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出差

剧情片其它1985

主演:莫雷诺·德巴尔托利  米基·马诺伊洛维奇  米尔亚娜·卡拉诺维奇  穆斯塔法·纳达雷维克  米拉·福兰  

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播放地址

 剧照

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1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2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3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4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5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6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13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14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15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16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17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18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19爸爸去出差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51

详细剧情

  1950年夏天,萨拉热窝六岁男孩马尔克(Moreno D'E Bartolli 饰)的生活中除了伙伴与足球,还时常见到成年人小心翼翼的举止。父亲米萨(Miki Manojlovic 饰)为人风流,与一位女体育教师有染但又毫无拆散自己家庭的打算,一家四口的生活温馨而又波澜不惊。不久马尔克小伙伴的父亲被人带走,米萨则因不合时宜的言论被大舅调查,并被派到矿场劳改,父亲在马尔克割包皮的那天离开,母亲对马尔克说爸爸出差去了。父亲的矿场生涯终于结束,一家三口迁往小镇兹沃尔尼克与父亲团聚。父亲在小镇工作之余,又恢复了偷食的习惯,马尔克也结识了新的伙伴——医生的小女儿玛莎。但回到萨拉热窝的日子仍然遥遥无期。在当地的国庆典礼上,马尔克被选为献礼的少先队员,结果马尔克上台时也说错了话……  本片获1985年金棕榈奖、影评人费比西奖。

 长篇影评

 1 ) 爸爸去出差

库斯图里卡早期少了几分癫狂感,比较低调但独到的趣味还是有其天马行空的成长痕迹,地下里铜管乐队的精神布景溯为哥哥手风琴有源音乐,最后小岛隔离的魔幻处理溯于小男孩最后梦游的登高,可见一斑。全片影调稍阴,以小孩的第一人称叙事,又增些轻喜,斯拉夫人的放荡之外,氛围很温馨,女运动员自杀未遂、小女孩离去等桥段意境很足,可见其表现情绪的天赋,但与画面叙事无甚关系,反倒映出其分镜能力尤其景别一般。
埃米尔在营造政治背景和人文风情上面画了很大功夫,聚焦于特定政治时代下普通家庭中的父子关系,其中这一家人的辛酸,快乐,痛苦都娓娓道来,故事里的悲伤和美好似乎是共产主义背景下的电影所独有,配上那手风琴伴奏,东欧风格尽显。导演在许多本可以煽情的地方点到为止,悲剧色彩下还是可以尝出那份客观和厚重。结尾定格于小男孩梦游的笑脸,是喜是悲个中滋味也只有让观者自己回味!

 2 ) 另一种人文表达——我的文艺装逼腔调——兼谈库斯图里卡

前两天涂鸦到库布里克的时候就想到他本家库斯图里卡,两个库都很酷,但不好联系在一起,琢磨了一会作罢了。前日VC上更新,看到《爸爸去出差》欣喜若狂。

对所有那些让人在欢笑中浑身起皮疙瘩的人我的敬仰都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

库布里克的作品哲学人类学社会学沉思浓郁,故而黑色冷峻的又更胜一筹,而库斯图里卡作为唯一一个丢失自己国籍的导演,作品中始终流露的其浓郁的寻根思想,“我在这样一个国家(南斯拉夫)出生,希望、欢笑和生活之乐在那里比在世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强有力——邪恶也是如此——因此你不是行恶就是受害”,“从前,有一个国家叫作——南斯拉夫……” ,这种寻根不仅包括他对诞生国家的怀念,更有对那个已经不存在的国度的邪恶揭露,这种矛盾在其电影作品中府恰皆是。了解库卡作品的人都知道,除了处女作《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与《亚利桑那梦游》之外,探讨的多少都离不开南斯拉夫在社会主义老大哥阴影的笼罩下,人们行为的黑色荒唐。就算在讲述他乐队的纪录片《巴尔干庞克》时,你依然会看到他浓郁的思乡情结,其中歌词更不乏对现世的无奈嘲讽:“自从北约把桥炸了,只能用渡船运输,南斯拉夫是个不准时的国家,我们只好乘小船过河。当微风吹起,小雨落下,我就拿出手风琴打发时间,假装自己过着优美幸福的生活”。

我第一次看到《地下》的时候惊讶得无以名状,当一块巨大的孤岛漂浮在茫茫大海,人们在上面载歌载舞,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其象征含义不言自明,我没有跪求的眼泪一下子就蹦了出来。再看《流浪者之歌》,结尾的基督十字架像扶不正的阿斗,电影定格在它轰然倒塌的瞬间,其象征含义不言自明,我没跪求的眼泪三分钟也没止住。再看他的喜剧《黑猫白猫》,那只吃掉汽车的猪,不再匪夷所思,文明就是这么不堪一击,一头猪就能将夸世纪研制出的高科技文明撕得粉碎,因为其象征含义不言自明,我跪求眼泪也不下来了,当看到《爸爸去出差》,儿子米克大白天也借着梦游走向树顶,幕然间回头,冲着摄影机莞尔一笑,其象征含义还是不言自明。我他妈再也不不渍猫尿了。

用儿童视角观察世界,本来就可以发现诸多成人不能发现的问题。《小说面面观》里强调写作时不妨采用主观视角,福柯亲身感受同性恋不能说仅仅是为了获取另类感受,只是当正统题材,正统人物历来都被深度挖掘的时候,换个角度站在边缘人物的立场上讲故事自然更能吸引人,当然故事能不能讲得好是另外一回事。大部分中间人群就那点破事,上班下班,逛街吃饭,谈个死去活来的恋爱,床上翻滚得汗流浃背,最后坟墓边放着赫然醒目的花圈,坐拥孝顺儿女重金买断的风水宝地,这些能算得了什么!而边缘人物的选取我个人更倾向于极端化,比如儿童,妓女,精神病患者。这类题材虽然已经挖掘了不少,但相较于传统,对边缘状态的发掘远远不够,尤其是国内文学艺术,在一个异性服务泛滥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的国度少见有像金基德那样直面红房子的,同性恋全国各地哪里见到可以拿到台面上大肆宣扬的,一旦被说差不多都是被说三道四。

突然想起另外几部以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描述世界的电影,伊朗电影以孩童题材闻名于世,《小鞋子》朴实无华,一如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的写实风格。就像在文字上去除所有副词形容词,只剩下主谓宾结构,简单干净却深入人心,《乌龟也会飞》同样如此。杨德昌的《一一》,小一一天真地以为拍下人的后脑勺就能让世人看得全面真切。多少人喊着活得忙活得累,我常常不怀好意地想,有多少成分是工作要求,不得不忙得不可开交,还有多少成分是为了精明的算计,暗地里与人的勾心斗角,或者仅仅是个说辞。德国电影《铁皮鼓》,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小说我浏览过一部分,因为涉及政治成分太多,没耐心看到底,电影淡化政治,正合我意,从头至尾我就被那种另类的视角与影风牢牢抓住,以矮人爷爷躲在祖母宽大的裙子下开篇,还是以祖母远离尘嚣在广阔的天幕下烤着香气四溢的土豆。中间却悲凉好个秋。拒绝长大的奥斯卡对铁皮鼓的每一次敲击声都是对人类尴尬文明的控诉。

很奇怪,在此国度我们所能关注的很多东西都是被限制于被允许的范畴,动辄来个阉割版篡改版,把一目了然的事情弄得扑朔迷离,这种境况我们似乎也见怪不怪了,一如电影里米克爸爸因一句话获罪,更恐怖的则如卡夫卡审判里的约瑟夫K,被捕的毫无厘头。

戈麦的诗描述的好,“我们是任何一个时代的砖土/围绕着一根神明的圆柱/飞舞着,翅膀被铁链锁住”。

 3 ) 午夜梦回自己最爱的人不在身边却是最伤感的事

在这片独特土地上孕育出的人们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与风俗,并不会随着各种主义的到来有所改变,男主的小舅子如果不是共产党他也照样会因为别的事情找男主的麻烦,因为他和男主是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这是性情使然。男主也不会因为被劳改而改掉自己出轨的毛病。该干嘛还干嘛,该怎么活还怎么活。把喜欢唱歌跳舞的南斯拉夫人丢到粪坑里他们就在粪坑里唱歌跳舞。库斯图里卡在他的电影中是在俯视政治,无视政治。
即使是在劳改期间,这群疯子都能想法喝酒寻欢。可是每当午夜梦回自己最爱的人不在身边却是最伤感的事。

 4 ) 爸爸出差了:南斯拉夫的文革记忆

这是一部极为陌生而又极为熟悉的电影。陌生的是南斯拉夫那个遥远的一度社会主义兄弟国家,以及库斯图里卡的黑色幽默;熟悉的却是从镜头语言到人物对白的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总觉得这是一种我已经熟知了的电影方式,并且也是一种我熟知的社会生活。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1948年间南斯拉夫与苏联关系,破裂大肆搜捕“斯大林主义者”政治犯时期,一直到1952年为他们平反之间一个家庭的遭遇。风流成性的父亲,温柔贤惠坚韧不拔的母亲,神神叨叨的大儿子和古灵精怪的小儿子,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和亲切。这些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就在我们的身边。当你听到人们互相称呼对方为“XX同志”的时候,当你看到那个被迫害的父亲是由于大舅子揭发的时候,当你看到劳动改造的矿山的时候,当你看到久别重复的夫妻为了不吵到孩子而极力小声地在狭小的房间一角做爱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一切都那么容易唤起内心一些潜藏许久的记忆。而那场飞机表演,还有那场在市长面前的朗诵,这种“活动”是如此的熟悉,好像曾经经历过;甚至连镜头调度都跟80年代的国产电影那么的像——是共同来自苏联的社会主义写实主义传统,还是冥冥之中一种神秘的联系?所以这部电影看得我各种吃惊,一部来自遥远的南斯拉夫的电影,却是一个隐秘的存在,把那些我们以为已经忘掉的东西从潜意识的地下室里生生地拔了出来,放在太阳光下曝晒。

这仅仅是库斯图里卡的第二部长片,可这个时候他已经是金狮和金棕榈在手了。这个人带来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电影。他总能在俗滥的的情节剧中制造笑料和超越情节剧的深刻社会批判,一如法斯宾德和阿尔莫多瓦。有些桥段,比如白血病少女和片名“爸爸出差去了”的这个表述在今天看来已是滥套,可在他的影片里风格竟是如此的浓烈,甚至拍到最近的片子还是那种味道,如同这部片中笑对“文革生活”的南斯拉夫人一样。那个梦游且早熟的小孩子,形象地提供了导演观察这段历史的方式。仿佛是导演的自指,于是夹缠在私人回忆之中,那个年代的社会历史情境就以库斯图里卡独有的方式讲了出来。如今库斯图里卡也是当过戛纳评委会主席的人了,可是谁又曾记得,在中国风靡一时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还有这个中奖率高达80%的三大电影节宠儿扮演的一个角色呢?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300239/

 5 ) 梦游的小胖子

和《我爱铁托》有一点像,主角都是胖呼呼的小男孩,也都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看社会。
只不过这片的社会背景是紧张的人人自危的,而不是《铁托》中一片社会主义的繁荣。
但小男孩的童真调和了影片的气氛,每次在夜晚中伸出双手面带微笑的梦游都非常地温情脉脉,尤其是那次穿越街道走向他心爱的女孩的房子,女孩的父亲体贴地为他掀开被子,他微笑地躺在女孩身边一幕,真是触动人心。
梦游中的世界,是最纯真的世界。

 6 ) 用温情穿越寒冬

在心里,我一向是最偏心东欧电影的,苏联老大哥,捷克老二,波兰老三,南斯拉夫自从出了埃米尔库斯图里察Emir Kusturica以后,就可以排到老四了。(以前有瓦尔特的时候,我可能还排过它第一。)
 
本片是《地下/没有天空的都市》导演Emir Kusturica的早期作品,当年红极一时,86年奥斯卡和金球的最佳外语片同获提名,最后还是法国人大方,直接就给了个金棕榈。捎带好像还有个人道奖,盖因片中爸爸太能人道了我估计。(后经查阅是国际影评人奖,和爸爸的人道能力没有关系)
 
南斯拉夫的伤痕文学,跟咱们的区别是人家笑泪交织,不乏幽默。背景是50年代的萨拉热窝,类似咱们这里反右那会儿,也是文字狱,爸爸因为嘲笑斯大林被抓去劳改,就骗孩子说出差了,因为出差是有东西带回来的,于是一直等,一直等不到。
 
全人类的智慧都是近似的,75年我跟妈妈回温州老家,没有见到小舅舅,也被告知是出差了。一天下班时分,看见小舅妈来了,那时他们还没来得及结婚,正式身份是我舅舅的女朋友才对,也不上楼,拉了我妈在楼下肠粉店的墙外窃窃私语,语状甚悲苦急切,不久就哭着离开了。妈妈回到楼上,一家人吃晚饭,那么喧闹有名的“雨脚囊”唯一无语的一餐。到了八几年某天,忽然想起这童年疑惑,就请教我妈,才知道舅舅是被打成反革命去劳改了。舅舅后来平反,党给个厂长当也多年了,到我家作客,饭毕吵吵要唱卡拉,点的是《大花轿》。
 
所以本片我看见片名内容就猜了个八九十。没有预料到的是导演的风格和《地下》有很大差别,早期作品,自然充斥着早期作品的朴实,唯一熟悉的是灯光的风格,室外的漫射大片儿光和室内的白炽灯暖光依旧。片中有些段落有明显16mm的风格,尤其是跟拍的部分,那种纪实性和《地下》的恣意摇曳区别是很明显的。不过结尾又回到餐桌上,斯拉夫人的家庭聚餐在《地下》和本片里具有同等重要的结构地位,这大概是导演对于“活着”最深沉的体会。终于待觥筹交错汤碗见底之后,镜头跟随小马力科梦游的脚步升上树梢,彻底超现实了一把,这才是《地下》里的Emir Kusturica,我也站在那树梢,向远,看见割裂入海的断崖。
 
最永恒的段落:马力科梦游,不知不觉登上大桥的钢架,妈妈不敢叫醒他,守在钢架另一边,等着他自己稳稳地微笑着走下来,一直乖乖走进妈妈张开的怀抱。政治的寒冬里,唯一自由的脚步是马力科的梦游。他在梦游中逃家,爱情告白,寻找爸爸......

 短评

《铁皮鼓》获奖才几年,金棕榈又捧出个这,库斯图里卡的不羁和深情气质使得影片不像一般政治片那样让人讨厌,但诸多已说不清是谁在致敬谁的桥段还是流于套路,这种按方配药式的隐寓和设计,现在显然已吸引不了我。

6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父亲节特别观影:没有了此前看过的库斯图里卡电影作品里惊艳的动物戏份,也不再是讲述带有荒诞意味的故事,这部让他首次拿到戛纳金棕榈奖的《爸爸去出差》更多的是贴近现实生活的表达。“爸爸去出差”联想到中国的文革历史;反复“丢手帕”的米萨让我想起曾经对我侃侃而谈他“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行为的前同事;婚礼戏联想到《地下》;马尔克走路飞行的结尾联想起《生命是个奇迹》的飞床戏;……

11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库斯图里卡用比较写实的手法为人们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发生在南斯拉夫这个传奇国度里的文革故事,“在那样一个时代,即使是兄弟也会反目。”因言获罪,古已有之,而且还是莫须有的罪名,原来古今中外都差不多。电影用小孩子的视角来表现主题,确实讨巧,但故事也仅此而已。早期老库路线还是蛮现实主义的

14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影片一个7岁便会坠入爱河的小男孩,讲诉在乌龟王八蛋统治的极权社会,他的爸爸因为一句半玩笑话而获罪,从而改变全家人的命运的故事。库斯图里卡式的癫狂已开始显现。如用抽水马桶绳子上吊,他爷爷被迫洗澡等……

19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推荐

以孩子的视角叙述很讨巧但并不新鲜,揭东欧社会主义的疮疤正对西方口味却略显单调。库斯图里卡在早期还是保持着一种温情脉脉的矜持与冷静,倒是使本片优于那些急于大吐苦水的投机之作,可给个金棕榈毕竟还是有些高抬了。

23分钟前
  • 喷子
  • 推荐

【B】库斯图里卡好喜欢将一首配乐从头到尾轮着播放好几遍,这次是多瑙河之波。

27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很有意思呀~故事挺平淡,但是平中见陡峭。小朋友的表演非常打动人,故事琐碎却有针对性,镜头非常讲究,虽然没有鲜艳的颜色,却用音乐告诉人们这是库斯图里卡,丰富的政治隐喻,即便无法全部解读依然觉得很有趣也能体会某些意向。另:爸爸是个混蛋。

28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1.白色恐怖终究潜移默化一个人,父亲如此紧张儿子面对市长的宣誓。宣誓以及之后父亲安慰儿子,这两场戏让人感概万千;2.“我爱你胜过爱我自己”,小小年纪,就这么会泡妞,在下自愧不如;3.想要自杀,却只是冲了马桶,自己都被逗笑了,内疚、自责和罪恶感在那一刻释然;4.踢着足球,却再一次目睹了父亲的偷吃,这一次,父亲的形象进一步瓦解。或许,国家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亦开始动摇。

3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没有老库后来的作品那么癫狂,但是,真好,尤其对于在社会主义国家生活过的人,真是很温情很感动,可以想起很多往事

37分钟前
  • 小老鼠
  • 力荐

在哪国哪朝,文革/白色恐怖都是可怕的,爸爸始终改不了出轨好色,像南斯拉夫人民改不了爱足球。小儿子是萌娃娃,大儿子几年后长成了流浪者帅哥。儿童视角的严肃题材,梦游是最漂的元素。 通篇“多瑙河之波”,想起后来的《父与女》

39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推荐

看的第一部EMIR这么严肃的片子 不够十分喜欢 发现他总是能用影片中极短的几个片段拍活整部电影 这其中就包括结尾部分

42分钟前
  • 一事无成孟烦了
  • 推荐

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惊人的相似,文革中的揭发告密因一句话被审查被劳改也不只是我们独有,只是库斯图里卡是乐观而善良的,片子里仍有人性在闪光,不像我们总是压抑的喘不过气。

45分钟前
  • Don't Panic!
  • 推荐

真好,会编会导会拍。真情流露,让人动容。暗潮涌动,不寒而栗。但我对政治非常不敏感,片子的密码有很多解不开。我感受到库斯图里卡的实力,但他成不了我最喜欢的导演。

50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推荐

这部电影看得时间真是拉的太长了,大概要有三个月了吧,所以都快要把前面都忘光了。但我就想说,男人的风流造成一个家庭的痛苦,真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啊。

54分钟前
  • 半袖
  • 推荐

库斯图里卡第2作,1985戛纳金棕榈(全票通过)。不若老库之后的作品那么癫狂和魔幻现实,儿童视角,温静中饱含深情。戴眼镜爱电影的早熟寡言哥哥,弟弟纯真而短暂的爱情令人唏嘘。割礼被抓四处留情的父亲。配乐,婚宴与地下室撞灯偷情似[地下],厮打&4人吃葡萄,火烧裙,冲水绳上吊,梦游定格。(8.5/10)

5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小男孩割包皮没麻醉。其兄正太。小男孩不懂事,夺走父母亲不容易的XXOO的机会,最后跟父亲抱着睡,母亲只好痛哭。他念错,“走在铁托同志跟着的道路上”。他和某女孩裸洗,后来女孩白血病在病车上问他“你爱我吗”,他说“世界上我最爱你”。“如果钱箱空了,就没有德先生”

60分钟前
  • 拾贝壳的猫
  • 推荐

对库斯图里卡期望太高了,所以有点失望。没有看《地下》时的触动也不够期望中的夸张疯狂。作为早期片子,看得出他逐渐琢磨出以后的题材和风格的影子。

1小时前
  • 思阳
  • 推荐

典型的库斯图里卡电影:儿童的性欲,尽管不是一种成人的力比多体验,但是其性质和成年人的性行为是相似的,父亲也是一种刻板形象,酒鬼、偷腥,不忠实于自己的妻子,但是是一个还不错的父亲,疼爱孩子。标题实际上有两重指涉,一是母亲在父亲被捕后的谎言“父亲去出差”,二是父亲为了缓解母亲的戒心而在出差时带上儿子马尔克。涉及南斯拉夫的战后政治斗争对国民生活的影响,类似对于中国反右和文革的伤痕书写,不过格调中有一些并非伤痕电影那么极端的东西,仍然缅怀铁托时代某些正面的价值。渴望塑造一种多元民族的平等观念,“我”向市长献出来自波族的“指挥部”这个情节,显然有很多政治隐喻可以解读。影片是以孩子的视角第一人称讲述故事的。对父亲的态度,因此不是一种家庭关系的态度,而且也涉及“南斯拉夫”这个象征性的父亲。

1小时前
  • 彼得潘耶夫斯基
  • 推荐

1,太多电影里都有在电影放映室里的情节,可见这帮人当初在放映室里花了多少时间。2,对手风琴好感大增。3,库斯图里卡的尾峰从不令人失望。4,不喜欢解构的影评。

1小时前
  • Trouble
  • 力荐

非常有意思的片子,只不过由于没有一个重心导致看的时候不停的丢失细节,库斯图里卡放开自己的政治隐喻和讽刺风格,也能拍出如此富有生活气息的小情小调

1小时前
  • Quresandro QD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