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利机长

剧情片美国2016

主演:汤姆·汉克斯  艾伦·艾克哈特  劳拉·琳妮  杰瑞·费拉拉  安娜·冈  奥图姆·瑞瑟  霍特·麦克卡兰尼  克里斯·鲍尔  杰米·谢尔丹  安·库萨克  莫莉·哈根  马克斯·阿德勒  萨姆·亨廷顿  韦恩·巴斯楚普  维勒莉·玛哈菲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剧照

萨利机长 剧照 NO.1萨利机长 剧照 NO.2萨利机长 剧照 NO.3萨利机长 剧照 NO.4萨利机长 剧照 NO.5萨利机长 剧照 NO.6萨利机长 剧照 NO.13萨利机长 剧照 NO.14萨利机长 剧照 NO.15萨利机长 剧照 NO.16萨利机长 剧照 NO.17萨利机长 剧照 NO.18萨利机长 剧照 NO.19萨利机长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9 16:25

详细剧情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2009年1月15日,萨利(汤姆·汉克斯 Tom Hanks 饰)在全美航空1549号班担任机长,飞机起飞两分钟后遭到飞鸟攻击,两架发动机全部熄火,萨利决定在哈德逊河上迫降,155人全数生还。但之后的调查显示他做了错误的抉择,认为大可选择返回拉瓜地亚机场。机内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长篇影评

 1 ) “无料可挖”的感动

这是一部正能量满满的电影,也是基于一桩正能量满满的真实事件。2009年美国的一架航班在纽约刚起飞不久即撞鸟而引擎全毁,机长临危不乱将飞机迫降在了纽约的哈德逊河上,史称“哈德逊河奇迹”。然而,就这么一句话的故事,如何拍成96分钟的长片?



无愧于好莱坞的工业水准和编剧技巧,这部电影有限度的打乱叙事顺序,增强了戏剧冲突,并挖掘了萨利机长本人的性格,把这件虽不平凡但很简单的故事拍得算是跌宕起伏。然而它再跌宕起伏,也深受来自缺乏戏剧性的真实事件的制约。比如从起飞到迫降就5分钟时间,执行迫降的英雄萨利机长本人,也没有多少光辉传奇的过往可以挖掘,仅仅是在美国空军服役过而已(这一点电影自然也没放过,但可以看出可挖掘的材料很少)。而回到迫降事件本身,其实反映的也是萨利机长本人技术过硬以及运气上佳,并没有多么崇高,多么无私,多么舍生取义之类的关键点。



然而,正是这一种“无料可挖的单调”,带给了我这部电影里的最大感动。因为它讲的不是什么超人英雄,而是一个平凡人的故事。其实这桩事故里的英雄,远不止是萨利机长。无论是副机长、乘务员,还是第一时间闻讯赶来的纽约警察,河道巡逻员,全部都尽忠职守,齐心协力,在冰冷的寒风和河水中救下了所有乘客,才让这“哈德逊河奇迹”得以成真。他们没有带病坚持上阵,也没有舍身搏斗歹徒,他们不是宣传片里的模范标兵,他们只是本分的做了自己的工作,他们都是当时在纽约的普通人。这里没有领导什么事,纽约市长就在电视上露了一秒钟脸。尽忠职守,似乎只是本分,就像机器一样有何大不了的?但正因人不是机器,有善恶的主观选择权,当每一个普通人都选择向善的本分,这就是这部电影和这桩事件的感人所在。



按照某种归类方法,这是一部美国主旋律电影。那么究竟何为“美国主旋律”?众所周知西方政治有左右之分,近年来美国文艺界的政治倾向不断左倾,似乎关注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才是主旋律。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常常称呼的“美国主旋律”,比如赞颂每个人尽忠职守的这部电影,其实是好莱坞几十年前的右翼主旋律,如今已相对稀少。本片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正是坚守右翼阵地的少数美国导演之一。



左翼关注的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总会引发悲天悯人的崇高感,而右翼弘扬的每个个人无差别的责任感和团结,也许更是社会稳固的基石。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2 ) 一个值得流传的美国故事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伊斯特伍德是我很喜欢的一位美国导演。 《硫磺岛来信》、《老爷车》都入选过我个人当年度的十佳影片名单。他作品所聚焦的人物对象,常有大写的人字,秉持尊重严肃的态度,血肉饱满,意气详赡。

人类是唯一知道自己生活在时间中的动物。看完《萨利机长》,我居然再次想到了这句短语。 他在飞机双引擎失去动力的情况下,驾驶全美航空 1549 号航班迫降在了纽约的哈德逊河上。他在 208 秒内的冷静举动,拯救了 155 人——也包括他自己。 他是萨利机长。他是英雄,他也是个普通人。 在审查听证会的机器模拟实验中,1549 号航班被认为是可以安全返回机场的,而不是进行“不可能完成任务”选项的水面迫降。萨利的做法,被质疑为更有可能造成机毁人亡。 大心脏,等于大风险。 萨利进行了一番慷慨陈词,大意是说:驾驶飞机的是人,人不是能进行瞬间判断的机器。计算机的模拟演示,没有人为的分析和决策过程。正如机器不可能产生,也无法感知读秒的紧张危机感。 想找人为错误,就必须把人类因素考虑进去。最后,审查委员会把 35 秒的反应时间放入机器模拟中,总共 208 秒。 在听驾驶舱通话记录的过程中,我们跟电影人物一样,在脑海中重演了那 208 秒的紧急迫降。它实在太短了,短到众人来不及做出戏剧反应,短到伊斯特伍德无法在里头添油加醋做文章——电影还只能前后放上两次。

但是呢,它又太漫长了。漫长到没有人会想去体验下那么糟糕的一天,还有随时要完蛋的,生命中的 208 秒。 然后就是有人评价说的,208 秒内,汤姆·汉克斯演绎的萨利机长紧紧扼住了他的喉咙。他抓住了时机,也把握了时机。 如果你搭过飞机,经历为较为强烈的颠簸失重,明白大难临头、生命无多的恐慌,那么,影片确实在传递着以秒计算的紧张。无能为力的人,总要呼唤出一个无所不能的人,所以就连好运气都会站在了他们这一边。 《萨利机长》并不是一部英雄主义电影,也不是资料翔实的人物传记片。萨利的过去,几乎没有太多闪光之处可以发掘,被台词一笔带过。他的奇迹举动,他的从容淡定,更像是敬职敬业,是日复一日飞行所积攒的专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他不是壮志凌云的飞行家,也不是紧急迫降的好家伙(第一次遭遇如此重大的事故)。他的反应,他的判断,他的语气,都像了一台性能出色的精密机器,但他偏偏不是一台机器。 许多人所预期的电影,势必会降落在哈德逊河当做高潮场面处理,有萨利机长的坚毅表情特写,沉着冷静的个人指示,眼花缭乱的快剪,声势夸张的营救。但电影打乱了叙事,听证会成为了重头戏。闪回的迫降过程,写满的都是有条不紊,尽忠职守,戮力同心。 从机长和副驾驶的配合,到乘务人员的迫降防冲击警示,再到有秩序撤离的乘客,迅速赶至的河道巡逻员和纽约警察,甚至是突然落泪的塔台工作人员。他们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他们想到的和表现出来,都是纯粹的“救人”二字 整部电影,与其说是关于漫长的审查听证,不如说是萨利机长经过内心动摇后,寻求到了互拍肩膀的自我肯定:我们很棒。 对个人价值的肯定与赞颂,也呼应了伊斯特伍德作品持续不断的硬汉主题——伊斯特伍德掌握叙事节奏和心理时间的能力几乎如同操作飞机的萨利机长。这是萨利机长的故事,也是全美航空的故事,它更是一个值得流传的美国故事。 《萨利机长》的背后,也反映了人类很容易切身感受到的航空安全问题。它在新世纪以后,成为了一个全球话题。如电影里所调侃的,和飞机有关的新闻,终于是个好消息。

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机,制造了骇人的 9·11 事件。不知消失在何处和被导弹击落的马航,复兴航空班机坠毁在台北市基隆河(上图所示),刚刚摧毁了一支冠军球队的巴西沙佩科恩斯队空难…… 飞机航行帮人类节约了时间成本,但在飞机陷入危险之际,人类又会发现,他们很难驾驭这台机器。不过,这样的话听上去又像是伪命题。飞机依然是安全系数最高的一种交通工具。

我清楚记得哈德逊河上的迫降新闻,乍听之下很厉害,画面上看起来却不起眼。两边机翼上,各站着一排乘客。《萨利机长》几乎原样复制了这个画面,也精准描述了我当时看到新闻报道的诧异感受。 那是没有情感的画面,因为你一无所知。就像第一次看到 9·11 事件的新闻画面,甚至会感到夸张离奇的惊愕。 作为观众的我,借《萨利机长》在电影院经历了一次了不起的水面迫降。而在保罗·格林格拉斯的《93 航班》中,乘客的最终命运,也是观众所提前知道的。电影重演了那次与恐怖分子搏斗的空难,借手持摄影渲染了现场的混乱,窒息和压迫感。但很多人表示,他们宁愿没有看过这部电影。 因为随着那部电影的时间结束,许多人的生命也随之黑幕。结束。 这并不是泛滥,廉价,由电影所引发的动物感伤,而是我们能感知的,飞机上分分秒秒的时间,等于人类的生命本身。【刊载于 第一财经日报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3 ) 这样的英雄主义电影真是喜闻乐见

发现汉克斯大叔最近的戏路都是演看似平凡却顶天立地的英雄呀——菲利普船长、间谍之桥、Sully.
每一个都不让人失望。

这部电影好看的两个重点,一是这是以真实发生的事件为题材的,观众看的时候非常能够代入角色,二是导演的叙事手法把一件208秒的空难事件前后穿插得恰到好处,没有一秒钟废镜头,人物刻画几乎完全基于事实,情绪表达很克制,反而有非常震撼的效果。

这样的英雄主义电影真是喜闻乐见。

看完跑去把US Airways 1549空难报告找来看了一下。影片在叙事的细节上反映得很准确。只是最后模拟飞行安全回到机场的实测数据是8/15,也就是说15次人类模拟飞行只有8次成功,这还是没有35秒反应时间的情境下。而最后加入35秒的反应时间后,只模拟了一次,失败。

我相信写书的Sully的确充满了文中的压力和委屈,调查结果的确也证明了这是一个充满经验和安全意识的好机长,用自己40年的飞行经验救了155条生命。这是个美满大结局。更震撼我的是,一场无人罹难的空难,事故调查却不自动assume机长的英雄行为,而是仔细通过工程师机器模拟和人工模拟判定是否有人为错误,是对每个乘客和以后的乘客负责的行为。这对比起我们死伤动辄上百的各种天灾人祸到如今仍然无从知晓真实原因和咎责,还真是蛮鲜明的……

这件事故的最终真相很简单——排除人为因素,有超过一半可能可以毫发无损地回到机场跑道。但是在花费了一些时间重启无效、呼叫塔台MayDay和找跑到过后,机长Sully做了迅速的分析,靠经验确定不可返回,水上降落。客观上这是第二好结果(因为水上降落也许也不超过50%的幸存率),但由于机长的判断和技术,成为了可能的最好结果。

人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同看电影的朋友说,他遇到紧急事件会思考ABCD几种方案,从而选出最合适的方案执行,思考的过程当然占用时间。我通常却根本都不会仔细想B方案,大约比较A\B两个念头后,马上迅速抛弃B,全心执行A方案。有可能最后回过头看A方案不是最好的,但是结果通常还算满意。

大致人的思维方式也和性格相关。深思熟虑派和立马行动派,都会在一些领域体现出优势来。恰巧我和朋友工作性质分别正好也是如此。很有可能是性格->选择工作->性格优化工作->工作巩固性格。

片尾机长和乘客的花絮很让人动容,能共同经历灾难的幸存者都会有special bonding,相信经历此事当事人的人生都因此发生了积极大于消极的扭转。

每次乘机前我都会再梳理一遍自己的遗嘱,发给律师。其实准备好死的人,都会懂得如何积极生活。

 4 ) 你坚信的正义,你坚信的必胜

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我们小时候看的美国电影都那么简单粗暴有力量,那种电影怎么没了呢?

是这样吧,看现在最火的美国电影,英雄都是虚构的,情绪都是黑暗的,内心都是纠结的,反派都是不可战胜的。选角政治正确,题材小心谨慎,故事蜿蜒曲巧。特效做出超爽的打斗细节,但是情绪宣泄,就是感觉没那么爽。

我们小时候,美国电影不是这样的啊!除了越战让某些影人伤痕了一把,在八九十年代,最火的片子都是那么理直气壮、黑白分明。英雄从里到外透着顶天立地的自信,我就是正义!我就是不会中弹!与我做对的人天理不容,连智商都不够!我是美国精神!星条旗飘起来!

就算不能说911改变了这一切,至少911也赶在这个转变的时间节点上。

在911发生的当时,以及那之后十年,人们都没有意识到它给美国人投下多么大的心理阴影。只有从现在往回看,从外面往里看,我们才能发现,美国变了。

仍然坚信正义,不再坚信必胜。

这种虚弱的心理状态中,汤姆·汉克斯就显出来了。

说起汤姆·汉克斯这个人啊,要演技有演技,要思想有思想。可是他一出现在海报上,我就是不大想看。因为用膝盖想就知道,这又是一部大好人做大好事的电影。

汤姆·汉克斯可以说演了一千种美国好人,各有千秋,个顶个的好。

举个例子,在《荒岛余生》里,他扮演的查克流落荒岛七年。好不容易回家了,却发现无家可归,因为他的未婚妻凯丽已经另嫁他人。两人毕竟是强制分开,心里还是有感情的,凯丽的丈夫也识趣地退到一边。凯丽在雨中跳上查克的车——按照好莱坞的尿性,这时候怎么样也得啃起来吧——然而这是汤姆·汉克斯电影,他默默地把车开回凯丽家,没有破坏她的婚姻……

就是这么好人!然而我们看电影就是想看点浪漫主义,这种人永远做出道德正确的判断,未免循规蹈矩,无聊透顶。

雪上加霜的是,他的角色不是顺应潮流的好,是普世意义上的好。不是有成长有挣扎的好,是天生的好,永远那么好。

坚定地呈现着自己的道德自信,有种90年代的乐观气息。

《萨利机长》就是一部这么乐观的电影。就像星条旗在你眼前爆炸一样,充满正能量。机长果敢坚强,同僚忠诚友爱,机组人员爱岗敬业,乘客父慈子孝,地勤和救援人员个个人性闪耀,连大反派也是些敢于承认自己错误的愚直人士(现实生活中,上哪找这么一批人啊?)。

不是说正能量不好,其实不但很好,还很治愈。看完这部电影,会有助人为乐的冲动。

只是看到这么一部有古风的电影,由86岁的“美国精神”东木导演,和60岁的“美国好人”汤姆·汉克斯给我们呈现。仿佛看到一代人逐渐远去的背影。

再说说东木,本来可以好好做政治吉祥物,偏要出来拍各行各业的“感动美国”,宝刀未老,精神可嘉。

导演的自信体现在本片方方面面,对灾难部分平实内敛的刻画,反而更加真实动人。还有对正能量细节的选取,仿佛真心相信,现实中真的有、绝对有这么一批人。

他坚信着他的正义,他的美国,他的必胜。一群老人,笑得热情洋溢。

 5 ) 右派保守主义价值观代表的是一种肯定性的思维习惯

如果选一位在世美国著名导演中最突出最著名的右翼-保守主义者,毫无疑问便是前不久还为被大部分好莱坞影人唾弃的特朗普站台的“老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日暮之年的伊斯特伍德,越来越像晚年的黑泽明,对于自己一生信奉的那套价值观、人生法则、处世态度丝毫没有怀疑,并且在作品中用更为坚定的姿态斩钉截铁的宣扬出来,向世人一次次袒露心迹。《萨利机长》又是一部这样的作品。

中国知识界一直为左右之争困惑,常常为左右之定义与分辨纠缠不清,其实如果我们以最原教旨主义的角度切入,区分左右派并不困难。左派,激进主义者的核心思路,永远是否定的、批判性的,永远看到的是事物中需要被否定的一面。反之,右派,所谓保守主义,最核心的思路,永远是以肯定的方式分析、切入事物,保守主义在中文的语境中似乎是一个负面的词汇,但它的要义其实是要准确的抓住需要肯定的事物,然后保住,守住。肯定性思维是保守主义者最根本的思维。如此来看,这两种立场本身没有先验的对错之分,关键是如何把握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对伊斯特伍德来说,惩恶扬善、开拓进取、个人主义、经验主义、家庭秩序、男性至上、职业伦理,都是他认为的人身在世最重要的价值观,这套价值观不论世情如何沧海桑田,都要保住,守住,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守则,这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立国精神。这套价值观从根本上决定了《萨利机长》的叙事策略与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比重。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萨利机长》,按照好莱坞近些年的处理方式,比较容易拍成事件化电影。像是《逃离德黑兰》、《菲利普斯船长》,这两部电影都是以起伏跌宕的方式打造高度戏剧性的事件发展流程。依靠最古典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策略一路硬挺到底的《逃离兰事件》甚至拿下了奥斯卡最佳电影奖。事件类电影有一个顽疾,观众在观看此类电影的时候确实紧张,投入,认同,但看过之后又很容易淡忘,要记住情节总是困难的,而鲜明的形象总是铭记于心。从这个角度来看,《萨利机长》正好与之相反。伊斯特伍德没有将紧急迫降的奇迹事件给予高度悬念化的处理,他没有试图去让观众为究竟能否平安降落这样的悬念所牵引。换句话说,事件本身的戏剧化程度并非他所关心的。影片一开场就给出了奇迹般降落的结果,之后以并不连贯的策略,以正叙、插叙,倒叙的方法,不断的还原、拼贴事件的经过,这一切的指向都非常明确,那就是影片最核心的议题:萨利机长选择在哈德逊河降落的方式是否违规操作?因为电脑模拟证明,返回机场是更好、更安全、更合乎理性的策略。在这里,人性、人情、人伦与工业化生产、工具理性、程序正义这些人类启蒙时代以来产生的最经典的理性主义价值观产生了剧烈的冲突。当然影片并非简单的反理性主义,而是强化经典人文主义精神在当今这个时代依然具有的拯救能力。

伊斯特伍德将此种冲突设置为影片最核心的冲突,而萨利机长的形象塑造成为展现这种冲突的关键。当观众越是认同萨利的英雄形象,便越是认同伊斯特伍德所要坚守的价值观。伊斯特伍德塑造英雄形象向来得心应手。汤姆汉克斯罕见的以白发、白须的形象出场,虽然苍老但是沉稳又不失矫健,估计老牛仔要再年轻十岁这角色就他亲自上马出演了。

让角色在压迫性的环境中作出抉择,从来都是塑造角色的捷径,伊斯特伍德当然深谙此道。萨利作为机长,天然的就要承受压力。在影片中他的家庭也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压力毋庸置疑。事件结束后面临的调查,是英雄形象再确认的过程,也是另一种压力之下的形象塑造策略。影片中三位最后一分钟登机乘客的形象设置最能看出编剧的用心。这三位登机者,从不幸、到幸运、到不幸、再到幸运,之间戏剧性的奇迹之旅,正是这次奇迹事件最集中性的投射,而之所以会有幸运、有奇迹,还是因为萨利机长的英雄行为。影片有不少篇幅是表现在哈德逊河上的救援行动,这种救援越是成功,就越是凸显萨利机长形象之伟岸。除此之外,我们一方面看到,在酒吧服务员、酒店服务员、超市收银员、乘客、同事、媒体报道、妻子家人的视角中,萨利是当之无愧的拯救者、英雄的化身,但是调查委员会的职责又决定了他们必须以“客观”的方式评判真相。所以影片的高潮段位,并非是通常此类电影常常会出现的机长最后一分钟拯救成功,而是在听证会上,用模拟还原的方式证明了萨利机长关键时刻所作所为的正确性,而这种正确性是建立在高度依赖个人主义、经验主义的基础上。高潮段位是对萨利机长英雄形象的封闭式盖棺定论式终极打造。

约翰•福特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电影的古典时代,在《青年林肯》中用神话的方式再塑美国的建国起源,而在如今这样一个高度去魅化的电子-虚拟-平面时代,不论我们对保守主义价值观怀有如何的偏见,我们都不应该忽略历史的存在性,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生活在一个真空的现世环境中。《萨利机长》正是以最伊斯特伍德的方式提醒我们这一点。

 6 ) 《萨利机长》与真实的萨伦伯格和他的1549

《萨利机长》这部片子看了好几遍,本想着赶在昨天国内首映的时候趁热新鲜发表出来。但几次电脑打开却不知道怎么下笔。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影片根据2009年真实事件改变,涉及一个真实世界的英雄和155个鲜活的生命,所以即使整部影片只有短短96分钟,但情节紧张,看下来一点都不轻松。还记得当年看到该事件的报道是相当震撼的。要知道相对于其它交通工具而言飞机算是安全系数最高的,只是一旦遇上事故,都是惨痛的大事故,几乎没有什么逃生机会。

清晰地记得自己有次坐飞机准备在昆明机场着陆,下降过程中突遇强对流颠簸,整个飞机直接往下骤降一段距离,整个飞机一片惊叫。大气不敢出地想国内航空业很久没出大事故,不会该是我运气这么好的摊上了吧,人是无助的。

影片一开始萨利机长(汤姆·汉克斯饰)从噩梦中惊醒,梦见他驾驶的飞机在穿过高楼林立地楼宇后,撞向其中一幢,火光四起。随后与NTSB调查人员面谈,轻松开始,沉重收尾,一开始就将NTSB调查人员与萨利放到了对立面。

全美航空1549航班2009年1月15日从纽约拉瓜迪亚机场飞往北卡罗莱纳州夏洛特,起飞2分钟后遭遇飞鸟袭击,双发动机损毁。与塔台通话后,机长发现高度和速度不够安全返回后,决定紧急迫降在哈德逊河上。水面降落的危险性比路面降落更危险,没有跑到可以缓冲飞机都撞击力,瞬间冲击力或者任何入水角度有误都有可能造成机毁人亡。但机长做到了,虽然飞机严重损坏,但只有个别乘客受伤,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没有一个死亡。

如果就此打住,机长完全就是一个临危不乱的英雄形象,但编剧仅以这个大事件为一个点的切入。

整部电影主要是围绕NTSB调查展开,NTSB人员向机长以及副机长询问时用的词是crash,而机长立即纠正是water landing,气氛开始慢慢紧张起来。NTSB调查员询问了一些列私人问题,比如飞行前睡眠状况,是否有饮酒,以及家庭状况。暗示是否有可能是机长健康状况有问题,有数据显示全球有30%的航空事故与飞行员有关。

随后NTSB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后举行听证会,听证会上说有足够的数据证实航班当时是能够顺利返回拉瓜迪亚机场,并安排飞行员按照当时数据进行模拟操作,结果都显示都可以让飞机完好无损的安全返回机场。

那么萨利机长到底是临危不乱的真英雄还是欺世盗名拿机上155条人命冒险的骗子(150名乘客,3名服务人员,1名机长和1名副机长)?

因为是真实事件改编,我查了真实的萨利机长和NTSB这个简称翻了翻甚至那份长达213页的相关调查报告。

萨利机长全名:Chesley Burnett Sullenberger III,细心的你也许能在编剧一栏找到他的名字,没错此影片他是有参与编写的,退伍后老爷子转战文化界。关于飞机起飞到迫降水面以及被救援的确实都是真实事件。事件发生后小布什致电给他感谢他救了乘客性命,刚当选的奥巴马邀请萨利和同机组人员参加他于2009年1月20日举行对就职典礼。1月22日机长以及机组成员被授予大师勋章。1月26日美国参议院通过决议,承认并藏赞了萨利机长,同机组成员,乘客以及所有参与救援的群众。这也表达了美国主流媒体或群体对此事件对态度,这点从电影中也能看得出来。广大群众对他是毫不掩饰对称赞,崇拜和喜爱,加上美国本来就是一个热情对国家,随时随地萨利都能收到来自于陌生人对称赞和亲吻。

他自己也坦诚在事故后几周内,他一直遭受睡眠和幻觉问题的影响。这点在电影中也是能找到对应地方的。他被《时代》周刊评为2009年“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中“Heroes and Icons”仅次于Michelle Obama第二位英雄人物。

NTSB美国国家运输全球委员会(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的英文缩写。成立于1967年,总部位于华盛顿,美国联邦政府独立机构。负责航空,公路,铁路,水路以及管线等事故调查。他们的使命是调查事故,确定事故发生时的条件和环境,事故的可能原因,并提出预案以防止同类事故的建议,为美国各州的事故调查提供帮助。

针对哈德逊河迫降事故,NTSB花了15个月的时间进行调查取证和实验室反复模拟。事发当天开始调查,2009年1月23日打捞起在着陆过程中损失的左侧发动机,随后在实验室确认发现鸟的羽毛,6月9日召开3天的听证会,次年5月4日才发布了调查结果,仅调查报告就长达213页。宣布此次事故为意外事件,最终裁定萨利当时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在NTSB的时候报告里还讨论了航空事件中相关生存问题,如乘客准备承担撞击姿势,救生筏,救生衣存放,取出和穿上,起飞前的安全教育,发动机入口面积大小建议,要求飞机涡轮制造商开发检查清单以应对低高度上发生的双发动机故障的方法,要求美国联邦制定相关法规经营者需为飞行员提供相关培训水上。这些安全建议都分别上交给了美国联邦航空局、美国农业部和欧洲航空安全局。这些研究调查和建议至今还影响着现在的航空业。

正是NTSB严苛的调查程序,随着调查一点点的深入,萨利机长和副驾驶从起飞前72小时开始所有的一举一动都被放大来看。而萨利扛住了所有调查,成为名副其实的英雄。包括他返回飞行舱取飞机航空日志离开前,确实如电影所描述是最后一个离开飞机,并进入机舱反复确认所有人已撤离。

影片虽然与真实事件有些微差别,但大部分还是尊重历史的。该事件被称为"哈德逊河奇迹",至今还是空难史上五大生还奇迹之一。

真实的NTSB与Sully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可能我们无从知晓,但在NTSB官网上我们现在还能看得到以下报告。
“机组人员的迅速行动和安全设备起了一定作用,迫降于哈德逊河挽救了全美航空1549航班上所有乘客性命。”

一个国家能同时拥有NTSB和萨利是值得骄傲的。国家的伟大程度并不是靠单方面自上而下宣传的,反思某些国家在涉及百姓真正权益甚至身家性命的态度。比如同样是交通运输部应当负责的2011年7.23温州高铁事故,40人死亡,172人受伤。相关部门在2011年12月29日,事发后5个月发布了调查报告。
“列控中心设备仍按照熔断前无车占用状态进行控制输出,致使温州南站列控中心设备控制的区间信号机错误升级保持绿灯状态。”

虽然挖出一堆的贪官污吏,草菅人命者,但更多的呢?几天之后一切风平浪静,似乎不曾发生过。

 短评

萨利拯救了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成为了大英雄。然而NTSB(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却表示: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飞机可以成功返回拉瓜迪亚机场,所以萨拉迫降哈德逊河是错误的。萨利不是救了大家,而是做了一个危及所有人性命的决定。NTSB对萨利的质疑,以及萨利证实自己的清白都是原型事件中没有的,是电影原创的剧情。但是观众并没有因为导演加入了原本并不存在的剧情而打差评,反而觉得影片将制度和人性的冲突探讨得入木三分。导演并不是刻意加入一个反派来和萨利唱反调,NTSB只是在做分内工作。规矩不能坏,哪怕是救了人也不能坏了规矩,一个特例不能代表制度不对,不可能因为一个特立而改变整个制度。如果不遵循规章制度,这一次救了人,下一次就可能害人。思想有正反,观点无对错。萨利有他的道理,NTSB也有他的道理,拍得很有深度。

4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片尾机长本人的气质风度让Tom Hanks都黯然失色。

5分钟前
  • 三七
  • 推荐

我仿佛触摸到了东木头的灵魂!英雄主义是一种极致的浪漫,再冷静理智也甩不掉的那种浪漫。然而推脱谦虚自我反思则是纯粹的矫情。换我肯定大把大把往里垫交响乐,东木老头真的很自持了。瞧不起这种浪漫的人真叫人鄙视。

7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推荐

汤姆汉克斯总能逮到机会跑两步

12分钟前
  • Merov Mugatu!
  • 还行

86岁的Eastwood老师又一次教导大家,拍热门事件真实人物,首先拒绝流水账,拒绝人格美图秀秀,去尽可能的挖掘人物矛盾和剧力冲突,再顺便再加点幽默俏皮话。

16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男主老婆就那么寥寥几个电话的情节居然都能显得那么讨厌!

20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看到结尾想鼓掌那种,你们需要英雄,我就打造一个英雄。东木头的叙事很出色,有悬念有挣扎,然后还很热血。主旋律拍成这样也是厉害,一个成功的美国英雄,看完真是肃然起敬。主角分明是东木头自己,一个人老不服输的孤独牛仔。

2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上了班之后越来越觉得,这个时代最难得也是最迷人的是professionalism, discipline, order, focus 和solution-driven这些在学生时代被认为是最不酷的乖学生才有的特质。

26分钟前
  • Iberian
  • 推荐

虽然好像事故调查给机长带来的压力山大,但是这样一个无人死亡的空难事故如此尽职尽责的调查听证,简直是把那些数百人死伤却连事发原因都还不清楚的天灾人祸比到无地自容了吧。

29分钟前
  • Mo
  • 力荐

汉克斯下一部要开高铁了吗

31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推荐

名词解释。Captain:队长,船长,机长。简而言之,汤姆汉克斯。

34分钟前
  • 科科 BLM
  • 推荐

能冲进最好的“后911电影”TOP5,叹为观止。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的高效精准。欢乐合唱团KURT的爸爸和基友都在里面也是缘分。

3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一天内看完<但丁密码><萨利机长>,想说Tom Hanks跟翡冷翠威尼斯一样,特么也是人类瑰宝啊!这样一张刻着“演什么像什么,演什么是什么”的熟人脸,想再看个至少30年。还有东木老爷子,也看一部少一部,咱们就且看且珍惜吧。能把一个“空中浩劫”的题材不往煽情商业大片方向拍,始终压着讲,也是难得。

43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坐在昨天影院相同的位置,昨晚梅尔·吉布森救了75人,今夜东木救了155人。我选的位置不错。

45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格局虽小,但意外地一点都不闷,因为节奏和结构确实都很好。全片情感都很克制,甚至于说因为收尾这么好,都让我觉得这个英雄主义的故事还有拔更高的可能……不过片尾字幕还是主旋律得太刻意了,真可惜。纽约的夜晚真的很美,但这城市让人疲倦,Sully大概只属于冬天的河。

48分钟前
  • 阿暖
  • 推荐

“所有事情都与时机有关,你可能做出任何选择” 机长下机前,最后瞅几眼自己的驾驶舱,他不知道这对于他以后意味着什么,但可能就是永别的最后一眼。克林特用最冷静克制的拍摄手法,清晰简单的还原事故和争议,那种真实的力量和人性直击人心。任何选择都值得尊敬。86岁的老东木,看一部少一部。

4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有人来表扬你这辈子最惨的一天?!机长和副机长却拍肩膀跟对方说,我们很棒。按设想,电影似乎会把迫降当做高潮场面处理,但片子却把听证会处理成了高潮,借助闪回,力度惊人。很多人不满的地方,不像灾难片啊不够高大全啊不惊险啊,正好是这部电影最特殊的。真实就是那么淡定从容,人家就是上班而已

51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他做出了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行为,人们却想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大概明白为什么东木要拍这片了,完全就是人对抗命运的古希腊史诗题材啊。灵活多变的剪辑,沉稳大气的叙事,东木的状态一直在线。嫌太学院?自己回家吞炭。

5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比想象中好,尤其结尾干脆不拖泥带水,掷地有声,没有陷入英雄主义和美国好大全的俗套。通篇都保持了紧张感,叙事赞。东木收敛了,没有拍成孤胆英雄一人对抗全世界,这样就很好。

5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剧情扎实有力 没有刻意营造机长的英雄形象 只是不停地用事实说话 他在最危急的时刻做出了最艰难的决定 由此带来非难和名誉却是很难招架得住的 片尾花絮中机长本人出现 讲真 真的好帅

58分钟前
  • faɕjɑŋ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