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安德烈晚餐

剧情片美国1981

主演:华莱士·肖恩,安德烈·格雷戈里,让·莱瑙尔,Roy Butler

导演:路易·马勒

播放地址

 剧照

与安德烈晚餐 剧照 NO.1与安德烈晚餐 剧照 NO.2与安德烈晚餐 剧照 NO.3与安德烈晚餐 剧照 NO.4与安德烈晚餐 剧照 NO.5与安德烈晚餐 剧照 NO.6与安德烈晚餐 剧照 NO.13与安德烈晚餐 剧照 NO.14与安德烈晚餐 剧照 NO.15与安德烈晚餐 剧照 NO.16与安德烈晚餐 剧照 NO.17与安德烈晚餐 剧照 NO.18
更新时间:2023-11-09 20:47

详细剧情

整部影片讲的就是一个演员兼编剧跟一个导演在餐桌上讨论各种人生话题,有很强的思辨性。片中的两个男人,“我”和安德烈。一个是心比天高,另一个则安于现状。两人在一顿晚饭的时间里谈了各自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和迷惘。说起来,这两个人无限的平凡,不仅貌不惊人,甚至你回过身就会忘了...   1957年,年仅25岁的路易·马勒执导了《通往绞刑架的电梯》而一举成名,影片蓄意的打破了传统法国电影的叙事习惯,偷师于好莱坞四五十年代的黑色电影的风格化叙事,奠定了个人风格的基础,甚至被誉为是新浪潮的先驱。而这部《与安德烈的晚餐》是导演移居美国后制作的影片,其以两个知识分子在一家餐馆的心灵交流为主线,但采取的是将剧情片与纪录片融合一起的叙事方式,而富有探索精神及实验色彩(后来徐静蕾的《梦想照亮现实》便是明显的借鉴于本片)。标准公司即将发行的版本不但重新修复了画面,还收录了...

 长篇影评

 1 ) 安德烈的生活

安德烈的生活丰富迷人,充满了戏剧性和哲理性,他的故事本身就可以变成一个戏剧的剧本,只是他在电影里口述给我们而非导演给我们看,我们在听安德烈的戏剧。而沃利,是个生活困窘的普通人,每天就是想着赚钱付账单,同时也有一些小确幸,很像现在996的社畜。这样的编剧显然编不出什么充满曲折的故事,所以他只能靠当演员养活自己。虽然他很满意自己的生活,但是观众并不满意这样的平凡故事。

安德烈一开始的故事带有强烈的传奇性。40个人,语言不通,去往一个森林,去演他们自己。非常棒的开头,还有最后的人体万花筒,那种活着的真实感和狂喜,让人神往。这样的编剧,确实是个好编剧。沃利还可以勉强跟上。

接着,他讲了他和小王子的一些巧合,让他感受到宇宙的神秘,灵魂的振动。此时沃利已经彻底觉得他大搞迷信活动,而开始他的科学主义那套乏味又机械的对世间的解读。而安德烈一直再问,不是如此(灵魂的冲动),你说这只是一种无意识的巧合,那人们又要如何做出人生的每一个选择呢?沃利(也是观众们)你是怎么生活下去呢?沃利看来只是有什么做什么,为了活着就要住和吃,为了付账单就要工作。但是为什么选择了编剧和演员的工作,而不是其他呢,可能沃利也说不明白,这难道是某种科学决定的?

然后安德烈接着讲到独处,孤独与死亡的直面。讲到他的被埋入地下的假死体验,讲到他母亲去世,明明如此悲伤,出去社交朋友们却一直在讲笑话。讲到他自己也从来未看清妻子的情绪,而一直在扮演他的丈夫角色。这一切让他痛恨。他首先要在之前的故事里活过来,脱离人类社会的概念乃至语言的桎梏(森林故事),才能在回到人类社会时摒弃“噪音”,看到居然有那么多人,都像个机器人一样生活,他们在按照社会预期扮演自己的角色,而内心不再有真实感受,像个“僵尸”。

而沃利的拉丁老师和黛比的服务员工作,都让社交场所的人非常鄙视。沃利也体会到周围“僵尸”的恶意,却也感受到温暖,例如那个电热毯。他决定这就够了,有吃的,有温暖的住所,生活就不算差。他决定不去面对喜马拉雅山和欧洲某个偏僻的森林,就呆在这个他从小成长的地方,他熟悉每一条街道并在那里留下不同回忆。就这样,生活已经很真实了,不需要再真实了。

安德烈买了单,并将回去筹备下一个戏。沃利为这省下的钱开心的打车回家,继续他的缴付账单的生活,他们按照不同的轨道相聚又离开。无法说服或改变对方。

结尾的Gymnopedie No.1真是好听,这个版本也非常美,和夜色一起,温柔的带着思绪漂浮。

后劲很大的电影。

 2 ) 印象最深的10分钟对话

本文有剧透。

从麦基的书上知道这部电影。
在有一个章节,麦基说,平均下来,电影的每一个场景不能超过两分半,否则节奏就会太慢了。说完这句话,他就说起了这部电影。乍眼看起来的话,对话那个场景长达1个多小时,似乎就与麦基说的原理不符合了。但麦基却说,观众的想象力构建场景的能力是无穷的,Andre 和 Wally 的对话更像是在讲故事,这些故事成了看不见的场景。

读到这里,我很好奇,找来了这部电影。

电影里信息太多,我有点消化不过来了。
但有十分钟的对话让我印象深刻:

(1) 1小时37分左右

Wally说,Andre 的有一种行为让他感到困惑,为什么 Andre 和他的那些朋友,在做那些事情的时候,都尝试去去除目的性,追求一种纯粹的存在感。他觉得,人的本性里就是有目的性的,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目的性的。

Wally举了一个例子,他说自己在家里,如果无所事事(也就是说的没有目的),就会找本书来看(于是有了目的)。

Andre反问道:那如果 Debby(Wally的女友)也在呢?

Wally 惊讶地说,也是一样的,他可能会和女友聊天,或者各自干各自的,为什么一定要追求仅仅是两个在一起,别无其他的纯粹状态呢?

Andre又反问:因为那种状态让你觉得紧张吧?

Wally激动地说,他为什么觉得那很让人紧张,他只是觉得那很可笑。

Andre就讲起了一个故事,当他去西藏的时候,住在当地的农场里。晚上的时候,大家会聚到一起喝茶,如果没有任何事情必须要说,大家是不会对话的,就静静地喝自己的茶。如果你想要做什么事情,你应该是要有动机的,但是如果你没有,而你却总是想要去做,那你就得想想了,你是否只是机械性地习惯在做。如果真的是那样,你得想办法改变你的生活了。


(2)1小时40分左右

其实就在上一段对话之后,我听到了另一段有趣的对话,大多数内容是 Andre 一个人在说。

Andre 说,如果和一个人(指她的妻子)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会说,浪漫都会退去,这本就是这样的。但他完全不同意这一点。他觉得,你需要非常坦诚地持续不断地问自己,你的婚姻还是婚姻吗?这是一件非常令人恐惧的事情,你可能会发现,你曾以为你是在生活,你却实际在表演。

Andre 说自己曾经一直带着妻子的照片,时不时会拿出来看一下。以前他一直觉得,那张照片里,他的妻子很漂亮,很性感。直到有一天,他突然觉得,照片里的女孩其实很迷茫,脸上带着忧伤。他说,恍然发现自己以前从没有真的看懂那张照片。他开始发现,自己是个机器人,在自己的生活里表演。扮演着丈夫、父亲的角色。以前,他甚至演得太好了,不允许自己生气,好像在包容一切。但是,现在不同了。他会对孩子和妻子说,你们太让我生气了。他也允许自己去想一种可能,如果余生不再和妻子一起过呢?他庆幸地发现,自己是多么地想和妻子共度余生。这样思考是有益的,他的行为不再变得像个机器人,按照他说的,变得有了动机。他说自己学会了怎么去对另一个人作出反应,意思好像是说,去看看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再给予反馈,而不是机械性、习惯性地去反应,从而成了一个演员,也欺骗了自己。




最后说点其他的。
在两人所坐的餐桌旁,其实有一面镜子,时不时镜子里会反照出 Andre 的脸,在IMDB上看到有人说,这部电影不是在餐厅拍摄的,而是在一个摄影棚里。而这面镜子很重要,它让地点更像餐厅了。




 3 ) 关于安德烈的晚餐

因为有朋友推荐,而且片中两个作者/演员马上会到伦敦开个讲座,所以找来看。事先已有了看话唠片的准备,实际上要比预想的有趣。导演剪辑和角度看上去不动声色,其实现得出水平。
Wallace Shawn无论长相还是说话腔调都是非常有喜感,他有出演公主新娘一片,难怪那么眼熟。顺便推荐那个很cult的片子。
这是一个关于对话的电影,剧本是由这两个演员写的,对话也是他们所处的纽约知识分子圈会说的,我看的dvd没有字幕,全神贯注还是有点儿累。他们的对话有些很有意思,也有些人指出,只不过是浅显的哲学课,而有些则是比较dated。Andre那种对西方文明现代生活的迷茫,并不新鲜,而到深山老林里追求spritial那一套,现在看来更是嬉皮和new age。比如他提到的在苏格兰的那个社区Findhorn,Steve说在80年代很盛行,而且后来也发现那里传出的一些’魔力的奇迹‘并不属实。Andre是个很会说话讲故事的人,而且也非常有感染力,小王子的段子固然有趣味,而讲到现代城市生活的疾病,人们深陷其中而不自知,确实可以让听众感触,我觉着这也是那么多美国有文化的名人加入一些精神宗教組织的原因吧。好在电影后半部Wallace加入了讨论,他平易近人的人文思想和Andre高大深远的精神论是很好的平衡。他觉得每天最大的快乐就是早上起来看到前夜的冷咖啡还在桌上等他,晚上没有蟑螂掉进去死在里面。What more else do you want? Andre对他使用电热毯认为是把人类与现实隔绝,从而麻木。Wallace说可是纽约的冬天是很冷,我的公寓就是tmd冷,我必须要用电热毯啊!
导演并没有对这两个人的讨论做出一个孰高孰低的结论,只是给了观众一个观察者的角度。两人结束晚餐后,Wallace搭出租回家重新审视了在午夜的纽约街道,这个充满着生活回忆他居住的城市,在Eric Satie的Gymnopédie No. 1的旋律中,也许something’s changed.
这是点睛之笔,把刚才一大段亢长深奥的对话,轻巧地拉回现实生活。我甚至觉得这个片的意义并不在于那通篇对话,如同侯麦的绿光,在你经历了一个似乎沉闷的旅程,而无意间发现终点是如此的不经意的让人回味。这个手法也让我想起了很喜欢的卡佛的短篇‘the calm’,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在理发店等候的时候听着别人说了一大通关于打猎的故事,然后当理发师在给他理发时,手指触在耳后,他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平静,无意间他的生活或是他对生活的想法有了些许改变。
所以对我来说这个电影的重点并不全在于如何有深度的(或是装逼)的对话,精彩之处是在于开头Wallace穿过还是乱糟糟的80年代纽约街道,布满涂鸦的地铁呼啸而过他的秃头,在高级饭店的self conscious,颤颤巍巍的老伺者,这些都是幽默的对荒诞的每日生活的脚注。当然还有这个美丽的结尾。
无论你认为是这部片是装逼还是催眠,很多之后的影视作品有对其隐射或恶搞的桥段,还是说明了影片的经典性。而90年代一批美国独立hipster话唠片我想也一定有受其影响。

 4 ) 你分得清虚像与真实吗

正如前不久我要破解“虚像”,看到本质;

正如一些人就算有机会(指的是物质能力)停下来,ta们也不敢,毕竟与世界暂时“脱轨”是件多么危险的事情——也许ta们敢抽烟喝酒,勇于慢性自杀,但一下子抽离去探索全新和本质,这是大多人害怕的,甚至不敢多想。但公平地说一句——正如没有绝对的知识,本质很可能不存在也不绝对,光想不做也有早死的危险;

发呆与无所事事也是一种能力,不要轻易去judge任一生活状态;

感到虚无,也说明敢于思考,敢于真正花时间精力面对孤独、死亡、以及肮脏不堪的自我(内心);

但行动上不虚无也是一种珍贵能力——给自己找目标和乐子,物质是先验中的先验,面对吧,身体是存在的!行动是本能的;

无论在恍惚,还是在孜孜不倦忙忙碌碌——请相信,实际上没有一秒是“白白”度过的,而且,就算“白白”又怎样?大约几十年后,变成星尘的你有比几十亿年还大的几十亿年飘荡在宇宙中;

双方的理论不是非黑即白,我根据现阶段的状态(谨慎用词,因为我很可能未来观点会不同,我把不可知的自己如白纸一般保留)都有赞同和反对的部分。比如我赞美科学,因为科学可以自我推翻,科学让我尽力把握知识去认识世界本质的一面。我也赞美无目的地去感受、体验,这是真正不被任何——如虚荣或惯性的观念/所谓的责任/社会身份牵着鼻子走的时候,此间可深刻观察自我德行和德性。忘我是奢侈的,不应对此马上害怕。

我反对探索自我非要去珠峰或撒哈拉沙漠,如果有去的动机,那一定不能是刻意探索自我吧?我会好奇沙漠长什么样,好奇最高峰下俯瞰的世界景象,也许这顺便能让我思考自我,但真正地探索自我,还是得靠自己,地点环境等是其次,别被异化。

我们很可能活在不真实的表达中:顾左右言其他,转移话题……该痛快哭时却在伪饰狂笑……这也许是为什么豆瓣这类平台如此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豆瓣和朋友圈是割裂的,我以前也是。我在最近一年难得的真空(指的是我不给自己任何标签和身份,我很厌恶人非得要个什么“正当行当”去标榜可怜的自己)里把它们合一了,甚至在日常生活与人交流的内容、态度也合一。在我有机会不伪装时,我就是要疯狂不伪装疯狂表达。谁知道被迫陷入不真实时又是什么时候呢?唯唯诺诺、遮遮掩掩、有所保留、太多保留……

我故意放大天性中是我的,也更是我童年时的轻松自由。

观影过程更深刻认知自己的注意力缺陷……台词稍不有趣我就走神,多加锻炼~

 5 ) 隔行如隔山,我祝她成功吧。

很有一些鞭辟入里的精彩发言,整体还挺有意思的,但我短期不想细看第二遍。 一位安德烈的拥趸组织观看了这场电影,定的关键词里有拉康,我就想从主人能指的角度切入,因为很明显在沃利遵守世界的诸多规则时安德烈在反思和试图超脱它。但我先说了一句安德烈有点傲慢,就被说了一脸没看懂、普通又自信、和主人能指没关系、安德烈最谦逊啦balabala,然后没有再给我发言的机会,嗯嗯。 咱安德烈一副老钱打扮,贵价餐厅是哥的食堂,人生充满奇遇,那本《小王子》就是他天选之子的佐证之一,但他以舒适会让人失去对现实的感知(大意)为由反对潦倒的沃利在冬天使用电热毯。

后面那个电影组织者说沃利被安德烈改变了,因为他都打车回家感受夜晚的城市了,那我也能说是安德烈拉着人家聊太晚没地铁了(没有真这样认为)。

安德烈有太多理论层面的东西,不是说有错,但确实他直接忽视了沃利真实的生活困境,太多自顾自输出观点。他是特天真完全不懂吗?最后那种样子去结账,侍者中间几次上菜,他“扮演”起自己的社会角色完全得心应手,而沃利生活里的不舒适还需要去寻找吗?富人对穷人说出“别有风味,何不食地瓜叶子?”怎么不算一种傲慢? 我们这位组织者是搞女性主义研究的,2022颇为拿得出手的方向一枚吖,不知道她是怎么理解女性主义生活里又是如何在践行,我希望她作为收了门票的组织者别一脸曲高和寡观众都蠢钝如猪高雅学术电影被我们下里巴人看真是暴殄天物了,以及至少能耐心听完观众的发言。

 6 ) 截图存档。

在关于图灵测试的书里看到了这部电影,因此找了个晚上一口气看完。即使是经历过了伍迪艾伦的话痨耐受度训练,依然被高密度的对话砸晕。有一些神神叨叨,但多数还是值得反省的思辨。感慨的是,今时今日的问题,原来早就由来已久,也依然还在等待着被解决。感知力,原始本能,纯粹存在的体验,我们自以为的高级进化却丢掉了最具备人性的部分,而把它们重新拾起来的过程,注定漫长又艰难。

是时候质疑一下,低等与高级的定义究竟有没有道理。对科学理性的盲目崇拜,对动物性本能的避而不谈——我们已经失去了心安理得享受本真快乐的能力。倘若这是一种进化,那大概也是高处不胜寒的悲哀吧。

 7 ) This is how I see about this movie

我们先看一下维基百科对这部电影创作缘由的阐述

创作这部电影的缘由正是剧作家Andre Gregory想做一部自传作品,朋友Wally提出采用两个人对话的形式,双方共同决定将其以电影而不是戏剧形式将其完成(随后法国大导演 Louis Malle 打来电话说无论如何都要参与制作这部电影,也就成为这部电影的导演)。

值得一提的是剧本中提到的波兰导演Jerzy Grotowski、苏格兰的Findhorn都是真实的,大家可以去findhorn的官网 //www.findhorn.org/about-us/,会发现这个组织的宗旨、理念正是Andre在电影中所想要表达的。

整部电影可以看做一场关于生活、艺术的本质的辩论,Wally站在大众、科学的一面在电影的后半段有力地向Andre发起反击,如此长的对话显示出逻辑上的严密与流畅使整场辩论精彩十足。下面从Wally向Andre提出三个问题入手来阐述我个人对这部电影的理解。


1.I know we need to perceive the reality,but why do i need to go to Mount Everest,Sahara to perceive them? 这是Wally向Andre 抛出的第一个反对性问题,Wally认为我们周围的环境就有太多可以感知的东西,比如路边的店的雪茄,因此珠峰不仅不会比纽约更加真实,甚至都少有特别之处。

2.Even I were to totally agree with you ,Even if I were to accept the idea that there is no way for anybody to have their happiness now,I still can't accept the idea that the way to make life wonderful would be just totally reject the westen civilization and fall back into some kind of belief or some weird thing. Wally 认为Andre所提到的与前人相重合的掌印等并非Andre所认为的对个人的指引,而仅仅是巧合。同时Wally 在此引用了科学的定义,即科学是建立在试验(控制变量等)上探究问题所得到的具有可复制性的知识。因此,我们本就不该去跟随某些非科学性的引导。

3.But somehow it seems that the whole point of the work that you did in those workshops when you get right down to it and you ask what was it really about.The whole point was to enable the people in the workshops,including yourself to somehoe strip away every scrap of purposefulness from certain selected moments.And so that you could experience somehow pure being.You were trying to discover what it would be like for certain moments without any particular thing that you were suppsed to be doing.(but) I think I just simply object to that .I just can't accept the idea that there should be moments in which you're not tryning to doing anythng.I think,uh,it's our nature,to do things.现在就来到思辨最激烈的部分,Wally一方面为我们概括出Andre所要表达的核心,即抽离目的性去感受、去做事情,同时表达自己对此的否认,他认为目的性是人的基本属性,因此无论自己一个人或和其他人在一起都会想到去做一些事情,而不是仅仅独处或者共处。

回答Wally的问题并不难,我们只需找到使Andre在过去几年发生改变的原因。

那就是,人们在被以金钱为基础的极权主义世界所进行的自我发展、延续,不知不觉的洗脑后,以及大多数人对思考的排斥,人们兴趣的关注点甚至人生进程被固定,人们开始变得麻木(而麻木的人不会说不),并成就了人类至今空前普遍的无聊。人人都在极好地扮演认为自己应当扮演的角色,追求着个人的某项目标,生活变成了定式,人们像是开启自动巡航来处理事情,人与人之间乃至于周围所有事物交互都成了一种机械式的行为,而缺乏对真实的感知。人们变得势利、虚伪、对艺术认识极其肤浅(戏剧要么仅仅在加深他们脑中已有的刻板印象,要么便无法触及他们的内心,而戏剧的本质就在于帮我我们与现实交流),甚至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如Andre所说,“we‘re just walking around the in some kind of fog,we are all in trence.We are walking around like zombies.I don't think we're even aware of ourselves or our own reactions to things.We are just going aroung all day like unconscious machine.And meanwhile there is all of this rage and worry and uneasiness just building up inside us.”

而Andre一直的感受就是“I could always live in my art,but never in my life”,与此同时在甚至对凝结个人家庭的爱意产生疑问之后(可想而知也同样是因为在定式的生活中发现自己缺乏对家人真正的感知),决定与小组去波兰的森林,脱离物质欲求,甚至脱离人们既成的语言,去探究戏剧、生活的本质。距他个人叙述,在那段时间里“I went complely on impulse”同时极其的emotional.在整个过程中,他看到了前来安慰他的怪物,真切体会到了死亡,还促成了一对快速相爱并最终结婚的年青人,看到了Findhorn的人们用心灵与自然界对话并创造出奇迹般的种植收获,还有“And when i alllowed myself to consider the possibility of not spending the rest of my life with Chiquita,i realized what i wanted most was to always be with her.”

从此我们就可以总结出什么是Andre所说的真正的存在,它是一种脱离一切目标、习惯、意图后对现实的感知,去保持观察、感受、记忆,去询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的生活,喜欢与谁交往,而你甚至可以将一天内的任何活动作为一次圣礼。因此,人与人,人与万物重新被联系起来,每一天也都将变得monumental(甚至我们无法承受)。

然后我们就可以回答Wally的问题,因为当前太多人因为无聊已经无法感知我们周围的事物,对科学的崇拜也正是造成我们生活定式、与现实割裂的原因之一,最后percive reality 本就是不带目的性的,所以我们可以冥想,或与爱人相互依偎共度一个温暖的下午。


说实话本人打算写这篇影评纯粹是因为我非常认同电影所传达的某些思想,但我没想到完成之后是上面这些完全逻辑上而毫无感情的文字。

电影中有一条线索是大家最应该值得关注的东西,那就是Wally个人态度的转变。在电影刚开始时Wally口中满是对生活的抱怨,女友Debby去值夜班他的表达也是“After all,somebody had to bring some money”,在知道老友Andre作出某些异常事情之后甚至选择去躲避他。

但随后我们发现在Andre的对话激发了Wally内心潜藏的自己,我们认识到Wally本就是一个善良、有文化修养的人,只是在现实(经济状况)面前去选择逃避,只会偶尔在作品中去直面现实的负面。在回家的路上他看着路边的小店,这换起了他儿时与父亲在一起的记忆,而这些美好的事情已经不知道被他定式、压力的生活压迫多长时间了。

这,其实就是对Andre所想要表达的最好的阐释。


 8 ) 怎样看人在镜头前聊两小时且不觉得困

《与安德烈晚餐》是一部特别的影片,原因在于整部电影两个小时,几乎都是两个男人在桌面上的聊天。大概是之前早有耳闻的缘故,看的过程并不觉得闷。两个小时,中途只看了一次表,后半程竟还有点小高潮,令人喜出望外。然而究竟两人聊了些什么,竟可以令人不觉得困呢?

伯格曼、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圣埃克苏佩里、安德里布列东、神秘主义、工具理性的恶……仅仅这些名词,便足以让人感到困顿了。是的,这正是两个人花大力气谈论的东西。原以为制片人肯投拍这样一部纯对白电影,也许是要做一场大型的脱口秀表演,但其实主创只是砸钱耗费3个月时间,把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搬上了大荧幕。

应该承认,这里边的难度可想而知。仅从形式的便利而言,纯粹的谈玄诉诸文字更合适,既然如此,还有拍成影像的必要么?其实,真没什么必要。但如果非得“为拍新片强说愁”,勉勉强强,也还能找出些本片的“斤两”来。

首先,编剧(后来发现就是两位主演)是话结构上下过功夫的。在一般的编剧体系中,每一幕场景都必须设置冲突,并不断给主人公设置障碍和鸿沟。本片虽然没有真正的场景转换,但人物借助口述却实现了不同事件的接替,事实上正是一种替代性的“场景”。整个剧本实际仍是按照一种潜在的“冲突套路”在安排对白。

举个例子,安德烈的叙述开始于他和40个犹太人组建的“波兰组织”的趣闻。谈话者在此设置了很多包袱,引导我们一步步“听”下去,从一种叫蜂巢的活动,到《小王子》的预兆,再到“活埋”的体验,语言在给我们呈现一幕幕想象奇观的同时,也走过了心理试炼的历程。当然,这里边的内在冲突显然更多隐伏在精神层面。

经过影片前半部分的一路High,后半程的情节线急转直下,谈话开始露出强烈批判性的一面,直指世俗生活的死气与机器化,两人更是开始了辩驳与交锋——这时的冲突逐渐外显与激烈。可以想象,语言辩驳的过程,几乎就是情节冲突的等价物。而给主人公设置障碍的,正是片中的第一话唠Andre。

其次,对白中一些颇富戏剧性的情节,还是仰赖了镜头的力量。最典型的莫过于当Andre开始讲述他和9个男人在长岛蒙塔克的万圣节“计划”:月黑风高之夜,当事者被蒙面一个个地带走,到一件被烧毁的房子的地下室里,写遗嘱,最后再被拉到另一个地方活埋,“获释”后又聚集起来饮酒狂欢。这样一种类似于死亡体验式戏剧的情节,内容本身就非常抓人。

镜头在这一过程中缓慢地推进,配合Andre神色凝重的表演,从两人的中近景一直推到Andre的脸部特写。随着故事讲述地愈加深入,情节愈加紧张,镜头也离Andre越来越逼近。整整几分钟不动声色的推镜头,无异于营造了一次影片的小高潮。直到镜头切到三人中景,Game Over。而这,自然是纯粹的文字阅读无法感受到的视觉冲击。

另外,整部影片镜头尽管基本以正反打为主,但还是设置了不少角度和景别的变换。侍者上餐或倒酒也是一种调剂节奏的机关,用以缓解话唠过度的饱和感。最幽默的是,影片前半段还借人物之口表示了对谈话过多导致沉闷的担忧,而提示设置停顿和话题转换的必要。

看来主创对纯粹的话唠有多么无聊,都是心知肚明的。

当然,无论如何刻意设置悬念和包袱,电影都不可能比得上纯粹的脱口秀。多一点戏剧性,不过为了吸住观众的注意力,从而能顺利抵达后半部分晦涩深邃的价值观探讨。而这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之物。至于作者最后到底表达了什么,有心者大可从嬉皮士、新纪元运动、禅宗等领域找到解释,此处就不赘述了。

 短评

距离印象最深尬聊的电影就是濑户内海,不过毛头小子的尬聊终归是流于青春迷茫的絮絮叨叨。昨天看了十几分钟许知远和李诞边吃边说互相嫌弃的尬聊,那真的是尴尬。又想到圆桌派几个老友觥筹交错借酒抒情的尬聊,终于多了几分陈酿。以上的尬聊相比于本片则都成了小儿科,想着有一日也能如此,足矣足矣~

9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厉害,像是看完一本书的感觉。仅有的二人谈话虽单调却深厚。

14分钟前
  • 僵尸不美
  • 力荐

有些point还挺引人思考的,spiritual那些倒不太感冒。镜子用得挺有意思。他俩都吃的好少。。andre gregory是harvard的,活人被埋那段居然说是在richard avedon的乡间房子。avedon在非洲曾被人偷掉一只鞋,还曾随身携带防身喷雾结果不小心在20世纪fox的董事会上引爆了,这两件事都成了大吉岭的素材。

15分钟前
  • 苗儿
  • 推荐

正如前不久我要“破解虚像”;正如一些人就算有机会停下来,ta们也不敢;发呆与无所事事也是一种能力;感到虚无,也说明敢于思考,敢于真正花时间精力面对孤独、死亡、以及肮脏不堪的自我;但行动上不虚无也是一种珍贵能力——给自己找目标和乐子;无论在恍惚,还是在孜孜不倦忙忙碌碌——请相信,实际上没有一秒是“白白”度过的,而且,就算“白白”又怎样?大约几十年后,你有比几十亿年还大的几十亿年飘荡在宇宙中;双方的理论不是非黑即白,我根据现阶段的状态都有赞同和反对的部分,比如我赞美科学,因为科学可以自我推翻,科学让我尽力把握基本常识去认识世界的某些本质。我也赞美无目的地去感受、体验,这是真正不被任何——如虚荣或惯性的观念/所谓的责任/社会身份牵着鼻子走的时候,深刻看看自我德行和德性。忘我是奢侈的,不应对此害怕。

19分钟前
  • 👹綠大壯🪩
  • 推荐

看完我就把电热毯热了,然后感冒了又买了一床

20分钟前
  • Crush
  • 力荐

这样的剧本似乎不是写而根本就是聊出来的。从奇幻故事到联系生活最后推向哲理高度。一气呵成。像极了之前修的一门课。晚上六点到九点四十五。教授进来胡乱点个名就开始幽暗的灯光下各种玄聊。现在想来那是至今最有启发的一节课。每次下课都似乎能写个剧本。

22分钟前
  • 好样的
  • 力荐

I think that kind of comfort just separates you from reality in a very direct way.哲学家追求完整,普通人追求舒适。路易马勒追求极致。爱死电影的文学气质。

27分钟前
  • 凉水
  • 力荐

路易·马勒对各类电影风格的尝试真的有点定向越野似的, 但每个新的体裁都做得这么体面,我也不抱怨什么了。这部存在主义危机对话片,有理论性也不乏诙谐,至少英语片里我是还没看过更流畅的。

28分钟前
  • Curt Duncan
  • 推荐

6/10。安德烈相信思想高于物质,肖恩则代表实用主义,分享着跑去波兰森林与巫师共舞、日本和尚一根指头支撑身体倒立的奇妙见闻,再到戏剧观念、人生哲理的争辩;发挥演员个性和控制语速、细心调度的反应镜头、减少侍者其它顾客掉入场面的取景,这些手法使观众脑内参与到俩主角谈话内容所形成的画面感。

30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伍迪艾伦如果哪天修炼进入了新境界应该就是这样:话痨却不无聊,台词的轻微私密性会让人有很强的参与感甚至是介入谈话的欲望。Abed你就是Andre化身,拜完这片让我再拜你一下。

34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坦白说,这顿影史上最著名的晚餐确实有点挑战我的耐心了。所谓晚餐,其实是两个人的一场高端的、思辨的对话,安德烈是这场对话的主宰。与其他单一场景电影不同,该片几乎没有情节或者戏剧冲突,纯粹就是一场东拉西扯的对话。这是一部实验性作品,也许很少人会认真看完,但其已经且必定对后世影响深远。

36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森林无意识群体舞蹈与《小王子》驯服主题与纳粹之关联;跟日本和尚一同在沙漠里吃沙直到在探讨计划生育的教堂里看到紫色巨大神秘生物;从不幻想做梦的数学家遇见了潘神后找儿童文学作家用海岩筑造UFO教堂停机坪;所有城市居民都同时是狱卒与囚犯建造出一个自己想逃出的巨大牢房;寻找真理的话在隔壁雪茄店与在喜马拉雅山顶并无实质区别;恐惧沉默与静止是怕暴露本体虚无人间失格;外遇是为不安中寻找稳定立足点,长久情感关系才是驶向未知海域,夫妻亲子称谓只是前人虚构出的幻想海图……美妙诗意的俩佬晚饭相谈,Wallace Shawn 和 Andre Gregory 真戏精瑰宝

40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1. 今天川普总统的大形势下,这种电影会被无情的嘲笑。可这就是知识精英们的日常啊,这种思考、讨论、分享并没有妨碍到谁啊?这些对生活、社会的思考可以说是这些知识分子的日常思维训练吧。2. 以前这种方式拍电影的有很多,伯格曼就是杰出代表,现在就只剩伍迪艾伦、林克莱特了。3. 不重复自己。

44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从头到尾的会话电影,却没一秒觉得闷,镜子弥补了安德烈多数时候侧对镜头的不足

46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世界各处的糟心新闻和外面的寒风阴雨终究同我无关,在开着暖气的房间的躺椅上,我舒适地看完了这片——每到周末无所事事时就想着得看部片子,因为我脑袋空空,不做些什么令我焦虑——真精彩,我打开豆瓣写上短评标记,履行一个文艺青年电影爱好者的角色设定。【觉得自己很像华莱士,也许很多人也一样

50分钟前
  • Ziggy
  • 推荐

画面上是两个老男人喋喋不休,但观众却可以看到荒山、丛林、坟墓、僧侣,看到假象之下的荒谬、幻想之后的庸常。所谓剥除陈词滥调的“里世界”.....影片拍摄看似不动声色,却四两拨千斤,微妙动人至极

53分钟前
  • 一叶
  • 力荐

路易·马勒最具实验精神的影片之一,一场2小时的2人话唠戏。一个脚踏实地信奉科学活在当下知足常乐,一个追寻远方寄情山水愤世嫉俗钟情超验。谈话内容以戏剧、当代人的异化与物化及精神家园的丧失为核心发散。不拘泥于正反打,机位变换、节奏把控、镜像借用与后景服务员让影片于沉闷中超拔出来。(8.5/10)

5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安德烈的观点很变态:都市是我们自己建造的集中营,我们都是机器人。现实中的角色都是虚构错位的。这个人是个疯子 或者我们是疯子。最后奏起的萨蒂的裸男舞曲太妙太妙了!!!

60分钟前
  • 小豆子
  • 推荐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a wife? 安德烈最后那句话一语惊醒梦中人 刚说完 钢琴声响起 思绪飘散~

1小时前
  • ⸜( ˙-˙ )⸝
  • 力荐

用对话的影像来代替文字,但是书需要慢慢读,电影却必须用思维的速度跟上说话的速度,话语的力量被削弱了,那些奇妙的经历最终也还是只能通过想象去触及。而奇妙的是,当最后两个人的观点产生冲突时,才呈现了完整人格,这意味每个人的人格都不完整所以选择无论怎样的生活都是一种自由。

1小时前
  • 云童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