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之地

记录片其它2019

主演:哈蒂兹·穆拉托娃,纳齐夫·穆拉托娃,侯赛因·萨姆,柳特维·萨姆

导演:塔玛拉·科特夫斯卡,卢博·斯特法诺夫

 剧照

蜂蜜之地 剧照 NO.1蜂蜜之地 剧照 NO.2蜂蜜之地 剧照 NO.3蜂蜜之地 剧照 NO.4蜂蜜之地 剧照 NO.5蜂蜜之地 剧照 NO.6蜂蜜之地 剧照 NO.13蜂蜜之地 剧照 NO.14蜂蜜之地 剧照 NO.15蜂蜜之地 剧照 NO.16蜂蜜之地 剧照 NO.17蜂蜜之地 剧照 NO.18蜂蜜之地 剧照 NO.19蜂蜜之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04:59

详细剧情

  鲜黄衣袂点缀马其顿偏乡的荒芜,与悬崖上野生蜂蜜琼浆的金黄相辉映。喀迪丝是欧洲大地最后一位女采蜂人,与抱病半盲母亲相依为命,依附野蜂为生,坚守「取一半、留一半」黄金定律。游牧民族一家突然欺至,打破宁静生活的不止是七个孩子与一众牲畜的喧闹,还有疯狂掏尽蜂蜜的贪婪,以及破坏生态环境的肆无忌惮。历时三年静观人与蜂和谐共处的隐世生活,以自然曦光与幽微烛照辉映大地,美得教人肃然起敬。获辛丹斯电影节世界纪录片评审团大奖。

 长篇影评

 1 ) 油画质感,是它最不值一提的看点

如果把这部纪录片比喻成一个美女,那么她绝对是一位集美貌、才华及内涵于一身的奇女子。它也的确不负众望,甫一出场就拿下第35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还双提当年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长片和最佳纪录片,可惜运气不佳无缘小金人,但这丝毫不影响观众对它的喜爱,某瓣2万人观看,打出了8.9的高分。

这部影片就是2019年由来自北马其顿的两位导演塔玛拉和卢博联合指导的纪录片《蜂蜜之地》,讲述了“欧洲最后的野生养蜂人”哈蒂兹与自然、家人以及贸然闯入的邻里之间相互尊重、关爱与反目的故事。

蜂蜜之地 Медена земја (2019)

导演: 塔玛拉·科特夫斯卡 / 卢博·斯特法诺夫

《蜂蜜之地》的海报就美到叫人窒息。柔和的金色阳光下,身着黄色衬衫、碎花半裙的养蜂人哈蒂兹小心翼翼地侧扶着自制的“蜂箱”,吸引周边飞舞的蜜蜂前来筑巢。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在这一刻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不仅如此,正片中的每一帧都如同一副构图精巧、配色考究、质感细腻的油画,以至于观看影片时弹幕里时不时飘过“太美了”、“好养眼”、“油画质感”这样的赞美之词。

然而,据说《蜂蜜之地》在主创见面会的映后交流环节中,有观众现场表扬影片拍摄的画面有如油画般漂亮,摄影师却一脸尴尬地说,他拍出了油画般美丽的画面,然而导演和制片人都不满意,这是他们争吵后妥协的结果。

作为一部探讨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人文纪录片,导演和制片人希望通过影片能引发观众对这三者之间关系的深层次思考,而非停留在绝美的观感体验上,如此本末倒置的话,恐怕辜负了主创团队的创作初衷。

那么,在《蜂蜜之地》“华美”的外表下,究竟掩藏着怎样发人深省的深刻寓意,我们不妨一起来探讨一番。

影片的女主人公哈蒂兹64年生人,和85岁半盲的老母亲相依为命,住在距离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50公里外的小村庄。村里的阿尔巴尼亚人和土耳其人都纷纷回归故土,搬离了村庄,最后只剩下哈蒂兹母女俩人与一只狗、三只猫为伴。

作为“欧洲最后的野生养蜂人”,哈蒂兹遵循着古老的养蜂法则"一半给蜜蜂,一半给我”,和母亲过着拮据,但也简单、快乐的生活。而游牧民族邻居侯赛因一家九口的到来,打破了湖面的平静,他们为了生存和利益,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不顾养蜂人的忠告,疯狂压榨蜜蜂的劳动成功,竭泽而渔,最后导致三败俱伤,悻悻离开,给哈蒂兹留下的是一片狼藉和举步维艰的生活。

《蜂蜜之地》充满了戏剧张力,很多网友一度质疑它更像是一部提前设计好的剧情片而非纪录片。其实,毋庸置疑它的纪录片属性,正如周浩导演所说:“好的纪录片是长出来的。”剧情片的“伪装”未尝不反映了导演对现实深刻的观察和纯熟的把控力。导演敏锐地感知到游牧民族一家的闯入,让纪录片有了更大的探讨空间,于是适时地将主题由原来的“自然、环保”调整为“一半关于自然,一半社会。”

故事走向也正如导演预测的那样,哈蒂兹和游牧民族一家在经过短暂的“蜜月期”后,立马迎来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矛盾冲突。长期被社会习性浸染的人群和保持着古老信仰的人们之间无疑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他们对生活的期许不同,对待自然的态度也相差万千。对于哈蒂兹来说,善良、纯真是她的本能,然而游牧民族一家却经不住资本的诱惑,逐渐释放出了他们内心掌管贪婪和自私的恶魔。

侯赛因有7个嗷嗷待哺的幼崽加上夫妻俩共9口人,他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挣钱来维持一家的生计,养牛和鸡鸭、种植作物明显还不够,他把目标投向了哈蒂兹的养蜂事业。善良单纯的蒂哈蒂兹也毫不介意,还倾囊相授养蜂技巧,当然包括那条至关重要的古老信条"一半给蜜蜂,一半给我”。

可面对蜂蜜收购商200公斤的巨大订单时,侯赛因立刻把法则抛诸脑后,义无反顾打破了他们之间的约定。他无休止地呵斥孩子们帮他养蜂采蜂蜜,对他们被蜜蜂蜇的满头“包”视而不见;他过度取蜜导致哈蒂兹的蜜蜂遭到他的蜜蜂攻击死亡却推脱责任;更离谱的是,为了向收购商交付蜂蜜,他居然还锯掉树干,偷走了哈蒂兹转移的部分蜂巢,而这是她最后的生活来源...

也许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只沉睡的“贪吃蛇”,它只需要一点甜头、一丝利益作为诱饵,就会逐渐苏醒过来。饥肠辘辘的它,为了得到悬在头顶的美味,会一次次跳跃,突破底线与准则。但蓦然回头时却发现,得到的那点“赏赐”还不足以补充它为此付出的体力和精力。结尾,侯赛因无故损失了50头牛也许就是最好的隐喻。

被社会洪流裹挟的人们,难免会陷入欲望的泥潭,可依旧有人“出淤泥而不染”,保持清醒的自我和高尚的情操。侯赛因其中一个儿子和哈蒂兹走得很近,他恪守养蜂人"一半给蜜蜂,一半给我”的原则,不断提醒父亲注意留取比例,尽管劝说无果,但他内心是尊重这条古老遗训的。他时常陪伴哈蒂兹,同情她孤独单一的生活,关切她为什么不选择离开?

成长环境会影响我们对自然和世界的看法,但作为独立个体,我们依旧可以保留自我的判断,选择做一个善良又共情的人,不被家庭和社会的陋习所侵蚀。这个可爱的男孩就做到了,不是吗?

回到男孩的问题,也确实问到了哈蒂兹的痛处,她一脸凝重地回答:“如果我有个像你一样的儿子,情况可能会完全不同,但是我没有。”这也是为什么侯赛因一家到来时,哈蒂兹满心欢喜,虽然镜头只给了哈蒂兹透过院墙张望的背影,但我们已然看到了她枯瘦的脸上开心的表情,那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

哈蒂兹也曾责问母亲,年轻的时候有人上门提亲,她为什么拒绝了?母亲回答“是你父亲不同意”。哈蒂兹听后也并没有怨怒,因为她早已接受了自己的人生设定,遵循那条古老的传统:家中长女一生不得嫁,照顾父母。就像她从不违背养蜂人“一半给我,一半留给你”的古老法则那样。

当城市人因为不堪重负在为生活做减法时,哈蒂兹过着自然而传统的极简生活。没有过多的欲望和复杂的事务,她有足够的精力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守护母亲。

依靠自然馈赠生活的哈蒂兹懂得感恩和 回报,她从不将作为人类的优越感凌驾于其他自然生命个体之上。对她来说,自己不过是大千世界的其中一个物种罢了,其他生命和他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所以她会用一片绿叶轻轻挑起落入水中的蜜蜂,帮助想要逃离干涸的水池的乌龟。哈蒂兹这种真正做到众生平等的品格和她“欧洲最后的野生养蜂人”的身份一样,弥足珍贵。

极简的生活也让哈蒂兹极易感到满足和幸福,卖出一罐蜂蜜她会笑逐颜开;和邻居家孩子玩耍她会乐得合不拢嘴;就连下雨天在家里边梳头边哼小曲也让他感到快乐...

或许,与自然亲近的人,心也会变得无比纯净澄澈。

尽管生活不易,哈蒂兹依旧尽自己最大努力给老母亲最好的照顾。母亲已经老成了一个小孩,日常三餐需要她一勺勺喂到嘴边,她不厌其烦;每次进城卖蜂蜜,她都会给母亲带回她喜欢吃的香蕉;天气炎热,还不忘给她买把扇子降温赶苍蝇...母女两人的相处朴素而日常,却又处处流露着温暖与真情。她们毫不吝啬用语言、拥抱、亲吻表达对彼此的爱。

母亲是哈蒂兹唯一的情感寄托,在遭到游牧民族一家伤害时,她流露出了对未来恐惧的孤独感,“如果你是个小宝宝,我就抱着你直接离开了”,“你也会去世的,到时候我怎么办?“就像母亲在影片开始时说的那样,“你没法把我带出门,我已经变成一棵树了。”似乎是母亲禁锢了她的一生,但恐怕最终还是她自己的选择吧。

母亲终究没有熬过那个冬天,哈蒂兹在深夜里痛哭,在母亲的坟前矗立,她自由了,她也更孤独了。

但是,擦干眼泪,她还有蜂蜜,这是她生活下去的希望。攀上故事开头那段熟悉的崖壁,经过一个冬天的酝酿,当初她留下的一半蜂蜜变成了一整块,哈蒂兹又取下其中一半,坐在岩石上和小猎狗分享。在空旷的山头,一人一狗显得那么渺小,却又如此生动鲜活。

「妈,你喜欢春天来到吗?」

「有春天吗?已经过去太多个冬天了。」

这是哈蒂兹和母亲最后的对话。

但愿哈蒂兹今后的生活,不再像母亲那样困在一个又一个冬天里。

后续的事实是导演用本部纪录片获得的部分奖金为哈蒂兹在邻村买了一套新房子,而她的两个兄弟就住在那里,亲情或许能化解哈蒂兹内心的孤独与伤痛。祝愿哈蒂兹能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因为善良纯真是世间最稀有的品质,她的下半生值得更好的生活。

 2 ) 蜂蜜之地

昨天还是鸟语花香

我采了一半蜂蜜

另一半留给蜜蜂们过冬

我将它们带到集市上

买了奶酪还有香蕉

母亲卧病在床

香蕉跟鸡蛋一样柔软

正适合她掉光的牙

我还有花头巾

母亲的眼睛虽然看不见

但听到我梳妆的声音

止不住地夸赞我的美貌

我曾经被无数男人追求

在这偏远的山村

我没有答应

还有小猫和Jackie,那只小狗

需要照料

有一天开进来一辆车

拖着牛羊牲口和家具还有铁皮

还有呜呜轰鸣的机器和孩子

他们饥肠辘辘

他们瘦骨嶙峋

他们在拼命放牧和成长

我一如既往地养蜂采蜜

教给孩子们方法

给他们讲故事

后悔自己没有生一个孩子

跟他们跳舞,拿他们送过来的西瓜

母亲带着甜味的西瓜入眠

孩子们跟母牛一样继续生产

蜜蜂在石头的缝隙和树杈豁口里繁衍

然后蜂蜜开始在蜂箱中繁殖

孩子们哭泣着反对叮咬

因为售卖的需求像瘟疫一样

日益高昂

半留半采变成了全采

蜜蜂贪婪地啜饮最后一口自己的唾液

丧命之后被埋藏进瓶装的蜂蜜里

还有成千上万只的饥饿

饥饿后的杀戮

杀戮后的离去

离去后的白雪纷纷

我的舞步停顿

我的歌声沉寂

母亲在一天晚上溘然长逝

头顶的月亮发出黑暗的嘲笑

我从未出生的孩子早已夭折

我照看了几十年的孩子已所剩无几

石头还是石头

劈开的木头还能取暖

Jackie还跟在我的后头

不知疲倦

我走向最后的秘密场所

掀开石头,取出最后一半蜂蜜

分给了小狗

雪地里有我的身影

Jackie的吠声在山谷里回荡

 3 ) 《蜂蜜之地》与《何以为家》

这是一部剧情向的纪录片。难以想象导演在海量的生活素材面前,是如何抽丝剥茧,打造出这样一个完整的故事。 一开始,我对并不高清的画质表示疑惑,对比起国内看得清头发丝的纪录片画质来说,它的粗糙确实有些简陋,但又莫名的和广袤荒凉的漠土之地、和漆黑房间内油画般的画面相得益彰。 3.7日接连看了《何以为家》和《蜂蜜之地》,主题并不相同,但都让我看到了一种不同的生活。当生存成为一件难事,他们身上的理性就更加闪耀了。 蜂蜜之地里,除了敬畏自然的主题之外,我还看到了很多。可能这就是生活吧,不像剧情电影那么主题鲜明,生活就是这么错综复杂。 里面对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值得玩味。有一个细节是他们在集市上看到摔跤比赛,回来之后小孩子们就开始互相摔跤。儿童的模仿能力是无比强大的,所以会有那些模仿小猪佩奇模仿地惟妙惟肖的帖子。教育恰恰又是从父母开始,这又可以延伸到阶层固化问题… 儿子维利完全赞同女主“留一半,取一半”的理念的,但是当他试图劝他爹时,又是什么结果呢?只有反驳、责骂、强迫劳动。而这个父亲和收蜂蜜的商人还有这样一段对话:“一年一个孩子?” “一年一个,孩子就是希望。”这个片段又可以想到《何以为家》中,呼吁没能力养好孩子的父母们不要再生了。生育和教育,完全是两码事。这样的生育,就像扩散病毒一样,带给孩子灾难,带给父母灾难、带给国家灾难。

再记录两个美好的画面:女主荡秋千欢呼的时候、女主和维利爬山的剪影,一个是动态美,一个是静态美。

 4 ) 好评99%,这顶级好片,我必须含泪安利

期待已久的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就要来了。 除了大热影片之外,本次奥斯卡入围名单中,还有不少冷门佳片值得一看。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影片,拿下了本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最佳国际影片两项重磅提名。 奥斯卡最强黑马,说不定就有它的名字——

蜂蜜之地

Медена земја

导演:塔玛拉·科特夫斯卡 / 卢博·斯特法诺夫 主演:哈蒂兹·穆拉托娃 / 纳齐夫·穆拉托娃 / 侯赛因·萨姆 / 柳特维·萨姆 上映日期:2019-01-28(圣丹斯电影节) 片长:87分钟

影片由北马其顿选送,豆瓣8.8,烂番茄新鲜度99%,曾荣获圣丹斯电影节世界电影单元纪录片评审团大奖。

《蜂蜜之地》无疑是纪录片中的异类。 它既没有对被摄者的采访,也不存在直接的观点输出。 主人公自始至终暴露在镜头的注视之下,却从容至极,不曾向观众瞥去一眼。

我们就像在观赏一部剧情片,聚焦采蜂人哈提兹默默无闻而又熠熠生辉的岁月。 看她数十年如一日的生活轨迹,是如何被“不速之客”无情地搅乱。 时而愤慨得拍案而起,时而心碎得泪流满面。

那种寡言却有力的情感冲击,于纪录片而言实属罕见。 在成就其独特的同时,也不免让一些专业人士怀疑起了它的诚意。 但要我说,真诚与否,很容易判断。 看看主创团队的实际付出和心路历程就知道了。

户外工作照

短短87分钟片长的背后,是三年的实地拍摄和2000余小时的影像素材。 影片的问世可谓来之不易。 两个导演、两个摄影师、一个剪辑师、一个音效师,便是创作团队的全部成员。

取景地——北马其顿某荒无人烟的村落,更为拍摄平添了几分难度。 那里没有电力,人家也少得很。 拍摄团队在村子里一呆就是三年,目睹了一种古老文明的消逝,也陪伴哈提兹渡过了她人生的一段“寒冬”。 耗费大量的精力去制作一部也许终将无人问津的电影,需要强大的信念作为支撑。 我想,再没有人比这群来自巴尔干半岛的创作者更真诚了。

起初,他们只是想拍一条河。 河流改道,村庄迁移。 这本该是一则有关当地生态的观察报告。 但没过多久,他们遇见了土耳其裔的哈提兹。

她已年过半百,却尚未婚嫁。 和半盲、抱恙的老母亲相依为命,难免争吵,亦不乏温情。 整日奔忙,哈提兹手头虽然拮据,倒也自得其乐。

当然,主创最看重的还是她的身份——欧洲大地最后的养蜂人。 她常年奉行“取一半,留一半”的采蜜原则,从不逾矩。 于是,两位导演决定围绕着哈提兹和蜜蜂互利共赢的相处之道,拍摄一部环保主题的纪录长片。

哈提兹的日常生活波澜不惊,无非是茅屋和山崖的两点一线。 白天,她往往只身一人,徒步登上峭壁,敲开岩石,采集蜂蜜。 纵使风再大,路再远,也得往前冲。 毕竟,蜂蜜是她唯一的经济来源。

也是由于此,哈提兹对蜂群怀揣着敬畏和感恩之心,永远不忘给它们留下充足的蜂蜜。 暖融融的夕阳下,哈提兹撩起面网,任蜜蜂在指尖停留的剪影便是这段关系最美好的见证。

等采集得差不多了,哈提兹就搭车去集市上卖蜂蜜。 她的蜂蜜纯天然,疗效好,自然不愁卖。 一瓶蜂蜜能赚十来欧,也让她有底气买罐染发膏犒劳自己,再买把小扇子哄母亲开心。

没错,除了采蜜,哈提兹的另一项主要任务就是供养年近九十的母亲。 这对母女的脾气很像,都是直肠子的人。 所以,两人共处的场景总是让人忍俊不禁。 刀子嘴、豆腐心的哈提兹常常直呼母亲“女人”,叫她好好吃饭,乖乖听话。 母亲则几乎每一次都会调高嗓门,据理力争,不甘示弱。

总而言之,俩人是谁也不让谁。 可即便如此,哈提兹仍旧悉心地照看母亲。

不管拿到什么好东西,都第一时间跟母亲分享。 她从没想过抛下母亲,离开村庄,找个伴侣,共度余生。

至于母亲,虽然动不动就嫌弃哈提兹准备的食物不好吃,但也会捧着女儿的脸,吻个不停。 她还安慰孝顺、善良的哈提兹道—— “你会找到如意郎君,我们都将安全无虞”。

如若没有意外发生,她们确实可以就这样安然地过下去。 但令母女二人和摄制团队都始料未及的是,一户游牧家族的闯入成为了哈提兹的噩梦。 这家人来自土耳其——一对父母,七个孩子,还有成群的牛和鸡。 他们在喧闹声中登场,打破了村落的宁静。 可哈提兹首先感受到的,却是她渴望已久的生机。

她喜欢那些调皮但生动的孩子。 邻居搬来后,跟孩子们玩耍成了哈提兹除采集蜂蜜、照顾母亲而外第三件乐在其中的例行公事。 她和孩子们一起欢笑,一起唱歌,一起听电台,一起荡秋千。

她露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柔和而鲜活的一面。 在许多不经意的瞬间,她或许把自己当成了母亲。 所有无从释放的母爱,都被一股脑地付给了这群可爱的孩子。

渐渐地,哈提兹和孩子们的父母熟络起来。 邻居家的爸爸侯赛因看哈提兹的生意做得不错,也开始学着养蜜蜂。 孩子们让哈提兹体味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她便将养蜂的秘诀倾囊相授。

但她一定不会想到,两家人亲密无间的情谊居然会因一个驱车而来的外人走向破裂。 蜂蜜采购商贪婪、狡猾,想尽一切办法说服侯赛因一次性卖给他远超生产能力的蜂蜜。 哪怕其中埋葬着蜜蜂的尸体。

被逼至穷途末路的蜜蜂彻底失去了控制。 不但把侯赛因的孩子蛰得鼻青脸肿。 还逃到哈提兹家的蜂巢抢食,害死了她的蜜蜂。 无妄之灾落在哈提兹的头上,甜蜜的果实却被批发商一把夺了去。

面对哈提兹的质问,邻居家的夫妇选择逃避。 他们不肯承认,是自己的过错间接地害了哈提兹。 更有甚至,侯赛因为了种草喂牛,不惜放火烧树。 还和商人合伙捣毁了哈提兹给蜜蜂安的新家,偷走了她的蜂巢。

唯一没让哈提兹寒心的是侯赛因家那个能干的男孩。 他经常跟哈提兹一同上山采蜜。 认同“取一半,留一半”的理念,看不惯父亲急功近利、不择手段的样子。 即使是在两家人彻底闹掰后,他依旧站在哈提兹这边,陪着她到处找蜂巢。

哈提兹多希望这是他的儿子。 她想为他庆祝人生的每一次胜利,亲手递给他每一块香甜的蜂蜜。 她还曾坦诚地告诉孩子:“如果你是我的儿子,事情也许会不一样。 在篝火的映照下,那张布满沧桑的面庞诉说着深不见底的忧伤。

可他不是她的儿子。 五十头牛病死后,侯赛因一家搬离了这座村庄,哈提兹也告别了她理想中的儿子。 摄制组没有给出关于牛群病变的解释,亦没有继续追踪这家人的动向。 但我很清楚,他们将抵达另一片尚未开发的土地,开始新一轮的掠夺和破坏。 养家的压力固然是借口,却不足以抵消其对环境的剥削所引发的灾难。 因此,自然的惩罚依旧会不由分说地降临,就像这次一样。

无论如何,他们至少暂时逃走了这片被他们一手摧毁的土地。 可我们的主人公哈提兹却仍被困在这里,无处可去。 她没有蜜蜂也没有牛羊。 在一个不期而遇的冬日里,就连母亲也离她而去了。

紧接着,她在烛火中痛哭失声,念叨着没人能听懂的话语。 火光明灭中被丝巾围裹的脸孔有如油画,被泪水沾湿,透出一种不合时宜的美感。 与此同时,我注意到,她脸上的悲伤和绝望正在悄然隐去。

果不其然,擦干眼泪后,她再度踏上孤独的旅程,誓要守护这片苍茫大地。 原来,哈提兹远比我想象中的执着和坚强。 我突然回想起她用叶子捞起落水蜜蜂的一幕。 这个相貌平平无奇的女人,不但温柔、细腻,更心怀大爱,有着拯救苍生的胸襟。

影片的最后,我欣喜地看到她重新登上冰封的峭壁。 娴熟地挪开一块岩石,取出新鲜的蜂巢—— 那长久以来被她虔诚地称作“上天的恩赐”的东西。

哈提兹的这些年,实在太不容易。 但春天就快要来了。 漫漫冬夜终将过去,她和春天有个约定。 我相信,请你也务必相信。

*本文作者:kiwi

 5 ) 你说这是纪录片?

很难相信《蜂蜜之地》是纪录片。

它有剧情。当然,讲故事的纪录片很多,可起承转合有如《蜂蜜之地》般工整的吗?大半故事片也没这等水准。

镜头里的人太自然。说他们不是演员?确实,他们没演员好看,可导演能教,就像《罗马》里的女佣。

好比《一个都不能少》,《蜂蜜之地》一定是大师执导的素人电影。

赶紧查查百度、豆瓣,导演塔玛拉·科特夫斯卡、卢博·斯特法诺夫,没印象,一点儿印象也没有。两位都是北马其顿人。北马其顿?这个欧洲角落的存在感,似乎仅来自邻国希腊间歇爆发的声讨。

出乎意外。然而,籍籍无名不是拍不出好片儿的标签。

《蜂蜜之地》何止一个“好”字了得,它简直树立了纪录片的一种典范。如果它真是纪录片。

讲人讲事的纪录片,可以拍得比故事片还有故事。前提是,敏锐意识到所摄人和事的戏剧性。基础是,三年跟拍,超过两千小时素材积淀。还需要些技巧,一,用拍电影的心摄影;二,不要影响拍摄对象,让他们把拍摄者当草木砖石般的存在。

尽管,创作团队——两个导演、两个摄影师、一个剪辑和一个音效师,做好了全部,仍难相信《蜂蜜之地》是纪录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说的不就是《蜂蜜之地》?它如果是纪录片,肯定是天成之作。像蜂巢流淌出的蜜,晶莹、柔滑、甜香,如此美好之物是一群“嗡嗡”的杰作?是,也不是,是自然的恩赐。

看过《蜂蜜之地》,想有位养蜂的朋友,想知道咬一口带蜜的、黄澄澄的蜂巢什么滋味。

 6 ) 欧洲大地上最后一个女养蜂人的生命之歌

第一次看这种题材的记录片,很喜欢。

这部纪录片曾获圣丹斯电影节世界记录片评审团大奖,是主创团队历经三年拍摄。三年积累的素材,最后剪成一个多小时的电影。虽是记录片,却有了剧情片的质感。

荒凉大地上的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人性的贪婪如何打破人与自然的平衡,生命和死亡是怎么回事…

乍一看,这部纪录片似乎要探讨的,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但随着荒凉大地的山峦起伏以及养蜂人鲜黄的裙袂在眼前徐徐展开,这个在悬崖上采野生蜂蜜、和80多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的女养蜂人还是牵动了我的心。

理念是苍白的,但总有人把它过成了有血有肉的生活。她秉承着野生蜂蜜,自己拿走一半留一半给蜜蜂的古老信念,靠卖蜂蜜的钱去市场上换取生活物资,维持着她和母亲的生活,也维持着这个荒漠之地的微妙平衡

恶劣的生活条件和匮乏的物质生活没有让她的心变得粗粝,她还葆有乐观和善良的品质

她喜欢穿亮丽的姜黄色衣服,喜欢唱歌跳舞,会在市场上买回染发剂给老母亲和自己染发、这样就能变得更漂亮一些。她会给老母亲买她爱吃的香蕉,喂她吃她从来没吃过的西瓜,她也会救起溺水的蜜蜂和爬不上水槽的乌龟,关心小猫冷不冷。

至此还只是一个在荒芜之地,一个孤独的女养蜂人竭力维持生活,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故事。

像掠夺者一样的游牧民族邻居

直到像游牧民族一般的邻居一大家子,开着破旧的卡车,赶着牛羊,带着一帮小孩把家安在了她的隔壁,这种微妙的平衡被打破了,冲突也产生了

最开始,邻居一家子的出现,给她的生活带来了热闹欢快,毕竟她终身未婚,与80几岁的老母亲守在这个山村,近处也没有其他邻居。

她和邻居家的孩子一起玩闹,让小孩抱走新生的小猫,一起去逛集市,并和其中一个小男孩成为了朋友。

但当邻居看到她是靠养蜂维持生活时,邻居也开始养起了蜜蜂。尽管她担心地告诫邻居“自己拿走一半另一半留给蜜蜂”这条生存法则,但贪婪的邻居为了获取更多卖蜂蜜的收入,将这片土地的蜂蜜搜刮而尽,也间接害死了她的所有蜜蜂

她独自一人,难以和一个七口之家抗衡,只能在老母亲面前掩面哭泣,说起要是自己当初结婚了,是不是现在不会这么无助?卧病在床的老母亲也为女儿难受,只能说,他们会遭到报应的。

邻居一家确实遭到了报应,他们养的一大群羊,因为照料不力,死掉了一半。随后不久,他们又迁移走了。

冬天来到了这片荒漠之地,她在简陋的屋子里和老母亲枯坐,闪烁的烛光映在她的脸上。她在想什么呢?她为什么年轻的时候没有结婚,而是在这片荒凉之地养蜂和老母亲相依为命呢?

邻居一家搬走了,这片穷山恶水之地,又只剩下了她们。而年老体弱的老母亲,终究没有熬过这个天寒地冻的冬天,她举着火把在山村里奔走,止不住地流泪。

纪录片的最后,是春天来了。她带着狗子,在悬崖上采到了新的蜂蜜。狗子也为金黄的蜂蜜欢欣雀跃,熬过冬天,春天依旧是金灿灿的

纪录片在这里就结束了,而我仿佛参与了在遥远荒凉的马其顿山村,那个女养蜂人的人生。虽然她和我的生活毫无交集的可能,也千差万别,但我的心确实被她牵动着,很想知道她现在过得怎么样。

令人欣慰的是,在豆瓣上看到主创团队说,他们已经为养蜂人在自己兄弟村子的隔壁买了个小房子,她不再独自一人守着这穷山恶水了,而跟家人住在一起,也一直是她的心愿。另外,他们也建了一个募捐网站,所有募捐者,都会收到来自蜂蜜之地的蜂蜜。

也许不是所有怀着温柔善意的人,都会过上幸福的生活。但能听说她现在过得不错,也算是一种极大的安心和宽慰

公众号:银河系降落伞

 短评

导演说找到这位女养蜂人拍纪录片,原计划是三个月,但是延长到了六个月,然后这一家牧民闯进了她的生活,最终这片子拍了三年。故事的连续性和戏剧性强的不像纪录片。肆意的掠夺和无尽的贪婪,最终都会反射到人类身上,只有懂得敬畏大自然,才能共存。冬天总会过去,春日到来,在灿烂阳光下的广袤土地上,愿这个女养蜂人能够继续坚强而温柔地生活。

7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力荐

有点不如预期,因为它的优秀太意料之内——细腻感性的女性视角与功利粗暴的父系外来者碰撞;让拍摄对象忽视镜头存在的关系处理;编排剪辑不藏修饰痕迹、大胆选择偏剧情片的剪法,从而达成多面向的冲突捕捉与情感呈现。失手的两个地方:两户关系恶化的转折过渡稍快、现代化带来的对峙没有更深挖掘。而这也导致这部作品看着非常朴素、宜人,却又容易让人最终淡忘了主人公生活中真正的痛苦与绝望。

10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NDNF看到现在最喜欢的一部,美得像一首诗。两位导演在映后表示他们至今都与片中的女养蜂人保持着联系,并用该片获奖拿到的奖金为她在附近的村庄里买了一栋房子。另外还建立了一个募捐网站,每位募捐者都可以收到一小瓶来自honeyland的蜂蜜。银幕内外都是满满的真诚和温柔。

13分钟前
  • xaviere16
  • 力荐

圣丹斯大奖得主,女采蜂人的孤独小世界。导演用三年时间营造信任,让拍摄对象完全无视镜头存在,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坦露了出来。生活如蜜,留一取一,既是影像记录也是完整故事,这样打破剧情片和纪录片分界的电影太难得~人要敬畏自然!

1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你们说四个春天拍得好的都来看看人家怎么拍记录片的……

19分钟前
  • 力荐

她无微不至地照看着奄奄一息的老母亲,嘴上偶有小抱怨内心却不舍母亲连续的亲吻;她用善意迎接了突然闯入的邻居一家,被破坏了赖以生存的蜂蜜之地却依然疼爱着每一个顽皮可爱的孩子。她也染发爱漂亮,她也爱小猫小狗,她虽为没有后代而惋惜,但深深爱着她的蜜蜂。无线电接通了电台,飞机越来越频繁地划过天空,现代文明似乎慢慢进入这片荒漠,但女养蜂人用最质朴善良的心守护着毫无杂质的人生,无论灾难丰收还是生离死别,再多难熬的冬天也会迎来春天。呈现出强剧情却无比真实的纪录片,展现着极其动人的人文与自然之美。上影节第一部五星送上。

23分钟前
  • Captain_C
  • 力荐

最近读《人类简史》让我变得谦卑,不再觉得现代生活有多么优越。在honeyland里,自然的惊人之美和Hatidze迫切要去守护自然和谐的那份温柔真让人眼红,然而她也没有远在另一个世界,Hatidze和邻居的小孩、和母亲、和她的猫、她的狗已经足够让人做感情的投射。冬天开始的时候,我的眼泪就没停过……母亲去世后,她坐在母亲曾经睡过的床铺上,轻声与猫聊天,这一幕好像是写给我的预言,好比在泪腺里投了一颗原子弹。

28分钟前
  • 名字特别酷的人
  • 力荐

导演一定有巨大的素材量吧,可以把纪录片的素材剪得跟剧情片一样精彩,素材足够撑得起细腻的叙事节奏。这个女人在镜头前太真性情了,有着非常美好的人格,让人不自觉地为她担忧,为她难过。

3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22SIFF。几乎完美。3年2000小时的素材才会有这样的从容与紧凑。

37分钟前
  • 好样的
  • 力荐

用三年时间安静地陪伴与记录,广袤天地间的营营众生何其渺小,毁坏力却又如此惊人,若不顾自然法则、不敬自然力量之威,短视无知的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最终只会将灾难引向人类自身。女主真是一个太可爱的人,善意调侃母亲,善待珍爱动物,富有童心,热爱生活,与蛮力掏空资源的邻居显然早晚交恶,拖家带口的邻居一大家子以及搬空的村庄可以深入想及马其顿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貌似田园风光的背后,是各种人为破坏生态的荒凉。摄影和构图太赞了,室内打光宛如油画,室外逆光如剪影。

3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一片叶子就能拯救一只蜜蜂,一户邻居就能杀死一段生活。她哭着对母亲说,如果你是个婴儿,我就把你抱走离开这里。她又对邻居家的男孩说,如果我有儿子,生活会完全不同。能和蜂后制定协议,无法阻止人类贪婪。守着眼疾的母亲,经历太多冬天,便不再期盼春季。离不开蜂蜜之地,仿佛这是宿命,认命而已。

43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从前面的欢歌跳舞、荡秋千、听广播音乐,一片生机的蜂蜜王国,到最后的蜜蜂死掉、人去楼空、孤身寡影,生活瞬息万变,Honeyland并无甜蜜。老母亲的离去,把银幕之外的我彻底击溃,要知道这是纪录片啊,孤苦老人是我的软肋。“经历太多的冬天了,你想象过春天的来临吗?” @第22届上影节

44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养蜂人一直是我心目中最浪漫的工作,因为感觉上是一年四季追着花儿跑的,永远生活在鲜花盛开的地方。但是也有这样的养蜂人啊,人群和蜂群都在春天嗡嗡来到,留下甜蜜也留下螫痛,天气冷了就去温暖的地方寻找新的花儿……除了追赶春天的养蜂人,也有等待春天的养蜂人啊

47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选了这部做首场电影真是太好了。进影院之前,我十分担心它会不会像《人生果实》那样试图贩卖给我一种生活样本,但我的担心完全多余。主旨非常简单,就是苦楚与甜蜜,人生苦多,蜂蜜甜美。但每个镜头都像拥有呼吸,克制而纯粹,一如那一罐罐蜂蜜。我们长久地凝视一个人的脸,仿佛目睹一桩神迹一样地凝视一张脸,我们突然理解了那种苦与甜,理解了那些孤独和陪伴。我突然理解了,凝视这张脸,就是在凝视我自己。

49分钟前
  • 遇春
  • 力荐

看到几度哽咽。导演映后会结束,和导演擦身而过,礼貌性但也是真诚地表达了对片子的喜爱。他说要尝尝他们带来的蜂蜜吗,我就笑了。

54分钟前
  • Hazel
  • 力荐

🔹SIFF🔹飞机划破蔚蓝天空,卡车带来热闹邻居,旧土最后的采蜜人盼来了久违人间味道;取一留一是大自然恒定的法则,却被闯入者的贪婪欲望点点侵蚀;看似是大家族的热闹团结被互相埋怨覆盖,更在即使吵架拌嘴却也相依为命的母女面前相形见绌;白雪皑皑的马其顿平原用自然的惩罚送走入侵者,只留下春天酿下的甘甜蜂蜜,让这故土的坚守者继续盼着春天的来临。

57分钟前
  • 澈南
  • 力荐

自然光真美,焦糖色,黄灿灿,是蜂蜜的颜色,是阳光的颜色。人在自然里好渺小,终其一生,不过也是在酿造自己的蜜。

59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孤独的喀迪斯是一位住在马其顿山谷间的养蜂人,她和蜂王约定:「你一半,我一半」,靠着与自然和谐相处,喀迪斯的生活也还过得去。但突然闯入的牧民一家却打破了宁静,他们带来了孩子的欢笑,也带来了人性的贪婪。喀迪斯慷慨地教授他们养蜂技巧,却因为他们不断的索取,导致自己的蜜蜂没有食物死亡,冬天将至,喀迪斯和卧病的母亲将如何熬过冬天。这是今年看得最好的纪录片,略过头顶的的飞机,漫天飞舞的蜂群,染黄天空的夕阳,敬畏自然的养蜂人,平静朴实却充满力量。

1小时前
  • 天马星
  • 力荐

大自然如此地公正,她即无私又严厉。而人类,也曾经如此温柔坚强地活着,做为大自然的一员。// 看完了想养蜜蜂,想要住在小山村里。

1小时前
  • 私~川流
  • 力荐

原来人老了以后是分不清哭和笑的,哭的时候像笑,笑的时候像哭。拍摄一部纪录片,等待比捕捉更有力,捕捉是瞬间,等待是永远。

1小时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