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切尔诺贝利

记录片美国2006

主演:Tim Birkett  汉斯·布利克斯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Oleg Mirochnikov  

导演:托马斯·约翰逊

播放地址

 剧照

抢救切尔诺贝利 剧照 NO.1抢救切尔诺贝利 剧照 NO.2抢救切尔诺贝利 剧照 NO.3抢救切尔诺贝利 剧照 NO.4抢救切尔诺贝利 剧照 NO.5抢救切尔诺贝利 剧照 NO.6抢救切尔诺贝利 剧照 NO.13抢救切尔诺贝利 剧照 NO.14抢救切尔诺贝利 剧照 NO.15抢救切尔诺贝利 剧照 NO.16抢救切尔诺贝利 剧照 NO.17抢救切尔诺贝利 剧照 NO.18抢救切尔诺贝利 剧照 NO.19抢救切尔诺贝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0 00:44

详细剧情

  1986年4月26日凌晨的1点23分,随着前苏联乌克兰地区传来的一声爆炸,彩色的火焰冲上千米高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爆炸,这也是人类和平使用核能以来最大的一次惨剧。事故造成31人当场死亡,爆炸后的核能严重泄漏导致上万居民送命或致病,至今仍有被放射线影响而导致畸形的胎 儿出生。当日抢险的消防士兵更是用生命和健康为代价避免了核电站的二次爆炸。但令人震惊的是,前苏联政府选择了将事故消息打压保密,而全然不顾此时的辐射尘已经随着大气外泄到了东欧地区甚至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区……  纪录片借用当时摄影师拍摄的照片以及档案影片,重映了当年在切尔诺贝利事故现场紧张进行的大作战,每个抢救阶段一一再现。

 长篇影评

 1 ) 一脚踩进历史的流沙

戈尔巴乔夫在片中出镜了很多次,我的注意力一直在他头上的癜痕(后来查了一下才知道原来是胎记)那里。想到里根的白发、领袖们的油头,他那块胎记实在太显眼。刘香成拍过一张替他拿了普利策的照片,是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以后的瞬间。

刘香成,1992年

照片拍得没特别出彩,但是胎记清晰。后来我又看到一张戈氏退休以后为LV拍摄的广告片。不知道是因为调色,还是岁月使然,胎记的颜色变得如此之深。

我在想,当戈氏说出他在莫斯科、根本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时,是不是在撒谎?我一直看这块胎记在荧屏上轻微地晃动,揣摩他的俄语语气和配音的英语语气,音色语调。人的肉身是承载了时间的档案馆。你们想想啊,戈尔巴乔夫书记脑袋上的胎记都变色了。切尔诺贝利的往事从未远去。

士兵去了五十万人去了一万名矿工去了专家也去了,他们都去了,说说笑笑紧张活泼,到房顶上铲上两铲子被辐射的石墨棒,然后迅速撤下来。一切显得原始,类似田园生活的美好逻辑。到底谁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伦琴的读数到后来失去了意义,因为零点什么什么一二和七千五百之前的差距太大,整个事情再一次变得难以理解。就像历史中那些不可言明的残忍一样。

去的矿工说,总要有人做,我不做也要有别的人做,我不后悔。我那一刻突然觉得戈尔巴乔夫可能并没有撒谎,他在枢机重地是真的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而那个面无表情的矿工,想想他在镜头以外的地方所承受的痛苦,主要是肉体意义上的疼痛和病变,可能要比他在镜头前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时所承受的心灵之苦来得更加真实和强烈。他们就是穷到喝花露水最后冻死在雪堆旁的俄罗斯没用男人吧!我大概明白那一句“我不后悔”的意味,谁胆敢否定他的过去?没人出来认错,切尔诺贝利的那个洞口被封印再封印,被辐射烫过的矿工必须抱定一些决心以自处。

影片说这个灾难最后让数十万人过早地死去,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是自杀的人?没有披露,我想起了普里莫·莱维的自杀,又想到了在屠杀中幸存的犹太人,那个略微长得有点像德里达的人面对法庭时撒的谎。他妈的,一切都太复杂了。看到士兵在附近城市的街道上开着玩笑时,我觉得悲伤难以自持。想到《降临》那个永恒的悖论:如果一个人已经知道未来的命运是难以承受的,ta应该如何继续生活?《降临》里的女主选择了沉默。可是在《抢救切尔诺贝利》这个历史纪录片面前,悖论被转换成了,坐在荧屏前的观众都知道故事的结局,可还是要看到他们的笑脸。和犹太人被剥夺的假牙、头发和靴子相比,这里的恐怖有一种过去-未来的预言感。

士兵说洞口的正上方太热了,接着就在医院因为辐射病死去。我在影片里看到他们皮肤上的伤和他们痛苦的表情,但觉得这一切都无法真的使我感同身受。悲伤使人面无表情。

头上戴着水桶打麻将的人,那个数天前接受采访说自己命大的清洁工,太多了,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五十万”人。

 2 ) 我不想知道更多真相了,因为目前这些已经让我绝望

人类终究会灭绝
但不会是什么天谴

终究有一天
我们
会被我们自己
亲手杀光

我们,
为什么需要更好的汽车?
为什么需要更大的房子?
为什么需要更好的电器?
为什么需要更好的食物?
。。。 。。。

如果不能克制贪婪的本性
终究有一天,我们全会因为贪婪而死

不过
说到底
人类就是贪婪的吧

 3 ) 政府的应对能力

人类在应用一项科技为自己谋福时当然是希望尽量保证自己的安全,科学家也不过是些普通人,会受各项好或坏的科技的直接影响的人。把切尔诺贝利的灾难怪罪在科技上只是找了个直接的替罪羊而已。

看纪录片的时候,不应该清楚地感受到苏联政府的可笑与残忍吗。

事故怎么发生的纪录片没有详细描述,但我们应该知道其原因和这个核电站自身的安全措施不完善有关。再然后,苏联对事故的处理方式令人寒心。极力的隐瞒事故使得民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大量核辐射的影响。处理事故的效率也非常低下,在前几十个小时没有任何行动。前来处理事故的士兵等大量缺乏防护措施,也就在那种挨着核电站极度危险的工作会有防护衣了(看照片里别的人大都是普通的穿着普通的口罩)。还有受了辐射的补偿真的是少得可怜。

仅仅几年后苏联政府的垮台想来真的是必然了。

 4 ) 最大的错误,是人类自己

  人类的贪婪造就了一切,无止尽的需求,无止尽的破坏,为的不过是人类自己的欲望。
  我自己都无法避免的现实,我离不开现代生活的一切,也许只有到了灭顶之灾那天我才会后悔现在的想法吧,人性的可悲。
  毁灭一个星球太简单了,也许你等你发现的时候,已经太迟了。
 50万人类英雄,你们说出我不后悔的时候,我宁可听到你说的是,我后悔。
  情何以堪

 5 ) 十年过去了,他们还像以前那样吗?

熬夜看完06年拍的切尔诺贝利纪录片,原来二十年过去了,石棺包裹的4号反应堆还在放超出千倍的辐射。 现在的法国、白俄罗斯政府们还会像苏联一样隐瞒欺骗吗?还会若无其事让民众出门庆祝几天后的五月节,哪怕辐射粒子已在空中吗?

第一时间叫来不知情、无防护的消防员处理火灾一样灭反应堆的火焰,导致第一批全体牺牲;

官方把人体允许接收最大值夸大了五倍,有一万人住院了却对外宣称一切都好;

辐射导致清理反应堆顶部的机器人电子回路失控,所以不得不派穿着防护服的人们继续工作,指挥官对着这些2、30岁的小伙子们说着“不会有问题,勇敢去吧” 可如果知道超标千倍,还会有50万那么多清理人赴死抢救吗?我信这里有无私的英雄们,也有想着工作完回家团圆的英雄们。 天下乌鸦一般黑啊。

核能大法好,但也不能保平安。之前看过天涯一个帖子,受高辐射的人DNA双螺旋结构全碎,皮肤只能用胶带拼接。

被嘲的湾湾还是继续用爱发电吧。

核泄漏了,一没那么多人可救援,二没那么多土地可遗弃。

前苏联被污染了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湾湾总面积都不及它三分之一。

日本化妆品也不敢买了。

切尔诺贝利的污染云随风向飘去了法国临界,福岛上空的污染云又飘去了哪里呢?11区说除了福岛及附近县没事,就真没事吗?

欧洲切尔诺贝利,美洲三里岛,亚洲福岛。

地球人完成核污染北半球了。

 6 ) 达摩克里斯之剑在我们头顶悬挂

(写于2016.4.26)

大约从前天开始,媒体扑面而来“切尔贝诺利”五个字。今晚照常查看计步软件,有这样一个问答。

我开始翻看这两天相关的媒体报道,我看完九十分钟纪录片《抢救切尔贝诺利》。

坦白讲,在今晚之前,我对此一无所知。

而此时,能用什么样的词语形容我的感受,我依然一无所知。这是我第一次看完一部纪录片感觉全身酸痛,感到恐怖。

1986年,30年前,4月26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核反应堆爆炸。

2016年的4月26日,爆炸三十周年。切尔诺贝利成为了一座死城。

三十年前的这场事故导致32人当场死亡。至今仍有因为辐射而畸形的胎儿出生。

当时参与救助的五十万人中,两万人直接死亡,二十万人得了难以定义的严重后遗症——“切尔诺贝利症候群”。

当时参与救援的年轻人,获得了国家勋章和英雄称号,领到100卢布(约等于现在100美元)的奖励。然而现在他们是否还活着?或者绝症?或者无法生育?或者其他更难以想象的状态。

第一位拍摄事故照片的摄影师克斯汀,他还活着,可是每年两个月都要住院治疗。他说至今仍能感受到嘴里铅的味道。

其他记者相继死亡。

克斯汀当时拍摄的照片中,有着自下而上的莫名曝光和极其诡异的色彩。

那是现场剧烈到可以被肉眼看见的,辐射。

这是一场无人知晓的战役。这场战役,也间接地导致了前苏联的解体。

惨绝人寰的危机发生后,政府瞒天过海。或许是基于恐惧和无知,事情并没有及时得到解决。政府修改辐射量和致病等级,组织救援队把核电站密封起来,在无法隐瞒的情况下把灾难地居民迁走

专家甚至相信如此高的辐射是由于机器出现故障。

直到瑞典发来消息说已经扩散到北欧。

灾难过后,我们称生还者为“survivor”,称逝者为“victim”。可切尔诺贝利的辐射带给这些survivors的疼痛也许比victims更为绝望。

资料表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依然存在安全隐患,目前,‘石棺’下还封存着约200吨核原料。近年来,‘石棺’顶部发生倾斜,表面出现裂缝,甚至有崩塌的危险。更危险的是坚固的外壳挡不住地下水的渗透,反应堆内的核物质随着地下水继续污染周围地区,危及乌克兰的饮用水源,因此这座‘石棺’被俄媒体称作‘延时引爆的地雷’。”

然而一切都并没有结束。切尔诺贝利没有结束,世界没有结束。

最近一次,还记不记得2011年日本大地震之后福岛核电站的两次泄露以及污水污染。

除了核泄漏,还记不记得我们曾经遭遇的地震、流行性疾病、毒奶粉、沉船、爆炸等等等等。

纪录片后面,摄影师克斯汀和当年被迁走的一位幸存者,回到切尔诺贝利。他们留下了眼泪。

我想,他们的泪水里一定还有着当年的辐射。

伤痕无人能去。就像曾经居住的房屋里那一片片脱落的石灰。面对明天的力量,是不要马上死去,我们要活下去。

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位国王,狄奥尼索斯一世。他的大臣达摩克利斯,始终觉着国王拥有一切,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有一天,国王让达摩克利斯与自己交换位置。穿王袍,戴金冠的达摩克里斯,认为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享受美味佳肴的他突然发现头顶的天花板上,倒悬着一把锋利的剑,差点刺到自己的头,达摩克利斯吓得想要赶紧逃离。

达摩克里斯可以因为头顶的剑逃走,但国王却不能因为权力而欲盖弥彰。

地球人杀死了地球人。

地球人用谎言杀死了地球人。

如果不愿意赶快死掉,那地球人就请好好活着。

我们的头顶始终有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即使害怕,也不要逼着我们的同胞去做超级英雄拯救地球。

 短评

纪录片永远比恐怖片更恐怖,它不仅让人深思,甚至让人坐立不安。在谎言、真相和死亡的背后,试问我们身边还有多少这样的危机?日本核电站的危害绝对比媒体口中的严重!一个切尔诺贝利牵连了整个欧洲!现在又是日本,整个亚洲估计都难以幸免,这毕竟不是几天几年的事,这是几百年的隐患!★★★★★

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说实话,这电影非常有现实意义。比起核辐射,谎言抑或制度才是更大的灾难~

12分钟前
  • 夏小昭
  • 力荐

寡妇制造者

17分钟前
  • celestebook
  • 推荐

太惨了(┳_┳)...

18分钟前
  • Dita
  • 推荐

现实意义远大于纪录片意义。“法国上方有异状吗?” “没有,风并非往这边吹。而是吹向逆时钟方向,没什么好担心的,民众的健康绝对没有危险。”

22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看了半个小时,果然都是党国,做法太像了太像了。

27分钟前
  • 好多密码好讨喜
  • 还行

此灾难一直时刻并永久的影响着威胁着欧洲甚至整个世界的安全。

28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没看之前以为切尔诺贝利的灾难已经消散,原来这个恐怖的阴影还一直存在并且时刻威胁着欧洲甚至整个世界的安全。

32分钟前
  • 桃乐
  • 力荐

尼玛看完心情好沉重!

33分钟前
  • Tuna Bento
  • 力荐

"somebody had to do it..."

37分钟前
  • 有猫万事足
  • 力荐

潘多拉之盒随时可能打开,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全人类头顶

42分钟前
  • 浒子曰
  • 力荐

那些一贯擅长系统地使用欺骗和撒谎来掩盖事实的国度,你已经给自己掘好了墓。

46分钟前
  • jiyun
  • 推荐

像一个愚蠢而又恶魔般的纹身,现在我们终于有了一个永久的纪念碑。

48分钟前
  • lahael-cabiria
  • 力荐

“医治我们自己的悲伤是件很困难的事,因为我们就是这种悲伤的同谋。要医治他人的悲伤同样也是很困难的事,因为我们也是悲伤的俘虏。”“总得有人得去做,不是我们就是别人,我们应不应该这样做?我(幸存的英雄)一点也不后悔”可是,在这样的政府下当英雄,真的很惨,要么死要么晚景凄凉。

50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力荐

我害怕么?答:不害怕,只是闹心,来气!我赶脚人类毁在“新的教训”上的几率要比2012、自然灾害、外星人入侵来的大……教训还总产生于未知,但要是害怕一个又一个新的教训,人类就还能探索了么?——谎言似乎是其中最大的障碍~~

54分钟前
  • King Sitcome
  • 推荐

切尔诺贝利,就是一个大坑

57分钟前
  • 钟笑乂
  • 推荐

比任何恐怖片都要可怕

1小时前
  • |
  • 力荐

触目惊心

1小时前
  • 一个劳动人民
  • 推荐

太恐怖了好吗,核泄露的辐射带来的真的是毁灭性的灾难。同样地,消息的封锁对大众也是摧毁性的。日本地震导致福田核电站爆炸之际,应景地看了这部纪录片。

1小时前
  • ibelieve
  • 推荐

“我们所有的人类,都不该经历这一切。”恐怖源于真实,而无尽的谎言与隐瞒则比核辐射带来的影响更加可怕。 向参加过这次清理工作的英雄们致敬!或许……再过若干年,会有一部电影名为《抢救福岛》★★★★

1小时前
  • Q。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