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

大陆剧大陆2020

主演:内详

导演:范士广

播放地址

 剧照

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 剧照 NO.1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 剧照 NO.2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 剧照 NO.3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 剧照 NO.4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 剧照 NO.5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3-09-04 00:20

详细剧情

  《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摄制组,深入红区,拍摄武汉与上海两地病区医护与患者们的鲜活故事和危难之中激发的人性光辉,力求细腻呈现疫情下的动人故事。  3月31日,摄制组随上海援鄂医疗队返沪后,立即开始进行后期制作。历时两个多月,拍摄的逾三万分钟的素材,最终剪辑成6集共240分钟的纪录片《人间世·抗击疫情特别节目》。纪录片秉承沉浸式记录,大主题、小切入,分为《红区》《相逢》《脸庞》《雷神山往事》《我要找到你》《我会陪着你》六个主题,用鲜活的叙事语言和画面,展现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人类所表现出的勇气和力量。  前四集计划分别于5月21日、22日、27日、28日在东方卫视晚间22:00播出。

 长篇影评

 1 ) 真的太好哭了

今天无意间点开,和父母亲一起看了两集,在这个团圆的日子,总能想到在冬天和春天的那个武汉,不知道在这个节日,受伤的人和这座城市是否已经回到正规。

通过这样一个个具体而又细微的故事,我们希望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展示中国人面对疾病时的态度,展示中国医生在面临重重困难时,内心做出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展示在疾病之外,那些人性之光和社会进步的力量,展示那些还不够完美,需要社会凝聚共识,再一起努力改变的地方。 生活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想象的那么糟。

护理人员,医生,出租车司机等等,这些人平凡却伟大。纪录片记下的不仅仅是真实的场景,还有默默无闻的那些逆行者。

 2 ) ~

1、那个妈妈都陷入昏迷了,听到女儿跟她说话还能哭,手指还能动。。说实话我哭了

3、中国人的团结力量好强,抗战、汶川救灾、到这次疫情………Too much………想到书上描写的清朝人的漠不关心的心态,想知道千年以前秦始皇初次建立起的国家观念,是怎么逐步被放弃的。。。需要鲁迅等通过批判去唤醒。GCD真神奇!可能也是教育的作用。我又突然想到了历史上学的古希腊的城邦文化,那里的人公民意识很强,因为利益相关程度高。

5、想去了解非典

8、有个医生(他的眼睛略有点像葛优)的话,impress me a lot.

他说:“对于这个病人,我是有信念的”

旁边的女医生说:“对,我们是有期待的”

他马上回:“不,是信念。”

短短一席话,让我觉得他是个战士,而且是个冷静又坚强的战士。

最后,英雄不该被遗忘,谢谢你们

 3 ) 他们从红区走来

————浅析纪录片《人间世》 人世间的悲欢并不相通,一切浓烈炽热亦或是寡淡青涩的感情,都抵不过生与死的距离。死亡将幸福的家庭剪碎,将挚爱的亲人分离,留下思念一生的遗憾。在特殊的时期里,在人类与病毒搏斗的每分每秒里,镜头长驱直入病区的最深处——红区,记录着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对待生命时不屈的坚守,他们以最朴素的职业精神,将悲伤掩埋,化腐朽为歌,将希望变成星星之火,播撒在整片荆楚大地。 无数的生命汇聚于红区,他们皆是山水迢迢的赶路人。同样的信念凝结于此,万众一心,只为人间少一些分离。无数个病人的背后,站着无数个家庭,发生着无数相同却不同的故事。在点线式结构的大背景下之下,镜头直面病区,围绕着十二床生命垂危的病人做主线,记录了更多治疗之外的,那些与人间情感有关的抚慰与坚守。画面与解说词相互配合,与近距离的贴身采访,更以一种真实亲切的方式,拉进了观众与病区,与这场全民族的战斗之间的距离。 红区里的世态人情,反映了医护人员的坚守执着。在红区里,观众最常看到的就是一张张全副武装的人物特写,他们或许素不相识,来自五湖四海,但有着心中共同的信念。镜头深入医生们的日常生活,展示他们最为真实鲜活的精神世界。那些为病情反复的讨论,对病人的时时劝慰,那些犹豫决绝与失望的叹息,构成最寻常的红区众生相。不仅如此,纪录片对故事的真实性做了极大的保留,手术结束时停留镜头上的水雾,便是现实的写照,使观众隔却千里,却感同身受。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同一片蔚蓝天空下,人们执手相连。红区里的故事,是将悲欢离合反复轮演,在钢琴低沉的基调之下,配合不安,凝重迟缓的重低音声效,以盲音的手法,将一种与病魔顽抗的悲伤与不屈精神尽情释放。真实的现场声穿插其中,拉进了观众与红区的距离,在医护人员最朴素的话语中,也能窥见他们对生命消逝的脆弱自责,以及对于职业时那份不屈的坚守。他们生而平凡,却因赤诚与善良,而熠熠生辉。 三毛曾说过,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它的时间。再没有什么悲伤,比生死分离更令人垂泪,医院照明的白炽灯笼罩,配合着生命垂危的悲凉,全片以冷色调作为整体基调进行调色。可纵然是冰冷悲伤的红区,也有着希望的光芒,当摄影机追随着病人的身体情况一路辗转,红区之外久违的阳光也多了几分苍凉,在紧急转移病人的危急关头,便是巧妙利用了自然光,在逆光的背景下,负重前行的医生是那么圣洁明亮,他们坚定的信念,恍若神与天使降临,正如他们燃烧生命,点亮时代的星空。 威尔杜兰特曾说过,时间终将淹没众生,唯有英雄永存。绚烂的生命即将成为时代的灰烬,可灰烬处仍有余温,是那些奋战在红区的人们,是他们为困在冬天的人带去希望与温暖。在转移病人过后,摄影机抓拍这样的温馨一幕:春天的樱花悄然盛开,好似在向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们致敬。就像,只要春天不死,生命不灭,花儿便年年岁岁开放。历此坎坷后,当樱花烂漫处盛开,他们终将从红区向着万家灯火走来,那时,应是春风十里,山河无恙。

 4 ) 抗疫纪录片——因为不能忘记

兄弟连

有一位先生第一次走到贺兰山岩画面前时,沉默良久最后只是喟叹了一声:岁月不语,唯石而言。为什么我们需要纪录片,因为在这个时代它们就是留给大家的“唯石能言”。

我看过一本书《切尔诺贝利的悲鸣》然后我便去看了一部mini电视剧——《切尔诺贝利》,我混杂悲伤和愤怒的情绪向朋友诉说前苏联的种种罪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惨绝人寰以及整个世界的冷眼旁观。因为我比其他人看的更多,所以我觉得我拥有议论它的权利。这是一个多么荒谬的结论,但这也不是重点。再次去看这部剧的时候,无需再放一包纸巾于身前,却彻夜难眠。人生哪有最难处?不过是蜉蝣需与天斗、与人斗。

厉害的尹医生
“这真是不知是医疗相关的事,很多事真的就是各种,有点跟天斗智斗勇的感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 尹万红医生

武汉发生了什么?我们是通过新闻、学术论文来认识新冠病毒的。我们其实都只是旁观者,就像听祥林嫂说故事的旁观者一样,所以武汉代表什么,新冠代表什么,并不比明天早上需要吃什么,更具有意义。当有人说:“那些逃的人,其实都是因为害怕。”我因为生活的复杂性,总是觉得这是一个无法回应对错的命题。

“我们有一个医生同事,被检测出阳性。护士在给他做各项检查,他都很沉默。只是在护士快要走的时候,他拉住护士说“其实他有点害怕”。这句话此后一直出现在护士的噩梦里。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中说出了大家心里共鸣点。”

【看见】是我觉得央视最成功的采访节目,它曾采访过一期,少年持刀袭击医生的事故。有人说:无论如何这个走投无路的少年是为了自己爷爷才做出如此过激的行为。从情感上、心理上、社会不公平发展的畸形上,我认可这个说法,甚至我担忧这个即将失去自己孙儿的老人该如何生存。人总是看着社会的黑暗面,同情弱者。因为生活的复杂性,我一直沉默的对待着身边人的看法——当检测阳性了,因为胆小而逃跑。

没有成家的人,没有儿女不知牵绊何在。我之前觉得,害怕是人的天性,有些人生来胆小,你不能要求别人去做他们做不到的事情。勇气就和外貌、天赋一样的,上天所赐,无法计较。

为什么我们需要看《我的我的战役——中国医生》,《人间世》?因为他们很清楚的解释;有些时候,你必须明白:胆小是可以接受的人性,但人必须要有大局之下,人有所为有所不为。

互联网下的生活其实就是一个牢笼,它将你囚禁于绝对自我的空间里,一点一点将大家都变成了老年丹尼尔·普莱恩维尤——《血色将至》里的石油大亨。很多时候,我们把胆小混杂了太多情感,以致于我们以理解生活而理解极度自私的人性。在这样的未知、灾难面前有谁会真的一点也不怕啊!

援鄂医护人员:我们在三院上班,一般性都是一个上海的医生和一个武汉当地的老师一起,作为一个治疗小组。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救治过程当中。我会发觉说有一些危险性的操作他们都是会挡在我们身前,然后扩皮的时候,很容易有气溶胶产生出来。他会告诉我说,扩皮的我来做,你旁边先头侧过去,扩完皮之后你来置管。后来我们一起搭班的老师就给我发了一条微信:你们来之前,我们主任说人家千里迢迢来帮助咱们。咱们要保护好人家,让别人好好地回家。特殊的事情咱们自己上!!!是我们自己武汉出问题了,人家来咱就感谢,感恩。(后带有好几个拥抱)

理工科和文科生不一样,有些话说的就是字面上的意思,简单也直接。而对于专业性极强的人来说,很多富有情感的词是基本上不出现在个人字典。情绪流露对于医生而言也并不常见。有些话你读着,就会了然于心。并未有网上那么多扣字找茬的多层含义。

我一直都觉得病毒是否来自武汉,这个话题不重要。因为谁都不能预料到这种事情的发生,但事实就是它很重要。尤其是在遭受指控、歧视、审判的时候,大家都会脸型扭曲的对这件事做出控诉。这段消息,真的是太真实了。

中国人最大的原则是:百善孝为先。可是又有谁是不害怕危险、未知?在几千年的世界史,永远探索、敢于冒险的青史留名不过尔尔。我们都不是哥伦布,寻常生活已经是一地鸡毛、蒜皮,牢骚不断。更何况是这么一件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近代史的几十年里,经过大风大浪的人都已经作古。我看着八十岁高龄的钟南山还需东奔西跑,昼夜劳累。因为有人扛起了一整座山,所以都闲庭信步、赏花弄月。

八国联军侵华之前,大家都觉得每一件事发生的事情都是小事;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历史将所有小事都变成了大事。在重大变故来临之时,所有事都是大事,而此时所有人都该有大局意识。读书该知:斗穀于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

人生至难
“人说都有,所谓的家国情怀是吧。其实我那天想的最多的就是:我其实挺不孝顺的,就是父母是这样一种状态,就觉得,是因为我的原因,让我的父母觉得这么难过,就觉得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援鄂医生

中国历史文明中最高的道德是孝顺,古代中国以孝治国,百善孝为先。或许在今天这一点在教义中已经改变了,可对于部分人而言,这就是信仰。弹幕中有人不断的说:忠孝难以两全。读来总是很怪异,毕竟总有一种封建枷锁未脱时的错觉,却也想不到更好的形容词。

有时候,你没想去当烈士、当勇士。你只是觉得你得做这件事,如果没有做这件事,还得有其他人去做。这就是我觉得普通人最了不起的一点,有些人想成为时代的领袖,而有些人只是于心难安的做完了所有事。就像雨果在巴黎圣母院的塔楼看到了那一行小字,辗转难眠、一生未忘全数写进了《巴黎圣母院》。

《人间世》中技工小哥不知道哪一天会有人来接替自己,每天独自一个人检查跨江大桥上的所有灯光设施,在寂静无声、无人问津的时刻,检查完桥上所有的灯光设施,确保一切正常无误,因为他觉得那个灯光会给大家力量。而他并不知道亦或者根本不在意很多人把他的努力归咎于作秀式的特色主义。

新闻总是很花哨的说一些励志的话,会拍出漂亮的灯光秀,但它们并不给人力量,也无法安抚舆论,因为制作新闻的人并不知道,人们需要的是什么。纪录片不一样,它知道人们需要的只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有些人所处的位置很小,但是信仰却特别高尚。当我再次来看“武汉、加油”的灯光时,我看到了一个人的信仰,它是真的很漂亮。

有些人做了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而他们的牺牲无人问津,但并不代表这是一个主义的过错,因为全世界都很忽略小人物的牺牲。只有纪录片不会。我不知道生命意义的答案是什么,但我觉得把这样的事情记录下来的人,活得很有意义。

多少人留在那个凛冬时节
新冠肺炎患者家属:“爸爸,你就把微信一直开着啊”

护士姐姐说“我们当时正在抢救,但是基本无望,然后我看到手机上的光在闪,我就拿起看了一下,那一瞬间就完全把自己代入进去了。”未经历过与至亲生死别离的人,无论到多大都只是一个小孩。因为所谓失去,并不是破产、失业、不如意,而是你必须明白:奇迹都不存在的事情,是一种什么滋味。

“我们其实也在ICU,见惯了各种生离死别。但是那个时候,都有家人在身边。”是的,告别是最需要重视的事情之一;而临终告别,则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如果这件事不重要了,于你而言,其实没什么事是真的值得定义为重要的事。我们破除了很多禁锢,并不代表我们获得更有价值亦或者更自由的生活理念。有很多东西,它会成为你生命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即便这是一件很悲伤的事情。

当你凝视着生命的消失,你以为自己会嚎啕大哭、悲痛欲绝。因为电视剧都是这么表演的,当然这是必定会发生的。只是,你不明白那个时刻你还会很理智,一种不知道属于惯性还是单纯的生命指征都有的时刻注定会拥有的理智。

当武汉已经值夜24小时的医生杨晓丽和在上海的仇医生通电话时,仇医生陈述着现场状况“血压只有四十几、三十几……”
她问“现在氧饱和度现在也很低吧?”
仇医生回答“氧饱和度现在都不显示了”。

你能明白这段对话,亦或者你能说你感同身受?这不是一个催人眼泪的故事,这就是生活中那些极度荒诞的事情。《西西弗的神话》中说荒诞就像是死囚的鞋带。当死囚被推向刑场的时候,他们对即将到来的事情并不关注,却会注意到自己脚上的鞋带。我们在死亡到来的时候,不会去关注死亡这件事而是会关注到极其细节性的事情。

《奇想之年》一书中说:人生在一刹那间改变,那一刹那稀松平常。有很多无法以理性去简单定义,你必须明白世界所有定义都是狭义的,就像所有估计假设,都会说是99%的置信区间亦或者95%。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依靠着惯性去做出提问。

她在工作了24小时后,凌晨一点接到一个突然而又一直害怕的电话,而此刻孤单一人,仍在工作。在此之前,专家组会,守护她母亲的护士,所有人都为此不计代价的付出所有努力。当情况好转的时候,医生手指点点,高兴地说“不叫期待叫信念”。大家都很高兴,无论你在这时刻有多么阴暗的想法,都会为此而感到高兴的。弹幕之中有人酸:这是有多大的背景。世界的阴暗从来都没有消失过,但有些家伙总是能很煞风景的不识趣。造谣生事,从媒体到个体,简直像九连环一般难解难分。

新冠初始的四个月,我们以国力免掉了很多,尽管不是全部,却也都是尽力而为。医生不必担心所用的耗材、药品,病人不必担心开销,最好的医患关系诞生了。而我们都知道这个代价多大。这世界不存在大同世界,也不会有带我们去往新世界的诺亚方舟。与其想象,不如感恩善良的力量。

护士小姐姐说: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确实感谢党,感谢国家,我觉得真的也是要感谢善良。我心之感然,甚觉此言诚之动人。

“我们才刚结婚,出去的时候我还会拉着他的手,不停的转圈,周围的人看我们都觉得很幸福。”——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我们结婚38年了,出去的时候我们还会牵着手。他老说他活到98,我活到88,然后我们一起走。”——武汉感染新冠的一位阿姨。

悲伤的故事,怎么会那么像。有太多人留在了2020年的凛冬,他们终究没能再次遇见樱花盛开的时节。

这组对比真的太绝了
“这不能说”

我自以为听懂了这句话中所包含的种种情感。第一反应是:影响不好,我们不能说这些话。随后心有所感的想:这些话说了太让人难过,还是不说了。而后再细细思考那句:连机器都停了,更何况人呢!有些话,你让他们怎么去说?就像你问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你们是如何活过来的?我说的,你能明白吗?你如何说你能明白,你都没经历过,你看着的新型冠状病毒六个字,或者还有几万字的报道。但我是在和一个“流氓”打架啊,而且还是孤身作战,赤手空拳。

有过太多令人难过的事情,我想说一些纪录片中让人高兴的事。

这句话,真的是太有魅力了
“百年湘雅,从未负国”。

你说口号太过于形式,但是你不知道有些时候,你想不到还有什么事能表达自己心中所想。就像演唱会的时候,突然间你的情绪就被一种无法描述的东西带动了起来。当人特别难过的时候,你只想狼嚎;当人特别高兴的时候,你也会只想狼嚎。我们给一切结束以形式,是因为这件事它与别的事情不一样,需要一个回忆的符号。而这是整个抗疫纪录片,我第一次觉得形式这件事,对我们而言可有可无,但是对当事人而言是值得的。而这是形式的最好归宿。

外门走道挤满了大量的患者,他们躁动的不断拧转着内门的把手。这个镜头是我觉得《人间世》拍的最佳的一个镜头。护士小姐姐说“刚开始的时候,她们也不知道怎么办,患者都挤在门外,而她们自己什么防护都没有。然后打电话不断的问上级怎么办,能不能打开,她们也很慌乱”。可是当门打开之后,发现还好,大家都很安静、听话的服从安排。弹幕有小朋友说:中国护士的要求真低,安静、听话就好了。我哭着在看却又被这句话给逗乐了。

华西医院的康焰教授,他自称康师傅,哈哈哈红烧牛肉面的高级代言人,康师傅方便面快给康焰发代言费。这个一开口就自带笑点的教授,真的是太招人喜欢了。没有做过手术的人可能不知道,手术医生说笑话的时候真的特别好笑。我曾怀疑过,是否全中国的外科手术医生都很会说笑话。因为他们必须安抚极度容易惊慌失措的患者,笑话说的不太好,可能安抚效果不会怎么样。此外,手术麻醉前的聊天真的很——家常,哈哈哈。别问我为什么知道,感谢中国所有医护工作者。这一年,医院真的很暖。

——后记

就纪录片水准评价:之前名字好像是叫做《我和我的抗疫》现在改名为《中国医生》,这部纪录片除了音乐让人觉得非常不合时宜,总体而言,勉强合格,特别是后续几期。《人间世》可能属于上海广播电视台制作,更符合“方正”这个词的概念。做纪录片的导演是需要创新精神,但不该在形式上,更应该注重内容。催泪不是纪录片的目的,记录才是。

普通人根本不会对一切事,一切人毫无动机的就表达出关心,人不是圣人,张口闭口慈悲在心。标准宽松的说,我们都是满身毛病的凡人,只有当自己身处其中,走近当中才会去关心这一切。

我们并没有义务去看这两部精彩的纪录片,但我觉得我们应该去看这两部纪录片。当然不是为了洗眼睛,而是我们需要了解武汉在这段时间里发生了什么,有些人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只有这样,才不会说“因为害怕,所以才做了这样的事”。亦或者,甚觉得理所当然的说“为了家人,我有什么不能做的!”

PS:这一周我想说点别的事情,更关注于我们当前的生活。微信公众号:西西弗的笔记本,一直在。

 5 ) 自由呼吸的感觉,真好~

整个国家倾覆全力在抗疫,全民基本信息数字化,透过网上信息共享能够查询到各种想要知道的情况,电视和微博都能了解到武汉的实时。 全国最优质的医生护士都奔赴那边,政府相关人员把好每一个关卡,志愿者们出自己的一份力。

而普通老百姓能做到的就是自觉在家,少出门,不给添麻烦就是最好的帮忙。

年头的这场疫情,是全民参与的。

回首当初,病毒一波波袭击,来势汹涌,恍惚回到03年非典时候,但又比那个时候好的不止一点。

恐慌的人,每天都能接收到外界的新增人数,即使待在家也总感觉这不舒服那不顺畅,一个小小的咳嗽都能吓自己一身冷汗。

可就是这样的中国人,居然也能从其中找到一些苦中作乐的活法,让自己每天不太难过,既快活了自己也娱乐了他人,何乐而不为呢~

本来想把中国人逼疯的新冠没有看到它想要的画面,而是看到众人发动脑筋,在乏味的日子里造作呀。

我们笑着,感动着,也咬着牙坚持着,此刻大家众志成城,尽管身处不同地方,身体无法连接一起,但我们的精神是一致的。

战胜它,摘掉口罩,站在太阳底下,自由呼吸。

“有时能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里面说的一句话,我觉得不仅仅是代表着医护人员,更是每个在当时没有退缩的中国人。

我很庆幸,我是中国人。

我很开心,我们阶段性胜利了。

我很期待,不远将来一切都能变好。

 6 ) 记录每一集的感受

第一集,一度放弃治疗的奶奶因为家人的一通电话重拾信心,穿的厚厚防护服呼吸都困难的护士因为患者的离去哭的泣不成声,还有骨科医生在几近窒息、护目镜一片模糊的情况下艰难地完成81岁老人的高位截肢。在这种情况下迸发的人间温暖让人觉得一切都不那么重要了,真是净化心灵的纪录片。

第二集说的是平凡的感动,女儿回武汉支援,到了最后回上海才告诉十五分钟车程的母亲;志愿者穿着皮卡丘的衣服,手从皮卡丘嘴里伸出一张纸,上面写着谢谢,一个个送走来武汉支援的医护人员;医生护士临走前合唱的那一首首歌;患者出院时一笔一笔记下每一个医生的名字、医院,厚厚的防护服看不到他们的脸只能以这种方式把对他们的感谢刻在心里;援颚精神疏导的精神科医生自己哭到不能自已;还有对着一个个锁在柜子里的手机现在是遗物的医生默默流泪。言语描述出来是那么平淡,但人类的感激、感动、遗憾就在一个个平淡的瞬间以眼泪为媒介爆发。

第三集说的是选择,传说中的ecomo出现在这集。5床15床同时急需ecomo,5床病情严重到下一秒可能人就没了,而15床上ecomo或许更有希望治好,选择最危重的可能两个都救不活,选择最急需的或许还能成功一个。医生常常面对这种左右为难的选择,而选择题的中心患者本人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成了选项。

第四集没有患者的镜头,采访了100位医务工作者,信息量很大,其实他们都不是天生的演讲者,但每一个口述都让人动容。这集印象最深的场景是手机上女儿在微信上留言,爸爸微信要一直开着啊,那一边老先生已经去世了,镜头前是无力自责的医生。看到很多以前课堂上讲课的老师们,戴上口罩他们都是英雄。

第五集非常沉重,主要围绕杨妈妈展开,杨妈妈的女儿是武汉的医生,24小时奋战在一线,而杨妈妈来上海旅游不幸感染新冠重症,姐夫已经在上海去世,而杨妈妈在上海公卫中心抢救,整集杨妈妈的病情时好时坏,口腔总无故出血,病毒五十天了依旧阳性。往往电视剧里这样跌宕起伏的剧情最终总有好的结果,但人生不是电视剧,医生更不是编剧,最终杨妈妈还是没有从死神手里抢回来,当天凌晨2:03杨妈妈的女儿还在医院一个人值夜班,听到妈妈已经奄奄一息的噩耗,前期情感十分理智的医生瞬间成了女儿的样子,强忍着哽咽说妈妈什么时候离开和我说一声,中间抽泣声逐渐越来越大,还有最后轻轻地说妈妈再见。可能在值班室的缘故语言极尽克制,但难掩痛苦。同集还有帮忙联系女儿的上海医生,头发已经花白,但说到老父亲在老家上心脏支架情况也泣不成声,拿起电话以为是打给老家,结果依旧是指示工作救治患者。看多了网络世界抽离的恶意,再看看这些医护人员帮病人洗脚、按摩,为患者而哭泣,为患者而喜悦。或许有的人类感情并不互通,但此刻我相信总有人的情感是可以感同身受的。

第六集说的是包括医院医护人员在内所有为疫情付出的人,发热门诊医生、疾控人员、民警、社区人员还有志愿者,他们之间紧密联系,形成一张巨大的秘密透风的网,他们所隔离的正是他们所守护的。感谢各位舍己为人,废寝忘食默默付出的人们,是你们用血肉之躯保护了这十三亿人的生命。

 短评

還是給5星吧。給援鄂醫護人員和在不可抗力下拍攝後半程疫情的拍攝團隊。窺見一個尾巴也是窺。

4分钟前
  • Anasa
  • 力荐

以前看这种纪录片觉得造作煽情。自从经历过方方日记之后,我终于清醒了。你的历史自己不记录,就会有别的人道听途说,歪曲事实,写成日记,占据历史浪潮的制高点。所以我们一定要自己拍纪录片,而且越煽情越好!危机面前,让那些吃人血馒头的方方们,在历史的浪潮中接受未来所有人类的批判吧!

7分钟前
  • Surweek
  • 力荐

感谢所有的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基层工作人员,感谢我兔,感谢每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人渣不配称为中国人)。

9分钟前
  • 橙紫酱
  • 力荐

8.1看得出仓促,时间少制作短,没有第一二部那么的精细和深度,不过也好没丢最具特色的细腻绵长。

14分钟前
  • 索多玛的旅人
  • 推荐

哭得停不下来,人间都是这些普通事,普通却那么生动动人。活着,让人活下去是那么让人感动的事

17分钟前
  • 氢氧化钙
  • 力荐

有时是治愈 常常是帮助 总是去安慰!每一季的人间世都看得我眼泪在眼里打转,感慨颇多。这次抗疫特别节目,让我了解到深处红区的医务工作者是多么多么多么的不容易,致敬伟大的人们!

18分钟前
  • swags
  • 力荐

这部是以细节为重,有很具体的案例来体现疫情。依旧很好哭。虽然但是,还是那句话,天佑中华。

21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这里没有happy ending,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只有一个个能串联起过去一整年回忆的片段,就像它的名字,人在世间走一趟,看到的也不过是这人世间的一场戏。

23分钟前
  • galiluo
  • 推荐

虽然《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是我目前看过的与“新冠疫情”有关的纪录片里豆瓣评分最高的一部,但给我的感触还是不及位列个人No.1的《金银潭实拍80天》。相较于《人间世》前两季,感觉除《防线》之外的前五集影像呈现的故事内容有些散。—— 第1集《红区》,第2集《相逢》,第3集《雷神山纪事》,第4集《脸庞》,第5集《武汉来信》,第6集《防线》: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上海的新冠疫情防控情况。

27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做了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做了该做的事”

30分钟前
  • kt
  • 推荐

刚看了已上线的两集,我要吹爆这个系列。其实最打动我的是第一集一群医生围着开会讨论截不截肢的那个片段。气氛冷静得出奇,“怪话”“丑话”“所谓不吉利的话”一个个说在前头,是活是死是左是右,真正拿主意的时候,该砍就砍,哪又有什么伤春悲秋和“圣母的眼泪”呢。使命和决定交给他们,本就是让他们用来劈波斩棘的呀。优秀的作品总能让人看见真实的惨烈之后带给人们同样真实的希望,厉害的作品在于,这个希望的来源不是画蛇添足的旁白,而是人物正在斗争的本身。是他们自身的蓬勃,而非解说的概括。当然,等这240分钟完全上线的那天,依然有人会说,guo家又来洗脑啦,镜头下的医生们“假装尽力”的样子好厉害。跟废物对线只会降低智商,真实自有千钧之力,历史的原本面貌应该由他们写就,而非像公鸡一样聒噪的文人。

34分钟前
  • 章北海
  • 力荐

真的特别感人……能够好好活着,就是最大的奇迹。

38分钟前
  • 国王KING
  • 推荐

“有的人不敢做,总有医生敢接的。”第一集有心了,都是医护人员想尽办法拯救老年患者的真实案例。疫情不分国界,有的国家决定全民免疫、放弃老人,而在这片土地上,每一位长 者却都得到了全力以赴的救治。病人不分年龄、性别、职业……一视同仁,只要有一线生机,就作百分百努力——什么是人权?尊重生命,这才是最大的人权

42分钟前
  • Una
  • 力荐

真的感谢所有的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基层工作人员。旁白文案不矫情也依然很感人,几次不由自主地流泪。【9.3】

45分钟前
  • 奶油小方
  • 推荐

人类的赞歌是勇气的赞歌

47分钟前
  • 高老官
  • 力荐

人间世真的是我看的最好的医疗纪录片了。

48分钟前
  • 喜极而泣
  • 力荐

大概能预想到是什么内容,但还是时常泪目。主流节目肯定是宣传为主,不过弹幕评论里各种骂方方的也没必要吧。的确,我们不能否认,在这次疫情中前线医生护士的付出,国家和人民的付出。我相信,即使没有这部纪录片,我们是如何挺过这场危机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但是这也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否认在很多人进不去医院最后死在家中的事实,疫情初期防护物资非常紧缺的事实,还有那个不可说的车牌号,热搜被撤的事实,等等等等。还有人记录下来给大家看,其实也是一种警醒。我们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也不是我们看不到就没发生过。

50分钟前
  • 等下吃什么
  • 推荐

生命的本身就是奇迹

52分钟前
  • W.dong
  • 力荐

总觉得缺少些对整个疫情的梳理,但是看到那个医生闷到呕吐哭着觉得自己浪费了一套防护服,这些星都是给他们这些普通人的。

53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

人间世真的太好哭了。在立意上,还是难逃主旋律的框架。不过,在此基础上,已经做得足够好了。第二集《相逢》很棒。结构清晰:人到武汉去—在红区对抗病毒—疫区人感恩援鄂医护人员;细节戳心:信、乡音、皮卡丘、集满医护人员名字的本子。对一个病愈的老太太印象最深,出了院,四下奔走,寻找太阳。

57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