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纳先生

剧情片英国2014

主演:蒂莫西·斯波,保罗·杰森,多萝西·阿特金森,玛丽昂·贝利,卡尔·约翰逊,鲁斯·西恩,Sandy Foster,艾米·道森,莱丝利·曼维尔,马丁·萨维奇,理查德·布雷默

导演:迈克·李

 剧照

透纳先生 剧照 NO.1透纳先生 剧照 NO.2透纳先生 剧照 NO.3透纳先生 剧照 NO.4透纳先生 剧照 NO.5透纳先生 剧照 NO.6透纳先生 剧照 NO.13透纳先生 剧照 NO.14透纳先生 剧照 NO.15透纳先生 剧照 NO.16透纳先生 剧照 NO.17透纳先生 剧照 NO.18透纳先生 剧照 NO.19透纳先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05:11

详细剧情

  《透纳先生》讲述了英国画家约翰·透纳充满创作激情的一生,他曾经因创作手法过于先锋而备受诋毁,然而透纳视绘画创作为生命,一生佳作累累,即使临死前都挣扎着爬起床临摹一具女尸。他在晚年尤其自19世纪40年代起即致力于绘画形式与色彩的探索,用食材、口水等不可思议的颜料作画,引来一片争议之声,被视为英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出了名的艺术怪人。

 长篇影评

 1 ) 最美的光线和最远的彼岸

左边明黄暗黄鹅黄姜黄橘黄棕黄和右边的各种灰各种白糊成一团,只有靠近左下有一丢丢鲜艳的黄色小点儿。
然而,一年前,在堪培拉的国立美术馆,我站在这一团糊糊前,近乎落泪。
我看见了湖水,看见了正在暗下去的天空,看见了彩霞和倒影,看见了最美的落日一瞬,也看见了他那一刻或许闪念而过的和我自己的盘桓不去的孤独、无助与绝望。
那幅画叫做Sun Setting Over a Lake,湖上落日。


今年的英国电影节,唯一看的就是这部讲述此位传奇画家的片子。
开场十几分钟后,主角一开腔,我就心里一紧——完了完了,老式英国口音外加嘟囔嘟囔的口齿不清,这把可是要了亲命了。结果却是,一派自暴自弃的态度,管他说啥,就也这么心安理得地看到结束。
两个多小时,在散场上排队上厕所时,前面的两位不认识的阿姨闲聊,一个说,刚看的这部怒长,so slow,不过还真是好看呢。

的确是慢。
影片从他五十几岁讲起——聪明之举,人物传记片最怕从小到大来个大事年表流水账——讲到死。没什么太多大事儿,都是些比如老爹帮他买颜料顺带买只猪脸回家做饭啦比如被时运不济的朋友央求着借钱讨价还价啦比如跟女仆暧昧一下摸摸胸打打炮啦比如听着妹子弹钢琴荒腔走板地唱唱歌啦比如和同僚胡扯淡暗自嘲笑别人的画作啦比如出去写生和房东阿姨聊聊天啦之类的。
还期待着能看到好多画和画画的场景,却少之又少。

少却精彩。
他在画布上边吐口水边画画。
他在画室和藏品屋之间凿了个小洞,偷窥那些来买他画的人们的言行举止。
他拒绝了富翁天价收购他所有作品的肥事儿,而是把画和积蓄都赠予国家。后话是,虽然他生前曾希望能够为自己建立一座个人美术馆,可惜终未能实现。不过,他的画被祖国的后世子民们评选为英国最杰出的绘画作品。
惊喜的是,镜头拉近又拉近,导演借用一个玩笑,让我们得以从最近的距离清晰地看到隐藏在那幅名画“Snow Storm: Hannibal and His Army Crossing the Alps”中的那几只传说中的不可思议的却果真存在的大象。


演得真绝。
我幻想中的那个才华横溢、细腻敏感、骄傲乖戾的帅画家,却是一个看似粗暴、冷漠、麻木、怪异然后走路怪兮兮说话还唔噜唔噜呼哧呼哧的矮胖子。
这般角色还得不到最佳男主简直违背天意吧,怪不得Timothy Spall斩获今年戛纳桂冠。(据说他专门学习了两年绘画,只为片中出现的屈指可数的画画镜头。)


爱他这么久,专程开几百公里的车看他画展,还去悉尼大学听了关于他的专家讲座,也算是多多少少熟悉他这个人。
妹妹早逝,母亲进疯人院直至去世,天才儿童,年少得志,15岁时作品就被皇家艺术学院画展展出,有钱有名,然而性格孤僻,后半生将近三十年都与父亲相依为伴,虽然有两个女儿,却也不相往来,越老越怪,无朋无友,学院的课也不好好教,搞得艺术界和皇室怨声载道,父亲去世后,更是一步步陷入抑郁,离家采风,在Margate海边的小房子里和情妇住下,病得重卧床起都起不来了还穿着睡袍不顾一切跑出去写生素描。

他到后期进一步舍弃了传统画派,张开怀抱大胆尝试在当时惊世骇俗的抽象风格,将自己一贯热爱和擅长的风景画推向了更加无常、模糊、混乱的方向。
真正伟大的人总是走得太快太远。
每次看他晚年的作品,总是会一次又一次被震撼,那抽象气概,要到将近一个世纪之后才被人们所接受啊。
因此不用想也知道,当年的他,被皇室、学院和同僚所讥讽、嘲笑、排挤,“一团恶心的黄”是他得到的回应。
可正是这团“恶心的黄”,成为了后来改变了人类艺术史的印象派的诞生启蒙。


是因为走得太快太远,所以才怪兮兮?
还是因为怪兮兮,才可以无所顾忌地走那么快那么远?


他太怪。
据说他有种phobia,不敢直视他人,所以一生中极少画肖像。
有些眼睛不能看进另一双眼睛,有些人没有坦然爱另一个人的勇气和力气。
一个人在同一时刻只能承担住他所能承担的,一个人,或一份爱。
唉说白了生命不过都是承担。

而高旗说所有坚强的脆弱的承担,期盼彼岸。
有些彼岸或许你在努力忘记,有些彼岸几乎无法却只能独行。
有些彼岸曾有最美的星空。
有些彼岸曾有最亮的阳光。


传说,死前最后一句,他说的是:The sun is God。
他后来被人们誉为“光之画家”(the painter of light),他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风景画家,他叫J.M.W.Turner,特纳先生。

 2 ) 麥克李的光與影 --《畫世紀:透納先生》觀後記

《畫世紀:透納先生》(Mr. Turner - 2014)

過去常看的麥克李作品大都是關注現代英國社會中底層生活的困境,有著非常鮮明的角色塑造,充滿生活感的表演與細節刻劃,開放的敘事卻還是有相當明顯的故事與命題。這次新作《透納先生》的主題是十九世紀英國畫家威廉透納(William Turner)晚年的生活,時代的距離和時間跨度在導演過去的作品中相當少見(我還沒看過《酣歌暢戲》故無法討論比較)。名人傳記的題材牽涉到不少歷史背景,尤其是我對威廉透納的創作或繪畫藝術並不熟悉,要進入故事脈絡已有先天的門檻,加上電影本身並沒有明確的故事線,而是主角一段又一段生活的鬆散剪影,實在一時間不容易抓住。

直觀來說較明顯的命題像是看透納邁向人生終結的過程,刻劃了他的生活、藝術與感情的困頓與流轉,從而形塑了透納身為平凡人的形像,以及導演對於生命的觀點與思索。是個很龐大又開放的描寫。不過結尾透納臨死前所說的遺言或許可以當做一個思索的起點:The Sun is God,太陽即是上帝(聖經典故?),在他吐出這句話後即嚥下最後一口氣,下個鏡頭則是回到他生前對著夕陽速寫的身影,這鏡頭不旦呼應了影片開頭他描繪朝陽的姿態,甚至印象中這是太陽第一次真正地出現在畫面中。做為一位畫家,大自然的光影當然是他心繫之所在,而陽光所帶來的光影變化正滿溢在整部電影的精美攝影之中,這或許是我看過麥克李作品畫面最令人嘆為觀止的一部,而這也對應於片中透納畫作永恆的題材:夕陽、天空與海洋的相互暉映。

為了捕捉光線與海景,透納經常地旅行各地,他背起行囊行走的姿態成為影片最鮮明的印像之一,這不旦體現了他藝術與生活的細節,同時也成了一個重要的故事線:他多次造訪一間海邊的民宿,而後民宿老闆娘布斯太太成為他晚年的情人,最後透納臨終時也就躺在他為兩人租的房子中,在布斯太太的陪伴下過世。這看似動人的遲暮戀情卻也對照了透納的陰暗面,他不但早已拋棄了他原來的妻子,對外人也不提他有兩個女兒,甚至在其中一位女兒過世時他也沒參加喪禮。在每次旅行結束回倫敦的居所時,電影暗示他不時和多年來一直照顧他的女僕有著肉體關係。

電影最後的兩個鏡頭,一個是布斯太太在夕陽餘暉中擦著窗戶微笑(不知是目視透納的身影還是回想剛過世的他),似是為透納晚年最幸福時刻的定格,但下一個鏡頭則是回到女僕處在透納倫敦居所陰暗畫室中的孤獨身影。這兩個女人一明一暗可說代表了透納的兩種面像,尤其電影特意呈現女僕臉上隨著年紀逐漸潰爛的皮膚,和他被透納死亡後拋棄的黑暗,這也正像是太陽照耀下的光與影。

這從來不是什麼浪漫的藝術家傳記故事,Timothy Spall演出的晚年透納肥胖粗鄙,他刻意壓著嗓音的腔調突顯了不悅耳的喉音,影片前半段透納的父親剛出場時乍看之下年紀也大不了兒子多少歲,但隨著身體逐漸衰弱,影片也透過主角的觀點看著父親不斷地咳嗽與老病,某種程度也像是他自己死亡的預演。父親去世後,有兩段關於性愛的描寫,一是透納半強迫粗糙地和女僕發生了性關係,另一個是他到妓院要求妓女擺出絕望的姿勢讓他畫下來,這都像是喪父的悲傷所帶來的情緒轉化發洩,有趣的是之後他就向布斯太太告白,其間因果關係因為片段的敘事方式並不能確定。而年輕女性的死亡意像也出現不只一次,從躺臥的年輕妓女,到女兒的死亡,到他晚年生病在床時目睹到港口溺死少女的屍體(同樣地他也想把她給畫下來),這其間的意義有待思考。

電影很多不斷重覆出現的片段都能累積出不同面像的意義,比如多次出現透納家中的小畫廊正見證了主角的衰老,或是多次他參加的展覽從擺畫的位置到同儕間的評論和他現場修改畫面的細節,都描寫出藝壇中某種權力關係和他藝術地位的消長與創作態度的轉變。還有他反擊年輕畫迷肆意批評上一代大師的藝術觀,他和另一位落魄畫家海登之間幾場的交手戲也都值得玩味:一開始他和別人一起批評海登,後來他躲在一旁看著眾人在展覽廳和被排擠的海登起了爭執,到最後他取消了海登欠他的債務,一來是透納後來逐漸抽象的畫作(因為眼力不行了?)也同樣遭受輿論的嘲笑批評,二來不知是否是他終能同理兩人生命所遭受的苦難?

最後值得一記的是片中有兩段「科學」的段落同樣玩著光線的把戲,一是電影前段透納的一位女性友人拿著透鏡在畫布上折射出了一抹彩虹,她透過不同顏色的光照做實驗讓金屬產生了磁性(不太確定其中的物理原理)。另一段是電影後段透納驚奇於新發明的相機,只要十秒中就可以把光影紀錄在底片上,電影就花了兩次十秒的時間帶著觀眾看著透納讓攝影師拍了兩次照。對一位畫家來說這是個感受複雜的時刻,他用身體和歲月不斷地追逐光線,將之轉化在畫布上,但只消十秒科學就完成了一樣的事,當然就藝術的角度兩者有相當的不同,但身為人追逐永恆的企圖中,這些段落紀錄了歷史中光影藝術的變化,尤其據說本片是麥克李首次運用數位拍攝,從畫布到底片拍照到數位電影,觀看當下頓時有種時間穿越之感。

《透納先生》並不是一部容易進入的電影,但看到最後關於透納生命中光與影的交纏對照,如此充滿陽光又如此地陰暗,可以是《無憂無慮》也可以是《又一年》或聯想到導演其他所有的作品,這果然還是麥克李那股悲觀殘忍又溫暖的生命觀點,隨著透納的生命、畫作和鏡頭下的光影定格在電影之中令人難以忘懷。

(2015/6/20)

 3 ) 因为专注,所以孤独

花了两个半小时看完了整部电影,的确没有让人失望,影片中有太多的意想不到。作为喜欢透纳画风的爱好者,第一次了解到他五味杂陈的后半生,不禁让我对他的画作更增添一份尊敬和同情,也对他的为人心生感慨。
五十岁后的透纳,是苦涩的——他和女佣的暧昧,对父亲的依恋,与情妇的相守,似乎没有一点符合英国对于体面绅士的定义。但转而想来,或许只有如此的他才令人肃然起敬,印象深刻。作为一个于当时处于绝对“先锋派”的画家,他的生活怎么会和普通人一样呢?定是有着异于常人的独特经历,才促使他在绘画中去寻找那个让他心灵安宁的瞬间。
我以为,透纳对光的追寻之所以如此执着,或许与他日常生活有着极大的关联。母亲的早逝、父亲的溺爱,现实生活的种种不完美让他的内心破碎不堪,生活黯淡无光,他离开,甚至抛弃了原有的家庭,进而在自己唯一能够掌握的绘画上孤独地寻求慰藉——发现光,发现那个等同于上帝的光!无论风雨多强、海浪多高、日出多早、日落多暗,透纳的眼中永远都能在纷繁复杂的尘世中找到光的存在,这些光影在不同的情境下展露出缤纷多样的精彩,比周边的任何人都显得独到而深邃。我想,这些精彩的光影瞬间所寄托的或许正是透纳自己对于生活的写照,或昏暗、或夺目、或强烈、或微弱,或刺人眼球,又或若隐若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当人们已经越发难理解他那一幅幅抽象模糊,只剩下线条与色彩的光影画作时,他俨然成为一个时代的孤独者,这份孤独正缘于他的专注,这份“专注”绝不是对他人生的褒奖,某种程度而言,更像是一种命运不公的惩罚,一种麻痹伤痛的自我疗伤。他似乎把一切的痛苦与抚慰都投射到阴暗的光影之中了。
我们总说抽象画的内涵丰富,不正是因为抽象画家们剥去了世俗的种种面具,将最深刻的笔触以最贴近内心的方式表达出来吗?透纳的时代,抽象画尚未兴起,而透纳便是英国第一个尝试抽象作画的名家,而他的主题便是这一缕缕千变万化的光,指代着我们百变的情感。试想,如果他有着一个美满的家庭,他的画将不会有任何异于他人的视角,更谈不上这独树一帜的风格,赢来的也不会是如今听来可笑,当时却着实讽刺的讥笑,而是再庸俗不过的迎合恭维、人云亦云。
无论怎样,透纳是专注的,于自己如是,于画亦如是,这份专注铸就了他晚年的孤独,并直接或间接地将这份孤独传染给周边的每个人,包括他的父亲、他的子女,他的女佣,以及他的情妇。他绝不是一个完人,但有谁希望他是个完人呢?他就和我们每个人一样,为七情六欲所扰,苦苦寻求上帝的宽恕和自我的解脱,只是他找到了一个伟大而独特的表达方式,在自我解脱的同时,也留给我们一幅幅再炫彩不过的光影瞬间。

 4 ) 要有光

画中充满光与空气,是透纳所探求的画境。

原来,十七世纪至今英国最著名技艺最为精湛的画家透纳,也在追随再现自然界的光线,渴望描绘出呼吸到的空气,空气中的水汽、雾气和蒸汽,到了十八世纪渐渐出现的莫奈的色彩分割法,在印象派画家们看来,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那些色彩渐进的点,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折射和汇聚,有趣的是,司空见惯的云朵、树林、湖水、花瓣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线条和印象。第一眼看到《日出 印象》时,你会怀疑自己的视力,为何在这幅画面前下降了这么多,又会怀疑自己是否清醒,不然,梦中的场景为何被挂在墙壁上,但那一抹橘红色的朝阳的倒影,若隐若现的商船和桅杆,悬浮在薄纱般的银色湖面上,这不是往日那熙熙攘攘的码头,不是交付货物的集市,这一刻好像是海市蜃楼的降临,稍纵即逝的烟波仿佛下一秒就会消失。

你应当画你的印象。

这是1835年的透纳对一位学画人说过的,看到《月光下的煤港》,可以夸张地赞叹历史的相似,对照莫奈的《日出 印象》,这幅可称为《月出 印象》,如他所说,他画的是自己的视觉体验,且不说这在当时是多么革命性划时代的艺术观念和技法,电影《透纳先生》并没有聚焦巅峰时期的透纳,而是铺陈了他成名后,所谓财务自由、时间自由后人格自由的种种。当然,为人格自由付出的代价和狼狈也毫不回避,任性恣意的人生绝不是表面上的潇洒自在。

作为一名敢于挑战传统的画家,透纳比起后辈莫奈、高更、梵高幸运的多,少年时早熟而勤奋,默默走在了与天赋相符的路上,他在父亲的理发店里开始最初的创作,十四岁考入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十五岁首展作品,十九岁拥有画室,二十六岁被破格接纳为美术学院最年轻的会员。可以看出,导演迈克•李一定是喜爱他的画风,这位擅长行云流水的导演,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拍浓缩事件传记片的最佳人选,好在他选取了五十岁以后的透纳生平,凄凉的晚景的确比意气风发的早期更能洞察人心,更何况,晚年的透纳并不凄凉,至多算孤独吧。

相比画展上评论家的溢美之词,富商沙龙的高朋满座,透纳既受用又清醒,他清楚评论家与画家好似寄生与原生的动物链,常常躲在展厅的过道里偷听议论他的话。他清楚王公贵族的赞赏与收藏可以让自己增值,但更清楚如果把这些逢场作戏的话当真,就天真了。在十六十七世纪的英国,上流社会的交际开始依赖各种写字的画画的,和更早期宫廷的管风琴、歌剧表演无异,他们需要创造话题,参与潮流甚至引领潮流。片中有一幕,透纳被邀请在贵族的下午茶中,他的海上风景画被大肆赞美,而前辈的作品被极力贬低,片中众多群戏里,这场表面文雅却波涛汹涌,镜头环伺客厅里的每个客人,慢慢推进那位逝去前辈的遗孀,遗孀保持着名媛风范,中肯又轻描淡写地表达立场,镜头对准透纳脸部特写,呈现出一种蔑视和不自在,他从技术的角度淡淡辩解:“他是站在岸边写生,我在摇摆的波涛中观察暴风。”他谈起自己第一次乘坐蒸汽机车,被山间的云雾和蒸汽缭绕着呼啸而过的即视感,工业时代打破了静谧的自然画风,他画出了庞然大物闯入的一瞬间,那幅印象派特质浓郁的《大西部铁路》。

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内心的主观,创作者要警惕滋养又蚕食自己的客观世界。

细腻的迈克导演,当然不会放过透纳为何成为透纳的细节,他总是与包围他的客观世界保持距离,与两个女儿寒暄几句就不耐烦地进了画室,颜料画布都由年迈的父亲准备。当家庭给予的比不上拖累的时候,他就游走在英伦三岛,被苏格兰高地的广袤包裹起来,被大西洋的海浪翻卷起来,被运送奴隶的船锚搁浅起来,只有在这时候,他才感觉真正活着。全力以赴地捕捉光影,那些光会点燃他的情绪,情绪会变成独一无二的色彩,风声、雨滴、尘埃统统入画,搅动在一起,他享受身处飓风与乌云、漩涡之中的压迫感,画布上的不是景物,是他的意识。本片把这些至臻画面用数码摄影再现,后期进行了精准的调整和处理,那幅美仑美奂的《战舰归来》一帧帧地动起来。

在一场容易被忽视的戏里,贝多芬的悲怆回旋在勋爵城堡的中厅里,透纳异常温柔地对钢琴师说,弹得太美了, 像个孩子般又和了一首亨利的曲子,声调缓慢而真挚,此刻的他异常有耐心和无我,这敏感活泼的心想必是导演最想要拍出的吧。

支持印象主义的左拉说过,绘画给予人们的是感觉,而不是思想。




---------------------------------------------------------------------------------------------
                             
                       个人原创影评公众号 爱看
                       微信号:aikanai
                       电影打开了一扇窗,
                       我们看见了生活,也看见了自己。
                       原创电影评论,独立电影推荐。
                       和你一起聊聊那些属于你的笑点、泪点和心塞...

 5 ) 傳記最不屑的就是激情


麥克李(Mike Leigh)作了一個太冒險的選擇:他要為繪畫界的偉人透納立傳,卻徹底抽離傳記的本質,不拍人如何變成偉人,只拍偉人何時像人。靜默的暖光,綿長的觀察,穿梭也穿透著透納的ㄧ生,抹去軼事辛辣,補全生活細節.......一切看似寡味,卻盡得風流。麥克李,終不愧為大家風範!
 
現實是人成就其名,傳記卻是名成就其人。看似矛盾,實則不然,因傳記之所以傳世,正是某時某刻的某件大功大名太過璀璨,璀璨到大眾必須立傳並讀傳,好尋覓事件之所以被成就的漫長前因,進而感激成就前因的主體:那個被立傳的某某人。所以傳記醞釀激情,名要勝事,事要勝人。
 
《畫世紀:透納先生》卻不然。彷彿麥克李最不屑的就是激情,他只拍透納下筆,卻不拍他畫完的經典作品如何蕩起畫壇漣漪。他只拍談透納第一次看見火車的驚奇,卻不讓二十世紀人的史贊婉轉地「穿越」替透納察覺工業化到來的先見鍍金…..一切一切的前因後果都被他杜絕了,我們觀眾也被他的劇本推到太遠太陌生的觀看位置,遠到透納不像大師,只是個吃喝旅遊交際應酬的怪人,讓我們連享緬懷都都找不到切入點。
 
麥克李要的就是這份距離。當「透納大師」被打回「透納先生」,甚至只是「透納」時,我們才真的能與他一齊立足他活過的時代,不受一切後人褒貶的介入。瞬間,透納的木訥,口吃,自傲,惡習與傲氣,通通因為變遠,所以變近。當然,麥克李精擅的寫實作風為此發揮了驚人的作用。
 
畫龍點睛的是兩位配角,也是陪伴透納最久的紅顏:女僕與情婦,他們是透納的愛人,也是第一手為透納作為偉人蓋棺的他者,境遇卻大不相同。女僕知盡透納父子的一切,透納卻種種透露不以為知己的跡象,情婦瞭解的透納僅限閣樓時光,透納卻每每以交心作為陪伴的禮物。就在透納咽氣仙逝,兩個女人回歸自己的生活,一個身無半張透納畫作,卻面向陽光微笑擦窗,一個坐擁透納畫室,卻黯淡淚流蹣跚回廊,一光一影,一笑一淚,透納不在了,卻盡見透納活帶給身後的結局,令人悵然。
 
而且,真的缺乏激情嗎?恐怕未必。全片場景講究,服飾細緻,歷史感因而栩栩如生。攝影與用色脫胎自透納畫作的用色,暖光遍佈天地。史感與光影相輔相成,模糊了銀幕畫與油畫的輪廓,時時奪胎新的驚奇。這一幕,我們看見暮色風車搖曳,鏡頭左偏,透納就立在草原邊上臨摹同觀眾一致的景致,原來我們正經歷著名作誕生的瞬間。另一幕,透納在沙龍牆壁即興揮灑醞開的顏料,鏡頭一轉,本是畫布污垢的粒粒白點成了遠方山脈的雲暈,原來我們不自覺中去了一趟聖地朝聖之旅…….
 
畫家下筆,就此成雷霆萬鈞之事,「太陽即是上帝」。駭絕,美絕!
 
今年唯一能與本片較勁的傳記電影,唯獨《暗黑冠軍路》(Foxcatcher) 而矣。它與透納先生不約而同選擇了一樣的目的,拍傳記片卻企圖抽離傳記必談前因後果的本質,拍法卻正好逕庭,《畫世紀:透納先生》選擇拉遠,讓觀眾像個畫家在描摹,《暗黑冠軍路》選擇拉近,觀眾直接被拉上擂台,與三位主人翁來一場希臘式摔角,近乎赤裸的肌肌纏鬥,逼使觀眾無法思考緣由,只能隨角色瞬間澎拜的情緒爆發而代入而起伏,但在熱鬥之餘亦有中場休息,讓觀眾不致被吞噬,熱冷交雜,非常精采。史提夫卡爾(Steve Carell)跟查寧卡圖( Channing Tatum)也分別貢獻了他們精湛的演技,邪門與天真兼具,可與蒂莫西·斯波 (Timothy Spall) 飾演透納晚年屍積餘氣的栩態一較高下……

礙於篇幅,不冗談了,有機會在分享這部片給我的一些體驗吧。

 6 ) 画家透纳

《Mr.Turner》(《透纳先生》)是一部2014年上映的传记电影,记录的是英国著名画家透纳的最后二十五年的故事,电影总长两个半小时,也正是因为它情节推入缓慢、事无巨细的特点,我们对透纳先生知之甚少的局面才得到改观。
透纳先生是19世纪初欧洲画坛的领袖人物之一,非常擅长绘画大海、船只和云朵,因为对光线恰到好处的拿捏,他也被誉为“用阳光作画的人”。
电影《透纳先生》中有几个细节让人觉得很有趣。他在第一次见到三棱镜的色散作用时,面对不同颜色的“彩虹”,他说颜色是纯粹的,但也是相互排斥的。透纳先生创作激情很高,旅居英国的各大港口,因为他的过分劳累也加快了他的去世,为了看清暴风雨来临后帆船甲板上景象,透纳不惜把自己绑在桅杆上,但因为伤寒过度,生了一场重病,即便是在临终之前,他已经躺着大口喘气的时候,在听说有人在港口溺水的时候,赤脚便跑出家门,前去素描速写。而最让透纳饱受争议的便是用厨房调料作画了,他的作品使用到一些比如蛋清、酱油类的东西,有时候还有自己的口水,为此英国民众理解不了他的超前的创作思维,没有包容他,而是选择了讽刺,让人唏嘘。
有个钢笔大亨非常喜欢透纳的画作,开出十万英镑的价格要买下他所有的未售出的作品,透纳拒绝了他,不是因为价格不合适,他解释到他的作品只会赠与给英国,即便他们不会回报什么东西,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挂在墙壁上,免费对外开放,保持艺术的纯粹性。
电影的后半段讲到了美国照相技术的发明,透纳在得知自己的肖像只需要十秒钟就可以完成的之后,觉得非常低落,当时的对话也非常有趣,“sir, please sit for ten seconds ,and then it can ben finished.” 透纳答道“I am finished.”(我完蛋了),透纳觉得照相技术会取代画画,不过最后照相还是没有取代画画,而是相互补充,希望这能让他满意。
透纳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值得我们留心。

 短评

透纳先生像只大松狮,呼哧呼哧,跛着步子,大黑伞一撑一扬,这种不着痕迹的才是最高超的化妆和表演吧。片中的霞光水雾和透纳的油画一样美,几处转场还把两者衔接到一起。电影长达两个半小时,周围朋友还普遍反映口音听不懂,但毕竟是迈克李,大师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老外数次发出优雅的笑声。

5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撷大师人生倒计时片断,平淡流年里悲伤暗涌;所谓光影如画即是如此,迈克·李竟用数码营造出油画般的质感,全片恰如从透纳画笔下倾泻而出;每一束光源都细致落座,每一处场景都精致安排,每一抹色彩都认真打磨,光与色均通透分明,沉醉不知归处,仿佛人生终极意义就在此。

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绘画创作并不是最容易处理的类型,迈克李在[透纳先生]中采用了他擅用的传统手法,其结果是一部近年来最令人满意的传记片。李的工作方式是由外及内,他不去作心理分析,而让透纳一直在行动。通过他的眼睛,我们就看到了他的作品。影片充满了丰饶的细节和光影的游戏,是一个让人应接不暇的万花筒。

12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剧情很一般,但是感觉能在电影中窥视出导演的魅力,还是不错的

14分钟前
  • ╯^╰
  • 推荐

不着痕迹,尽得风流。几乎没有剧情的传记片,却是一颗星也不能少。

18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安静体验艺术和生命的极端热情。当做迈克李入门片看也许是在玩火,好在这份用平凡讲述不凡、现实到粗糙的冷峻气质出乎意料得迷人,那样质朴却又饱含激情,是那些精致传记片不敢尝试亦难以企及的大师风格,其意境更已飘出传记片的框架。

22分钟前
  • Lynchman
  • 推荐

8/10。迈克李透过精准又不乏愉悦的细节把人物的本真表述了出来,对准周围一举一动都会激起灵感火花的男人:给海景画添上红星来奚落对手,不参加亲生女儿葬礼而听亲戚抱怨,面对讽刺他艺术品位“像过期蛋糕”的戏剧默默离开,看到淹死的少女心无旁骛地抓起画笔....凝聚成落魄敏感又挑战世俗的艺术生涯。

24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娓娓道来的大师之作,无视传记片的条条框框,优雅的做着自己,拍历史人物,到了迈克·李的镜头里也照样像现实中的普通人,隔着那层象征年代感的戏服,他们也真实的像今天的现代人。片子聚焦人物的家庭、才华、怪癖和爱情等方方面面,即使有着时间线的跳跃,也照样是不疾不徐浑然一体。★★★★

2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艺术家老年的似火激情,世人对其的冷嘲热讽,他仍像小孩一样好奇窥探着这个世界,嗜画如命不停创新,落魄但又从容不迫地迎接自己的死亡。对于艺术的狂热追求超越世间一切。蒂莫西的表演入木三分,迈克李的指导构图精湛如画,一部如特纳画作般厚重的精致电影。 8.3分★★★★

28分钟前
  • qw0aszx
  • 推荐

摄影和光线赞,演技好。但整个150分钟挺散乱的,越看反而越不了解透纳先生。

29分钟前
  • vivi
  • 还行

道是无情却有情,艺术家的世界谁也走不进…

3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从作品见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不论它是时代还是现代片,一点没错啊,迈克李最擅长的就是描绘普通人在生活的浪潮里挣扎。所以这次拍的虽然是大师,但描绘得也更像一个普通人,他在绘画上的天才都用很写意的方法带过,更多的是说他古怪的脾气,遭他人误解,以及隐秘的爱情。摄影是数码的,惊叹

3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优雅而沉闷,但每一个情节的设置都是准确的,有几场群戏让我想起《黄金时代》。不过作为同样无高潮的传记片,本片保守平铺直叙,逊一筹。出色扮演透纳情妇的Marion Bailey还曾主演过李导的《维拉·德雷克》。题外话是,去年在苏富比仔细观摩过的那幅Rome, From Mount Aventine后来拍出了创纪录的天价。

42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法国人与英国人之间的龃龉在这部电影的评价上体现了出来。英国人基本已经认定他们的国宝级导演奉献了金棕榈级别的佳作。但是法国媒体完全不待见这部画面精致节奏拖沓口音奇怪的电影。

45分钟前
  • PureSucker
  • 力荐

每次看这样的电影就会意识到自己是low逼。

49分钟前
  • SingLesinger
  • 还行

天地之间踽踽独行,人来人往尽是过客。摄影师偷了Turner的调色盘,于是透进屋内的阳光是暖黄色笼着雾,狂风巨浪的桅杆顶是苍蓝色拍着脸。向着内心作画也终究无法将自己剥离出这个世界。碎片化的情节凸显了关系,导演和我们都一厢情愿地相信着他的人生有这样和那样的爱。

52分钟前
  • Line
  • 推荐

用大量中远景把透纳广阔孤独的世界装进了两个半小时的电影里,每一场戏每个镜头每组站位都可入画。无畏号战舰在夕阳下被拖去解体时,过往的鬼魂也见证着未来,就像他问照相人有没有用那机器捕捉过风景时自然流露的某种期待。而他的情感哲学则只有短短一句,痛是自己的,别让爱的人替你分担。

54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用「痰」演戏。前半小时非常不舒服,总觉在素材选择上有「猎奇」趋向。故意把Turner比作「猪头」也是放弃治疗的幽默感。后面才渐渐看出意思来。特别是Booth夫人出现后。光和色都很琢磨。但是确实把料故意下重了,在「市井」的还原上又力有不及,是以「演」的痕迹太重,太冲着奖去了

57分钟前
  • 小斑
  • 推荐

很散,也相当好看。摄影和音乐极赞。Mr Turner细微的面部抽搐和背后那双纠结的手很动人。

1小时前
  • matchbox
  • 推荐

反戏剧反高潮,导演始终处在一个outsider的视角,无意提供佐证,无意追究缘由。境遇或动机都无关紧要,在他的世界里,一切外来的事物都如同吐纳的空气,进来了,又出去了。他的世界很窄,却唯有如此,才能走的很深。

1小时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