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大臣第一季

欧美剧英国1980

主演:保罗·爱丁顿,奈杰尔·霍桑,德里克·福德斯,戴安娜·霍迪诺特,约翰·内特尔顿

导演:彼得·惠特莫尔,Sydney Lotterby

 剧照

是,大臣第一季 剧照 NO.1是,大臣第一季 剧照 NO.2是,大臣第一季 剧照 NO.3是,大臣第一季 剧照 NO.4是,大臣第一季 剧照 NO.5是,大臣第一季 剧照 NO.6是,大臣第一季 剧照 NO.13是,大臣第一季 剧照 NO.14是,大臣第一季 剧照 NO.15是,大臣第一季 剧照 NO.16是,大臣第一季 剧照 NO.17是,大臣第一季 剧照 NO.18是,大臣第一季 剧照 NO.19是,大臣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0 20:23

详细剧情

  本剧叙述在野党影子内阁成员Jim Hacker在帮助本党大选获胜之后得到行政事务部(DAA)部长的职务,从此开始面对以部秘书Sir Humphrey Appleby为首的公务员体系,而他的公派私人秘书、同属公务员的Bernard则夹在了当中。在Hacker所代表的政客以及Appleby所代表的公务员之间因施政而发生的种种冲突之中,两人的关系不停地发生变化,既有互相捂盖子,也有互相揭老底。与此同时,英国政治体制(包括政党体制和公务员体制)中的种种不为外人所知弊端和黑幕也展现在观众眼前。当然所有这些都是通过大量喜剧情节和台词展开。在本系列后半部分的《Yes Prime Minister》中,Hacker通过党内角力当上了首相,而Appleby也已先他一步当上了首相秘书,两人的故事移到唐宁街10号继续展开。

 长篇影评

 1 ) 《是,大臣》第一季 经典语录摘录

 第一季第一集
  
  ——还有谁在这个部门?
  ——我是常务次长,也就是常任秘书。Wolley是你的首席私人秘书,而我也有一个首席私人秘书。而他是常任秘书的首席私人秘书。直接接受我管辖的有10个常任副秘书长,87个副秘书长和219个秘书助理。直接接受首席私人秘书管辖的是国会私人秘书,首相会给你指定两个国会私人秘书,然后你会指定你自己的国会私人秘书。
  ——他们都会打字吗?
  ——我们没一个会打字,大臣。麦肯夫人打字,她是秘书。
  
  ——好了,先生们!看来这个部门必须冲破紧绑的官僚体系的束缚。我们要打开窗子,换些新鲜空气,免去所有的繁文缛节。让这台嘎吱作响的旧官僚机器焕发新的活力。
  ——你是说一个大扫除?
  ——一个大扫除!太多的人就只是坐在桌子后面而已。(低头看自己面前的桌子……)
  
  ——你是说一切都……
  ——处理好了,大臣。
  ——谁做的这些?
  ——那些嘎吱作响的旧官僚机器。
  
  
  ——还有事?
  ——如果你能看看下周的行程表,大臣。
  ——我的行程表?你又不知道我会来。你甚至不知道谁会赢得选举。
  ——我们知道会有一个大臣,大臣。
  ——又来了……
  
  (搬进大大的四个档案盒)如果你在周六晚之前完成前四个的话……你的司机就会收走它们并把剩下的两个带来。
  
  
  我们总把困难的部分放在(政府白皮书)题目里,那比放在文章里要无害得多
  
  你越不想做什么事,你越不停的说这件事
  
  
  ——民主国家的公民当然有权利了解(政策)
  ——不,他们有无知的权利。知识代表着阴谋和罪行,无知倒有一定的尊严。你不能知识让人们得其所愿,如果这对他们没有好处的话。你会给一个酒鬼白兰地吗?
  
  
  如果人们不知道你在干什么,他们就不知道你做错了什么
  
  
  ——你有什么建议?
  ——你能保守秘密吗?
  ——当然。
  ——我也能。
  
  
  ——马丁,有没有拿到新的美国寻址机器的发票复印件?
  ——我以为您说那是个机密文件
  ——的确是这样,今天拿给他看吧。哦,还有,让他在一摞文件的底部看到它
  
  
  
  ——透明政府是我们宣言的主要纲领,首相也是这么认为的!
  ——透明,是的。不过不是裂了个大洞!搞政治就要学会怎样机智的说话!傻瓜!还有什么时候不该说话!你当大臣多长时间了?
  —— 一周半
  ——我觉得你都能进吉尼斯纪录了!
  
  
  
  =========================================
  第一季第二集
  
  
  ——请允许我提醒您,大臣,还有15分钟您要接见劳工代表团,过半小时是全国工联代表,中午12点是企业局代表
  ——他们想要什么?
  ——都担心机器设备的事儿
  ——机器设备?
  ——是的,都担心通胀、紧缩,再通胀
  ——他们当我是什么?一个内阁大臣,还是自行车打气筒?
  
  
  ——我什么时候才有时间答复这些信件?
  ——您得知道,其实您不用回。
  ——不用吗?
  ——要是不想回就不用回。可以草拟一份官方答复
  ——官方答复是什么意思?
  ——就是回复“大臣感谢您的来信”再说些“正在考虑中”这样的话。要是您觉得一样,也可以说些“正在积极考虑中”这样的话
  ——有何不同?
  ——“正在考虑中”意思是文件已经丢了,“正在积极考虑中”的意思是我们正在找。
  
  
  ——当一个国家在走下坡路时,得有人坐在驾驶席上,往油门上踩一脚!
  ——我想您的意思是刹车
  
  
  ——你是否建议女王陛下和那位总统通过电话互致正式问候?
  ——不不不
  ——难道你是要他们互相大声喊?
  
  
  ——你觉得首相能做出这种事吗?
  ——能!
  ——是,其实我也这么觉得。
  
  ——马丁!布兰达这事儿怎么办!
  ——那里怎么了?
  ——发生政变了!
  ——你怎么知道?
  ——都上电视了!你没看到吗?你不知道?你可是外交大臣!
  ——是啊,可是我的电视机坏了!
  ——你的电视机?你不是有外交部电文么?
  ——不。电文总是晚到,我都是在电视上看国际新闻的。
  ……
  ——一有进一步消息就告诉我
  ——不,还是你告诉我吧。你有电视!
  
  
  
  ——此外,布兰达是我们非洲政策不可缺的一部分。
  ——政府没有非洲政策
  ——那么,现在有了!
  
  
  ——(外交大臣给内阁大臣打电话)访问将如期进行。
  ——哇,太好了!(挂电话)布兰达的新总统有意下周访问英国,和他的前任安排一致!
  ——看来,外交部终于得到了确定的事实。
  ——额……其实,也不全是,是马丁的司机从汽车收音机里听到的简讯。
  
  
  ——你说这人很激进,是政治上吗?
  ——某种程度上是,跟查理在一起会让你迷失方向。他是那种跟着你进旋转门,出来的时候却在你前面的人
  
  
  ——汉弗莱,附你工资就是要你给我提建议!
  ——我可不喜欢在泰坦尼克撞冰山后再给船长您提建议、
  ——必须做点什么
  ——要不我们一起唱《上帝与我同在》如何?
  
  
  
  ===========================================
  第一季第三集
  
  
  ——我们部门有多少人?
  ——我们部门?额……我们部门很小的
  ——很小?有多小?
  ——不知道,额……
  ——2000?3000?
  ——额……我想大概23000人吧!
  ——23000人?在行政部?这23000人都在管理其他行政人员?我们得研究一下体制和工作方法,看看哪些是冗员。
  ——去年我们研究过,大臣。
  ——额?
  ——结果表明我们还需要增加500人。
  
  
  ——这能让我们找到方法杜绝浪费政府资金
  ——但是公众对如何挥霍公家的财产可是一窍不通,我们才是专家!
  
  
  ——他们告诉你是3200万英镑?
  ——是的,汉弗莱
  ——太震惊了!
  ——我也是。我们居然不知道,太不可思议了
  ——我早就知道了。
  ——那你为什么震惊?
  ——我震惊是因为消息泄露了!明年财政部不会给我们那么多钱了。
  
  
  
  伯纳德,你很清楚,政府部门必定要有某种衡量其成就的方法。英国利兰公司以他们的利润来衡量成就,或者,更准确的说,他们是以自己的损失衡量失败。我们没有利润,也没有损失,我们的成就是靠雇员人数和预算多少来衡量的。
  
  
  政治家乐意惊慌失措,他们需要活动,以此代替成就。
  
  
  大概与其他的政府节约一样吧?三天的新闻发布,三周的内阁备忘录,中东发生危机,一切恢复正常?
  
  
  ——好吧,报纸说什么?
  ——节约大师香槟酒会后醉卧排水沟
  ——老天!
  ——这个好点:哈克在大使馆招待会后疲惫不堪,情绪失控
  ——这叫好点?
  ——至少有些不同。
  
  ==========================================
  第一季第四集
  
  
  ——大臣阁下,我们正为一个极权国家添砖加瓦吗?
  ——You know……我很高兴你问了这个问题……
  ——那么,大臣阁下,我们能得到答复吗?
  ——当然可以……我正要回答……如果可以的话。额……正如我所说,我很高兴你问了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很多人在问。为什么呢?因为人们都想知道。那我就不转弯抹角了。这个问题很明摆着的事实就是……它的确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民众有权知道。
  ——可是大臣阁下,我们还是没得到答案。
  ——不好意思,问题是什么?!
  
  
  
  ——如果部长是个女人你怎么称呼她?
  ——这的确有趣。1947年的时候,伊利丝博士被委任为大臣,我是首席私人秘书。我们想过解决办法,我不太愿意称她为我的“情人”
  ——哈,你们是如何解决的呢?
  ——我们还在等待这事儿的解决。
  
  
  ——明天是我妻子的结婚周年纪念日。
  ——也是你的!
  ——哦对,也是我的!
  
  
  
  ——给汉弗莱打电话
  ——我明天一大早就会见他
  ——现在就给他打电话!
  ——现在可是凌晨两点!他都睡熟了。
  ——要的就是这效果!凭什么他安稳入睡而你还在工作?他害你白白忙活,现在轮到你整整他。
  ——我不能这么做……他电话多少?
  
  
  
  ——(凌晨2点吵醒汉弗莱后挂电话)啊,我还要跟他说在内阁会议前把对策告诉我!
  ——别现在打电话!
  ——啊,是啊,现在已经很晚了
  ——让他再睡10分钟!
  
  
  ==========================================
  第一季第五集
  
  
  ——你给研究所的证词会不会支持我的观点说公务员严重超编?是或不是?!讲明白!
  ——大臣,您如果一定要我讲明白,我只能说,就目前情况,纵观全局,纵览古今,考虑各部门平均水平,分析总结,也许可以认为……综上所述,概括说来,您很可能发现……尽管也许不中听,无论如何……恐怕前景微妙!现阶段只能如此预期!
  ——你到底说“是”还是“不是”?
  ——“是”也是“不是”!
  
  
  ——能否请你把草案还给我?
  ——没问题,汉弗莱。
  ——什么时候,大臣?
  ——过一阵儿,汉弗莱。
  ——对,但具体是什么时候?
  ——你总说做事不能操之过急。
  ——大臣,我必须请您明确答复。哪天?明天?周一?周二?
  ——适当的时候,汉弗莱。等机会来临,万事俱备,条件成熟,所有必要程序都走完,当然不会贸然给你。
  ——大臣,这事儿很紧急
  ——紧急?汉弗莱,今天新词儿不少么!
  
  
  ——让英国人都带身份证?他们会说这是极权国家的做法!我们打了两次世界大战,就为这个!
  ——大臣,这跟驾驶证差不多。
  ——这是给我落井下石
  ——您可以改叫它“欧洲快车”?
  
  
  ——拿破仑奖是北约颁发的一个奖……颁给对欧洲统一贡献最大的政治家。
  ——(补充)拿破仑以来,如果不算希特勒的话。
  
  
  你知道首相的座右铭:败则怀恨在心,胜则反攻倒算
  
  
  
  ——马丁,多少人知道拿破仑奖得主?
  ——这是最高机密。
  ——你是说人人都知道?
  ——不,这是最高最高机密。
  
  
  
  ==========================================
  第一季第六集
  
  
  ——人类没有特权,哈克先生。我们不凌驾于自然之上,我们属于自然。你知道,人也是动物。
  ——我知道,我刚去过下议院。
  
  
  实际上,只有城市中产阶级操心保护乡村的事情,因为他们不用住那里。
  
  
  没有财政预算,我们部门会缩小到连大臣都能管过来了。
  
  
  (行政大臣的妻子:)露西,这么说并不公平!公务员对你爸挺恭敬的没错,不过可没把他放在眼里!
  
  ——伯纳,我国政府的运作方式在于大臣从我们提供的方案中遴选决策,对吧?所以,如果他们掌握了事实,他们会看到其他可能性,甚至会自己提出方案来,而不从我们提供的两三个方案中选。
  
  
  (提案里)有四个词能让大臣采纳提案:快捷、简单、时兴、便宜。还有四个词能让提案被大臣否决:复杂、耗时、昂贵、争议。要彻底排除大臣采纳的可能性,就得说这绝定“有魄力”。“有争议”只表示“会失去部分选票”,“有魄力”表示“会失去整个大选”!
  
  ===========================================
  第一季第七集
  
  
  ——一个耗资7400万,占地9英亩,地处市中心的大工程,怎么捂得住?
  ——通过《官方保密法》
  ——怎么保密?这工程太大了。
  ——那它就是个大秘密
  ——但你怎能用《官方保密法》保密众所周知的事情?
  ——伯纳,《官方保密法》不是保护秘密的,是保护官方的。
  
  
  
  ——恐怕我对这些都不了解。
  ——老伙计,你到底懂什么?
  ——Nothing。我什么也不懂,真的。我是个银行家。
  
  
  
  ——这些您比我更了解,先生。我只是个司机。
  ——对,对……我只是个大臣……

 2 ) 逝去的人和永远不会褪色的经典

忍不住谈些感想。第一集看了一半不禁诧异,这真的是那部在英国家喻户晓、并且是撒切尔夫人最爱的电视剧?当时补的剧太多,所以暂时将其搁置;而最后终于又“不得不”打开看的时候居然渐渐被它戳中诡异的笑点……

英国官僚是个相当有意思的群体。表面上大臣位高权重,似乎占据着决策地位,而实际上常务秘书掌管着行政上的具体事务,可对决策和执行产生一定影响;两者间的对立与妥协——在剧中体现为时而大臣“打败”Humphrey而露出孩子般的笑容,时而后者成功“驯服”前者的结局——令人百看不厌。 任何号称经典的法政教材也不及这样一部剧鲜活而有启发性;它所揭示的早已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天真的Jim是典型的被政治机器操控的政客,被选票和公务员左右着不能自拔,跟媒体和财团斗争着,在党派和部门之间反复抉择,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进入政治泥潭就只有身不由己——政治哲学家们几乎无一例外地看穿了这一点并做出了各自的选择:抑或欢脱地跑掉,连鞋都懒得穿;抑或迎难而上,但内心还是一辈子都停不下来的纠结。 妥协与被迫并不是政治世界的特性。生存伴随着不断被磨平的棱角;人类不断被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驯化着。多数人在大学还没结束前都还是理想主义的Jim,五年后、十年后……总有些东西值得花点努力去守护,比如残余的这点理想,如果还有的话。 印象最深的是三位主演,尤其是扮演Jim和Humphrey的两位老戏骨。 打开豆瓣影人的页面:Jim的扮演者,Paul Eddington(1927-06-18~1995-11-04);Humphrey的扮演者,Nigel Hawthorne(1929-04-05~2001-12-26)。尽管心里早已有数,毕竟演这部剧的时候他们已经年龄很大了,但想到昔日活跃在屏幕上的人如今已逝,还是忍不住一阵唏嘘…… 翻着照片,一样的西装,老去的Paul因为皮肤癌而剃光的头和充满斑块的脸几乎无法让我联想到Jim……不变的是露出两颗虎牙的笑。《独立报》上他的笑容依然灿烂,“拒绝为疾病所击退而离开舞台”,“我开始掉发,所以我开始想,为什么不直接剃光呢?”越是乐观坚强的人,与疾病的斗争都只会让人觉得更加心酸。 空无一人的剧场里,满面皱纹的Nigel坐在观众席。岁月带走了他舞台上的活力,汉弗莱爵士,只能停留在荧幕上。 很多人都不会再去回顾80年代的剧了吧。很多年过去以后,还会有人记得他们吗……

 3 ) 世界是灰色的---兼胡侃一下文官系统的出路

我一直觉得,看一个人对政经史是否有基本的了解,首先看他对某个人物,某个政权的评价是否还停留在单纯地好与坏,黑与白上。我以为,在政治上,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政治,都没有什么绝对的好与坏可言,只有夹在中间的灰色。本片里的几个人物,是灰色的最好诠释。虽然无论是哈克大臣,汉弗莱还是伯纳,都略显自私与世故,时常将个人之利益置于国家之上。但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不能说是什么大奸大恶之徒。哈克大臣在家中时的生活,与一般的丈夫,父亲并无两样。

事实上,哈克大臣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道德真空”。当他还不是大臣的时候,他是个敢说真话的记者。即使是被任命作大臣的时候,他也曾想过作一番事业,向政府透明化的承诺前进---虽然事实证明,承诺只是承诺而已。

哈克从一个仗义执言的记者变成只能不断妥协,无所作为的大臣,其中原因,自然不止是哈克先天在道德上有缺陷,或是被权力所腐化那么简单。大部份的因素,应该归咎于体制上,或者说是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所织成的一张张网。加税?就等于在选票上自寻死路,党内也不可能通过。裁员?公务员们会一个劲地给你使坏。给烟草征税?已经发展成庞然大物,在政经界都有庞大影响力的烟草集团将永不停止的游说,方方面面给你施加压力。

这张庞大而让人寸步难行的巨网,是文官系统高度发展下的必然结果。文官系统从隋唐时期诞生到现在,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即使是从英国开始的现代文官系统,也有200年。文官系统发展成熟下,亢官,人浮于事等问题也随之而生。公务员本身并不会创造任何财富,过多的公务员必然会导致效率低下与财政上沉重的负担。我国历史上宋明末年都有这个问题。若说要改革,其可行性则不太高。对内,公务员之间互相维护,就如汉弗莱打死也不会让大臣裁员。对外,公务员又会与其他利益集团—如大公司等---有着利益上的联系。就如高级公务员都会在退休后在大公司,大学,基金会等地方谋求一个高待遇的闲职。而先不说改革,几乎所有意义的实事,都不免侵犯一些人的利益。因此,想做实事的人,比如刚开始的哈克,就避免不了各种阻力了,最后只有被迫妥协。当然,或许有些道德完人,能无视各种阻力,威胁与诱惑。只不过,这种人就不会干的长久。

就目前而言,中国在行政上可比英国高效的多。虽然也时常被骂官僚主义,但中国政府若真想做什么事,那是没有力量能阻止的了。其根本原因,我以为不是一党制,不是因为中国没有政务官和事务官之分,更不是什么工程师治国,而是中国政府建立地晚,公务员数目还没那么庞大,利益集团还没有增长到足够的力量,自然阻力也没那么凶猛---但即使如此,医改的艰难,也是有目共睹。

那么,文官系统有没有可能打破这个人浮于事,官商相互的困境呢?从历史上来看,无论中外,都很难找到先例。即使文官自己明白自己所处的困境,也不会损害自己的利益来改革怎个系统,而是继续寄生在整个系统上面,寄希望于它的寿命能至少比自己的长。即使偶尔有小小的政治改革,也只能稍稍延长下这个系统的生命罢了。而在内部改革不可行的情况下,唯一的选择与出路,只有从外部直接推翻了----那即是革命。

这么说,似乎有些悲观。但历史,便是这么的无情。或许,我们应该寄希望于某个更好的系统能被发明出来,取代现在的文官系统。就如从前文官系统取代贵族政治一样。

 4 ) 剧集中各种梗搜集科普帖(YM篇)

Humpy镇楼

关于剧中服装看到的一个论述:

服装设计是个性化塑造的一个重要元素,一个人的穿着在他人对于他的认知判断上总是有着重要影响,这在电影或电视剧中同等成立和重要。Yes Minister and Yes Prime Minister是验证这个理论的有趣的例子,因为剧中着装的设计非常巧妙。

Jim Hacker (Paul Eddington)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因为成立于19世纪,因此常受到毕业于古老的牛津大学的Appleby的鄙视。Hacker的穿着更倾向于不那么传统,或者说“更符合时代”的穿着方式。他更倾向于穿双排扣西装,可以给他带来一种传统政治家风度。通常Hacker打单结(活结)领带,。这种打结方式能给传统的西装领带搭配带来一点休闲的感觉,这看上去似乎没有打温莎节那么讲究,温莎结常常会与有钱人联系起来。

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单结领带又重新受政治家欢迎,因为政治家力求营造出一种与选民更加一致的效果,Hacker的装饰方巾更倾向于松散的放在口袋里,而且多用明亮的色彩。关于Hacker的着装选择在一段情节中有一个暗示,“The Ministerial Broadcast”,在这一集中有人建议在电视广播上穿浅色、商业化的套装用以传述没有新鲜感的信息,或者深色的套装宣布重大的消息,以此来显示更加真诚。在他的基本着装元素中,Hacker打扮的更像一个平民出身的人,以此营造一个权威但是友好的形象。

这直接与Sir Humphrey Appleby (Nigel Hawthorne)形成对比,一个有着特殊教养的牛津人,Sir Humphrey经常穿单排扣西装,搭配浅色衬衫和方巾,他的领带种类很多,但是都打成完美的半温莎结(你可以通过领结的大小来判断),这个领结意味着Humphrey和Hacker的金钱价值观不同,这是一个每年至少赚3万英镑的人——参照yes minister——这比Hacker赚的要多。除了YPM中的一小段情节“THE Key”,Humphrey从来不会看起来衣冠不整,他的所有套装都是量身定制。

从他的行为上来看,Humphrey是一个固守传统的人,他的剧装设计完美的体现了这一点。

Bernard (Derek Fowlds), 也是一个来自上层阶级的牛津人,与Humphrey相似,最标志的就是温莎结。有趣的是,随着时间的不同Woolley的服装变化是最多的,在Yes Minister中,Woolley正在摸索熟悉公务员系统,与富有经验的Sir Humphrey相比仍然年轻和稚嫩,也许是为了映射这一点,Bernard的剧中早期着装是十分时髦的,深蓝色单排扣西装——经常是三件套——他常常搭配粉色的衬衫,偶尔像银行家那样搭配领针和袖扣。

在YPM中,他的着装有了彻底的改变,几乎和Sir Humphrey传统打扮相同级别,放弃了色彩明亮的衬衫,取而代之的是跟Humphrey相同的白色或蓝色衬衫。这种风格的转变是很值得注意的,我的理解是他已经进入公务员的行列并逐渐变得成熟。

对于三个角色的风格鲜明对比,让观众能立刻洞察他们的个性,这种洞察可以给与角色在诠释剧情方面很好的支撑。

以上自己翻译的片段,英语好的人可以看原帖:

//movie.douban.com/review/7876394/

接下来剧情梗科普

收集自B站弹幕,百度,Google及豆瓣上相关帖子,第三刷才想到整理这个,遗漏的四刷慢慢补齐。每一集标题翻译来自破烂熊字幕组,好喜欢这种信达雅的翻译,所以每一集都列出来了。

-大致介绍一下英国政治制度,英国议会主要有三部分组成:下议院(the House of Commons),上议院(the House of Lords),君主(the monarch)。下议院有650名议员,代表英国各个选区,他们属于某个政党或者是独立的,通过他们要代表的选区选民选举产生

内阁首相不是选举直接产生,而是大选结束后,当选议员最多的政党的党魁成为首相,选择20名大臣负责政府各部门工作。

-影子内阁(Shadow Cabinet):指实行多党制的国家中不执政的政党为准备上台执政而设的预备内阁班子,也叫“预备内阁”、“在野内阁”。

-Hacker经常提到的边缘选区:指得票数相差极小,竞争十分激烈的选区。

第一季

S1E1 Open Goverment透明政府

S1E2 The Offical Visit 正式访问

-其中有一段Bernard提到担心通胀、紧缩及再通胀的问题:第一次通货膨胀会引发大规模高价购买资产,然后紧缩会导致第一次收购的资产迅速被贱卖抛售的狂潮,第二次通货膨胀时趁机收购了大量资产的资本家便会获得巨额利润。

-伊迪·阿明:乌干达前总统,1971年发动军事政变,推翻米尔顿·奥博特政权。1976年任终身总统。他将7万多名亚洲人赶出乌干达,声称上帝托梦给他,让他赶走亚洲的剥削者,将经济权利还给乌干达人民。1975年,在联合国大会上,他号召灭绝以色列民族。任职期间屠杀和迫害国内的阿乔利族、兰吉族和其他部族达10~30万人。

-加尔各答黑牢:1756年,孟加拉国王道拉为驱赶英国殖民者,攻占了加尔各答,一批英国生意人仓惶出逃,没来得及逃生的守军和英国人当了俘虏。道拉手下怀有强烈民族感的印度士兵将俘获的146名欧洲人,一股脑儿地关进一间黑房子里,待到翌晨6点钟房门被打开时,发现123人已窒息而死,仅23幸免。但是这个数字在后来的考察中又存在争议。

-Humpy调侃说大家都同意让这座大山去见默罕默德典故:《古兰经》中的经典故事《山不过来我过去》,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带着他的四十个门徒在山谷里讲经说道。穆罕默德说:信心是成就任何事物的关键。也就是说,人有信心,便没有不能成功的事情。这时,一位门徒对他说:“你有信心,你能让对面那座山过来,让我们站在山顶上吗?”穆罕默德望着他的门徒,满怀信心地点了点头。接着,穆罕默德对着山大喊一声:“山,你过来!”山谷里响起他的回声。大家都聚精汇神地望着那座山,穆罕默德说:“山不过来,我们过去吧!”于是,穆罕默德带着他的弟子们开始爬山,经过一番努力,终于爬到了山顶。这时穆罕默德说:“这个世上根本就没有移山大法,惟一能够移动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过去”。

-洋泾浜:“洋泾浜英语”,因旧上海滩一处靠近租界的地名“洋泾浜”而得名。以前特指是华人、葡萄牙人和英国人在中国从事贸易的联系语言,现已泛指那些没有受过正规英语教育的说的蹩脚英语。它的特点一是不讲语法,二是按中国话“字对字”地转成英语。

S1E3 The Economy Drive 节约运动

经典吐槽

S1E4 Big Brother 老大哥(奥威尔的1984)

老大哥在看着你(我觉得1984应该很出名了,不写介绍了),监控问题在第二季里面也提到了。

S1E5 The Writing On The Wall 大白天下

-the writing on the wall有不祥之兆、注定的事的意思。可追溯到《旧约·但以理书》。 《旧约》中记载:古巴比伦国王Belshazar在宫殿里设宴纵饮时,忽然看到一个神秘的手指在王宫墙上写看不懂的文字,后来,国王叫到虏囚犹太预言家Daniel才明白,墙上的字表示“大难临头”。如预言所示,Belshazar当夜被杀,新国王由玛代人大利乌继任。正由于这个“身死国王”的典故,the finger on the wall(墙上的手指)或the writing on the wall(墙上的文字)常和动词see或read连用,用来形容“不祥之兆”。

-参孙(san sun) :由英文Samson音译而来,圣经士师记中的犹太人士师,生于前11世纪的以色列,凭借神所赐极大的力气,徒手击杀雄狮,并只身与以色列的外敌非利士人争战周旋。非利士让参孙的女人大利拉(也是非利士人)套出参孙神力的秘密,挖其双眼并囚于监狱中受尽折磨。后来,参孙向上帝悔改,上帝再次赐力量,参孙抱住神庙支柱,身体前倾,结果柱子及房子倒塌,压死了在庙中的敌人,但是自己也死了。

S1E6 The Right To Know 知情权

-托派: 源于托洛茨基为了捍卫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反对斯大林独创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民族自利主义、主张国际革命战略,反对斯大林将革命人为地划分相互独立的阶段、主张不断革命论,反对官僚集团发明的跨阶级合作战略、主张始终捍卫无产阶级的独立立场,反对官僚专权、主张工人阶级民主(包括苏维埃多党制)和共产党党内民主。

trots 又有拉肚子的意思,所以Hacker会问你没去看医生么。

S1E7 Jobs For The Boys 任人唯亲

第二季

S2E1 The Compassionate Society 仁爱社会

-ACAS -Advisory Conciliation and Application Service

英国劳资关系咨询和调节仲裁局。专门负责处理工厂、企业中的劳资关系,并帮助工会创作和谐工作环境

NALGO-National and Local Government Officers Association

是处理公务员的劳动仲裁相关事务的,所以在编制内的事业人员的事务不归ACAS管。

承接上文说的是要是工人(蓝领)罢工,公务员(白领)尽管不应该支持,但是也可以态度表示支持。 Humpy讽刺Harcker不知道自己属于的是NALGO(白领),而不属于ACAS(蓝领),不清楚站哪一边,更不用说支持不支持了。

经典

S2E2 Doing The Honours 无功受禄

-jailed by the british英国犯人

甘地Gandhi: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和印度国家大会党领袖。他是现代印度的国父,也是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现代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创始人

恩克鲁玛Nkrumah:加纳国父,黑非洲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外交家、国务活动家,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和非洲社会主义尝试的主要代表人物。

马卡里奥斯三世大主教Makarios:希腊正教领袖,塞浦路斯独立后第一任总统。

本-古里安 Ben-Gurion:以色列第一任总理,也是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理。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一直是犹太民族的领袖。他领导创建以色列国,是现代以色列当之无愧的国父。

肯亚塔Kenyatta:肯尼亚总统,领导反英斗争,促成肯尼亚独立。

尼赫鲁Nehru:印度开国总理,他是印度独立运动的参与人,主张印度要从大英帝国独立,同时更为人所知的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

穆加贝Mugabe:穆加贝早年积极参加津巴布韦独立解放斗争,曾任黑人解放组织领导人、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主席。现任津巴布韦总统。

以上这些人的共同特点均在英国受过教育,但都领导了反英统治、独立运动。

-车上Bernard跟Hacker讨论的授勋:全称最卓越的圣米迦勒及圣乔治勋章(The Most Distinguished Order of Saint Michael and Saint George),简称圣米迦勒及圣乔治勋章(Order of St Michael and St George),是英国荣誉制度中的一种骑士勋章,于1818年4月28日由威尔士亲王乔治设立。本勋章分为三等,依等第如下:

爵级大十字勋章/一等勋爵士(Knight/Dame Grand Cross) (GCMG)

爵级司令勋章/二等勋爵士(Knight/Dame Commander)(KCMG/DCMG)

三等勋章/三等勋爵士(Companion) (CMG)

本勋章一般授予对英联邦或外交事务作出贡献的人士。

嘉德勋章(The Most Noble Order of the Garter,1348年设立)

蓟花勋章(The Most Ancient and Most Noble Order of the Thistle,1687年设立)

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都拥有各自的最高勋章,例如嘉德勋章是英格兰的最高勋章,蓟花勋章是苏格兰的最高勋章。

S2E3 The Death List 死亡名单

-伯吉斯 麦克林 菲尔比 剑桥五杰中的三个人。

剑桥五杰,五名深入英国政府高层的苏联间谍:

伊·弗朗西斯·伯吉斯,1910年出生,曾担任过英国BBC广播主持人,英国军情六处探员,英国外交部部长秘书等职。

唐纳德·麦克林,1915年出生。曾任英国驻法国、美国、埃及等国的外交官员。

哈罗德·鲁塞金·菲尔比,1912年1月1日出生在当时英属殖民地印度的安巴拉。

安东尼·布兰特,这个人是三一学院的艺术教授,英国艺术届的权威,同时兼任伊丽莎白女王的艺术顾问,但同时又是克格勃。

约翰·克恩克罗斯,1934年进入剑桥大学,目前人们对他的了解还不是很多。只知道比起其他四人,他打进了更多的政权核心、情报机构。1936年他进入英国外交部,先后在英国外交部、英国国库、政府部长私人办公室、政府通讯密码学校、秘密侦察机构任职。

他们都就读于著名的剑桥大学,因此二战期间他们以“剑桥五杰”著称。在“五杰”中最先暴露的是唐纳德·马克林和盖伊·伯吉斯。他们在1951年淘到了莫斯科。哈罗德·金·菲尔比在1963年逃往苏联后被英国报刊称为“第三人”,“第四人”是1979年暴露的安东尼·布兰特。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记者们寻遍蛛丝马迹想找“第五人”但始终未果。这神秘的第五人的名字,直到戈尔季耶夫斯基在筹写克格勃第一总局第三部的秘史时才被发现,并首次予以披露。

五人中的伯吉斯、布兰特都是同性恋,据说两个人还相处过一段时间,麦克林性向不定,菲尔比则是感情生活“丰富”,一共有过四任妻子。所以后面有一集Humpy被怀疑是间谍他辩解说“我可是有家室的人!”

参考://movie.douban.com/review/1831961/

-Bob’s your uncle 指事情很容易达成

没有看到都对此俚语来源的一个准确解释。任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的索尔兹伯里侯爵保守党人罗伯特-阿瑟-加斯科因-塞西尔(Robert Arthur Talbot Gascoyne Cecil)应该是这个词的源泉。他利用裙带关系把自己的亲戚指派到政府的各个岗位上。英语中的裙带关系(nepotism)一词源于拉丁语,是"侄子"(nephew)或"孙子"(grandson)的意思。如果按字面来解释,索尔兹伯里侯爵利用裙带关系最直接的受益者恰好是他的侄子阿瑟-詹姆斯-鲍尔夫伯爵莫属。鲍尔夫伯爵利用叔叔的裙带关系,在政界平步青云,在他叔叔首任首相的任期内,就成为地方政府委员会主席;在第二届索尔兹伯里政府中,鲍尔夫出任苏格兰大臣,后又任爱尔兰首席大臣,还在内阁中占有一席之地。后来他还继任了他叔叔首相和外交大臣的职务。

-《白日美人》是由路易斯·布努埃尔执导,凯瑟琳·德纳芙、让·索里尔主演的剧情片,于1967年5月24日在法国上映。该片改编自约瑟夫·科塞尔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中产阶级女子为了寻求受虐的快感,竟自甘堕落沦为高级妓女的故事。1967年,该片获得第3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B站可以看

-影院前大概看的出是罗杰·摩尔版007《太空城》Moonraker的宣传海报。具体放映的是哪一部有待考察。

S2E4 The Greasy Pole 缘杆而上

-二噁英(Dioxin):是一种无色无味、毒性严重的脂溶性物质,其毒性相当于人们熟知的剧毒物质氰化物的130倍、砒霜的900倍。 对胎儿有毒性,导致胎儿发育异常,胎儿死亡。

-意大利萨维索事件:1976年7月9日,意大利萨维索的美达镇发生了人类历史上最严重之一的毒性化学物质二噁英外泄事件。当时有2kg的TCDD泄露,导致附近的土地遭受严重污染,居民发生各种病变。此次事件之后国际开始制订了一系列有关化学安全问题的条例。

PS:变性二噁英/惰性二噁英没有找什么资料。估计是编出来的吧,不过看到有人在联想转基因,嗯,大家可以发挥一下。

-登山宝讯:登山宝训(亦作山上宝训)指的是《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里,由耶稣基督在山上所说的话。山上宝训当中最著名的是“ 八种福气 ” ,这一段话被认为是基督徒言行的准则。耶稣基督把天国里的法则说给他的门徒听,是为要叫每一个基督徒都作天国之子。

S2E5 The Devil You Know 两害相权

欧盟国家各种黑啊

S2E6 The Quality Of Life 生活质量

-凯恩斯理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根据凯恩斯(梅纳德·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在面对1929一1933年危机,凯思斯主张要依靠国家的干预来刺激有效需求,保证整个社会充分就业状况的实现。战后,1945年英国政府发表的《就业白皮书》和1946年美国的“就业法案”都反映了凯思斯的这一思想。

货币理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他从19世纪50年代后期起创立“货币理论”,认为“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主张自由市场经济,批评政府干预市场,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

银行家老爷子把两个人的名字混成了米尔顿·凯恩斯,这个黑的可以。

-Hacker对Humpy说你到底侍奉上帝还是财神(Mammon)

玛门(Mammon):在新约圣经中使用,是钱的化身,是古叙利亚语“财富”之意。新约中耶稣用来指责门徒贪婪时的形容词。被形容是财富的邪神,诱使人为财富互相杀戮。《马太福音》六章24节的经文:“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人,热爱一方则必须憎恶另一方。如果你敬爱神,那么就不能执着于财富(你们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玛门)。

电视执照税(TV Licensing fee):BBC类很少播放广告,主要经济来源是靠观众交的Licensing fee、政府补贴,个人理解是电视执照税涨了,很可能要损失一批用户,这时候就需要政府补贴弥补了。所以不能得罪Hacker。

圣方济各:天主教方济各会和方济女修会的创始人。方济会又称"小兄弟会"。他是动物、商人、天主教教会运动以及自然环境的守护圣人。很符合Hacker和兔子啊哈哈。

S2E7 A Question Of Loyalty 忠诚问题

这一集小Bernard和Humpy开头的打赌可爱死了。以及这一集真的是甩锅打岔的典范啊。

我也很好奇到底是不是那个“芝士就是力量”的培根说的,百度竟然有人说是

第三季

S3E1 Equal Opportunities 机会均等

-拿破仑:大家都知道他横扫欧洲有多厉害以及滑铁卢失败后的境遇了

亚历山大大帝:是历史上第一位征服欧亚大陆的著名帝王。亚历山大自幼聪颖过人,曾受教于亚里士多德,16岁代父统治马其顿,20岁被推举为马其顿国王,很快赢得了马其顿人民和军队的支持,消除了威胁马其顿的三大希腊势力中的底比斯及雅典(另一个是斯巴达),两年内稳固了他在希腊的地位,25岁征服了波斯帝国。但是不到33岁就病死了,之后的王位之争使亚历山大的母亲、妻子和孩子都横遭杀身之祸,帝国迅速崩塌被瓜分。

两个人都是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和帝王,也有很多堪称典范的政治政策和举措,不过到的确是不适合当比较保守求稳的公务员。

-沙文主义:原指极端的、不合理的、过分的爱国主义。如今的含义也指盲目热爱自己所处的团体,并经常对其他团体怀有恶意与仇恨,是一种有偏见的情绪。传说对拿破仑狂热崇拜的手下——尼古拉·沙文是这一词的由来。

S3E2 The Challenge 迎难而上

-片面限武派(unilateralism):直接查没查到啥意思,百度了一下这个词也翻译成“单边主义”,这样好理解一些,是指举足轻重的特定大国,不考虑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的愿望,单独或带头退出或挑战已制订或商议好了的维护国际性、地区性、集体性和平、发展、进步的规则和制度,并对全局或局部的和平、发展、进步有破坏性的影响和后果的行为与倾向。

S3E3 Th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家丑外扬

-蓝光导弹:20世纪中期为了维持自己的核威慑力量,英国跟进美苏,研发本土导弹“蓝光”,在花费了6500万英镑之后,基于后续还有投入大量资金等其他军事和政治问题取消该项目,转而从美国购买导弹。

TSR2轰炸机:英国单独研制的最后一代攻击机。1957年英国寻求开发一种兼具备低空高速突防能力和高空高速侦察性能的全天候远程攻击/侦察机。1959年1月1日,新机定名为TRS-2。1964年9月27日TSR-2原型机首飞。此时项目经费由1957年估算的3,500万英镑增长到了2 亿4000 万英镑,加上原本苛责的要求难以实现,英国政府在1965终止终止该计划。

三叉戟客机:“三叉戟”客机是英国德·哈维兰公司研制的中短程三发喷气式民航客机,只生产了 117 架,后来败给了波音727,主要是因为整体设计考虑不周,太鸡肋,1970年代中国是“三叉戟”客机主要用户之一。林彪当年乘坐掉下来的那架飞机就是三叉戟。(三叉戟飞机貌似掉下来过很多架)

协和飞机:英法联合研发的超音速客机,1969年首飞,飞的很快,研制费用达上亿英镑,但是因为比其他飞机耗油,销量并不理想。英国在1964年曾想撤资,但是碍于条款,英国被迫继续投资,于是接连取消多个飞机研制项目。

英国利兰汽车:1975年利兰集团被收为国有, 1986年的赤字高达25.5亿英镑。1988年政府强迫英国航空公司买下了利兰集团。

上克莱德造船厂:由一个苏格兰造船协会创建于1968年,合并了克莱德河的五个主要的造船企业。建成之初英国政府以48.8%的少数占股提供了550万英镑的三年无息贷款,后期盈利效果并不理想。

原子能电站:英国是首个开展原子能电站的国家,但是安全问题一直是个无底洞。

公立综合中学:综合中学的产生是受到美国的影响,即将单一的普通中学改组为公立中学,承担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类似于我们的技校吧,投入和计划很多,但是效果一般。

埃塞克斯大学:B站弹幕说埃塞克斯大学本土学生太多,占全校的66%,而且又不是贵族学校。那么以本国学生学费低外国学生学费高的标准来看,埃塞克斯就需要政府补贴很大一部分资金了。

S3E4 The Moral Dimension 操守问题

公主之死: 1977年,一位19岁的沙特公主与情人私奔在机场被抓获,被判定为通奸罪,与同她年龄相仿的情人一同被公开处死。一个在当地工作的英国人用相机偷偷拍下了行刑时的场面,并于回国后发表,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该事件被媒体冠之以Princess Executed for Love。沙特阿刺伯企图阻止播出未成,引起两国之间一场大风波。英国大使被逐出,四百名在英的沙国的皇亲国亲被招回,禁止英国货进口,并取消价值数百万英镑的沙国输英货物。

//movie.douban.com/review/7662792/

S3E5 The Bed Of Nails 坐如针毡

讲交通政策问题,小Bernard对于特洛伊木马“Timeo Danaos et dana ferentes”的执着简直萌炸天以及…蛇精病啊!

-马岛大捷:1982年4月2日~6月14日英国与阿根廷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领土归属问题而引起的战争。英国是获胜方。提到的加尔铁里将军,阿根廷总统,1982年为夺回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对英国宣战。战败后辞职下台。

S3E6 The Whisky Priest 知易行难

-1939(丙)进出口和海关权利法案第一条:外贸委员会可籍命令做出这样的规定,如委员会认为施以适当禁止或规管,在任何情况及特例下或沿岸运输或货物运输船舶的任何指定的商店,所有的货物或货物的任何制定描述,除此之外,英国及其指定国进口订单也属于法律范围之内,当上述所列举事项出现异常后,外贸委员会可根据本法及行政命令施以适当的禁止和规管,本法在任何情况下,包括特例下仍然有效。(法案全程:Import, Export and Customs Powers (Defence) Act 1939)来自B站弹幕大神,我去查了这个法案但是太特么绕了真的不会翻译啊!!!

莫名觉得有道理

S3E7 The Middle-Class Rip-Off 劫贫济富

终于所有的都写完了,刷了N遍的剧还是百看不厌,还会再刷,至于能更好的盘点梗的话估计还得自己再多看书了。为了观感好一点,现在两部剧分了两篇。

YPM链接://movie.douban.com/review/9165010/

 5 ) 《是,大臣》的经典段子

第一季
第四集:专制国家

安妮:给汉弗莱打电话,说你不同意。
哈克:我一早就会见他。
安妮:现在就打给他。
哈克:现在可是凌晨2点,他都睡熟了。
安妮:要的就是这效果。凭什么他安稳入睡你却仍在工作? 他害你白白忙活,现在轮到你整整他。
……
汉弗莱:我的老天,出了什么大事?
哈克:没有,一切正常。不介意我打电话给你吧?
汉弗莱:不,大臣阁下,一点也不。
哈克:听到您的声音总是非常愉快。
……
哈克:我还要跟他说要在内阁会议前把对策告诉我。
安妮:现在别打给他。
哈克:是啊,现在是晚了点。
安妮:让他先睡10分钟。

第五集:大白天下

哈克:这份报告我仍然不满意,汉弗莱。
汉弗莱:好的大臣,我们很乐意为您重新起草。
哈克:你们已经重新起草三次了。
伯纳:这么说不准确。
哈克:准确,伯纳。我会数数,这是第三稿。
伯纳:对,就是说先起草了一次,然后重新起草了两次。

第二季
第三集:死亡名单

伯纳:要把它们存档吗?
哈克:存档? 销毁了,别让人找到。
伯纳:既然这样,存档就行了。

第二季
第五集:两害相权

哈克:典型欧共体官员什么样? 意大利人的组织能力,德国人的弹性,法国人的谦逊,再加比利时人的想象力,荷兰人的慷慨,还有爱尔兰人的智力水平。

 6 ) 虽然雅俗共赏,但是要完全理解也不容易

        这部片子涉及的知识点太多,对外国情况不太了解的人也只能看看热闹了。试举一例:
        第一季第二集(官方访问)里大家挤在吉姆的车厢里时,汉弗莱说:“那好,我们就都同意让这座大山去见默罕默德。” 这是《古兰经》里的一个典故,说的是先知穆罕默德告诉众人,他要把远处的一座大山召唤过来。大众翘首期盼,穆罕默德却没有成功。于是他说:“既然大山不愿意过来,那么只好由穆罕默德过去了。” 汉弗莱的意思是塞林·穆罕默德本该主动来见吉姆这座大山,而现在只好让吉姆去见他了。
        但是马丁身为外交大臣,却不知道《古兰经》里的这个典故,以为汉弗莱说的大山是指肥胖的外交常务秘书,所以连忙阻止:“不不不,吉姆去!” 而他说这话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那个大胖子皱着眉头很不高兴。
        如果观众知道《古兰经》里的这个典故,又明白这里在讽刺外交大臣的无知,就会随着背景笑声一起笑了。否则的话还真有些摸不着头脑。

 短评

这是少数人的游戏,政客与官僚上演着年复一年相爱相杀的戏码,没有平民的份——只不过在有些国家,平民的自我感觉更良好。

5分钟前
  • 苜蓿
  • 力荐

领导一思考,秘书就发笑

9分钟前
  • 丁一
  • 力荐

以大臣妻子为数不多的出场即高光来说,大臣换成她来做可能更佳🐶

14分钟前
  • [•_•]
  • 力荐

——政府不追求道德!——是吗?那追求什么?——稳定、社会正常运转、预防混乱、制止分裂、屹立不倒。——如果政府不行善,那它的目的是什么?——哦,大臣,政府不关乎善与恶,只关乎治与乱。

17分钟前
  • 螺丝இ
  • 力荐

史上最佳政治剧,没有之一。我觉得所有对现实有关注的人都该看看这个剧,尤其对于国内许多幼稚的右派自由主义者,给他们看看民主政治到底是怎么运作的。但是反过来说,只有在民主制的国家里,才能有这样的作品,以及对自己的政体毫不留情的讽刺

18分钟前
  • 飘赣
  • 力荐

年纪小的时候看不进去,现在重看发现,Yes系列不是那种会让你因为某个场景某句话而哈哈大笑的喜剧,而是不知不觉就让你心里开始嘿嘿嘿个没完

23分钟前
  • 荆棘
  • 推荐

为什么说美剧是垃圾呢,因为看过英剧之后会让人觉得看美剧很可耻。。

28分钟前
  • 西渚
  • 力荐

Sir Humphrey和John Hacker如今都已不在人世,看着更加心酸。特别是Hacker,晚年患皮肤病的样子真的好让人难受。上帝为什么要这么对待给人带来欢乐的人呢?

30分钟前
  • 查克同志
  • 力荐

这种剧不能多看的,政客都是无脑的典范,公务员全是厚黑的精英,官僚主义的存在竟可以变得合理,体制再完善也无法让人从自身的邪恶中解救出来,英国人的讥诮尖刻让理想主义者无地自容

33分钟前
  • 梦多
  • 力荐

吉姆和汉弗莱分明处处在掐,为什么剧名却叫作,“是,大臣”?第一集台词给出了解答,“我们总是把难的部分放到题目里,放在那里要比放到文章里无害的多。”

37分钟前
  • 赱馬觀♣
  • 力荐

这季主线是大臣Jim Hacker从一名单纯的理想主义者到成熟政客的成长。Jim带领顾问Frank出任行政大臣时坚信透明政府干劲十足,但在被常任秘书Humphrey数次调教和阻挠之后,最后一集Jim同意掩盖索里赫尔事件真相,原本正直的Frank也被轻易收买,由此可见体制的强大及该剧的现实意义。

40分钟前
  • Columbo
  • 力荐

四大天王:appalling;very droll;yes and no;courageous

41分钟前
  • 巳注销
  • 力荐

大嘤的达尔文防疫简直再现本剧,顺便把一些评论里人脸打肿

46分钟前
  • 大润发十年渔夫
  • 力荐

这仨忒逗了,随便一凑都是戏。 要是把小寒每次冠冕堂皇的话拿下来倒背如流的话,估计口译press conference部分时简直可以鲜花辞(好听的废话)上再添花。

50分钟前
  • mecca
  • 力荐

以《生活大爆炸》相似的叙事方式探讨《白宫群英》一类的严肃话题,揭示英国政党体制与文官制度的微妙联系。

52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一遍又一遍地看这个系列,每次看都有一种“他的机智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的感觉,真是一个又一个机智的故事啊。以至于我感觉普通人聊政治的时候有两种,一种是看过这部剧的,一种是没看过的

55分钟前
  • BastardSword
  • 力荐

原来考试专用的口音是上流社会的口音啊

60分钟前
  • 喜洋洋与步步高
  • 还行

大臣妻子作为全剧唯一的女性角色,在少得可怜的出场时间内光彩四射

1小时前
  • 征夷小将军茂茂
  • 力荐

英国人民的政治观念和英国人民关于政治的观念:)

1小时前
  • SWX
  • 力荐

政治讽刺经典,但是貌似国内观众都显然忽视了它所展现的时代,英国病、70年代开始的经济衰退、官僚red tape以及其后的撒切尔上台与工人罢工运动......如果考虑到那些的话,这出剧无疑是给国家主义者敲响的警钟......当然,它本质上还是以犀利的搞笑为主的......

1小时前
  • 伯樵·阿苏勒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