钟前
  • 饱肚师叔
  • 推荐

希望这不是对小甜甜的新的消费吧。

51分钟前
  • mOco
  • 还行

唉,真的感谢#metoo这些女权运动,这二十年把一代的女生们教育有足够的词汇,思考方式来看到社会对女性的压迫。Britney迟生十年就变了Taylor,能够看见和指责媒体的双重标准,荷里活的白男崇拜,和垃圾杂志的荡妇羞辱。从Britney哥哥的那个高傲访问我能看出,Britney除了法律外,也承受了家庭传统,和个人思考的禁锢。希望有一日她可以走出来,成为一个自由强大的女人。#womensupportwomen

52分钟前
  • 🐰
  • 推荐

观看过程中几度感受到令人窒息的压抑, 世界巨星的陨落是一个充满爆点的剧本,但是有谁曾将她作为一个女孩来对待? 最让人气愤的是那几个paparazzi心安理得地讲述曾经的暴行, 真的不会有一丝不配为人的愧疚感吗?

55分钟前
  • Binz
  • 力荐

老甜甜布兰妮再火一次吧!愿你早点得到自由。美国这个社会真是太有毒了...

59分钟前
  • āìSam
  • 力荐

#Free Britney#

1小时前
  • ribèlle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