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去看

战争片其它1985

主演:阿列克谢·克拉夫琴科,奥尔加·米罗诺娃,柳博米拉斯·劳恰维丘斯,佛拉德斯·巴格多纳斯,Jüri Lumiste,维克托·洛伦茨,Kazimir Rabetsky,Evgeniy Tilicheev,亚历山大·别尔达,G. Velts,V. Vasilyev,Igor Gnevashev,Vasiliy Domrachyov,G. Yelkin,Evgeniy Kryzhanovskiy,彼得·梅尔库里耶夫,阿纳托利·斯利夫尼科夫

导演:依莱姆·克里莫夫

 剧照

自己去看 剧照 NO.1自己去看 剧照 NO.2自己去看 剧照 NO.3自己去看 剧照 NO.4自己去看 剧照 NO.5自己去看 剧照 NO.6自己去看 剧照 NO.13自己去看 剧照 NO.14自己去看 剧照 NO.15自己去看 剧照 NO.16自己去看 剧照 NO.17自己去看 剧照 NO.18自己去看 剧照 NO.19自己去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41

详细剧情

  这是一部很特殊的战争题材电影,它真实地描写了德占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和场面,以及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恐惧,反映了战争的真实面目。它既不同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攻占柏林》这些正面战场的血肉横飞、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也不同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星》所描写的局部战斗中体现的平凡悲壮,更不是战地浪漫曲,而是降临在平民百姓头上血淋淋的残酷。影片的事件和恐怖场面远超过任何一部描写德军集中营的电影,令人毛骨悚然,提醒胆小和心软者慎看。

 长篇影评

 1 ) 自己去看:让一个少年迅速变老三十岁,只需要一场战争

对于二战,亚洲战场上,中国是最有发言权的。东北731部队、南京大屠杀事件、三灶岛万人坟、重庆大轰炸、慰安妇、“三光”政策等等,这些我们从小听到大的战争灾难,都是二战在中国土地上留下的残酷印记。

作为亚洲战场的反法西斯主力军,中国为了抗击日本法西斯,受伤1700多万人,死亡1800多万人,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也是功不可没的。

而在欧洲战场上,真正与希特勒抗衡的是前苏联,与德国的对抗中,前苏联一定是最有发言权的。苏联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最大的国家,而这些损失主要也是在对德作战中产生的。为了这次战争,苏联损失了2780多万人口,3300多万人伤残。

其实在前苏联时期,也有一批相当经典的二战电影被搬上银幕。而与大多数抗战电影表现正面战场英雄人物不同的是,这一部1985年上映的《自己去看》(come and see)表现的是德占区的苏联人民遭遇的各种暴行,跟随着小主人公——少年Flor,见证了残忍的法西斯军队。

1.“我想去打仗!”

1943年,前苏联卫国战争打响,年轻的男孩们要走上战场,为自己的国家争取一份自由。

Flor也是这样的一个少年,生活在宁静村庄中的他似乎还不明白战争意味着什么,当母亲请求他不要参军的时候,他坚定地要去参军,他两个年幼的妹妹看着母亲和哥哥的争吵,也不明白意味着什么,只是对视一下,笑出了声。

孩子们好像一直对战争没什么概念,因为在另一边的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偷书贼》中写着孩子们奔走相告,欢呼着“战争来了!”的场景。

就像是夏令营而已

Flor就这样被军官们带去了军队,战士们的热情都很高,在这片郁郁葱葱的树林里,所有战士们吵吵闹闹、拉上女人们一起合了影。至此,所有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似乎不是去打仗,在高大浓绿的水杉树下,这一幕显得尤为悲壮。

Flor因为是新人的原因,被安排走在队伍的最后,年幼的他显得有点委屈,他虽然小,但他也有一腔虎胆,他想冲锋,他想杀敌。在难过之际遇到了古灵精怪的女孩Glasha,在森林中,两个人一同经历了恐怖的空袭,让他们成为了好朋友。

2.“我恨希特勒!”

在空袭中,Flor受了轻伤,于是便回到自己的村庄,但是他们的村子静悄悄,他的家里也没有人。Flor告诉Glasha他知道她们在哪里,就开始奔跑起来。

Glasha在奔跑的路上回头看了一眼房子,在房子的背后堆满了尸体,横七竖八的地被扔在那里,Glasha吓得说不出话,加快了脚步,直到和Flor艰难地趟过了沼泽地,Glasha才对Flor吼出了“他们都已经死了!”

Flor没有任何震惊,或许早已料到这个结局,但却不想承认,甚至死死地掐住Glasha的脖子,不准她这么说。

Flor开始恐惧了,他害怕Glasha说得是真的,虽然他已经认可这个结果,但是他还是不愿意相信。

当幸存的老乡们带着Flor走进营地的时候,所有人都在哭,还有人在用泥土和木棍做出希特勒的泥像,剪完头发的Flor看着希特勒的泥像,重重的啐了一口口水。

——你在说什么?——把屎浇他(希特勒泥像)身上。

一个躺在地上重度烧伤的村民艰难地对Flor说:

他们把汽油浇在我的身上,把我点着。我追着他们,求他们“请杀了我吧!”他们只是在笑。 他们只是在笑。

这个时候,少年的脸上已经没有了笑容,不再像个少年。

在片尾,少年对着希特勒的牌子连续射击了数十枪,这也是源于他见证了德军对小镇的屠杀、折磨,从此Flor双目之中满带仇恨,早已没有了少年的纯真。

战争前的Flor

战争后的Flor

3.“我不想死!“

影片在德军对小镇的屠杀中,被推上了高潮。

德军将村民们赶进集中营,村民们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恐惧而无法思考,都乖乖地跟着德军进入集中营小屋。当所有人进去之后,德军将小屋的门反锁起来。

囚禁?

错了。

德军让没有孩子的人爬了出来,把母亲拉出小屋,把孩子扔回小屋,然后将手雷从上方的窗台上扔进房间,里面传来一阵阵哭喊和吼叫。男人、女人、孩子、老人都在火海中发出一阵阵悲惨的叫声。

惨叫声、狂笑声、狗叫声、鸟叫声、火在燃烧的声音,统统交织在一起,遮蔽了整片天空。

外面的Flor和其他人惊恐地看着这一切,眼神里写满恐惧和震惊。

在熊熊烈火的前面,德军拉过Flor,把手枪抵住Flor的头,Flor脸上的耻辱、害怕、愤怒的表情交织在了一起,变成了一个皱着额头的呆滞表情。

摆完造型、拍完照之后,德军扔下了Flor,笑着走了。

这场屠杀中,德军看着大火狂笑,狗在这场混乱中不住地蹦跳,可怜的俄国人惊恐地看着这一切,屠杀是德国法西斯和牧羊犬的狂欢

4.结束语:无与伦比的呈现天才

在这部《自己去看》中,战争的残忍和无辜百姓的悲惨遭遇只是它被奉为经典的一部分,如果要全面地评价这部1985年的影片,那就不得不提它的拍摄手法。

在影片中,背景中总是充斥着一些声音,那些细小的声音总是萦绕在耳边。

每当有死亡的时候,苍蝇地嗡嗡声会响起。Flor回到自己的村庄,发现一个人都没有,苍蝇的声音响起,暗示着这一切会关于死亡。

当空袭炸死了Flor的战友,和他们抢来的奶牛时,苍蝇又出场了,嗡嗡地叫着,开始叮噬这些没有生命地躯体。

特写的死去的牛的眼睛

苍蝇象征腐烂,在影片中预言了死亡。

另一个背景声是德国人地银哨声。只要德国人即将出现,就会传来一阵飘渺的口哨声。预示着一场灾难即将发生,或者是一场浩劫刚刚结束。

影片从孩子的角度来观察战争,与另一部二战电影《伊万的童年》有异曲同工之妙。原本天真烂漫的少年,战争之后变成了老成的士兵,战争加速了他们的成长,也加速了他们容颜的衰老——根本没有人会相信,这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

《自己去看》和《伊万的童年》还有一个惊艳之处就是,蒙太奇的手法。同样是战争,《伊万的童年》用男孩伊万的梦境来反反复复地表现伊万对母亲和妹妹地想念,从而突出他对法西斯地怨愤和恨之入骨。

而在《自己去看》中,在片尾,男孩Flor对着希特勒的人像射击,影片用蒙太奇的手法一虚一实地倒叙着希特勒的一生,Flor恨不得将每个阶段的希特勒都置之死地,这样就不会发生这一系列残忍的事情了。

片中当德国军官被俄军俘虏之后,仍然强硬地说着:“是我下令除掉所有孩子地,因为你们的民族没有资格存在在世界上。

这个德国人说,这就是战争,我们谁也不能责怪。//你们国家没有存在的价值。

而当Flor追忆到希特勒的童年,看着年幼的希特勒,Flor犹豫了,他没有开这最后一枪。

至此,影片结束。

《自己去看》片尾蒙太奇片段

 2 ) 残酷是战争唯一的特点

人人皆知战争远比电影里残酷。导演们却知道人们普遍接受不了其中真正的惨状,于是或避重就轻、或艺术处理,将之控制在观众可接受范围,以此达到名利双收的效果。
         这部电影或许视角不够宏大、时间跨度也不长。但贵在真实,表面即使是战争中游击队新兵的所见也要远胜人们的想象,当然这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很多导演为了减少残酷画面带来的观众流失,甚至夸大其中的正能量、感动内容。只能是娇柔造作罢了,在战争的残酷属性面前,正能量的东西根本没有生存空间。

 3 ) 《自己去看》:最残酷的电影之一(短评写不下)

①电影讲述了二战时期德占区苏联的少年男主在经历各种凶残行径(全家被杀、全村被屠、等)后脸庞变得苍老、精神受到损伤的故事。

②电影烘托残酷的技法包括但不限于:

——沼泽(对人物心理上深陷困境的视觉化表现)

——实景拍摄

——全程手持(制造一种动荡不安感)

——大量以特写和摄影机的长久凝视放大残酷画面的残酷感。比如倒下的牛的眼睛特写、倒下的全身烧焦的男主父亲、德国兵走后男主和吹口琴的小女孩那段。

——声画对立甚至声音与画面自身的对立。德军进村那段有很多,如:画内德国兵悠闲愉快地吃饭,画外儿童大哭;德军的暴行和欢快的配乐/广播;轻松点烟的纳粹和被拉着头发拖走的女孩;德国兵烧仓库那段更是这种手法的高潮,惨烈的尖叫声、德军的狂笑声和鼓掌声、暴行的画面、欢快的德军配乐,全部混杂在一起。

——对比蒙太奇。如德军施暴那段中有一段把男主崩溃的脸庞、德国女兵吃虾、烧毁的房屋三者组接在一起。

——大量高度主观化的颅内音。比如:男主第一次遇到女友时德军飞机扔下炸弹那段,我们能听到他颅内那种只有高分贝噪音式的耳聋;男主被众村民告知他全家人都死了那段,有一个他的脸部特写,我们能听到他颅内激烈的“你全家都被杀了!”的声音。

——男主被众村民告知他全家人都死了这段,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残酷的场面的“放大”(无处不在的悲伤情绪、最不愿面对的隐私被在场所有人看到),也极大放大了残酷感。

③男主对着希特勒画像射击那段画像和历史影像组接成的蒙太奇,仿佛是男孩在愤怒地杀死不管是虚是实的所有形式的希特勒。这突出了他的仇恨。

④给9.5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电影对纳粹的塑造过于不合逻辑地脸谱化和扁平化,仿佛是纯粹的恶的化身而不是人,过于夸张了;另一个是影片叙事节奏有些拖/重复(repetitive)。没有这两个问题可以给更高分。

 4 ) 自己去看 Come and See, 1985

另有一匹马出来,是红的。有权柄给了那骑马的,可以从地上夺去太平,使人彼此相杀。又有一把大刀赐给他。
——启示录 6:4

“自己去看”,引自英王詹姆士钦定本《圣经》。传说当年七个封印悉数揭开,天降浩劫,夺了世上无数人的性命。骑红马的使人战争,浮尸百万、流血千里;不日二战爆发,正应了启示录里约翰眼中看到的一切。
其实片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刺激视觉。给人印象极深的是反倒是表现力极强的声效。影片一开头就是一个老头儿和一个小孩儿的高声对骂,而两个人的声音都极度苍老,暗示着艰难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境况。接下来还有炸弹爆炸之后主人公的耳鸣,导演几乎是以恐怖电影的音效来表现弗列罗奇卡耳中的声音和内心的极度恐惧。最后还有女主角断断续续的口哨,凄厉诡异,平添恐怖。全片长136分钟,导演依莱姆•克里莫夫用了将近130分钟的时间来展现弗列罗奇卡的悲惨遭遇,近乎是主人公跟谁在一起生活谁就被枪弹夺去性命(甚至牛也不能幸免),在哪个地方生存哪个地方就被纳粹掀个底儿朝天。弗列罗奇卡经历了的很多灾难,每次都只有他一个幸存下来,正是这种孤独的处境最终加深了灾难感。尽管如此,毫不客气地说,前129分钟的全部影像不过就是让人感觉压抑,给人展现了纳粹的滥杀无辜和战争阶段的残酷画面,并没有什么让人感到稀奇的地方,共感也十分有限。
然而,这种印象在影片结尾部分一扫而空——结尾实在太有力度,以至几乎掩盖了前面所有的优点和缺点,让电影从轻度感官猎奇直接上升数个档次,变成了深度哲思表达,从而也决定它毋庸置疑的神作品质。
全片的重心全部靠在最后7分钟上。在历经无数劫难之后,满脸皱纹、神情扭曲的弗列罗奇卡对着泥水中希特勒的画像开枪。随着子弹打在希特勒的“身上”,时间居然开始倒流,所有的事情都在倒退:从被炸毁的楼房恢复原状,到希特勒接见少年积极分子,到希特勒检阅部队,再到啤酒馆暴动……弗列罗奇卡杀红了眼,杀意不断增强,击毙了所有的邪恶,把希特勒及其纳粹统治机器和战争机器打回了原形,时间也随着邪恶势力的死亡逐渐倒退。“行刑”一直继续,主人公又击毙了少年时期就面露凶色的希特勒,而当最后时间来到希特勒一脸天真无邪地被包裹在襁褓之中、躺在母亲怀里的时候,弗列罗奇卡却久久凝视照片,再也找不到任何开枪的理由,不得不艰难地放弃了击毙万恶之源、消灭罪恶萌芽的最后机会。
这种显而易见的善良和人道主义精神实在太让人动容,因为就算主人公经历了如此多的血腥屠杀之后仍然能心怀怜悯和正义,哪怕是面对敌人,面对杀害了自己母亲的罪魁祸首。然而无辜就是无辜,幼年时期的希特勒并没有这样残忍的想法,他也就不该面对无辜的死亡。这样的想法无疑昭示着人性伟大的一面,这样的设定一方面使人联想到主人公自身在片中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也激发了更深层次的联想和思考。人道主义是固然是善良的,但有时候也是卑微的,而正是这种怜悯使历史毫无节制地发展下去。弗列罗奇卡放弃开枪的那一刻,历史又开始按照时序正常发生了,这就暗示着当下的一切战争和屠杀还是无法避免;时间,抑或人类本身最终还是纵容了希特勒和纳粹犯下的累累罪行。这既是必然,也是悖论,因为没有希特勒,也会有别的特勒,没有二战也会有三战四战;但假使时间倒退,再次让人类在和平和战争之中做出抉择,人类却会因为对一个人的道德和良善义无反顾地选择“重新来过”,甚至不惜毁灭整个种族。一切都无法避免,人们只能可怜兮兮地通过与邪恶对战这种残酷的方式修补那些本不用修补的漏洞,这是对人道主义的批判性反思,也是对战争意义的根本性反思,也是对眼前发生的一切的既悲观又乐观的十分复杂的情绪表达。
导演并不止于阐释这样的复杂情绪。他又进一步向我们发问,二战中那些受纳粹德国残害的国家、种族和个人,难道就是全然无辜的吗?弗列罗奇卡望向襁褓中的希特勒,那股婴儿眼中的纯真和无邪让人怎么也不能相信几十年之后就是这个人领导下的轴心国屠杀了全世界几千万人口。问题到底出现在哪儿呢?难道人性本恶吗?显然没有这么简单。希特勒并非出生就心存邪念,而他从小积攒起来的、对周围人和周围国家的仇恨也不能简单地归罪于个体本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并不是孤立的事件,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极其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先是使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然后又使整个国家解除武装,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且不准拥有空军。这样的制裁条款对于任何一个有良知的公民和一个现代国家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耻辱,更何况是对一个不久之前刚刚完成统一的国家。如丘吉尔在《二战回忆录》中所言,一战结束后,战胜国所做的最大的一件蠢事,就是在《凡尔赛和约》里要求德国缴付巨额战争赔款,“其苛狠和愚蠢,竟达到显然不能实现的程度”。这样的赔款要求“反映胜利者的愤怒,也反映战胜国的人民根本不知道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战败国能付得起相当于现代战争费用的赔款数额”。归根结底,希特勒和纳粹是民主社会主义的衍生产品,而被激怒的不仅仅是希特勒,还有当时德国众多的爱国人士。尽管这种爱国主义激情最终畸变为纳粹,而其行为也的确残暴至极,但并不代表整个过程中的罪大恶极者就只是纳粹或者希特勒个人。
毫不夸张地说,短短六分钟时间的哲学和伦理探索已经完全超越了史上所有战争电影。当然,这并不是说前面130分钟的影像全都是浪费时间。实际上,正是故事的发展推动了弗列罗奇卡情绪的上扬,最终才使他毫无畏惧地打出了人生当中的第一枪。影片最后,当我们看到导演用非常超现实的长镜头将同一片森林中的冬夏相连,我们猛然意识到战争还在一年又一年地继续,生灵还在不断地遭受涂炭。已经发生的事情还会继续发生,还未发生的事情也早就注定。从这点上来看,故事的卓群之处还在于其结局并不试图告诉我们获胜方到底是谁,或者谁才是战争之中的正义之师;相反,只有一个结局已经隐然写就,那就是战争还会继续,死亡永不止息。

 5 ) “我想让人们记住这段历史。”

《自己去看》是一部苏联的反战电影,讲述了一个来自前苏联的小男孩弗洛拉.盖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加入德苏战争的故事。这是导演埃利姆-克里莫夫生命中的最后一部电影,他说过,

“我想拍一部关于战争的电影。我在童年时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是地狱。我想让人们记住这段历史。”

首先,电影经常使用角色面部的特写镜头来表达他们强烈的情感。例如,当男主弗洛拉在加入部队的途中,遇到一个刚刚被苏联游击队从德军手中救出的女孩。电影对她的脸部使用了一个特写镜头:女孩疯癫地一边笑一边哭,并对弗洛拉说:“你已经死了。你听不到鸟儿的歌唱。你是聋子。你是瞎子。我想要爱。我想要孩子。” 经过战争的折磨,她已经变成了疯子。特写镜头展示了主题的强烈情感,对女孩来说,这种情感是对战争的憎恨和对爱和家庭的渴望的结合。

另外,电影的音效也是导演精心设计的。为了提高观众的参与感,导演让声音效果反映人物的心理状态。详细说来,观众不仅可以听到弗洛拉听到的声音,还可以听到他想象中的声音。例如,在弗洛拉回家看望母亲和姐妹时,他的眼前只有一栋被摧毁的,空无一人的房子。他大声地说:"我们去找他们吧。 他们在另一个岛上!" 突然间,巨大的噪音像电磁波一样,在男主耳边出现,"他的全家都被杀了!",弗洛拉抱着头,极度痛苦。然而此时弗洛拉附近并没有人,这意味着那是来自他心中的声音。 这种声音效果使电影如此真实,以至于观众会觉得自己就是弗洛拉,感受他的绝望与痛苦。

最后,电影用蒙太奇作为其主要的剪辑技术来浓缩事件的内容。一个例子是电影结尾处的一个经典情节。苏联军队赢得了战争,而小男孩弗洛拉的脸经过战争的折磨后变得像老年人一样沟壑纵横。他的眼睛死死的盯着前方,展现出惊慌和恐惧。他拿着枪,向希特勒的画像射击。每一次射击,电影画面中都会闪过一段段真实的来自二战的黑白视频,但视频经过了回放处理:人们从死亡中复活;哭泣的人们开始微笑;世界回到了战争还未开始的和平年代;最后,这段蒙太奇以希特勒一岁时的一张照片结束,他坐在妈妈怀里,十分天真可爱。画面切换到电影,男主弗洛拉在哭,但他的眼睛里的泪水已经干涸。他放下了枪,没有射杀幼年的希特勒,展现出电影的和平反战主题。 蒙太奇通过希特勒的画像浓缩了弗洛拉和其他战争中的人的故事,向观众传达了大量的信息。

有些人可能会批评电影中一些 "无意义的场景",比如弗洛拉在寻找自己的村庄时,天空下起雨来,他在雨中快乐地洗澡。这场戏的电影滤镜是粉红色的,阳光倾洒在弗洛拉的身体上,十分浪漫美好。有人可能说,这与电影中大部分场景的冷色调不同,而且不符合电影的战争主题。个人认为这可能展现了弗洛拉天真本性,与对恋爱,家庭向往。

 6 ) 是什么让张嘎从一个小兵到一头野兽?

这不是影评。

那时,我还小。大概在我七八九岁时看了《小兵张嘎》。电影里的每一个镜头都告诉我:热血能让花朵绽放。于是,嘎子就成为我那时的榜样。

电影里的嘎子梦想得到一支枪,不是木头削的,也不是铁丝缠的,而是真的可以将子弹射入人的五脏六腑,在里面翻江蹈海,让对方瞬间呜呼哀哉的真家伙。于是他参加了八路军,学习搏杀技。差不多那个时间吧,我又看了《闪闪的红星》。小小的娃娃明显是返童还老,他非常成熟又沉着,还很机智的通过胡汉三多次狡猾的试探和盘问。最终,小娃娃拿着刀把身体如牛的成年男人一刀一刀地砍出了白眼。每次看到这热血沸腾处,我们那群花痴就在那儿嚷着:杀的好!杀的好!回头想想看,那是多么美好的年代啊!可以用枪或者用刀去释放天性。只可惜,我们这朵花朵却活在新社会,眼巴巴的看着镜头去幻想自己在那个可以杀人如斩麻的年月里称英雄,做大王或成肉酱。

读小学了,老师告诉我们:血能让八九点钟的太阳茁壮成长。

讲台上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年方二五,长相正派。他丢开语文课本,肃容挺腰,拿着教鞭。那教鞭,是一向上进的工程师自制的牛皮鞭子(他有太多这样的发明了,总能想着法子让我们哭爹喊娘)。他有个习惯,总爱在课前把那鞭子在水池里泡一泡。这样,在他上课时,鞭稍的水便滴答滴答的在讲台上或我们的身边回响,以让我们这些太阳心生恐惧,身体战栗,然后如他所愿:乖乖听话。有一天,他用激情澎湃的方言给我们讲黄继光同志是怎样不假思索的用肉身扑上堡垒,勇敢的阻挡住了美帝国主义者邪恶的枪眼炮洞。那时,我似乎真的看到了黄长官身体在那一瞬间身体如筛子状,分崩离析,红花绚烂。正愣神,就听见唰的一声细响,扭头一看,那牛皮鞭就生生的钻进我的肉里再甩出来。你妈那个奶头,那可是我的肉啊!当时,我心里骂着他的娘啃着他老婆的骨头(当时还不知道那肉比那骨头有味多了),但我硬是压着,没吭声,强忍着,但我必须记得。在工程师的鞭策下,我又知道了12岁参加革命的王二小,14岁参与暗杀行动的刘胡兰。我觉得,自己长大了一定要像他们一样,如真正的太阳,孔武有力的从草丛里钻出来,扑上老师,夺了教鞭,再鞭鞭见肉、肉见白骨的抽到他正派的国字脸上。我真想这样做。我也准备着这样做。我准备着更狠了去做。放寒假的一个晚上,我偷了老爸崩鱼用的炸药,气势汹涌的把自己化身王二小,翻进校园,把炸药放在工程师办公室的窗户那里。点着引信跑开,只听见噗的一声,眼前一片白色。白色散去,办公室安然无恙。后来我才知道那炸药长期放在水沟里,早失效了。也是后来才知道,学校的领导在他还没有任满一年就把他调到另一所学校为其他小太阳宣讲英雄教义去了。那一刻,小太阳的小蛋好疼。

当时,我是善良的孩子,是纯洁的小花朵,是温暖的小太阳,既然如此,我当时怎么会这——样——做呢?幸好未遂。不过,我是特例。

后来,我身边的小花朵们勇敢的实现他们的理想:他们用石头打瞎了对方的眼睛;他们拿着刀子插进对方的身体;他们用铁棒打断了对方的腿;他们用河水将对方活活淹死;他们拿着鸟铳轰了对方村里的寺庙;他们一把火点了对方住了几辈子的房屋等等。当然,这只是发生在我身边的,应该还有更多没在我身边的我不认识的以及没听过的事。大人之间处理事情最愚笨的方式,小孩也学的特别快。没办法,大人们总是艺术化的渲染着他们如何英勇、如何坚决、如何秋风扫落叶、如何痛打落水狗、如何牛逼哄哄、如何的禽兽不如。谁不想过这个瘾呢?何况一点就着的小孩子。对了,谁说内因决定外因来着?有个成语叫“南橘北枳”,同样的种子,环境不同结果也相反。假如我那时继续在学校里混着,说不定你看到的已经不是我现在这个怂样了,或者说你已经看不到我了。这是八九十年代的事,小太阳们还不至于肆无忌惮,如果事情的背景放到二战那阶段,这群野蛮的小太阳会是个什么境况?可想而知。

《自己去看》,首先是一部恐怖片,然后再是一部战争片,或者说电影就不该分类。说它恐怖呢,是因为它呈现的视觉和心理极度寒心。那么战争,就当个表象看吧。这是1965年的白俄电影,当时还叫苏联,一家子的。说的就是就是二战时一个类似嘎子的娃娃如何炼就冷血之心。不说了,自己去看!

曾经,我那么爱看战争电影,也以为自己热爱战争。现在,我长大了。但在我看完这部电影,才知道自己有多么的热爱和平。

松口气,扯下别的吧。曾在13岁饰演嘎子的演员后来咋样?你们想知道吗?在文革中,他对崔嵬等电影主创来了个集体批斗,并亲自动手打了在电影中教他如何打鬼子的罗金宝扮演者,直把他整进牛棚。那年,嘎子16岁,已经秉承了精粹。

 短评

惨目忍睹!男孩对法西斯控诉那段蒙太奇处理的妙极了!这是一部很特殊的战争题材电影,它真实地描写了德占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和场面,以及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恐惧,反映了战争的真实面目。"Come and See"语出圣经启示录,意为让人睁眼看看末日图景。

4分钟前
  • Vini_Kazma
  • 力荐

1. 德国鬼子进村了,进到了白俄罗斯的村庄,烧杀抢掠。2. 小男孩的脸部化妆,瞬间老去了,艺术表达能力非常强。3. 最后他拿着枪,烂水坑的希特勒画像射击时后用了《意志的胜利》里面的影像,回放的效果,以及最后有一张希特勒儿时跟母亲的合照,而小男孩儿并没有向婴幼儿希特勒画像射击,意义就出来了

8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纳粹被展现为狂欢节般的享乐主义,苏军的形象与其说是保护者不如说是侵犯本国民众人权的另一种侵略者 ,只是在一种更大的对外的集体恨意下不得不凝聚起来,这便是家国情义的真相。主人公面对来自成年人世界的一个个玩笑,例如他和格拉沙对视时两人同步破涕为笑,他以为可以与她相互理解,却被她当做司令的一个镜像去发泄苦闷,在她的爱的呼唤中反而凸显了差异的不可弥合性和极端环境下精神的歇斯底里性。以不同的地点和同行者为区隔的叙事结构不可谓不均衡,但堪称偏执的视听手法将影片抛入了对立面,正如人脸特写和主观视角长镜头之间的主客互搏。缺乏前史铺垫的面庞和戏剧化的表情的长时间强制性在场带来一种陌生化的奇观式惊骇,人被战争同化,这是对于地狱的反馈,同时也是来自地狱的凝视。似乎有使用三次裂焦滤镜。动物相关的隐喻都堪称点睛之笔。

13分钟前
  • c. velasquez
  • 还行

孩子是问题的根源,这话再追一步,人都是从孩子长成的。战争一次次重来,浩劫不断反复,人间即炼狱,因为人类就是问题本身。

17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百闻一见系列,简单粗暴的记述了小游击队员从渴望武装到目睹大屠杀全过程的心路变化,粗暴到小男娃的身心反应几乎是直接靠化妆变化来表现的,片子极端反法,没其他态度,就像是刻意举着身着纳粹军装的泥巴假人招摇过市一样,一心只为引起群众目光与唾弃,最后把希特勒“打回娘胎”的处理倒是荒诞到有趣

20分钟前
  • 阿奇波尔德
  • 还行

很久没有在资料馆看到这么烂穿地心的电影了 所以有点生气 导演为了泄愤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电影里纳粹那种仿佛喝多了的癫狂和放纵根本不像德国人 倒是很像俄罗斯人 这种不顾事实的疯狂抹黑的逻辑大概就是用自己最差的样子来想象敌人的样子 只会暴露自己的无知和虚伪 反而丧失了直指人心的控诉力量 一味的苦大仇深和自虐 一味雷同的怼脸大特写让人想起琼瑶剧的马景涛咆哮式表演 同样廉价的煽情 毫无必要的对于女演员的身体消费也很低级 最后击垮我的是片尾莫扎特的安魂曲居然改用苏联式崇高唱腔 这实在是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 修复版非常精美 色彩感人 摄影有炫技但缺乏神来之笔 @中国电影资料馆

24分钟前
  • ricecream
  • 很差

丑恶的战争,各种惨不忍睹……经典但异常残酷的电影

28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推荐

死亡诗篇末日景,流弹如花灼人心;纳粹狂魔无尸骨,尤是春归梦里人。这是地狱,请自己去看。

29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资料馆|结尾历史影像倒流的蒙太奇试图回到罪恶的原点:面对母亲怀中仍是婴儿的希特勒,我们要不要开枪;拿枪的人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希特勒;最后一幕穿越开头那片树林,是重演这场战争的开始,还是另一场战争已经到来。

32分钟前
  • 笑忘录在别处
  • 还行

实际上并没有多么残酷,但影像风格真的太神了。虽然已是三十年前的片子,但我还是想说苏联电影真牛逼。影片中大量凝视摄影机的面孔,组成了最有力的宗教-历史-文明三重图征。我在里面找到了新世纪电影创作中几年未见的珍宝:想象性创造力。

35分钟前
  • 王写写
  • 力荐

影史上最残酷的电影,自己去看。可惜我一直不欣赏电影创作者带着情绪拍电影,抛开这些政治意识形态,战争中的人性刻画依旧震撼人心。★★★★

3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最后那段枪击希特勒的蒙太奇真是神爆了,神来之镜!神来之镜!只有电影能做到,只有电影能做到!怪不得被周传基拿来批综合论!

40分钟前
  • 我读书少♂
  • 力荐

『為了补標再看电影🎦』之前看过清晰度忘了,今高清画质再看,没有直面战争的大场面,通过普通人的眼光体验战争的残酷,俄罗斯🇷🇺文学的厚重感在电影里表现强烈。没有战争的生活真的太完美了,但是近现代战争一直陪伴着我们,虽然我们没有亲历战争,但是世界一直在战争的阴云☁️笼罩下,很多人还生活在战争的你死我活的日常中珍惜没有枪林弹雨的日子。

44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还行

意识形态固化的太过明显,所谓「最残酷的战争真相」反而充斥着主观「咬牙切齿的仇恨」以至于最后完全失控,作为宣传电影并无不可但是在艺术呈现与审美上则反而沦入二流。

46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影片中途很多人走了,有人睡着了,打呼噜响彻天际。散场后,坐在前排后半段一直在玩手机的姑娘终于抬起头,给这部片子下了一个“贩卖苦痛”的结论,跟同伴哈哈笑了。那一瞬间觉得果然现在人们还是吃的太饱了,作为人类是不是应该有点基础的同理心和尊重,没有任何一段历史该被这么评价。诚然这部片子在节奏上有问题,观感可能比较不适,但是就算是“贩卖”,相信导演和摄制组乃至整段二战史里的人民,也没有期望你用这80块钱的电影票为此买单。还真的是,屠刀没有落到你的头上。

50分钟前
  • 二二
  • 力荐

4.5;风格极为独特的战争片,被震到几乎无法动弹。大量直视镜头+各种特写+主观视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己去看」;战争究竟离地狱有多近,自己去看!前半段一直笼罩于某种怪异而荒诞的氛围中,从参军开始便被卷入一种无法自保、无法摆脱的漩涡;爆炸后耳鸣的音效与喘气极具压迫性,运镜与氛围营造很有超验感与前瞻意义。沼泽中的艰难行进与登岛之后选择性失明,死神附身的希特勒骷髅架,濒死的牛眼望向荒唐人间,均处理得极富隐喻,视觉冲击力满格。结尾堪称绝妙,射出的怒火致使时间倒流,然而若真的一切可重来,难道世界会有所改变吗?孩子的脸从此苍老,树林中镜头一转,俨然冬夏又一春,这世上的杀戮并未停止。

5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勉强及格。后面的近一小时终于进入正题,大场面控制的好,一群人欢天喜地杀人的劲头好看,摄影也渲染到位,但全片并没有什么血腥跟裸露场景,比《26个画面的占领》都差很多。前一个半小时人物处于近似着魔状态,剧情过于反复,在情绪和事件的推动上代价大但效果一般。全片诸多大特写冲着镜头或第一人称视角,倒是点题。类似现代启示录

56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不是冷门佳作,是冷门神作。沟通受难心灵与黑暗历史的音效和影像模糊了表现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界限,如排山倒海般征服力的强大视听彻底把人拖入另一个真实存在过的时空,所有描写战争残酷的文字在它面前都沦落为一种粉饰。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看过一部像这样“黑幕后顿觉自己轻如鸿毛”的电影了。→20.12.4 时隔三年,资料馆重温。一次确证。告别表象权威吧。

57分钟前
  • Ocap
  • 力荐

「直線的迷宮」,焦點愈是清晰,視點便愈是模糊。收尾剪接著實張揚過火,但在這個嶙峋男孩「盯」著你我告解整整兩個小時後,實在難言一絲一毫苛責苛刻……

1小时前
  • 焚紙樓
  • 推荐

1.影史最残酷剧情片之一,仅次于[刀的哲学],亦与同年另一最黑暗纪录片[浩劫]构成互文。2.比之[伊万童年]柔暖的诗意梦境,本片阴冷到底,毫无希望,一如皱纹满面的衰朽孩童。3.片名出自[启示录]第4封印。4.他们在上面喝酒,把酒瓶留给我们。5.粘稠沼泽,垂死马眼中的照明弹。6.枪击希特勒倒退时间。(9.5/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