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猎人第二季

欧美剧美国2019

主演:乔纳森·格罗夫,霍特·麦克卡兰尼,安娜·托芙,桑尼·瓦利森蒂,斯泰西·罗卡,乔·塔特尔,劳伦·格莱齐尔,迈克尔·瑟沃瑞斯,当·诺伍德,朱恩·卡里尔,阿尔伯特·琼斯,达蒙·海瑞曼,山姆·斯特莱克,内森·科德里,安迪·昂伯格,雅各布·伯格,卡梅隆·布莱顿

导演:大卫·芬奇,安德鲁·多米尼克,卡尔·弗兰克林

 剧照

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2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3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4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5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6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3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4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5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6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7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8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9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5 00:44

详细剧情

  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霍顿·福特和比尔·坦奇继续探究人们是出于什么心理做出令人难以料想的事情。在心理学家温蒂·卡尔的帮助下,他们开创性地将行为分析运用到追捕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中。  《心灵猎人》第二季取材自真实事件,并于 8 月 16 日回归。全新一季由乔纳森·格罗夫、霍特·麦克卡兰尼、安娜·托芙、乔·图特尔、阿尔伯特·琼斯、斯泰茜·罗卡、迈克尔·瑟沃瑞斯、劳伦·格莱齐尔和西拉·麦克莱恩主演。  本剧集由大卫·芬奇(《消失的爱人》《十二宫》)、安德鲁·多米尼克(《温柔杀戮》《神枪手之死》)和卡尔·弗兰克林(《守望尘世》《纸牌屋》)执导。  大卫·芬奇、乔舒亚·多南(《消失的爱人》《致命快感》)、查理兹·塞隆(《妹子老板》《血仇》)和切安·查芬(《消失的爱人》《搏击俱乐部》)以及考特尼·迈尔斯和贝丝·科诺担任监制。

 长篇影评

 1 ) 《心理神探》S2:成长之路上,没有“纯粹”

《心理神探》(Mindhunter / 心灵猎人)第二季算得上是我今年最期待的美剧之一了,坦白说这季的观感和品质不如第一季——至少对我来说是如此。

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该剧的内容不再那么“纯粹”了:除去线索混乱、虎头蛇尾等问题外,其实多数人喜欢《心理神探》,就是喜欢那份简单、踏实的劲儿,看看主角和变态连环杀手聊聊天顺便破破案,再加上点心理刺激就很满足了。

然而第二季杂糅进了太多别的东西,人物感情、政治因素、社会矛盾等等等等,更关键的是,这些新加的东西有相当一部分和该剧主题无关,如果你只想看《美国联邦调查局系列犯罪破案揭秘》,恐怕会有所失望。

但这只能算是《心理神探》第二季的特点而非缺点FBI“行为科学部”发展壮大至今,不会只是搞学问、做档案那么纯粹,这一路注定伴随许多血泪、牺牲和觉悟。

【友情提示:下面将按内容线索梳理点评《心理神探》S2,多图长文,全面剧透,望周知。】

衔接与过渡

《心理神探》第一季结束时留下了许多坑,霍顿惊恐发作、比尔和温蒂的不睦、行为科学部要被追责等等……大卫·芬奇仅用一集就把这些坑都填了。

本以为自己要走的比尔,却得知副局长夏普德即将退休,他的继任者特德·冈恩是曾在华盛顿负责公共事务的副局长,此人放弃了“高升”机会转来匡蒂科,就因为看到了“行为科学部”的潜力。

首集虽然没有任何罪案,但特德的三场单独面谈,却有着极强的逻辑性和针对性,论策略、心机和精彩程度,并不逊色于和杀手的对话。

第一场面谈比尔,特德直接阐明了自己的目标理念,以及要保全霍顿的想法,还有意让比尔今后管住霍顿别跑偏。

第二场面谈温蒂,特德就没那么直来直去了,而是旁敲侧击她成为FBI顾问的动机并且掉了掉书袋,但其目的也是请求温蒂“规范”霍顿。

特德从一开始就认准了霍顿,无论是经验丰富的比尔,还是理论型人才温蒂,都提前被他划分为了“辅助选手”,来辅佐最胆大妄为、荤素不忌的霍顿。

而第三场面谈霍顿时,特德就没有丝毫限制的意味了,而是尽可能鼓动他再放开些,成为创建理论、学以致用的开拓者,只要别违背他怎么样都行。

在本剧中,特德更像一个政治投机者,他想迅速把行为科学部的理论投入到实战中,为此他还搞定了职责办原本对该部门的追究。

特德可不是来做慈善的,他刚上任就送如此大礼,是为了把行为科学部的成果尽快转化为自己的政治筹码,因此抓紧实践势在必行,任何客观条件他都能满足。

至于上季结尾霍顿被艾德·肯珀拥抱后引发的惊恐发作,也通过几场戏稳定了下来:卧床不起,惊魂不定,将信将疑,渐复正常。

在短暂又巨大的精神刺激后,霍顿逐渐回过了神,并进一步爱上了这种“逼近深渊、拥抱危险”的感觉,求助温蒂不过是给自己心理打个补丁,有了新上司特德撑腰,他又可以生龙活虎了。

而在老上司的欢送派对上,霍顿得知谢普德因为遭遇了“不可抗力”为自己背锅才不得已提前退休,这下所有疑问都解开了。

此外,霍顿等人还知道了是道德感强烈的葛雷格告了密,比尔和温蒂也重归于好……第一集不但填了上季的坑,同时也为这季不同节奏的故事定下了基调,水准相当高。

面谈和BTK

令不少人遗憾的是,“BTK”杀手丹尼斯·雷德在本季依然只活在片头和片尾里,但实际上,行为科学部已经开始了与他的漫长角逐。

比尔在得到BKT的资料后,去了堪萨斯州了解相关情况,还和幸存者凯文聊起了案发经过。

尽管没从凯文身上得到太多有用的信息,但比尔确定BTK拿走了受害人身上的手表,这为破案提供了新思路。

而在一起杀人全家的案件中,BTK杀了太多“无关的人”,留下了太多线索,霍顿认定那是对方第一次犯案。

BTK的种种行为,明显有模仿连环杀手、有“山姆之子”之称的大卫·波克维兹的痕迹,于是比尔和霍顿展开了本季中第一次面谈。

大卫一开始并不老实,他强调自己是被恶魔附体控制了,一直找“私生子、被欺瞒”等接口,直到被霍顿拆穿伪装,他才承认自己每天都驱车狩猎的事实。

大卫明确表示,自己会回到作案现场回味、享受——但他不拿纪念品,就算自慰也是在家中,他不会把性和暴力放在一起幻想。

大卫确信BTK也会回到现场,但两者的具体作为又存在差异……接下去的面谈对象,换成了被指控犯下多桩谋杀案还乐于曝光的“小威廉”皮尔斯。

面对霍顿和吉姆·巴尼的询问,皮尔斯一边炫耀自己会说七种语言,一边不断否认杀人,直到吉姆用巧克力饼才撬开了他的嘴巴。

再之后,他们又探访了有相似行径的黑人杀人犯汉斯——他在杀了一个白人女性后又杀了两个黑人妓女,并主动告诉警察去哪儿找尸体。

汉斯主观臆造出了凶手“邪恶武装”,他的思维逻辑同样让霍顿等人难以理解,尤其第一次行凶对象是白人女性,直到事后葛雷葛提出“制服”因素,才让众人有所顿悟。

再下一次面谈,提问者换成了温蒂和葛雷铬,对象则是杀掉“糖果杀手”迪恩科尔的跟班小亨利。

在临场经验不足的葛雷格失败后,温蒂借着“称呼”问题打开了话匣子,并摸清楚了他拒绝同性恋身份指认的敏感,以及享受“疯狂”的人生信条。

特德搞定了与臭名昭著的查理·曼森面谈机会后,霍顿和比尔倒是先见了“老朋友”艾德·肯珀一面,在艾德看来,没亲手杀过人的曼森是个华而不实的家伙……对于霍顿的疑问,他更有发言权。

艾德讲起了自己返回犯案现场的感觉,并以己度人,揣测了BTK的心理,在不了解具体细节的情况下,推测出“他拥有正常人生活”、“现实很快无法满足他了”、“你们很难抓获他”等结论。

霍顿对此有所质疑,按照以往经验来看,类似这样的连环杀手应该生活都很糟糕才对,不会那么“滑不留手”。

艾德以教育懵懂学生的口吻,指出了霍顿思维中的“幸存者偏差”:你的经验,都只是从被抓的人身上得来的。言下之意,只要人家乐意,有些凶手一辈子都不会被抓。

经历了艾德的教导,之后面谈曼森的过程反而有些无味:他只是个愤世嫉俗又擅于洗脑的“造梦者”罢了。

“不是我的错,都是他们自己的主意。”曼森把曼森家族的“恐慌计划”撇得一干二净,可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是个颠倒黑白、巧舌如簧的诡辩奇才。

事后,霍顿听从艾德的建议去见了直接行凶的德克斯,从而补全了这一系列惨案的拼图。

德克斯说,曼森勾出了潜藏在他们心里的愤怒,去除了他们杀人时的恐惧……当人失去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秩序的敬畏时,做出任何事都不会奇怪。

本季中最后一个接受面谈的在押犯人是性虐杀手贝特森,他只承认了一桩杀人案,并直言所有接触都是暴力,只是程度不同,“痛苦是一种发泄,恐惧才是你想玩弄的东西。”

贝特森对温蒂的疑问知无不答,却在最关键的时刻拂袖而去……事后温蒂和葛雷格才意识到被对方摆了一道。

《心理神探》第二季中的这些“连环杀手”面谈,本质上并不逊色于第一季(单论丰富性还更胜一筹),但由于缺乏足够明确的主题和相应的案件,加上后期剧情完全倒向了亚特兰大线,导致综合印象与可看性反而稍稍落了下风……

BTK杀手丹尼斯本季中的戏份和上季差不多,但对于其身份、家庭、生活有了更多的描绘,例如妻子撞破了他变装窒息式自慰的现场落荒而逃,以及事后建议他治疗等细节。

正如艾德所说,丹尼斯越来越不满足现实里杀人的刺激了,在本季最后,他在旅馆房间里,对着一大堆“凶案纪念品”开始了又一场充满幻想的自high……

鉴于现实中丹尼斯在2005年才被捕,(如果《心理神探》还有第三季或更多季的话)接下去行为科学部如何与他“隔空过招”,也是将来的一大看点。

相人可相己

本季中,温蒂与比尔的两条个人故事线分散了观众许多注意力,尤其是温蒂和凯西恋情的始末,存在不少争议。

在我个人看来,温蒂这条线虽然与《心理神探》的破案主题关系最少,但在心理探讨层面却是非常高级的,思想深度也足够分量。

温蒂在离开“前任兼导师兼掌控者”安娜莉丝后一直单身,机缘巧合下看上了酒保凯西,几番照面后,温蒂率先接近了对方。

两人第一次约会打保龄球时,温蒂主动坦白了与前任的畸形关系……对于凡事井井有条的她来说,凯西“不止于工作”的生活似乎更加丰富多彩。

凯西顺势谈起了自己的无拘无束和诚实坦荡,温蒂被这种印象所吸引,她没必要唱反调。

从去看电影的分歧到回屋做爱,两人关系有了实质性的突破,温蒂对凯西更感兴趣了,以至于看着她脏乱的公寓都别有风味,温蒂还想认识凯西的儿子、进一步介入凯西的生活,没想到被对方直接拒绝。

温蒂的第一反应是害怕,紧接着是道歉和讨好,她希望收回自己的话,打消自己的冒昧对凯西的冒犯——是不是和温蒂上一段关系中的某些心理很像呢?

在温蒂总结和贝特森面谈的经验得失时,凯西则在做公交杂志上的心理测试题,后者还想借此更加了解温蒂。

这是两人第一次产生嫌隙:凯西认为温蒂的研究显得纸上谈兵,温蒂则觉得凯西有些说一不二。

但两人还是变得越来越亲密了,终于有一天,温蒂提出凯西搬来和她一起住的建议,并用了一些诸如“省房租、更方便”的理由,结果凯西大发脾气,还义正言辞地希望温蒂能有话直说。

“我想要。”这是多么诱人的真实情绪啊,温蒂立马道歉,还觉得自己很不诚实,愧对了凯西的真诚。

温蒂可算是完全认同了凯西,并带着百分百的诚意来找她,希望两人能在一起。眼看着好事将成,凯西前夫带着孩子来找她了……

躲着听完了凯西的另一种“形态”后,温蒂二话不说就离开了,再次和凯西对谈,已是最后摊牌的分手时刻了。

温蒂觉得很气馁,凯西在前夫面前完全是另一个人,标榜诚实的人撒谎起来竟是如此令她无语——凯西的言行总让温蒂觉得自己不够好,当她意识到这点时,她已把凯西当成和前任安娜莉丝一样,是想偷偷控制自己的人了。

“找另一份工作?找新的住处?都是假的…你不是你自以为的那种人,你不自由,没什么见识,生活品质不高,你是个酒保,还从公交杂志上学习如何与人相处,我希望你一切顺利。”

温蒂可能说对了,也可能是小题大做,但她这种举一反三的应激反应,绝对能理解——与其跳入有风险的伴侣新坑,她宁愿独自一人丢掉凯西的公交杂志。

医者难自医

相比之下,比尔的家庭故事线就显得“切题”和完整多了,坦奇一家的经历像是时代之殇的一个缩影,加上比尔在人前能说会道,在人后却沉默寡言,这个故事也更令人唏嘘不已。

比尔、南茜和布莱恩一家三口日渐美满的小日子,被一桩命案打破了:在南茜代理销售的房子里,发现了22个月大幼童丹尼尔的尸体,尸体还被绑在了十字架上。

任谁看都会认为社区里出现了一个变态杀手,结果真相比预想的更残酷:祸事是几个大男孩闯下,而绑十字架是全程目睹此事的布莱恩出的主意。

所幸布莱恩并未受到严惩,只是要接受社工和精神专家的定期检查……布莱恩还能待在家里似乎就是胜利,但对比尔和南茜来说,噩梦才刚开始。

已经上学的布莱恩开始“退化”得像一个幼童,行为简单幼稚,完全不说话,还出现了直勾勾盯着别家孩子看的情况。

不出意外,风言风语伴随着古怪行为,布莱恩被整个社区孤立了,南茜越来越心力憔悴,比尔还不得不经常出差。

韦伯斯特局长认为许多罪犯“从小就已注定”的结论,进一步击垮了比尔的心防,他忍不住向温蒂承认自己一直在分心,一件事都做不好。

比尔甚至开始怀疑,布莱恩把幼童绑到十字架上并不一定是为了“复活”对方。

而在苦主跑来说“原谅布莱恩”后,南茜动了搬家的念头,她还一反常态开始抽烟,表态布莱恩不是自己亲生的,“这些不是我的错。”

很显然,南茜已经扛不住巨大的心理压力了,他只能“选择性放弃”掉关于布莱恩的部分责任,才能自我催眠挺过这道关……

难得带孩子的比尔,领着布莱恩去吃了冰淇淋,除了一句“那鱼死了吗”外,布莱恩仍然一言不发,比尔终于也忍受不住恳求儿子:如果你不开口,我什么都无法了解。

一个在“探究罪犯心理”领域走在世界前列的FBI探员,却无法得知经亲眼见证过死亡的儿子,心里究竟是愤怒、伤心、害怕还是兴奋,这份无力感,是最令人颓丧的。

南茜坚持要搬家,比尔则以自己和孩子为由希望从长计议,这也为两人遭受冲击的婚姻亮起了红灯。

当家中电话无人接听、屋里人去楼空时,比尔就只剩下了一柜子衣服和那张被南茜嫌弃的绿沙发。

诡异命案和问题儿童,毁掉的绝不仅仅是涉事的几家人……比尔在行为科学部的工作,往长远了说,可以有效减少这样的悲剧发生——如果这话能让比尔好受一些的话。

难言胜利的代价

本季《心理神探》最令人一言难尽的,就是针对亚特兰大黑人少年的连环凶杀、失踪案件了,伴随它的早已不是单纯的解谜探案,而是支离破碎的其他因素,这条主线的不如人意,也是第二季口碑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

霍顿接触到卡缪贝尔太太等人、得知案情后,来向半退休的警察加兰德了解情况,对方却把黑人孩子失踪、死亡归结为正常出现的意外,“罪魁祸首是贫穷。”

这是本季最震撼我的台词之一, 虽然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大实话,但却无法打消霍顿的疑心。

由于亚特兰大的案子正在引起全国关注,正愁如何把行为科学部推到幕前的特德立刻给霍顿开了绿灯。

霍顿依据直觉和经验,把嫌犯锁定为二十多岁的黑人男性,在FBI借勒索电话介入调查后,他又把自己的推测结论告诉了雷丁警长、布朗专员等人,不想因此触了霉头。

布朗显然很抵触、排斥霍顿的理论,之后一旦确认不是绑架案,便下了逐客令,结束了跨州调查。

同行的吉姆告诉了霍顿面前的无形阻力:亚特兰大选出了黑人市长、黑人议员,任何一举一动都会伴随政治考量。

在巨额投资和生意面前,几条穷人孩子的命是次要的,再说连环杀手什么的也都是猜测嘛……这种考虑和种族、真相都没关系。

另一边在讨好上层的局长会议上,比尔和温蒂也显得格格不入,在特德示意下,一个得在政要面前谈笑风生推销故事,一个似乎得牺牲色相去讨好管“钱袋子”的沃伦……

这并不是FBI的工作,却也是行为科学部不得不接的逢场作戏。

亚特兰大的案件背负了更多来自白宫的政治压力,专案组力量也得到了增强,然而大家的调查方向却和霍顿设想的南辕北辙:他们瞄准的是3K党和打电话给警方的“绑匪”,可当比尔和吉姆他们去重新了解被害人信息时,才发现当地警方根本没有真正深入黑人社区调查过。

大概是因为警方和黑人社区从来都不信任彼此吧……

在霍顿看来,专案组把太多精力浪费在了野外自慰的管道工和口不择言的3K党身上了,他想通过追悼会、十字架等具有悼念意义的象征来引蛇出洞,想通过慈善音乐会招募志愿者找出嫌犯,又总被百般刁难,最后一事无成

凶杀和失踪依然不断出现,黑人社区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就连原本深得人心的杰克逊市长也无法压制与日俱增的恐慌和愤怒。

警方和媒体披露了从孩童尸体上提取到地毯纤维的细节,于是聪明的凶手改往河道里抛尸了——这也成为了霍顿最后的机会: 监视河道,把守最佳抛尸地点的多座桥梁。

走投无路的雷丁警长同意了霍顿的主意,但警队从上到下都不信霍顿“侧写”的那一套,“黑人杀黑人孩子”纯粹是胡说八道,能干这种事的只会是白人。

就在众人认为彻底无功而返的最后一个夜晚,有抛尸嫌疑的韦恩出现了,而且他的车上还有绳索、手套、狗毛……

但没找到尸体,警方就不能扣留韦恩,等第二天霍顿和吉姆找韦恩时,车辆已被清理过了……可他们也得知了对方在城里四处发传单发掘童星的营生,越来越多的线索指向了韦恩。

然而,事后专案组的调查依然束手束脚,因为这次找到的死者是个成年男妓,而且今年还是选举年,“公众看法和证据一样重要。”

如果不是卡缪贝尔太太等苦主们去华盛顿发声请愿,亚特兰大的政治压力陡增,霍顿他们连监视韦恩的权力都没有……

现有的证据不足以钉死韦恩,他又不断通过媒体给自己造势,正当局势越来越难看时,来自上层的“声音”改变了一切:司法部主动找了州长和检察署,现在仅靠纤维证据就可以定罪了。

不过,韦恩仅以谋杀成年人的罪名被起诉,在各方面不同的诉求下,这次抓人归案硬是做成了一锅欠火候的夹生饭。

与此同时,霍顿和吉姆等人还发现亚特兰大的恋童癖档案里存在许多遗漏,通过警方调查和孩童披露,显然有许多黑人孩子的照片被隐藏了。

正当霍顿等人摩拳擦掌想要差个水落石出时,官方却开始在庆祝胜利了;卡缪贝尔太太等苦主也不买账,韦恩或许是个凶犯,但杀害她们孩子的真凶很可能另有其人,还远没到休息的时候。

可曾经的声援,如今大多变成了赞歌,杰克逊市长在庆祝,韦伯斯特局长在庆祝,特德也在庆祝。

亚特兰大的案子已经降级了,行为科学部经此一役成了优先部门——更重要的是特德赌赢了,他们这一路人今后也将获得更多政治资本。

所以,好好庆祝胜利吧,你们尽力了……当霍顿得知亚特兰大的调查被叫停时,《心理神探》第二季的故事也戛然而止。

这便是我文章开头所说的“不纯粹”——该剧的核心看点本该是读取连环杀手心理、解决疑难案件,但现实是在这份“纯粹”面前,牵扯了太多庞大、复杂、无形的事物,客观实际无法避免这些,但一部剧集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心理神探》S2选择呈现所有事实,却又不能完全掌控更加繁复的线索和节奏,以至于它不能再带来像第一季结尾时那样的震撼了。

剧仍是好剧,但我们观众总想要更好、更多。

附第一季剧评:《心理神探》:芬奇再次打破了次元墙,别吓坏了……

【也欢迎关注我公号“有爱评论区”。】

 2 ) 不行了,这部剧好看的让人上头

时隔两年,第二季开播,虽然略略逊色于第一季,但第二季依然是好样的。

第一季节奏非常紧张,故事的走向也很明确,人物的动机和行动都是环环相扣,两位男主角与连环杀手的访谈细节迷人且引人入胜。而且第一季重点展现了Holden这个小机灵鬼的魅力,不受常规约束和善于利用直觉的特点让搭档和领导都非常头疼。

但也正是因为Holden不按常理出牌的性格,才使得BAU顺利与连环杀手们建立了联系,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就,逐步将“”犯罪侧面描写”的数据库丰富了起来,还顺便利用连环杀手们给的提示破获了新的案件

第二季拓展了每个主角的故事线。

除了小机灵鬼Holden,他的搭档Bill和Wendy的家庭感情线在这一季写得很棒。尤其是Bill的养子,我真的,真的衷心希望小盆友就是完美连环杀手的雏形啊,小演员很会演。

而且第二季延续了上一季的叙述风格。它不讲警察怎么抓罪犯,也不经常展现血腥刺激的犯罪现场。因为它所关注的不是那些看似“华丽”或者“招摇“的东西,更不是破案成功的英雄,而是真实的社会状态。

我们看到主角们会失败、会痛苦、会放弃、会迷茫,破案的过程如此漫长,在案情毫无进展的同时还不断地有人被杀害。有人可能觉得这部剧的台词都过于繁复冗长。但我认为恰恰是这个特点让这部剧和其他犯罪类电视剧区别开。

我们通过大段细腻的、真实性相当高的、不做作不粉饰的台词感受到了“犯罪心理分析”的艰难,甚至可以真切体会到两名男主角在与罪大恶极的罪犯聊天时内心的煎熬。

人性决定了每个人都会对黑暗的事物带有好奇心,只不过强烈程度因人而异。

两位男主角冒着极大的风险试图理解连环杀手们的动机,同时还得不断地调整心态,确保自己不会被他们极具煽动性的话语所影响。要知道,很多连环杀手不仅智商高,而且极具人格魅力,比如大家会在第二季中看见“曼森家族”的领头者查理·曼森。

曼森的可怕在于,他并没有参与“曼森家族”的杀人过程,却能让那么多高学历的优秀大学生崇拜自己,并通过精神控制的方式操纵他们残忍的杀人,堪称“洗脑大神”。

第二季Holden和Bill亲自与曼森会面的那场戏看的人一怔一怔的。曼森一出场就自带光环,眼神犀利,非常善于观察对方的神色,通过三言两语大概掌握对话者的特点,然后说一些似是而非的哲理直戳对方的弱点。比如Bill,没说几句就被曼森的话气炸,可曼森本人完全是乐在其中的状态。


第二季主要关注的另一个案件是1979年-1981年的亚特兰大杀人案。有很多人说看着憋屈,我倒觉得非常写实,虽然7、8两集节奏确实令人困倦

毕竟BAU还处于摸索阶段,心理分析技能不可能迅速帮助他们准确分辨罪犯。

而且当时美国南方的种族矛盾还是较为严重的,受害者又都是黑人孩子,所以绝大部分当地人,尤其是受害人家属都不相信警察的判断,觉得他们依然带着有色眼镜。

所以FBI也不是神仙,观众觉得憋屈,他们破案的过程肯定更加痛苦。


夸了这么久总有一句“但是”。

大卫·芬奇负责的前三集基本完美,第四和第五集也没问题,第六-八集就有点拖了,全部把时间放在了“亚特兰大杀人案”上。我本人更期待看到Holden、Bill、Wendy与犯罪者更多的采访。不过最后一集又拉回了比分,尤其是结尾BTK的变态行为,啧啧。

还有一个问题是,Holden在上一季里直觉太准,对变态杀手的犯罪行为还很向往,而且最后一集被连环杀手拥抱后犯了病。这些伏笔都让人觉得第二季要好好讲讲Holden怎么平衡内心的“变态”与“正常”。

虽然第二季确实就着这件事儿开篇了,讲Holden从医院醒来后得知以后必须随身带着紧急药救命,以防随时可能复发的心脏病。还讲了退休的老上司对Holden一顿冷嘲热讽后,他连滚带爬地吃了两粒药。

结果后面再也没有提到这一点,以至于我白白担心了好久Holden什么时候再犯病?

虽然没有影响到整个剧情,却仿若一根刺扎在了我心里。所以这个伏笔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要再等2年看第三季的时候再续上?

咕噜电影公众号 专业的电影推荐,真的很好看

 3 ) 为整个时代做一个“心理侧写”

在所有好莱坞的名导之中,大卫·芬奇(David Fincher)可能是那个对连环杀手最情有独钟的一个。这种极其执着的迷恋贯穿了他的导演生涯,无论是早期一鸣惊人的《七宗罪》(Se7en),还是声名鹊起之后的《十二宫》(Zodiac)与《龙纹身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甚至是讲述婚姻关系的《消失的爱人》(Gone Girl),叙事的中心总是一件离奇的罪案。躲藏在黑暗中幕后凶手将寻找真相的侦探玩弄于股掌之间,冰冷而残酷的世界永远不会得到救赎。

然而大卫·芬奇在2014年完成了《消失的爱人》之后就没有任何作品推出。计划中和艾伦·索金再度合作的《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在临近开拍之际被索尼更换了导演,《龙纹身女孩》的续集的拍摄计划也迟迟没有了踪影。一时间大家都十分好奇这位年近六旬的导演要怎么样继续自己的职业生涯。

《十二宫》(Zodiac)

就在观众们焦急等待的关头,网飞在2017年上线了了芬奇与它们合作的新项目《心灵猎手》(Mindhunter),一个光听故事简介就充满了大卫·芬奇自己风格的剧集,更何况他还在亲自执导其中的三集。《心灵猎手》的故事聚焦在了上世纪七十年代FBI通过对连环杀手的访谈创建“心理侧写”(Profile)这套理论的过程,将会涉及到历史上诸多穷凶极恶的罪犯。但是等到剧集正式上线之后,观众们却大失所望。大卫·芬奇招牌式的冷峻的影像风格和凌厉的剪辑依然随处可见,故事却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没有环环相扣的故事,没有警探和罪犯的斗智斗勇,取而代之的是大段大段的访谈,节奏缓慢,情节拖沓。

这种的与预期强烈的不一致并非是某种失误,更像是刻意为之。“心理侧写”对于大多数的观众早就已经是一个无比熟悉的概念,电视机的荧幕早就充斥着诸如《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或者《追辑:炸弹客》(Manhunt: Unabomber)这样一抓一大把的刑侦破案剧集。主角们运用侧写的方式构建凶手的模型,抓住真凶的故事已经很难再拍出新意。与其照搬旧的套路,不如独辟蹊径,把叙述的重点放在了这套理论是如何构建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灵猎手》不该被当作一部刑侦剧集,以精彩的追凶破案作为卖点;而是纪录片,以历史本来的面貌作为根本的目的。到了今年播出的第二季,纪录片的风格则变得越发明显。(第二季前三集同样由芬奇本人担当导演)

《追辑:炸弹客》(Manhunt: Unabomber)

遵循着这样的逻辑,更多与犯罪无关的情节被加入到了《心灵猎手》第二季之中。当时的社会背景,警局内部的工作环境,乃至于探员们的个人生活和心理状态,每一个细节都在左右着“心理侧写”的构建过程。尤其是第二季最开始的第一集,完全没有描述任何犯罪的情节,而是花费了所有的笔墨来描述新领导上任之后整个部门的运作情况,以此来反应新的侦破方式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面对多么巨大的阻力。

在整个第二季中,探员们私人生活同样拥有了更多的戏份。故事的叙述者从第一季的霍顿·福特(乔纳森·格罗夫饰)变成了比尔·坦奇(霍特·麦克卡兰尼饰),一个身材健硕,处事圆滑的中年男子。作为整个小组的领头人,他的儿子却被牵扯当地的一件儿童死亡的案件之中。面对妻子的怀疑,奔波在家庭和工作之间的比尔很快就对自己目前从事的项目产生了怀疑,长期与连环杀手打交道,是不是也对自己的孩子产生了致命的影响。剧中的头号女主温迪(安娜·托芙饰)则陷入了感情的困境。虽然她一直在为“心理侧写”提供理论支持,想要洞察每一个罪犯的犯罪动机,却和自己的恋人都无法深入交流,最终导致了恋情的终结。更不要说在第一季就陷入困境的霍顿,在反复折磨凶手作案动机的过程中,自己也处于崩溃的边缘,随时就将失控。“心理侧写”就像那个黑暗的深渊,在你凝视它的过程中也在逐渐被它吞噬。

深入感情漩涡的温迪

在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剧情加入之后,“心理侧写”的对象在无形之中被扩大了。它不仅是一个破案的工具,而变成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主人公们会不由自主地运用“心理侧写”观察自己所接触的一切,例如比尔开始分析自己退休上司的心态,甚至是荧幕前的观众都不会不由自主地运用“心理侧写”为主人公们画出人格肖像。每个人即是观察者也是被观察者,每个人都在为了“心理侧写”的创立过程添砖加瓦。

当然《心灵猎手》的野心还远远不止这一层从连环杀手到普通人的推进。当第二季的后半段亚特兰大儿童失踪案被正式引入故事的主线之后,“心理侧写”的对象再一次扩大,当时整个的社会环境都成为了“心理侧写”的目标。

1974年的冬天,整个美国亚特兰大市都被一股恐怖的气氛笼罩着。黑人社区里,一个个小孩接连失踪。几日之后他们的尸体就被发现随意丢弃在城市的角落里,死亡之前通常都受到了残酷的折磨。当地的警察对此一筹莫展,百般无奈之下,FBI派出了他们新近成立的“心理侧写”部门,想要力挽狂澜。但当比尔和霍顿正在开始介入调查之后,却发现此前百试不爽的“心理侧写”忽然间失去了魔力。黑人和白人之间深厚的种族矛盾,当地警方陈旧的侦破方式和对“心理侧写”的怀疑,凶手高超的犯罪手法,每一件事都在阻碍案件的侦破。

贯穿后半季的亚特兰大儿童失踪案几乎可以当作是一部犯罪纪录片来单独看待,之前噱头十足的大段采访内容消失不见了,却而代之的是各方势力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里相互角逐,互不相让。为了增加这种真实的临场感,在霍顿搬运十字架的段落,呈现在荧幕上的画面忽然变成了老旧的记录片样式,不时出现的条纹和斑点以假乱真,甚至能让人以为这是历时上采集的新闻画面。

酷似纪录片的画面

当“心理侧写”不再百试不爽之后,比尔和霍顿从无所不能的英雄还原成了凡人,挣扎于各方势力之间,难以施展自己的能力。有时候他们会开始自我怀疑,这套基于个人经历和情感分析的理论在面对现实的凶杀案时是否真能有所作为。正是在经历了这种挫折带来了无力感之后,两个凡人才能静下来心来观察当时的整个社会。在亚特兰大,真正制造犯罪的不是某个单独人物的一时冲动,而是整个社会中黑人和白人之间不可消解得相互仇视。阻止破案的也不是犯罪份子高超的作案手法,而是各方势力在利益角逐的过程中一次次丧失协同合作的机会,给罪犯留下了逃脱了空间。因此一个单独给疑犯做的“心理侧写”并不会起到任何作用,需要的是为整个时代和社会环境,为其中的每一个人做一次“心理侧写”。

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灵猎手》从始至终都没和大卫·芬奇之前的作品脱节,而是一脉相承地延续了他之前的母题——一个无力平庸的凡人在异化的时代中苦苦追寻的凶手,最终认识到击败他的是这个黑暗的世界。在《七宗罪》中,这位凡人是那个刚刚上任七天的菜鸟警探;在《十二宫》,这位凡人是那个数十年苦苦追寻却一无所获的记者;到了《心灵猎手》,这位凡人则是创立“心理侧写”的FBI探员。无论最后成功与否,他们都是时代见证者。

自发组织起来查案的亚特兰大黑人

直到第二季的最后十分钟,亚特兰大儿童失踪案的嫌疑犯才被抓获归案。然而没有人脸上露出了笑容,因为已经有二十个儿童失去了生命。亚特兰大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种族矛盾并没有缓解,城市中的各方势力还在不停地争斗,抓获凶手并没有改变任何现实。之前的一场戏中,有人问霍顿:“符合侧写的临界点在哪里?四项要素还是五项,要是他不符合第六项呢?” 霍顿无言以对。其实无论是他还是观众都知道,侧写只是一个通过理论构造出的模型,并不是这个社会真实的写照。真实的世界永远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黑暗得多。

当然作为一部电视剧集,《心灵猎手》的故事还远没有完结,毕竟每集开头一闪而过的那位BTK(Binding虐待Tyrannize杀害Killing)还未真的与我们的主人公展开较量。我们有理由继续期待故事接下来的发展,期待大卫·芬奇完成它给整个时代做的“心理侧写”。

还未加入战局的BTK僵尸未来剧集走势的关键

本文首发于深焦公众号 深焦DeepFocus ,文字和图片略有改动。

 4 ) 神作回归还是潜藏危机,《心灵猎人》是否值得五星期待?

《心灵猎人》第二季可以算是我今年最期待的美剧,没有之一。虽然制片人导演大卫·芬奇与主演乔纳森·格罗夫的阵容就已经足够让人等待两年,但是真正吸引我的是《心灵猎人》带来的缓慢的冷静的条理清晰的分析快感,如同黑洞,如同漩涡,让观众亲身体验分析那些最玄虚也最迷人的思维脑洞。

这一切迷人特质的基础来源于《心灵猎人》的原著《心理神探:美国联邦调查局系列犯罪破案揭秘》,本书作者之一约翰·道格拉斯便是联邦调查局探员,也是他开启了犯罪心理学。也正是这样的现实基础,《心灵猎人》重逻辑重文戏,完全没有其他探案剧那样开挂的情节,大量绵密的对话情节包含在缓慢的叙事节奏当中是本剧最大的特点。

在第一季时,我曾说过本剧的视听语言是教科书级别的好,放到第二季依旧如此。除了布景、打光、镜头运用依旧沿袭了《七宗罪》《十二宫》等之前作品风格之外,第二季更值得注意的是剧中的音效设计。仔细听每一场对话的背景音,不论是桥上火车的呼啸声,或是酒吧人群的喧嚣声,还是监狱栏杆的撞击声,都和对话内容的节奏一致,通过这些音效的暗示来完成故事的留白——观众无需真正地观看犯罪现场画面也能通过音效去脑补出细节。另外在霍顿与连环杀人犯对话时,当不同角色占据主导位置时有几次颇有趣的跳轴。这些设计如同精密的仪器,一点一点让观众从视觉上到听觉上再到心理上接受暗示,将自己代入角色,参与感颇高。

虽然《心灵猎人》第二季在视听语言上保持了高水准,但是看完全9集,你会发现整部剧挺虎头蛇尾的,而且人物形象塑造很糟糕。

第一季中,花了大手笔刻画了霍顿探员的形象,从初出茅庐到大显身手,从野心初现再到(差点)走火入魔,霍顿一步步发现自己的黑暗面,最后恐慌心理发作,这个角色的人物弧光完整且丰富,观众和霍顿都在不断地探求犯罪心理边界中成长。到了第二季中,霍顿这个人物始终处于木讷呆板顽固工作狂的扁平状态,第一季人物的成长似乎随着恐慌发作而消失殆尽,一起消失的还有霍顿的女友,这一季霍顿的私人生活刻画被彻底地抛弃了。因而,更多的生活刻画放在了比尔和温蒂这里,但是前五集花了大篇幅讲述两人的感情线,因为最后四集要集中讲亚特兰大儿童谋杀案,比尔儿子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温蒂与女友感情直转急下走向如何,都未有交代。

这也是这一季最大的问题,剧作上的虎头蛇尾导致剧集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割裂严重,前半部分采访的多个案例不了了之,因为最后都得留着时间解决亚特兰大这个案件。连第一季出现在片头片尾的BTK杀手,本季除了提了几句之外依旧活在片头片尾当中,鉴于这个案子2005年才得以侦破,后面几季(如果有的话)可能依旧活着片头片尾不会有实质性进展。除此之外,剧中也涉及了官僚主义与种族矛盾的问题,但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这一季给我的感觉是想要讲的东西太多,结果哪个部分都没讲好,反而丢失了最重要也是最吸引我的关于连环杀手背后心理与思维的分析。

在我看来《心灵猎人》才短短两季就已经潜藏危机,下一季是否还值得五星期待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5 ) Sometimes the Dragon Wins

“多年以前,格雷格•麦克拉里将一幅卡通画钉在办公室的布告板上。画面上有一条龙,口吐火舌,很霸道地屹立在一个拜倒在地的骑士面前。标题很简单:‘有时龙会取胜’。”——《心理神探》

从Bill得知原来负责公共事务的Gunn接替了前副局长的位子,并希望能够把BSU的理论实践化开始,《心灵猎人》第二季的风格转变就确凿无疑了。

BSU在第一季只是个窝在地下室“为疯子分类”的边缘部门,无人关注也无人干扰,研究已知连环杀手的心理而非真正破案,因而核心三人组更像在学术场域角力,三人组虽然都确信自己做的事很重要,但在行事方法上互有分歧。Holden不受规则约束的直觉引导着整个BSU向前,却也在他逐渐深入这片黑暗领域时威胁着BSU的存在,第一季末OPR的加入,Holden惊恐症的突然发作,似乎都在暗示这个部门的风雨飘摇。

前副局长的退休并非单为Holden的错误买单,而是当时FBI处于变革与混沌时期,嗅觉灵敏的Gunn即是看重BSU能在该时期发挥的潜力而来:我希望华盛顿将FBI看作一辆已经驶离站台的火车,唯恐自己被它抛下。至此,BSU有了强有力的政治背书,也开始了从学术场域进入现实世界的摸索,所以这一季更多聚焦的是是适合现实世界的Bill。

Bill在职场上是BSU最得心应手的一个,谙熟职场之道又是个实干家,还沿袭了《心理神探》原作者“会讲故事”的特色,这一技能在争取高层支持时是一大武器,Gunn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给其足够的发挥空间。Gunn其实最为看重的是Holden,但他打好了Bill这张牌,既赋予Bill在高级牌桌上玩牌的资格,又暗示Holden需要Bill的驯服,两方面都照顾到,所以Gunn为什么是Fast Tracker,不是没有道理。

Bill养子这条线个人觉得蛮有力道,因为它探讨了一种可能性:BSU总结的连环杀手在童年时期的特征好像都在养子Brian身上应验了,这种恐慌不亚于Holden被Kemper拥抱的恐慌。Bill面对养子的种种异常,其实也无能为力,他对养子被领养前的过去一无所知,对于如何防范他走上歧路也一头雾水,只能通过增加与Brian沟通的频率来了解Brian,可是目前看不到积极的回应。

可以说,行为异常的养子同时点燃了Bill的婚姻问题,在重压下无法得到帮助的妻子最终带着Brian离开了Bill,妻子并不理解Bill的工作性质,也无法理解Brian行为的严重性,但慢慢地看到了Brian瘆人的一面,她对Bill说:当我知道Brian做出这种事后,我有点松了口气,还好他不是我亲生的,他的所作所为并不来自于我。妻子最后带走了Brian,Brian将被迫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也意味着法庭安排的对Brian的心理干预停止,妻子的这种“非我所生”的心理会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Brian的未来堪忧。


Holden这条线总体处理得有些潦草,第一季末突发的惊恐症只在前副局长对他发飙时再现过一次,也并未对后期剧情产生什么影响;第二季前几集他与连环杀手的对谈也没有太大的记忆点,层层铺垫本应成为高潮的曼森面谈,也比较平淡。

季初,Holden因为Gunn的到来重获新生,从一个接受强制治疗的、徘徊在被解雇边缘的员工一步登天,成为可以直呼副局长Gunn名字的明星员工,Gunn对他的要求则是“Results”,Holden自信满满地答应“You got it”。但当他从理论轨道切换到现实轨道,就发现自己太过天真,他这一季最大的困惑从如何处理对连环杀手的共情,转变为如何处理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官僚政治、媒体、种族……Holden面对这一切无所适从,所以才会在刚到亚特兰大没几天就被踢出了联合调查小组;再次返回亚特兰大时,他始终处于有志而不得的状态,一再被繁文缛节掣肘,他提出的嫌疑人理论并不受当权者欢迎,提出的前摄措施总因为各种各样荒谬的理由得不到落实,提出的监视行为抓到了嫌疑人又因为证据不足释放,最糟糕的是,遇害人数不断增加,杀手在不断进化。

Holden在办案后期对自己的理论产生了犹疑:“符合侧写的临界点在哪里?四项要素还是五项,要是他不符合第六项呢?”


Wendy在本季的功能完全被弱化,很大程度上在于Gunn对其的定位:学术花瓶。Gunn欣赏Wendy的学术背景,但并不鼓励Wendy进行实地探索;在宴会上公然将Wendy推给负责预算管理的高层,相当令人不适,这一细节再次验证了Wendy在Gunn的管辖下,难以突破的瓶颈。

另外,Wendy的性取向在那个年代仍是禁忌,她虽然在波士顿公开出柜,与BSU的关系较第一季缓和了很多,在个人问题上仍对他们有所保留。在探索连环杀人犯心理的同时,新的恋情算是她探索自我的一种方式,离开了与导师的那段控制与被控制的感情,Wendy走入平常恋情的方式很生涩,她被酒保的不羁自由吸引,在相处的过程中发现对方言行不一,于是头也不回地离开。可是,普通人不就是反反复复的矛盾体么?

第二季末,BSU经过亚特兰大一役名声大噪,讽刺的是,妨碍他们的办案的是政治因素,决定他们办案结果的也是政治因素。Gunn的志得意满写在脸上,Bill回到已经空无一人的家中,Holden则难以面对这一结果:凶手被陪审团做出了两起谋杀案的裁定,但剩余27宗案件无一被起诉。

Holden没办法像其他人一般庆祝这次胜利,他可能要过很久才能明白,有时候,龙会取胜。

 6 ) 《心灵猎人》为何被取消?芬奇究竟想要Hunt谁?

再见,三位

今天美剧圈最令人震惊的消息,莫过于大卫·芬奇制作的口碑剧集《心灵猎人》被取消了,豆友SELVEN发布了这条消息后,仅仅几个小时的转发量就超过了150,我和朋友开玩笑说道,看来芬奇在豆瓣上还是相当有人气的。

大家之所以感到如此惊讶和惋惜,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这部剧集在豆瓣上的超强口碑,第一季有超过6万人观看,评分达到了8.9,我的友邻也有44人评分,分数和总评分惊人相似,也来到了8.9分,第二季口碑稍有下滑,但3.4万人也给出了8.8的分数,友邻28人给出了8.5的均分,和综合评分相差不大。不难看出,无论是从大众美剧迷角度,还是在口味相近的核心影迷圈,这部剧都保持了很高的口碑。

前两季豆瓣评分

那么,就是这样一部看似毫无疑问可以划为“口碑”之作,同时又有芬奇的头衔作为保障的剧集,为何突然会被取消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芬奇本人是怎么说的。

“相对于观看量来说,这部剧挺昂贵的(Netflix对一部剧集的表现,有一套基于观看用户数和制作成本的算法)。我们谈过’拍完《曼克》之后,你们看看感觉如何’,”芬奇告诉Vulture:“但说实话,我觉得要拍第3季的话成本不可能比第2季少。某种程度上,你得实际一些,花出去的美刀得获得相应的关注。”(此段翻译来自微博@守望好莱坞)

其实简单来说,就是网飞认为这部剧的“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就在几天之前,他们就用几乎相同的理由砍掉了影后希拉里·斯万克的科幻剧《远漂》,这部剧虽然在豆瓣评分不佳,不过据说观看人数还不错,但依然在只播了一季后就被算法淘汰掉了,远比《心灵猎人》还要惨,而且这部的演员阵容其实要强过《心灵猎人》。

至于芬奇所说的“相应的关注”也就是“回报率”,除了在观众中的收视率之外,还有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金球和艾美两个大奖中的表现(也可以加上各个工会奖),可翻开《心灵猎人》前两季的战绩,我们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它似乎完全被主流奖项所抛弃了,仅有艾美奖客串演员以及编剧和剪辑工会的少数几个提名。

前两季获奖(提名)情况

所以,无论是收视还是口碑,《心灵猎人》都没有达到网飞的预期,那被取消似乎也是天经地义了,只不过在很多人都会认为,靠着芬奇和网飞的关系,至少可以让这部高质量小众剧集再坚持几季,毕竟芬奇对于网飞也算是有功之臣,从打响其原创剧集第一炮的《纸牌屋》,到今年唯一可以和《无依之地》抗衡的冲奥之作《曼克》,说芬奇是网飞的最大招牌之一也毫不为过。

所以我大胆猜测:芬奇本人也没有太强烈地要将这个项目继续下去的意愿了。同样是在这个采访中,芬奇就表示“超负荷的工作过程耗尽了自己的精力”,其实,无论是《纸牌屋》还是《心灵猎人》,芬奇真正自己掌镜的也不过是第一季的前几集,其余时间他大概只是担任制作人和监制的角色,所以同样出于我个人猜测,这部剧不光是对于网飞,对于芬奇个人来说也是“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接下来《曼克》的宣传、新片的筹备大概更值得他去付出。

说完这么多剧集之外的东西,我们还是要聊聊这部剧集本身,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现在收视和口碑双输的局面呢?(注:特指收视不如预期,以及没有得到主流奖项认可,请勿杠)。先来说收视这一块,光是从豆瓣上的观看人数就不难看出,第二季的声量比第一季不升反降,首先是因为它并非一个“爽剧”,大量的对白对于非粉丝来说,可能会有些昏昏欲睡,缺少继续追下去的耐心,但在我看来这并非主要原因,因为早些年的另一部大热剧集HBO的《真探》节奏其实更慢,所以更重要可能是因为选择了一个最终没有解决的案子,这与大众对于“罪案剧”的心理预期有所偏差。但如果你是芬奇的粉丝,就知道他对于此类悬而未决的案件本身就是情有独钟,不然也不会去拍《十二宫》。

至于奖项方面,我个人的观点是,在美剧发展到现阶段后,心理分析这个方向已经“过时”了。当年《犯罪心理》风靡一时,后来出了太多相同和相似方向的作品,不光是犯罪题材,也有其它题材,比如Showtime的《性爱大师》,其实本身也是偏重于心理分析,尽管我认为它从始至终保持了非常高的水准,但是在第一季获得了一些提名后,从第二季开始就被彻底抛弃了,感觉无论是主流观众还是评审,对于这个方向都已经不再感冒,至少现阶段是如此。

至于将来有没有咸鱼翻身的机会?很难说。如果你经常关注艾美奖和金球奖的话不难发现,有一类剧集是前期非常受捧,拿奖拿到手软,比如大家熟悉的《摩登家庭》、《生活大爆炸》和《国土安全》等,但后期就几乎完全退出了奖项的争夺;但同样还有一类,就是前期一直默默无闻,但到后期却因为口碑持续提升而突然受到青睐,比如《美国谍梦》等等。但网飞毕竟是不是有线台,我还和朋友开玩笑道,如果是在HBO,也许《心灵猎人》会播到第五季,那时候说不准评论界也会“回心转意”。

再见了,老少配

当然这都是题外话,最后来说说剧集本身,第一季的质量有些参差不齐,特别是第一集我并不是很喜欢,倒是越往后则是渐入佳境,有很多镜头剪辑和台词可以反复看。更厉害的是比起其它类似主线剧情的狗血抓马,在这部里我们完全能看到一个人的成长,而这里的“成长”是又一个中性词,让我们认识到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一个领域中,从摸索到熟悉,再到刹那间的陌生,最后又能得到新的领悟,在这个过程中,你看似不断在失去,但同时也是不断在得到。

来到第二季,主角们从理论走向了实践,好像是终于让大量所学派上用场,可以大展拳脚去办案了,但你发现故事的发展却越来越背离了“心理分析”的初衷,反而是其它内容,比如查案、政治甚至是支线剧情等占据了主要篇幅,于是颇给人一些喧宾夺主之感,没有给人带来酣畅淋漓、大快人心的感受,这大概也是对普通剧迷形成大面积劝退的重要原因。

可就我个人而言,反而是非常喜欢第二季中警探养子这条支线,你看那位每天守着孩子的母亲,她自以为很了解自己的孩子,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为了孩子好,但实则却是一叶障目,反倒是站得更远的父亲更懂得反思,凭借工作中的经验来理性看待问题,而这也让两人的一拍两散成为必然。

如果看懂了这条线,你会惊讶发现,所谓“Mind Hunter”要hunt的对象,绝不仅仅是那些罪犯,还有你身边那些你自以为熟悉的人,如果对于他们,你也能有对罪犯一样仔细的观察和敏锐的嗅觉,那么很多家庭悲剧可能也会因此而避免。所以在我看来,这样的延伸和拔高才是这部剧最与众不同的所在,但很遗憾的是这样的做法,在另一部分人眼中却变成了“原罪”,让他们心中的罪案剧变味儿了。

而现在,除了希望有一个有线台可以接手这个项目之外,对于芬奇的粉丝来说,也只能是全心全意去期待年底的《曼克》大获全胜了。

 短评

在没有《双峰》,没有《真探》,没有《汉尼拔》的日子里,就靠它来提高智商了

6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好像一口气吹了个气球,又看着它慢慢地瘪下去。几番意味深长从不挑明,几条故事线无疾而终,主要人物没有发挥空间,配角长期掉线,除了开头结尾的btk,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一整季最后只剩几个大坑。

8分钟前
  • 误入崂山
  • 还行

跟大家观感不太一样,后半程亚特兰大案看的我如痴如醉

1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Manson那段真绝。这季仿佛连续看了9部Zodiac,后半程开始有一丝丝The Wire的感觉了【下一季又要等两年等到失忆吗

12分钟前
  • Redux
  • 力荐

那种平静的氛围展示了一种未知的恐惧

14分钟前
  • 吃好喝好
  • 力荐

看完第二季,我明白了一件事,如果不是为了偏执艺术,拍罪案电影一定要逮捕真凶,这样才能满足观众期待。这点与现实罪案无关,完全是艺术处理。可惜整个《心灵猎人》第二季并没有给观众《杀人回忆》、《十二宫》那样可能抓不到凶手的暗示,结尾给观众的落差感太大了。

19分钟前
  • 观影报告
  • 推荐

前面铺垫了很多心理暗线,结果到后面剧情已经被亚特兰大儿童案占满。某种意义上算是高开低走,但看这种玩弄人心的罪案剧真的很过瘾。希望第三季节奏可以再放慢一点,让每个角色都塑造完整... (我要向小乔表白啊啊啊~~~)

2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熬夜看完。第一季主导的访谈在这一季被彻底削弱,一沾上亚特兰大的案子就把主要配角丢到了主线之外,访谈得到的理论是为了支持实践没错,可一旦它们之间缺少必要联结,两者对于彼此都只会显得多余。剧中不断搅浑水的官僚主义真的快把人烦死了,破什么案啊,都去填一式三份的表格算了。

23分钟前
  • 𝙰𝚒𝚛
  • 还行

第一季温迪因为霍顿的一句话指责他不专业,第二季她亲自去和连环杀手对话才终于明白干这行不能循规蹈矩。他们一直说霍顿不对,他们真正去试了才知道理论知识是行不通的。两季《心灵猎人》都有一定的观影门槛,慢节奏挡住了不少观众。3~9集整整7集才破一个案件,而且还没完全告破,这让看惯了常规的高智商破案的电影的观众很难接受。但真实的破案就是这样,并非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时间就一定能有所进展,也并非以往电影那样看看犯罪现场留下的痕迹就能轻松抓住凶手。片尾显示,直到2019年剩余27宗案件无一被起诉。至今没有告破,比真相大白更加可怕。我们总是在新闻上看到警方又破获了案件,但更多的是亚特兰大案那样曾经震惊一时,后来却没有了后文,不了了之。可惜人们更喜欢看娱乐性强的电影,不喜欢偏向纪实的、更加真实的电影。

25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真探》S1后的美剧最佳,芬奇应该是偷看了我上一季的短评(笑),三人组里BillTench和WendyCarr两条线写得深得我心,这一季在这二位角色上所下的功夫明显多了不少,前者父子线中儿子所涉及的十字架案件几乎与全剧主线共为唇齿成为牵制剧情的必要存在,后者与同性伴侣的关系进展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办公室“隐患”也将在日后成为“惊爆内幕”的导火索,有芬奇掌舵前几集也着实把人看嗨了,包括新加入的迈克尔·瑟沃瑞斯在内的几位主演都相当抢眼,当然,倒不是说演员们完成得有多好或者贡献了多少夺奖时刻,但从三人最初集体磨合到其后各自为战的过程,确实与全剧或者说大卫·芬奇的一贯气质形成了一种严丝合缝的互补关系,麦克卡兰尼的压阵效果不输十年前的约翰·古德曼,安娜·托芙则演成了美剧届的布兰切特。最后,希望深藏功名的芬奇下季能多导几集。

26分钟前
  • 柯里昂
  • 力荐

芬奇导演的前三集仍然水平高超,配乐、音效、运镜、表演指导,每一项单提出来都值得研究好久。这一季讲亚特兰大儿童谋杀案,话题落在了种族上。聪明地把白人双男主之一支开,回收第一季黑人配角当起探案主力,避免了白人拯救黑人的戏码。霍顿仍然固执相信自己的直觉,但比尔和温蒂却各自发展出有趣的故事支线,尤其比尔线对“善恶起源”进行了另一层讨论。第五集曼森出场惊为天人,台词剧本和表演拿捏实在是太棒了。第七集高潮在于送十字架,那一段摄影风格的突变,立马让观众对受害者家属的同情值拉满,是影像的魅力。这季和罪犯的对话戏少了一些,而关注亚特兰大当地司法系统的运作更多,感觉越来越像《火线》了,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31分钟前
  • 610
  • 力荐

【A】唯一不满的就是第二季的节奏不再像第一季那样抓人了吧,很少有像最开始那种新奇与恐惧的混杂体验了。除此之外一切都好,无论是视觉体验还是以对话为主导的情节感官驱动,都保持了超级高的水准。而主要剧情上,三位主要角色的延伸线也各有特点,其中要数bill的家庭线最为惊艳,是第二季的闪光点之一。希望芬奇能够接着拍它个十几季,一直拍到BTK被捕,拍出一部横跨三十多年的美国犯罪史,一个真正宏大又深邃的罪案电视剧系列,一个只属于芬奇的时代记忆。

32分钟前
  • 思路乐
  • 力荐

太快看完了好空虚……

33分钟前
  • ParasItE
  • 力荐

依然好看停不下来。喜欢看爽剧的,一集破一案的那种,何必进来。节奏慢得会拖垮你的兴趣与耐心。本身就不是什么严格意义的“破案剧”“悬疑剧”,因为每个案件、每个人物都是历史真实的再现,需要观众去玩味的,是过程中的抽丝剥茧、细腻的心理交锋,甚至人事纷争,大时代下的社会人情生态,权谋与政治的角力,以及案情徘徊不前、陷入泥淖时的疲惫、无奈、焦灼,从零建立和应用一门学科时步步受阻、处处碰壁、无人理解的艰难…这一切的一切,才是犯罪最真实的面貌。屏住呼吸,凝视这过程,跟着一起疲惫和无奈,才是快感所在。毕竟,正义迟到方是常态,三下五除二水落石出坏人归案,那是英雄主义的童话。虽然芬奇只导了两集,但颇有《十二宫杀手》的味道,除了众口称道的音效,时代还原也是一贯优秀。

36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Star Trek般对话占据如此重要驱动核心的一套类型剧,甚至取代情节成为观看主体——如何将空间对话影像调度激发出文字阅读般丰富细节积累起的精确可控却又灵活演变的想象力。纵然弗兰克林执导的后四集在技法上略显混乱和逊色,但每集结尾的字幕表都在咆哮——“芬奇和多米尼克们是多么想拍电影啊!”无数“杀人回忆”串起一道道历史愁绪,降临在追逐虚无真相的每一个忏悔者。

41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When we empathize with a psychopath, we actually negate the self. We deny our own beliefs about decency and humanity.当我们与一个精神变态者共情时,我们实际上在否定自己。我们摒除了自己关于是非善恶与人性的理念。《Mindhunter》S2E1

44分钟前
  • Rocinante
  • 力荐

海报更新了!罗夏墨迹!看过:失望,沦为三流美剧,第一季可是跟着电梯里三人笑出来,最后小乔崩溃忍不住哭,细思极恐后的震撼,还有每一集片尾非常贴切的歌,psycho killer等。这一季呢?三人分崩离析,硬给wendy安了个蕾丝恋爱戏,小乔也再没崩溃过只是执着,Bill被家里的案子焦头烂额,戏份分配十分不得当,亚特兰大儿童案本就是“悬案”,全局没有高潮,知道最后一集接近片尾还在拖…当然不可否认有亮点,着实被吓到的片头,一些奇妙故意吓人逗趣的平行剪辑,一些视角比如摄像机在监狱门上开合,在车前车后固定机位,苍蝇,小乔扛着十字架跑(看哭了。wendy因为les身份为同性恋辩解,bill因为儿子出事为“被教唆者”辩解……然而不够!真的不够!

45分钟前
  • 亮马河畔
  • 较差

先说一句:太厉害了,再一次拜服本剧的视听语言,教学范本的高超设计。本剧的风格依旧是缓慢的叙事节奏里包含大量绵密的对白,像巨大的深不见底的漩涡。更值得注意的是剧中的音效设计,仔细听每一场对话的背景音,不论是桥上火车的呼啸声,或是酒吧人群的喧嚣声,还是监狱栏杆的撞击声,都和对话内容的节奏一致,通过这些音效的暗示来完成故事的留白——观众无需真正地观看犯罪现场画面也能通过音效去脑补出细节,另外在霍顿与连环杀人犯对话时,当不同角色占据主导位置时有几次颇有趣的跳轴。这些设计如同精密的仪器,一点一点让观众从视觉上到听觉上再到心理上接受暗示,将自己代入角色,参与感颇高。认真看,不要错过一分一秒。

49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我爱小乔!芬奇大大!来啦来啦!好看到尖叫!等得老泪众横!第二集优秀极了~小乔那肚子是五个月了嘛233脸圆了一圈儿~乔妹声音太好听了~听得想掰直他233

50分钟前
  • 一色纱英
  • 力荐

相比第一季的惊艳,第二季有点虎头蛇尾了。前五集推动稳当,仍具备着其他大量警匪剧所不具备的,极度纤细敏感、如履薄冰的特质。但后四集收拢到特定案件时,就宛如是将做理论研究的学者推到考古前线去挖矿,纤毫毕现的质感有所降格。纵观第二季全程,感觉还是缺两三场特别重磅的对话戏,哪怕是第五集对话曼森感觉也有点soso,没有第一季能提供那么多当头一棒的震撼。但,仍然是今年目前最佳美剧。

53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