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龟也会飞

战争片其它2004

主演:Soran Ebrahim,Avaz Latif

导演:巴赫曼·戈巴迪

 剧照

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1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2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3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4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5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6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13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14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15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16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17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18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19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05:10

详细剧情

  伊朗与土耳其边境地区,连年战乱及外国入侵导致这里成一片焦土,民不聊生。少年们为了生存竟然捡拾地雷换钱,由于缺少安全防护措施,他们在突如其来的爆炸中失去肢体甚至生命。卫星(Soran Ebrahim 饰)是这里的孩子王,他带领小伙伴们过着动荡的生活,并见证着战争为孩子们的精神和肉体所带来的无法弥补的创伤……  本片荣获2005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特别推荐奖和和平电影奖、2005年Festróia – Tróia国际电影节金鸽奖、2004年罗德岱尔堡国际电影节人道主义奖、2004年伊斯帕罕国际青少年电影节金蝴蝶最佳影片奖、2005年墨西哥城国际当代影展观众大奖和最佳影片奖、2005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观众大奖、2005年圣塞巴斯帝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CEC奖和金贝壳奖、2004年圣保罗国际电影节观众大奖和荣誉奖。

 长篇影评

 1 ) 人的动物性

电影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那些由难民扮演的孩子们,成群成群的,其中很多是残废,如果算上每个人心灵上的创伤,我想应该是百分之百的残废率。一眨眼十多年过去了,不知道他们中间有多少人能够幸存下来,幸存者目前又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来看,那个地区仍然是动荡的,并且制造着越来越多的难民们,同时也诞生了IS这样的恐怖组织。这其中既有西方国家的干涉(片中的美国兵们),也有大国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故意挑起的冲突,总之情况是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糟糕。这些孩子们的命运让我想起了BBC的纪录片“非洲”中的一个场景,母海龟在海滩下了无数的蛋,孵化出来的小海龟们出生以后要从海滩自行爬到海里,而这一段路程中天空中的猛禽(忘了具体是什么)会猎食刚刚出生的他们,只有少数才能爬到海里存活下来,绝大多数成了别人的盘中餐。自然界就是以这样方式来演绎的,虽然残酷但总算达到了平衡。而这样的方式千百年以来同样适用于人类,战争时期血淋淋的杀戮,和平时期被美化的尔虞我诈的竞争。有点想不通的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进化了这么久,有了这么多的物质发明和璀璨的人文思想,最终还是改不了自己的动物性!

 2 ) 飞吧``我的海龟

    第一次看伊朗导演的电影,没想到居然是如此的深刻和渗人心底。心中的久久陷入那巨大的情感之中,无法自拔。无数个画面在脑中反复的萦绕,不能抹去。事先并没对她寄予多大希望,因为一直觉得获奖过多的电影反而不能证明她有足够的好。
 
    反战题材的电影很多,虽然属于同类题材的影片,但[会飞的海龟]的特别在于她的故事背景,和她的视角。其实我觉得[会飞的海龟]她到最后真正的反思已经不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一切一切,她已经超越了这个主题,表现出了非一般的人文主义关怀。影片的思想和手法让人想到高畑勲的动画片[萤火虫之墓]。战争虽然终会过去,但心灵上留下的创伤是不可回避的痛。
 
    故事从美攻打伊前几周开始,围绕一群生活在边境上的孩子讲述。生活在战争的孩子,是坚强的,也是脆弱的。在他们身上呈现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他们靠挖地雷卖钱来维持生活,很多孩子为此失去腿、手、乃至生命。或许他们对于战争的概念并不是那么反思,因为他们生下来就面对着满世界是枪、炮的世界。想到[萤火虫之墓]中,清太看到飞机轰炸时,那股高兴劲,“炸吧,炸吧”,不竟让人深深的叹气。
 
    不能忘记这些人物。“卫星”——他在孩子中有绝对的权威,即使是和大人交涉他也毫不示弱。戴着一副大眼镜,反扣着鸭子帽,骑一辆插满小玩意的自行车,偶尔吐几句英语单词。“汉高夫”——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人物,一个能够预言的人,忘不了他用他仅剩下的“手”和牙拆地雷那幕。“亚格琳”——久久不能忘记她把[里加]拴在树上,走后回头擦拭眼泪。她可怜,让人不忍,难以释怀。还有那个边说边哭边示范的孩子,是如此的善良,如此可爱。

 3 ) 残缺的不只是肉体

战争与和平,一个持续了很多年的话题。然而人性的自私与贪婪让和平变成难以实现的奢望。

卫星

影片里的主角卫星是这个似乎只有孤儿和老人的村子里不可或缺的人物,因为他会安装卫星锅和说几句英文,于是被这个村子视作掌握战争的关键人物。

后来断臂男孩姐弟来了,卫星对姐姐一见钟情,免费送了一根绳子,之后还处处关心姐姐。他帮姐姐打水,对姐姐说,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因为我用这辆自行车帮你打水,这是第一次,只为你而作的。这个村子里的人都用这辆自行车载媳妇儿的。

在这样的战争年代,这是多么浪漫的语言。可惜他选错了对象。姐姐注定不会喜欢上卫星,在卫星对姐姐说,“我等了好几年,一直在等一个女孩,是个孤儿,有两个弟弟也无所谓,你认不认识这样的女孩”之后女孩只是选择了提着自己的水走了,并没有对为了在她面前证明自己而潜水的卫星有任何的留恋。

卫星为了救姐姐的弟弟(其实是儿子)而进入雷区,他的手下之一对他说让他回去,因为手下前晚做了个噩梦,卫星会出事的,他愿意代替卫星去救那个孩子。然而卫星没有退缩,还是去救那个弟弟,并因此而被炸伤了腿。当然我想这肯定也因为姐姐,然而更重要的是他的责任,他说过他得对他的孩子们负责。也因为这样,所以他才会在这个村子这么的有威望。然而在他受伤的那晚,美国兵来了,手下给他带来了地雷交易的信息和几条红鱼,说是美国货。卫星惊讶的问手下怎么会英语的,手下说是卫星教的。其实卫星会说的只是那么几句糊弄人用的话。而那几条红鱼,在晃动了几下之后就掉色了,我想只是手下买来为了安慰卫星的吧。影片的最后,卫星拄着拐杖转过了身背对着美国兵,另一个手下问他不是一直很想见美国兵的么?卫星没有说话。我想卫星以前以为美国兵会带来希望,结果带来的是战争,是更无尽的绝望。

姐姐

姐姐是个空洞的灵魂,因为之前被好几个大兵欺凌了。所以有了个她憎恨的儿子,她和残疾的弟弟带着那个有眼疾的儿子,对外称是他们的弟弟。而她所想的则是甩掉这个儿子弟弟,和断臂弟弟自己走。所以她会半夜松开绑在儿子弟弟脚上的绳子,所以会在影片的最后用大石头绑着儿子弟弟的脚,把他推下了那条河。而她自己也最终跳下了悬崖结束了自己早已没有了灵魂的生命。

断臂少年

他有预言的能力,却对于他预言的一切无能为力。他预言到其中一辆卡车上的炸弹会爆炸,所作的只能是带着他的姐姐和侄子离开。而他的话被卫星的手下听见,从而被卫星知道他就是那个能够预言未来的少年。他预言了战争,预言了美国兵会来,预言了多少天之后会有大事件。然而在他预言了姐姐和侄子的死亡之后,只能哭着去寻找他们的尸体而已。姐姐说每次断臂少年的预言都会带来厄运,然而在这个战争年代,除了厄运还有什么可以让他预言?

影片里很多肢体残缺的少年,因为他们靠拆除地雷卖给别人赚钱,不小心就会炸飞自己的手脚,甚至是生命。然而他们残缺的仅仅是肉体么?

 4 ) 战争永无奇迹

这样一部有着有趣名字和绝高评价的电影,当我作为一部周末喜剧打开后,却被它的沉重和残酷所钳住。战争的实在之处,不是那一个个乌压压的重型武器,也不是电视广播高潮迭起的战报,更不是传奇般力挽狂澜的英雄故事,而是不断砸在平民百姓心灵与肉体的几辈人都难以愈合的创伤。当某个大人物的雕像终于被大卸八块时,又有多少平民丢掉了自己的四肢或是生命?祈求战争戛然而止,如同幻想乌龟也会飞。

影片的主人公们是一群孩子。‘艺高人胆大’的孩子王,绰号‘卫星’,善于安装天线和卫星电视,戴一副眼镜,长腿高个,懂半点英语,精于倒买倒卖,在几乎找不到精壮男子的难民营里颇有一副舍我其谁的架势。名为‘卫星’可是在却实为‘恒星’,身后一群小跟班,形象让人联想到另一个孩子王——《碧海蓝天》里小时候的让.雷诺。‘卫星’的绝对权威在一个无臂男孩到来后首度遭遇威胁......这样一部儿童视角的电影自然不会缺少孩子们的纯真烂漫。苦难中的孩子们早当家,可这不妨碍他们在一片焦土中依然寻到他们的童年,因为这是他们年纪该做的事情。

这也是导演的智慧之处:谁也不会愿意在一闷到底的电影中煎熬,而苦中作乐则让苦涩愈发苦涩。

随之而来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细节,他们在一片破败中演化出了自己的生存手段,在战墟中捡金属,搬运随时可能出现爆炸的弹壳,失去胳膊和双腿,和死神擦肩而过。如果这样,他们依然能够艰难生存下去,那么心灵的创伤却似乎永远无法愈合,最终将他们压垮。那个无臂男孩的妹妹让‘卫星’牵魂梦绕,可是这对兄妹的脸上却始终挂着只有大人才有的忧郁。‘卫星’不知道的是,女孩背上的失明男童并非她的‘弟弟‘,而是村庄遭血洗的那天被士兵强暴后而生。心头的巨石让她无法喘息,她不想再面对无数个明天,最终在下坠中与她的孩子离开着这个罪孽的世界......

下坠,与地心引力同向,如同放弃继续在现实中挣扎。’卫星‘的童年在那一天结束了,而战争还在继续。

 5 ) 那些不像孩子又非常孩子的孩子们

故事倒是很简单,在美伊战争爆发之前,伊拉克和土耳其的边境上,一群孩子的生活。因为战争,他们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双臂,失去了脚,失去了眼睛。要自己谋生——挖地雷卖钱。

故事的背景其实是很重的,战争,民族仇恨,难民。但是导演没有用浓墨重彩地用那个背景说话,只是把焦点放在孩子身上。十分的朴素,十分的真诚。

那些孩子哟,那些不像孩子但又非常孩子气的孩子们哟,让人心疼。

孩子的小头领,卫星,戴着眼镜,走街串巷,砍价还价,有一群小喽罗,俨然一副孩子王加很有责任感的工头模样。他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照顾一帮孩子的生活,也时时刻刻不忘记在孩子们面前做出老大的样子。——看他熟练地装卫星,和人讨价还价,敷衍村长们,还和那个难民女孩子说你是我这一生难得中意的女人,你真不知道他是十三四岁的孩子。直到他为了救那个小瞎子,被地雷炸了脚,躺在屋子里(似乎是一个旧装甲车之类的改装的)呜呜呜地哭着,呜呜呜,呜呜呜,谁也劝不住地哭。才让你发现,他原来也是个孩子啊。疼的受不了了,还有断了脚的将来,他有什么办法?作为一个孩子,只有哭啊。

而那个难民女孩子,亚格林,初看到这张脸。让人震惊。震惊之后,就是眼泪涌上来。她对着镜头,一句话也不说,年轻的脸上写满了无穷无尽的哀愁、忧伤、疲倦,这些都写在一张十分十分平静的脸上,一张堪比任何经典镜头的脸——苍老和年龄没有关系。可是,她也只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

所以,卫星的那个爱哭的喽罗,总是被人甩耳光总是哭的那个娃娃,一边哭还一边模拟大人甩自己耳光以告诉卫星是怎样挨了欺负的,是一丝丝亮色。


很感谢导演用这样一个朴素的视角去讲这群孩子的命运。而那些批评,那些反思,都是非常平和地隐藏在孩子的日常生活里了。在那个情境里,似乎只是看到了一群孩子的喜怒哀乐,在战争的间歇,一大帮的孩子,涌过来涌过去,只是为了谋生,但也仍然是该哭就哭,该笑就笑。为了保护自己,也一样会学着去用枪。等跳出来,仔细想想。那么小的孩子要去挖地雷,挖到的地雷以极便宜的价格卖给贩子,然后,贩子以高出千倍(忘记了在哪里看到的说法)卖给联合国。。那种愤慨,那种怜惜,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而电影里头,只是卫星爬上山顶和贩子的一番看似随意的对话。翻下石头来,卫星还要假装轻松地和孩子们说谈成了一笔生意。——为了谋生,孩子只有接受剥削。

而最后卫星在美国的坦克车之前背过身去,也是一个无声的态度吧。。开始的时候,卫星真的有美国梦么?最后,他是以这种背过身去的方式来宣告一个梦的破灭,以及一种新的生活态度的开始么?我不知道,因为实在是不太了解库尔德人和伊拉克人、美国人之间的爱恨情仇。

最后,这个片名,会飞的乌龟,据说是导演用来形容自己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虽然背负了重重的历史和苦难的现实,但仍然是要用细弱的脖子挺起来,飞起来。。是种象征。正因为爱之切,知之深,所以,才能够用这样平实的方式来表达。而当年与他竞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那个张某人,正是一个绝妙的对比——正是因为内心空洞所以才要扯个历史做虎皮大旗。(要我,真是不去做这样没脸没皮的参照对比。)

 6 ) Imagine turtles can fly, it's easy if you try

感觉最近看电影越来越浮躁了。

不知道是不是同类型的电影看太多的缘故,譬如迪士尼动画、漫威英雄电影和韩国犯罪片,看多了发现也都大同小异,就连是枝裕和的两部新片(《真相》、《掮客》)看到中间也没了兴致。

于是乎现在在电脑上看电影,几乎都窗口最小化,一边刷着别的网页,一边时不时往小窗口瞅个两眼,简直违背了欣赏电影的原则。朴赞郁曾经对于观众在手机上看电影表示震惊和惋惜,残念自己精心设计的音效在小型设备上消失殆尽。

但今天终于还是遇见了一部打动人心的片子,名字叫《乌龟也会飞》,标签是战争、儿童,评分高达8.9。

我喜欢看战争片,喜欢看被颠沛流离的命运拨弄的人性,不管是暗黑还是光辉,因为在最至暗的时刻,它才显得深刻。但看多了诸如《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芬妮的旅程》这类的片子,发现套路其实也差不多,无非就是用小孩来煽情,批判战争给无辜人民带来的横祸。所以这个电影一直躺在我的想看列表里,应该是在浏览相似战争片时随意标记的,因为是一部伊朗-伊拉克的冷门电影,所以找不到资源。

看标题和封面海报,会觉得是一部温情烂俗的儿童励志片,譬如经典的伊朗电影《小鞋子》,平凡如乌龟的小孩凭借努力和意志最终飞了起来。但看完之后才发现,落后贫穷的小孩诚然是真的,但飞起来只是一个让人心疼又心碎的愿景罢了,海报上小清新的蓝在电影里其实是一片灰。

伊朗和土耳其边境,战乱之下民不聊生,那里的孩子靠挖地雷换钱为生。孩子,也是这部电影里的主角,他们或多或少都身患残疾,象征着这个被外国掠夺残缺的国度以及从小便缺失的幸福童年,印象中他们在这个片子里很少笑。

会预言的男孩

被炸断双臂的男孩只能用嘴继续叼起地雷,这一幕真的太过震撼与揪心了。并且他还能看到未来的景象。这种超现实般的设定不禁让人感叹战争的波诡云谲,无数难民每天都提心吊胆,担心第二天随时将至的士兵与枪炮。

另外,它也让每次预言到灾厄却无能为力显得更加残酷。电影结尾,男孩看到一片湖中游过一只乌龟,不幸的是,它飞不起来,只能在水里挣扎翻滚,紧接着旁边出现了妹妹和妹妹儿子的尸体。男孩抽泣着赶到湖边,但为时已晚了,妹妹早已带着自己的儿子坠湖自杀。

穿红衣的女孩

封面的女孩就是妹妹,她的眼神和无数战争中的儿童一样惊恐和呆滞,她老是穿着一件深红色的衣服,在雾中犹如幽灵。封面上她还背着一个小男孩,看不见脸,直到电影里人们才发现小男孩其实是个瞎子。妹妹已经不止一次自杀了,她还想过要在湖中自焚,当点燃自己的衣服却转身看到自己孩子的身影时,她还是恍惚罢手了。

电影的另一处情节也叩问着人们的道德防线,妹妹把盲小孩放在雨中转身擦泪离去了,导致小孩自己走进了地雷区...小女孩为什么这么早就生育了呢?她为什么要抛弃自己的亲生儿子呢?她为什么想不开一定要自杀呢?....小女孩被一群士兵强暴的镜头让答案不言而喻。红衣小女孩无疑是这个被蹂躏国度的隐喻,而有意思的是哥哥一直不同意抛弃孩子,更像是站在道德制高点绑架的他者。

叫"卫星"的男孩

这个名叫"卫星"的男孩仿佛是电影灰暗调子里的一抹亮色。他戴眼镜、会英语,领导其他的孩子拾地雷,给村子装卫星接收电视信号,帮忙翻译英语给村子里的老人。

他爱上了女孩,跳进湖里给她抓小红鱼,最后却眼睁睁看着她自己变成了"小红鱼"而无能为力;看到盲小孩困在地雷区里,他不惜冒险推着自行车去救他,最后却被地雷炸伤了腿。他以及另外几个小孩让人们看到了战争中的一点仅存的希望,亦或是在身不由己的战乱中只能苦中作乐、苟且喘息?

《妈的多重宇宙》让人看到了生命的多重可能性。如果有平行世界,希望自己会是一个战地摄影师,勇敢去到战乱之地,这样感同身受会更加真实。也希望另一个平行宇宙的乌龟们能无忧无虑地笑着飞翔。

Imagine there's no heaven,

It's easy if you try,

No hell below us,

Above us only sky.

——John Lennon 《Imagine》

 短评

哪怕是乌龟也渴望展翅高飞,像镜头中的卫星和一群靠着挖地雷维生的孩子们一样都渴望自由,可战争从来没有胜利者,他们只是幸存者,挣扎着却无法逃出水面。红衣女孩让我看到了一个孩子灵魂的寂灭,像那红鱼死在血泊中、像那善良的红裙变得暗淡,哪怕是惹人心怜的大眼睛孩子都没能拯救她,残酷沉重。

8分钟前
  • 康报虹
  • 力荐

战区男孩卫星凭有限知识率残疾儿挖地雷维生。结识能预言的无臂少年与少女亚格琳。卫星爱上亚格琳,亚格琳却深陷被伊士兵轮暴并生下畸形儿的阴影……本片获奖无数,描述残酷环境下不灭与泯然的儿童天性,主题深刻细节动人。片名寓意低到尘埃的生命也有梦想。

10分钟前
  • 支离破碎
  • 力荐

如果说我们生活中的不如意让我们觉得悲惨~那么~与之相比能这样悲催也算是一种幸福了。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或许永远都不会真实的理解。但是仍可以从画面中看到战争中的一切~这是个灰色的电影!!!!

14分钟前
  • 默默仔是呆萌仔
  • 力荐

揪心,太揪心了。看着一群孩子挂着一张比成人还苦难的脸,在战火纷飞里求生存,揪心。

15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一边是牛B哄哄的童年,一边是生不如死的童年,皆拜战争所赐

18分钟前
  • blb
  • 力荐

孩子们的表演很出色,踩地雷那一段看得实在太揪心了,这种童年生活每天都是梦魇。

21分钟前
  • 青貓
  • 推荐

无臂男孩可以预言,但他还是无所改编一切,现实该来的苦难依旧会来,预知也只是平添一份痛苦。每次看到男孩用嘴含起东西,都会触碰到内心的某些的东西,眼前的已经够让人震惊了,而女孩背后隐藏的过往更触目惊心,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段苦难史。★★★★★

2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欲哭无泪。欲言又止,这样的电影,让我没办法跳出来对所谓的导演手法说三道四……

27分钟前
  • 李子鲤|Lilith
  • 推荐

残疾,预言,电视,武器,战争,帐篷,挂满杂物的破旧自行车,缺席的长辈,萨达姆的手臂,飞机洒下传单,浪花冲打海礁,雾中风景。太震撼了,小朋友表演得真好,画面美得就像摄影作品一样。明天一切就会结束。水中只有金鱼,没有孩子,没有孩子。

30分钟前
  • 蔚七于
  • 力荐

故事出人意料。主线非常简单,个体的悲剧映射了战争下的满目疮痍。在左右开弓的叙事下隔山打牛,耳光很给力,而且完全是内伤。画面布满乐灰尘泥泞,却包含水分,透析度极高。

31分钟前
  • 长胡子的心脏
  • 力荐

撇开谁是谁的救世主这些政治是非,这些孩子太让人心碎了,断臂男孩、盲人小孩、卫星……真的太心碎了。

3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大概是讲述战争与儿童最残酷的电影,最棒的一点在于导演的镜头没有任何指向性;令人心碎的大概是演员们的本色表演,因为这就是他们不可逃避的童年,与我们的日常有着天壤之别。

36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力荐

有两次从座位上震惊的跳了起来。

37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荣获多项国际大奖的伊朗影片,虽然略显粗糙,但对战争带来的伤害的描述却非常深刻,特别是以孩子为切入点,对比强烈,感受也更深些。

39分钟前
  • 乌咪
  • 力荐

贫瘠之苦,战争之殇,坚强的孩子,请不要悲伤。

40分钟前
  • Heyvin
  • 力荐

战争中的孩子,过于残酷的童年。他们不得不过早的成熟起来,去适应那些并不应该由他们扮演的角色,承担并不应该在这个年龄承受的痛苦。无需编造太多的故事,只要看看他们扭曲到自己都已经习以为常的生活,外人都会为之心痛。电影丝毫不给人以希望,那种阴沉的格调也许才是它最大的魅力。

41分钟前
  • deus
  • 力荐

这于我,比起那些装神弄鬼的恐怖片,更像是恐怖片。它的恐怖,不在于吓人,而是透过朴实的影像,将存在于现实世界生活中的残酷与不堪真实地展示给观众。看着孩子们在战争的摧残下苟且偷生的过活,于心不忍又爱莫能助。… 观影过程中不时联想起《上帝之城》里在巴西贫民窟里过着烧杀掠夺生活的孩子们。

45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2004年上映,那么影片中的孩子们真的经历过战争😭😭😭。静悄悄的震撼,与无人知晓一样。想说孩子们演得太好,但查后更倾向于他们表达的是真实经历过的悲惨生活。

50分钟前
  • 雨宫萤
  • 力荐

伊朗/童年/战争/巴赫曼·戈巴迪///当孩子们不得不捡地雷...拿起冲锋枪..

51分钟前
  • 是和有
  • 推荐

诗意而富有节奏的写实主义。导演尽量只将孩子放在镜头中,多朴实的镜头,也不乏从卫星角度俯拍的全景这样皆具塑造和叙事性以及回忆女孩被凌辱的抒情性镜头。地雷爆炸一场无疑是将希区柯克的悬疑理论运用得很完善的体现。除此外,“战争与孩子”,像此像伊万的童年才是应有的态度,而非小兵张嘎之类。

53分钟前
  • mOco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