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情片俄罗斯 / 法国 / 意大利 / 捷克1998

主演:朱莉娅·奥蒙德  欧列格·缅希科夫  阿列克谢·彼得连科  理查德·哈里斯  弗拉基米尔·伊林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播放地址

 剧照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1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2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3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4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5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6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13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14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15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16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17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18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19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05:17

详细剧情

在一辆开往莫斯科的火车上,军事学院的学生安德烈.托尔斯泰(欧列格·缅希科夫 Oleg Menshikov饰)偶遇了风情万种的美国女人珍(朱莉娅·奥蒙德 Julia Ormond 饰),两人暗生情愫。珍谎称自己是个寡妇,来俄罗斯看 望疯狂的机械师父亲(理查德·哈里斯 Richard Harris 饰),但实际上是被请来骗取军事学院院长拉德洛夫将军(阿列克谢·彼得连科 Aleksey Petrenko 饰)信任的交际花,好让机械师的“西伯利亚理发师”伐木机能够顺利驶进西柏林亚。但是没想到将军对珍动了真感情,并想向她求婚,而安德烈对珍的感情愈演愈烈,珍一方面想接受安德烈的感情,另一方面又想完成任务,于是事件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在一次演出中安德烈因为嫉妒和误会,抽伤了院长,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在火车站上尽管珍赶上了最后的送别,但是安德烈始终没能和珍见最后一面。十年后,珍终于在西伯利亚找到了安德烈的住所,但终究逃不过命运的改变……若干年后珍回到了美国,把这段往事在信中讲述给了军事学院的儿子。

 长篇影评

 1 ) 论怎么把一张非常薄的窗户纸捅十几分钟

导演用一场戏教会我电影里的爱情艺术。

全片的一段爱情重头戏在于Andre帮助校长去向Jane求婚,结果在念校长的情诗时忍不住流露自己的感情,然后匆匆逃离了现场,留下了尴尬的场面。Jane一边低头弹着钢琴而校长一边慌乱窘迫地收拾东西离开,这场戏的最后给了Jane一个由远到近的镜头:她慢慢从钢琴前抬起头来,泪流满面。

Jane哭了,不是因为Andre的表白破坏了她的计谋,不是因为她的谎话连篇却换来了Andre的真心对待,而是因为她知道Andre的表白会给他带来什么后果——Andre会为此被校长断送他的军事生涯,尽管他是那么地热爱自己的太公,那么地钟情于他的俄罗斯,但因为今天的事他很大可能会被抛弃。

而Andre,难道他不知道会有这样的后果吗?他知道。Jane哭了,因为她知道他明知道会有这样的后果,仍依然袒露心声。这就是浪漫啊!就算面临着自我毁灭,也要向爱情袒露真心。

紧接着是Andre受罚后回到家中,而Jane已在Andre的家里久候多时,随后二人独处。

进门后Jane主动让Andre先坐下,在西方礼仪中男士一定要比女士后坐下以表示尊重,而Jane的反常举动表明了接下来对话的重要性:以谎言存活的Jane向Andre袒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在多年的“高级妓女”生涯中,Jane的肉体与情感显然是分离的,而在此刻她向小奶狗男主展露了自己隐藏了多年的宝贵的少女心。

随后Jane在Andre面前跪下,真诚问他“Do you believe me”,男主回答“Yes”之后,女主这才起身坐在桌旁。Jane从站到跪再到坐,这一个动态变化表现出她对Andre的亏欠之心,因为她的欺骗被Andre以命运与爱情作为回馈,而只有了结亏欠之后,这是二人才能平起平坐地谈爱情。

但是,这时候的Andre面临了那么那么大的信息量后,哪还有心思去谈爱情呢?他满脑子想的就是“天啊那我岂不是完完全全破坏了你的任务我怎么会这么冲动我真的是猪脑子”。当女主角已经在求证上面求婚的问题时,男主角仍然停留在破坏了Jane的任务的亏欠中,于是有了以下戏剧性的对话:

“你难道不是那天向我求婚并希望我给你一个答案吗?”
“对不起,请你原谅我,我不知道。”
“你是在向我求婚吗?”
“对不起,我太冲动了,这都是我的错。”
“你为什么道歉,你后悔了吗?”
“我为发生的这一切都感到抱歉。”
“但是你那天说的是真的吗?”
“Yes……I suppose.”

以上这一段话翻译过来就是,女主问“你爱我吗”,男主犹豫了很久回答“爱……的吧,也许大概可能应该爱的吧。”Jane保留已久的珍贵情感大受打击,于是切换到工作模式,用肉体侮辱Andre。而此时的镜头不在于脱衣的女主角身上,而在于男主角身上。

导演给了Andre一个由远到近的镜头:他的双眼闪烁着泪花。他不解、苦恼、伤心、困惑,反问Jane“How you don’t love me”,翻译过来就是“你怎么能这样对我,你怎么能不爱我”。这时候的Jane才意识到,Andre爱她,而且爱她的程度远远超于她的想象。

Jane陷入了绝对的尴尬,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展现了自己身份的职业特性,亲手掐灭了他们之间爱情的火花,丢脸,却更多的是痛心。

导演通过制造误会这一典型的戏剧性技巧,将男女主情感之间一层非常非常薄的窗户纸捅了十几分钟。爱情电影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展现情感上的刺激,而不是“你爱我吗”“爱”就完事了。

Andre是完完全全从感情角度出发的,他不考虑Jane的身份和背景,不顾虑表白的后果,因为他爱她。而当他发现Jane来到他家摊牌时他是手足无措的,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过Jane会对他的爱情有所回应。我对你说“我爱你”,但我并不期待你的回应,因为我爱你并不需要你也爱我。这是多么单纯多么浪漫的爱情呀!这也是多少当代人没有的爱情素养呀!当我爱你时你也一定要有所表示,这是多么愚蠢的道德绑架呀。

而当代人的婚恋很多时候都不是从感性出发,而是从理性出发的。你爱我的话,那你的性格如何,工资如何,家里三代情况如何,列出一个表然后算个总分,你比另一个人低分,那我就和另一个人在一起,这完完全全背离了真正的爱情。当代人如此排挤压迫自己的情感,终有一天都会被情感所报复,付出自己的代价。正如今离婚出轨事件越来越多。

尽管Andre与Jane最后分离,但二者之间的爱情却像从未断裂。

 2 ) 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的轻 II

      “当时你的母亲尽管年纪不大,但仍认为自己是个聪明的女人。因此在与俄罗斯见面之前并没有做好准备。她知道的只是那里有皇帝,鱼子酱,伏特加,熊,还有在俄罗斯有个大公⋯⋯ 她对这一切都很感兴趣,因此她愿意来到俄罗斯。”影片开头,年迈的珍妮执笔对小托尔斯泰如是写到。

      多年后当珍妮回忆着1885年发生的那些往事时,她在窗前从驶向俄罗斯的那辆列车开始写起,似乎这一切都从遇见那个会唱费加罗婚礼与著名作家同名的军校生托尔斯泰开始。混乱的开场中,珍妮唱着卡门吓走了所有闯入她包厢的军校生们,挂着一圈面包圈儿的托尔斯泰被他的同伴们留在了门中。托尔斯泰转过身看着珍妮,两个陌生的人从此有了某种关联,但谁也不会知道接下来命运究竟为他们准备了什么。

      生活教会了珍妮绝不轻视偶然发生的一切,为了来到俄罗斯帮助格拉翰姆为新发明拉到投资的目的,她拿着托尔斯泰遗落在车厢的照片来到军校,一切都不再是无意的巧合却又丝毫不在掌控之中。珍妮隐姓埋名以格拉翰姆的女儿的身份接近军校的校长拉德洛夫将军,她驾轻就熟的谎言和讨人喜欢的微笑轻而易举的让她博得了拉德洛夫的欢心。这时的她还不知道那个叫做托尔斯泰年轻军校生,到底是在哪一刻独自为她坠入了爱河。

      盛大的集市,传统的忏悔节,跳舞的吉普赛人,豪饮伏特加的熊与人,鱼子酱饼,冰天雪地中群殴至半死的农夫,以及军校生毕业接受沙皇检阅时的阵势⋯⋯电影里反复出现的画面与记忆里的所有俄罗斯印象重叠交错。就是这样一个大悲大喜的国度,即使是帝国时期的辉煌一去不返,但仍骄傲到不可一世。虽然这些情节在俄罗斯被评为有偏袒帝国时代的夸大,但又着实复合了外国观众的口味。而托尔斯泰这个角色无疑吻合了导演心目中完美的俄罗斯少年形象,永远昂的高高的下巴,直挺挺的后脖颈,眼神倔强又不失温存。正是年轻到无所畏惧的年纪,也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年轻,托尔斯泰的任性才显得格外动人。就连当他失去理智的时候去摧毁一切时,都让人丝毫不忍心去责备。因为人人都知道,这样的冲动是珍贵的,去之不再来的。

      “我撒过许多谎,连自己都不记得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了。只有当我和你在一起时,我才明白什么是真的。”当珍妮向托尔斯泰倾诉了自己一发不可收拾的情感后,她说。

      我怀疑过珍妮所给予托尔斯泰的爱是怜悯么?怜悯托尔斯泰那不成熟发了疯的爱。那收放自如的微笑似乎让所有人都难辨真假的落入了陷阱。我曾想过若是珍妮有那么一点点改变为了爱情有那么一点点坚持的话,是不是就不会将托尔斯泰逼向崩溃?也曾想过,或许托尔斯泰有那么一点点世俗认为爱情可以掺染一点点杂质,是不是就不必弄得自己遍体鳞伤?然而青春必定会像奶酪一样布满千疮百孔的错误,只是并不是所有的奶酪都会因为年轻而被宽恕。珍妮的爱也并非如我想象的那般不堪,只不过是经历完千疮百孔的青春后,从坚硬的脆弱变成了柔软的迂回罢了。

      费加罗的婚礼演出中间休息时,托尔斯泰不小心听到珍妮假装像拉德洛夫将军示好的告白,他听到珍妮不过称自己的爱为一个孩子的爱时,他的世界毫无防备的被摧毁。他四处躲避,狂奔到雨中祈求寻得一个可以逃避现实的角落,他什么也不说,却让人读懂了一切。带着惊恐的眼神被从雨中捉回舞台继续表演后,他执起提琴手的琴弓跨过乐池观众挥舞着扑向了将军,至此,一切无法挽回的发生。

       爱情带来力量的同时也消亡了力量。正如我们的脚步从以开始就朝向了各自的方向一般,没有人能够阻止得了托尔斯泰,更没有人可以阻止得了那个年代严肃的俄罗斯。托尔斯泰以刺杀大公未遂的罪名被判七年苦役五年流放西伯利亚,他没有任何辩解倔强的承担了一切罪名。珍妮想要追上他解释所有的原因,但却未能如愿。直到1895年,十年的时间珍妮才被批准前往西伯利亚。当她摸索来到托尔斯泰的家时,除了摇摆的婴儿床,堆积满地的苹果,她再没有见到其他。这就像是一种崩塌,一种无能为力的崩塌,珍妮明白,她来晚了。

      结尾处,珍妮拿着托尔斯泰年轻时的照片来到因倔强而受罚的儿子的军营。小托尔斯泰的脸与苍茫的西伯利亚土地上托尔斯泰衰败沧桑的面容紧紧重叠在了一起。托尔斯泰望着珍妮扬鞭远去的马车,一语不法的点燃一根烟。再这张脸上再也寻不到的是青春的痕迹,然而爱却仍然不曾消亡。

      “有时候我们认为是生活背叛了我们,但是很久以后才发现其实是我们自己背叛了自己。”当一切还都美好时,珍妮坐在托尔斯泰受伤修养的床边。对他说,也对自己说到。

  那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情,你我终不能幸免。

 3 ) 每个人心中的西伯利亚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这部电影不止看了一遍,却是第一次和这么多人在教室里看。一直觉得,电影这样东西,应该是一个人、几个人一起看而不是一群人挤在一起为看清屏幕上的字幕绞尽脑汁。电影中的喜怒哀乐,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亦不会懂自己心中的波澜,面对凝聚着心血的每一帧画面又怎么能在一嘈杂的、人多的环境中细细品呢?可这部电影却有这样的魔力,将近三个小时的电影,没人期待着下课,但期许着珍和托尔斯泰有个美好的结局。
       剧终,教室里弥漫着一股说不清的安静,没有人移动,直至老师说:“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大家才动了起来,依然无人说话,我看到了每个人脸上不约而同的沉重。同样的,我和朋友一言不发地下了楼,出电梯的那刹那,她说,我心里不好受。对了,她破天荒的没在课上玩手机。我说,我懂。那是一种心里堵得慌的感觉。
       因为,我们都期待了理想主义的爱情,世事却过于苍茫冷峻。这就是现实。
       所以,每个人心中应该都是有个西伯利亚的。
       十九世纪的后期,一个美丽的美国女人只身离开了故土坐上了前往莫斯科的火车,她就是珍。她肩负着一个秘密,背负着让那个俄国将军拉德洛夫资助格拉翰姆研发的、那个名叫“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的机器的任务。珍在去莫斯科的火车上认识了年轻的军校学员的托尔斯泰,或许是珍身上迥异于俄罗斯女孩的气质,托尔斯泰被她吸引,珍也被这个单纯的少年吸引,他们一起堕入了爱河。有了爱情就会有悲伤有误解。在军校学生们演出的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中,托尔斯泰饰演了理发师。在一场戏间歇的休息时间里,他无意中听到了珍和将军的对话,他觉得爱情受到了侮辱,仓皇而逃。珍赶忙追了上去想和心爱的人解释道歉,然而隔着一道上锁的门,珍不知他已走,托尔斯泰不知她的心。这个令人心碎的误会,终成为了他们分开的导火索。即使最后在朋友们的劝阻下,托尔斯泰重新站在了舞台上,他带着骄傲和不妥协,在看见将军和珍坐在一起谈笑风生时,拿起了琴弓从舞台上一跃而下,用它狠狠地抽向了将军。因此,因为爱,因为不屈,托尔斯泰终还是被将军报复,只得被发配服役。那最后一眼即是永恒。
       多年以后,当“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终于可以轰鸣着驶在西伯利亚的白桦林中时,珍也终于可以踏上这片有着托尔斯泰的土地。可并没有心爱的人的久别重逢、相拥而泣,他们终究还是错过了。珍在看到小屋中的照片后,她带着遗憾、愤怒、悔恨等等一系列情绪,驾着马车怅然离去。有一个秘密,托尔斯泰再也不会知道了。
         珍以为她来晚了,时间消磨完了所有他心中的爱,所以她走了。可在她看不见的地方,有一双眼睛始终带着想念、带着痴恋,一如从前般凝视着她离去的背影。谁说托尔斯泰不爱了呢?时间的流逝,只是让这爱更加的刻骨铭心而已。在山野里打猎的托尔斯泰一定感受到了珍,所以他向着珍的方向,像个野人一样拼命的奔跑。他穿过了树林,越过了溪流,最后,他站在了最接近珍的山顶,点上了一支烟,然后痴望着昔日的爱人消失在原野的尽头。从前英俊的少年,此时早已如同野人一般。过去的就再也回不来了。
        这部电影抛去镜头画面,吸引我的只有托尔斯泰和珍之间的爱情,托尔斯泰对爱的忠贞和不屈。他付出了自己的前途和一切来捍卫这段感情的纯洁和高贵,甚至他可以为此和同学私下里决斗,凭他并不擅长的剑术,以至于差点为此丢掉性命。托尔斯泰是多么一个表里如一的人,他对待爱情的表现和他内在的精神、气质高度的统一,他像捍卫人格一般,坚定不移地捍卫着他的爱情。他的冲动注定着很多东西和水晶一样易碎,但同时,这也使他永远在人群中熠熠生辉。这种光芒蕴含的骄傲、勇气,是可以让我们敬畏的一种气质。
       我们在人生的长河中不知不觉中就会被所在的狭小圈子的主流世界观和价值观所同化或淹没,渐渐就失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被既定的价值观装在了一个无形的盒子里。许多人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同感,便懦弱的接受了世俗给他们设计好的人生道路,背着人生的十字架踽踽独行。我们无法彻底放下脚下熟悉的土地去翱翔,却又日复一日的渴望那飞上天空的感觉,甚至我们都做不到去远方流浪。很多人的一生,终其一生,也不会有离奇的际遇,现实生活的平淡会让人逐渐地忘记哭忘记笑。
        然而,所幸,我们会遇见爱情。
        可是,爱是什么,我们又为什么要爱呢?
        前段时间又重温了《断背山》,第一次看完了整本剧本。李安导演旨在描绘那段纯洁无暇的,超脱于性别的爱情。可是,那真的是爱吗?Jake和Ennis那十多年真的是因为爱吗?如果可以,我更愿意理解为这是一段衍生于情欲寂寞,终结于爱的故事。我一直觉得,这段情的开始,只是因为有了相似的经历,然后在那样一个夜晚、那样一个地点,在寂寞驱使下的理所当然。人是孤独的群居动物,他们渴望温暖,些许的光和热就足以让他们为此奋不顾身。Jake和Ennis的昔日经历和现在的处境给了他们巨大的孤独感,而对方是这山上除了羊群以外和自己最相似的生物,他们产生信任、产生同情,他们不愿再独自漂泊独自承受。于是,他们在断背山上,在那片最接近生命底色的蓝天下,他们,在一起了。
       我觉得,他们是不懂爱的。他们在离开断背山后的十几年里的藕断丝连,不过是因为习惯、因为相惜,他们始终相信彼此是最理解自己的,可以在见面中不需要掩饰的发泄出他们自己对于世俗的不满。如果说他们一定会爱人,那个人就是他们自己。Jake和Ennis的在一起本就是为了消除自身的孤独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也许也正是这种依赖,这种难以言喻的感情在年复一年对彼此的期待中悄然变质,最终演变成了超越于寻常爱情的爱。在Jake死后,依循着蛛丝马迹,我发现他们的爱是深刻的热烈的。他们因爱而生,因爱而亡,彼此汲取着温暖和希望。
         如果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是自己再也回不去的美好曾经。那么,也应该是有一个西伯利亚的,那里承载着所有的期许所有的爱所有你从前想象过的美好未来。爱从来不会是无理由的,Jake和Ennis因为相似因为依赖而爱,托尔斯泰和珍就是因为不同而爱。珍身上的神秘气质、有别于俄罗斯女孩的气质吸引了托尔斯泰;托尔斯泰身上的单纯、纯粹、勇气吸引了珍,彼此身上那吸引对方的那一个特质都是对方恰好没有的,他们的相爱显得那么理所当然。
        托尔斯泰和珍的爱情里,有个不得不提的姑娘,托尔斯泰家里的女佣,那个年轻的俄罗斯女孩。她对托尔斯泰的爱我不能说一定比珍的多,但起码是差不多的。整部电影里,她的出场也就是三四幕戏却刻画了一个为爱奋不顾身的勇敢的姑娘的形象。当她借给托尔斯泰修扇子的三块钱时,我们都能发现她是深深爱着托尔斯泰的,那毫无保留的信任和带着爱意的眼神,不过那时托尔斯泰的一颗心早就系在了珍的身上。当珍来找托尔斯泰的时候,女佣依着女人的直觉藏在眼里的防备,在听到房内传出的情欲声时默默放下的茶具托盘,她的爱纯粹不强求,包含祝福,遗憾深藏。然而,当托尔斯泰被流放时,她在站台上的声嘶力竭又告诉了我们,其实她从来没有放下,依然爱着托尔斯泰。珍在托尔斯泰西伯利亚的家里参观时,有镜头扫到了女佣和她的三个孩子以及女佣和托尔斯泰的结婚照。这才惊叹,原来她如此地爱着托尔斯泰,能够追随他的脚步来到西伯利亚并为他生儿育女。这其中的那份苦楚也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得出了。可她的心里应该还是有恨的,不然她怎么会躲在门背后悄悄举起了丰收用的镰刀…十多年过去了,珍依然是那个威胁啊。
        本片的名字是《西伯利亚的理发师》,一是因为那台伐木机作为了全片的线索,贯穿全片;二是因为托尔斯泰在《费加罗的婚礼》中扮演了理发师并且他现在身处西伯利亚。没有那台机器,珍也不会在前往莫斯科的火车上认识托尔斯泰;没有那台机器,倘若他们相识了也不会产生误会;没有那台机器,珍也不能踏上西伯利亚的土地,去寻找她昔日的爱人..即使青春不再,这个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当时那个会唱《费加罗的婚礼》的帅气小伙那时也与心爱的姑娘相爱…
        在俄罗斯这片广袤、寒冷的土地上,散发着一种无比浓烈的忠贞和深沉的味道。爱情带来力量的同时也消亡了力量。没有人能够阻止得了托尔斯泰,更没有人可以阻止得了那个年代近乎不近人情的俄罗斯。时代背景下他们的爱显得那么渺小,却又那么深刻。因为这是所有俄罗斯人民骨子里的一直存在着的特质,冲动、勇气、热情。这就像是一种崩塌,一种无能为力的崩塌,珍明白,她来晚了。
结尾的时候,珍拿着托尔斯泰年轻时的照片来到因倔强而受罚的儿子的军营。小托尔斯泰的脸与苍茫的西伯利亚土地上托尔斯泰衰败沧桑的面容紧紧重叠在了一起。小托尔斯泰是代替老托尔斯泰在爱着珍啊!
        爱从不曾消失。
   “有时候我们认为是生活背叛了我们,但是很久以后才发现其实是我们自己背叛了自己。”珍似乎很久以前就对她和托尔斯泰的这段感情做了预言。他们之间缺乏信任,缺乏信心,然而最终都迷失了自己遗忘了初心。
         爱,是蜜糖也是毒药,是勇气也是懦弱。即使最终结局是曲终人散,我们还是有整片的西伯利亚平原可以用来安放心中那无处搁置的情。
         亲爱的朋友,你我虽也不能幸免,所幸,我们心中有属于自己的西伯利亚。

       

 4 )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让人真正心碎的一部片子。在功利主义遍布的现代,或许没有多少人能爱这样纯粹的俄罗斯精神了。

看完哭了很久,也哭自己被磨练地越来越精明粗糙的心。


失落的信仰的家园,是回不去了。

 5 ) 致那份寒冷中闪烁着的高傲爱情

    刚才看了一些评论,都不很看好这部电影,很为这部片子屈。。。
   也许自己作为一个学俄语的,对这部片子的理解和别人不大相同吧。。。
故事的背景是沙皇时代的俄罗斯,是华丽的、骄傲的、忧伤的俄罗斯,也许有人觉得里面的宫廷等东西有点不切实际,但那确实是米哈尔科夫想要表现出的俄罗斯,包括她的文化,民俗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这种背景下,展现的是一种高傲的、不能允许一点杂质的爱。。。这是俄罗斯人骨子里与生俱来的高傲,与其说这是一部爱情片,倒不如说是俄罗斯性格的一种真实写照。
从托尔斯泰的行为中,看到的不是那种因为年轻而产生的疯狂和固执,而是对于自己心爱的人的无条件的付出,和对纯洁的爱情的坚定的信仰。
他要的是珍真正的爱上他,能用上半身的意志控制下半身的爱情才是他要的是纯粹的爱情。
也许会笑他傻,为了那样一个女人而牺牲了自己光明的远大前程,也许会怀疑这样的人是否会存在。只要是被认定的东西,就一定要坚持,不论这有多难——这就是俄罗斯人的观念吧。所以,为了珍,他可以做出一切疯狂的举动,尽管有很多事情,他不敢承认,但谁都会看出他那颗火热的赤诚的心。。。
故事也许简单俗套,也许不切实际,但在爱情面前,又有谁能做到铁石心肠,清醒理智的计算着自己在爱情中的收支比例,却一点也不动真情呢?
如果爱,请深爱。他用行动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毫无保留的爱。他明明知道这一鞭子下去的后果,但他却不愿珍把他的爱当做是一个不懂事的毛头小伙子的爱,更不愿看到自己心爱的女人向别人献殷勤,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
开始,很为他感到悲哀,不是因为爱情,而是他的固执的性格。也许再多听一句解释,事情就不会变得这么糟糕了。但是,正是通过这种悲剧的方式,才更能表现出他以及整个俄罗斯人的性格特征——那种高傲的,固执的,永远不会低头的倔强。

对于故事的主要脉络,是以穿插的方式进行的。他们的儿子,在军营中,也是一样用他的坚持最终得到了军官对莫扎特的认可和赞美。那种倔强,那份坚持,也是托尔斯泰的遗传吧。

故事的结局很有些凄凉,当珍终于能够去西伯利亚找他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时过境迁了吧,他们彼此看到了对方,却再也不能向前跨越一步了。托尔斯泰不在英俊的面庞上,闪烁的是怎样的无奈与悲哀?
寒冷的西伯利亚,埋葬了他们的爱情吗?
也许不会,相信他们都不会后悔于彼此的相识和相恋。
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

 6 ) 俄罗斯寂寞了

偶然在移动硬盘里发现了写于一年半前的这篇文章,这是俄罗斯文学课的作业。忆往昔峥嵘岁月,我唏嘘不已。或许 拖拖斯基老师已经评上教授了吧,或许他还在给学生们放那些不知所云的电影。我开始怀念他的光头了。

——————————————————————————————
东方西方——米哈尔科夫的寂寞俄罗斯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是俄罗斯著名导演米哈尔科夫上世纪末的作品,导演通过史诗般的表现手法讲述了一个美国少妇与沙俄士官的伤感爱情故事。令人捧腹的诙谐桥段伴着催人泪下的忧伤结局,展现了俄罗斯民族的坚毅和魅力。据说电影上映后,俄国人难以自持地将这部大制作看了一遍又一遍。可以说,这部电影是一首关于俄罗斯的赞曲,一篇向俄罗斯人致敬的颂词。然而它又不仅是一部关于俄罗斯的宣传片,更是上世纪末俄罗斯最成功的一部商业片。
沙皇、士官、阅兵、科隆姆大教堂庄严凝重的水中倒影;贵妇、将军、巷战、西伯利亚一望无垠的寒带针叶林。观者无不为这样的美景所叹服,无不为这样的爱情而感伤,然而,这样一部充满了噱头的电影,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俄罗斯电影,与其说它俄罗斯电影,毋宁说是一部取景于俄罗斯的好莱坞作品。
然而,电影里展示的是真正的俄罗斯吗?有评论写道:“米尔科夫影片中的俄罗斯不是曾经有过的和现实存在的俄罗斯,而是作者幻想中的俄罗斯,是由皇帝加白马、饮料加鱼子酱、糖果加面包圈、谢肉节加焰火构成的俄罗斯。”导演米哈尔科夫丝毫不否认这一点。他公开坦言:他表现的是一个生机勃勃、美丽好看的俄罗斯。正是出于这样一个目的,米哈尔科夫调用了一切资源,采用了一切手段,建构了一个关于俄罗斯的梦。而这场梦不仅仅属于米哈尔科夫,更属于重新崛起的俄罗斯民族。在梦里,男人、女人的缠绵爱恋,东方、西方的文化碰撞,相互交织,融于一炉。让人甘愿沉醉梦中,不复苏醒。

一、 圣洁的女神

这部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主要是两个,一个是从美国来为发明家搞公关的少妇简,编剧给她如下定位:气质高雅,风韵动人,身世沧桑而老于世故,温情是当然不可或缺的,而商业利益却永远占居生活的首位。而这个风月场上的老手却不可思议的爱上了年轻的俄罗斯士官安德烈•托尔斯泰,托尔斯泰为了简不惜放弃自己的前途,多次顶撞同样倾心于简的将军,甚至拿小提琴弓鞭打将军,当他知道简不寻常的身世背景后,依旧不改初衷,最终落得发配西伯利亚的命运。而简,十年后辗转到达西伯利亚,得知托尔斯泰已结婚,她选择不见托尔斯泰,独自离开。托尔斯泰望着简消失在西伯利亚的林海中。
简,屈服于命运,过着看似风光的生活,却干着另人不耻的营生(诈骗),而当她想摆脱命运的安排,真正去爱一个人的时候,却以悲剧收场。简的经历似乎与哈代笔下的苔丝恰恰相反,苔丝不屈服于命运,生活异常困苦,最终她屈服于命运,嫁给了自己并不爱的亚雷,然而苔丝获得的是比简更悲苦的人生。简这个人物,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苔丝的戏拟,简的人生轨迹处处与苔丝相反,而她得到了什么呢?嫁了一个疯子般的老发明家、生了一个情人的私生子,在对情人的怀念中了此残生。这是一个向哈代悲剧宿命论致敬的人物。然而正如同哈代称苔丝为“一个纯洁的女人”一样,导演米哈尔科夫并没有将简塑造成一个可鄙的妓女,而是将她塑造成一个能演巧辩的交际高手,某种程度上,她还是个知所进退的善良女子。她没有打破托尔斯泰在西伯利亚的平静生活,而是默默离开,独自养大她与托尔斯泰的私生子,却将自己对托尔斯泰的强烈爱恋深锁心中。只留给情人一个远去的背影。
简的选择昭示:爱,即给予所爱的人幸福。
另一个是杜妮雅莎,托尔斯泰的女仆,她一直默默的爱着托尔斯泰,托尔斯泰被发配后,她毅然放弃了莫斯科的生活,陪托尔斯泰到西伯利亚过清苦的日子。杜妮雅莎体现着俄罗斯民族的一种典型性格:以圣母般的爱心容纳苦难、坚韧地支撑。从杜妮雅莎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文学作品中许多女性人物的身影:驿站长的女儿冬妮娅、拉斯柯尼科夫的妹妹索尼娅、保尔的初恋情人冬妮娅、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们……影片中这个面色红润,身躯结实的俄罗斯下层姑娘,,让人不得不联想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那个著名的“美”的定义——美是生活。影片中有句台词说:“俄罗斯的勇气不仅仅在于争胜,而更在于坚韧与耐心,坚韧加耐心,这就意味着胜利。”这正是杜妮雅莎的写照,她没有因为简的出现而醋意大发,也没有因为托尔斯泰对她的忽视而消沉落寞,无论托尔斯泰的身份士官还是囚徒,她始终不离不弃守护在爱人的身边,她或许没有优雅的谈吐,出众的容颜。但她却以坚韧与耐心陪着托尔斯泰共度苦难。常言道:娶妻取德。或许正是“杜妮雅莎”们的勤劳、忠贞、特别是吃苦耐劳的品德,才维系和传承了俄罗斯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精神,也正是她们的这种坚韧和耐心,才使得俄罗斯不断从困境中崛起。
杜妮雅莎的品德是导演和所有俄罗斯人所希望和倡导的俄罗斯精神。
二十世纪末的俄罗斯人,凭借着杜妮雅莎式的坚韧,经过了十年的修养生聚,又看到了民族崛起的曙光。正如爱丽丝是但丁一生创作的源泉,“杜妮雅莎”是俄罗斯民族不断前行的力量所在。杜妮雅莎是灯塔、是俄罗斯人心中永恒的圣洁女神。

二、 东方西方

导演米哈尔科夫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俄罗斯,无论的景色还是风俗,甚至是酒鬼都那么的可爱。这样的一个俄罗斯,面对自己,有过去的骄傲,也有现在的迷惘。面对西方,心态异常复杂。
电影名字是《西伯利亚的理发师》,似乎取自博马舍的著名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所不同的是《塞》剧喜剧色彩更浓郁些。男主角托尔斯泰热爱歌剧,而他所擅长的正式《塞》剧的姊妹篇《费加罗的婚礼》,电影中,托尔斯泰一共三次演唱了《费加罗的婚礼》中的著名唱段《你不要在做情郎》,让人感觉“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应当和托尔斯泰演绎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费加罗有些许联系,然而,影片的最后,人们得知,所谓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竟是怪兽一般的伐木机。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导演的意图:俄罗斯人应当也已经吸取了西方文化的精华,不然,托尔斯泰何以能够如此精彩地演绎费加罗?但与此同是也应该时刻保持对西方工业主义侵袭的警惕,不能让“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这样的怪兽任意肆虐俄罗斯的土地。
俄罗斯向来不缺世界级大师,无论文学巨匠普希金、托尔斯泰,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还是比肩亚当斯密、凯恩斯而不差分毫的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俄林,都足以让俄罗斯人自豪。然而二战胜利以来,俄罗斯似乎除了AK-47之父卡拉尼什科夫,也就没有可以值得拿出来炫耀的人物了,这是专制集权之祸,还是经济滞后之果,没人能说清楚。站在新世纪的门口,米哈尔科夫用一部《西伯利亚的理发师》把俄罗斯人带回到曾今的辉煌年代,借沙皇之口提出了坚韧忍耐以致胜利的口号。不得不让人联想,这部电影是否有其他什么政治意图。
俄罗斯的双头鹰国徽,表现出俄罗斯一头盯着西方,一头望着东方的特点。然而,这样的特点给俄罗斯带来的只能是尴尬:很明显,东方的中、日、印不会将俄罗斯视为同类;而西方诸国也对俄罗斯心态异常复杂。这部《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告诉人们,俄罗斯人还是倾向于西方文明的,比如:沙俄大公喜爱《费加罗的婚礼》,军校的将军会说法语、德语,军校聘任的地理老师用英语授课,讲欧洲地理……那么,西方人又是怎么对待俄罗斯人的呢?从电影中得到的答案是:利用。疯子一般的美国发明家为了得到大公的赞助,从美国请来专业的诈骗高手,用美人记欺骗可爱得有些弱智的军校将军。最终,发明家得到了钱和砍伐西伯利亚森林的权利,而将军人财两空。发明家开动着他的怪兽般的伐木机,放声大笑,横冲直撞,西伯利亚的俄罗斯人只得抱头鼠窜。这一情节只得深思,这里的发明家是否意在隐射西方诸国:在需要俄罗斯的时候,他们可以赔笑送礼,如同奴才;在攫取俄罗斯利益的时候,他们可以耀武扬威,好比怪兽。
电影中处处充满了对比,俄罗斯人认为自己属于西方,而西方人却只是贪图俄罗斯的金钱和资源。美国少妇华贵动人,确是个诈骗犯;俄罗斯姑娘粗犷圆润,确能陪主人公共度苦难……
二十世纪末的俄罗斯一直思考着自身与西方的关系,一方面,俄罗斯自认为是西方世界的一份子;另一方面,西方诸国认为“尔乃蛮夷”;俄罗斯欲加入西方而不得,只能“独善其身”。这部电影展现了俄罗斯的这种矛盾状态。
 
尾声

米哈尔科夫是可敬的。在某些导演还在用红棉袄加村姑的大辫子,妄图博取西方人的欢心之时;在他们用大制作加无聊的台词,奢望显示自己的所谓哲学思辨之际。米哈尔科夫却以娴熟的导演手法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活泼生动、美丽光荣的俄罗斯民族,这个民族或许有酗酒、斗狠的缺点,确是充满希望的。或许米哈尔科夫美化了俄罗斯,但是,这样一部“主旋律”电影并不恶心、肉麻,而是自然流畅,清新自然。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主旋律”

 短评

火热、冲动、赤诚、无暇,用生命去捍卫的古典式爱情和尊严,大概已经失却并遗留在了那个时代。此片唤回了我对俄罗斯的热爱。

6分钟前
  • ζωήιδ
  • 力荐

我曾经幼稚的以为自己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现在我才知道,生活是一个等待着鲜花的花瓶。

8分钟前
  • 沈书君
  • 力荐

我用全部生命爱过你,用荒凉的残生感应到你,却始终没有跨出那一步,在余生都错过你。

13分钟前
  • JulyChan
  • 力荐

你闪亮一下子,我晕眩一辈子。

14分钟前
  • 宸伊
  • 推荐

和妈妈早晨起来一起看的好片子~多么美妙的星期天呀~我喜欢大雨把我们都关在家里~09.5.10

18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以一个蹩脚的爱情故事引出俄国人灼热的浪漫情怀,他们在特定时代遭遇的困境,以及他们的矛盾性。他们向往西方的自由,却又热爱着自己的土地。面对伐木机颤抖的树林,在悬崖上弹奏莫扎特,那些画面极富生命力。反衬着爱情的苍白,和西方女人在这个故事中的格格不入。引出这一切华彩的东西却最缺乏说服力

19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那个意气风发神采飞扬的少年军官,变成了目光呆滞十指黢黑的中年猎人,一次无意的嘲讽,换来的是此生永诀。他的爱太认真也太沉重了。最打动我的是士兵们齐声高唱满含热泪送别他们的兄弟,比爱情还要凄绝。

22分钟前
  • 阿凡思蜜达
  • 推荐

悲剧不是一副活不下去的苦逼相,喜剧也不是没完没了的呵你痒。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生命的悲剧,才是大手笔。让你笑到抽筋,痛彻肺腑!

23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坚持莫扎特是伟大的作曲家有意义吗?十年的苦苦追寻有意义吗?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有意义吗?"有时候我们觉得生活背叛了我们,其实是自己背叛了自己"。即便一切都化为远望时吐出的那口香烟,如果能像<下一站天国>那样,在离世时选择生前的一段记忆留下,我想他们都会选择在车厢里喝香槟,这就是意义。

25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这部片子非常大气,俄罗斯电影就是不一样啊

30分钟前
  • LipingTaBaBa
  • 推荐

篇幅冗长也就罢了,关键还处理的如此喧闹、浮夸、肉麻、煽情,让人看的有些尴尬。而且主要人物也都很不讨喜,男主甚至比女主更令人厌恶。一个大小伙子动辄就妒火中烧、任性胡为,这与小人何异?总之,不管结尾再怎么渲染怎么悲情,都没法打动我分毫。

31分钟前
  • 易老邪
  • 较差

笑着开始,沉默结束…

36分钟前
  • sherrylee
  • 力荐

为了爱你,我情愿餐风宿露,不可一世

37分钟前
  • 绿音儿&外星兔
  • 还行

好假的高分。

40分钟前
  • 大 象
  • 还行

爱情还是太迷人 只要你肯等

42分钟前
  • 飘來飘走的甜蜜
  • 力荐

⒈一直以为这是讲述「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的故事,结果「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竟-然-是-台-伐-木-机-器-,瞬间有点囧到了;⒉前面是滑稽浪漫的青春爱情喜剧,后面则是相爱的人却无法厮守终生的爱情悲剧;⒊看着临近结尾的那些风景空镜,突然好想戴上耳机、听着音乐,一个人在那片秋季的落叶阔叶林漫步。

4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最后一个镜头,我缓缓吐出七个字:“针叶阔叶混合林”

48分钟前
  • 老袁
  • 力荐

即便是在向好莱坞靠近的俄罗斯复兴电影中,依然能够看到“诗电影”的美学传统。

52分钟前
  • Nakedself
  • 推荐

看完最深的感受就是那张年轻略带张狂的面孔,高抬的下巴,骄傲的眼神,还有执着。爱情在这里没有太让我动容,可以用看到的这句话来说明:“爱情本身并不值得我们歌颂,因为爱上一个人太简单了,你处在人生的岔口,选择往左或是往右,会爱上一个不同的人。”在内个青春,谁都会有爱上的人吧。不知道十年之后,他在西伯利亚的树下回忆过去时会怎么想。管它呢。也许就是因为不再相遇,才显得那么美好。

54分钟前
  • seeme | 北北
  • 推荐

她说:“我从没想过我的一生中还能够有一个人这样的爱我”。她说的一定是真的。

59分钟前
  • 卡帕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