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墙

战争片美国2017

主演:亚伦·泰勒-约翰逊,约翰·塞纳,莱斯·纳克里

导演:道格·里曼

 剧照

生死之墙 剧照 NO.1生死之墙 剧照 NO.2生死之墙 剧照 NO.3生死之墙 剧照 NO.4生死之墙 剧照 NO.5生死之墙 剧照 NO.6生死之墙 剧照 NO.13生死之墙 剧照 NO.14生死之墙 剧照 NO.15生死之墙 剧照 NO.16生死之墙 剧照 NO.17生死之墙 剧照 NO.18生死之墙 剧照 NO.19生死之墙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05:10

详细剧情

  故事围绕驻扎伊拉克的两名士兵展开,队友受伤,神秘狙击手的穷追不舍,矮墙铸成最后一道生命线。两人将何去何存?一场猫鼠游戏在所难免。

 长篇影评

 1 ) 伊战版电话亭——总结完毕

伪战争片,战争片外衣下的惊悚片,不错可看。剧情紧凑,悬念迭起,唯一出戏的是未曾露面的狙击手怎么那么熟悉美军的流程,番号,等一系列专业问题?就这一点不太好解释,其他都可以。另外,这哥们待了那么久,就为了多杀几个美军?而且短波,电台也有,番号也有,不需要密码?口令?而且这出神的枪法,有点抗日神剧的味道。

 2 ) 先入为主后的震撼

一开始马修斯最先中枪,非要害部位,觉着伊拉克狙击手枪法不怎么滴~艾萨克出来后,伊狙击手再次开枪,觉着这狙击手真聪明,但为啥不打死呀~艾萨克成功逃到墙后,才知道这家伙枪法有多精准:水壶、通信器材以及男主腿上的静脉,顿时觉得这个伊拉克狙击手太变态了,这是要折磨死男主啊~艾萨克在对话中明白了伊狙击手的意图(我也明白了),觉着这狙恐怖程度增加了一个量级~墙被推倒后,伊狙击手开了几枪,没打中,艾萨克开枪,我以为对面的被狙死了,那个进度条守不住的失落感啊~直到他再次狙杀,干掉直升机,我只剩下一句卧槽!民族恨,家国仇,一人,一枪,足矣!

 3 ) 不同的见解

本片貌似逻辑严密,其实技术上根本做不到,漏洞也很多!

漏洞一:艾萨克、马修斯又专业又业余。如果狙击者掩护,观察者上前则根本不会发生这种事。在马修斯中枪时,艾萨克应该找狙击手位置。并且对手是在一对二,正常情况没有有把握一次干掉两个是不会开枪的,对手在这个过程也显得业余。而且专挑了个风沙时刻开枪,是能起到掩护自身作用,但能命中么?

漏洞二:对手对讲、电台都有,而且还能调通,我想军用电台不可能拿来就用的。艾萨克呼叫直升机支援时也是要拨号(或输入密码)的,这些对手都清楚!

漏洞三:对手的枪法简直无法理解!1500m的运动躲闪目标三枪分别击中电台、水壶、膝盖。对手冒着生命在“玩”,还射击水壶这个不影响最终目标的东西,过分心大了。连续命中直升机上的人员也是神奇!直升机坠落后机体也几乎无损伤。两架直升机,只击中一架却还用老套路诱敌。

漏洞四:艾萨克拿上电台的死亡士兵是自杀、右腿膝盖也有绷带、也未穿上衣、背心也满弹夹、发型形态和艾萨克一样。这不能解释为巧合或对手神奇。

漏洞五:艾萨克在墙后的表现很奇怪,认为对手一定在垃圾堆,马修斯反击时的暴露,自己反击时只射击一枪,而后又要直升机还击。矛盾重重

漏洞六:大家一起补充吧

上述的漏洞其实可以用《搏击俱乐部》来解释。艾萨克在战争中换上了战争综合症,表现出了精神分裂和战场依赖心理。上一个战友、马修斯、救援直升机都是他射杀的,他后来也自杀了。影片展现的是他真实人格的想象。

 4 ) 道格·里曼依然牛逼

《危墙》,又译《生死之墙》。8分。道格·里曼导演作品。这哥们儿曾经一手制造了著名的《谍影重重》。 这真是一部成本低到尘埃但看戏十足的电影,有点意思。 两个驻扎伊拉克的美国兵去处理一起狙杀任务,狩猎18个小时候,约翰·塞纳饰演的狙击手决定放弃,旋即成为猎物被狙倒,亚伦·泰勒在救约翰时受伤躲至危墙之下,开始与狙击手开展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决战。 结局确实在意料之中,但过程太精彩,以至于我忍不住一口气看完。

 5 ) 美国左派导演为了表达自己的郑智观点,不惜大秀自己可笑的逻辑与智商

影片使用了一处被美军轰炸的学校废墟作为一个象征性的场所,来展现一个曾经受过美国教育的的狙击手后转职伊拉克小学教师的复仇行动。先不说一个受过美国教育和培训精通美语的狙击手成为一名伊拉克小学教师的的几率有多大,也不说他能成功破译美军无线电通信的几率有多大,就说推动剧情发展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牛逼的狙击。牛逼到啥程度,牛逼到死神一样的高度。
    影片开篇就描绘了其一个人单枪匹马干掉一整个美国保安公司武装小队的牛逼程度。后来进一步升级,1.5公里以外,一个之字形快速奔跑的目标,可以做到连续3枪,一枪不漏,一枪不偏,接连打坏无线电台,打破腰上水壶,最后打中膝盖,就是指哪打哪。试问在沙漠环境下,在风速、弹道的诸多因素的影响下,1500米以外狙击枪就是打静止的目标也不可能在无修正计算的前提下一枪不漏打中以上目标。就算真打中了电台和水壶,以狙击枪的子弹口径和速度,早就重伤或者击毙目标了。
    这是没有深度,没有复杂性,一部完全宣泄自我情感和价值观的片子。
    为何白左为了自己的左派观点,就可以不惜抛弃必要逻辑的合理,霸王硬上弓,这么刻意和肆无忌惮的美化和神话美国大兵的敌人,丑化美国大兵使其成为了可怜虫和牺牲品,用以反衬美军或者美国在伊拉克的不正义?白左的这种行为就注定了其是烂泥扶不上墙。

 6 ) 一直不懂你们纠结敌人狙击手的问题

敌方狙击手不是指哪射哪剧情怎么展开..所以你们是想看"噢,男主角成功拯救队友.然后用无线电成功呼叫救援.躲在墙后喝着水吃着军粮等到救援.'这样的剧情吗?看了这么多影评全都在扯什么不可能...在电影里寻找真实的你们可以去看记录片啊,还看什么电影.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

 短评

成本虽小,悬念还是很足的

6分钟前
  • Fanchen
  • 推荐

极简,两个美国大兵,一堆死人,大风中沙尘滚滚,茫茫戈壁,一堵烂墙,看不见的对手,生死对决;小成本这么玩,道格·里曼挺溜的,几次以为要赢了,又输了,最后输得更惨,爱看书、会英语,知道莎士比亚、爱伦坡的巴格达狙击手不要去惹,否则有去无回。

1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一墙之隔,心理情报战;巴格达小学老师,边念爱伦坡边狙直升机

14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破坏了不少狙击手战场上的准则... 当然这两个美军士兵也是太随意了... 死了也应该。与敌人之间的对话,算是为影片打开了一个不寻常的交流通道了。 战争都结束了,为什么你们还在这里??? 请回答。

18分钟前
  • bugz
  • 推荐

“想回家?伊拉克战争已经结束了。那你为什么不走?”……男主无言以对。这句话使得影片的反类型结局,有了新的视角――如果站在那位从未谋面的伊拉克狙击手的立场上看待此片,简直就是一部主旋律!

21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我期待对面的sniper的POV,一直固定的镜头突然站起来然后走向那堵墙,可惜没有啊。一个十足戏剧的情境,但只能由电影完成。谈到爱伦坡的时候吓了一跳,两人的对白也许还能更出色。墙的暧昧隐喻,以及最后坠毁的直升机,不会终止的戏弄,惊艳的小成本。

22分钟前
  • flâner
  • 推荐

一群肥宅看了個片,都覺得自己比尼古拉斯歐文更懂狙擊。

23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看到最后才发现,一直弄错了主角。

26分钟前
  • 西瓜切半勺子挖
  • 力荐

确实,看到最后一句台词时才发现搞错了男主,光靠配音来喧宾夺主的这片不是第一个,却有种让人说不出话来的难受,感觉比《活埋》还要压抑!观看的心情就像沙漠背景一样,很熬人,也很沉重!而且你一点都不期待听到话筒中的声音~哎~

28分钟前
  • 夜神月的猫
  • 还行

同伴中弹后,第一时间是请求支援,不是傻逼一样上去送死。最后他该让救援人员去扫荡垃圾堆,怎么就不问青红皂白就拉走了呢。

29分钟前
  • 对酒当歌
  • 还行

为什么塞纳要接这种不露肌肉的片子,居然连背心也不让穿

32分钟前
  • 狂抽猛送三千下
  • 力荐

这片子才应该叫孤独的幸存者。双方的心理战与情节渲染都很到位,狮门小成本做的就是牛。结局很棒,浮想联翩。

36分钟前
  • 木偶
  • 推荐

一个伊拉克狙击手,爆了四个铺油管的工人头,用他们的无线引来了俩保安,再爆了保安,再引来了一组美军狙击,故事就是美军狙击和这伊拉克狙击之间的...反思到位,心理战+枪战也到位,结局也喜欢。

41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平时为人师,战时狙击手。文能爱伦坡,武能打飞机。

42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见识了顶级的狙击手——不为狙杀一个人,只为多狙杀一个人……

46分钟前
  • 大罗
  • 推荐

64/100 通过揭开一个被伊拉克狙击手困在墙后的美国士兵的秘密,电影表达了美国人对中东战事的罪疚心态。道格李曼的调度和细节仍算得上上乘,只是用敌我双方聊天的方式呈现复杂的主题,恐怕会让观众频频看表吧。ATJ美如画。

49分钟前
  • SELVEN
  • 还行

“你们为什么来这?”“你怎么没回家?”声声拷问。是保家卫国捍守国之尊严,还是自诩正义,实则输出战争。人至末途,自己的生死,同伴的生死,他人的生死,皆成为一场堵局,命运睁着上帝之眼,看这场你追我逐的游戏,何其残忍,战争又制造了多少,何其无辜之人,事,物。

52分钟前
  • 绿渺若修
  • 还行

战争版的《活埋》,挺无聊的

57分钟前
  • 小羊不亦乐乎
  • 还行

从开始就成功塑造了一个可以一直牵引观众进行下去的悬念--声效做得太好,想到了有Doug Liman染指的Jason Bourne系列;中段是Aaron Taylor-Johnson的大飙戏,生存勇士、濒死之人...每一种形象都表现得好,还有合适的片长...这一切其实还不错---电影节严重怀疑最后没掌声是因为结局没有做到很“爽”。

1小时前
  • 基瑞尔
  • 推荐

打飞机掉档次。这是架贝尔205,片中执行MEDVAC任务的是DUSTOFF,即这是来自陆军医疗后送单位的UH-1。05年陆军UH-1全面退出一线,片中是07年,已是错误。205系的UH-1设计上关键部位是能承受高机攻击的,但片中严重失实。实际片中出现的应是更新一代的UH-60,迎接诗人狙击手的只有舱门机枪的子弹对诗。

1小时前
  • 圣迭戈-北岛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