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

记录片中国大陆2005

主演:内详

导演:周浩

播放地址

 剧照

高三 剧照 NO.1高三 剧照 NO.2高三 剧照 NO.3高三 剧照 NO.4高三 剧照 NO.5高三 剧照 NO.6高三 剧照 NO.13高三 剧照 NO.14高三 剧照 NO.15高三 剧照 NO.16高三 剧照 NO.17高三 剧照 NO.18高三 剧照 NO.19高三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04:59

详细剧情

本片纪录了中国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学一个高三毕业班的真实生活。高三的生活日复一日,简单而又沉重,痛苦却也快乐。  善良严厉的班主任,紧张刻苦的尖子生,逃避生活的“差生”,执着爱情的“早恋生”,学生的父母,每个亲历高三的人都有各自的感悟和超越高三的期望。影片的纪录真实、直白,透过高三生活的纪录,让人感到的不仅仅是为理想执着拼搏的浪漫,更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悲哀。

 长篇影评

 1 ) 有一条河流和死亡一样是你必须趟过

  周浩的《高三》,剪辑的节奏非常出色。日戏,夜戏之间,集体和个人之间,无效话语和有效话语的虚实关系,叙事与抒情的虚实关系。那种挤压和逼迫的感觉太强烈了,活埋青春的复习材料,像梦魇一样的集体朗读声,洗脑模式的政治灌输,机械重复的梦想激励。如果没有周浩,我已经忘了那场可怕的噩梦,那个时候我胖到一百多斤,从心灵到肉体都被垃圾所充满,令人窒息的教室上空有一个虚空的梦想也在无限发胀,虽然我们都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
   
  然后是强悍的抒情,老师引用无数的名人名言重复相同的意思,学生在日记里不断自言自语鼓励自己。我想起了我的那个小本,在高三之后再也不敢翻开的那个小本。里面的句子和片子里那个女孩写得惊人的相似。

  相似性在《高三》中遍地都是。除了翻墙出去打游戏的两个“不良少年”,其他人都是复制品。从行动到心灵情绪,都是相似的。这里面也没有对友情的描述。那个时间和空间容不下柔软私人的东西存在。大家满脑子的字眼,是坚强,再坚强,舍我其谁,我的明天不是梦。

  一到夜景,那个女孩念日记的声音响起来。我便陷入崩溃的边缘。电影讨论现场里写,除了死亡外,又多了一样东西无法逃避。高三,和死亡相比,它对灵魂的伤害一定更大。因为我们青春年少的时候,就必须趟过它。

 2 ) 谁的高三?

周浩导演拍摄的纪录片《高三》是我早就很想看的片子,不过此前的整个期待阶段都没有明确地感受到我在用什么样的情绪去预设这部片子的状态。真正坐下来看完,才知道大家都是怎样想的。《高三》原样反映了一个班级的高三学生一年的生活状态,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高三回忆(小朋友除外),不管酸甜苦辣,总不至于一直在笑吧?原以为看纪录片时都会唤起自己的相同或相似的记忆,那么笑场最终是给自己的吗?这到底是谁的《高三》?

片子放完之后,周浩从容端坐下来,回答观众提问。我的问题他换了个方式来回答,他的回答恰恰也为“谁的高三”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如我所想,中国有千万种高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过法,学生、老师、家长、领导各有各的立场和小算盘,更各有各的造化运势。周浩说,他压根没想把高三整体状态展示得多么出神入化,当然也没像我想象的那样,把片子拍到报志愿录取结束。有不少观众很奇怪,周浩为啥剪出来那么多学生背诵历史知识时说出的政治敏感词汇。我起初的判断是,这样会表示出高三学生们固化的思想世界与外人眼中完整的世界有什么差异。但周浩明确地告诉我,作为一个四十岁的人,生长在红旗下,他是要通过镜头来表现出自己看待高三这个事情的态度。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态度来看高三,大家的角度都不一样。周浩注意到这些政治词汇、意识形态知识,这属于“他的高三”,我也有“我的高三”,你有“你的高三”。合在一起,真实的高三才完整。因此周浩说他当然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高三这个历史现象,我完全能理解了。

在我眼里头,《高三》这部片子对高三生活的表现非常完整,无论人、事还是状态,都和我当年高三时基本相同。有很多环节,有很多人不信。比如,有人担心,片子的拍摄会让学生分心,那最终影响班级高考成绩怎么办?没错,黄冈一中拒绝周浩肯定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超级高中拒绝周浩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一个很让人难忘的历史行为。至于拍摄是否能影响学生们的学习,我认为片中同学们已经作出了回答。凡是认为会影响学生复习的人,我感觉你的高三都是心不在焉的。一个真正投入高三的学生,至少懂得成败问题的少年,都会很自然地爆发自己的小宇宙。当你做起卷子来时,美女从你身边过,你头都不会抬一下。何况和你已经混得烂熟的一台摄像机和一位叔叔?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细节,这就是党支部会议。有朋友认为这个东西有点问题,真不真实倒不说,这个东西到底有没有必要花这么多镜头时间?我恰恰认为党在高三的影响就是无处不在的。因为入党在高中不仅代表着荣誉与利益,还的确包含有相当的光环闪耀特性。党支部会议是不能为任何其他的情节所替代的,无论支部书记的讲话,还是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宣读申请书的用语,这些都非常自然,这就是常态。有人认为高三学生这么忙碌哪有时间去开什么会,何况入党积极分子都是尖子生。那我只能怀疑你来自山东湖北河南这样的高考大省,或许你的学校把成败看得更重,且将之拆解得更细,以用来取消你参加党支部会议的可能性。

为周浩完成辩护之后,我想重拾片子中令我深感难忘的细节。首先教语文的文科班主任王锦春这位魅力十足的男士就实在太经典。世界上不缺少有创造力的学生,缺充斥太多素质不高的老师。尽管高三必然是鼎级高中教师发挥才华的舞台,但我们似乎各自都能举出例子,讲一些舞技不佳者的故事。王锦春的绝版台词太多,虽然他一年换一年地在用。因此我们一定要看到,一个绝顶的人,他的行为很可能背后也是时间重复带来的枯燥的堆砌,只是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时只需要见他一回。在高考考场外的备考区域,王锦春站在桌子上,对“他的将士”们训话,有部分学生无法理解地捂嘴笑。这都很正常,即便是王锦春自己也未必相信这些纯粹用来作心理战的鼓舞用词。我们绝对不应错过捏着台词纸的那双颤抖的手。当然,所有观众大概都记住了一个场景:在等待考生交卷出来时,王锦春往自己嘴里丢了一片此前给爱徒们各自分吃的药片。学生需要冷静并补充能量,作为统帅,他更需要。

一直作为背景旁白的林佳燕的日记也颇令人感慨,当年我曾每天舍得在复习中花掉晚自习时间中的一个小时以上用来在日记本上密密麻麻地码字。看得出来,林是一个外表坚韧的女孩,即使她成绩和心理素质都很好,我们还是能在她的日记中看到对自己的多种猜疑、否定,随后又看到她无数力量深沉的自我激励。本子上的字讲述了一个高三人与自己战斗的故事,它无愧于本片的心理脚本。在片子中比较重要的人物还有几位,比如逃课上网和在寝室睡觉的两个学生,还有留字条出走被王锦春劝回的张兴旺。不管是上网挣钱,还是烧香消愁,这些作法都极富青春色彩,站在银幕外面我们笑得出来,站进银幕去说不定我们就是艳羡者。话又说回来,看了片子,还是要回忆自己的故事,不然我们看到的永远是“别人的高三”,不是“我的高三”。

最终落到对高考和教育制度本身的思考上,周浩采用了比较惯常的方式,做各电视台新闻联播高考报道的声音节选。周浩在回答提问时说,没有人做得到花一年时间真正去跟踪高三这件事情,媒体的报道顶多集中在高考两三天而已。不把高三这个现象记录下来,以后历史会将其随意遗忘。将来我们也许反而会怀念这种独特的时代,少年们为了唯一一次相对最公平的全国竞争而奋斗。反观教育改革,我们也活生生地看到一些东西。全校家长大会上,校领导讲了南京高中搞素质教育失败的反例,强调应试还是很重要。可惜下面坐着的乡村农民们没有比较能力,他们想都不想只希望孩子摆脱种地或打工的家族宿命。城市高三生具有某种天然的优势,在此处体现为放弃一些东西的能力更强,但农村高三学生则只有死拼应试一条路。可见,我国能提供给青少年的生活道路备选方案实在少。进一步想想看,能用全局性眼光去审视高考制度和改革安排的人又有多少。

除去重启严肃的思考,我更浓烈地感受到高三重现般的心潮澎湃。片子的节奏也是这样,乐章越到后来就越有高潮的味道,而《那些花儿》带来的青春不可回复之轻轻痛感和流泪预感实在让学生们逃开不掉,我看起来也感同深受。这为高三生活残酷的主旋律配上了相对柔和的唱词。

关注纪录片,思考生活。请关注由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和UME新天地国际影城联袂推出的“真实中国·影院计划”。
http://dc.smg.cn/film-083.html

原文地址:http://st1984pinglun.blogbus.com/logs/26417124.html

 3 )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上过学的大概对这句话都有印象,当然对于高三来说,这仅仅是一道语文考试题,和现实无关的玩笑。

高三结束一年半,看这个片子,有点小感慨。
中国教育那点事情,地球人都知道,都在说。但是每年一到那个时候,什么骂人的话都没有了,高考是用来围观的。

高三是残酷的,也是单纯的。但是大学却早已不是高三的孩子所想象的那样,湖边塔影读书人的梦,更像是小说中的描述。
现在的大学,更多的是像这个社会一样的行政,的确是很难放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常看南方周末的专栏,一直都有所谓专家学者在质疑大学制度、教育制度,突然感到所谓言论自由并非有我们梦想的那种力量。言论,可以被自由宣扬,也可以被忽略。

高三的轮回,还在循环。
鲁迅先生那句“救救孩子”,写在这里更像是恶搞。

恩,我的高考是失意的。

 4 ) 他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

这是一部叫做《高三》的纪录片,拍摄者用了一年,跟踪拍摄了福建一个县城中学里一个班的高三生活。

不知道别人对高三时什么感觉,我上过两次,那种压抑和苦闷真的很可怕。也许现在回过头去想,那没什么了不起的,不是多大的事,上不了还可以再来。但那时候谁也没有这样坦然。那时候只觉得充满期待,又充满阴霾。就像片子里的孩子们。

我考了两年,倒不担心能不能考上的上,考的再烂也至少是个本科。父母对我也没有什么压力,考大学是我自己的事情。有整个环境的压抑,那时候就是跳不出来。现在看来我还是有盼头的。我曾经听说有许多人考了不止一两年,但还是专科,我没有办法想象他们的心境。

我们的老师也像片子里的老师一样用有些夸张语言来鼓动同学。老师们说——上了大学,一个好大学,一切都会好的。其实同学们也是这样想的,大家经常在一起幻想大学。在片子里,班主任老师在高考前对要参加考试的学生有几多悲壮的说:“你们将要上战场了,你们将一举成名天下知!”但真正山了大学有那么好吗?大多数人上了大学,曾经的梦想都被现实打的粉碎。也许我们曾经梦想的太多,期待的太多了吧。

片中的老师说,也许专家看了这部片子会不理解,甚至批评,但学生和家长都会理解的。我想所谓的专家完全没有必要用书本上的教育规律批评这个片子。因为在这样的制度下,学生和老师又能怎样呢?没有一个老师,一个学生能对抗起这个制度,因为代价太大。

高三的时候,每天没日没夜地做题、考试,老师再讲题,然后再作再讲……这么多遍的重复其实并没有多大意义。许多东西只是基本的常识,不断重复的结果只是在比谁的记忆力好,谁的脑子更不灵活。但这样的重复却要决定谁能进入大学。光阴在重复中被浪费了,创造力在重复中被磨灭了,进入大学的人变成了什么了!

片子中不断出现女生清唱的《那些花儿》,还有开始一个个在镜头前亮相的一张张青涩的脸。都让我感动。我会想起我的高中同学。上完高三大家都拿着通知书各奔东西了,现在想起来,一晃,就是三四年了。许多人一直都没有再见过,其间举行过一次聚会,我因为有事没能参加。经常会觉得挺怀念的,但永远回不去了!

“啦啦啦……想她,他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

 5 ) 铁打的时代,流水的学生,流水的何止是学生。。。。

   看了记录片《高三》,也看了《鲁豫有约》对那个班级一年后的采访。
    我不知道我心里到底是个怎么样的滋味,我自己真的搞不清楚这部纪录片给我带来的是哪种情愫,我根本无法用词组和句子来表达此时的心境和情感。可是却想为这部片子写点什么,为自己的两次高三,也为将来他们的高三。有人看过这部片子后说“铁打的时代,流水的学生”,我想说流水的何止是学生啊。。。。

    回望高三,他们说痛并快乐着,他们说承载着梦想,他们说为它拼了半条命,另外的一些他们说揪心,他们说那是扎眼的日子,他们说欲哭无泪,他们悔恨,他们遗憾,他们怀念自己的青春。。。。。有些时候,我们会被时间划伤,身体亦或心灵,而高三就完全具备这种能力。它就像男人内心深处深藏的“朱砂痣”或者“床前明月光”,无论你有什么样的高三,不容置疑的是,它绝对是你人生或成长中无法抹煞的一笔。

影片中我印象深刻的两个片段——

1、 早读时,听一个女生在大声的读什么“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执政建设的理论?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说真的,我当时真的有想吐的感觉,不是单纯的心理厌恶而是真正的生理反应。这些东西在高三的时候我们简直是背得滚瓜烂熟,反正政治考来考去都是那些理论,变化的永远是材料,不变的永远是理论。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是“真理”,真理就那么点,不会太多。所以政治相对历史简单很多。
 
   “我们是否应该也反思一下,我们学过的东西是不是也有被称作‘垃圾’的部分,如果你意识到了是否也应该试着吐点出来?我们应该懂得教育可以在为你‘解惑’的同时也能让你‘迷惑’,最可悲的往往是乐此不疲往自己嘴里灌‘垃圾’的人。”
 
    昨天和同学聊天,我说你们是理科,学的理论公式都是国际公认和通用的,就算哪天你们以前学的某些理论被推翻了,证明是错的,那至少说明这门科学在进步。而我们学的是文科,无论是政治还是历史,都轻而易举的被烙上了“意识形态”的痕迹,这样的后果是什么?我个人觉得后果很严重,因为这样才会有幼儿园的小孩子翠生生的唱着“开飞机,丢炸弹,炸死美国的王八蛋..”的歌谣,才会有大家张口闭口的“日本鬼子”,才会有“万恶的资本主义”,才会有被神话的鲁迅和“红太阳”,才有千万个“汪精卫”、“蒋介石”、“阿扁”、“达赖”、“宋子文”,还有千万个“刘少奇”、“胡适”。。。。。。。我不知道大家是否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产生过怀疑,过去学的或者正在学的,我要大声的说“我怀疑!”。不知各位可曾想过,他们是不是如书上所说,如媒体所宣传的那样好或者那样坏?好得至善至美,好得完美无暇;坏得令人齿冷齿寒,坏得我们要一代接着一代的诅咒他们?你们可曾想过也许当初我们所学的知识,其中有部分应该被称作“垃圾”或者别的,但不管是什么,它绝不应该是知识或者真理?中国历来尊崇中庸之道,只可惜只用在了为人处世之上,而却对“科学”、“客观”、“公正”、“真实”、“真理”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胡适说过一句话,我非常欣赏,他说“上帝我们尚且可以批评,何况国民党与孙中山”,我无耻的变通一下,“上帝我们尚且可以怀疑,何况XX党与X主席,更何况人写的教科书”。尤记得那张被评为CCTV2006年度十大新闻图片铜奖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竟是一张造假照片,更记得因为这张假照片,有人痛心疾首的喊出那句“还有什么不可以被PS?”。我觉得我听到这句话比知道那件获奖作品是假照片更震撼,正如同样让我震撼的另外一句话“千万不要相信文字”,我们先不要考虑这两句话本身的偏激与否,存在即合理,有时候我觉得文字就如那些真实的照片,而PS就是我们的意识形态,就是我们的政治需要,最后出炉的假照片就是那些失去本真的历史。我们面对失真的真相,不要喊什么“信息公开”“还原历史面貌”等,这些道义与责任我们普通老百姓还无法担当,我们只需要明白,如今已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文化和思想同样应该如此。在传媒中,我们说“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真相”,面对错综复杂、鱼龙混杂的现象,我们说“学于知,知于智”。

    被誉为中国当代医术“四大金刚”之一的著名艺术家黄永砯先生,回顾自己在中国美院四年的大学生涯时说“4年学的东西,用了10年的时间才呕吐干净。”我们是否应该也反思一下,我们学过的东西是不是也有被称作“垃圾”的部分,如果你意识到了是否也应该试着吐点出来?我们应该懂得教育可以在为你“解惑”的同时也能让你“迷惑”,最可悲的往往是乐此不疲往自己嘴里灌“垃圾”的人。

  2、 第二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伴随着高考结束的铃声,王锦春老师那句“解放了,终于解放了”。
 
   “王锦春老师的那句‘解放了,终于解放了’让我感同身受,好像那些解放的人不是片中人而是我们,或者是我们的孩子。。。。。。”


    这简单的几个字几乎让我的泪水喷薄而出,片中的高三生的高三结束了,可我却突然被这句话带回了我的高三。我的第一次高考结束时,我沮丧、失望、恐惧,因为我知道考砸了,我的第二次高考结束时,我什么都不想,只是累到想倒地就睡,因为我在最后一科英语的时候中途累到睡了20分钟。。。。。。纵使我经历了两次高考的“洗礼”,我还是无法来准确评价它的好坏。也许这和我的性格有关,我历来相信“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和老子的祸福相倚,上帝不会无缘无故的让你得到或者失去。写到这里,我觉得生活需要我们领悟的东西真不少,思考似乎成了我的习惯,想制止都做不到。

    我为什么会为那个叫“解放”的词如此动容,因为对于我个人来说那不仅是身体上的解放,更是心灵或者说精神层面的解放。从小我都很乖很听话,没有一个老师不喜欢我,初中高中都是人家眼里的“榜样”,可谁也不知道我是多么的压抑,到了高三下学期,我的这种压抑更是到了快崩溃的边缘。我发誓我的父母和老师没有一个人知道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精神状态,他们只知道我高考失利,却不明白我为什么会失利。我记得在某个看书的周末,我莫名其妙的开始发呆了,然后莫名其妙的从小声啜泣到嚎啕大哭,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不知道怎么的突然发现我并不爱学这些东西,我离曾经喜爱的文学不知道已经隔了几重天了,我觉得自己像个机器,行尸走肉。。。。。。我的第一个高三是如此黑暗。。。。。。。后来高四的我还没有高三的时候用功,开始选择复读,我是因为面子,因为不甘。可是在高四的一年我却渐渐想明白了很多东西,我开始觉得高考不是什么天,也不是什么地,我庆幸自己从那条死胡同里出来了。同学都知道我每周6和礼拜天都不会看书,用来看小说和杂志,听音乐,我开始关注周围的同学。。。。。。我复读的班主任说过一句话,“你们是半只脚在高中,半只脚已经踏进了大学的人”,言下之意,我们应该更懂事,更勤奋。我却觉得自己像四分之三的身子都跨进了大学,我在思想上提前解放了自己,要说我第二次高考不怎么理想的原因,那就是太放松了。不过我一点都不后悔,自己掌控人生的感觉相当好。

    来到传媒,这还算是个轻松的环境,开始大学生活。我曾无数次的感慨,为自己能够上大学庆幸,看自己想看的书,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偶尔还可以用脚投投票,逃逃课。上课的时候听愿意听的,不喜欢听的就让它“随风飘逝”吧,我感觉,大学里起码我们的思想是自由的,身体也没有被束缚得不可忍受。也正是在这样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我才开始回顾以前的生活。片中的佳燕说“闭上眼睛,往前冲吧”,也许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这样的“盲目”,但有些时候我们也需要回望逝去的时间,这样做,不是为了缅怀,而是为了反思。正如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这个不需要多解释。在不断的思想撞击中,我不由得不重新审视过去的自己和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以青春和奋斗的名义来讴歌高考,我一点都不反对,对于无法改变的现实,我们应该接受,并且它也带给了我们不少的好。现在我只是受不了当时那种被禁锢的感觉,身体和精神上的。所以王锦春老师的那句“解放了,终于解放了”让我感同身受,好像那些解放的人不是片中人而是我们,或者是我们的孩子。。。。。。

鲁豫的那期访谈真是做得很没水平

    我不得不不厌其烦的用一段文字在我的文章结尾处来说说陈鲁豫,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喜欢她,甚至崇拜她,难道仅仅是因为她有一张长得很有亲和力的脸?问一些很弱智的问题,根本不知道观众想知道什么,根本拿捏不到重点。我承认我没看过她非常多的节目,就那么十几期吧,有人说她的访谈是拉家常很好玩,就算是拉家常她也拉得不称职,她问的那些弱智问题,明显是对《高山》这部片中一无所知。观众可以原谅她,她的粉丝可以吹捧她,说陈鲁豫要和观众一起见证历史,思索人生,直指生命的体验与心灵秘密,创造一种新颖的谈话记录;说这是鲁豫对人的关注与被采访者心灵的对话;说鲁豫是“中国奥普拉”。。。。。。我真的无法认同,当时看得想拍砖,我真的很不喜欢她的节目。。。。。。所幸在她众多粉丝面前,我还有我的室友和我看法相同。

    我想完整看完我以上文字的人,可能会说我是个愤青,如果你坚持这么认为,那我只好说,有时候愤青的话也未必都是冲动之言。

 6 ) 请问你算哪根“葱”?

“在一个空荡荡的酒吧里,有个人一直在拼命的灌我酒,灌啊灌啊,然后就把我带到一片长满了葱的地里,指着那些葱问我说,你算哪根葱?”
这是一个普通的高三女孩,在一部片名就叫做《高三》的纪录片里,面对镜头述说的她的一个梦。老实说,我被她的这个梦、她讲述这个梦时几许焦虑几许茫然的神情,深深刺痛了。

《高三》记录的是,福建省一个普通的县城中学里,一群2005届的高三学生们,琐碎、重复乃至疯狂的整整一年的生活。把镜头对准这群学生的时间往回倒上8年,在江苏省一个普通的县城中学里,我也曾经历过属于我的高三生活。
都说是日新月异,都说是与时俱进,可是,光阴已经流转了整整8年,一切的一切,却似乎都没有发生什么改变。老师们的“告诫”仍然是,人生能有几回搏,高三不搏何时搏?搏也不需多,请搭半条命;家长们的“叮嘱”仍然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生们的“学业”仍然是,康熙在位多少年?答曰61,诸如此类。
当然,一定要说有什么改变的话,也确实不是没有,譬如,我那会儿还在说“邓小平理论”,纪录片里的学生们都已经在说“三个代表”,再譬如,我高考那天进考场之前,我的母亲塞到我手里的是一只粽子,说的是,“儿,中!”纪录片里的母亲们塞到学生们嘴里的则是西洋参片了,说的是,“含一片,多10分!”

我很同情片子里那个叫做王锦春的班主任。他实在太不容易了。这边要督促说“勇往无前,舍我其谁”,那边要鼓励说“失望畏我,我何惧之”;这边要大骂早晨赖床不起的学生说“还读个鸟书,不要读了,他妈的”,那边还要苦口婆心的跟沉迷网游的学生谈条件说“算我求你,一个星期就去一次,其它时间不要去”;这边忙着劝诫“早恋”的学生“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那边还得疏导高考前10多天竟要临阵脱逃的学生“实在不行,就去拜拜佛烧烧香”;最后,学生们上考场前,他还得“战前总动员”,高呼“旗开得胜,大功告成”,滔滔口才俨然不能逊色于奥巴马……
可是,我又实在不能不痛恨这样的老师。他在片子的开头就说,“我知道很多专家、学者都会有看法,但是,只要是局内人,就肯定会理解我们的做法。”他还举例说,“我知道很多人都会说,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可是,南京的一些中学尝试了一些做法,结果呢?结果就是他们的升学率下去了!很多本来可以考上全国重点大学的学生,考不上了!”OK,你说得貌似有理,振振有辞,可是,你真的不觉得你保守求稳因循守旧怯懦胆小得缺乏想象力缺乏哪怕是一点点的激情?难道你就一点点都没有痛心,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被所谓局内人可以理解的做法,“灌”成了一根根擅长适应拙于创造、长于技术缺乏想象、表面顺从内心分裂的“葱”?

当然,如此问责一个老师,并不公平,因为说到底,老师自己,其实也不过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而已。
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政治,有什么样的政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注定只能培养小心翼翼的官僚阶层,然后,我们的小心翼翼的官僚阶层,又注定只能制订这样的教育:学生无非两种,成绩好的与不好的,前者是改造好的榜样,后者是需要继续改造的对象;没有人关心个体的悲欢和渴望,失落和绝望,只关心身体,纪律、课程、思想教育,如此种种;某种意义上说,甚至连“思想”都不关心,只要身体老实,思想可以随便,政治试卷上,你一定要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试卷上,你一定要写某些历史规律是必然的,这么答就得分,不这么答就没分,如此而已,至于你是不是真的这样认为,并不重要。就是这样,如此这般,子子孙孙,无穷匮矣。
马克斯•韦伯说过,一个优秀的社会,大抵需要三种禀赋:认定自己的价值目标以及对此的生命关切和献身精神;由价值关切所产生的现实使命感和责任伦理;对现实超越感情的冷静判断和洞察能力。可是,我们的官僚阶层没有这样的禀赋,我们的教育也没有这样的禀赋,我们的社会当然就不会有这样的禀赋,那么,谁来,怎么,救救孩子?

 短评

泪流满面

6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谁不是自那白惨惨的青春里踉跄而来

11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推荐

仍旧还是觉得那一年,决不能重复,很庆幸,我走出来了,头也不回,然,可能是真的老了么?想要回去高中看看了,那个已经废弃的教室,上面是不是还有我曾经刻下的名字……

14分钟前
  • 苏小安。
  • 力荐

绝大多数的中国孩子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被推向了那倒独木桥,泥沙俱下,不能自已,以至于我们都没空问一下这一切是为什么、我们要去哪。没办法,这就是中国,这就是我们的青春。

16分钟前
  • 应用层协议
  • 力荐

入党积极分子的那一段....

19分钟前
  • 鱼丸粗面
  • 推荐

“铁打的高考,流水的学生”

21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在某些的时候某些片看了和吸毒一样。【高三】这片让王锦春老师赢得了超高口碑,他相貌不出众,语音不标准,像痞子一样抖腿,像流氓一样吐脏,可他对任何一个学生都不放弃,对任何一个学生都循循善诱,一个吐槽汪国真又引用汪国真的负责班主任,他们说:嫁人当嫁王锦春。

24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这是我亲爱的母校,我有过的青春。

29分钟前
  • 安德烈大叔
  • 力荐

班主任人还真不错

31分钟前
  • 七 仔
  • 推荐

作为文艺作品它粗糙又略显混乱,不过很多高分应该是打给那难以忽视的真诚和观众自己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国情”两字有时候真能解释很多,当看到片尾那一串大学名称和“复读”字样很多人一定和我一样不只是扼腕叹息。影片的后半段一直在止不住地淌泪,5年了,不知那群孩子身在何方,是否安好?

34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力荐

片子里晨读时候朗读的那些文综屁话(尤其政治)让我感慨万千还有放英语听力时候的"丁冬"

35分钟前
  • Pirouette
  • 力荐

真正的中国青春不是小时代也不是左耳

38分钟前
  • 十方
  • 力荐

忘记一些什么,想起一些什么,那是十六年前,如今我依然没有长大。

41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天下的高三都一样,天下高三的学生都一样。被梦想和青春挤阅得痛并快乐着……

45分钟前
  • littletwo
  • 力荐

不知道中国孩子的青春里什么时候能多一点颜色。

48分钟前
  • 远子
  • 推荐

因为片中主角就是我们校的林佳燕,跟我一样也是文传,只是低3届。中午听说协会那边的人还找到了她,看这样一个纪录片就更有感触了……啦啦啦啦去吧,他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

4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本以为看片子时会罕见的痛哭流涕,不过没发生,因为导演的功力实在不到家。不过有些“哭点”还是很有印象的,比如那次班会和北方的狼,那个女孩和那些花儿。最容易勾引眼泪的还是王老师的一些话语,不愧是教语文的。看这片子很容易勾起些相同或相似的回忆,回忆是最容易伤感的。王老师确实让我很喜欢!

52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能将一年的内容装入一个半小时是一种本事,况且选择的素材都很恰当。正在经历高三,所以看着比较感慨。

54分钟前
  • mOco
  • 还行

就像是我曾经的故事记录了下来。一样的学校大门,一样的师资层次和教学物质条件。一样的老师风格。当最后出现学生们的归宿,有流泪的冲动。四年之前,我文科,我恋爱,我想走出那个山城,去遥望远方。

58分钟前
  • yezzi
  • 力荐

有一种沉默的力量在推我们压抑的前进

60分钟前
  • SpringCameras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