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

剧情片台湾1991

主演:郎雄,王莱,王伯昭,戴布·斯内德,李涵

导演:李安

 剧照

推手 剧照 NO.1推手 剧照 NO.2推手 剧照 NO.3推手 剧照 NO.4推手 剧照 NO.5推手 剧照 NO.6推手 剧照 NO.13推手 剧照 NO.14推手 剧照 NO.15推手 剧照 NO.16推手 剧照 NO.17推手 剧照 NO.18推手 剧照 NO.19推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0 20:45

详细剧情

  老朱(郎雄)被儿子晓生(王伯昭)从北京接到美国后,不但没享清福,反因与作家儿媳马莎(Deb Snyder)语言不通、在生活习性上有诸多差异,添出许多新愁(老朱对马莎的世界不好奇,马莎虽对老朱的世界好奇,却并不想作深入的理解,而是在好奇过后深深厌恶),倔强的老朱一片灰心(竟然在儿子家里尝到寄人篱下的滋味!),愤然离家出走。  一次偶然事件令美国媒体对老朱的太极绝技称奇,晓生和马莎也在看过电视新闻后找到了老朱,但此时的老朱已明白,处境凄凉总好过晚节不保。

 长篇影评

 1 ) 没有你们哪有我——只是《推手》观后感——不是评论……

    站在马路边的两位老人,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看着高楼大厦挡不住的骄阳,却不知道下一步要踏向哪个方向……看完《推手》这部电影,我突然产生一个疑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不是也有着很多的无奈呢?因为真等到那天的时候,也就再没有别人可以偕老了……

    我不由得再次想起,老爸爸的那段锥心的文字:“儿子……常言道,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想不到这句话,却应验在你我父子身上,从前在国内多少个苦日子,我们都能够相亲相爱地守在一起,美国这么好的物质生活,你们家却容不下我,唉,两地相比,不由得我怀念起你小的时候种种可爱之处。不要找我,安心过着你们幸福的日子,我祝福你们全家……天下之大,岂无藏身之地?赁一小屋,了此残生。世事如过眼烟云,原本不该心有挂碍。父字”

    我记得我以前 因为跟妈妈真的关系很好的缘故,就跟妈妈说:“妈妈,以后我长大了一定要亲自照顾你!因为除了我以外,谁照顾你,我都不放心!”妈妈淡淡得一笑,说:“等你长大了再说。”那时候的我,没有读懂妈妈的微笑,以为是妈妈不相信我的孝心……
        又有一次,或许比先前那次稍稍大了一点吧,我说:“妈妈,以后我结婚了,和我的老公一定要至少照顾一方的父母,因为觉得两个人再忙,如果连一对老人都照顾不来的话就太不像话了。”我用我坚定的眼神告诉妈妈:我希望那对父母是你和我的爸爸。妈妈又是淡淡得一笑,似乎倍感安慰,接着我的话说:“那我希望你好好照顾你的公公婆婆。”其实很早的时候,妈妈就开始言传身教的告诉我,如果做一个好太太,好儿媳。每次我幻想以后的婚姻生活时,妈妈就会感叹着说:“如果能够碰到一个很好的婆婆就好了。”因为妈妈觉得 如果婆媳关系好了,家庭会更幸福!
        那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这个淡淡的微笑,和这句简短的话语到底有多重,只是天真的相信着,我将来一定会很好的照顾你们二老的!直到看到这部电影之后,我才“翻然醒悟”。回想起小时候,爸爸总是很释然的笑谈“看来呀~闺女,咱是靠不住~还是跟着‘领导’走好。”(领导就是爸爸对妈妈的“爱称”)其实,在他们知道那个呱呱坠地的娃娃是个丫头的时候,就已经知道“闺女是他们永远也靠不住”的吧……父母,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养大自己“靠不住”的孩子们的呢?
        
        电影里的晓生,其实也是一个很孝顺的儿子,他努力学习,来到美国读大学,为的就是希望将来可以接父亲一起去美国享福!也想着“关心父母,父母关心自己一样”。
        电影里,老爸爸在晨练的时间虚弱的躺在床上,跟本想去说服老爸分开住的儿子回忆起了一段往事:“红卫兵抄家的那一天,他们知道动不了我,就拿你和你妈出气,我只有一个身子,顾得了你,就顾不了你妈,等他们歇下棒子的时候,你妈就不行了。这辈子我对不起你妈,只对得起你!”在老妈妈去世之后从来不敢看她的照片的爸爸,这么多年来心里是在怎样的翻滚着呢?!谁知道……
        
        我突然又想起,十一在家的时候(那几天和妈妈睡在一间屋),某个早上的五点钟,我起来拉肚子,我身体本来就虚弱,再加上那几天的“水土不服”,那次更是几乎让我整个人都虚脱了,几乎到了站不起的地步……好不容易回到床上,呻吟着“妈妈……妈妈……”的,妈妈赶紧起来给我揉肚子。我甚至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当时的我重新感受了一次曾经得心肌炎的时候“躺在床上也觉得累没有力气”的感觉。妈妈也实在没有办法,揉了很久之后,看我稍稍能喘过来气了,就去给我拿了一小块馒头,想填填肚子有点底气。妈妈一边喂我,一边淡淡的说了句:“你知道么?我生你的时候,比这还要痛好多呢。”之前的我,一直很好奇生孩子是什么感觉,总是“不害臊”的缠着妈妈问这个问题,因为很多女生都有表达过对那种剧痛的惧怕而不愿意生孩子。妈妈总是说“确实会很痛,可是就一下子,而且那时候所有的痛早就被看到孩子的喜悦和兴奋淹没了。”天真的我真的就那样的相信了。因为在妈妈清澈的眼睛里,看不到一丁点痛楚的回忆。所以,那天早上我问妈妈“你不是说就痛一下子么?”“是生你的时候,最痛,其实平时也常常就很痛,所以等到真正生产的时候,反而能挺过去了。”“不是说,痛会被兴奋掩盖,会忘记么?”“但它确实还是在痛。”坦白说,那天早上之后,我真的有很挣扎过,一向很想要有很多很多小孩子的我,整个假期都在跟妈妈声明“我以后不生孩子,要领养!要领养很多很多小孩子,但是绝对不要生孩子!”
        因为生过病的关系,看起来会比任何人都要坚强,可是,也正是因为生过病的关系,所以比任何人都要害怕再次生病。所以很努力得让自己健健康康的!因为那几年“药不离身”的日子,那几年“痛不欲生”的回忆,真的让我知道 时下很多人所谓的“潇洒” 其实都只是对于病痛的无知而已。
        
        年少的我 还难以想象生养子女的艰难,也难以勾勒抚养儿女的劳苦。我至多也不过是在这里感动流泪,写下一点“不痛不痒”的文字而已,而父母却是用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生命来亲自写下的那充满爱与喜悦、又充满汗水和泪水的诗篇!
        可是 年少的我 一直看着父母坚强微笑的我,永远也无法忘记 那一晚,那个第一次看到父亲眼红的那一晚。那晚的我,义愤填膺的指责父亲对哥哥的严苛与打骂时,复杂的爸爸的眼神,气愤、失望、内疚、伤痛……我到现在都没有读懂,但我知道,那双眼睛 布满了沧桑的眼睛 充满了泪水,充满了让我内疚的泪水。爸爸只说了一句话:“……你们是不知道我的压力有多大啊……”我不知道这句话里 包含了爸爸多少的艰辛 多少的疼痛 多少的无奈……
        后来,记得有一次到大伯家里串门,那晚大伯突然回忆起他们的小时候,模糊的记忆里,那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大伯红红的眼圈,一向喜欢调侃说官话的大伯,那一晚显得那么真实那么亲近……那晚之后,我才知道 小时候的爸爸因为“地主背景”还有过营养不良得腹肿的经历;我才知道 小时候的父辈们 曾经在饥饿万分的时候 被人拿着倒在地上,搅和了泥土、杂草的一碗面条来取乐;我才知道 年轻时的父辈们 曾经身无分文 离开农村 走向城市 去寻找自己的未来;我才知道 年轻时的父辈们 曾经为了给家里省下一点年夜饭的钱 一年流血流汗 也舍不得多吃一点 也要多做一些苦工;我才知道 今天 能够每天都有饭可吃 有电视可看 有钱可以零花的日子 是他们曾经用他们的生命做赌注 一步一步 赌到了我们的今天;我才知道……
        
        怎么会没有压力呢?好不容易才拥有的今天,如果 因为 我们孩子们一次两次小小的不经意的任性 ,因为我们的不懂得珍惜 因为我们的叛逆和堕落 ,让父母的辛苦毁于一旦的话,他们要怎么面对他们自己的人生呢?!因为爸爸 太清楚 这个世界是多么的残忍,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和财富的话,即使他再努力,也为我们做不了什么,因为他从生下我们的那一刻就知道他要比我们早离开这个世界,他就知道 他无法看到我们最后的样子,无法知道我们最后是否能够幸福、是否依然幸福……那是怎样的压力、怎样的负担、怎样的惧怕呢……没有子女的 身为子女的 我们 ,又怎样才能知道呢……
        
        是的。父母的教育大多确实令人难以满意。可是 今天 能够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 看书 写字的我,依然能够哭泣 能够微笑 也能够继续奔跑的我,我更清楚的是 我的确不是一个让父母满意的儿女!在他们承受了因我而起的经济和精神压力之后,我的眼里却常年来都只有我自己:我的朋友,我的学业,我的将来,我的假期,我的小说,我的懒觉,我的心情……可是,等到我突然转目,看到身后一直默默关注的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的时候,我已经身在异乡了……
        
        前不久,在一个我要做实验的周末,想起了静音了一天的手机,一看吓了一跳,手机里有将近十个的爸爸的未接来电。还有另一个电话号码的好几个电话。以为是爸爸又是闲着没事想周末找我聊聊,就决定省着长途电话费,等爸爸的下一个电话,于是拨了另一个电话号码,才知道那个也是爸爸借用的。于是爸爸让我把电话挂了给我又打了过来,问的第一句就是:“憨乖,最近身体咋样?”我突然“懵”了一下,莫名其妙为什么第一句话就这么“伤感”呢……然后毫无头绪的回答了后,爸爸很犹豫的问:“最近考试紧么?”“你爷爷最近情况不太好,看你能不能回来,要是耽误考试,会挂科的话 就算了!”我匆忙的说没关系,可以有时间的。当时的我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可是那个晚上 心情真的很复杂。
        身在异地的我,究竟 能为我的父母做什么呢?
        我告诉自己:这次一定一定要回家!一定一定要见爷爷一面!
        其实我知道, 这样的“一定”不是完全出于对爷爷的爱,是出于我自己的惧怕!我害怕家里出事的时候,我没有办法在场;我害怕父母需要的时候,我没有办法在场;我害怕……
        
        可是,当我再一次的联系上妈妈的时候,妈妈已经在老家了,丧事已经办完了。快到连三叔都没能从出差的外地赶回来……我不知道最后一刻,爷爷的眼神是怎样的,爷爷的表情是怎样的,爷爷的心情是怎样的……他的孙子孙女们,没有一个回去的……
        
        我难以忘记,无数次,当我们探望瘫痪在床的爷爷时,用着轻松的口吻说着让人心碎的话的爸爸:“看到你爷爷,我们就看到了以后的我们啊……”
        
        我后来有问妈妈,哥哥嫂嫂是什么感觉。妈妈说,哥哥也觉得很难受“早知道就当时多拉着爷爷的手,多说句话了!”嫂嫂也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可是,我是什么感觉呢?爷爷瘫痪之后,看望爷爷的时间甚至可以用小时计算的我,我是什么感觉呢?那个在养老院,本想安慰爷爷说“我就回来一星期,过几天就走了,你别哭,对我笑笑嘛~”,反而让爷爷更加痛心的摆摆手示意让我“走吧走吧”的 我这样的孙女,我能有什么感觉呢?就算 我在爷爷看不到的 没有到过的 他乡 为他流再多眼泪,又能怎样呢?我对爷爷的回忆 也只是那么一点点而已……我们的交集也只是那么一点点而已……
        
        可是,妈妈在告诉我爷爷过世的消息后,安慰了我一会后,还感叹了一句:你爷爷这个样子,多活一天,也是多受一天罪啊……
        
        我想起电影里的老爸爸感叹着:活罪好受,寂寞难熬啊……
        
        后记:
        刚刚过了零点,是一个略微特别的零点,是2009年12月31日的零点,也是2010年1月1日的零点。我电脑里的音乐也刚好正在放刘若英的“很爱很爱你”。
        “很爱很爱你,所以愿意舍得让你,往更多幸福的地方飞去,很爱很爱你,只有让你,拥有爱情,我才安心。很爱很爱你,所以愿意不牵绊你,往更多幸福的地方飞去,很爱很爱你,只有让你,拥有爱情,我才安心。”
        我想 父母对于子女的心 岂不也是这样子么?!我也想 即使是这样的爱情 相对父母于子女的爱也不过是冰山一角吧?!
        所以,在这个时刻,我写了一条给父母的短信:亲爱的爸爸妈妈 ,我在写关于父母的文章,真的真的很谢谢你们!谢谢你们这样爱 我这个无法回报你们的爱的女儿!能在这里给你们发短信,能喊你们“爸爸妈妈”,没有你们的辛苦,对于我都是永远也没有可能的!真的谢谢你们!新年快乐!每一天都要快乐,因为这是 即使身在异乡,却依然深深的爱着你们为你们祈福的女儿最大最大的心愿!
        
        我也,很爱很爱 你们……

 2 ) 千里亦关情

李安的早期作品。半路看起,是异国千里,奔赴到儿子身边的苍老父亲,在餐桌上与儿媳一起,争抢儿子的注意力,顺带在谈话中用两国迥异的语言,教育对方。
最同情的,是左转中文,右转英文,疲于应付的男子。面对截然不同的文化,想照顾周全又分身乏术的无奈模样。总觉得他作为两人唯一可沟通的纽带,随时会崩溃。
情节转入中国老人与外国儿媳的矛盾加剧,电影的造势使两人对立的气氛更为明显。迫切需要安静的儿媳,咿呀哼唱京剧的老人,眉头日渐紧锁的小孙子,在在欲使看客紧张,却九曲回环出情节安排的“硬伤”。
李安的电影选题一向很好。后期从卧虎藏龙的简短介绍,就可以看到感情干净清爽,情节磊落快意。大义大悟,光明坦荡。
早期的家庭主题,经常会围绕文化的冲撞来展开。中西的碰撞、年龄的代沟。除了电影本身的创意与惊喜,主题的大众融合性,也是重要之处。频频获奖,不能说不与此有关。
但推手中的破绽仍是有。百善孝为先的儿子,视父亲为“part of my life",并为父亲的失踪与妻子大动肝火。在父亲终于被警察送回,又累又饿的时候,反倒是愧疚的儿媳,从满目创痍的厨房送上一碗汤。在两个人收拾好厨房,初初和好之后的清晨,却出人意料的做出了“the old man need to go"的惊人决定。
从生命的一部分,到“need to go”,不得不去想,这是个冷漠无情的转变。为什么,就做出这个决定了?因为父亲无意走失了。因为父亲和妻子不和。没有强有力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结果,使得情节的发展变成一种推动。无视作品本身,而做出的硬性发展。
未达到沟通桥梁作用的儿子,面对两个一样善良而只是不够理解对方文化的人来说,不加解释的任其发展,是造成两人误会扩大的原因之一。也许在争吵的时候,或者在不争吵的时候,将两个人的活动空间分开,或者作息时间分开,都会好上很多吧。那两个人,有着共同深爱的人,并不是完全不能沟通和理解的。后来儿媳的愧疚,与对中国文化的体味,询问老人是否会回来居住,就是可以接近的例证。
也许人在面对争吵和家庭是非的时候,都会失去平时的主张和水准,但是既然是电影,既然是在制造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更为合理的安全发展,并不是太过分的要求吧。
除却情节的稍微生硬及人为化,电影的结构及镜头都运用的很巧妙。陈太太出场后在烹饪班教授,老爷子的目光逐个打量。经过数个人的面容及动作,镜头向左直直拉开,经过老人在意的人,又继续向左走。一排下来,未有任何剪切,将老人的观察目光及在意足足展现。
个人喜好上看来,我还是喜欢李安的。那张笑容后面的隐忍,那个足够中国情义的灵魂。

 3 )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儿子走进看守所,开始流下悔恨的泪。
老爷子开口却说,炼神还虚,不容易啊。

不知道李安是研究道教层次还是与练家子有过交集。
父亲三部曲我最喜欢这部,因为有过卖艺经历,对老爷子感悟的最后一层有着赞同的看法。

中国文化讲究内敛,含蓄。技艺之高人,却很少出手,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我的理解:
习技之人,初多为卖弄,过此阶段后为入门,此为化气;
多数手艺人一辈子在炼气化神初始阶段,但一辈子无成,因天赋所制;
天赋异禀之人有机会逐名逐排位,能达至高境界,此时心比天高。老爷子看似与世无争,有宗师之相,当问及为什么不教课了,说了句,“老要我表演”,不乐意了。家庭发生矛盾离家出走生活极其憋足时,也不愿卖艺为生,却愿洗碗做苦力,深藏功与名。我认识的练家子多为这样的心理,练到一定程度,技即为信仰,是思想。基本上手艺人都很能吃苦,因为修“炼”的过程,身心的经历,不是凡人能理解和触及。常人看洗碗不卖艺,觉得是固执,其实只是炼气化神境界之人凡人不懂罢了。
过得了自己那关放下身段即开始炼神;能达成炼神还虚的人,通常都是大师,那些真正把技艺发扬出去,哪用管他什么观众与形式。影片最后老爷子在一片混乱环境里授课,现场甚至还有人打麻将,老爷子已经达成炼神还虚之境界。

炼神还虚,不是练出来的,是跨过人生经历最后的绝望。文革的不堪回首经历都不能领悟此中奥妙,最后老爷子终于理解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其实老爷子在患难之时一直做儿子的保护伞。从一开始,“练”的人只有他自己,境界不断提升中,儿子却还是个凡人。表面上儿子出国成功,小有作为,实际上作为最亲的人,心理层次已经远不在一个级别。老爷子经历过人生最后的身心磨难后,跟儿子说,自己已感悟出了,给租间房,保持距离还有几分亲情。

 4 ) 一段台词

一段电影台词

 

(在 NewYork 中国城的大街上)

。。。。。。

朱老先生:陈太太!

陈老太太:你怎么出来了?

朱:我出来看您走了没有?

陈:我看今天太阳这么好,反正一个人,回去也好不回去也好,想着想着,站在这儿就发起呆了。

朱:您住哪?

陈:我就住那边168号房

朱:我住在那栋2101

陈:嗯…有空过来坐坐嘛

朱:下午有事吗?

陈:嗯…没事…

朱:…没事…没事…

。。。。。。

——电影《推手》( pushing hands)

导演:李安 主演:郎雄 王莱 王野同

 

对话的这两位,丧偶多年,性格都很要强。他们从北京和台湾来到美国纽约,和辛苦养育多年的儿女相聚,但两代人的距离,再加上同各自洋儿媳、洋女婿的语言、文化隔膜,使得矛盾在每天的生活中积聚,家庭危机随时爆发。两位儿女既想各自的父、母搬到老年公寓,又怕一开口让老人伤心,但更在各自的洋配偶那里为难。于是,他们合计“撮合”两位老人,好让一个新组建的“老家庭”,让二老可以顺理成章的搬出去。要强的陈老太太在知道这个合谋后,忍不住告诉了朱老先生。朱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自谋生路;陈也独自一人住进了老年公寓。经历种种之后,他们在“中国城”又见面了,或许两位寂寞的老人开始就有搭伴生活,共渡余生的想法,可是儿女的做法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在两位都住进公寓,两家都保持着一种有距离感的天伦后,自食其力的两位如果选择结合,完全是皆大欢喜的结局,尽管这和当初各自儿女的“别有用心”的合谋一致,也符合观众的观看要求,只是那样,我就不愿意来记录这样的俗套场景了。李安导演所一直念念不忘的表达的方式,诠释中国人细腻、含蓄情感的镜头语言,通过两位老人的对话,给了电影一个很有意味的结局。这段文字放在这里也许就会让人有很大的联想空间,但是文字终究没有画面那种远近镜头的直观的感染力,两位老人的搭腔和沉默,在阳光下戛然而止……让我们长短唏嘘和反复回味。

李安导演的这部电影,和《喜宴》、《饮食男女》一样,对中国人的生活刻画的非常细致,站在全球化直接渲染的背景下,在家庭内冲撞的矛盾中,对于传统,对于代际间的生活矛盾,最终演绎成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爱?李安的情感天平倾向于老人们,或许这是因为年龄的缘故,但更直接的应该来自为人父母后的生活体验,难得的是,他从长辈的视角去看待世界的变化,儿女们所面对的变化,这些使得他们再爱起父母来,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李安那里,在李安所选择的老人们的角色那里,都得到了理解、宽容和体谅,从而最终形成了一种“有距离的天伦”格局。不过这些故事,让我们这些正在准备或已经有了自己的儿女,以及正在或将要赡养父母的,要静下来思考——对我们父母以及对我们儿女的爱,是不是不要太紧凑了?保持着点——有距离的天伦,这背后意味着多为自己活,那就会对别人少一些要求,这也许才是着想。

 5 ) FIFF11丨DAY6《推手》:当文化差异与隔代关系混合在一起......

第11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6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推手》,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差异人群们各怀心思的评价了!

张瀛:

剧作工整,演技可圈可点,每一帧都是精雕细琢的中国艺术。

红:

还是蛮不错的,李安首部长篇节奏掌握不是特别顺,但郎雄演的还是很不错的。

淋酒:

中国韵味三部曲里最浓的一部,也是无可挑剔的作品,但与喜宴的精妙相比略逊一筹,刻意营造感更浓,三部曲真的都不错。

fire_storm:

李安的第一部剧情长片,也是父亲三部曲的第一部,跟后两部相比少了些精巧的设计和灵机一动的闪光点,更多看到的是比较匠气的东西。

KIDult226:

从里到外都透露出圆滑,也最能体现出李安本人的性格/思想/技艺,匠气很浓,设计和闪光点更少一些,没什么拖后腿的地方但也乏善可陈。

球球糖:

通过中国公公与美国儿媳之间的矛盾展现中西方文化差异。我觉得细节处理得不够好。“家庭”概念被一再强调。老人与子女之间到底该如何相处真的是个永恒不变的话题。

Pincent:

中美文化冲突、移民问题内容比《刮痧》更好,李安善于抓住人与人之间细腻微妙的情感细节,推手这个象征意象很好,总体还是太戏剧化了,除了两位老人之外的角色还有待丰满。

曲有误:

一开始就从儿媳的视角来展现东西方文化又或新旧理念的差异,两人都试图平衡这种差异却又都无法走出各自的舒适区,处在他们中间的儿子则更多处于失语的状态,前面儿媳与公公的相处方式倒也有一丝他人即地狱的味道。

野凡:

影片中展现的大多数矛盾其实和中西文化冲突没太大关系。儿媳妇和公公之间的矛盾即使是在中国,和中国儿媳妇之间一样会产生;鳏寡老人晚年的孤独、渴望与自我抗争也是东方人的思绪;与饭店老板之间的争执很明显是国与共偏见的对抗。

River:

相比家庭三部曲的后面两部,这一部无疑显得有些稚嫩,剧本的不足尤为明显,几乎就是国内稍好的家庭剧水平,插入过多意识形态的宣言也显得无趣,关于太极的所有段落失真得让人汗颜,不过由此带来的几分魔幻现实的幽默感倒是别有一番风味。

我们敏熙:

父亲的后现代生活。推得动人,推得了病痛,但推不动生活之苦。喜欢的不是讲苦痛历史和家长里短那些,而是公公儿媳之间尴尬的无声相处片段,很考验调度。剧本部分,核心点一是老无所依,二是赤色恐怖带来的伤疤,总体上就觉得很匠气,算是一篇优秀的范文创作。

法罗岛帝国皇后:

论探讨东西方文化冲突之尖锐,世上无几人可比肩李安,在东方文化中的折中和西方文化中的包容熏陶下形成价值观的李安审人审事又无法偏激刻薄,所以就有了电影中面对严肃问题的乐观态度,太极拳式的轻松化解对立矛盾,柔中带刚,四两拨千斤,“推手”二字便是如此。

kc512:

没有把东西方差异的题材拍成喜闹剧最后皆大欢喜就很impressive了,很多时候还有一种无可奈何甚至愤怒感,处理不好看起来会像在批判某一方。「把人拉过来再推出去」的推手也让我想起《回路》中「两个点碰撞在一起便会死亡,但离太远又会靠近」的电脑游戏,人与人相处的困境是创作者永远的母题。

我略知她一二:

初出茅庐的李安彼时还没有那么圆滑而中庸,影像风格冷峻粗砺,剧作文本生猛真挚,虽然还是讲中西方的差异,传统与现代的差异,老人与儿女的差异,但是到了最后为自己反而成了父亲,为别人而活反而成了儿女,而父亲年轻的时候何尝不也是这样,这种时空的对照在异国他乡反而显得魔幻主义且情趣横生。

飞檐:

一个作者由衷认同和热爱的某种事物,会出现在他大多数作品里。从他这第一部剧情长片开始甚至到《双子杀手》,很多部都能看到他热爱那些存在于中式传统文化里的形式和意识。推手有很强的道家的表达,好奇去查了一下,还真有人写过论文研究他电影里的道家美学。推手:舍己从人,无为而为,结合一个老人视角的文化差异、移民家庭和养老问题,有一个有型的关联。

chriseternity:

喜欢李安的电影,倒不是因为他有多少五花八门眼花缭乱的技法,而是在于他电影里总是拥有的那股子厚实的情感。这部《推手》开头直接让人眼前一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几个动作之间便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一针见血。后来随着情节的逐渐深入,这种矛盾中心变得越来越厚实,最终引发大爆发。不过后面的情节包括关于太极拳的内容描述让我感到有些哑然失笑,这就变得有点奇怪和牵强了,不过最后还引出了隔代之间的问题,便又是十分有趣的。

子夜无人: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李安是如何做东西方文化壁垒的文章,还是有一些设计非常独到:因为语言不通无法交流,所以干脆直接失语,开头近十分钟都完全没有台词地各行其是;公公在客厅看老港片的录像带里打打杀杀,外国媳妇在屋子里对着电脑永远呈现一个创作焦虑的时态噼啪打字,新一代的人连困境都是新的,老一代的人连娱乐都是旧的;一家四口吃饭,人人都有自己的心思,想指点江山的、想改变结构的、想装聋作哑的,连孩子都不在乎眼前的这顿饭,所以我们对于家庭仪式感的想象与实际情况究竟相差多大,已经不言自明。唯有在《推手》里,李安的情绪这样重这样愁苦、交锋激烈言辞恳切,而在之后的《喜宴》中他已经开始学会了豁达,更后来的其他作品里,他直接避开文化的交互、去讲纯种的东方或西方故事。许多人都喜欢他后来的平和冷静,而我更珍惜他最初的冲动。

#FIFF11#DAY6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6 ) 栖身

从《推手》到《喜宴》,再到《饮食男女》。画面交错中,可以看到李安拍摄功力的日趋成熟,感情的日渐丰富,以及,从未改变的,一颗飘在美国的中国心。与后来被奥斯卡厚爱的《卧虎藏龙》、《断背山》和被媒体炒得火热的《色戒》比起来,十多年前的家庭三部曲,更能让人看出李安是位怎样的导演——本质上,一位儒雅的中国文人,他深谙传统文化,也切身体会着在外华人遇到的社会问题。
回到《推手》的故事中去。
一个习惯了传统生活的中国老人,为了去看望儿子一家,来到了遥远陌生的美国。老人与用独立别墅把人们隔开的美利坚生活格格不入,美国儿媳也接受不了老人从中国带去的喧嚣习惯。摩擦日复一日地积累,终到一天变得不可调和。
故事的主角选得都是最具特色的个体。老人喜欢打太极,唱京剧,对儿子的爱内敛而隐忍。儿媳是最典型的美国人,拿青菜沙拉当饭吃,做自己的事情时不爱受人打扰。夹在中间的儿子则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美国随处可见的中国新移民,通过留学的方式来到异乡,自己接受了美国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想让长辈也过上好日子,却无法调解两边根深蒂固、无处不在的各种差异。
1991年,还需要靠台湾电影辅导金支持工作的李安,尚不能做到如今的平静谦和,他的电影处女作需要用最尖锐的矛盾来产生最曲折的故事。于是,我们在《推手》里看到了中西文化的对立,父亲和儿媳的对立,老人和新生活的对立……故事主要从父亲的角度讲述,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也很容易接受老人的传统观念,但实际上,稍作分析,便可发现任何矛盾的任何一方,都是情有可原,迫不得已的。于是这个故事里虽然有着很强的对立性,却没有俗套的“好人”、“坏人”之分别,也正因如此,我们便更加不能一味地指责哪个人,哪种制度。
既然谁都没错,那么继续生活下去的办法就是融合。大家各退一步,你理解我一点,我谦让你一点,矛盾仍然存在,但是我们把它搁置在一边,也就不用再理会它的尖锐。这一点,也正是导演李安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所在。中西文化冲突是当时大批在外华人需要面临的问题,他用电影给大家提了一个醒,既然不能消除矛盾,那不如就选择融合和理解——就好像太极中的“推手”,彼此制约,掌握平衡,以柔克刚,——虽然本质上,还是一种对抗。
故事的最后,父亲选择离开儿子的花园洋房,自己去唐人街的华人学校教授推手的本事,唯一一点安慰是一位从台湾来的能说说话的陈老太太。我们不能说这是一个悲剧结局,毕竟没有那种父亲在警察局里心脏病发、客死异乡的狗血结尾。只是,这样的妥协其实只是一种逃避,麻木地远离战争,伪装着维持现状。
与家庭三部曲的其他两部一样,《推手》的故事简单直白,可是引出的矛盾却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决。文化差异、年龄代沟、国家观念、人与人的隔阂……甚至十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旧不能轻松微笑着表示:这些早已不是问题。我们依然要追求更高的学历、更多的工资、更好的生活,于是,我们也依然要面对越来越多、无处不在的种种矛盾。《推手》中的父亲仍旧想隔些日子就看看儿孙,于是选择留在了那片不属于他,他也并不热爱的土地上。看电影的我们呢?在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也该学会退让,掌握几招像“推手”一样四两拨千斤的本事。
——一部电影看下来,才发现,提出了尖锐问题的李安,就是到了最后也没讲清楚到底该怎么解决问题,而是耍了个小聪明,告诉我们——“惹不起,躲得起”,至少,我们还能在冲撞中栖身。

 短评

就像老朱一样,住在美国的感觉就是周围永远都是无聊的客气。简直想大哭一场。

5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其实家庭生活就像是打太极拳,讲究借力用力,以柔克刚。】看了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才发现李安才是真正的太极拳大师,对中外生活差异下的家庭琐碎刻画的淋漓尽致,故事如秋日落叶漂浮着的小河流水,虽波澜不惊,却凄凄惨惨戚戚,有点人生的无奈和悲伤。

9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到一双手上,还是打不过生活这个对手。

13分钟前
  • 惧色
  • 推荐

首先我不明白为什么豆瓣把这一部电影归为喜剧。李安,真的把人性看得太透彻了。感觉很多时候,其实人没活明白,不知道一直每天念叨着的努力过明天就会等得到的美好日子,有多么不实在。身边这样的例子一点都不少。家庭原来就是本难念的经,但是没有人付得起不去念不去用心经营的代价。

14分钟前
  • ReEi酱
  • 力荐

天下之大,何处养老

18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若是郎雄没有去世,不知道还会和李安合作出多少好故事。

19分钟前
  • 小艺
  • 推荐

这部能看到李安的工整和匠气。我开始理解李安为什么说“王家卫是天才,我最多算人才”,那种天纵激情自由不羁,超越时代和文化界限的电光火石,在李安那里是《饮食男女》《断背山》的灵光乍现,但在王家卫的作品中,哪怕是最差的作品,这种光芒也都俯拾皆是。

20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饮食男女讲中华传统膳食,推手讲中国太极。李安这手文化牌打得好。儿子太娘,儿媳太傲娇,女一号老来骚,郎雄一人演技压全场。

22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力荐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24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推荐

挺牵强的情节

2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大概电影也是有保质期限的,很遗憾,看这部看得太晚了,要是几年前,大概是会喜欢的吧。现在只觉得太表面太公式化,后半段的处理尤其不好。

28分钟前
  • 蜉蝣
  • 还行

首先我相信这部片子绝大部分外国人是看不懂的…甚至是新生代的华人……<推手>是李安父亲三部曲中感情最为复杂也最为原始的一部,它有着<冰风暴>般的暗流与涌动,结局与Mike Leigh的<又一年>有着本质的共通。这是父亲三部曲中唯一的悲剧。【观影的时候请勿过于纠结情节的刻意……这可是91年的老片子啊!

31分钟前
  • D I D A
  • 力荐

朗雄演的当然是好的,而且并没有去一味美化这样一个人物,我想真实生活中老朱应该是善良但有点迂腐、烦人的老人家,印象最深的是他请求再多一次机会洗碗,然后咽不下去饭的僵硬表情。而全片印象最深的倒是儿子的两次暴发,一次对小孩子说,“你比爷爷、妈妈都会照顾爸爸”,一次是监狱中的痛哭,还有别的办法吗?

32分钟前
  • 半袖
  • 推荐

看的太心酸,李安自己写的剧本,那心理年龄得多老才能拍的这么丝丝入扣。郎雄演技太好,王莱气场也很赞,这种矛盾冲突还是中国人自己看感觉深刻啊

35分钟前
  • 爱幻想的小孩
  • 力荐

李安第一部剧情长片,就已经有了他一直以来最让人心动的温柔和细节。剧情方面或许有点把中国功夫太神话了,不过郎雄确实演得好。很多时候啊一家人的关系还真不是绑在一起就能解决的,当然推手的概念用进来不错啊。李安的儿子从小就像东南亚人。。。=__=

3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9/10)虽然很多人说这片是中美文化冲突,可我看到的却和文化冲突没有一点关系,这是两代人之间代沟。父辈对后辈的事不好奇,只想子孙遵循以往;后辈对父辈的事也许好奇,但好奇中会带着厌恶……郎雄只是没有长得一张小白脸,但他的演技可以完爆绝大部分当红炸子鸡。

39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那您...慢走,那您忙去

43分钟前
  • #Pekingcat#
  • 力荐

影片仿佛太极推手一般,缓缓而来,却暗含内劲,把我的一份心情狠狠朝感动推去。中国式的亲情,中美间的文化冲突展示得很尖锐。除中国城餐馆那段打中国流氓、美国警察比较不喜欢,其余十分满意。

4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老爷子若没有一技傍身该如何是好……

49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推荐

至此终于把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看完,最醇熟的自然还是饮食男女,其次是喜宴,最后是推手,原因在于后者太露,讲中国文化精髓在于含蓄吧,若太急于表现冲突则显得功利心太强了。

53分钟前
  • 樹一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