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英雄

剧情片其它2021

主演:阿米尔·扎迪迪  莫森·坦纳班德  弗里施特·萨德尔·奥拉法耶  伊桑·古德尔基  萨日娜·法哈蒂  Sahar Goldust  Maryam Shahdaei  Alireza Jahandideh  Farrokh Nourbakht  Mohammad Aghebati  Saleh Karimaei  Ali Ranjbari  Fatemeh Tavakoli  Amir Amiri  Naghameh Ghavanlou  

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剧照

一个英雄 剧照 NO.1一个英雄 剧照 NO.2一个英雄 剧照 NO.3一个英雄 剧照 NO.4一个英雄 剧照 NO.5一个英雄 剧照 NO.6一个英雄 剧照 NO.13一个英雄 剧照 NO.14一个英雄 剧照 NO.15
更新时间:2024-05-19 00:44

详细剧情

  拉辛(阿米尔贾迪迪 饰)因为欠债而入狱,在为期两天的假释裡,他的女友意外捡到一个装有17枚金币的手提包。拉辛原本想把这些金币转卖还债,但是可卖出的金额却远远不够还债。因此,拉辛决定转而寻找手提包的主人,希望能藉此获得一些奖金,没想到他的这项“义举”却意外在社群媒体上爆红……

 长篇影评

 1 ) 第一次看伊朗电影,《一个英雄》确实挺好看的,当做悬疑推理片看更有意思

第一次看伊朗的电影,这部《一个英雄》拍的真的很好,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自媒体传播的速度真的太快了,但是很多事情却越传越分不清真相到底是什么了,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却越来越低了! 这部电影虽然是讲述发生在伊朗社会一个普通人身上的故事:一个破产欠债坐牢的失败男人因为做了一件拾金不昧物归原主的好事,先被各方赞扬,差点就逆袭人生上岸,结果在社交媒体上被质疑,而后因为种种弄巧成拙彻底人设崩塌,而男主最终选择放弃在社交媒体炒作辩解,以沉默来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尊严。 这部电影的题材被归为社会伦理类型片,但是完全可以作为一部悬疑推理电影来看,我就有几个推测: 1、这个拾金不昧物归原主的故事是不是男主和他的女朋友一起策划编造的?或者是由他的女朋友单独策划的,因为失主取回她的包的过程真的疑点重重,我真的怀疑是不是他的女朋友雇的人扮演的。 2、男主发给债主的短信是谁发给人力资源经理的?债主还是狱友?我猜是那个说男主"愚弄人"的狱友发的。

 2 ) 救赎之道难行

很惊艳。查了下,原来是戛纳获奖影片。

片名太不起眼(这么译可能为了呼应法哈迪的《一次别离》)。前十分钟有些拖沓。后面火力全开。搞得我本来倍速观看,不得不放慢速度。对白实在太精彩。

男主假释出狱,贫困潦倒,要还一笔巨债,还得是正当手段获得这笔钱。因为他的心纯洁无比。这是影片开头的“激励事件”和人设。

路边捡到一袋金币,价值数百万,让还债成为可能。但良心不安让他决定寻找金币失主。下面情节出现大反转。

监狱方得知男主的事迹,想借此宣传监狱罪犯“改教成效”,于是让媒体宣传男主的事迹。男主“被成为”一个英雄。

正面舆论影响下,男主的罪名得以摘除,得到的捐款用来还债,政府还提供了一份体面的公职给他。就在他人生到达巅峰时,一段他打人的视频又让他跌入谷底。

他来自监狱,又回到监狱。一个英雄就这样昙花一现般地成为乌龙。

冷酷社会,势利众生,真实程度令人喘不过气。

观后感借用《刀锋》的话来总结:剃刀边缘无比锋利,欲通过者无不艰辛;是故智者常言,救赎之道难行。

 3 ) 一个老实的导演和老实的男主角

1 我喜欢一次别离,所以这是我看这部电影的原因。电影和一次别离的风格非常非常像,导演都是在一个故事里面通过一些细节来告诉我们一段生活。

2 其实拍这种伦理片是有一点风险的,因为一不小心就容易拍得催眠。但是这部电影的剧本写得很用心,整体下来叙事性非常不错。我给五分的原因是没有那么多的旁枝末节拖累剧情,能够让我觉得每一分钟都是主线。

3 道德问题这种真的是无解的,它不像复仇片或者是无脑恋爱片,可以从一开始就看到接来下每个人的固定路线。这种伦理剧里几乎每个人内心都是矛盾体,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电影里面每个人的表现很真实。所以我偶尔会看看这种类型的电影调剂一下,如果你也是,我推荐这部。

4 我不是特别喜欢主人公这个性格,太老实了。估计很多人都受不了他的性格,一看就觉得烦。估计很多人想看他是怎么爆发的,不过不会。导演的风格导致他不会这么做。但是这才是真实的,有多少人会随时爆发呢。所以这才是我觉得这部电影值得推荐的地方。但是他有坚定的女友做后盾,这点让人羡慕。口吃的儿子应该也是这部电影里面的亮点。

 4 ) 评价他,就如他的剧本一般难。

法哈蒂是我非常敬重的导演。

但我不喜欢这部片子。

我认为《一个英雄》是对《一次别离》的过度重复和模仿。

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角色类型

别离中纳德被动应对流产事件。

英雄中拉希姆被动卷入“树典型”风波。

人们都在被动应对危机,属于被动角色范畴。当然,此项符合法哈蒂描写社会小人物的视角。

二.角色数量

别离大致有:纳德,西敏,特尔梅,纳德父亲,保姆,保姆丈夫,保姆女儿。其余第三方有法官,家庭教师,楼上邻居等若干。

英雄大致有:拉希姆,拉希姆女友,拉希姆儿子,拉希姆姐姐,拉希姆姐夫,债主,债主女儿。其余第三方有监狱长和监狱支部书记,狱友,慈善委员会主任,再就业政审领导,见义勇为司机大爷,金币主人等若干。

都是7+N,或是7+N的变体。人物数量和功能都在法哈蒂式的可控范围内(两者基本一致,但英雄略多一些)。两者更大的区别在于:别离中每一个配角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生动的围绕在主角周围,却又不失性格,连本应符号化的法官都带着人性,他们在演“自己”。而英雄中每个配角都背负着某一种立场,甚至可以轻易的用好人和坏人把他们区分出来。在我的观感中,除了“好人”司机大爷,其他的各路牛鬼蛇神都稍显失真,因为他们被符号化和功能化了,喊口号的人常常会忘了自己。

三.主题,矛盾类型,冲突的勾子

都在讲小人物与国家的关系。用36种故事模型来看,都属于第五种:逃离冤罪。法哈蒂的本事在于他会融合两到三种故事模型于一体,这个后面再说。至少在表层事件中都属于逃离冤罪。别离中纳德面对保姆的索赔,英雄中拉希姆还债风波,两个故事的勾子都是钱。这三项基本划定了故事大体的事件,人物关系+时空背景+事件=戏剧情境。近似的人物关系,同样的背景,同类型事件,所以导致戏剧情境高度相似。

四.关键信息隐藏

别离中孩子到底怎么没的?(结尾交代了)

英雄中拉希姆到底是不是设局者?(没有明确交代)

这是法哈蒂擅用的关键信息隐藏术,隐藏的意义有:1增加悬念,2情节复杂化,3延宕高潮。这方面两部电影都做到了,但我想说别离用的好一些,因为,好的隐藏有两个前置条件需要满足:1隐藏的执行者需是一个角色,而非创作者或者剧中某方势力。2该角色有隐藏此事的动机。在别离中,保姆隐藏真相,并且是这样一个令人同情的刚刚失去孩子的母亲为了撑起这个家而去隐瞒,观众很难去责怪她的“欺骗行为”。更绝的是,这个隐藏还在结尾处回到故事主线,并被纳德利用,点燃了炸碎人们希望拼图的炸弹。绝!(至于纳德为何不在一开始就使出手按可兰经的杀招非要等到结尾处,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觉得吧,就像手机屏幕上的挖孔一样。天才的逻辑也有漏洞,我相信法哈蒂在这一点上一定纠结过,也一定尽力了。)

再说英雄,质疑拉希姆是设局者这个流言从何而来?是债主么?正常的一个债主为了让负债者还钱会把对方往死里踩?如果是这样,那我猜,法哈蒂导演可能没当过债主。何况,打人事件后债主还放他一马,老爷子够仁义了。唯一有动机的就剩狱友了,那么,面对这样的质问:

一个心中笃定胸有成竹的正常人会怎么办?一定是直面手机,就事论事逐个击破。只有心虚的人才会曲线救国去找失主(失主那条线逻辑更有问题,此处不展开讨论了)。在这里法哈蒂犯了一个错误,他让人物(拉希姆)的选择不再忠于人物性格,而是服从了导演的那一盘大棋。更重要的是,狱友(关键信息的这条故事支线的核心)并没有在故事的终点回到主线上,因为,他只是个工具人,他不配。别离中关于流产的矛盾从头怼到尾,英雄呢,结尾的焦点已经转到拉希姆儿子的尊严上去了,父子关系突然就抢走了流言的风头。至此,隐藏信息这条线已经烂尾了。

如果我们分析一次别离的成功,会发现一条规律:关键信息需要赋予重要的角色,这个角色可以和主角组成最重要或者次重要的人物关系,角色要有隐藏该信息的动机,并最终作用于故事高潮。

五.《套娃》故事结构

法哈蒂的故事非常复杂,分析难度极大。但是,这世上所有的故事本质上都是三幕剧,其他都是三幕剧的变体(根据每个故事特有的气质,将第二幕进行拆分)。那么我们试着用三幕剧的结构来剖析《一次别离》,会得出一个图表(抱歉我电脑用的不熟练):

如图所示,我们可以把《一次别离》分解成三层叙事,每一层都是一个完整的三幕剧独立体。然后,我们可以发现,1号三幕剧向下恰好是2号三幕剧的第二幕。整个2号三幕剧又成为下一层的第二幕。这种类似于套娃的结构,如果你愿意,你的人物关系够多够复杂,你可以一直套下去。分层的逻辑一定要从重要的人物关系出发,而且是越往下越重要,你不能随便一个阿猫阿狗都来套一层。我个人觉得120分钟的电影里,三层结构已经是极限了,并不是说多就好,大部分优秀的电影只讲一件事。而年轻创作者往往就栽在“深度”这个坑里了,恨不得第一部电影就把宇宙讲明白。那么,法哈蒂的故事搞的这么复杂为什么还好看?

答案在这里:

2012年《世界电影》第4期143页

红线上那三个字:复杂性。

复杂就是法哈蒂的招牌。

我们都知道,艺术的终极追求是“简“,全世界的电影大师绝大多数走的都是毕加索的路子,越老越妖,一根线一头牛,看不懂是你的事儿。那么,法哈蒂为何南辕北辙越拍越复杂?首先,我认为任何形式的南辕北辙只要做到极致,都会产生新的艺术效果,甚至达到另一纬度的“简”。其次,他的招牌不是字面意思这么简单,上面那篇文章只提到“复杂性”三个字,其实我认为,可分两个层次解读,第一是叙事复杂性,第二是情感复杂性。达到叙事复杂性类似于织毛衣,相对有逻辑。而达到情感复杂性则难很多,类似于在黑箱中拼图,也是最重要。复杂的动作必然依靠复杂的情感,没有人物的情感打底,人物的行动就是无源之水,表层的复杂性就是花拳绣腿(例如某些靠音效支撑的国际网红大导演,不说了,怕挨骂)。

换句话说,你看到《一次别离》这么复杂的故事,还不厌烦,是因为每个角色都够生动,都有情感,他们充沛的情感纠葛恰好在一个平衡状态上,使角色相互角力,织绘出情感的复杂性。这是法哈蒂高超的技法和天才的创造力共同完成的,缺一不可。我们只能来试着分解一下他的复杂,尽量找出其中的规律来。

看看他在三层三幕剧的每一层分别在讲什么?

第一层叙事,纳德面临法律的惩戒,他需要证明他是无辜的,求生存。这一层是最容易外化的矛盾,类型片惯用元素。同时能带到当下的伊朗社会背景。

第二层叙事,夫妻二人婚姻的分歧,为何要离婚,因为价值观不同,面对这样的社会,一个要逃离,一个要硬钢。什么样的社会?第一层叙事里有。

第三层叙事,女儿泰尔梅试图挽回这个家,她的家怎么了?第二层叙事里有。她真挚的情感影响了父母的情感。父母的情感变化又会影响到前两层叙事。但归根结底,泰尔梅这一层,表露的是一家三口割不断的情感。

如此我们得到这样的分层逻辑:

又复杂,又有序。

每一层都有自己的功能,节奏,表达的主题。

每一层都清晰准确,自成体系。并且能彼此渗透,相互影响。

从社会到个体,从物质到精神,从价值观到情感,都有了。而且有严苛的内在顺序,一定是社会事件在最上层,情感在最下面托底(全片结束时也会停留在最重要的情感层,没有什么比泰尔梅最后的选择更令人揪心的了吧)。这就是法哈蒂的“复杂性”,也是《一次别离》繁而不乱的逻辑。

那么,我们把另一部摆上台面。

我们会发现,主体上是完全一样的套娃结构。只是,第一层更复杂,第三层篇幅略少。并且,一二层主题互有重叠。

第一层拾金不昧事件里,拉希姆一会儿要尊严,一会儿要钱,还要工作。卖金币时上一秒畅想美好未来,下一秒就道德上身(人物的重大转变太过简单了)。这不叫复杂了,这是性格的模糊。

第二层还债事件里,拉希姆面对债主时的又卑又亢,加剧了模糊。还了债,就能得到你想要的真正的尊严,但你却在还债的路上在意自己步子迈的不好看。并且,债主全程参与集资过程就很诡异,给你还钱你就烧高香吧,还嫌人家这钱来的有瑕疵?总之,这一层就是和稀泥,看不出这一组人物关系的发展和逻辑,以及个体的性格特征,还有最重要的:欲望。我们反观《一次别离》里纳德的欲望:我不走,我要改变这里,我永远是对的,我绝不认怂!观众知道他想要什么,才能和他共情。

第三层美好新生活中,女友带给他生活的勇气,才是他计划还钱走出监狱的情感契机和基础。是他上面所有行动的源泉。可是这对人物关系被弃置角落,二人没有对抗,女友对拉希姆的各种做法表现出了微乎其微的反对,而这些反对通通被拉希姆无视。这个男人从上了电视之后就变了,再没有提过共筑爱巢的事儿了。换句话说,这对人物关系其实也烂尾了,也就无法再提供地基的支撑了。

人物情感无法支撑,导致人物行动线模糊,行动线模糊导致三个层次中主题重叠不明确,主题重叠导致叙事的复杂性受到影响,就好像汽车变速箱齿轮乱了。叙事复杂性乱了,会遮盖住仅存的情感基础。法哈蒂的剧本向来都是精密仪器,一处乱了,处处乱。

归根结底,在《一个英雄》问题连成的闭环中,谁来背锅?我觉得恰恰正是法哈蒂过度追求叙事的复杂性,轻视了情感的复杂性导致的。情感的复杂性需要天才的创造力,例如别离中纳德一家三口,就在情感的强度上远强过英雄中的拉希姆和女友及儿子的组合。而复杂性这件事,我们需要辩证地看,有些故事适合复杂,有些故事不适合。如果你发现有些角色即便删去,故事依旧成立,那就有问题了。最恰当的状态,应该是每个故事都找到自己最独特的结构和气质,高于类型化模式,这才是电影最大的魅力。这一类故事中,我个人觉得《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就找到了比较匹配的结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拿来横向对比。

这世上没有什么成功学,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套娃这一套好不好使,不知道。我只知道强行照搬一定会有问题。

六.情境设计的惯性

最后,说点零碎的有的没的。有没有一些画面,或是一些角色的状态,或是一句台词让你觉得似曾相识?

道德的困境

《一次别离》

《一个英雄》

孩子面对质询

《一次别离》

《一个英雄》

武戏的场所

《一次别离》

《一个英雄》

或者,这最经典的一幕:

《一次别离》

《一个英雄》

结语

我带着批判和调侃的心态去找以上这些图,却在寻找的过程中再次动容。以至于此刻已失去了批评的心情。

抛开与前作的对比和不知详情的抄袭案,《一个英雄》依旧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只是珠玉在前,瓦石难当。十年后的今天,《一个英雄》的出现让我重新审视十年前《一次别离》的伟大,让我再次赞叹法哈蒂在技法和创作直觉上达到的一种独特的契合高度。同时它也证明,天才的作品是无法复制的。

虽说所有伟大的作家终其一生都在讲同一个故事,以至于我们会看到同一种语法,同一种视听,甚至感受同一种情感体验。但我还是盼着能看到他下一部,有新的天才出来。

2012-2022《一次别离》上映十周年了。向法哈蒂致敬。

 5 ) 在社交媒体上留下道德污点的人,如何走出无形的牢笼?

伊朗大师级导演阿斯哈·法哈蒂的新片《一个英雄》,是今年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中备受期待的作品之一。

首映礼上,当导演及主演进场时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法哈蒂眼泛泪光,非常谦逊的将手放在胸前,对观众的支持表达了感谢。

影片讲述了男主人公拉希姆因无法偿还债务而入狱。他期待着与女友、姐姐和患有语言障碍的儿子重聚。在两天的假释期中,他的女友在街上捡到一个装着金币的手提包。如果把金币卖掉,也许能有足够的钱来说服债权人免除债务?然而当金币的价值低于他们想象时,拉希姆决定张贴告示,把金币物归原主。

拉希姆所在的监狱正因囚犯自杀丑闻而苦恼,正好利用拉希姆“拾金不昧”来拉一波好感。他们联系了电视台来做宣传,拉希姆成了“一个英雄”。某慈善基金会闻风而至,为英雄筹集资金。他们将拉希姆结巴的儿子推到台前,赢得了公众的同情。在伊朗,如果债权人决定撤销起诉,欠债人就可以获得自由。

舆论导向让拉希姆的债权人大为恼火,他不明白为什么欠钱的人成了英雄,而他想要回自己的钱,反而被认为是不近人情。慈善机构为拉希姆推荐了一份工作,如果有了收入,他离自由幸福的生活就又进了一步。然而持怀疑态度的公职人员要求拉希姆提供证据证明丢包的女士真实存在。当拉希姆找不到那位女士,他的女友自愿假扮失主,为拉希姆作证。事情越发失去控制,拉希姆的自由之梦,终是渐行渐远。

曾凭借《一次别离》和《推销员》包揽两次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和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的法哈蒂,再次深入伊朗社会生活,通过一个欠债人挣扎着获取自由,却无意被迫陷入道德困境的故事,来表达他对伊朗社会现状的思考。

《一个英雄》的新意在于,把一个电视屏幕上的“英雄”放到社交媒体滤镜下去检视,不同群体为了各自的利益,操纵和扭曲着现实。结果就是模糊了“清白”与“有罪”的界限。

观众得到一次沉浸式体验,每个人对电视及社交媒体观点的异同,决定了其对影片的态度。在伊朗,社交媒体是一个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地方,它不由政府控制。然而电视不同,出现在电视上的人,言行通常站在政府一方。法哈蒂用他最擅长的冷静观察,现实主义却不乏精心钩织悬念的风格,让我们深深沉浸于伊朗的社会价值观中。

社会新闻报出的好人好事,事后在社交媒体上爆出负面消息的案例不绝于耳。渐渐的,对所有信息的真实和权威性都持有一丝疑虑,成了人们接受信息时的一种本能。没有人是完美的,观众对拉希姆的怀疑起起落落,形成不断变化的灰色情感地带。

例如影片中,导演刻意埋下一个疑点:为什么拉希姆登寻物启示时要留下监狱的电话?

如果他留下姐姐家的电话,甚至直接把包交给警察,都不会有后面的故事。

捡到金子后的第一反应是去金店问价格,导演一开场就告知我们,拉希姆对用金钱换回自由的渴望。然而金子不够,拉希姆才说服女友,物归原主。他留下监狱电话,真的没有私心吗?

然而即便有私心,能代表他的行为不够诚实吗?这恰恰也是导演对人物塑造的精巧之处。

拉希姆患有语言障碍的儿子也是本片一大亮点。他是唯一永远站在父亲一边,选择无条件相信他的人。然而这份纯真和弱势,在慈善机构和监狱的眼中,是最好的棋子。拉希姆也终于意识到,绝不能为了证实自己的清白而把儿子推到舆论的中心,因为任谁也经不起这洪水猛兽般的一番折腾。

影片最后拉希姆反复强调,他在乎的只是“荣誉”。然而在社交媒体上留下道德污点的人,要如何走出这无形的牢笼呢?

首映礼上,饰演拉希姆的演员阿米尔·扎迪迪本人帅气挺拔,完全看不到影片中被生活折磨的筋疲力尽的拉希姆的样子,可见其演技之优秀。导演法哈蒂以他的睿智、谦逊及对伊朗社会现实的忧虑赢得了观众的尊敬。首映结束后,影片获得了持续4分钟之久的掌声。身处现场的我也倍感激动,不知不觉中拍红了掌心。

《一个英雄》最终斩获74届戛纳评审团大奖。

 6 ) 道德的死结

拉辛从狱中保释回家,女友拿出自己捡到的包告诉他可以用金币换钱还一部分债。但金价贬值和债主的还清要求让他决定寻找失主另辟蹊径。她发表了告示留了监狱电话,也没有意外的找到了失主且出了名。监狱用他来宣传,媒体大肆报道,基金会为他颁奖筹款找工作。新工作的员工要他自证换金币是真的,但拉辛却找不到失主作证,无奈选择了撒谎让女友假扮,但却被一条短信毁了。拉辛再次找到债主,却被监控拍到和女友一起,彻底成了撒谎的人,要回到监狱。二人决心继续求助基金会换取名声,监狱尝试将拉辛语言障碍的儿子推出来换取同情,但拉辛不同意,他还是回到了监狱。

伊朗电影总是用镜头去抓住自身的一些现实问题去呈现,法哈蒂尤其擅长去展示一些关于平民的伦理问题。这一部也同样的向观众提出了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拉辛难道是不该还金币做个好人吗?他到底是哪一步做错了呢?诚然拉辛绝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好人,更有甚者如债主所言“我毕生做守法好公民还花钱替他还债,如今我想把他欠我三年的钱要回来,还成了我错了,他倒是得了奖状?”我看到这部分的瞬间作为旁观者甚至无法给出一个答案。改过自新值得一个奖励,但这个奖励是否对从未犯错的人是个惩罚呢?

道德的标准本就在每个人心中,而人与人之间成长教育环境等所带来的巨大差异使道德的标准变动范围极大。拉辛还了硬币,但因有前科和无法证明最终还是被定性为大骗子,这样的引导下我如何相信他以后还会成为一个好人?而如果对于本该做的事过度表扬,甚至加入了媒体和机构去渲染,是真的会让社会变好,还是寒了更多人的心?后半段的各方辩论简直精彩,大家都各怀鬼胎的遮掩和争论就知道,在利益面前,好像并没有绝对的好人,但大家却又要求做了一件好事的人是个完美的榜样,既可笑又可悲。

该片在我心里敲了一个巨大的警钟,余韵绵长,也始终找不到答案。

 短评

脚踏剧本祥云,现实主义一路开挂的法哈蒂不光瞄准身处民法刑法不分、政教合一的伊朗社会底层小人物的道德困境,还把子弹扫向监狱(法制)、电视(传媒)、慈善基金会(公共事业)。这盘野心大棋直冲冲地把粉饰为天堂的伊朗国家行政机器死板教条、明哲保身的弊端射击得千疮百孔。你以为那是展现英雄的尊严,其实只是被贩卖怜悯的道具。洞悉一切的孩童结巴口吃,寓意内心明知所有的民众迫于体制只能难以启齿。

9分钟前
  • 科林
  • 力荐

阿斯哈·法哈蒂的故事俨然已经有了自己的个人标签,也搞不懂这是他的桎梏还是他愿意一以贯之发扬光大的特色;一个英雄在我看来就是讽刺,在我看来只是一个垃圾。在法哈蒂为了经营他的道德困境,需要塑造影片中所呈现的男主角的模样,然而这及其片面,因为只要呈现更全面的男主之后,这个故事就难以成立,这是法哈蒂的诡计,但是这会让观众难以接受这个故事。男主为何离婚?男主负债的具体原因?他的女友为何愿意这样对待男主?哪怕就是法哈蒂呈现的男主,其实也及其矛盾,一下子是个道德洁癖,一下子却出口成谎。一切为了故事能够顺利进行,其实磕磕碰碰,令人厌烦。

1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Too much drama for me. 到了后面,才意识到最开始的才是最单纯的影像,而我们已经无从想起,意识模糊了。多处新媒介的介入。在法哈蒂这里,真相的表达是一种口吃。说点题外话,法哈蒂真的是最可以拍大陆题材的人。

15分钟前
  • 吃查3000
  • 还行

3.5;剧本是典型的法哈蒂式层层缠绕,承认过于drama之余,也不得不佩服他写故事的能力,将一个涟漪引发另一个涟漪的动荡编织得密密实实,观众能很直接地感受到设计文本的刻意与用心——但这也正是他独有的个人风格吧,且将此矛盾冲突的风格渗透到群体人物的架构中,还是适切的。一个并不完美的小人物如何踏进由私心、公权机关、民众、媒体共筑的光环,最终在谎言的幻景中崩塌,唯一能保住的唯有面对口吃儿子的羞愧——道德再次发生作用,他也将再次踏进新一轮的道德困境。

1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法哈蒂的道德困境这次不太灵,起码企图失主能够给予一定报酬的初衷就不太有说服力,而且对法哈蒂来说,当道德困境脱离了宗教就很难做出深度了

22分钟前
  • Mr. Lei
  • 较差

被无奈粉饰的高尚,被无端揣测的善意,依然是法哈蒂式的道德困境,循序渐进的几番波澜将观众拉进源源不断的漩涡。ps:怀念设拉子的风景,好想再去次伊朗。

25分钟前
  • Captain_C
  • 推荐

稳定发挥的法哈蒂。没有好人坏人,只有陷入道德困境的平凡人。从小小的拾金不昧事件扩散出层层涟漪的戏剧性。接地气的剧本让人感叹:我们每天发生那么多社会新闻,国产编剧却永远只会写鱼子酱法拉利...

2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tag:伊朗,2021,戛纳。2021戛纳评审团大奖。虽然法哈蒂真心不懂社交媒体(推荐法哈蒂看看《不要抬头》……),不过剧本还是挺扎实的,写得最好的两个点,一是众人“慷他人之慨”式的逼债权人撤诉,二是父子那段致敬《偷自行车的人》。不过剧作上问题也很明显,跟《一次别离》比还是差点意思(不过这次最大的一个进步是,终于没再隐瞒关键信息了)。法哈蒂写得最好的还是中产故事。给评审团大奖就略有点过誉了。

2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典型的法哈蒂式故事,被环境绑架的老实人甚至没办法证明自己的“善行”,故事中营造的惨和虚伪突出了整个社会情绪,对留言的偏信体现对政府部门的不信任,以及热衷于批评他人道德的现状,同时也是对自媒体的一次批判,小人物没办法决定自己要成为什么,一个英雄、一个工具或一个坏人

33分钟前
  • 理易封
  • 推荐

比较普通了。

34分钟前
  • 心生
  • 还行

剧本实在是太精彩了!一个不算谎言的谎言,慢慢的累积,不断用越来越大的谎言取掩盖,直到无法挽回。一个英雄,被不断地裹挟,失去了一切,回到了狱墙之中。无法将错误拉回是多么无力地一件事,果然还是应该足够真诚,因为它无坚不摧。

35分钟前
  • 倚风帘
  • 推荐

#cannes第二场# 法哈蒂熟悉的题材,室内+家庭+社会批判+罗生门事件。要表达的线太多反而失去了重点,给人一种非常混乱的感觉。 ps中间儿子哭的时候,枕头上出现金棕榈标志,这渴望赤裸裸…

39分钟前
  • Ducournau
  • 还行

3.5。典型法哈蒂式道德困境,刚看完本来觉得剧本还是很扎实的,但是一想到自己前半个小时几乎完全睡过去直到电视采访那段才清醒,却又好像没有影响对故事整体的理解,这就有问题了

44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不是法哈蒂第一梯队的电影,更像是《推销员》《过往》这个档次的伦理片,主角依然是道德困境中无法自拔的伊朗人。题材不够新但娓娓道来的叙事以及起承转合都十分精准,演员调度也厉害,这片里小男孩又是个大杀器。法哈蒂的《伊朗道德困境百科全书》感觉又因此片多了一卷。

4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2.5 很常规甚至完全套路化的法哈蒂式叙事,几乎是对《一次别离》的一次复制(甚至最后一个固定长镜头的调度设计逻辑都一模一样),流畅的手持调度保证了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的投入程度(所以是“好看的”),但却又能意识到强烈设计感(工具角色和顺拐情节,回看《一次别离》几乎每个主要角色都是有层次的,到了这一部除了男主全是纸片人),失去了“道德困境”应有的现实重量。当然更重要的是,当一个创作者开始为了电影节和市场而创作时,就真的很难respect了。

5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较差

这不就是很标准的法哈蒂电影嘛,他的电影 纪实的题材,线性的叙事,悬念的氛围肯定是要有的,然后第三者的闯入也是要有的,人物肯定是要说谎的,而且还要为了圆谎编造出另一个谎言。最后人物肯定是要面临两难的道德困境啦,然后在主角依旧处在困境之中,而你看得正起劲的时候电影戛然而止,完美嘿嘿。

55分钟前
  • 花茶
  • 还行

肯定是法哈蒂最好的作品之一。剧作完整无缺、环环紧扣,坍塌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既是一出社会剧、道德剧,也是关于伊朗官僚机构、社会信任、信仰分化的全方位展示。于法哈蒂而言,审判者不再是法官、体制甚至真主,而变成了大众。后真相不仅是对观者的考验,也是对经验者的考验,如何在不完美并被无限放大、扭曲的人生中,抵达一种真正的道德,法哈蒂有他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57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为市场的作品,设计感太强了,人物面临道德危机可以,但前提是需要观众的共鸣,这部电影只让我看到一个贪便宜懦弱的性格。

60分钟前
  • Christian
  • 较差

细枝末节的片段里依然能感受到法哈蒂讲故事的张力,人物无意被迫陷入道德困境。但整体下来还是冗长到几度令人昏睡过去。

1小时前
  • 十二辰子
  • 还行

当有些品质已经丢失很久的时候,我们看谁都像傻子。

1小时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