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庞,村庄

剧情片法国2017

主演:阿涅斯·瓦尔达,JR,让-吕克·戈达尔

导演:阿涅斯·瓦尔达;JR

播放地址

 剧照

脸庞,村庄 剧照 NO.1脸庞,村庄 剧照 NO.2脸庞,村庄 剧照 NO.3脸庞,村庄 剧照 NO.4脸庞,村庄 剧照 NO.5脸庞,村庄 剧照 NO.6脸庞,村庄 剧照 NO.13脸庞,村庄 剧照 NO.14脸庞,村庄 剧照 NO.15脸庞,村庄 剧照 NO.16脸庞,村庄 剧照 NO.17脸庞,村庄 剧照 NO.18脸庞,村庄 剧照 NO.19脸庞,村庄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9 04:44

详细剧情

第42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2017)纪录片单元观众选择奖,法国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尔达与街头艺术家JR导演,纪录片伴随两人驾驶着JR的小货车穿越法国的村庄。一路上他们拍摄下所遇到的人物,然后在房子和工厂的墙上涂抹告示牌尺寸大小的肖像画。已申报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长篇影评

 1 ) 人性的社会

年夜看这个片子,安静、放松、人情味十足。愿意动脑子的就胡思乱想。不愿意动脑子的就看看行为艺术。几张照片就能把小镇激活了,效果还是很惊人的。不得不说,黑白照片和各种老墙搭配起来,低调内敛,没有一点违和感。

开车到小镇去,找个借口和当地人聊聊天,听听他们的故事,确实是人生中非常享受的事。它能让你以观众的身份看到别人的世界。我们这些年来也这样跑了无数的小镇。哎,普通人的历史啊,不过是人类长河中若隐若现、模糊不清、可有可无的那点星沙。想起来年前在袋鼠岛的农场看到了这样的星空,因为天气晴朗,所以能看到更多的星沙。夜空的繁星确实能让人着迷,我们看了很久,颈椎病都好了。不过我们走的那天下午农场就被山火烧毁了。

可以看得出,老太太的政治正确思维深入骨髓。随时纠正年轻摄影师的政治错误。老年人的朋友不该叫老朋友,应该叫长期的朋友。码头工人的老婆不应该认为自己是站在男人背后的女人,而应该是站在旁边。她的温和的、无所不在的政治正确在当今的民粹主义潮流下似乎于左于右都不讨喜了。左派要斗争,要呐喊,右派觉得政治正确是神经病,控制狂。两边越走越极端,撕扯嘶吼,没有互相包容共同把这个世界变得更人性的余地。老奶奶导演和年轻摄影师的这个合作还是很不错的,让观众看到即使在最艰难的地方,艺术也会给人带来微笑,温和而又调皮的政治正确能让人感觉好,不同意见和生活方式完全可以互相包容。生活原本可以如此放松安逸,却被一帮政治狂人搞得鸡鸣狗跳,简直吃饱了撑的。老太太导演已经于去年辞世,脏乱差的现世也真是没什么好留恋的。

老奶奶的发型不错,等我头发白了也搞一个齐眉发艺。哈哈

 2 ) 难得来世间一回,要玩得尽兴

我在2017年的最后几天里,看了「脸庞,村庄」这部纪录片。

而它成为了我的2017年度最爱。

用一个词来形容它,我觉得是平等

不管是影片的叙事方式,还是创作内容本身,都令人感到自在和平等。

正因如此,我在观影时产生了奇妙的参与感,仿佛我不是看客,而是一场旅行的同伴。

故事是平易近人地展开的,不绕弯子不装逼,有种直率的可爱。

这种可爱不是来源于未经世事的天真,而是历尽沧海桑田后,仍保有的赤子之心。

这是最难得的生命力。

1.

-成长和老去-

影片的两位主创,一位是法国新浪潮祖母瓦尔达,

一位是街头艺术家JR。

两人之间55岁的年龄差,也为这部影片带来了独特火花。

一个已经经历了多彩人生,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一个刚到而立之年,生命对他来说仅仅只打开了篇章。

共同点是,两人都对世界抱有好奇的探险之心。

主创们在出发前就达成共识——这是一场没有计划的旅行。

一场冒险就这样开始了。 所遇到的一切人和事,都是随机。

过程中,虽然两人也会争吵,但没有人会拿出年龄和阅历来说事。

他们就像两个孩子一样。

能看出年龄的不同,是在两人对待死亡的看法上。

死亡是瓦尔达会多次提及的事。她说这场旅行,很多初遇都是最后一面。

而JR虽然不愿直面死亡,但总是以他的方式在安慰瓦尔达。

在影片里,两种年龄带来的不同心态,也在互相影响。

成长与老去,正在同时进行着。

2. -脸庞-

影片中,他们会为偶遇到的人们拍肖像,再放大数倍贴在墙上。

一位老人与她独自坚守的房屋

这些面孔有群像,也有独照。有些有故事,有些仅仅是为了有趣和美。

他们不是伟人或领袖,都是平凡人。没有标签和符号,简单的脸庞只是每个真实的自我。

看着自己的五官被数倍放大,被更多的人注意和端详。这些艺术的参与者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影片中也一一记录了下来。

有些人感动,有些人抗拒。这些反应也组成了艺术的一部分。

3. -快乐的哲学家-

一次拍摄中,瓦尔达和JR偶遇了一位老人。

他一生未曾工作,靠领低保金救助。他可能没有子女和家人,一个人住在林中自己搭建的小屋里。

他非常兴奋地邀请两人参观他的地盘,因为他认为自己有一座最棒的房子。

这座在他看来最棒的房子有些简陋,但被他用别人丢弃的瓶盖精心装饰着,挂着风铃,缤纷的色彩竟然有着孩童般的浪漫感。

老人对他拥有的一切很满足。甚至发表了一段让瓦尔达称之为“文学家”的看法。

他就这样安然坐于四面透风的屋内,带着他充满天真的快活神气。

这是片中第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脸庞。

4. “山羊生来是带角的”

两人很喜欢拜访农庄。而不同的农场主,看待农业产业化的态度也不同。

他们先是到了一个半自动化的羊庄,里头的羊都失去了 角,也温顺地接纳了流水线的机器挤奶。它们被关在狭窄的圈内生活。

而另一个农场主阿涅斯的羊被放养在天地间,有着长长的角,它们的看管员是一匹马。

尽管利润不多,阿涅斯还是坚持保护山羊的天性,也坚持用手挤奶。

有着羊角的羊会打架,不免会造成伤亡。但没有了角,它们还是山羊吗?

影片内平静地诠释了两方的态度,没有偏颇。就像阿涅斯对待山羊一般。

而感情上有,这只雄赳赳气昂昂的山羊,带着它骄傲的角, 会一直站在阿涅斯的农场里。

5. -消逝的故人-

这是影片中第一次,瓦尔达说服了JR。

他们决定在悬崖边的海滩上 ,在一个海浪不断拍打的断石上,印一个少年。

这个少年是瓦尔达的故友,几十年前,瓦尔达曾为他在这片海滩上拍过照。

而如今斯人已逝,而海浪依旧。

尽管这个少年仅仅存在了一天。第二天,海水带走了一切。

两人坐在狂风大作的海边的这个画面,是全片最美,也是最有哲学意味的。

海浪,沙滩,生命。哪一样不是流动着消逝了,又重逢呢。

6. -平易近人的艺术-

旅途的最终,我想他们大概也理解了对方。

瓦尔达理解了YR不愿摘下墨镜和帽子的坚持,就像山羊拥有它的角。

而YR拍下了瓦尔达的眼睛和双脚,把它印在了一辆火车上,让它们代替瓦尔达去看更多的风景。

当一旁的围观的工人问起瓦尔达,艺术是什么的时候。瓦尔达这样说,

我非常喜欢影片里的艺术观,轻松而平等,简单而纯粹。

因为我也认为,艺术只是一个寻找自己的方式而已。它不需要被标榜任何意义,也没有既定的方式。

创作艺术是寻找自己。艺术家们慷慨地展示自我和想象力,那些被实用主义标榜为无用和疯狂的想象力,是宏大而独特的。

而欣赏艺术也是寻找自己。通过艺术去理解另一个灵魂,撞到了其他的想法,才了解了自己。

创作和欣赏,都是平等的。


※本文为原创文章 未经允许不得私自转载

 3 ) 瓦尔达是老了年轻人却不给劲儿

看了有点失望,真不如瓦尔达以前的片子。这种纪录片和摆拍之间的影像好像真实和诗意都欠缺了一些。看在新浪潮祖母都快九十的份上本来还是想给四星,但是摄影师那个装逼的形象从头到尾都让人太受不了,只能减一星。什么平常面孔平常村庄,一个正风光的摄影师和功成名就的老艺术就算带着平常的姿态走访民间,却也是让人觉得像是在用上帝视角一样无聊之余扫视下众生。唯一感动的是瓦尔达将自己垂老的一面毫无顾忌展示给众人,以及片子里那个老艺术家流浪汉的坦然。不喜欢戈达尔的最后结尾,都好不容易在凡间逛了逛,最后还要回去找仙人,摄影师一下就摘了墨镜这个设计也真是有点老套。

 4 ) 似空气,若有若无

一开篇的片头就把我迷住了,第一次见这样的形式,艺术也轻松,跟JR和阿涅丝给我的感觉很像。

每处黏贴结束后,他们两人并排坐着聊天,是一种总结,也是一种释然。他们背着面向我们。感觉刚刚好,焦点不会在他们的面部表情上,清淡美好的空中飘着他们的对话。好像在交流,又好像不知飘向何处。

看这部纪录片的开始,我一度觉得这是在做啥,有什么“意思”?他们驾驶着JR的小货车穿越法国的村庄。一路上他们拍摄下所遇到的人物,然后在房子和工厂的墙上涂抹告示牌尺寸大小的肖像画。他们和农场主聊天,和邮递员聊天,我觉得很惊讶,艺术离法国普通人的生活并不远。可能真正地生活着,就是最大的艺术了吧。

我想象着回程的路上,JR问阿涅丝,“你觉得这一路有意思么?”阿涅丝意味深长地笑了,“没有,也有。”

谁在乎呢,可惜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急急忙忙去奔赴那些“有意义”的事。静下来给生活多点留白,美好可能自己会出现了。

 5 ) 当你老了,皱纹里也可以看到肌肉

有个莫名的习惯,在旅途中的公路上或者飞机上,面对一闪而过的村庄,我总会去想那里住着怎样的人们,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我此刻经过,他们此刻又在做什么呢?而这部作品就沉浸式地把我这种想象习惯铺开,同时全程辅以摄影/装置艺术的欣赏(巨物爱好者同样巴适),让人仿佛可以嗅到乡村小路上的清新,感受到扑面而来海风的强劲,每张脸庞虽无特别,但那种真诚的笑容及每个故事都历历在目。

影片看到一半后,可惜我不会插画,就很且非常希望有那么一幅简单的画:一顶帽子、一副墨镜、一个双色布丁头、一身花衣服、一台相机、一辆mini van,因为贯穿整片的这些形影不离的元素看起来就很舒服,或者说它们代表了一种让人羡慕的对生活态度的坚持。尽管从头至尾一个一直在抱怨,一个一直在坚持,但最后为了安慰双色头,墨镜可以主动摘下,我们可以互相不理解,但是我们互相尊重,那份相知的感动与感激充盈了整个本已模糊的视线。欣慰的是,最后结尾的画面渐变成了动态插画,怎么、居然、可以这么懂。

这部作品会在人的心里留下一颗种子,一种感觉,当下也许无法具体描述,但会慢慢萌发,希望到了那一天,在你的皱纹里也可以看到肌肉。

 6 ) 看见,存在

震撼和感动。

原来巨幅照片有如此大的魅力。

当一个个活生生的脸庞,张贴在墙壁、谷仓、集装箱、水塔、火车上时,那些故事也在被记忆、镌刻和流传。

他们被看到、被听到,他们存在。

码头工人的妻子们坐在自己照片的心脏位置,阿涅斯说她们像鸟一样。而脚下,她们的丈夫慢慢走向她们。

JR在结尾处愿意为阿涅斯摘下眼镜时,阿涅斯说,我其实看不清楚,但是我看到你了。

阿涅斯觉得眼镜是隔离,所以她一直试图让JR摘下眼镜,想离他更近一点。虽然对于JR来说,这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罢了,但他为了安慰阿涅斯没有看到朋友的失落和对往事的感怀,愿意满足她的这个小小的愿望。

阿涅斯的眼睛、脚丫都被火车带向远方,她一生行走了那么多路,她看了那么多地方,现在她看不清楚了,JR就以这种方式让火车带着她继续走,继续看世界。

我们终将消逝,但我们存在过。

就像那只留存了一夜就被海水带走的照片。那又怎么样呢?

 7 ) 汹涌无尽的悉达多之颜

如果说今年戛纳电影节有什么爆点,那法国新浪潮硕果仅存的女导演阿涅斯·瓦尔达的新作《脸庞,村庄》(Visages, villages)无疑是其中之一(甚至是唯一?)。人们惊讶地发现,虽然新浪潮已经过去了六七十年,但瓦尔达给人带来的新鲜与感动却依旧如故——至少在电影节过去的一个多月里, 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震撼依旧不减,而且有趣的是,我们越是思考影片看似质朴和随意的手法,越能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大概一部可以称为“佳作”的电影,莫过于此。

《脸庞,村庄》是一部“非典型”纪录片;或者说,纪录只是这部电影的一个主要属性。影片记述了阿涅斯·瓦尔达本人和摄影艺术家JR在法国全境内开车旅行,途中不断为普通人拍摄巨幅艺术照片的过程,其中既有对事件进程、人物状态的现场捕捉,也充斥着随性的摆拍甚至虚构的成分。不过,瓦尔达似乎并不是很在意维护一种所谓纪录片的既定规则,甚或对于这样一位将近90岁的老人来说,她本人就已经是规则的一部分了。所以,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更像是一种艺术理念的“自赏”,它恰如其分地融合了作者性格中的种种可爱之处和艺术行为的真诚与高尚,如同瓦尔达之前拍摄的纪录片《拾穗者》(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 2000)中那个标志性的“心形土豆”一样,让人打眼一看既觉得好笑,又惊叹于其在平淡生活中发现艺术点滴的能力。

不得不说,想要获得“自赏”力相当之难,因其不仅需要创作者对自身理念和技法的高度自信,更需要理念和技法本身具有的高度的趣味性和成熟度,否则退一步则为“自怜”,进一步则为“自恋”,两种心态都将无法激起观众的认同和共鸣,使影片最终沦为自娱自乐的失败之作。

在影片里,瓦尔达和JR二人为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拍摄巨幅黑白照片,并将成品贴在建筑物上,使之短暂地成为当地的地标性景观。无论是邮差,石油工人,码头工人的妻子,还是面临拆迁的居民,全都在二人的创作范畴之内:JR用摄影车/静态影像记录,瓦尔达则用摄影机/动态影像记录静态影像记录的过程,静态与动态两种影像艺术嵌套在一起,使得影片的内容与影片本身共同描绘并构成了法国大众和社会的全景。

可以说,影像艺术的社会性是《脸庞,村庄》最为动人的层面之一。上层社会、布尔乔亚统统缺席,平凡始终凸显。当一张张毫无特点、无甚美感的脸庞被放大、张贴在某个村庄的一隅,其大小足以占据一整面墙壁时,“观看”它们成为了观看影片的必然进路。你无法忽视这些属于人的脸孔,它们也终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这样的展示中,人不再是普通的、淹没在群体中的微小分子,不再是环境中可有可无、无人关照的边缘性角色,而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具有艺术性的个体。不同职业的装束、动作充满了奇妙的美感,就连一只山羊也惊人地用自己的外观诠释着严谨的对称构图,令人惊愕于人造与自然中漫溢的古典主义绘画般的神性色彩。

影片内外,无论是片中被张贴在墙壁上的原型还是坐在银幕前的观众,都被这种艺术形式深深折服和震撼着——他(她)们,也许是在整个人生中第一次体味到,哪怕是再普通、再卑微的人生,也可以有进入公众视野的“辉煌”瞬间,也可以成为高雅艺术描绘的对象,也可以跳出琐屑、跳出日常、跳出工作,去接近艺术,感受生命存在的高级维度。

这是瓦尔达和JR这趟艺术之旅和影片本身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双向价值,其深刻的现实意义早在创造的过程之中就已经显现出来。这也是《脸庞,村庄》(或者说瓦尔达式纪录片)的特别之处:它深深地介入了现实,并意图通过自身的力量改造和美化它,希望通过艺术家的特殊视角挖掘出普通生活中的非凡质素;她没有猎奇地围捕普通人的生活状态,而是希望用艺术拥抱他们,让他们物质性的存在与精神性的艺术融为一体,从而达成一种对自身和他人的双重净化。

除了在沿途的村庄中记录普通人以外,瓦尔达和JR也试图在历史的片段交叠中探寻艺术美感与自身存在的关系,比如JR向瓦尔达展示了诺曼底海滩上一座从悬崖上坠落的巨型德国地堡,后者则拿出了自己年轻时为已故摄影师居伊·布丁拍摄的照片。二人和他们的团队好不容易将居伊·布丁的巨幅画像贴在了地堡上,但随即却被上涨的潮水冲刷地无影无踪。这是《脸庞,村庄》的另一个层面——即影像艺术的历史性,视觉艺术作品为历史线索构造出一种奇妙的交汇,但这些交汇往往转瞬即逝,在滚滚浪潮中显得不堪一击;而这些正是瓦尔达90年积攒起来的个人记忆,其脆弱易逝,让人不胜唏嘘。

片尾更是如此:瓦尔达和JR一行前往寻找老友让-吕克·戈达尔,未料怪咖了几十年的戈达尔至今依旧本性难移;他本人始终没有现身,只是故意在纸条上留下几句只有瓦尔达才能看懂的“密语”。短短二三言深深戳中了瓦尔达的泪点,我们无法确知瓦尔达流泪的原因,但清楚地知道她的哭泣是因为怀念——怀念自己的丈夫雅克·德米,怀念新浪潮时期那些一去不复返的好时光,怀念一切爱与痛苦交织的岁月——而在这些回潮的记忆面前,影像终究变得乏力起来。身为摄影师/艺术家的JR不得不跳出他的职业身份,甚至跳出《脸庞,村庄》为二人圈定的角色限制,化身为“少女之心”的抚慰者。

二人静静面对着日内瓦湖,湖水温润,但却与诺曼底海滩潮水的汹涌殊无二致。他们所寻觅和记录的脸庞,最终在拍摄者瓦尔达自己的脑海中找到了回响。这不禁让人想起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小说《悉达多》的结尾:

他不再看见自己朋友悉达多的脸,却代之以其他的脸庞,许许多多、长长一大串的脸……这人的笑容让他回忆起所有的一切,回忆起自己一生中当年曾经爱过的一切,回忆起自己一生中当年曾经认为有价值和神圣的一切。

 短评

可能是今年最有趣的电影之一,也是最佳结局(没有之一),因为戈达尔竟用一种混蛋的方式参与了编剧。“就算他是只臭老鼠我也爱他,”瓦尔达眼里含着泪,看到这里真的很难不感动。电影有种恣意浪漫的气质,瓦尔达本人亲自剪辑更是增添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谁知道下一段会去哪呢?跟着他们走就是了

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无情的混蛋戈达尔,有趣的灵魂瓦尔达。

10分钟前
  • Jeannels
  • 力荐

什么是艺术?瓦尔达就是艺术!就连艺术女神缪斯遇到瓦尔达都会说:瞧这个人,她比我本人还要艺术!

11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文艺小清新公路纪录片。“我完成了本周的锻炼” 戳中笑点。“这里有太多的回忆,我没有办法离开。每次相遇都是最后一次…”

16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照片会消失,生命会消亡,而电影永不结束,半个多世纪的神话今日云淡风轻,达到随心所欲的自由境界,既是深情回顾,亦对未来投以灿烂展望;镜头对准可爱平凡的劳动者们,捕捉动人的情韵神思,生命微渺丰美自在,我将带着你的眼和脚去远方;卢浮宫里的奔跑是光阴的回声,玻璃上的留言是爱情的永不停息。

2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每一次偶然都是奇迹,每一个脸庞都有故事。艺术的神奇在于它能将腐朽重生,为平凡创造愉悦,哪怕只有那么一瞬。看到阿涅斯奶奶在卢浮宫“奔跑”忍不住落泪,能保持这样悠然自得的创作心态真是可爱极了。

25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到马尼拉开教科文组织的会议,在同时举办的奎松市国际电影节上看到的法国新浪潮“教母”瓦尔达的新片。88岁的女导演真是到了“无所不能”之境了,简单、平实,却又妙趣横生;一老一少,一次旅行一次交往;一个拍静止人像,一个跟拍电影;脸庞画在村庄上,交谈散在行程中。啥也没发生,什么都表现出来了!电影玩成这样,老辣真姜啊!

30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力荐

8.5。末尾太伤感了,戈达尔阿,全世界都知道你的家了

34分钟前
  • ZHANGWANHE
  • 推荐

唉虽然还是十几年如一日的自赏式自指纪录片,但娃尔达奶奶还是那么睿智精巧,真是希望她一直一直这么拍下去。想到了本片可能出现的所有话题:工业,农业,农民,小镇,废墟,流浪者;还有当代艺术式的装置……但是谁TMD想得到本片的底是(挑战了影片结构的……)戈达尔啊!!!!!

39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如何优雅老去?不断创造,思考死亡,和花草树木一起动容。

41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没等到老朋友戈达尔,JR安慰瓦尔达:“他可能是想打乱你电影的叙事结构。继续各自的创作,或许有天你们的作品还会彼此交汇,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瓦尔达记得自己33岁的时候,戈达尔在她面前突然摘下过墨镜,就一小会儿。快90岁的她坐着轮椅在卢浮宫奔跑回忆《法外之徒》。法国电影新浪潮可真好~

45分钟前
  • 蜉蝣
  • 力荐

艺术是为了让人感到神奇,不是吗。祝你愉快,再见。

48分钟前
  • 起床,吃饭
  • 力荐

化学反应爆棚的老少组合,经过一个个村庄,把普通人变成艺术。最后在戈达尔那儿吃了瘪,“我爱戈达尔,可他就是只臭老鼠!”天啊瓦尔达奶奶简直是暴风雨可爱!!!奶奶你为什么这么可爱!!!给奶奶打一百遍call!!!

4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应该印张戈达尔不戴墨镜的照片,贴他家墙上。

54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竟然能够在一种随意自然中流露出无比的精致!!强调希望用视觉来实现震撼效果,肯定是完美呈现了。而其中蕴含对于法国电影的追溯(无处不在对于影像的敬意)和未来电影(视觉)艺术的探求更是老少视觉艺术家的合作成果。已经不仅仅是情怀和感人了。其中更是包含着对于每个生命尊重的内涵。

56分钟前
  • 迷影网
  • 力荐

用热爱生活这样的词组,似乎会拉低这部电影的丰富美感。但最酷90后的导演,如此鲜活出发、随手文章的创作方式,难道不让那些装老成、强说愁的创作者感到汗颜?一部关于相遇和交汇的影像作品。青春年轻的肉体,刷在了跌落海边的二战碉堡上。老人的眼睛和脚板,随着火车一起出发。你是否听到身体的钟声

60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一辈子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什么感觉啊,羡慕了

1小时前
  • 王大根
  • 力荐

是我最爱的那类纪录片。没有中心、没有重心、没有样式、没有目的,甚至见不齐要见的人,有个什么?灵魂。其实想给四星半,但在前头打上“4.5。”的习惯在本片结束的此刻显得空前龟毛,配不上那些灵光随遇而发的动人瞬间,配不上瓦尔达的卢浮游、戈达尔的留言、JR的模糊双眼,所以。我爱瓦奶奶。

1小时前
  • Ocap
  • 力荐

瓦尔达奶奶就是传说中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吧,纪录片依然充满可爱创意,兼具忘年童趣和生命豁达。这回她拉上一个酷似年轻戈达尔的摄影师,把一路上遇到的普通人打印成巨幅照片贴在楼房上,并记录下他们的反应。最后他们真去找戈达尔了,可惜扑了个空,瓦尔达委屈哽咽着说,我喜欢他,但他真是个臭老鼠!

1小时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结尾的惊喜不出预料的没有出现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