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印象

记录片大陆2008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剧照

更新时间:2023-09-04 03:53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晋阳往事

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的东麓,以黄河作为晋陕两省的分界,“表里山河”就是专门用来形容这个形状像甘薯一样的省份的。全省七成的土地是山地,西有吕梁山,东边和南部是太行山脉,北部是五岳恒山,三个河谷盆地点缀其中,构成了这个省份的文化所在。自华夏文明诞生以来,这里构成了中原文明启蒙的璀璨华章,韩、赵、魏“三家分晋”成为“三晋”这一形容山西的典故的由来。在山西的中部,汾河盆地的北麓,坐落着一处兵家必争之地的城市,这座城市就是省会太原。太原历史上曾多次遭遇兵家兵戎相见,譬如李唐王朝李渊李世民父子在此起兵,宋太宗久攻不下水淹晋阳城,两党内战六月围城。这些战事使得太原人很珍视和平安宁的生活,用现在时髦的话讲叫做满足于“小确幸”。他们中庸,朴实,对于故土的情结难舍难分,所以他们很少离开这片不算富饶的土地。

和这片土地结缘于二十八年前,那是一九九一年的仲夏时节,结束学生时代的青葱时光,跟随着分配的纸令,挥别粤东北的氤氲的空气,来到这座干燥的北方都市,在西郊的一家军工厂工作。彼时,改革的春风已经席卷了南方的土地,可对于西北一隅的晋地而言,就像是铁凝的成名作《哦,香雪》的那座小山村里追赶火车的孩子们一般,对于市场化的暗潮汹涌不知所措。我想,自己应该也属于这其中一员吧。面对下海的诱惑,没有这样的勇气舍弃饭碗,只好来到北方重复父辈们认为合理的生活轨迹。这座城市在建国之后和东北一样,就是以工业为基础建设的,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都围绕着工业来进行。全市的核心企业——太钢,厂级别的干部以后往往就是市级领导的不二人选。这座城市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就是高耸的烟囱。烟囱是这座城市的一个符号,喜欢在下班后向夕阳的方向,望着那被余晖笼罩的烟囱。烟囱的红砖纹理在阳光的强对比度下变得模糊,衬着远山的轮廓,宛如一个身形高大的英雄的迟暮。那从烟囱口冒出的阵阵白色烟雾,就像是这位饱经沧桑的勇士,伴着萧瑟的西北风,默默回首自己的曾经岁月。这是一座工业城市走向没落的雕像。

2007年10月28日 ,夕阳 烟囱 深秋

那时整个城市有一条从市区火车站枢纽直达西郊军工厂和焦煤厂的路,也是城市的景观标志路,叫做迎泽大街。太原人对这条大街有着谜之自豪感,他们自认为这条街在当时的中国是名列前茅的宽敞和气派。双车厢的红色和淡黄色线条勾勒的公共巴士车在这条宽阔的街道上通行。乘务员在后面的车厢里,每逢重要站点时,都会如数家珍地向乘客介绍这些地方的文化脉络。宽阔的迎泽大桥横跨汾水东西,中西合璧的并州饭店气派又带着典雅,五一广场的音乐喷泉和母子雕像,都是这趟线路的记忆。

说到街道,就不得不提太原人对于街道的命名规则。他们把东西走向全部叫做“街”,把南北走向的都叫做“路”,城市的规划是正南正北,不像南方坐落在丘陵的城市道路都是弯弯曲曲的。所以在这座城市是十分容易辨认方向的。厂区的道路更是这样,横平竖直,有种军事化的威严感。宽阔的厂门时不时进进出出墨绿色的军车,站岗的卫兵挺着笔直的身姿,目光犀利的敬着军礼。

这类五十年代苏联式的工厂就是一座小型城市,虽说不能和大城市比那么好,但是也各种配套,从食堂、宿舍到医院;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职业技术学院,可以说足不出厂就可以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这也是那个年代北方这类工业城市一个共同的写照。

厂里的员工来自于大江南北,大都是上一代开始定居于此。 走在厂区的街道上,交织着各地的方言,我不标准的普通话在这种情形下也不再尴尬,其实大家都是彼此彼此。做饭的时候炊烟袅袅,各类烹饪方式,各地菜肴的味道混叠,整个工厂,就像是个文化的熔炉。这样的好处在于,大家都是异乡人,也就没有了本地人那种天生优越感的工作氛围,大家都把这里当作新的家。九十年代的工作之余的活动相比于现在算是乏善可陈,不过在那时看来还是蛮有时代特色的。台球厅绝对是这个时代的佼佼者,绿色的简易篷子,用铁棒支起来,只把顶棚罩上,一块钱一个小时,这是很多闲散青年们打发时间的好去处。本地人管这项运动叫做“甩油子”,所谓“油子”指的是台球的白色母球,这样叫起来这项运动顿时特别“接地气”。这里不乏高手对弈,时常引得一众人驻足观赏。除了台球,昔日工厂的工人俱乐部跟随着时代的浪潮被改成了舞厅。舞厅安装在天花板下的球型灯不停转动着,闪耀出不同颜色的光,伴着重鼓点的音乐,年轻男女学着美国电影里的角色个性张扬自由摆动着身躯,不受规范式舞步的束缚。舞厅也平时做轮滑场,旧式的双排轮滑鞋和新式的单排轮滑鞋在这个场地交相辉映。新手们扶着墙边的不锈钢扶手“蹒跚学步”,熟练的玩家则是轻盈的滑行,时不时来个转体跳跃或者是突然转向,在一众新手中间“鹤立鸡群”。我没有学过轮滑,同事鼓励我一定要试一试,所以也勉强试了一次又一次,踉踉跄跄地勉强保持了平衡,凑合着别扫了大家的兴。除此之外,为了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工厂还会在春秋两季分别组织爬山。山在山西这个省份恰如其名,简直就是司空见惯的,这样一来,可去爬的山可谓是随便找。不同于南方山脉的松软和风景旖旎,黄土高原是经过西伯利亚的西北风重重考验的。这样凛冽的寒风磨练得山峰坚固而挺拔,植被叶子已在寒风蹂躏下落尽,唯有这山峰孤独地看着被寒冷包裹着的北国大地。

由于是高原的盆地,晋阳的夏天是一年中最为舒适的季节,最热的时候也就只有三十二三度,而且时间也就两周左右,相比于华北平原的闷热多雨,这里的夏雨带来的就是凉爽,那是种沁人心脾的凉爽,有时候你会觉得,远离故土这么远,但就是这样的夏雨就可以让你忘却思乡的烦恼。那些车水马龙被雨水的声音覆盖,风把雨水扫得如帘幕一般摆动,一片烟雨朦胧。

这座城市的商业气息没有东南沿海那么浓厚,城市里繁华的商业街区大概数得上来就是柳巷了。顾名思义,这是一条被柳树怀抱的街道,至于其起源众说纷纭,不过,自明清以来,这里就是市井繁华的街区,商贾云集,阡陌纵横。曾经在这个街区住过三年的时光,住在一个回迁楼小区的六层,在阳台上有意无意的成为了柳巷众生百态的旁观者。这个街区的热闹从早晨到晚上。每到节日的时候,本来就不宽的小巷子全是如织的游人。商厦普遍不高,只有五六层楼,白天这些街边的时装店就放着重鼓点的音乐,还有店员拿着麦克风陆续地吆喝宣传。打扮时尚的青年男女自信从容地进进出出,大包小包的拎着。不远处的婚纱摄影馆,一群人围观着摄影师在街边取景,投来欣羡的目光。

太原人喜欢本地特色的饮食,在这条街平行的另一条街形成了“食品街”。太原人沉浸在自我对于餐品满足的劲头中,不去做宣传,也不去管其他地方的人了不了解,只是在地的口口相传。所以,一直以来,公众对于太原本地的餐品的了解仅限于面食。其实,住在这里,每天都被各种餐品的味道重叠环绕。要说受欢迎程度,那打头阵的肯定是大南门的“上帝炸鸡店”,这家炸鸡店自九十年代成立以来,就总是有一众队伍拥趸。店面很小,都没有就餐的地方,只是做贩售,仍成为了大家来到这里的饮食选择。说实话,我对这里的炸鸡评价是一般的,我仍然走不出南方口味的偏好,对于这款很咸又油腻的特色食品,总是有种排斥感。但这里的炸鸡确实占据了太原人味蕾不可多得的记忆。除了炸鸡,太原人还喜欢喝“头脑”。虽然听起来是个蛮可怕的名字,可实际上不然,这是明末清初太原文学家,不给满清政权做官的傅山先生创制的一款药膳。就是在黄酒、酒糟和和羊油调制的汤中煲肥羊肉、藕和山药的一款汤食。这一药膳虽有肥肉,口感却不油腻。这家餐厅其他的不卖,就只是贩售这一道餐品,即便如此,专门来到这里品尝这道餐品的食客依然络绎不绝。太原人喜食汤食不假,除此外,还有羊杂割和丸子汤。郝刚刚羊杂和南肖墙丸子汤就是著名的代表。每到数九寒天,太原人就愿意伴着腾腾升起的热气暖暖和和地喝上一顿,坐在暖气开放的屋子里面,看窗外地天寒地冻,别是一番滋味。

2013年02月06日 南内环桥 汾河 冬雪

说到山西人,总有人和醋联想起来。其实,某种程度上,我也是。新世纪初,曾经在城东山麓下的老城区敦化坊住过一段时间。这里离东湖醋园很近。东湖醋是这座城市的骄傲,迄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了。这里总是被一股浓郁的醋味笼罩,以至于在办公室里同事们都能被这样的醋味“惊艳”到。作为食用醋的发源地,山西人有着三千年明确文字记载的酿醋历史。至于山西人为什么喜食醋,这是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有人说是因为水质的问题。这里饮用水采自地下水,也引入了黄河水。但是由于水土流失和矿藏的影响,水质泥沙含量足,含碱性高,煮沸水的水壶用一段时间锅底就会附着一层白色的碱外壳,所以先民们就想到用醋酸来中和。周代的醋叫做“醯”,音同“西”。官家设立专门的制醋机构,在这里的人称为“醯人”,久而久之,山西人就被称作“老西儿”。由于地处几座山脉的盆地,资源相对于富饶的华北平原匮乏了许多,所以晋人朴实节俭,“老西儿”被赋予了吝啬和抠门的贬损涵义,这对于晋地的人来说有些不公平,但是这也成为他们自嘲自己一事无成的一种幽默方式。山西日报曾经专门设置一个长期漫画专栏,名字就叫做“老西儿”,就是这样一个戏谑的方式展示本地人的生活百态。

除了老陈醋,山西引以为傲的还有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煤炭产业的热潮,“煤老板”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山西人的代名词。每每到访外地,当提及自己来自山西的时候,大家总会异口同声地聊到煤老板,似乎这个话题是山西人摆脱不了的,昔日辉煌的晋商的底蕴已经无从寻觅,而“煤老板”大抵成了暴发户的代名词,颇有贬义意味。可以说,这一群体是时代造就的,在八九十年代,煤炭矿场因为当时的精简政策各种贱卖的时候,这些审时度势,善于疏通关系的人成为了先行者,届而成为时代的宠儿,本质上和东北的“倒爷”是一样的,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黄金年代”。

还真认识一位煤老板的公子。那时候他和我说自己家的煤矿每天就能进账几十万。以前他出来参加培训都是自己家的豪车车接车送,后来领导给他说这样影响不太好,他就把车的“档次”降了降,而且不在大门外接送了。他父亲嫌他体重太重了,于是专门给他请了私人教练,督导他瘦身。私教很给力,用了一两年的时间就让他“进化”成了“高富帅”,成功的完成了雇主交待的任务。他的父亲对于政策有着敏锐的嗅觉,在2010年的时候就带着他和全家人移民至加拿大,此后他们完全远离了国内的生活圈子,成为了市井的传说。

太原的基建速度和其他城市是没有办法比拟的,从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座“存在感”比较低的城市。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给善于怀旧的人一个不错的空间,让他们总能对着实物讲述往事悠悠。我们的工厂的生活区就是这样,二十年都没有什么改建,老街区便显得更旧了,街道旁的自发集市几十年如一日的拥挤着下班买菜的员工和穿梭其中交织的车笛声。夜晚十分,摊位散去,留下一片狼藉的菜叶子等着环卫人员去清理。

这座城市一直是以国有企业和重工业“当家”的,民营企业一直找不到发展的沃土,一直处于不愠不火的状态,二十一世纪初代表性的民营承包煤炭业产能过剩加之国家对于安全生产要求日趋严格,这些私人小煤窑也再次被国有化,煤炭的黄金时代结束了。毕竟,国营企业资历雄厚,待遇福利在这座城市是说的过去的,还有复杂的人脉资源可以学习和利用,况且本地人衣食住行都不缺,没有大都市那些蜗居、教育的烦忧,没有必要去冒风险选择民营经济或者是创业,所以一般人就是按部就班的进入国有企业或者公务部门工作。城南地区多年前就规划了高新产业园吸引民间资本,不过这些年来一直是没有什么劲头,两座产业孵化器“高冷”地矗立在南中环立交桥旁,南方的创新创业的热潮在晋北的黄土高原下,显得水土不服。不过也正如此,这座城市不紧不慢,有着自己独特的节奏和生活哲学。

太原四季分明,每个季节的时间都把握的恰到好处,春夏秋冬又一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晋阳的二十年时间就这么轻描淡写的过去了。对这座城市有着复杂的情愫,一方面,作为外乡人,总有挥之不去的外地情节,但另一方面,在这座城市的二十年时间,又不得不审视这种文化上的内化,不论是口音,生活方式和性格上,都开始像这座西北的城市的风格。倒不认为这两种文化有什么矛盾的,他们都成为了弥足珍贵的财富。对于这座城市的爱与恨,慢慢变成了亲情的包容和理解。在北风凛冽的燕山,在江南烟雨的姑苏,离开晋阳的八年时间里,每每想起这些历历在目的如烟往事,只有感激;在偌大的火车站站前广场,依依惜别的只是时光,其潜移默化的烙印,是无法忘怀的。那悠悠的汾水,矗立的双塔,崛围的红叶,见证着来来往往的人们,不论是落地生根还是匆匆过客,这片土地都默默祝福着每一位。作为这其中的经历者,此时此刻,只想和晋阳真切地道一声,珍重。

 短评

与这座城市一见如故。去清和元赶头脑,在永祚寺爬上十三层的宝塔,在柳巷逛夜市;晋祠的铁人和周柏,纯阳宫的亭台楼阁,六味斋的酱肉…在公交车上正好看到女孩暗恋却说不出口的情节,没想到旅游宣传片可以拍得如此细腻。

10分钟前
  • 薄荷灰
  • 推荐

雁丘的故事令人感动。我当年也是和对象漫步在汾河边,幸福。

12分钟前
  • momo学家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