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精神

记录片加拿大2008

主演:Steve 'Lips' Kudlow,Robb Reiner,Kevin Goocher,Glenn Gyorffy,Chris Tsangarides,Tiziana Arrigoni,William Howell,Slash

导演:萨沙·杰瓦西

 剧照

金属精神 剧照 NO.1金属精神 剧照 NO.2金属精神 剧照 NO.3金属精神 剧照 NO.4金属精神 剧照 NO.5金属精神 剧照 NO.6金属精神 剧照 NO.13金属精神 剧照 NO.14金属精神 剧照 NO.15金属精神 剧照 NO.16金属精神 剧照 NO.17金属精神 剧照 NO.18金属精神 剧照 NO.19金属精神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04:58

详细剧情

  在14岁的时候,两个好朋友史蒂夫和罗伯就约定以后要永远一起搞摇滚。他们的乐队Anvil被尊崇为加拿大金属摇滚的领袖,影响了诸如Metallica, Slayer and Anthrax等乐队。这部纪录片介绍了这支加拿大传奇金属乐队Anvil的历史以及今朝,其中首度发表了多段重要影像,并配以多位金属大腕儿的访谈段落。

 长篇影评

 1 ) Just never die, 即使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昨晚看了一部纪录片,看完之后觉得这片子真他妈太温暖真他妈太治愈真他妈太正能量了,看完他妈不说“他妈的”真是不开心,为什么他妈的要说他妈的?没有为什么,“他妈的”在特定的时候说起来就是他妈的单纯的酷,傻乎乎的那种酷,大概就和金属乐一样,和金属乐手说话时无限执着地夹杂着FUCKING一样,JUST SO COOL.

       片子叫作Anvil! The Story of Anvil,中文译名特别唬人——金属精神,译得不好。我认为大多数金属乐就似乎都没什么精神可言,它只是让人觉得自己很精神。但凡意淫摇滚精神的文章大多只能反复咀嚼Bob Dylan、John Lennon、Sex Pistols云云,绝口不提金属乐大腕,其原因大概是金属乐从根上起就是低智商的群众体育活动?重金属时代的大牌乐队往往不反战、不抗议、不左也不右,他们站在舞台上咋咋呼呼、装神弄鬼,杀兔子、玩蛇、吐火、抛洒生肉,西方版跳大神,唱着没头没脑的“杀了你”“我是鬼”“操到你爽”,逼格太低,文青意淫摇滚精神绝对不能带上他们玩。

       还好,这部片子一开始就生动地展现了八十年代初重金属的光辉风采,这只名叫ANVIL的乐队,主唱一开始就站在舞台上斜眉瞪眼地拿着假阳具扫弦、用牙齿咬弦,身着束身甲、手戴黑色蕾丝,表情似笑非笑,舞台之下山呼海啸,一群短腿日本妹子作随时晕倒状。在日本,1984年,这只乐队和金属乐史上极为重要的大牌Scorpions(蝎子)、Whitesnake(白蛇)、万千少女偶像Bon Jovi 一起演出。80年代初,Hair Metal最后的黄金时代,Thrash四大天王初露峥嵘,全世界的年轻人似乎都热衷于从事这件不需要大脑的群众体育活动。那时POGO似乎还未像今天这样形成特定的模式,乐迷们不怎么甩头,只是不停地挥舞手臂,以及不时挺着腰板跳两下。

       金属现场的气氛和其他音乐现场不太一样,它需要你全情投入,需要你把台上那些个留着长发、不可一世的人当作神灵一样供奉,重一点、再重一点,RIFF突然停下,尖锐的吉他跑出来SOLO,你的生理快感被这帮乐手玩弄于指尖。一曲唱罢,欲求不满,抬头大喊“牛逼”,其实潜台词就是“给我,我还要”。

       ROCK STAR这个词似乎在西方世界是得意忘形、纸醉金迷、不可一世的形象,不苦不穷,一群牛逼到死的铁汉暴发户。(国摇却形成了莫名其妙的不穷不是真摇滚的潜在意识。)TO BE A ROCK STAR,绝不是什么圣洁高远、叛逆勇敢、自由伟大的梦想,但TO BE A ROCK STAR和重金属一样,其本质简单的没有理由——JUST SO COOL.

       SO COOL?影片回到三十年之后,ANVIL主唱呆在儿童配餐中心给学校的孩子们配餐,当年那个鼓技超群的鼓手变成了一个搞装修的。SO SAD.但实际上,也很正常,作为一个前THRASH时代的乐队,他们的音乐似乎三十年之后依旧停留在八十年代处的重金属套路上,而现如今连THRASH都已经渐渐湮没。当下也只有METALICA这样的乐队才有本事作全球巡演,到哪都是上万人,赚的盆满钵满。其他老乐队似乎只能几年发一张专辑,被人称之为“老炮”,喊一声“牛逼”,呼一句“摇滚不死”。更何况ANVIL这支乐队身处在加拿大,在八十年代都没有赚足人气。

       忽然有一天,有一个捷克老果儿献身于乐队吉他手,竟然给这个成立三十年给孩子配餐给乡亲们搞着装修的老乐队,安排了一场欧洲巡演。他们重现在摇滚音乐节上,看到当年一起演出的老炮,主场激动地跑过去叫对方的名字,只可惜别人早已忘了这个曾经不温不火的乐队。巡演,这个乐队实在是背的可以,到哪哪火车晚点,演出迟到唱完了老板送份饭了事就是不给钱,演出没宣传,十个人在那也只能接着演。别人不断地告诉他们“你们的经纪人是个傻逼”,看着这个英语比我还烂的捷克果儿,这帮大叔尴尬地说“我们没有经纪人”。他们以为他们回到了八十年代,和牛逼哄哄的金属之神们站在一起,他们以为演出能有上千人来看,他们以为会有唱片公司和他们联系,他们还以为他们的机会终于到了,他们也会觉得“我们这么努力,有什么理由不成功?”

       当他们疲惫不堪地回到自己的家,回头看这场极不专业的巡演,简直就是绿茶婊骑行西藏,绿茶婊可以净化心灵,但三十年的金属老炮办不到。他们有些丧气,不过却一点也不怪罪捷克果儿,果儿和吉他手还结婚了,ANVIL在婚礼上献唱,宴席上的家属面对这违和感如此强烈的婚礼,眼神迷离。折腾吧,这帮五十开外的人竟然又开始四处寄小样,打算录制他们的第十三张专辑。十三张,主唱的老婆(亲戚?不记得了)说:“一个乐队三十年,发了十三张专辑,还是只能为一百人演出,我觉得这是个笑话。”

       写到这里,影片的情节我不想再多说了,因为我真心想推荐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有关于摇滚乐的电影。ANVIL的主唱是一个极为真诚、极有人格魅力的人,我从未见过一个异性恋男人如此强烈地向自己心爱的男人表达自己的爱意,不是无聊的基情,而是真正男人间的情感,因为对方生气而委屈的嚎啕大哭那种。这部影片中所表现的无奈、无助、“我天天做题为什么还是考不上大学”那样的悲伤极为真实和感人,为了发行自己的专辑主场从台上走下来以“你知道安利吗”这样的方式贩卖“基努里维斯那样的墨镜”。影片最后,ANVIL又去了日本演出,那个三十年前给予他们ROCK STAR梦想的地方,日本鬼子太买鬼佬的账,他们中的大多数一定完全没听说过这个乐队,但老炮就是老炮,大手指尖搓捻,小日本高潮连连。

       其实ANVIL到日本演出不是影片的结尾,这部影片的上映本身才是结尾,这部电影本身几乎就是一个灰姑娘一般的童话,导演十五岁时跑来找寻自己心中的金属之神,和ANVIL成员一起厮混,终于有一天厌倦了HAIR METAL,日后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电影制作人,回头想起自己心目中那段牛逼哄哄和神共处的时光,回头找寻曾经的偶像,把他们的经历拍成电影。这部影片播出了,ANVIL真的火了,再去到日本,也会有人认识他们了。我在微博上搜索,发现他们又开始和METALICA一起到新加坡巡演,发现国内的金属乐队万分激动地在微博上发布与ANVIL的合影。他们必将被全世界的二流三流四流五流不入流和下流的摇滚乐队视作楷模。

       我忽然想起有一次我在VOX看窒息的演出,这是一个国内较为突出的金属乐队。他们迟到了二十分钟(二十分钟都不能算是迟到了),上台就致歉,那场演出没有暖场乐队,演足时间,我快把自己的脖子给甩断了,演出最后主唱说送给每一个人他们的上一张专辑。走出来外面下着细雨,烧烤摊还开着,烟气依旧浓重。主唱一个一个地把专辑递给我们,我接着低头看,包装比较粗糙,就如同ANVIL自己出的一块五的自发专辑一样。主唱拍拍我的肩,说:“回去小心点。”我抬头看了看他,看了看这个我在台下对其顶礼膜拜的“神”。

       ANVIL到日本演出,我还看过日本的乐队来武汉演出。流行朋克,吉他手年纪不小了,一副典型鬼子长相,穿一双绿袜子,不穿鞋。他们整场极尽所能,居然还唱了LOLI POP。我们围在一起转圈,对着东瀛来的“神”顶礼膜拜。不知他在日本又从事着怎样的工作,不知道在音乐市场健全的日本他们是否能够靠做音乐养活自己。不知道他们来到武汉这个陌生的城市,从烧烤摊和寿司摊中间走进VOX那狭小的门,心中怀揣的是否如同ANVIL去到日本那样忐忑。

       我刚才看VOX9月的演出表,26号又有“法国旋律硬核大团”的巡演,票价竟然只有40元。现场能有多少人呢,我已经很久没去了,但我猜不会超过200人吧。希望他们真的能够“火”起来,成为 BIG ROCK STAR;如果不能,期望有一天他们的粉丝会给他们拍摄一部优秀的纪录片,虽然他们没有和BON JOVI同台过;如果不能,那,希望他们能够快乐地演出,为五十个人、三十个人甚至是十个人。

       我猜世界上大多数人的梦想、理想,都谈不上有多么高尚和伟大,我厌恶总是谈论自己理想受阻、怀才不遇的人,似乎世界不让他的理想实现就是全人类在犯罪一样。但我想,到了五十岁也没火起来,还是不停地给自己打气、上路、受阻、重新鼓舞自己,是一件很美的事,不仅仅对于旁观者,对于他们自己也是一件很美的事。这些事情一点都不理性,很傻很天真,蠢得年过半百无处容身,为了一点小钱差点大打出手,这些事情似乎只有如同这部电影一样的童话结局才能拯救现实的卑微、无奈。但终究是美的,是不自以为是的,或者是自以为是的同时坦然面对的。

       不是所有人都聪明的,傻得可爱也许也是美的?我也矫情一把,嗨,先说一句,摇滚乐就是一种音乐形式而已,谈不上有多少独立的精神内涵,但有这些人在,Rock 'n' Roll Will Never Die. Just never die, 即使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2 ) Rock star的生活不是cool,是真诚与感人

Goes far beyond writing a good song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song. It has to do with the matter of attitude. What you are willing to settle for, who you are willing to work with, and having a good time with my life, enjoy my life. That’s the most expensive thing in life and the most valuable thing in life is your relationships, the people that you know, the places you’ve been and the experiences you’ve had.

 3 ) 一些感慨

写一些我记得的地方

她们是得到家人的支持的,那个姐姐赞助了弟弟。

他们依然不断积极争取更多更好的演出机会,主动寄录音带给别人,粉丝跟他们联系说有演出机会,他们也是毫不犹豫的相信并且去做。虽然粉丝拉拢的巡演里面有一些不愉快,但是也有令人兴奋的事情,我觉得还是值得的。当又看到他们巡演结束回去工厂打工时觉得很不真实,开始跟同事又聊起来巡演以外的平常事,似乎这两种生活,很不一样,巡演和打工。很有一种割裂的感觉。

巡演没有挣到大钱,但应该是挣到了一点。

有点分不清他们哪个是哪个。

有说到他们个个没钱,甚至没钱租房子,但都仍然继续,在演出时尽情投入,仍然在生活中积极争取各种演出机会,他们都50岁了。

队员之间会吵架,但是也会和好。虽然很明白地知道,因为一些小事跟伙伴发火是非常不好的行为,但是他们发生了,一个生气了但又原谅了,一个知道自己情绪不好是自己不对,认错了。他们感情没有变坏。我很难理解,因为别人很亲,所以就能发这么大的火,就是说,明知道是不对的,但是人还是会这样去发泄,包括我自己。

真的都太穷了。他们都是很积极的人,也有一些才华,但都无法依靠做摇滚乐养活自己。

看来不仅仅成名是一门学问,养好自己也是一门学问来的。他们都没有做的很好呢 。我感觉他们是浪费了一些时间的。

结尾那里他们的得到了去日本的演出机会,演出成功,散布在街头,说音乐仍然是一切,虽然背着无法忽略的债务,但仍然要为音乐而活。很感动,也很感慨

 4 ) The music lasts forever

尽管知道了结局,尽管之前我没有听过他们任何一首歌,尽管我看任何一部书籍电影纪录片我都没有哭过,但我看到最后一刻他们站在舞台上,看到沸腾的观众,我还是哭了,湿了。


看这部电影之前有人就说了,不可能不哭。我一笑置之,我真没在这种时候哭过,前面所有的剧情我一如以往一般,这是电影,更像一部纪录片,我抱着膀子这么想的。可是当这几个老货隔了20年重新站在日本的舞台上,唱起metal on metal,顿时内牛满面。

lips上台时心情很低落,他们是第一支出场乐队,11点35,从来都是垃圾时间的时间,他说我会闭着眼,YY一下这里站满了观众,因为他经历过2000个人的场地却只有5个人听他们演出,他说我会想象到主办发愁着脸对他说,我真的无法给你如预期的那么多,因为他是经历过在一个小酒馆里揪着老板的衣服问,我们的报酬在哪。

可是当他们从舞台的阴暗处走上台的时候,满满的观众,沸腾的观众,点燃了lips那张老脸,和那已经被无数次锤炼的铁砧一般却又无比脆弱的心,他笑了,犹如孩子,犹如20年前和Bon Jovi同台演出时拿着电动棒弹琴的意气风发的他。

30年,2个五十岁的大叔的一生中最辉煌,最健壮,最理想的30年,做了13张专辑,lips和robb从14岁开始约定玩摇滚,他们这一玩就是30年,他们是真的做到了。

乐队从1995年开始就没有更换过人员,乐队里甚至还有人只能住在车库里。他们平时有搞食品的,有搞装修的,过着底层的人民生活,可是他们是1984年和Scorpions、Whitesnake、Bon Jovi在日本同台演出的乐队,20年后,哪些比他们出道晚的乐队艺人都豪宅名车,可是他们仍需要借钱出第13张专辑。唱片公司说,我们要的不是你们这样的。

他们曾经去欧洲巡演40天,可是一毛钱都没有赚到。LIPS在布拉格的一个小酒吧脸红脖子粗的拉住老板的领子问他,我们的报酬在哪。他们在车站和衣而眠过,他们在错过火车以后包车去演出场地,他们在只有5个人的情况下 依旧演出,他们。。。没有赚到1分钱。

当LIPS他们好不容易借到钱做第13张专辑的时候,LIPS终于顶不住压力,向30多年的好友ROBB爆发了。满嘴FUCK犹如爆了老友的菊花,ROBB很干脆说那我走。

事情依旧那么狗血,LIPS最终还是哭着说,你TM是我的兄弟,我TM除了对着你抱怨抱着你哭,我TM还能怎样。最后那传说中有春哥般治愈效果的石头我也不知道是啥玩意,但我坚信治愈好他们的肯定不是那石头,是相守相望了30年的心。

事情转而又折,他们再次接受邀请来到日本,一如之前所说,当LIPS抱着沮丧的心态登上舞台时,曾经所有的付出所有的艰辛所有的白眼都在这一刻付之一炬,“我们有过15分钟的荣誉,然后他过去了”“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拥有这一刻”“这一刻延续了足够长,给了我30年之久的事业,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音乐永存,当然,债务也是永存的,但那有个底线,就是音乐永存“





第一次影评,见谅见谅

 5 ) 纵使你是加拿大金属之神又如何?

年纪越大,燃点越高。想青春时每个毛头小子第一次看到《肖申克救赎》,无不大呼牛逼膜拜五体投地,欲将奉之为一生偶像,长大后看多了奥斯卡、好莱坞和斯皮尔伯格们,听多了好莱坞式的说教和所谓“奥斯卡主旋律”那一套,觉得无非也就是那句不错误的废话:明白了很多道理,仍然不知如何过这一生,不是如何过好,是如何过都还不知道。

于是,回过头来继续看小人物,穷、失败、碌碌无为、被嫌弃的各种一生,每当看到影片中人原来和自己一样的失败尴尬,才在心中暗暗称赞:好片。纪录片《金属精神》都是这么一部影片。电影前半部甚至有些无聊:一上来就讲这支叫Anvil的加拿大金属乐队在八十年代如何如何火,似乎还和邦乔维同台演出过,少年英姿,又加之当年音乐盛世,数码时代尚未到来,台下的观众都他们一起疯。现在呢,几乎不为人知。

Anvil乐队被称作“加拿大金属之神”。一帮名号响亮的音乐人为他们站台:对啊,Anvil很棒啊,他们影响了很多乐队,怎么就是不火呢?是不是因为国籍呢?还是由于宣传不够?

镜头转到加拿大乐队成员的家。主唱叫大嘴,近五十岁的老男人,好像在某个食堂工作?对镜头说今天做这个菜、明天做那个菜,下礼拜就把菜顺序换一换。另一个乐队成员搞装修,用电钻打水泥。然后这两人说:操,老子十几岁就打算玩乐队,就是硬玩了二十几年!排练就爽!听见舞台音响就爽!然后呢?不知为什么他们一直在写歌、练歌,就是一直都不火。

采访乐队成员的家人。有人的老婆还做着“我是金属之神乐队的女人”的坚果儿梦,有的老婆认为他们二十多年还不火早已说明他们是loser,也有坚定的说“我就是爱他这个人,他玩不玩音乐我都爱他”。

乐队偶尔在加拿大当地的小酒馆里自娱自乐,也有个别死忠粉,也就是极个别。生活也就是这样了。有个Anvil的欧洲乐迷(毫无乐队经纪人经验)给他们策划了个为期四十多天的欧洲巡演,几个人决定复出,想搞个巡回演出说不定会有哪个唱片公司看上他们。

但是没有。不单没有,这一趟欧洲巡演之行失败到底:语言不通,误了火车,没法换票,演出迟到,演出之后酒馆老板不给钱,差点和人打一架,罢演,来的听众有时少得可怜,钱没挣着,热心的欧洲姑娘也挫败得不行,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开始哭。

几人又回到加拿大,还是不想放弃,想录唱片,一问要好几千英镑,他们想找伦敦顶尖的制作人帮他们录。没钱怎么办?主唱去推销公司当电话推销员,一天八小时打出去3个电话,屁也没卖出去。他特别忧伤地说了一句:这个工作和我受到的教育不符,教育说我们要懂礼貌。懂礼貌还怎么搞电话推销?

最后他姐姐实在看不下去,决定资助他们录唱片,姐姐弟弟说起理想啊梦想啊坚持啊,说得两人眼泪哗哗。拿了姐姐的钱到伦敦,录唱片时,两个乐队成员(还是发小)开始撕逼,一个人说另一个人一直嫉妒他,动不动就冲他发泄:他妈的我就想不通我为什么还要对你死忠?我要过一种不录唱片、不玩乐队也很骄傲的人生,老子走了,不干了。

话都说到这份上,制作人出面调停,说这都多大点事儿啊,就把话说这么狠?主唱大嘴主动道歉:我老和你吵架那是因为他妈的我爱你!因为你是我他妈的最亲的兄弟!我压力这么大,我不找你发泄下我找谁,我不找你发泄下我该怎么办?我爱你!对不起,兄弟!抱着从小一起玩乐队的兄弟哭,五十岁的老男人哭起来无法不叫人动容。

花钱录好了唱片也没人帮他们发行,自己拉回家。到处寄,收到了一堆拒绝:不好意思,这不是我们想找的唱片,祝你们好运。又想自己直接卖给乐迷,心灰意冷之际,主唱大嘴接到一个日本音乐节的电话,邀请他们去演出,几人兴奋出发。

一到演出现场有点傻,演出时间被安排为第一个,上午11点30分,开场演出,他们看了看那个体育馆,那么老大,生怕就来五个人或者一个人也没有,当然还怕拿不到钱。看到这里,我的心都揪住了,怕真万一没人来,岂不尴尬得想死。

大概日本乐迷太守纪律,乐队上台时还是听不到一点声音,主唱当时估计都傻了,直到走到台上,才看到底下人山人海,总算是舒了一口气。第一首歌,《Metal on Metal》,他们最受欢迎的歌曲之一,底下乐迷疯了,乐队成员也疯了。

作为纪录片结尾,几个人兴高采烈地说:操,这就是金属啊,这就是我们坚持的金属精神啊!谁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才能有下一场演出的邀约呢?谁知道下一场演出会不会还恰好有这么多观众呢?都不得而知,于是你在心里由衷感叹:加拿大金属之神也这么苦逼啊。感叹之后当然是满心的爱和祝福:老爷子们,祝你们的唱片大卖!有生之年一定要来中国巡演!

 6 ) 说时风起

(因为豆瓣无法直接添加音乐,此处省略一个音频)

这两天看了一部电影《金属精神》,(以下有剧透)这次的配乐就是这部电影的片尾曲。这部片子是关于一个叫ANVIL的乐队的纪录片,这个乐队成立于三十多年前,当初也火过,可是因为不善于商业运作,三十年来乐队的成员都生活潦倒,靠着做各种底层工作来维系音乐梦想。有的人住在车库里,有的人房子被拿去拍卖,到三十年后拍纪录片的这个时候,他们还在为第十三张专辑的录制费用而头疼。最后还是主唱的姐姐出于亲情和同情捐赠的钱,让她弟弟继续音乐的梦想。他们曾经在欧洲某个小酒吧被骗演,店主不给演出费。他们曾经被邀请去大型的舞台演出,但是因为音乐过气(不符合商业流行),台下只有五个观众,最后主办方没能兑现承诺的演出费。

三十年来,沧海桑田,他们的家人饱受着这些不能正常生活的男人的苦,于是他们的耳边充满了关于生活琐事的抱怨声。可是关于音乐的梦想并没有停下来,在这件事上寄托了他们超越生命本身的意义——

我们会死,但是音乐是永恒的。

纪录片的最后,他们受邀去日本演出,演出场地很大,可以容纳很多观众。进场的时候他们非常紧张,担心台下又是只有五个观众,他们又要白忙一场,可是这一次他们终于没有失望,台下人山人海,这里的歌迷知道他们,台下的观众跟着他们一起唱出他们的经典曲目。

演唱会结束,川流不息的人潮中,这首曲子响起来,而我仿佛看到有一股流水经历漫长的坎坷,终于涌向大海。

有人说这是一部关于摇滚也能励志的纪录片,虽然过程异常艰辛,但是结尾大圆满。可是,如果不是拍纪录片的这个导演恰好从小就是他们的粉丝,不是30年后用这部电影把他们推向了更大的舞台……又或者没有日本的猎头机缘巧合的听到了他们的试听碟,还有那么圆满的结尾吗?记得在前几期的文章里我就说过,努力并不一定有什么用。叶良辰说有一百种方法整死你,可是命运击溃的人生万万亿。越是那些别人眼里成功的人越是知道自己怎么玄而又玄的才站到那个位置,期间经历过多少机缘巧合,哪一步不慎都有可能跌入尘土中,甚至是比平庸更可怕的万劫不复。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能去追逐梦想本身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踏实的去想一想,更多人想的都是如何更加稳妥的选择生活。即便是一个稳妥的生活,其实也是需要非常的努力,舍弃很多东西才可以得到的。至于追求梦想,除了天才过人,运气爆表,家底殷实……至于其他人,都是在跟命运进行豪赌。而能赌赢的人,可以说是万中无一。

所以说,当一个人踏上去实现梦想的那条路的时候,百分之百的说,那就是一条注定会失败的路。就像我当年辞职的时候跟我老板说的,我是做好了失败的准备辞职去创业的,无论结果怎么样我都会这么选择。当时他讳莫如深的笑了笑,仿佛有很多话要说,但是都咽了下去。一个人已经跟你说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你还能劝什么呢?

你问我现在创业算成功还是失败?这么说吧,我还没有达到别人眼中的成功,但是这也并不是失败,按照一个韩剧的说法,我现在的状态是“未生”。为什么我明明知道追逐梦想是万中无一的成功率,但我还是这样选择呢?其实从人生的全局去想,我们生下来,就注定是要死的,我们不死的概率连可怜的万中无一都没有,我们要死是一件绝对的、必然的事情,没有任何侥幸。从这个角度说,其实没有比死亡——一切化归乌有,更加彻底的失败了。我们每个人从活着的那一刻开始,都是注定的彻头彻尾的以失败为结局的。所以,过于纠结于结果怎样,并不是那么重要。你会因为知道自己早晚都有死的一天,而放弃去好好的生活吗?不会。人生是一个历程,喜剧延迟一会,也可能就是悲剧;悲剧延迟一会,也可能就是喜剧。

文末,我想给自己打个广告,承接各类插画业务,也可以线上线下辅导各种我能够辅导的(如,PS软件、手绘、写作、甚至是开导人生什么的)。详询:zhazhamu009

 短评

感人。向所有像Anvil这样还在坚持的乐队致敬。

5分钟前
  • Bob
  • 力荐

不那么矫情跟装逼的说,爷们儿,坚毅,一往无前,捍卫信念,酒神狂欢,撂倒一切,有爱,这就是金属精神。

10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力荐

能不能不这么感人

14分钟前
  • Edward
  • 力荐

老炮牛逼

17分钟前
  • 西决
  • 推荐

我觉得比寻找糖人好,而且好很多。robb和lip这种友情真是让人羡慕,如果不是这样的友情恐怕anvil也撑不到现在。看得到理想化的artist遇到的现实困境,梦想或许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但是很值。岁月不会让人变老,让人变老的是现实。ps,很羡慕霓虹的音乐氛围,尤其是看到霓虹音乐节观众里有一些上了年纪的人

20分钟前
  • 瓦达西瓦又又又桑只爱这巧克力
  • 力荐

一辈子都要追逐,一辈子都要坚持。

23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真是苦逼的摇滚啊!

26分钟前
  • stknight
  • 力荐

注意到Lips一直挂在嘴边的微笑吗,看到沉默寡言的Robb不外露的感情与不狂野的拥抱吗,这就是做人的态度

30分钟前
  • M.
  • 力荐

片尾那段结束语出现是他们站在广场:重点不只是创作好歌,跟歌曲无关,而是跟态度有关,你所做的迁就,你选择跟谁打拼,然后就是好好享受生活。生命中最昂贵,最宝贵的,就是人际关系。你认识的人,去过的地方,和拥有的经验。

35分钟前
  • 珍妮的肖像🦄
  • 推荐

看到有些部分会突然忍不住热泪盈眶

39分钟前
  • SL
  • 力荐

导演英国人,在美国闯荡,这是他处女作。这片子能把人看哭

44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有大量的乐队可以卖出百万张唱片,但是有多少乐队你能真心关注,在一起坚持30多年?你知道两个,一个是The Rolling Stones,一个是The Who,然后,你就会数到Anvil了” 一个人能为某事倾注多少爱和奉献?一个人还能走多远?音乐永不停止,Anvil,梦在继续。

45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可爱的2位

50分钟前
  • Effi
  • 力荐

简单动人

52分钟前
  • 黄石道人
  • 力荐

: )

54分钟前
  • tigeraliens
  • 力荐

金属精神

56分钟前
  • 文森从牛A到牛C
  • 推荐

Life is a lottery.

57分钟前
  • 𝐓
  • 推荐

生活需要摇滚乐

1小时前
  • luu
  • 力荐

\m/,Forever

1小时前
  • arlmy
  • 力荐

今年最爱,有人质疑作为纪录片,导演的介入感太强。但导演从小就是Anvil的铁粉,在我看来,这不算缺点。

1小时前
  • dormant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