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

记录片大陆2017

主演:内详

导演:郑琼

播放地址

 剧照

出·路 剧照 NO.1出·路 剧照 NO.2出·路 剧照 NO.3出·路 剧照 NO.4出·路 剧照 NO.5出·路 剧照 NO.6出·路 剧照 NO.13出·路 剧照 NO.14出·路 剧照 NO.15出·路 剧照 NO.16出·路 剧照 NO.17出·路 剧照 NO.18出·路 剧照 NO.19出·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0 16:45

详细剧情

  《出路》跟踪拍摄了三位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历时六年追随三位主人公,记录下他们的梦想与当代中国现实的碰撞,这是不同地区的中国年轻人从学校步入社会的成长故事。来自北京的袁晗寒17岁辍学,3年后她游历完欧洲各国,考上了心仪的艺术学校,15年回国实习,在北京注册了她的艺术投资公司。湖北的徐佳,19岁,是咸宁高中的高三复读生,他已经复读了三次,最后如愿考上了一个二本。毕业工作2年后,2015年徐佳和相恋4年的女友决定结婚。来自甘肃的马百娟,12岁,在野鹊沟小学上二年级,条件艰苦,梦想能去北京上大学。2012年为了方便她上学,全家迁到宁夏,然而马百娟因为学习跟不上,第二年就退学了。15岁的马百娟独自来到陌生的城市打工,但因年龄和学历太低,屡屡碰壁。  中国当代青少年有着怎样的未来?这是导演郑琼在拍摄三名中国青少年时探索的中心问题。

 长篇影评

 1 ) 不想老家

老人家用存的低保钱和娃娃打工的添补,在外面买了房子,说不想老家,老家把我苦怕了。非常欣赏老人家有什么说什么。

自己读书时候最怕假期,一到假期就要去田里干活,第一份工作在富士康,加班太辛苦,偶尔回家连个休息也没有,早上六点多就被叫起来去干活:后来做乐视项目的制造部经理猝死了,自己也累的进了几次医院,各种慢性病都来了,每天都在吃药,最后只好和家里说,我快三十了,已经在外面工作,家里的农活实在没办法再去干了,你们就当作没我这个人。之后五年一直在深圳,身体也慢慢恢复过来。这两年几个亲戚整天没事拿我春节没回家的事来数落,村里好多人因为你没回家骂你爸妈,我在想,我回家被人骂,我没回家我的爸妈被人骂,我咋就遇到这些脑残的乡里亲戚。

 2 ) 徐佳的孩子长大了,有可能变成袁晗寒吗?

等徐佳的孩子长到袁晗寒那样的年龄,也会像袁晗寒那样的洒脱吗?显然不大可能。

抛开物质条件不谈,关键在于思维和观念,如果徐佳百分百拥有了袁晗寒妈妈的”思维和观念“,并据此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他的孩子还有那么一点可能变成“袁晗寒”(那样得为自己而活,或者有思考这种形而上问题的意识)。

徐佳这样的人有没有可能有袁晗寒妈妈那样的”观念“呢?

我知道,你们肯定会说不可能有,出身、成长在塑造一个人的精神气质、性格、观念上,是不可逆的。

但我觉得,世事无绝对。人还可以自己教育,比如通过看书,看纪录片,自己去独立思考。

导演郑琼本人就是一个例子。郑琼和徐佳是一样的出身,也高考了三次,没有考上大学,当过水厂女工;后来来北京闯荡,做过各种推销,卖报纸、卖电视节目;后来成为光线传媒的创始人。但人家始终是在做自己,不买LV,不参加同学聚会,不学开车,甚至不愿被鼓励。直到开始做纪录片,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没有为别人而活,这不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吗?

希望按自己的意愿而活的人多一些,这才是真正的出路。

就像导演所说,不把社会和教育往你脑子里塞得屎掏出来,就算你奋斗到了袁晗寒的父母那样的阶层,你以为你就找到出路了吗?

//mp.weixin.qq.com/s?src=11×tamp=1530545869&ver=974&signature=RtLy5nuH6JKCXx2KwIRNXuXNXnubxF6RPw0L0wojpK8OmOKnDGLsizmUrXOV1P4VR*LtV1UitpggF9ttLDewmlaHrT1b66rBJg1bp-MMKfFhR8-Slgdtv6cQW7Q1ugHD&new=1

//mp.weixin.qq.com/s?src=11×tamp=1530542993&ver=974&signature=ryyLMv58cWonbL75mj8FUUHBchWpnMGDkDEY-mIPSESs4-QYA-bSVNQ*JtiKGmTJqrlgw16GqLqADPUalmZNQ2FtLymyVniMzq9OoGiZrM3d-tQCaPxYpadZyB2wZyVD&new=1

 3 ) 要把在这个教育当中植下去的一坨一坨的屎都得挖出来,然后你才能变成一个真的人

因为片中的三位主人公分属于三个被定义的所谓“阶层”,所以对于这部纪录片的关注点很多集中在“阶层固化”的问题上。很多人会问:徐佳或者徐佳的下一代,会通过努力变成袁晗寒吗?

对于这样的提问,我会想要反问:变成袁晗寒有什么好吗?从整部纪录片所反映出来的袁晗寒的人生,值得羡慕吗?

导演郑琼的一句话是打动我、让我一定想要看这部纪录片的原因:要把很多在这个社会里面,在这个教育当中植下去的一坨一坨的屎都得挖出来,然后你才能变成一个真的人。

我知道很多人会觉得,无论袁晗寒本人感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无聊,对自己的人生是多么的迷茫,甚至导致了情绪的不稳定等等心理上的问题,她的人生依然因为优渥的家境而令人羡慕。我觉得这种想法,也算是社会给我们脑子里灌进的“屎”之一吧。钱解决不了马百娟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袁晗寒的问题,或许可以解决徐佳的问题,但能解决的只是他人生诸多个问题中的少数。

整部片子是压抑的,唯一发自内心的快乐的笑容来自那个走在上学路上的十二岁的马百娟,那是一种依然感到生命的丰盈与希望的快乐。而难以相信,这种谁都曾有过的快乐,在我们十几二十岁的年华间很快地褪去。到底是这个世界快乐太稀有,还是我们对生命的感知愈发愚钝?我理解中的所谓出路,大概就是抛光这个社会的所谓期待也好所谓禁锢也好,找回那个依然欣欣向荣的自我。 正如导演自己的话:出路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心灵的;出路不只是外在的,更是内在的;出路不只是社会的,更是自我的。

 4 ) 主人公和我是同一届毕业的校友,这是我的故事

在我的记忆里,09年暑假我曾听到过“徐佳”这个名字(作为复读两届以上的“活化石”有很多,每年总有几个名字会被老师拎出来“鞭尸”),咸宁高中早期还有复读五年等来自己的同窗好友毕业了回来站在讲台上的例子,我并不认识隔壁班叫徐佳的这个人,但提到同一届复读生的故事前就不得不提到我自己复读的故事......

我在2009年17岁那年参加了人生第一次高考,很不幸,距离重点线32分的差距让我只得接受复读的安排,咸宁高中有一套对复读生奖励的规则:分数在二本二(当年在第一批次重点线以下还有本科第二批次一,二类之分)线以上的复读费从免学费到奖励八千不等,在三本线以下的甚至要交一万元的复读费(我亲眼看见有个农村孩子的爸爸掏出一沓单张面额二十元的皱巴巴纸币来凑几千元的复读费)

电影里面里从03:50开始收钱的那个背影就是我当年的生物老师,电脑excel里面出现了我的好几个好友的名字。我在09年七月份的尾巴也没有等来那所二本外国语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一个大雨后的下午被分配到了高三21班,这里我提一下那一年复读部的规模:应届班有十八个班,复读部有七个班,分别是两个文科班(19-20班),五个理科班(21-25班)。徐佳所在的就是23班,他的班主任是我的英语老师,现在已经退休了。

复读部的开课比应届班早一个多月,我记得那段时间就是老师各种心理轰炸,讲了那些人从三本水平摇身一变进入了重点大学的各种成功案例,也暗示我们收心投入到新一轮的复习中去。我的班主任老师是个六十岁的老头儿 和和气气的,姓潘,他也负责23班的数学课,我本人其实数学基础并不差,但是由于各种心理问题作祟,数学一直考不好,那次复读后数学依旧失利了,也是大大的惨败,但英语考出了人生第二高分,也为我后来留学埋下了伏笔,也算是因祸得福吧。

复读的岁月基本和应届时期一样百无聊赖,很多人的荷尔蒙壮志在过了几个月后就渐渐消散了,周围换了一批人,但又迅速熟络起来,时不时把你的周杰伦借给我分享一下,我的篮球杂志给你看一下,中午就趴在桌上打个盹,目标单纯而又遥远:高考考出高分。这种纯粹感是我毕业八年后一直苦苦寻找但再也找不回的东西,只记得那会儿在青春荷尔蒙的驱使下我会恍惚着:我熬过了这一段,我上了大学,会有一个长得像张韶涵般的可爱女生在阳光和树影下等着我......

很快到了秋天了,马上就是国庆60周年大阅兵,平日里紧张的晚自习涵盖了九点半以前所有的时间,我记得那会儿在星空卫视上看到一部台湾偶像剧《败犬女王》的预告,片头里激情火辣的画面那段时间让我好几次想偷偷在晚自习时间溜到家里打开电视看上一段,后来在国庆节前一天放假的那个晚上满足了这个愿望,但是却失望地发现早已错过了那段戏份,从此再也不会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了,男生的爱好就是看《参考消息》里面冬天中国GDP就要超越日本的新闻,还有NBA火箭队,梅西 C罗,女同学就是私下里的悄悄话,内容我们是从来不知道的,有共同语言的时候仅限于讨论某道物理题,我平时最爱做的事就是下午上课前蒙着头趴在桌子上,听着学校广播里播放的《专属天使》《怎么办》《谢谢你的温柔》《只对你有感觉》和理查德马克思的《right here waiting》,那是个下载两首盗版歌曲都要逼着广大男生偷偷摸摸上网吧的岁月,有段时间我一有空就偷偷回到家打开千千静听搜着这几首歌词,抄下来,睡前小声地哼着旋律,直到被我那听觉异常发达的母上给呵斥......在无数个午休醒来的下午,当我听到这几首歌,我都在幻想着有一天我能冲出这个高中的藩篱,进入“水木年华”歌曲里传说中的无忧无虑的大学乐园

两个月一过转眼就到了元旦,每年都有晚会,这是唯一一个晚上在学校却不用认真自习的时刻,那年第一次有了烟花表演,我只记得自己急匆匆拿了家里的数码相机然后跑到学校去各种拍摄,这里我就放几张照片吧,大家可以对照一下电影里面出现的走廊和教室

走廊
教室

(我估计是不会有人知道我是谁的,因为曾经的这帮人99%现如今都在社会每一个角落里夹缝生存,不会有人闲得无聊来破豆瓣上面逛逛的)元旦那会儿大家消失许久的荷尔蒙又被点燃了,尽情的怒号,发泄心中的情绪,但大家都是乐观的,不论如何这个坎似乎注定会过去的,不是今年就是明年,就和人注定生老病死一样……

2010年的初春是在噩耗中度过的,家里的长辈得了绝症,走了一个黑发人,我打开那年初买到的《意林》杂志一遍又一遍读着上面柴静写的《看见》,然后有一期偶然看到了即将在湖南卫视播出的偶像剧《命中注定我爱你》的解析,又是个关于上错床的故事,而这次春节放假终于有机会看了, 当我呆呆地听着元若蓝唱着片头曲

“多想带着雷达到他梦里仔细调查,爱的正卡还有没有副卡...... 九十九次我爱他,少了头发会分岔,要他的想念每天准时打卡,爱像冰激凌在嘴里融化......

但是那个灰色的春天让我实在提不起兴致来娱乐自己的青春荷尔蒙了,总觉得这个世界好坏,先把人哄好骗好告诉你有童话有王子和公主,但却故意不告诉你人终有一死,人死之前有多么痛苦,没有人在意一个将死之人的内心有多么害怕

剩下的日子在我脑袋中没有了当初的轮廓,过年,返校,月考,周考,……白发人送黑发人,清明节多扫了一幢年轻的坟墓,爷爷被癌细胞侵蚀得只能拄拐仗了,他还想坚持到我高考志愿填完后再闭眼的那一天……其实我家里的故事也有很多,只是我从未向周围人提及,因为旁亲的离世可能并不算什么,但我是此生第一次见到有人就这么离开,我记得那年清明节4/1扫墓回家后,因为打不到出租车我一个人坐在公交的后排,由于晚上还要回教室晚自习,我抱着一堆上坟的贡品水果,所以尝试着闭上眼睛休息一下,公交上这时候突然放着发廊神曲《哥只是个传说》

“请你不要再迷恋哥,我只是一个传说,虽然我舍不得,可是我还是要说,你们还要记得我,尽管我还在漂泊,哥不会寂寞因为有寂寞陪着我......”

瞬间眼泪流了下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四月迅速到了五月,还是往常一样,突然到了月底的某天,我们最后一次拉开课桌,猛然发现这是最后一次月考了,具体的分数我忘了,但整理完教室也就到了说再见的时刻了,我是最后几个离开的人,班主任潘老师拿起一本不知道被谁丢弃的参考资料说:把这个三角尺和资料放在我办公桌上,下次还要用的,让他们丢了怪可惜的……我到看到这会儿顿了下甚至想上前去和他握个手,但是胆怯了,他看着我最后的一句话是:别给太大压力,好好发挥,就算怎样也没关系,路还很长……

没想到一语成谶,最后数学还真是不争气,不过勉强搭上了终点线的末班车,但是他的这句话我铭记终生,因为没有什么事比以后人生的路更重要,这一年见过了很多生离死别……爷爷的病也在六月中旬到了末期,我在一个人去底下县城大医院的公交车上想着志愿的事情,突然听到MV放起南非世界杯的歌曲《waving your flag》 真讽刺的,我可算不上旗开得胜吧!最后爷爷还是在六月底离去了,最后守着爷爷行将就木的身体的日子,我掏出了人生第一部手机(那会儿还不知道怎么传上歌曲),里面自带一首锦绣二重唱的《我的快乐》

“你坐过的沙发宽了,你爱的音乐停了,我等着你等成了摆设.......我的快乐,会回来的,只要清楚曾爱的那么深刻,不准问值不值得......”

我有时候在想:如果奄奄一息躺在床上的那个人是我,我会后悔这一生做过的种种么?我后来去了个学费很贵的的大学,为了以后留学,我一辈子也没见过几万元人民币就这么交进去的场景,我还天真的停留在“留学都是奖学金”那种乌托邦的幻想里,不过也于此,我整体见识到了湖北三线城市和江苏二线城市的巨大鸿沟。我的大学室友跟我侃侃而谈:他们高中就去日本参加交流活动,而且日本首相麻生太郎还接见了他们……很多江苏上海的高中孩子就已经去过了美国,参观了白宫南草坪,还去哈佛参加夏令营……这些都是我想也不敢想的,你能相信我高中同学暑假活动就是干农活和捉泥鳅么?

这部片子给我最大的冲击力就在于使我清醒地看到了我和徐佳的背景差异:他要骑着自行车半个小时才能回家吃口难以下咽的农家饭(抱歉不是歧视,我们那边乡下的饭真的没那么好吃,又油又腻);我直接步行五分钟到家,热菜热汤两荤两素全是我爱吃的,都是干干净净的瓷碗盛上来的;他的家庭背景也不是富裕,可能放假了还要回家干农活,我则是两手一摊宅在家里偷偷上一些不能言状的网站。

复读期间我的同桌换了一批又一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来自大幕的孩子,个子不高,但他数学很好,好到平常解题都带有一股傲慢在里面,但有些时候找我借钱买晚饭,我也没管他要钱,闲得无聊就讨论武侠,讨论金庸里面十大武功,最后变成我听他一个人侃侃而谈......高考填报志愿那天,我最后一次看见他,他无奈得说:今年不是很理想,只有去武汉科技大学了,我和我爸从我老家赶早坐班车加走了半个小时才赶过来,下午还要去看看助学金的事儿。最后他看着我上了老爹开的车,我能明显从他的眼神中读取出:为什么你不担心一年几万的学费,而我家里一年却拿不出四千元供我上大学。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

后来我读完了本科,出国读研,认识了一大帮挥金如土的孩子,体会到什么叫有钱又聪明,传说中的“穷苦人家的孩子勤奋又聪明”是不存在的伪命题,这两类人眼界就不一样,未来社会阶层就不一样,根本就不具备比较性,我似乎又体会到了当年同桌眼神的深层含义:原来你也有今天……

很多时候,我脑海里飞回到了那个高中,飞回到了我曾坐过的角落,再听听整齐的晨读声,和某个人贫困同学换了个人生,没有了可口的荤菜,我现在拥有的一切也都不存在了吧!

最后说句俗话:GDP世界第二的中国,像这样穷困的学生还有很多,退学的更多,你之所以看到了繁荣,是因为你早已忘了贫瘠的模样。

18/05/2018

============================2020年的分界线===================================

没想到这个两年前的随兴之笔迎来了这么多评论和喜欢,再次感谢众多遥远却又真实的豆友们,其实我和这个电影的缘分完全来自于一个偶然,我百无聊赖搜索以前高中的词条,发现了这个纪录片的某个镜头竟然拍摄的是我们班级的画面,所以我联系了导演,看到了我高中时期整个学校,甚至我所在的班级的样子。

我是一个很怀念以前生活的人,偏执到要把以前记忆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把握住(比如高考前一天我在做什么想什么)我成绩不好,所以这个四年的高中对于我来说疼痛多于喜悦,但是我怀念它只是怀念那段心无旁骛单纯朦胧的岁月,最快乐的是没有高考压力的2008年初春,那段时间最无忧无虑的日子就是趴在桌上听校园广播里放的2007年飞轮海,TANK的偶像剧金曲,以及课余讨论足球 NBA火箭队的岁月,还有女生念叨的吴尊 五月天 周杰伦 和 林俊杰。我的同学很多人早已工作,结婚生子,有些人那个夏天毕业后再也没回学校看一眼,到如今2020的疫情我甚至连回到老家在门口前徘徊一阵子的机会都没有了。

人生的每一站就是一个屋檐,大家因为一场雨相识,但天空放晴的那一天终究到来,各自散开去寻找下一个屋檐,直到尽头。

最后感谢自费咬牙拍出这部电影的郑导,她是个有信仰又有实践精神的人,虽然她不是科班出身,但凭借自身的刻苦钻研,以电影路人级别的基础硬是拍出了准纪录片级别的电影。希望社会能多多包容接受这类朴实无华的作品,一个好的纪录片往往能真实反映最底层的焦虑和环境现状,支持好的纪录片,是对我们这个社会最理性最冷静的反思与改进。

02/05/2020

祝湖北2020的高考生,拨云见日,守得天晴

 5 ) 壳子

看完片子觉得自己是个文盲,从小听到大的词儿想了半天竟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上网查了一圈仍然觉得迷迷瞪瞪,实在是觉得有些丢人。下面都是直接照搬来的名词解释,目前所知估计连皮毛都算不上,那就权且当是胡言乱语吧(看来人傻还是要多读书...)。

先看二者的定义:

阶级: 具有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财富、不同劳动方式、不同生活方式,或其他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等,不同意识形态的多个社会性群体。(主要是对社会资源、或者是生产资料的占有)

阶层: 在同一阶级里,由于经济地位不同而分成的不同的层次(例如农民阶级里分为中农、贫农);或在不同阶级里,由某种相同的特征而形成的社会群体(例如科举制形成的知识分子阶层)。

由此定义得之,阶级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下自然产生的一种意识,阶级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并非人力能左右,是多个复杂因素的集合体。或者说,我们可以把它简单的理解为,一个人属于什么阶级,至少从爷爷辈就已经确定了;同理,想要达到阶级的跃升,也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而阶层,有人说两者含义相同,也有人给出不同见解。单看定义,还是具有比较高的相关性,阶层是对阶级的量化,是阶级的具体表现,是当前社会时期的具体反映,具有可流动性。尤其值得一提的例子,中国古代的科举制&现代的高考,通过考试选拔出来形成的知识分子阶层(所以说,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真不是骗人的...)。

现在来看这部片子。 荒凉的大山,贫瘠的土地,穿着并不合体的甘肃姑娘马百娟,坐在几间土屋教室里畅想自己以后可以一个月挣1000快钱,三年后,15岁小学还没读完的她,嫁给了自己的表哥; 高考复读两年的湖北小伙徐佳,坐在堆积如山的书本里,终于如愿考上了二本大学,度过了四年上课打瞌睡的日子后,开始穿梭在各大招聘企业,两年后结婚成家; 从艺术院校辍学的北京姑娘袁晗寒,答应帮母亲打理咖啡店,每天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让自己不无聊,后来出国学习,三年后回国注册了自己的艺术投资公司。

这三个人,好像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像你,像我,像我们每个人。看的时候我也会好奇,这个憨厚的红着脸庞的甘肃姑娘会不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读完小学,步入初中,度过紧张的高中,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大学...而那个沉默木讷的湖北小伙,能够在大学找到自己的一技之长,充满好奇的面对精彩人生,活出自己的一片天...至于北京姑娘袁晗寒,可否把自己的热情持续投入在自己的特长上,热爱生活...

看,每个人都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每个人都希望生活能够按照自己希望的节奏进行。我想这就是纪录片的意义。它让我们看到自己身上套着的那个看不见的壳子,我们经历的事情,期盼的远方,努力的意义,都是目之所及,都在这个看不见的壳子里。 想要打破壳子吗?能够打破这个壳子吗? 我不知道。

 6 ) 出路

偷闲去看了在人大图书馆展影的纪录片《出路》,看之前有抱有极大期待。首先出路这个片名就一下子就勾起自己的兴趣,再进一步了解到,导演跟拍了六年,聚焦了三个背景迥异的青年的成长,这些都是我特别喜欢的主题。只不过,对出路的探讨,对岁月的观察,对成长的理解,从来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要么太过于写实,容易失了的精气神儿,要么太过抽象,显得空洞。
       整个片子看下来感觉特别压抑,好像成长是一件挺无奈,挺混沌,挺没意思的事。导演给我们展现了一种现实,一种可以刺痛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沉重。这种沉重表现在马百娟,一个甘肃农村山里的小女孩,从10岁的天真活泼,带着梦想,到最后16岁就嫁给了其表哥;表现在徐佳,一个小县城的孩子,复读两年才考上大学,在毕业时却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表现在袁晗涵,虽然出生在一个优渥的家庭,却找不到的一个明确人生方向,以致陷入孤独与迷茫。如果要横向比较,他们的处境,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阶层固化。毕竟马百娟和袁晗涵对比太过强烈,后者即使找不到出路,那也有家庭实力为其兜底,而不至于使她的生活跌入谷底。在现场和导演交流的过程中,很多人人表达了对马百娟的同情,以及对阶层固化的追问。我理解这种担忧,尤其是在北京这个地方,竞争太过于激烈,谁都不能保证自己总是赢家。一次失败,就有可能把原有的奋斗化为灰烬。特别是对于北漂来说,自己的原来的家庭,远不足以给自己的生活有一个保障。但令我惊讶的是,导演倒是站在一个很超然的视角,她或许对于马百娟这类人物命运已经见怪不怪了。有人会说,你当不了救世主,你的关切显得很无力,你改变不了任何人命运,你没有责任和权力去承担他人的命运。咋一听很有道理,但却让我感到很压抑。在你看来我的同情我的不忍,很廉价很矫情,但我却很珍视它。因为它是一颗种子,只不过在等机会成长而已。
        徐佳在片中占了很大的一个部分,甚至是导演相当重视的一个部分,毕竟这也是她年少的一个记忆-母校、复读。但是现场提问的人,居然没有一个人谈到徐佳,这让我感到很诧异。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徐佳的经历,和在座的学生太过接近的缘故,以至于太熟悉了。高考的复习的场景依旧那么熟悉,只不过不愿再回忆,至于未来的就业,作为人大学生,似乎也没有太多理由过于担心。但是我感触的不是徐佳毕业就失业的困境,而是突然冒出的一种深深悲哀。这种悲哀来源于,在当下的教育体系里,留给个人发展的空间是那么的小,一旦错过了窗口期,人的选择是那么的局限。更加悲哀的是,人一旦被环境束缚住了,又没有探求的欲望,竟不知人生还存在其他的可能性。
         最后说一说,看似自由的袁晗涵,高中辍学,开酒吧,出国,学艺术有着和大部分同龄人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她尝试了许多的可能性,但很可惜的是,少了对人生的深沉的反思。以至于她这种探索更像是在大型的游乐区,肆意的漫步游玩,看似丰富,实质却显得空洞。
          人生的出路在哪里?不知道。甚至有没有一条出路,我都不敢肯定。自己可能会困在一个迷宫里,可能会走进某一条岔路,甚至走进一条死路,前面有着重重的高山....但那又怎么样呢?本是一场游戏,何必太执着。

 短评

放在当前的历史环境 名字叫出身 也许更好

6分钟前
  • 头号精神病
  • 还行

果然富家女眼界还是宽一点的

8分钟前
  • Way-Kwok Chu
  • 力荐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家庭背景就已经决定了这个人的命运和一生,现实就是这么绝望。

1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千千万万的马百娟们啊

16分钟前
  • 又又
  • 推荐

平静的绝望,阶级趋于固化,打破阶级有多难,不知道,先从打破自我开始吧。

21分钟前
  • i Film
  • 推荐

感觉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这就是人的共通性吧。其实影片想要表达的并不是什么阶层固化,人生就是一场自我救赎的过程,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的,路最终还是要我们自己走。

24分钟前
  • 楢山
  • 力荐

甘肃会宁的那个简直就是我童年一个同学的翻版

27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出生已经决定了80%的社会,靠自己改变阶层越来越不可能!

28分钟前
  • Emma
  • 还行

浪费了一个好题材系列,拍的很业余,随便拎一个湖南卫视《变形计》的导演可能都比这个拍得好。不过还是拍出了一些时代的困惑,电影里的三个阶层都充满了无力感,每个人的表情都在诉说着生活的苦难。

30分钟前
  • 金敏丧
  • 还行

2014年,马百娟16岁嫁给了表哥。2015年袁晗寒在北京注册了自己的公司。2015年,徐佳仍在当初签的电力公司工作。——2018.6.30大象点映于贵阳。

35分钟前
  • 熊熊大水
  • 推荐

三星半,2009年低画质、低像素部分素材加分,有些纪录片的触动点在于,会让你觉得人人都是上帝眼中庸庸碌碌毫无出路的糊口动物,当西北的小学少女辍学无所事事地漫步郊野,当武汉懵懂青年大学生穿上不合身的西装去求职,当衣食无忧的北京少女无论身在国内国外都觉得空洞无聊,这种动物感会更强烈,所谓出路就是觅食,无他,吃不饱痛苦,吃太饱空虚;三组人,阶级差距,教育差距,财富差距,可选择的生活不一样,但面对生活的空虚可能都是一样……

3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高考不是万灵丹,大学不是万灵丹,考研、工作、换一个城市定居…都没有用的。还是自己,自己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

38分钟前
  • Lelia🌈
  • 力荐

我觉得每个人的出路都不一样,马白娟的出路是结婚生子有口饭吃,徐佳的出路是有个好工作结婚提高家人的生活质量,袁晗寒的出路是做自己喜欢的东西。

42分钟前
  • 白勺啊白勺的
  • 推荐

看得途中想起《人生七年》,一样是记录不同阶层的生活轨迹,《出路》却是更多了些挣扎的血肉。家境贫困的男性尚有家人支持,复读三年考大学;生活在大山里的女孩却只有七年的青春就要被嫁为人妇;家境优越备受宠爱的北京女孩,看似最为幸运,却也面临着人生的迷茫和价值的缺失,同样要面临出路的选择。

47分钟前
  • 蓝渐层猫咪
  • 力荐

书评本来不是吵架的地方,但是我觉得OMG42网友的发言实在太有意思,给大家解读下:“要不是有高考你们这些贱民连希望都没有,难道还不满意,不赶紧给赵老爷扣头谢恩?”

48分钟前
  • 那慕尔
  • 推荐

阶层会提供相应的试错机会,且上层无论如何都会有一个兜底的线在,但茫然是共通的,可能徐佳会多一分焦虑,马百娟再多一分无力。全片最难忘的就是马花了3块2买了新作业本后雀跃的神情,这是人类最宝贵的瞬间,但那眼里的光能持续多久又很大程度是由出身决定,这同时也是最难过的事情。

52分钟前
  • tapa nama
  • 还行

由于资金的局限整体略潦草,但人物选取很典型。除了马百娟面对阶级壁垒的无力,更真切体会到的是徐佳和袁晗涵面对遥远未来的迷茫与空虚。转眼间三年之后又是三年,那种走一步是一步,完全看不到未来却不愿去想的感觉自己虽然已经习以为常,但在银幕上以客观视角看到这份真实的空虚还是觉得太可怕了。

53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国内这种数年跟拍某个人或某一群体类似题材的纪录片还是屈指可数的,加上个人有所共鸣绝对是上乘佳作!此片展映后目前也还出于点映阶段,所以很庆幸能得到资源并观看。纪录片内容条目有不多说,主要看其内核。本人目前其实也还在寻找自己的“出路”。片子跨越6年跟拍了中国当下社会上中下阶层三个主人公的成长,正如导演郑琼所说这基本就是一本相册。就我来说跟片中徐佳年龄相仿、情况相似,我也曾复读上大学、做过电销。而人生也是随时在寻找出路。

57分钟前
  • 秀才Bui出门
  • 力荐

三个人,三种生活轨迹,发展脉络交叉展现的人物状态,发人深省。

1小时前
  • Mung
  • 推荐

改变阶层是很容易的,向下掉的空间还很大。

1小时前
  • 福禄寿喜锅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