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徒2016

剧情片俄罗斯2016

主演:维克多利亚·伊萨科娃  彼得·斯科沃尔佐夫  亚历山德拉·雷文科  尤利娅·奥格  亚历山大·戈尔奇林  安东·瓦西利耶夫  斯韦特兰娜·布拉加尔尼克  伊琳娜·鲁德尼茨卡娅  尼古拉·罗辛  

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

播放地址

 剧照

门徒2016 剧照 NO.1门徒2016 剧照 NO.2门徒2016 剧照 NO.3门徒2016 剧照 NO.4门徒2016 剧照 NO.5门徒2016 剧照 NO.6门徒2016 剧照 NO.13门徒2016 剧照 NO.14门徒2016 剧照 NO.15门徒2016 剧照 NO.16门徒2016 剧照 NO.17门徒2016 剧照 NO.18门徒2016 剧照 NO.19门徒2016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41

详细剧情

  “那些追随光亮的人们,只会带来黑暗。” ——罗伯特·德恩诺  少年韦尼亚明正面临着一次神秘的危机,他提出的疑问扰得他的母亲、同学和整所高中鸡犬不宁。  —女孩们能穿比基尼去上游泳课吗?  —性教育在学校课程中有一席之地吗?  —应该把进化论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来教授吗?  很快,这个只对《圣经》发过誓的男孩的深信不疑把大人们彻底打败了。只有他的生物老师埃琳娜例外,她将对他的权威发出挑战。

 长篇影评

 1 ) 对极端狂热者的反思

耶稣不是基督徒,马克思也同样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门徒》是一部非常舞台化的电影,这个特点来自于它改编自同名话剧。而导演谢列布尼科夫保留这种戏剧张力惯有的激烈独白与对峙,通过一个个长镜头的拼接,渲染出整个影片的议题---对狂热者的论证及反思。高速发展的故事,使悲剧降临时观众仍旧处于旁观者的冷漠角度,使之显得更加戏谑。
 
宗教信仰者---尤仞

何以成为狂热分子,很多来自于无法和现实妥协,急于改变的破败的自我。它如同一个不稳定的化学基一般,渴望与任何它碰到的东西结合。它无法单独生存,非得全心全意依附于某种力量。而投身于宗教,恐怕是摆脱现状最快或最便捷的渠道之一。然而宗教在吸取门徒时并不会做前期人格筛选,这一“弊端”造就了犯罪者最后的归宿。宗教对犯罪者“大爱”的宽容以至于罪犯在宣泄其畸零性格上找到了合理、合法甚至是神圣的平台。

尤仞就是这样一个偏激的宗教狂热分子。影片中他大段的引用《圣经》中充斥暴力说的章节来鼓吹暴力,挑衅他人及标榜自己,最终又以极端的方式杀死不“忠诚”的信徒。他借宗教之名释放暴力激情,以“净化”灵魂之说逃避自我。意识形态的偏差使他将《圣经》作为尘世之剑捍卫自己。他所忠诚的,是他发现破败的自己后用狂热伪装的完整人格,而非信仰本身。他在和东正教神父辩论的时候,甚至不知道东正教的组成,更无从参透真正的教义。他偏取圣经中对自我有利的教条,坚称因信称义,由此指责东正教,这种做派恰巧也是现实中东正教对新教的批评。

导演谢列布尼科夫认为尤仞对生命中的痛苦产生了狂热的激情,而这种狂热的忠实却只是信仰的表象。在尤仞向他的“父”请求力量时,十字架上的男子未作出半点回应。导演用这一幕呼应了母亲对尤仞的定义:“他对上帝根本不感兴趣,而他的毛病都是因为‘吸了毒’。这‘毒品’的名类就是唯有《圣经》。”

我们的时代虽是无神的时代,却不是无信仰的时代。谢列布尼科夫借尤仞的形象,表达的是对信仰的反思,对狂热分子的批判。他指的是极端人格中一种荒谬的信仰方式。
 
无神论者---伊琳娜

无神论者同样也是一种宗教人格。她把无神论当做一种新宗教来膜拜。诚如勒南所说:“等到全世界都不再信仰上帝的那一天,无神论者就会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人。”
 
伊琳娜的信仰同尤仞一样是狂热且固执的。她从未试图理解,更无法控制因尤仞的狂热所制造出来的混乱现状。她在同性恋问题上与尤仞争论,同样借助了《圣经》的引言,企图说服忠实信徒,证明科学论观点。她偏执于毫不妥协,从而无法用理性引导一个狂热者。她在《圣经》中所获取的同样是为自己所需的部分,通过断章取义的理解证明自我主张。于是她所做的只是让自己走向另一边的极端而已。

他们都是学校这个群体当中的边缘人,站在极端天平的两边。伊琳娜正科学之名却借宗教忠实信徒般的狂热态度。如布克哈特所说:“信仰强烈的宗教对异己的态度往往是藐视,摧毁,顶多也就是可怜。”这三种情绪谢列布尼科夫都很好的投射到了伊琳娜的身上。她鄙视校长对她前卫教学的指正,称他们无知;企图用《圣经》以眼还眼的摧毁尤仞对同性恋的仇恨说;而对情人的控诉却是不肯妥协所表达的无奈与冷漠。在谢列布尼科夫镜头语言里,伊琳娜同样是彻头彻尾的极端主义者,站在信仰与理性之外。

漠不关心者---群像

宗教狂热者的对立面不是狂热的无神论者,而是对上帝及信仰毫不在意的温和的冷漠者。他们对上帝是否存在并不关心。他们是一群务实主义者,既接受信仰又可以忽视信仰。
 
学校中的旁人便是这样一群漠不关心者,他们冷漠的态度构成了社会群像。他们不发声,放任多于约束。只有影响自身时,他们才会出来行使责权。他们无形中成为了这场悲剧的推动者和击鼓人。影片结尾,忠实的宗教信徒背弃了《圣经》教义,而坚定的无神论者却将自己钉在了放有十字架教室的地板上,做出了最虔诚的行为。但冷漠的人依然如此。他们的对立面是极端的狂热,而狂热者的身份却是具有互相取代性的。这也成为了整个影片最具讽刺的一幕。

谢列布尼科夫通过《门徒》所探讨的是狂热者对信仰的误区,它看似是一部反宗教电影,实则是反极端反狂热。他理性的将狂热分子的状态以对立面的形式展现给观众,用冷漠群像进行反衬,同时又在故事中掺杂对时下问题的隐喻性探讨。影片大量引用《圣经》章节。谢列布尼科夫均在画面中进行详细标注,以此诱导观众查找原著,劝诫信仰者警惕信仰的反噬。

 2 ) 20170510

/ 片中洗脑的过程 观影者都参与其中 对于不信上帝的人来说 也许会是一种折磨 观片过程感觉到亦正亦邪的气息 猎奇有意思 / 片中说剧中一众人被男主洗脑 但片子拍出来的感觉 是大家并不是很懂男主在装什么逼 更像是被他的气势折服 也想加入如此的高级非主流俱乐部 由此来看 不知想拍的是宗教在不同时代下的地位 还是异教徒的成长录 / 男主一意孤行的样子 让我有些后怕 是否坚持自我的样子 在别人眼中正如一个异教徒一般 但仔细想时 其中最大的差别 我以为是对他人的尊重与正/负面影响 不干涉他人 是表达自我的前提 反击当然是另一回事 / 结尾处女老师的突变不知道是何用意 只需反驳男主几个观点 让男主表现出无力反驳恼羞成怒的样子 让观者明白男主的片面与无知 就完成了人设的使命 但女老师在结局处 突然在无观众下自导自演起来 私以为很形式,无意义 /

 3 ) 借宗教之名,行荒唐之事。

永远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有明天的忧虑。

手持摄影

当主人公维尼亚沉浸在与他人的争论之中、沉浸在圣经中时,都是用长镜头来展现的。

让观众视线聚焦于一点,然后利用观众注意力,让其他演员入场,完成长镜头中人物的切换,太牛逼了。

可是大家现在都奔着钱去了,谁还会在乎共产主义呢?

维尼亚沉浸在对他人的布道之中,在优越感背后也形成了与斯大林一般的专制,并对其他人产生精神高压。

猩猩的戏份,再一次让维尼亚成为焦点。

不知道《方形》里的片段是不是模仿的这里。反对传统,打破权威。

在学校的教学中谁是弱势群体?不应被身份限制了行为。

借宗教之名,行荒唐之事。

俄罗斯电影的配乐很喜欢用摇滚。

宗教电影,必会有人殉道

上帝是不是同性恋不重要,门徒里是不是同性恋也不重要。

维尼亚就是曾经的斯大林,专制主义,杀害别人。

这个题材放到中国拍,估计能拿坎城最高荣誉。宗教在学校中。

维尼亚其实并不完全信服与宗教,而是借宗教之名行荒唐之事,从而满足自己独裁极端主义的诉求,疯狂的学生,有点像当年中国的农民起义军洪秀全一样。

小人物对抗体制

小人物对抗专制。

 4 ) 无爱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Ясен(来自豆瓣)

来源://movie.douban.com/review/8737641/

2016年12月吧。

莫斯科,无尽的雪,化了流成满地的泥泞,然后又被冻结。舒瓦洛夫大楼,他对我说,今天有一部电影,导演在戛纳电影节上获了奖。

这并不是邀请,只是一个推辞。

他错了,戛纳电影节获奖的名单里,没有这部电影的名字。

我走进那个崭新的大厅,电影还有10分钟开始,却挤了不少人。这和一节旷课2/3学生的俄罗斯课堂很不一样,迥异到我甚至有些不自在。

他们说今天导演Серебренников会来。

我望着入口的方向,寻觅一个身影。既然不是约定,那么似乎会面也没有什么必要。

我看到他鲜红色的卫衣,从门前晃进来。身边跟着一个男生,也许是他的朋友。我本来就不认识什么毛子。他亚麻棕色的头发总是乱糟糟的,动作总是有些局促不安。

我思考了很久,久到当我回过神来,连台阶都坐满了人。

他们在第一排坐下,与周围的人问候说笑。我猫着腰走过去,走到他身边。我的脸上没有一丝表情,只在伸过手的那一瞬间,抽动嘴稍给一个僵硬的微笑,这个微笑,是俄罗斯教我的。而他,也用那一副虚假至极的面孔对我说道:здоровье

我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觉得气氛太压抑,一种难忍的恶心涌上我的喉头。于是我又悄悄离开了,正如同我来时那样,走到最后一排我的位置。

我还看得到他,他那抹鲜红是那样显眼。我却看到那颗亚麻色头颅下的红,被他扯了下来拿在手中。我猜,他热,这与我无关。

电影开始,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冷色调,长镜头,没有字幕的对话。俄罗斯式的板寸,斯坦尼斯拉夫式的精确而不带一丝意外的表演方式。

破败窄小的楼房,阴暗的房间,我猜楼道一定阴郁着浓重的令人作呕的味道。因为那也是我的生活。

俄罗斯不需要营造什么气氛,她的气氛永远只有两种,九个月的阴郁,和三个月短促的光亮。

我看到一个神经质的人,黑头发,高鼻梁,淡蓝色的眼睛。手执着圣经,把自己关在本就阴森的房间里,做着阴郁的梦。我分不清他是什么人种,似乎混着东方和西方的血,迷惘地寻觅属于自己的去处,正如我所踏驻的那片土地。

压抑的课堂,摇滚乐,酒精,懵懂的性。性本该是这个年龄最美的渴望,却被压抑在灰色的黑色的阿迪达斯运动服里。

我从未见过那一个国家的青年一代,如此整齐划一地痴迷着摇滚乐,即使在他们发源的国度,被毛子们嗤之以鼻的“黑人音乐”早已牢牢压制主流音乐。他们尤爱那个辉煌的年代,那个被红色的浪潮错过的年代。同样差点儿被遗忘的,似乎还有林立在大街小巷那些加了一撇的十字架。

所以自由来了,他们要把那些找回来。吗?

我热爱这个国度,犹爱它冷淡的电影。从爱森斯坦历经塔可夫斯基和米哈尔科夫,到现在的萨金塞夫,像一层层堆砌的冰雪,越来越厚,越积越冷漠。

剧里阴郁的海,我也曾见过。3月,彼得堡,波罗的海畔。

那里的海没有沙滩,嶙峋密布的全都是礁石。海水不是蓝的,而是迷惘一般的灰。

我看到格里高利的时候,心中交织着两种诡异的情绪。第一是暖,第二是冷。它们从不融合,纠缠斗争着带着我走向结局。

“他会死”,我想着。

因为他太不像一个俄国人,正因为如此,我预感他会死。

上帝,你既然禁止一个男人爱上另一个男人,又何必创造这样一种“恶心的”情愫。

何况即使是互相深爱的人,又怎么会为对方做出多大的牺牲。他们待人的方式,和无尽的冬天一样冷。

所以你必须死,格里高利,或者说,格里亚。

我做好了准备,却来不及闭眼。我可以眼睁睁看着浴缸里的美人鱼腐烂,看着剖腹的人扯出肝肠,却来不及筹备那样直接的谋杀。

谋杀?我猜你在读圣经的那一刹那,早已万念俱灰了吧。

我轻轻叫了起来,叫声埋没在海潮的轰鸣中。周围的人木然盯着屏幕,只有隔壁的女生瞄了我一眼。她长得真漂亮,金黑交融的长发,皮肤白皙,涂了指甲油。

我看着格里高利的尸体,我忍着一丝酸,不让它从眼眶中流出来。

灯亮了,主持人说Серебренников 在来的路上。

我看到他走了,没有往这里看一眼。

比起Серебренников,我更想看到Звягинцев.这个男人的冷漠,是客观的,像上帝俯视芸芸众生。

我踩着混着雪和冰的斑驳的路面,回到熟悉的老旧的出租屋。过热的暖气总是把寒冷的身体烤得过了头,像是发烧了一般。

我打开vk,给他写了几句话。

塔可夫斯基的镜头,萨金塞夫的转折,缅绍夫的喜剧方式。阴郁的气氛和压抑的故事流程。我喜欢。

过了不知多久,我猜很久很久。或者是因为我在茶里加了小半杯伏特加,试图让混乱的大脑平静一些。

他给我发了一个短片,我认出来,是泽维尔多兰的《我杀了我的妈妈》

“你看过吗?”他问我。

“看过,我看过几乎每一年的优秀戛纳电影。”

“我没有,也不想看,也不会去看。”

我明白了,除了有些羞愧,再也没有什么了。

“Гомофобия(恐同)?”我问。

“你还不明白吗?”

我想起了不久前的格里高利,他就算死,也像一个圣徒一般死去。

眼泪好烫,我笑着关闭了手机,心中道一声。

“再见,米莎。”

 5 ) 拍出这么又污又深刻的青春片,战斗民族果然不一般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流量君],ID:dotammm

青春片大家看的应该都不少。还有人总结出了其中的套路,先上一段Freestyle~

美国青春有三宝,派对、比赛、啪啪好;

英国青春有三宝,嗑药、打架、基情妙;

国产青春有三宝,撕逼、高考、堕胎早。

(出自《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

但是俄罗斯不愧是战斗民族,拍起青春片来也是不走寻常路。

今天要介绍的就是这部“色气满满”又理性深刻的电影

《门徒》| 2016

电影讲的是一个用青春反青春,用宗教反宗教,用教育反教育的故事。

海报上的男孩就是电影的主角。

他是个“问题少年”,但又和一般“抽烟、喝酒、烫头”的坏孩子不一样。

只能用另类形容他,吸引他的不是性、毒品、爱情、友情,而是宗教。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迷上了东正教,并严格按照《圣经》中的准则来要求自己。

光自己做还不够,他还要要求周围所有人都和他一样信教。

还动不动就拿出书里的金句“教你做人”。

在学校的日常就是拿着本圣经怼天怼地。

什么?女生上游泳课怎么能穿比基尼呢?伤风败俗,无耻下流。

不行我要念圣经来感化你!

主说,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下奸淫了。

为了反对“淫荡”的游泳课,他穿着衣服,一头扎进泳池里。

在酒池肉林中穿梭不为所动,像极了一心苦修的苦行僧。

什么?生物老师居然在生理课上用胡萝卜和避孕套教大家怎么避孕

居然还倡导包容各种性取向?

这和圣经上写得不一样啊,于是男主立马炸毛了,脱光衣服走上讲台怒怼老师。

主说,上帝赐福于人类和人类,要让他们繁衍生息,布满大地。

这段翻译成人话就是避孕是错的

主说,女人要沉学问道,一昧顺从,上帝先造亚当,夏娃只是他的一根肋骨。

这段翻译成人话就是你个女老师没资格教我

主说这是一股邪恶的火焰,男和男行可耻的事,就在自己身上受这妄为当得的报应。

这段翻译成人话就是同性恋都是要狗带的

开口闭口就主说、主说的,君君记得上一个喜欢这种不好好说话的还是吕秀才。

子曾经曰过......

学生信教,老师要疯。

但谁都无可奈何,因为学生讲的都是圣经原文,主的原话。没毛病。

在俄罗斯,东正教是的国教,上帝至高无上。

面对圣洁的教徒咄咄逼人地诘问,校方只能做点小妥协

于是游泳课大家只能穿连体衣,连生理课也不能上了。

这下尝到甜头的男主越发的疯狂。

在政治课上侃侃而谈自己的宗教信仰。

甚至为自己的头上画了一个光环,在越来越疯狂的信仰之中,无疑把自己当成了神。

平静的高中校园里出了这么个“特立独行”的人物,当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很快男主就有了粉丝,学上帝收起了门徒

这么看起来,男主确实有着宗教信仰的人,顶多就是疯狂偏激了点。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宗教是他的信仰,还是他躁动青春期的遮羞布?

时间倒回到电影的开篇,刚开始“宗教信仰”只是男主不愿去上游泳课的借口而已。

而他不愿上游泳课的真正理由是:

我没有什么控制不了的勃起。

血气方刚的小少年对着一泳池的比基尼肉体,哪里把持的住啊。

但是承认不就太怂太丢脸了?得想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于是“宗教信仰”就背了锅。

刚开始“宗教”只是一个不上游泳课的借口,但之后男主发现“宗教”这玩意儿太好使了!

用来怼老师、怼老妈、怼校长疗效显著

而且还能意外的得来好人缘,受到关注,甚至“一步封神”。

眼看着熊孩子都要上天了,就没人能管管他?

被男主羞辱的生物课女老师,摩拳擦掌,磨刀霍霍。

决定以彼之道还治彼身。

她刻苦钻研圣经,誓死要把熊孩子从神坛上拉下来。

于是在又一次对男主的会议中,女老师字字见血说的他哑口无言。

男主在争论不过的情况下,居然污蔑女老师猥亵他

而古板的校长竟然也不分青红皂白,直接开除了女教师。

所有人都被男主狂热的“宗教”带跑偏了。

最后,电影在女老师倔强地把鞋子钉在地面,不肯离开。

像《圣经》里垂死的耶稣大声呼喊:

“我在这!我在自己的地方!我不离开!”

这是一个不想上游泳课的少年引发的“血案”。

电影展示了宗教的狂热之余,也引发了更多的思考,整部电影荒诞又充满了警世意味。

《圣经》里的内容,由于时代的更迭与科学的发展,在今天看来已经不是全然正确。

比如电影里展示的对同性恋的不公,种族间的歧视,还有对女性的压迫。

(男主指责母亲不该离婚,哪怕父亲是个渣)

而这些颇具争议的内容被人歪曲、不怀好意地解读

就像对男主来说,宗教是借口,是为了目的而使用的手段,而且这个手段很好用。

但这与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信仰是相悖的。

宗教信仰这种全身心的皈依,只是信教之人用来规范自己,而不是强制别人

和宗教信仰一样被人拿来滥用曲解的还有所谓的“传统女德”、“三纲五常”

比如之前在网上大火的女德讲师,满嘴“妖言惑众”,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瞎几把扯。

忽悠人的能力,要比片中男主不知道高出多少段位。

针对女性受到家暴的见解:

所以忍让是大智慧,我们女人一定要忍。

还有总挨揍、被欺负的人不容易闹病。

针对女性婚姻的见解:

男人象征着天,女人象征着着地,

天在上,地在下,自然规律不变,所以女人要敬天。

(还有更多“精彩”言论,网上一搜就有)

世间最可怕的,就是人心。

信仰的力量无比强大,但很容易被操控。换个角度来讲,越有信仰的人,越容易被骗。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本来都是一心向善,指引人心向善的。

被别有用心的人操纵,就变成了可怕的武器

《门徒》作为一部青春片,想要探讨的主题绝不止是青春期的躁动和迷惘。

电影里的“宗教”,可以被置换为世界上任何一种试图以绝对的权威,来禁锢人类思想的“理论”或者“主义”。

而在这种强大的煽动力面前,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像电影里的女老师一样。

清醒、理智,看清楚闹剧背后的真相。

 6 ) 特殊教育

中國大陸翻譯門徒,台灣翻譯成特殊教育,而英文片名是 The student.

看台灣的片名會以為是探討教育的片(當然某種程度算是),而中國的片名一開始有點讓人訝異,或許門徒直覺會想到黑道港片,但其實就另一層意義來說,比台灣的片名更貼近核心-宗教,這部片是從俄羅斯的一名學生出發,他的家庭以及學校環境,再加上他瘋狂的投入聖經理念。

首先想說一下,在網路平台看的翻譯有很多錯字。可能是冷門片的關係? 但攝影及色調挺吸引人,加上是俄羅斯片,最後還是推薦,意外的豆瓣上的評分並不高,在我個人感覺其實不會沉悶。

主角是瓦文,他的母親無法管教他,自己也是一團混亂,兼三份工維持生活,因為跟心理醫師上床所以跟丈夫離婚,也是渾身問題,還時常被叫去學校,對於現況及兒子都呈現崩潰的樣子,而瓦文對於宗教的沉迷開始導演並沒有交代很深,總之片的中後他便是一個滿口聖經的孩子。

對於俄羅斯人男女都隨時甩巴掌及鬥毆還滿驚嚇的,但其實看得出他們的教育依然是西方式,尊重孩子是個個體,在每次麻煩出現時,他們還是讓孩子發言,希望老師更體讓孩子一點,而其中的生物老師,一直想用科學的論點及明白聖經的理念來治(救贖?)瓦文,最後卻被反將一軍,被指控對瓦文性騷擾。

瓦文相信上帝能治好被欺負的同學的長短腿,卻沒能治好,而被排擠的同學其實也沒有相信上帝,單純只是想要同學的陪伴,最後甚至愛上了瓦文,而賠上了性命,所有想拯救瓦文的人都得到了悲慘的遭遇,工作及名譽,甚至是性命。

而瓦文究竟為什麼這麼執著於相信上帝? 但他並沒有接受神父要他去傳道的邀請,或許他在東正教的課程上受到了什麼啟發,又或是人生陷入了什麼困難,只能從聖經解決,他要別人相信聖經,不相信演化,他排斥同性戀,他也排斥體系。

但他依然是有禮貌的孩子,其實也還算頗有人緣,只是很怪,就是很怪,怪異地呈現出家庭及學校的虛假,最後用聖經的名義殺了人,或許導演想呈現的是反諷,一個俄羅斯教育下無力拯救的人,需要靠聖經及虔誠的信仰才能管束的孩子最終的命運。

對照台灣的現況,其實滿值得深思。最後有點意思的是,生物老師是猶太人的身份竟讓她被判定不公正,這或許還是一種深入為主的符號,也是所有猶太人在異地生存的窒礙。另外主要演員的功力都很不錯,裡面有大量的背誦台詞,像是舞台劇那樣。狂熱的宗教分子,違背現實與道貌岸然,是不是我們的身邊也有許多這樣的人?

 短评

把躁郁青春用宗教狂热取代,螺旋上升的疯狂让人不寒而栗。终于记起这曾是一个把共产主义当做信仰的国家。本质上是对普京反同政策的控诉寓言,也正因为这样结尾稍显得软弱。构图满分镜头满分配乐满分,同志男孩在俄罗斯太可怜了!!!

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很发散的电影,看友邻的多重解读有意思。知识分子的宗教思辨,扯到神教育也无从幸免。电影的尴尬、黑色幽默隐藏得深,很见导演功底。[B]

9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

12分钟前
  • 押沙龙
  • 力荐

精炼的寓言故事,同性恋请先死,批判极权的人接着受到迫害,再无立锥之地,恐怕不只是俄罗斯政治社会的缩影。调度绚丽无比,配乐也不错。

14分钟前
  • zitsunari
  • 力荐

俄羅斯每一兩年就有好幾部“社會寓言片”會浮出來。只不過像如此一部大尺度、口沫遮攔的宗教題材片還真是少見。謝列布連尼科夫就喜歡這種啼笑皆非的表現手法,之前看他的《背叛》和更早的《犧牲者遊戲》就領略過。

18分钟前
  • 熊仔俠
  • 还行

看完把人气死,俄罗斯拍这种隐喻电影总是拍半截,好人死光光,坏人活万年。

22分钟前
  • heartrick
  • 还行

果然是脱胎于舞台戏剧本。一个把自己脑给洗了少年,被俄罗斯老中青三代女性爆锤,深刻地展示了“你可以招惹狗熊,但别招惹俄罗斯女性”的俄罗斯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灯光舞美台词都一流。

24分钟前
  • NatureLB
  • 推荐

#Cannes2016# 极端宗教敏感的当下看这样一部片子难以避免non-cinematic sentiments. 演员戏剧风格的表演震撼力强,完全迷失的"盲"的状态尽显,有着狂热宗教信仰、成天引用《圣经》的男主的教条刻板,管理层对生物老师真挚言论三番五次的欲盖弥彰,生而有眼,失去自我的门徒却什么也看不见。警钟长鸣。

26分钟前
  • toska
  • 推荐

战斗民族着实生猛,以小见大非常可怕,当宗教成为枷锁或许在周遭同学均为白衣只有他是黑色就已说明一切。男二很美貌

30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宗教狂热真可怕。想到浪潮。

33分钟前
  • 宅拾叁
  • 还行

舞台腔与神化

3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糟糕

40分钟前
  • 把噗
  • 较差

校园欺凌,恐同排犹,死亡金属,楼道幽灵……比基尼换连体泳衣,初尝权力欲望;生理课裸奔野猴,激发保守复辟同情;理性主义难以对付极端宗教狂热,拯救世界还需俄罗斯辣妹暴拳

45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主题放大了说和种族信仰人类自我认知有关 放小了看就是直男癌的极端版 自我中心 拿自己当神 怀疑自己的时候指桑骂槐说别人不信任自己 恐同 斗不过某人就耍赖 这世上的男人啊 我把你们看得透透的

49分钟前
  • RITA
  • 还行

17岁那年,在政史地试卷的轮番轰炸后,出于厌倦,我又本能的开始怀疑一切:人性的恶与阶级分化决定人类社会不会达到共产主义,历史课本上一多半史实都是篡改的,地球到底是不是围着太阳转?此后多年,就在这种怀疑一切的思维中看山还是山的活着,因为信仰,信仰一切都是虚无的。

5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神棍还是使徒?这是个问题。当宗教成为一个人的唯一支柱,狂热的宗教信仰将成为对抗异己的最大武器。就像那个瘸子,为了爱而活却因为叛离了圣经而被杀死。又像那个生物老师,用科学想要对抗宗教无果后,用宗教对抗宗教,仍然被归位世界的异类。谁才是清醒的?宗教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54分钟前
  • 血与冰激凌
  • 推荐

青春反青春,宗教反宗教,教育反教育。

55分钟前
  • Meng
  • 推荐

逆来顺受与愤世嫉俗是同一前提(集权统治)下的两个不同结果。熟读并大肆引用《圣经》的基里尔最终只引来了反叛者的反叛却丝毫没有领会其智慧。他通过电影赋予男主角质疑世俗的权力,遗憾的是他们对于教育体制以及现代自由主义的愤怒同样也冲昏了他们理性的大脑,致使本片无法站在超越自身传统语境之外的立场上进行批判。极端的(小丑)行径只会破坏辩论环境的秩序和为自己换来最终的恶果:成为教条(原教旨)主义者口中的狂热《门徒》以及科学主义者眼下尚未进化的大猩猩。

58分钟前
  • Muto
  • 还行

宗教极端分子,狂躁问题少年,全程撒泼暴走让人好气又好笑,最后又有点悲伤迷茫。青绿古着的色调,大量流畅的跟拍长镜头,喋喋不休的圣经说词(特效字幕出处)。泳池水下的青春众生相,房间里徒然出现的救世主,一路在摇滚乐中扛着十字架钉到学校墙上,被逼疯的女老师把鞋连同自己钉在教室地上,crazy

6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虽说剧作精彩,有些长镜头还是不错,包括对后社会主义状况的写法很是有趣(宗教明里暗里的复辟),但本片着实过于仰仗舞台剧技巧了。加之人物的动机还是略欠一点说服力,同性话题混在里面比较牵强,感觉还是怎么捞都上不到4星去。看看今年戛纳是不是又要搞空椅子以及萨金塞夫怎么投票……

1小时前
  • 胤祥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