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1988

剧情片大陆1988

主演:巩俐,姜文,滕汝骏,钱明,陈志刚,计春华

导演:张艺谋

播放地址

 剧照

红高粱1988 剧照 NO.1红高粱1988 剧照 NO.2红高粱1988 剧照 NO.3红高粱1988 剧照 NO.4红高粱1988 剧照 NO.5红高粱1988 剧照 NO.6红高粱1988 剧照 NO.13红高粱1988 剧照 NO.14红高粱1988 剧照 NO.15红高粱1988 剧照 NO.16红高粱1988 剧照 NO.17红高粱1988 剧照 NO.18红高粱1988 剧照 NO.19红高粱1988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31 08:44

详细剧情

  该片改编自莫言1986年发表的两部中篇小说《红高粱》和《高粱酒》。因为一匹骡子,“ 我奶奶”九儿(巩俐饰)的父母要她嫁给一位拥有一座酒坊的50岁麻风病人。九儿乘坐花轿出嫁时,在途中被一名强盗拦截。其中一名抬轿男子余占鳌(姜文饰)打退了强盗,九儿因而和他开始相互喜欢。3天后九儿回乡探望父母 。抬轿男子突然从高粱田里冲出来,抢走了九儿。他们在高粱田野外交合。九儿回到酒坊的时候发现麻风病的丈夫死了,“ 我奶奶”撑起李家的烧酒作坊,不久余占鳌正式成为 “我爷爷”,并独创酿制好酒十八红的方法。抗日战争期间,“我爷爷”和“我奶奶”连手谱写了一曲悲歌。

 长篇影评

 1 ) 《红高粱》:原始生命力的崇拜

《红高粱》:原始生命力的崇拜

范达明


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常有人提起,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
——影片《红高粱》开始的一段旁白

                        

《红高粱》给我的总印象,集中到一点,就是充分地全力地表达了影片作者对原始生命力的崇拜。这是一部带上张艺谋强烈主观意念的影片,应看做是一部较典型的作者电影。

在《红高粱》中,张艺谋对原始生命意志、生命力之不可抗拒的赞颂与褒扬,堪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极致,达到了几成精粹的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一种五体投地的崇拜境界了。

首先是对性的神力的崇拜。在“颠轿”一场戏中,从表层来看,它是偌多抬轿的粗野壮汉对花轿中一位红装红盖头新娘的戏谑式恶作剧;但从深层来看,它既是几条赤膊壮汉面对新娘九儿的魅力所萌动的性的潜在欢悦与渴望的自发宣泄,又是对九儿面临不合理不人道的两性结合却又爱莫能助的悲凉、怨愤之情的自发发作。而惟一能使这一载歌载舞的“颠轿”迪斯科从疯狂的顶点戛然而止的神力,不是别的,正是轿中九儿的几声哽咽的啜泣声。编导在这一情绪与节奏的转变点中,把这群粗野壮汉内心合乎人伦天性的美好性灵洞悉与烛照出来,是影片开始首先打动人心的点睛之笔。这一节奏休止造成的情绪落差,确定了九儿在野汉们心中实际占据的真正神圣的地位,是影片对性的神力崇拜的一个明证。而在这群抬轿壮汉中,又惟有“我爷爷”余占鳌,以其更加强烈的受性的神力驱使的生命意志力,敢于把自己内心的骚动与渴望一一付诸外在的实际行动——比之于其他壮汉,余占鳌确实高出一筹,是名副其实的独占鳌头——凭着九儿曾给他的一个美目顾盼,以至于接踵而来的杀夫、劫妻乃至高粱地里的交欢野合,都成了一桩桩不再是施暴施恶而是全部顺理成章的一揽子“仁”事美差了。这里的“仁”,不能以狭隘的法的定律为准绳,而必须从更加宽泛的自然与原始的生命定律——种的良性繁衍与发展、种的优胜劣汰中去寻找;而这里的“美”,自然是进行了艺术的选择与渲染的电影美(如略去了“杀夫”的直接描写等等)。当银幕上展现九儿痴迷地后倾倒地的诗一样朦胧的近景,余占鳌跪在那方倒伏高粱空地上的呈红色“大”字状展开的九儿身前的俯瞰大远景(这里干脆是一个宗教式性崇拜、生殖崇拜的肃穆仪式了!)以及逆光中红高粱影影绰绰在丽日和风中摇曳的动态空镜,可说是把影片对原始生命力的崇拜在此情此景以及情景交融的铺绘中推到了艺术美的制高点——不过反观影片,张艺谋实在应当在此处把文章的浓度做得更足一点,以使这一“天作之合,地成之美”的红高粱地交欢场面,华彩乐章般地达到更其神圣化的境地!

其次是对死的神力的崇拜。在《红高粱》中,张艺谋要展示我们的人生图景是:这些十八里坡人,他们男欢女爱,活得自由自在,活得痛痛快快;而为族仇国耻,他们也一定奋起抗争,报仇雪耻,哪怕是为此而死——而死,也是要死得自由自在,死得痛痛快快!生死爱恨之两极,相反相成而一致。确实,这些人说死就死,那个李大头、那个冒充“秃三炮”的路劫者等等,似乎是死得那么容易、那么轻松又那么无声无息。这里自然不是指这些消极意义的死。而那些有积极意义的死、那些为反抗外族入侵而就义之死——无论罗汉大叔还是九儿乃至“秃三炮”之死于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与炮火之下,都成为壮烈牺牲之死、震慑人心之死!为此,张艺谋在影片中不惜让人接受血淋淋的感官刺激,并让牛的被屠宰与人的被屠宰之均成牺牲做了强化对比。对此,我们当不能表面地视之为在对“牺牲”一词做其概念本义的训诂图解,而是内在地在隐喻牛的牺牲与人的牺牲之不可同日而语。影片的结局使嗜血成性的日本侵略者明白:牛是在沉默中被屠宰而成牺牲,人则在爆发的反抗中成就自己的牺牲,并将与屠宰者同归于尽。这一表现,也最终成为了对死的神力的证明。

第三是对酒的神力的崇拜。被美其名曰“十八里红”的高粱美酒,其品格在被重复唱过两次的《祭酒歌》中得到了最高的褒奖:“喝了咱的酒,滋阴壮阳口不臭……喝了这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而余占鳌正是在一醉方休的酒的神力中,把自己同九儿在高粱地里的私情一吐为快,并在十八里坡人中自古至今传为美谈的——红高粱酒的神力,就是十八里坡人的狂放不羁的神力;红高粱酒的品格,就是十八里坡人的自由自在的品格。一四七,三六九:九儿,这个十八里坡的惟一女性,不正是在她入主十八里坡酒坊为掌柜的那一刻,向酒坊众伙计们第一次宣布了自己的小名就是“九儿”(酒儿)吗?酒与人,其神力与品格之所以一致,就因为两者都诞生于红高粱地。十八里坡人以酒为氛围,十八里坡人以酒为依托;酒弥洒在十八里坡的人群中,酒成了十八里坡人调节与强化人际感情关系的催化剂。说穿了,影片对酒的神力的崇拜,就是对十八里坡人的神力的崇拜。

《红高粱》以对性、对死、对酒的神力的崇拜,表现了对人的本性中最基质的精神源泉——原始的生命欲望、意志即生命本质力量的崇拜;它在影片中得到了摧枯拉朽、恣肆汪洋的充分展现,使影片不同凡响地“游乎逍遥放荡纵任变化之境”1。这是当今中国影片的一次破天荒的尝试与探索。我认为,影片得以在国际影坛赢得共鸣与一致喝彩,正是在这一点上;它断不是用“愈是有民族性就愈有世界性”一言所能概括的。


注释:
1 借用王先谦对《庄子·大宗师·八》之“(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途(乎)”一句所做的译文。


1988年4月3—4日写于杭州
2005年6月29日录入电脑
原载《银幕天地》1988年第6期(总112)第8、32页



[相关链接]
影片信息
荣获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1988年2月)
西安电影制片厂 彩色宽银幕故事片

编剧:陈剑雨、朱伟、莫言
导演:张艺谋
摄影:顾长卫
主演:巩俐、姜文、滕汝骏、计春华、翟春华、刘继






                                       
                                       






 2 ) 说说《红高粱》

1988年5月,柏林上空的一声霹雳,撕破了西方人对中国电影所持的蔑视与迷幻。《红高粱》为中国电影夺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级大奖——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金熊奖,可以说,它是中国电影的高峰,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高峰。在这里,我想谈谈《红高粱》,从而说说它所能代表的中国艺术的精神。
影片以红色为主基调,利用色彩本身对于人的视觉的美感效应以及色彩的象征意义,勾起人们丰富悠远的联想,充分调动了观众的审美体验。“娘,娘,上西南,高高的大路,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我”父亲高亢童稚的声音回荡不绝,碰得高粱棵子簌簌打抖。在剪破的日影下,“我”爷爷牵着他的手在高粱地里行走,三百多个乡亲叠股枕臂,陈尸狼籍,鲜血灌溉了一大片高粱,把高粱下的黑土浸泡成深红的稀泥。血色夕阳,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的血海。奶奶安详地倒在血泊中,高粱齐声哀呜,慷慨、悲凉。太阳被暗红色的血抹成深红,红色的太阳燃烧着,世界都是红色……我沉浸在极度的美的感觉中,久久不能平静。这是电影《红高粱》的结尾,是影片最富有形式感的部分。有人认为它太过于形式化,其实不然。这样的红,代表着大爱大恨、大悲大喜、大彻大悟、大执著、大解脱,这是中国艺术雄浑壮丽的“境界”之美。同时,这种独特的美感形式和艺术风格,也构成了中国艺术的精神气质。就像影片中热烈而淳朴的鲜红,就像云门《水月》的静谧,就像阿炳《二泉》的凄婉,就像太白“飞流直下”的豪迈,无需多言,一看就是“中国制造”,一看就是中国精神。
在《红高粱》这个联系三代的以过去时回叙出来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个未来意义的人格,是一种人格理想,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影片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因此.摆在观众面前的作品不是一个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对一个世界的生命的理想。这种理想就是在那具有“太阳崇拜”的神话中。《红高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农民的影片,它的视角已从传统的对土地的礼赞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故事的超常特点决定了叙事的非现实性,故事的地点也被淡化。在影片中甚至淡化了社会最基本的结构——村落。影片中的所有叙事元素与视听元素都在为这种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风格服务。这是张艺谋的一种风格,也是中国艺术的一种风格。淡化社会,突出情感,这是中国艺术的情感性精神,它着重表现中国人深厚的情感与人格感染力,表现真实的灵魂。艺术生命的核心是灵魂的真实。没有真实的灵魂,就不可能有真实的艺术。就像中国的山水画,重在写意,画家即便站在同一角度也无法描摹出同样的意境,境由心生,心中的意境不同,笔下就有不同的景色。
电影中还有一些颇具原始状态的情节,比如“颠轿”——一群赤膊光头的汉子抬着个漂亮的小媳妇,再加上几段俏皮粗野的歌词儿,颠傻了所有观众;“酿酒”——完整地虚构了一套祭酒仪式,同样编造了一段“酒神曲”,还有“剥皮”“日食”等,强烈地震撼了当时的中国电影界,并引发了随后拍摄民俗电影的热潮。实际上,影片对民俗文化的阐述带有很强的虚构性,曾被许多人斥为“伪民俗”。 很多人说,张艺谋就是为了要迎合外国人的胃口,甚至有人说他这是在丑化中国人,让外国人认为中国人是愚昧落后的。或许,它们真的满足了别人的窥视目光,但谁也无法否认,这些“伪民俗”就像是图腾,象征着民族中最古老的东西,象征着原始生命力的张扬,唢呐、花轿、高粱地、剪纸、年画、酒篓子、肚兜以及黄土地尽处的血一样的红太阳……它们被最大程度地赋予了生命、生殖、情绪、梦想等等的一切,对生命的美好以及繁衍生息的追求,从来没有这样凝重地张扬过。这些“伪民俗”与剧情结合得如此完美,即使是那些“真民俗”也不曾做到过。
这就是《红高粱》,以历史、民俗和浓重的民族性色彩作为表现形式,倾注民族人格和民族精神,将形式与精神二者紧密而完整的结合,我想这也就是中国艺术的精神。

 3 ) 高粱地里的红色生命史诗——评《红高粱》的红色意象

张艺谋的处女作《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他沿袭了原著中对人性的描写和乡土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并且充分地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诗意性的个人表达,将影片的诗意性发挥到了极致,编奏了一曲中国农村大地上,关于生命,关于人性的狂野史诗。

影片中的红色具有极强烈的风格化特征,富有深意,完美地体现出身为第五代导演的张艺谋对影像风格化呈现的偏好,它们的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都十分明显,将影片渲染得十分诗意,狂野,悲壮,阳刚之气溢满整个画面,给观众以心灵上的震撼。这也为张艺谋建立个人影像美学奠定了基础。下面,我就来分析一下影片中红色的内涵和特色。

红色是一种意象,意象在具有史诗气质的电影中颇为重要。影片中大量的红色事物分别象征着:原始的生命力、九儿与余占鳌的爱情和情欲、对家园土地的热爱和牺牲。在这三者中,原始的生命力是整个颜色意象的根源,因为有了最原始的生命力,在生命本能的原始驱动下,才发展出了情欲,才产生了爱情,也是为了种族延续的需要,以余占鳌为代表的高密汉子们才会勇敢去反抗日本兵,才会有了这么一个发生在农村大地上的血泪斑斑的故事。 余占鳌是典型的原始生命力的代表,他以一位光着膀子的轿夫出场,裸露的上身赤红红的,显然他经常在烈日下劳作,精力旺盛,豪放洒脱。影片里的高密白天总是阳光灿烂的,傍晚夕阳会将天空染成鲜红色,余占鳌就在这种环境中生存,挥洒着自己的汗水、情感和欲望。炽热,干燥的环境赋予他一种旺盛的生命力,环境中显露出来的红色和余占鳌的肤色相呼应,体现出颜色不仅交代了人物生存的环境,而且还因为其是环境的一部分可以塑造人物个性,为人物的命运走向作暗示和铺垫,他必将走向与世俗斗争,与侵略者斗争,去延续他个人血脉的道路。

九儿与余占鳌的爱情虽然令人唏嘘,但绝对是令人感动的,他们的爱情没有多浪漫,但却充满力量。九儿与余占鳌的初次接触,是跟她穿着红鞋的脚有关。在东西方文化中,女人的脚都是男人迷恋的对象,它是性的隐喻,象征着男性对女性的欲望和对肉体的想象。那么当余占鳌抓住九儿穿着红鞋的脚,双眼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看,然后慢慢把它塞回轿子里,更是增添了这股性暗示的意味,为后面两人在高粱地里野合做了铺垫。而这次野合,穿着大红棉袄的九儿逆着光倒向地,绿色的高粱群里,她变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色,突出了这次野合的意义在影片中十分重要的,它正是两人之间充满力量感的爱情的有力证明。

如宗教仪式般的野合

九儿从头到尾身穿红色系的服装,她在与余占鳌结婚之前,上衣是鲜红色的大棉袄,代表着她的欲望和不肯屈服,暗示着她内心想挣脱父亲和李大头对她的控制,十分挣扎痛苦,渴望能够自由地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与余占鳌结婚生子后,她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安康,上衣就变成了浅粉色,这代表着她内心的宁静平和,能够过上安稳日子,自然不再像以前那么倔强,成为了一个贤惠温柔成熟的妻子和母亲了。而当她得知罗汉大哥被害后,却仍然是第一个站出来提出要报仇的人,虽然她还是穿着浅颜色的衣服,但她的锐气并没有被削减任何一分,浅颜色的服饰反而更反衬出她的坚强,果决和敢爱敢恨。因此,红色服饰见证了九儿的性格变化,颜色就代表着人物性格,但无论红色的纯度,明度如何改变,它始终都是一种红色调。仿佛如同九儿本人,她身上最本质的东西没有改变,那是对生活似火的激情,对爱情最执着的追求,是骨子里的正气。

被迫结婚时
与余占鳌在一起后

日本人来后,影片的红色就多了一股浓厚的悲壮沧桑的意味,红色不仅仅代表着生命,也代表着危险和死亡,但更多的是代表一种人性光辉:热爱家园,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牺牲。张艺谋经过前面两重红色意义的表现,已经将人物命运的铺垫做足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红色升华到最高的艺术境界上去了。如何升华呢?一切答案都在结尾中。余占鳌拉着儿子站在血泊中,这两个在一场乱战中,仅剩的幸存者,抬头望向虚无的远方,一切都变成了红色。在这里,红色的饱和度大大提高,浓烈稠密,还带点黑色,像血一样殷红,已经完全不真实了,然后天空发生了日食,原本天空应该完全黯淡,但画面反而变得更红,红色侵蚀了一切,就如同黑暗侵蚀了光明,压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导演营造了一种魔幻又超现实的意境,令观众畏惧又着迷。因此,这一场景可谓充满了沉重和压抑的气息,但如果仅限于于此,就尚不能称作升华。这段场景表面上是对人之生命力的一次打压,一次毁灭,但导演实则想通过如此夸张和极端的色彩表现,来制造出一次生与死的碰撞,突出强化两者之间的对立感,表现生命的可贵与顽强。上文提到过余占鳌的命运走向,那么在这一场景中,这个人物弧线到达了最高峰,从肤色的赤红色,最后到全身满脸的殷红色,象征着人物从平凡到伟大。他在这部影片中的结尾迎来了他人生的最高潮,生命的价值意义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止。

最后的一个镜头里,原本绿色的高粱变成了真正的红高粱,正是照应了影片片名,遍地的红高粱迎着风摇摆,生机勃勃,旺盛无比,它们象征着生长生活在那片土地的人们,体内永远流动着生命的血液,虽然其中有些人已经死去,但还是会不断有新的红高粱长出,只要家园不灭,每个个体的生命力还在,民族就不会灭亡,个体的人生未来和民族的未来都必将红红火火。至此,影片在一个最诗意最魔幻的镜头下结束,张艺谋也将这部电影的色彩运用到了极致。

张艺谋通过对红色的运用,诗意地将他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传递给观众,开启了一场中国电影史前所未有的由色彩引发的心灵体验,也开启了第五代电影运动在电影美学上的革命。从此,色彩运用,成为了张艺谋一个最突出的个人影像风格的标签。

总而言之,对红色的创新运用确实是《红高粱》中最突出的美学成就,因为它创造了一段生命史诗,一部旷世奇作。其实,最重要的是,红色对于中国人来说,归根到底还是民族精神的一种古老而原始的象征,而《红高粱》就是一部用红色来将个体生命关怀上升止家国关怀的经典之作。

 4 ) 犹如印象派摄影展,不如直接看莫奈日出印象

名字一直都听说,但没有看电影,现在终于看了,然后终于失望了。
电影整体上来说就是一个中国民俗风景展,缺少真正的电影内容,这让我怀疑张艺谋到底懂不懂得拍电影,整个电影缺少真正打动人心的故事和情节。只是一张绚烂而单薄的面皮,很显然,这面皮对外国人来说实在是太新鲜了,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获奖。但从根本上,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经典片。关于优点,我就不打算说太多了。但缺点是我这里重点要说的,就在于还没有小说优秀,当然演员都很给力,只是导演,总喜欢搞这些虚头八脑的东西。对观众来说,要看的不是摄像展览,如果是这样,不如直接看印象派绘画,莫奈的日出肯定比你的更美妙,我们看的是什么?是真正能让自己哭或笑的东西,然后在欣赏中得到心灵的释放。但是这电影中,我们没有看到。我们只是作为一场热闹看下去。很多东西都碎片拼贴在一起的,不够完整和流畅。而且抬花轿这一段也实在是太长太罗嗦。我不是大学教授,也不是哲学家,从中实在看不出什么深刻的意思,所以不要跟我谈深刻。在各种高深的影评推荐下,仿佛这是中国最牛的电影。但看了感觉远没想象的好,说实在的,不如《应召女郎》触动人心。有人说,这电影最精彩的就是中国符号。其实,很多中国符号也是虚构出来的,未必就是中国特色,比如 拜酒神一段,就显得故弄玄虚、很虚假。当然,如果从画面角度来看,还是比较独特的,但是从故事和心灵触动点上来看,就缺少了张力。莫言的小说我是看过的,电影把小说故事抽空了,想当年看小说的时候的激情和心灵触动 在电影中都没有了,只剩下了形式主义。故事也不完整,都是点到为止。
也许,红高粱是一个好片,只是不适合我的口味。
张艺谋用影像绘画,而且有抄袭印象派的重大嫌疑!!如此而已。
有人说——该片表达了对爱情的顶礼膜拜,以及象征了侵略对人性的践踏。
我认为,这种看电影的观点,非要往哲学上扯,其实是犯了知识分子的欣赏臭毛病,他们丧失了看电影的内心直觉力。
按照这种思路,很多人看AV也看出很多深刻思想,男主角猥琐丑陋,女主角纯真性感,象征冷漠的现实对理想的强奸!悲观主义之大成!隐喻了整个世界的绝望本质。哈哈,果真如此吗?实在有趣极了。
还有人说——张艺谋的电影记录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看到这一点,我汗。
张艺谋只是从形式主义上来摘选了几个文化符号,事实上,他根本没有触及文化内核。
就好像一个人拿着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说:看!这就是传统文化!
事实上,那只是传统文化的道具和外壳。灵魂不在青铜器上。
总之,这部电影就像一个草稿,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好了,就说这么多了。

 5 ) 红高粱

艺谋的《红高粱》这部电影是最近看的,对这部电影感觉尤为深刻。这部电影是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改编,它以前获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1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第5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故事片真实新颖奖,第35届悉尼国际电影节电影评论奖,首届摩洛哥马拉卡什电影节导演“大阿特拉斯”金奖,第16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广播电台青年听众评委会最佳影片等众多奖项,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开山之作。

 6 ) 红高粱:那片地里的十九岁

伪造帅导大作时想起件事儿。电影“青红”别名“我十九”,海报问“你19岁时有没有那个”,而“红高粱”里“我奶奶”是十九岁过门,算虚岁的话,1987年落生的红高粱,今年又正好芳龄十九。

十九岁的中国电影。

截断百年沧桑,第五代中国导演坚决地改变了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1988年,柏林,金熊奖颁给一部符号感强烈的作品——红高粱,红色中国的电影首次在全球四大电影节中获奖,自此一发不可收。

那年我们矿山的厂子里没有像样的电影院,职工俱乐部能放,空间有限,最后用头顶上安了大锅的的差转台把片子播到宿舍区千余户电视机上。破频道死活调不清楚,一会儿是雪花一会儿没声音,而懵懂少年的我已经能看懂电视里的译制片了,那次没头没尾的观影今天想来竟然完整而清晰。

厂子放红高粱是众望所归的结果,因为之前相当长的时间里它一直是叔伯们的谈资。说是红高粱在县里已经放了,有人看了,根本没有什么三级和剥皮的镜头,就有人反驳说,那是被剪掉了,没有那些东西怎么到外国拿奖。

三级说的是姜文把巩俐抢到地里,掰折大片高粱,巩俐朝天一躺,姜文跪她脚下,一时间镜头摇曳,高粱起伏,唢呐齐鸣,残阳如血——剪掉的部分一定很三级,没准四级五级都有了。

剥皮的时候电视机及时准确地糊满一片雪花,我听到撕裂的惨叫和“x你姥姥”,心下大乐,小男孩听到粗口总是很兴奋。暗暗感激把黄色部分剪掉的人,因为这样我就不用因为害怕和害羞而闭眼了,身为男人,不敢如何如何实在是很丢人的。

很多年以后,好赖窝的“天兆”开始学姜文的样糟蹋庄稼,英吉利试着在大众影院放沾汤挂水的“九歌”,法兰西也有毛茸茸的“fxxx me”,血淋淋的画面在全世界都不算稀奇。而我一直没有再看红高粱,传说中的删节,我一直相信它们的存在,也许会带着这信念老去。

很多年以后,内地放的电影还是常常被剪,不光剪黄色,还剪绿色,不光剪剧情,还剪台词,剪到不知所云,剪到颠倒结局。要说香港的电影人还真聪明,故意剪成挨骂的德性,让市场替他们喊冤。

很多年以后,那位一鸣惊人的谋导活跃至今。有人说他靠造星红火,他就全部群众演员;有人说他损中国形象,他就拍最美的武侠给世界。意大利歌剧,日本车广告,他其实在那征服自我,不鸟咱们褒贬的。

很多年以后,有人真拍出个号称“五级”的电影,可惜内容连三级都够不上。那导演跟谋导老熟了,曾经一个导,一个摄,弄出黄土地,大阅兵。等谋导自己导红高粱的时候,摄影是顾长卫,录音是顾长宁,这哥俩就是俩金鸡奖。

很多年以后,顾长卫成了导演,把我童年的点点拍成了电影,柏林很给他面子;顾长宁给姜文导演的电影录音,姜文在戛纳也很有面子。包括帅导在内的他们,被称为第六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聚聚一堂,个个板着脸,有个很胖的老头往桌上画线说,第五代负责赚钱,第六代负责拿奖,谁也不许欺负谁。

很多年以后,喝了咱的酒卷起的黄土风,n多好嗓子只剩田姐姐笑语依然,圆滚滚的脸蛋越发年轻,开口就唱“有没有免费的爱情可以下载”,受到从我老妈到班上小女生的爱戴。

那片高粱地也正年轻,十九岁,谁说他老呢。

 
大胖 05.12.24

 短评

等老百姓都过上幸福的小康日子以后,还有拍红高粱的地方吗?还有那么酣畅淋漓的大片红色吗?

7分钟前
  • 苏比
  • 力荐

看到莫言获诺奖了就来看看他的作品改编的电影。。。实在是一部让我看的莫名其妙的电影 实在是厌恶这种乡土气息的作品啊。。。

10分钟前
  • physixfan
  • 还行

#PYIFF#大银幕观赏,摄影太震撼了。不管是拍人还是拍场面,都惯用局部铺陈,带出了宏大的浪漫和诗意。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蒙昧的男人在女人的感召下的三次反抗。贾樟柯说《红高粱》是中国电影的元气,除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应该还因为片中破旧立新的魄力。

13分钟前
  • 居无间
  • 力荐

张艺谋导演,顾长卫摄影,莫言编剧,顾长宁录音,姜文、巩俐主演。这样的阵容,应该没有第二了。张艺谋说早期第五代都不在乎电影故事性,更注重其先锋。这部电影其实故事性挺强的,但是先锋性更甚。

16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力荐

最后红日出现的时候,太阳与一地的红高粱都融为一体了,此间必不可少奶奶的鲜血吧。战争尚未打响,先把老婆给弄丢了,结尾那一景象真够悲壮的。喜欢秦川的土地,喜欢秦川的汉子与姑娘,都给人生机勃勃的味道。

17分钟前
  • 菩萨蛮
  • 力荐

“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娘,娘,上西南!溜溜的骏马,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你甜处安身,你苦处化钱。”这就是贫穷对富裕的呐喊。

19分钟前
  • 阿蒙君
  • 还行

撒泼尿的米酒成了佳酿,染了血的月亮吞掉日光。庄稼人肯让骡子换女儿,土匪头敢拿枪管劫姑娘。一身红袄的九儿委身高粱地,爱得坦荡。豪饮下这坛高粱酒,是男人就赤膊拿肉身当车。青杀桥的一次情断,青河口的一场义绝,土地上生长的爱恨,被剥了皮踩了扁。从此这里再也没了高粱,只留下三十里红的传说。

24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回头追溯 张国师的国家主义崇拜和小清新画面情愫一以贯之。这部片子是靠年轻人的创作冲动和才华堆起来的 剧本单薄 但有漂亮画面和领先于时代的机灵 后来青春褪去 张国师脑子的不够使就看出来了。不过有话好好说是个异数。

27分钟前
  • 门柱
  • 还行

顾长卫的摄影哟。。。

28分钟前
  • 唐小万
  • 推荐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老谋子代表作。莫言的本子、张艺谋的色彩、姜文的气质,完美地酿成了一壶酒,中国电影一下子活了。

29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摄影真是神了。年轻的姜文萌死算了……

31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主要是镜头语言很棒,故事现在看来已经没什么了,运动摄影让我想起《罗生门》。演肉铺小伙计的是《雍正王朝》里的那个谏官。高粱酒的广告,哈哈。那时就开始毁庄稼了……

34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李大头50多岁还有麻风病,却用一头骡子强迫九儿嫁给自己。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李大头的做法固然不对,但在那个时代并不违法,毕竟是九儿的父亲同意的。相比之下,秃三炮就比李大头恶毒多了,绑架九儿开价3000大洋。尽管知法犯法,但秃三炮也有自己的底线,眼看余占鳌放了自己一马,就不再报仇。而日军就更是心狠手辣、惨无人道,强迫屠夫活剥秃三炮的人皮。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村民视死如归,与敌人同归于尽。从李大头到秃三炮到日军再到村民,电影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仅把日军的歹毒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充分衬托出村民的高尚品质和无畏精神。尊重敌人,就是尊重自己。电影没有丑化敌人,也没有贬低敌人,值得国产战争片、抗日片学习。

35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当时姜文是张艺谋用的演员,现在姜文是超越张艺谋的导演。当时巩俐是巩俐,现在巩俐还是巩俐。当时张艺谋是张艺谋 ,可现在张艺谋已不再是张艺谋。

40分钟前
  • mumudancing
  • 推荐

火辣辣而野性十足的自然主义做派,镜头语言和摄影太棒了,弥补了故事的单薄;张艺谋绝对是黑泽明的粉,鲜明到炫目的色彩应用,尤其高粱地野合一段,像极了《罗生门》里的竹林强暴,还有那不得不提的标志性的直摄太阳,皆是如此。

44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全片就是个寓言,没有国家,没有士绅,有的只是生生不息的人。一切都符合当时的主流话语,可是又色情暴力惊悚俱全。用大色块画面叙述的偷汉子故事奠定了国师此后的创作路线。

46分钟前
  • 风间隼
  • 力荐

老谋子金熊奖作品,真是血气方刚啊。的确把颜色和意象用到极致了(这里要赞一个顾长卫)。台词略微有些单薄,尺度再大点就好了哎!(我指后半段)不过的确还是早期的改编作品好啊,现在已经走上了二逼中年的不归路。。。

4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最好的国产电影,充满了野性的力量。

50分钟前
  • Minjie
  • 力荐

4+ 这部片真是看得我春心荡漾……姜文 我嫁给你吧!

55分钟前
  • 卡卡
  • 推荐

没看之前我想,有些人就爱拍中国落后的一面给洋人看。看过之后我想,只有没看过的人才会说这样说,因为这句话和这部电影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

59分钟前
  • 鱼山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