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少女

喜剧片大陆2017

主演:徐璐,彭昱畅,刘泳希,鲁照华,韩忠羽,李诺,骆明劼,陈雨锶,乐思宏,崔可法,陆建艺,陈奕迅,汤甄,闫妮,耿乐

导演:王冉

 剧照

闪光少女 剧照 NO.1闪光少女 剧照 NO.2闪光少女 剧照 NO.3闪光少女 剧照 NO.4闪光少女 剧照 NO.5闪光少女 剧照 NO.6闪光少女 剧照 NO.13闪光少女 剧照 NO.14闪光少女 剧照 NO.15闪光少女 剧照 NO.16闪光少女 剧照 NO.17闪光少女 剧照 NO.18闪光少女 剧照 NO.19闪光少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4 04:23

详细剧情

  陈惊(徐璐饰)是一个古灵精怪、敢爱敢恨的姑娘,江湖人称“神经”。作为音乐附中的奇葩人物,陈惊人缘欠佳只有男闺蜜“油渣”(彭昱畅饰)甘愿为她鞍前马后。自信满满的陈惊恋上了校草师哥,不料却遭到校草的嘲笑和奚落,还引起了校园两大院系之间的大混战。为了向师哥证明自己,陈惊联手“502宿舍”神秘人物组成2.5次元乐团,挑战权威、破除成见,上演了一幕幕生猛搞笑的青春趣事。一个懵懂怪力的少女,一场默默守护的爱恋,一群奇葩义气的小伙伴,“神经女孩”如何逆袭成为“闪光少女”?2017年暑期《闪光少女》放肆揭晓——不一样,又怎样!

 长篇影评

 1 ) 《闪光少女》有哪些精彩片段?

2017年7月24日晚,上映五天的青春片《闪光少女》官微发布一张“下跪致歉”海报,并配文,“对不起,请大家不要因为我们的失误而错过一部好电影!——电影闪光少女宣发团队。”

不得不说,《闪光少女》的片名、预告片和宣传海报确实让人有种骂娘的冲动,几乎具备了国产烂片所有的条件,即使因为下跪事件挽回了些许排片,但最终也只收获6000多万的票房而惨淡收场。

随便放张海报大家欣赏一下:

可是,这部普遍不被看好的《闪光少女》,自下线后却逐渐变成了“口碑黑马”,看过资源的观众在朋友圈疯狂安利,后来越来越多的朋友加入了安利行列。

提起《闪光少女》,不少朋友印象最深的就是其中的斗琴环节,那燃到爆的画面似乎还在脑边回绕。

很多朋友对斗琴部分的印象就是好听到爆炸,以至于民乐如何取胜只能从人物表情中猜出来。

其实这部分每种乐器传达出的视听语言极其出色,为了突出我的喜爱,本期将这一部分单提出来详细讲解。

话说陈奕迅扮演的教育局领导来学校视察(他那时的发量还是很惊人的),斗琴环节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开帷幕。

首先是“千指大人”刘泳希搬出古筝,谈了一曲《广陵散》。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我国音乐史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其中“广陵”是扬州的古称,“散”是操、引乐曲的意思,《广陵散》的标题说明这是一首流行于古代广陵地区的琴曲。

琴曲的内容据说是讲述战国时期聂政为报严仲子知遇之恩,待母亲去世守孝结束后,替恩人严仲子刺杀韩国宰相侠累的故事。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为父报仇的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

因此“千指大人”的这曲《广陵散》算是把战书扔到了对方的脸上,霸气侧漏。

这时,西洋乐这边以竖琴迎战,曲目为德彪西的《阿拉伯风华丽曲第一首》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 法国人,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开创了音乐史上的“印象主义”流派,且自成一体、太过革新,被当世所不容。

影片中的《德彪西第一号阿拉伯风华丽曲》音调轻柔,再加上竖琴柔美的音色,将《广陵散》的杀气巧妙化解。

然后由西洋乐出招,上来就是一首《野蜂飞舞》,由小提琴团体演奏。

西洋乐这边选择这个曲目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野蜂飞舞》是俄罗斯作曲家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根据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的特点创作的,民乐想跟上这边的节奏有很大的难度。

《野蜂飞舞》这首曲子对手速和乐感的要求极高,近年来逐渐成为电影中表现琴技高超的热门曲目。

比如,《不能说的秘密》中,杰伦在第三段的斗琴环节与阿豪共同演奏的就是钢琴版的《野蜂飞舞》

随后那段音乐从栅栏穿过的镜头与《不能说的秘密》的画面语言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说回影片,民乐这边从容不迫,以拥有“东方小提琴”之称的二胡应对,然后就是民乐与西洋乐的大混战。

在之后的环节中,大提琴与琵琶相互较量,随后单簧管与长笛短兵相交,接着钢琴与扬琴正面碰撞,双方你来我往,不相上下,乐器方面各有千秋。

在乐器较量最激烈的时刻,民乐这边却祭出了唢呐这个“乐器界的流氓”!

唢呐是我国传统吹管乐器中的一种,音色极为突出,声音穿透力极强,因此它没法“演配角”,只能主奏或独奏。

若是一场演奏会,吹奏唢呐之人必是全场的焦点,人们将会无法控制地齐齐望向他。

所谓流氓,不过是拿个唢呐吹的你世界里只有它。琴房里只要有四面八方有一个唢呐,什么钢琴、声乐、小提琴,别练了!根本听不到自己的声音好吗。民族管弦乐团里,只要有一个唢呐,那大家的耳朵里就只有唢呐独奏了。

毕竟,它一响起来,就没乐队什么事儿了。

电影《百鸟朝凤》就是将唢呐作为主角,展现唢呐从盛极一时到逐渐落寞的无奈变迁。

影片中的《百鸟朝凤》是民间白事的专用曲,这首曲子的规格很高,只有德高望重的老人寿终正寝,才能吹奏,且主奏人也得是乐队里地位最高的人才行。

不过等你真听了《百鸟朝凤》发现完全不是吴天明导演说的那样,全曲的基本语调其实是欢快的,跟哀乐绝对不搭。

对此我的理解是,吴天明导演可能只是将百鸟朝凤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融入到影片的叙事中,主要表现的是象征意义而不是现实意义。

真实的《百鸟朝凤》是中国民族器乐十大名曲之一,它以热闹欢快的曲调,描摹了百鸟和鸣之声,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美景,这首曲子主要发挥了唢呐模仿的特长。

话说我第一次喜欢上唢呐还要追溯到张艺谋的《红高粱》,九儿被姜文推到在玉米地中,背景音乐的那一声唢呐我直接给张导跪下了,将影片饱满的生命力诠释得淋漓尽致,也只有张导敢这么用。

又扯远了,话说《闪光少女》中西洋乐与民乐比拼的正激烈,民乐这边祭出了唢呐,吹了一曲《百鸟朝凤》,先是驱赶了“野蜂”,然后利用独特的转音与音色模仿鸟的叫声,将唢呐善于模仿的优势发挥地淋漓尽致。

西洋乐这边竟然找不到一种乐器能与之匹敌,《野蜂飞舞》的调也完全被带跑偏,导致主提琴手溃败停音。

看来“乐器流氓”的称号还真不是白叫的。

唢呐最后的散板(自由的节拍)和气口(比较自由的停顿,靠感觉)和变调(自然的调式变化),西洋乐交响乐团没有,更没接触过,所以接不上,所以没能进入最后一段,民乐队独自终结乐曲。

至此民乐大胜!

 2 ) 关于《闪光少女》票房之我的一些浅见

我发现现在的电影宣传真的非常影响票房,如果能找准一个闪光点进行大面积营销宣传,会对票房有很大帮助。比如之前很火的《湄公河行动》和《大圣归来》,这两部电影算是“自来水”非常成功的例子,有多少是真的自来水我也不清楚,但是光靠粉丝喊不出这么高热度倒是真的。

扯远了,来说说这电影的宣传。说真的,在看电影之前我就只看过一个我爱豆转发的官微放的一个片花,这个片花确实有点燃,但是除了燃,我根本看不出来这电影到底要讲个啥样的故事,就知道提到两个词“民乐”和“西洋乐”。这两个名词真的好大啊,大到像我这种只接触过竖笛的,根本还是懵的。直到我看完电影,才发现,哦,原来片花说的是这个啊!那你倒是好好表达出来啊!摔!

其实这部电影有两个闪光点:青春,演奏。既然能有两个闪光点为什么不好好宣传一番呢?找了那么多明星帮忙转发,你倒是拿出点干货来啊(捂脸)

像青春,完全可以套用女主的台词——当你回想起你的十七岁的时候你一定会后悔的!这个回想起十七岁你在做什么?完全可以拿出来好好营销一下啊,把电影里这段和后面的剪辑一下发了,找几个营销号转发,转发词就很好想了我十七岁在做啥啥啥的。。

像演奏,那更直接了,那段斗乐多精彩啊,发微博上搞个类似震惊体的文案,类似:唢呐才是音乐届的大牛之类的,还怕没人点进去看吗?

当然,这些都只是我的个人看法,因为我爱豆常年电视剧电影宣传太虐,作为粉丝经常会想各种点子卖安利,就忍不住多想了。发出来也就是感叹一下宣传真的很重要罢了,不妥请不要喷我。。我怂

 3 ) 闪光的不是少女,是青春

-------------------------------------27.JULY.2017

点映场看的《闪光少女》,七月末三伏天工作日的下午场,没几个人。

影片开场五分钟左右,一段长镜头以中西音乐学生之间的矛盾作始,不起眼的扬琴少女陈惊和不起眼的伪·跟班、真·大唐鼓学习者李由以及蜡打般闪耀着的钢琴学长王文做中段承接,立少女遥不可及却一见倾心的恋爱心情结尾。

我原以为凭这几分钟就看穿结尾的电影,却有些老套又不是那么狗血的展开新的故事线,像打着RPG游戏,突然发现某个偏线角色也可以攻略。一个失败的暗恋故事是怎么转到愤愤不平的战斗故事的?那些所谓的理由似乎都站不住脚,有着明显的戏剧夸张,但转念,那句“可以出现早恋,但不许成功”的禁令还悬在头顶,剧情设定下未满18岁的少女是注定得不到爱情了。那,大好青春放着浪费吗?不来BATTLE吗?

可笑的理由变得凿凿。两方学生们开始煞有介事地准备、战斗,赌注是败者天桥卖艺。别说,不管是哪方,我都很期待那种带着“屈辱”的集体卖艺和之后的反击。可惜。

最终,笑也笑过,燃点也被点燃,少女心思也被小心翼翼地戳到,但整场看完也就这样了,走出影厅隐约记得歌不错,气氛挺有趣也可爱,我国民乐超有韵味一点儿都不土。

后来和朋友说起这部电影。他说,看到少女开始怀疑自己学习乐器初衷的片段时,他联想起自己。作为艺术生,曾经也是一天天在画室里磨,磨铅笔、磨技艺、磨耐心,画作一幅幅如愿地越来越好,在画室的时间枯燥又快乐。回到普通高中,反而少了那种感觉。学考压力下的青少年多少带刺且敏感,缺了一段并肩作战就仿佛不再是战友,各怀心事,无意识伤人,不情愿释怀。如果矛盾真的激化,像影片里那样借某种介质来“决斗”也不是不可能。但依然偏向荷尔蒙作用太强的解释,谁愿意无故和朋友翻脸。他又切回话题说,那种怀疑自己的迷茫心情历历在目,究竟是因为喜欢所以才学,还是因为需要学习而在进步中慢慢喜欢上所学的东西,到现在也说不清,已经没有答案了。

这让我想起父母常说的一句话:“你要学就要好好学,不要三分钟热度地过两天就不学了啊。”真要说哪样才艺不是一时脑子发热决定要学的,到我这儿是不存在的。父母的那些要求全都信誓旦旦地答应,过些时日再心虚地反悔。所谓三分钟热度,也就是低配的热爱,等价的新鲜感。面对那些乏味的重复练习,单薄的新鲜感能支持多久,总之还是“过两天就不学了”。再想想自己断断续续学过的画、练过的琴,好像不转做艺术生的话这些技艺都只能归为“兴趣爱好”,在学考压力下那简直就是几只小蚂蚁,说不学也就不学了。对于普通高考考生来说,有什么能比文化课重要啊。

说实话,在对话的当时,我不能完全理解艺术生朋友当初对自己的那份怀疑,我仅剩的几分技艺点早被我渣渣的文化课成绩压得不成形,我来不及去怀疑自己。虽然至今仍热爱色彩,喜欢音乐,但曾经迫切想学习的心情已经不见了,并情愿相信本人身体里没有那份名为创造的艺术细胞。而在前几晚阖上理论书籍厚重的书页时,我心底冒出了“学这干什么啊”、“为谁啊这么辛苦”、“为学历还是想逃避工作”的小声质疑。或许这就是他当初的困惑。青春的犹疑、不解与自私,形状清晰地在身上长出脓包。

当影片中的母亲对少女放弃学习扬琴的决定表示究竟还学不学是你自己的事,少女条件反射般地感到愤怒。其实她所说的不学,更像是某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赌气战术,何况这敌我双方难分,全是自己。母亲让少女再问一问扬琴同不同意她放弃。少女回到房间,墙上的照片记录着她和她的琴,一个人的成长仿佛以这架琴为载体编织进了每根琴弦,琴竹就是记忆提取器。若要放弃,则是和过去的自己彻底撕裂。

有的事并不是那么容易放下。待一件事坚持得足够久,与其连带出的另外事件一起不知不觉就填充着生活中的时间空白,化为习惯。这些片段长长短短零零碎碎,拼接而成一整个人。期望习得的初衷反而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习得本身就有很多细节需要体会。若已习得,得耗费多少精力消化营养,这全部过程中又要几次咬牙的决心,也只有当事人才分明。

对于普通人来说,人极容易被惰性征服,继续本就是难事,坚持别人不看好的事情更是另一个等级的难度。

再细想来,前后不少完成事项着实全亏得一具年轻的身体和一颗青春的心在不断怂恿。青春所给予的最好礼物便是勇敢,初生牛犊的那种勇敢。头脑发热不全是坏事,它让思维活跃、身量轻盈,即使面对险境,提一提裤腰带也就这样过了。就算所习的知识数量庞大,内容复杂,不过多借些时间,到底是可以达成目标。富庶的时间观念让人更愿意相信和期待未来。

有什么难不难的,坐在扬琴前的少女勇敢地继续演奏,继续搞事,继续坚持民乐理想。她眼底的那片青春正闪闪发光。


#本文整理收集于微信公众号“一瞧ONELOOK ”(onelooker44),欢迎关注。

 4 ) 与一篇名为“恰到好处地投机和迎合G点是当下国产电影一劳永逸的捷径”的作者讨论讨论

之前评论名字里帖子,感觉作者的回复满满的优越感,那可以,拿出来晒晒,论论吧!

从题目所说的“当下国产电影一劳永逸的捷径”,马上就解释中性不带褒贬,请问这种立牌坊的方 式是您的惯用伎俩么?这边要博得眼球,又是当下国产电影又是一劳永逸,捷径,这么标签化,这 边又标榜自己公平公正,以正视听,您是觉得你很高明还是别人很愚蠢,极度反感!

您对各种海报等的吐槽很准确,没毛病,电影的定位属于“特别低特别亲民”,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听到这样的描述会有不舒服的感觉,你的优越感源于何处?选材、点映的讨论也还算保持克制,较理性!

您既然是技术贴,说我想看情感和思想的共鸣,没必要来看您的影评,那我们就论论,请问从“迎合”开始,你所指的“廉价的情绪与情感”是为何意?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可以用廉价和高贵的标准去衡量?这是什么样的标准?你是什么样的高贵的标准?说满足着观众最廉价却最渴望得到满足的一些东西,这些廉价的东西是什么东西?这些的设立,都是在放弃逻辑的前提下,放弃了什么逻辑?

然后讲到矛盾,核心矛盾的游离与缺失。你首先假设主题是民乐和西洋乐音乐形式的相互尊重,我们况且不讨论电影究竟是不是想要表达这样的主题,这是另外的讨论,也是您个人的理解,无可厚非;第二您假设主题是有悖于主流意识的差异的包容,很鲜明的观点,这就要说说了,因为我觉得这完全是您的主流意识对这个电影站在制高点上的同情和鄙视,这里面的非主流意识需要的是包容吗,完全不是,他们用自己微弱的力量来为自己的热爱正名,要换来的不是被包容这么可怜,您的两个假设里都提到二次元角色群,在第一个假设里,他们不关键,只是标签和噱头,第二个假设里缺少饱满的对立面的人设!个人觉得究竟是因为角色的需要去确立主题,还是主题的需要去设定角色都没有讨论清楚,就如此坚决的提出两个假设,还在这两个假设里完全否定了人设群,这是要怎样的人挡杀人的霸气,亦或者是我云人云的先入为主的聪明呢?起码我还是不认同的。

人物的灾难性刻画,说每一个人都是有性格没人格,您了解人格这个词的含义么,心理学上讲人格,是指具有自我意识和控制力,有感觉、意志、情感,指区别于他人,具有独特稳定的思维和行为风格;司法解释为具有作为独立自然人的资格。那么,您所说的没人格,是指哪种?有性格,却没人格,这可以理解为您用自己的左手打自己的右脸,连人格是为何都没搞明白就肆意拽词,到底有没有底线,有些观众直接爆粗口表达对电影的不喜欢,我个人觉得还更好,至少表达清楚,不忽悠,这样文绉绉的耍流氓明显更加恶心人!

逻辑转折生硬,您指的是时间逻辑,还是行为逻辑,还是人物的思维逻辑?时间逻辑很简明,电影不存在花哨的剪辑来运用时间逻辑,不需要论,那行为逻辑和思维逻辑,就来论论!您简单的描述为“转变说来就来,随便拿个理由来搪塞,异常疲软”,请明示!说“结尾的比赛虽然过瘾但很幼稚,接不上来就是输了吗?而且对最后比赛胜负起到最重要作用的是唢呐(应该是),整个过程中扬琴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这样的设置并不够聪明”。来论论,您是基于您对音乐知识非常充足的出发点,还是对音乐比赛评判有足够经验的出发点,还是对音乐有很深研究的专业人士的出发点,还是作为这场比赛的参与者的出发点,做出“幼稚”的评价?为什么扬琴要起到关键作用,您是什么逻辑?为什么扬琴不起关键作用,就叫做这样设置并不聪明?理由?我假想下,您的理由是,扬琴没起到关键作用,主角的行为光环满足不了您题目里说的“投机行为”,就是不聪明,对么,只是假想,您的高见?

内在矛盾不足以推动情节发展,这里面你提到民乐学生和西洋乐学生的行为逻辑,说“民乐学生不惜牺牲别人来证明自己,这样的设置说得过去,那这电影的三观就是有问题”,请问电影里民乐学生牺牲了哪个别人,怎样牺牲,牺牲了别人的什么,还是全部?我们看的是同样的电影么?说“就算西洋乐学生看不起民乐,但是人家并没有主动去践踏民乐学生的利益”,在您看来,民乐学生什么样的利益被你叫做利益,什么样的行为才被叫做践踏?电影有类型到“践踏”这样的矛盾设置了么,是您需要的太CULT导演满足不了么?个人觉得电影的矛盾明显就是借学生主体来体现民乐在现今西洋乐被广泛关注和需求的境遇下的生存现状,学校这样密集的题材集中区明明挑的没毛病,用人设为学生的角色的行为和思维逻辑来实现各持己见的表达方式,来唤起民乐的关注度!这么好的立意,这么接地气符合逻辑的展现怎么就三观不正了?是不是要像成熟的智者一样说教,对簿公堂,或者极端的腹黑者展开虐杀才是您以为的有逻辑?你有搞清楚这个电影的人设是学生么,背景是校园么?你可以在有前提的条件下提出不足,那样很好,但把您的逻辑标准强加到别人的成品里,您不觉得很粗暴和无理取闹么?说“就算西洋乐学生看不起民乐,但是人家并没有主动去践踏民乐学生的利益,你难道还不让别人看不起你?人家就算看不起也没有说出来啊,种种这些都是在民乐学生挑事之后才说出来做出来的”,天哪,您的三观建议您拉到太阳下面晒一晒。且不说你究竟有没有认真的观看电影,西洋乐的学生并没有说出来做出来,您到底看的是哪个版本?什么叫做你难道还不让别人看不起你?个人觉得你看不起我可以,您放在心里,但您既然表现出来了,按您的逻辑,就是活该,反抗者都不应该反抗?都是自作自受?简直愚昧!电影恰恰最高级的一点就是,我用我的技惊四座,让你们的傲慢与偏见哑口无言!

最后还有您还有个总结,提到“观众处于一种即被取悦又被冒犯的尴尬处境,可他们却并不自知”,救命啊,你哪来的莫名其妙自作聪明的优越感和制高点,就这种高度的人,狭隘到不自知,竟然可以义正言辞的让别人“学好汉语”,说别人“偷换概念”,还“大清朝灭亡了这么多年了,怎么还有人有这种二元对立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想法呢”,收起你那些半吊子的“巴纳姆效应”,并不是会拽文嚼字显得很有道理,就是有道理,在讲道理的时候,先把道理搞清楚,在拽词的时候,先查查词义,这是最基本的素质,本觉得您这样的评论不想过多计较,您既然满满的优越还容不下异响,觉得自己技术很赞,辞藻华丽,那可以,论论吧!

 5 ) 你人多你有理?来自二次元的少数派报告

二次元这种亚文化这两年在国内越来越火,火到很多公众号根本不知道“二次元”一词是什么意思也要在文章标题带上这词以便蹭一波热点,火到文化人许知远在做《十三邀》这个节目时有一期专门去采访了二次元圈子里的人。

许知远带着疑惑采访了几个热爱cosplay的小女孩,面对这些穿上各式各样COS服装活泼地蹦跶在漫展的小朋友,他第一次在镜头前表现得不知所措。他可是面对李安等众位大咖都可以表达自如的许知远,但面对这些想法与自己格格不入的小女生,他大概连准备好的采访大纲都无处施展,因为这是一个他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圈子,是他不知道如何寻找切口去了解的亚文化。

这就是二次元的神奇之处,天然自带一种把圈外人统统屏蔽的气场。不看动漫、不了解ACG文化的人,无法理解动漫控的快乐,更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们可以穿着各种浮夸的COS服饰旁若无人地出席各种日常场合,大众把他们形容成——奇葩。

就像是《闪光少女》里的学生不理解502宿舍一样,同学们不敢靠近这个群体、甚至以取笑这个群体为乐,然而,只因自己身处多数派就感觉自带光环站在高位去歧视少数派——这种优越感其实是一种狭隘无知。

《闪光少女》的女主角陈惊一开始也对502宿舍存在偏见,不过,陈惊虽然相对于502是多数派,但相对于学西洋乐的同学她这位学民族乐的人又成了少数派,这种尴尬的情况使得她为了寻求共鸣不得不放下偏见去接近502宿舍,去了解她们的爱好、接触二次元文化。这恰恰成了陈惊最大的闪光点——对于自己不知道不理解的事物,即使存在偏见和恐惧,也不会去反对打压,而是愿意放下成见去了解。

《闪光少女》里面展现的二次元少女、二次元文化其实与真实的二次元存在偏差,大概导演编剧都不是二次元圈内人,存在一点偏差是可以容忍的。但它至少勇敢大胆地去展现了这个群体,不畏旁人眼光去让该群体发声,告诉那些沾沾自喜的多数派——少数派也有存在的合理性。

这世界上很多人因为占据着大众文化的道理,就觉得自己站在了一个宇宙霸主的地位,某些极端分子甚至发明了一种文化纳粹主义,试图把自己不赞同、不愿去了解的小众文化、边缘文化一一铲除,以制造一个天下大同的假象局面。

殊不知,这世界有一些鱼是关不住的(不好意思虽然我不喜欢《大鱼海棠》但这句话真的蛮好用的),这些关不住的鱼就如同二次元文化、如同世界上任何一位少数派,他们即便受尽冷眼打压也坚定地站在自己热爱的事物面前,以一种与全世界为敌的气势去对抗某些狭隘的多数派。

而《闪光少女》就让我看到了这份为少数派辩护的气势,无论是对于二次元文化的挖掘、还是对于民族音乐的保护,它都做到了发自肺腑的“爱要大声说出来”。

面对大多数同学的嘲笑,502宿舍坚持我行我素;面对西洋音乐的挑战,民乐一派用对方眼中最土的唢呐去赢得胜利;电影里一开始遭受了心上人大量白眼的女主,最后用过硬的实力给对方一记漂亮回击……这些都是维护少数派的有力证据,是对少数派的温柔爱护。

坚持做少数派不容易,不因旁人的目光而动摇,“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朋友们,这就是摇滚精神、是“饮冰十年难凉热血”。少女能够闪光,就是因为从来不会委屈自己去迎合大众,无论你爱或不爱,我自发光,穿着COS服饰的动漫控也一样,不会因为你们的嘲笑我就脱下COS服。

你可能也曾因为太有个性太小众而不被理解、不被接纳,请不要怀疑自己,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特质才使你不泯然于众人、才使你闪闪发光,要记住“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走自己的路,添多数派的堵。

除了为少数派发声之外,作为一部弘扬民乐的电影,它在配乐上是下了功夫的,西洋乐民乐斗阵部分很燃,gala和杨宗纬的歌与剧情也特别贴合,值得一提的是,客串的陈奕迅贡献了全片最好的表演。

虽然这部电影的确存在一些尴尬的细节、也存在一些生套二次元而水土不服的桥段,不过没关系啊,正如电影里笨拙青涩的少年少女一样,这是青春该有的样子。《闪光少女》能有这份对少数派的支持、能有对二次元题材大胆的尝试,让人看到了国产青春片的另一种可能,给点耐心,去探索看看少数派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就像那头发出52赫兹声波的鲸鱼一样,即使很孤独,依然坚持歌唱寻找同类。

 6 ) 在现实中,民乐和西乐会像《闪光少女》中展示的那样互相敌对吗?

先说是不是,再说为什么。即首先:学西洋乐器的同学是不是看不起学民乐的同学从而导致了互相敌对。

对这个问题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即使学钢琴小提琴的同学远远不及片中人物那般飞扬跋扈,对民乐同学的蔑视至少在小范围人群中是存在的。即使作为更大群体的音乐欣赏者,想起西洋乐脑中的图景都是金色大厅整齐有序的合奏,而想起民乐都是凉凉秋风中二胡那如泣如诉的声音,很可能前边还放了个破碗。

而实际上,这两种脑海景象的差异就提示了接下来的为什么:管弦乐组同学看不起民乐组的核心在于民乐直到今天,都是缺乏“工业体系”的。

工业体系是什么?这就是西洋管弦乐的工业体系:

欧洲古典乐之所以到今天长盛不衰,在于通过巴赫、海顿等人其演奏形成了一套固定范式可复制的演出阵容。“模式统一”、“可以复制",这就是工业体系很重要的两点,也是给了西洋乐同学无穷信心的规整统一形象的来源。

海顿之所以成为交响乐之父,是因为西方管弦乐的这套体系自海顿起近于成熟。把基本模式确定下来以后,摇滚祖师爷贝多芬闪亮登场,开启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辉煌时代。

往后古典天才莫扎特,浪漫派旋律大师柴可夫斯基,古典浪漫混合的勃拉姆斯,别出心裁的德彪西,直到今天,西方管弦音乐体系的基本配置都是上面那张图,不论时期和乐派。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演奏都是一成不变的,针对有些作曲家的特别乐曲会加入特色乐器或增加某个声部的乐器数量,但基本构架是定型的。

这就构成了西洋乐器同学的信心,以及我们脑海中想起管弦乐组时的辉煌情景。

而民族乐虽自豪有着千年悠远历史,却至今未形成如此统一的演出形式,甚至在合奏乐器配置上都没有统一的说法。这就造成了在西洋玩家心中,民乐小打小闹的也算是乐器?也造成了大街小巷不见小提琴,却怜见瑟瑟秋风中古稀老人一曲惆怅《二泉映月》。

究其原因,就是民族音乐体系里,没有固定的合奏模式。因此民乐艺人走上街头,自开门户;因此钢琴同学觉得民乐就是在小打小闹;而这种情况给民乐作曲也增加了困难,曲谱的匮乏反哺了民乐的日渐式微。

为什么民乐组难以形成统一的合奏模式呢?

其一在于民乐里没有通奏低音,即对应于大提琴(cello)、低音提琴(bass)的乐器。浑厚的低音声部为合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深刻的意蕴,而民族管弦乐组没有这个条件,民乐合奏时往往需要大提琴、低音提琴作为通奏低音。也许低音在音乐演出里很少成为夺人眼球的“弄潮儿”那类,但低音相当于地基,整个和弦都是搭在作为低音的根音之上的,没有低音,乐队会垮,听觉感受就是音乐飘,不厚实,“没底”。

其二也是西方音乐与民乐很重要的分野:民乐没有和声。巴赫作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其一在于整合了欧洲各国种类繁多的乐器,开创了管弦乐团标准化编制的雏形,其意义在上文有讲到;其二就在于娴熟使用了复调写作,极大增强了合奏的音乐表现力。没有和声的民乐,乐器之间没有各声部的“合作”以共同实现某一音响效果,合奏也就失去了色彩。

由此可以看出,实际上就整体架势而言,民乐是没有竞争力的。民乐的优势,在于其单个乐器极强的表现力与细腻的意境。这两点可以就片中高潮情节“斗琴”来分析。

我觉得出于剧情需要,斗琴这一段西洋管弦乐组是放了水的。只论输赢的话,西方的竞争力不在钢琴,在于那个一脸死相的妹子领衔的弦乐组。

也就是我上文说的,西方音乐体系的优势在于能构造丰富和声表现的规整弦乐组,而我们来看看片中他们是怎么做的:

首先古筝女甩出了广陵散:

西洋组以德彪西相对:(阿拉伯风格曲第一首)

这一段算是分庭抗礼。

随后西方弦乐组上台,竟然来了一段野蜂飞舞:

我这个竟然是说:要想赢过民乐组,上野蜂飞舞意义是不大的。

野蜂飞舞无非是一个技巧的问题,虽然是基于西方乐器写的曲,对民乐是一个挑战,但其旋律重于和声,只要民乐玩家有能力,野蜂飞舞不是弄不出来的。而实际上我们也看到,民乐人接住了:

最后西乐组这边派出了钢琴:

这是一个很鸡肋的战术。钢琴虽贵为乐器之王,但演奏一段野蜂飞舞,在民乐面前很难说有竞争力。钢琴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同时构建和弦和旋律,民乐器里没有一件能做到这点,野蜂飞舞这一段发挥不出钢琴的这种优势。就个体表现而言,多数西方乐器都难以与中国传统乐器匹敌,提琴干不过二胡,打击乐擂不过大唐鼓,更何况钢琴与扬琴是同宗的......

所以民乐团搬出了扬琴:

接住野蜂飞舞的民乐团,最后上了唢呐:

唢呐是没得打的,百鸟朝凤一出,西方弦乐团完全接不上了。

他们想要赢的话,把野蜂飞舞换成随便一段巴赫的复调或贝多芬的交响,民乐是很难受的。但由于本片宣传民乐的价值导向,他们并没有这么做,在唢呐高亢的鸣啭中不知所措地结束了。

其实可以想见,西方管弦乐长于和声演奏,胜在气势和共鸣;中国民乐团精于个体表现,能构造出奇丰富的旋律甚至模拟马嘶鸟鸣,其合作而互相成就的空间巨大,也远远好过对抗相争。我们也经常能看到管弦乐与民乐合作演绎出非凡的音乐,民乐与西洋乐的矛盾,更像是也应该是马克思所表述的对立统一。

最后我想以类似《一代宗师》一段台词结束这篇文章:

其实音乐之大,又何止中西。无容相争,等于固步自封。在你眼中,这是一段斗争,在我眼中,这是一个世界。真爱音乐的话,中西何不是大同呢。

 短评

这才是青春片该有的样貌啊。虽然对其中选取的中西音乐和二次元动漫自己都不够了解,有部分台词和情感设置,感觉也是有些粗和尬。但内地大银幕上这几年真的没有出现过这么干净的青春片啊,青春片止于青春,砍掉中老年的意淫青春,就瞬间回血一半。鮑京京还是蛮用心和厉害的。

6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鲍鲸鲸的优势是台词(是优点也是缺点),导演和表演上很稚嫩、夸张,拍起来捉襟见肘。好就好在立意新,是正发生着的青春,不是老导演们的怀春。也能用新颖的形式去表达传统文化(鲍鲸鲸原来就是学民乐的),用武侠门派拍中西学科,再结合二次元文化(虽然现实的二次元并不是这样)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10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将民乐和二次元结合的点子挺好的,没有对亚文化猎奇很难得,斗琴那段有些想法。

14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还行

以为是部小片,没想到野心颇大,以校园视角和更轻松的方式达到了《百鸟朝凤》想要的目的,同时还塞进多个或大或小的主题;成功将诸如《初恋这首情歌》等同类型片的精华元素本土化,前半段关于民乐的大主题讲通了后,结尾萤火虫的万年老梗都显得没那么俗了;拍了这么多年的校园青春片,终于有部惊喜之作

16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风评不错但我不喜欢,直白到红专大上的价值观,奋力的把二次元和青春标签化、立场化的理念,土到了上世纪。多元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年轻人真的在乎二次元的主流位置吗?喜欢、理想或者热忱的投入都是自己的事,把为喜爱争位置当做一场竞赛,确实是一种老派思路意淫年轻的感觉。

18分钟前
  • 小托
  • 较差

好看,国产音乐电影、青春片这么拍就对路了,和风、二次元文化用得好,民乐与西洋乐之争就是传统与现代之争,学音乐的同学,让孩子学音乐的家长必看,结奏紧凑,演员自然,剪辑漂亮,小号范晓萱、小号多部未华子可爱,燃点与喜感交织,陈奕迅演的老干部是惊喜。年度华语十佳,四星半推荐。

2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可以说是非常惊喜!之前看发布会的时候面对一群陌生面孔,对剧情更是不知所云,总感觉这片子药丸。结果看完后发现演员对角色演绎十分到位,有强攻、有卡哇伊,还有帅男二,土女一。一群洋溢青春气息的民乐pk西洋乐的校园故事,爱情线虽老套,难得讲出新意,笑点设置自然,十分二次元,很中二。3.5

27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如果说《失恋33天》是灵气乍现,《闪光少女》就是匠气逼人,稚嫩的灵气和成熟的匠气都令人羡慕。

31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三星半,这是一部优缺点都非常明显的片子,对二次元的夸张与一些民族的世界的喊法,总是 有些别扭。不过,这儿片子有些地方太亮了,那些青春的、快乐的、无忧无虑的情绪,看几遍都会很开心,这是华语青春片非常少见的,真正的、难得的青春感,也是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以及,表白千指大人

3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1.不是这片优秀,而是太多的青春片太糟糕所形成的错觉;2.民乐+二次元的组合有点意思,但浮于表面,典型的空有一个概念,再套用日式青春片的模式,国产青春片成了。

3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较差

虽然有些地方还比较稚嫩,也看到很多日本青春片电视剧偶像漫的影子,但是国产同类型里可以说是非常优秀了,音乐方面太出色了,斗琴,最后演出都太棒了,梁翘柏功不可没,好几次听哭。不喜欢女主的我都舍不得扣一星。

41分钟前
  • 了不起的花轮君
  • 力荐

二次元少女看了想入党

44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对二次元文化的拙劣低俗又浅显的解读,弄两个吧啦啦小魔仙一样的女生就是二次元了?cosplay一下就是二次元?剧本没大问题,正常青春故事,但拍的好像学生作业,太粗糙了!少女心不是这样的!掀桌!

46分钟前
  • 拉赫玛尼诺妇
  • 很差

鼓励大过毛病。

4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导演的审美真的太重要了,加起来一个大写的“土”字。最土的还是理念,完全没有青春片的锐气,太老了。

52分钟前
  • 庚金少女
  • 较差

各种对二次元乱贴标签,各种令人作呕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女主角如果出生的时候恰好听到收音机假药广告,就去做苗医/藏医专家了?

57分钟前
  • 史密斯先生
  • 较差

不明白一些人给差评是什么心理 小时代左耳被骂的狗血淋头 稍微有个可以看的还要跟国外比比比 这部可以说是一部可以及格的青春电影了 演员也都是一群青春活力的新演员 表演也算及格了 很高兴能看到这样的电影 比一些强行装逼的强多了

58分钟前
  • sailor
  • 力荐

基本就是照搬了《摇摆少女》的套路,去掉所谓“二次元”的部分应该算是部体面的青春片,但是为了迎合他们臆想中的年轻观众,让主人公组了个乐团叫“二点五次元乐团”,说着“为了写好古风歌曲我把中国通史看了四遍”……喂!不要变成那种长大后就把比自己年轻的人当成大傻逼的人啊!

1小时前
  • 王大根
  • 还行

最后还是决定手松一下加点分凑个四星咯。其实问题真的并不少,但是1)二次元和民乐绝对不是强行拼贴,人物和情节基本确实是动漫逻辑,2)主题虽说飘忽不定但是乐团散伙那场至少打到了二次元与三次元逻辑的冲突,3)没有滥用可能的话语权力。我才不会告诉你们我被那两场演出燃哭了呢……😂

1小时前
  • 胤祥
  • 推荐

梁翘柏请收下我的膝盖,配乐和原声做得太棒了,激动得我差点“哇”一声哭出来!

1小时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