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羞耻1968 剧照 NO.1羞耻1968 剧照 NO.2羞耻1968 剧照 NO.3羞耻1968 剧照 NO.4羞耻1968 剧照 NO.5羞耻1968 剧照 NO.6羞耻1968 剧照 NO.13羞耻1968 剧照 NO.14羞耻1968 剧照 NO.15羞耻1968 剧照 NO.16羞耻1968 剧照 NO.17羞耻1968 剧照 NO.18羞耻1968 剧照 NO.19羞耻1968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5 12:46

详细剧情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因为他们的特立独行而被人铭记。杨(马克斯·冯·西多 Max von Sydow 饰)和伊娃(丽芙·乌曼 Liv Ullmann 饰)是一对个性独特的音乐家夫妻,战争的到来摧毁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为了躲避战乱,两人乘船来到了一座小岛之上,在那里,夫妻两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  好景不长,战火很快就蔓延到了小岛上,军队和紧接而来的游击队打得不可开交,杨和伊娃好不容易得来的平静生活再度面临巨大危机,好在有好友雅克比(甘纳尔·布耶恩施特兰德 Gunnar Björnstrand 饰)慷慨地出手相救,他们才得以脱离险境。然而,令杨无法接受的是,雅克比在身为恩人的同时竟也是他的情敌,他和伊娃之间并不纯洁的关系令杨心中妒火中烧。

 长篇影评

 1 ) 并非战争使人堕落

某一天早上,寂静被刺耳的闹铃声打断。女人先起床,赤裸着上身在水池边洗漱,等待赖床的男人。他们一边吃早餐,一边笑着谈论今天的安排。男人絮絮叨叨,去这里那里吧,电话费我还没交,反正我们也用不到,收音机没修好,修车是我的工作,不过等一会,今天天气不好,我忘了穿外套了,我回去穿外套。女人一言不发,在车里等了他很久,却等不来人。按捺着焦躁,穿过他们的小院,回到房间里找人。男人坐在角落里,手捂着脸,想要哭泣。女人更加焦躁,指责他多愁善感,却又后悔了。他们在为可能发生的战争而焦虑。

今天他们的计划是去给市长送去他们自己种的水果,以贴补家用。在路上行进时,他们路过水塘,女人的朋友在那里钓鱼。女人飞快地推开车门跑下车去,小心地绕过池塘边的石头,去和友人拥抱。阳光洒在他们的身上,她看起来像是在闪光。回到车上后,男人对女人说,你和朋友在一起时美丽极了。女人开心地笑着,笑意从眼底荡出,她感觉她那么爱眼前的男人,她忍不住去吻他。

到达市长和夫人所在的港口,他们将要远行了。市长夫人熟练而亲切地向他们问好,市长吻了吻女人作为礼节。很快他俩钻进小轿车里,示意司机可以走了。男人和女人把水果送到了市长家里,并且得到了报酬以外的十块钱。两人雀跃起来。

他们决定去买一瓶酒作为庆祝。走进熟悉的骨董店里,商店在厚厚的石墙里面,墙上挂着各式各样的平底锅,锅倒挂着,作为装饰。店里面这处那处摆着些有趣而略显古怪的小物件。老板是个秃顶的男人。他俩开心地说,我们想要买一瓶酒,老板说他去去就来。过了一会,他拿着酒和三个玻璃杯来了,不由分说地斟满了。两人对望了一下。老板的表情有些生硬而呆滞,好像很久没有和人说过话了一样。老板张口便倾诉道,我好寂寞,还有,我不知道我会不会被征兵……女人感到不适,男人前倾着身体看着老板。拿到酒之后,女人起身拉着男人离开了,桌上剩下的是三杯还没有喝完的葡萄酒。

他们回到了自己的小院里,坐在桌子前,准备好了美酒和菜肴。对望着,眼睛里都是爱……

然后呢,然后战争爆发了。这一对甜蜜爱人不由分说地被卷进去,差点被炮弹炸死,又作为俘虏被军队挟持。由于市长的情分他们被放回家了。然而一系列的恐惧和劳累,让两个人的心上都划满了细痕。女人的勇敢和自由越发奔放起来,而男人的胆小与谨慎也更加明显。他们穿着脏的粗布的衣服在田地里干活,也许是劳累吧,也许是恐惧吧,女人脱口而出对男人的指责,而男人用最可能伤害对方的语言来回击。她被击倒在地,痛哭不止。四周的炮火越发频繁,更多的尸体躺在路边,他们蜷缩在房子里,等待没有尽头的时间。如果没有市长,他们连这份苟且也偷不来呢!可是市长也是有所求的吧,他求的是什么呢。

女人在和市长做爱的时候,是为了交换利益呢,还是出于对自己丈夫的失望呢,还是对这个男人也拥有了一些友爱呢。总之他们做爱了,女人的丈夫也知道他们做爱了。

多愁善感和胆小,胆小和懦弱,懦弱和冷酷,冷酷和残忍。这些范畴之间的差别薄如蝉翼,转化如此顺滑。这就是那个男人所做的。他们被不断地羞辱着,被枪声,被威胁自己生命的敌军,被为了活命而妥协的自己,被自己心里的嫉妒,被自己心中的烦躁……这个世界已经不是人生存的世界了吧,黑暗冷硬的心能变得更黑暗更残忍更冷酷一些,可是前方还有更多的死亡与恐惧,一刻也不能喘息,一刻也不能停下来……

男人在开枪杀死市长之后,便对杀戮免疫了,仿佛这成为了自己的本能。女人惊恐而难以置信,她的内心还在挣扎着……最后的最后,他们逃到了海上,生的希望已经渺茫了吧,水里的浮尸一个挨着一个,像一个个黑色的臭虫。因为多天没有喝水,他们的嘴唇干硬了。女人说:

“我以前做过一个梦,我在一个美丽的街道上行走,一边坐落着白色的房子,有拱门和梁柱,另一边是树木繁茂的花园。深绿色的水流淌着穿过树林,我走到高墙前,墙上开满了玫瑰。然后有一架飞机点燃了玫瑰,其实也没有多可怕,因为那一幕是如此的壮丽。 我低头看向水,见证了玫瑰的凋零。我抱着一个小孩,那是我们的女儿,她依偎着我,我能感觉到,她的嘴唇触碰我的面颊。我一直都知道,有些事我应该记住。有人说过什么话,但我却忘记了……”

有人,说过什么话呢?

两个如此相爱的人,穿行在人世上,尚且都不能保持对彼此的尊重了。那么两个意见不同的人呢?两派政见不同的团体呢?是战争导致了人的堕落?还是人的堕落引发了战争呢?即便没有这些浓烟和炮火啊,没有死亡和伤害啊,人就能爱另一个人吗?在没有战争的和平世界里,人心里就是阳光吗?或许有人说过什么话吧,那些话让玫瑰红艳着,让女孩的嘴唇贴在妈妈的脸颊上。或许那些话应该被记着吧,应该被永永远远地记着吧,可是……可是……可是为什么小船飘荡在海上,孤零零地渺若永远不能靠岸,为什么前方那么黑暗,那么寂静……

看完了这个电影,久久地被震撼着,心底里闷的,想要呐喊却无声。如同《细语与呼喊》看完过后,那种被撞击的麻木,还有隐隐的痛苦……啊,活在这世上啊……

 2 ) 北欧式恐惧

跟我们的文化大革命比起来,本片的男主角算个毛。

他不过是为了活下去:说谎,杀死朋友,在妻子面前表现得像个胆小鬼也不怕。

最后,站在左与右,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已经没有意义,只要能保存一口气,做什么都可以。

西多夫(伯格曼自己)和沃尔曼这一对夫妻,站在家园被烧光的树前,显得特别有象征意义,从那一刻起,他们已经是失去生存资料的动物了,他们做什么都可以。

作为电影,当镜头变得非常亲密的时候,人骨子里带出了一种非理性,那种恐惧,那种吞噬一切的力量,就会彰显出来。

影片一开始直升飞机出现了,指头的枪出现了,死人出现了。那种像纳粹德国一般的噩梦出现了,我们的价值观上下颠倒一一

我们无法判断一切,因为我们掌握的信息不够。

信息不对称,也是我们无法判断战争的原因。越战也是这样。

伯格曼不断在变的原因是,他的作品就是自己思想的复制品,而且他总是最真实的那一个艺术家。

 3 ) 当人类失去文明的遮羞布,会做什么?

一开始的伊娃和杨有着鲜明的性格反差。伊娃很practical,她没有沉浸在身份认同感缺失的痛苦,她在努力地活着,甚至还希望能“育儿”从而获得生命新的意义。反观,他难以忍受一落千丈的生活,时不时会崩溃,思绪又飘回音乐的世界。但同时他也是善良且温暖的,在伊娃急着买酒的时候,他愿意倾听老友参站前那孤独的倾诉,甚至下不了手去打死一只鸡。

伊娃觉得只要自己努力活着,就可以反抗这世界。所以当毫无偏差的命运巨石砸到她脑袋时,她的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和荒谬。

”这不是我的梦,更像是别人的梦,那个人是否会感到羞耻?”

杨则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害怕着战争。被抓捕,昔日好友对自己妻子的羞辱,恰到好处的机会,慢慢地击破他的心理防线。都说好人变坏的时候才最可怕。对于杨来说,外界环境给不了他对生活的预期,在清楚地意识到这点之后,他身上人性的光辉似乎消失了。自己的生存变成了最重要的事情。

这一部还是让我蛮惊讶的,我以为以伯格曼的叙事习惯,在描写战争对他人的压迫时会采用更为细节的处理方式。不拍轰炸和死亡,反而拍人物的面部特写,精神上的恍惚等等,体现出一种安静时的压迫和战争带来的创伤。但这种叙事密度大,冲击力强的画面也不错,感觉成本应该很高而且反战意味挺强的。

真的很想知道伯格曼到底拿哪个机子拍的,太有质感了。

 4 ) 失去作為一個人的資格

Eve和Van本來都是交響樂團裡面的音樂家,自從樂團倒閉之後,就搬到小島生活(已經四年)。他們之間都有著自己的小秘密,都曾經對對方不忠。他們分床睡。Van有心臟病,多愁善感。Eve反而更加堅強。他們每天都在平淡中吵架,Eve愛著Van,但是又渴望離開Van。

戰爭爆發的時候,Eve和Van都會戰爭雙方威脅過,甚至被敵方欺騙錄下了錄影帶。最後他們的好朋友菲利浦解救了他們。菲利浦腳有傷,在家中孤獨過日子,平日不常有人拜訪,能陪伴他的只有他的清潔女工,偶爾與她做愛。
在菲利浦幫助Eve和Van之後,菲利浦常到他們家,並送上小禮物。菲利浦希望Eve能夠陪他。Van心生妒忌。面對戰爭對每一個人生活的毀滅,Eve失去了對美好生活的慾望,急於想擺脫Van,擺脫這片廢墟,但Eve無能。面對軍隊來著菲利浦,並希望得到菲利浦的財產的時候,Van把菲利浦的錢放在褲袋。誰也沒想到Van的確沒有把錢藏起來,只是把它放在口袋裡。軍隊只不過是為了毀滅Eve和Van的一切和殺掉菲利浦的藉口而已。這一切的毀滅,都讓Eve和Van失去了做人做基本的自尊,只求生存。但知道Eve還是保留有人性的。在Van第一次拿起槍的時候,他手抖,無法拿起武器射中菲利浦,但一旦人類心中的惡與暴力被激發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他殺了一個逃命的小孩約翰。甚至在船上看到一名老夫跳海自殺,也不以為動。
那麼,Eve和Van之間,還是愛情嗎?他們常年吵架,結婚七年卻沒有離婚。偶爾也會有小甜蜜。Eve對Van說:“你不知道什麼是愛情”。也許是。
在他們經歷了這一切毀滅之後,他們仍然相互依賴著對方。Eve對Van說:“假若我們不再交談,那會怎樣?”。大概就會自動分開。如果兩個靈魂之間沒有交流,就不會有感情,更何況他們在一起已經是為了能夠生存下去?

 5 ) 希望他留了点钱

最后他是把一沓钱全给了船家吗?所以伯格曼意思是这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希望吗?只要能抵达彼岸不牺一切代价?他那种狗急跳墙的从软弱迸发出的惨绝人寰的刚烈,她神经质的世俗姿态最终不过儿女红尘。汪洋死海,他站立中间支开尸群,伯格曼也能在日光船桨声与他不动声色的姿态里调度人性。伯格曼怎么描绘绝望的?也有人觉得彼岸是幻觉,他从船上沉浸深海,缓慢优雅没有波动。战争与神经质竟然看的发笑,伯格曼如果拍喜剧也可以把人性调度到极致。(丽芙袒胸露乳一下就爱上她了,腰窝在完美的背脊线上真是深刻啊。伯格曼好心机啊,顺便展示下自己的品味与作品。)(昨天看都灵之马,同样他们都逃到了山际线。是因为伯格曼的小两口年轻力壮无自然灾害,还是因为塔尔的年老残疾风沙肆虐。你说,活着!怎么活,逃的掉否,能不能活,我们很多还是要讲究客观因素。)(如果要说视听,伯格曼真的是不匠气的荒岛英雄了)(是一部相当喜欢的伯格曼作品。喜欢不喜欢很多时候是看你从哪个角度去揣度了。)

 6 ) 战争与人性之耻

影迷们倾向于把《羞耻》连同之前的《豺狼时刻》、之后的《安娜的情欲》归结成伯格曼又一组成就颇高的三部曲,而就在这部电影里,伯格曼“疯狂”地撕扯战争与人性,面对二者深深纠缠后的共同黑化,斥之为羞耻,也为之羞耻。

战争与人性之耻

1968年,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走向一个充斥着反叛、动乱与解放的局面。让人印象深刻的,有马丁·路德·金和罗伯特·肯尼迪的双双遇刺,有美国对越南的战争、苏联对布拉格的进攻、墨西哥在奥运会前夕的杀戮等等。而伯格曼在这一年,则先后有《豺狼时刻》与《羞耻》上映。

虽然说,把伯格曼这两部电影的创作与各大事件、重大思潮扯上关系的话,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但是,还是能够做一点无伤大雅的推测,因为无独有偶地,伯格曼在这样的年代选择了恐怖与战争的题材进行创作。他自己也觉得,《羞耻》“对于各方争论的焦点事件(越战)有所贡献”。

《豺狼时刻》有关于“在黑夜与黎明交替之际,死亡与邪灵当道的时刻,婴儿诞生、充满希望的时刻”的联系与解读在此不再赘言。而《羞耻》对战争与人性的阐述,则更能契合那一年的“主题”。哪怕这是伯格曼唯一一次对于未来的叙述,却恰好能与1968年的特殊性产生一些饶有意味的共振,反正在这场面目模糊却又似曾相识的战争中,模拟出来的生态完全适用于古今中外。

具体说来,原名是《战争》的《羞耻》,正好与战争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电影的主角杨(马克斯·冯·叙多饰)与伊娃(丽芙·乌曼饰)是一对年轻夫妇,曾为乐团当中的琴师,但正因战争袭来,不得不背井离乡,躲到了一座人烟稀少的小岛之上,过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这种生活是清贫的,但偶尔回想起与音乐有关的时光,却也有那么一些亮色。

但所谓的“好景”也是不长的,他们的生活很快就被战争再次逼到了死胡同上。

最关键的地方在于,他们对这场战争其实接近于一无所知,电影反复强调他们没有能用的收音机,让这对夫妇连同这个边远小岛,融入真正的“与世无争”背景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忍受着不时在天上轰鸣的飞机以及在不远处炸响的炮弹。杨表现出近乎失控的怯懦与崩溃,而伊娃需要鼓励他重新振作。讽刺的地方便是,伊娃空有一颗善心,即便是面对不明身份的伤员,也不顾杨的呵斥与反对,一意孤行地伸出援手,却也因此在所谓的两军对垒中被其中一方无耻利用,更被另一方视为敌方盟友,惹来无尽麻烦,最终意志同样被瓦解。

这些扭曲而恶毒的战争如此鲜廉寡耻,无可避免地成为《羞耻》所鞭挞的重点对象。战争的主体人物,一个个都是蛮不讲理或者穷凶极恶的,他们最喜好通过暴力形式,随意侵犯别人的人身财产,无情践踏别人的行为意志。于是,战争让少部分人成为自以为是的暴徒,而文明社会则被践踏得低至尘埃。

在这种环境下,伯格曼借助杨和伊娃,进一步挖掘这场噩梦的耻度。旧友雅克比(甘纳尔·布耶恩施特兰德饰)曾把夫妻二人救出火坑,却也渐渐与伊娃产生了感情,毕竟伊娃与杨之间也出现过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而当杨久经战争的折磨,再面对妻子的不忠,便从顺手戕害雅克比开始,走向了人性的沉沦。可以说,战争也许没有改变生活与感情当中的实质,但却放大了许多原本的污点,把人变成了没有人性的怪物。

那这些所谓指向未来的战争推测,确实成了通用的人性考量。

《羞耻》在国际上战绩不俗,赢得多个奖项与提名,更获得了许多好评,也有评论家表示,这是英格玛·伯格曼最好的电影之一。

而在上映之际,身在法罗岛上的伯格曼感受到了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美好,他在中午会乘坐渡轮,把早报、晚报买回来,独自面对影评。他觉得,“谁不希望自己能够永远受到影评人和观众的宠爱呢?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被排挤。只要有我在,大家都很安静,对我保持礼貌,让我呼吸困难。我怎么能再过这样的日子呢?”在得知收获《快报》好评之后,当时高烧的伯格曼认为,因为自己的绝望与神经质,“并不觉得特别高兴”。

而尽管《羞耻》让伯格曼再度成为影评人力捧的对象,但在《伯格曼论电影》中,他自己重看了《羞耻》后,“发现电影可以分成两部分来看:上半段讲战争的部分拍得很烂;下半段讲战争的后果拍得不错。上半段比我当初想象得还糟;下半段则比记忆里好很多。”他觉得,前半部分是一段太过冗长的序曲,十分钟内完全可以结束,重点应该落在之后发生的事情上才对。

就像是前面提到的,这场战争具有强大的共性。用伯格曼自己的话来形容,他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一直想把电影的焦点摆在‘小型’的战争上——那种引起彻底混乱、存在于边缘、没有任何人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的战争”,“非常希望能够赤裸裸地揭露战争的残酷”。尽管,他对于自己当时没有更耐心地呈现好这样的战争表示遗憾,而且也坦白了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也就是“对于一个想描写现代战争的人而言,他必须具备某种程度的忍耐力,自己专业上的精确度”。

也许正是因为有这种对自身的苛责,让伯格曼在很长的职业生涯中,仍能不断有好的作品投放出来。而在发现并恋上法罗岛的60年代,伯格曼持续与新的缪斯丽芙·乌曼一同,耕耘出多部值得影迷铭记的作品,而这,就包括下一部《安娜的情欲》。

(连载于《看电影》)

主要参考来源:
《魔灯:伯格曼自传》
《伯格曼论电影》
《英格玛·伯格曼》
Google、Wiki
IMDb、豆瓣、时光等电影网站

 短评

开场,机械装甲车和对讲机的声音首先闯入,暗示着威胁性的张力,视觉上,亮如白昼的炸弹袭击,以及形如苏联蒙太奇中的空袭,不得不感谢斯文·尼克维斯特,将影片塑造为惊悚氛围,并可以和同年《豺狼时刻》进行对照,“现实”与超现实。战争是阵地化,意义化的解域/反解域关系,《羞耻》却将这种意识形态超验化,空袭是一种神秘主义的神启式惩罚,及其向内在,心理的向度,在后半部分,它将转化为一部室内剧,作为人类堕落史—诺亚方舟的一种变体,陷落的伊甸园与末日般的景象是欧洲的,美学的世界之终结,以一种受难的姿态面临现代性的入侵。

7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字幕悲剧了,提前60000毫秒都对不上

11分钟前
  • 王富贵
  • 还行

战争下的生存免不了羞耻。片中丽芙乌曼说:“有时一切恰似一场梦,不是我的梦,是别人的梦,但我也被卷进去了。梦到我们的人醒来,而且感到羞耻时会怎样呢?”这是最好的控诉,战争不是普通民众想要的,却使民不聊生,这是何等羞耻?伯格曼的战争片惊悚恐怖讽刺,羞耻感从头一直蔓延到尾。

16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瑞典300年来无战争,人口不到1000万,人民生活幸福,妇女地位相对其它国家要高很多,男女平等一直领先世界,伯格曼并没有经历过战争,但是两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如此频繁的发生,在北欧向南张望的伯格曼将战争的无缘由、滑稽可笑、对人性巨大的试探及破坏在此片中呈现。叙事也是越来越紧凑、剧情也一浪高过一浪。伯格曼的电影,我很难预测到走势,就算此片是1968年拍摄,你也很难在其后的导演看到如此讲述战争的。伯格曼常看常新。

18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上承德莱叶,下启塔可夫斯基,完全的视觉享受;老塔的所有视觉元素都在这里了啊。关于羞耻,虽然女主嘴上说着:像是生活在别人的梦里,what if 别人醒来感到羞耻?实际上一直在讨论的是每个人如何面对自己的“羞耻”,并且这讨论在心中会自然地从战争蔓延开来。

19分钟前
  • 力荐

说不通的小战争,暴力对人的异化。多处人物行动设计成没有上下文,比如市长通奸、船长跳水。手法没假面那么实验性,但也看到一些新东西:没有反打固定机位的对话、手持追随角色的长镜头。乌曼的抬头回首、夫妻二人站在几近纯白的画面里看着被毁的田野、小船里的梦:两位主演的表演又让电影丰富了一层。

20分钟前
  • MuyBien
  • 推荐

戏剧冲突这么强烈,很不伯格曼啊。这是一个非伯格曼也能拍出来的电影,当然仍是好电影。他们仓惶逃窜在死亡之海时,张力达到了顶点。可惜看过《丽芙与英格玛》,导演当时正与女主感情危机,公报私仇,在冰冷的海上他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却让俩衣着单薄的主角NG无数次,非常破坏观影情绪,只想乐。

24分钟前
  • 梅大姑
  • 力荐

比起Shame(羞耻)这片更应该叫Angst(焦虑),一切都在推人走向焦虑的顶点:繁殖的焦虑、战争的焦虑……女人逼男人振作,枪炮声仿佛有人在不停敲门,钟声也响个不停。Gunnar的角色从构图到行为都代表着战争一般的强力意志在不断挑拨、拆散主角二人关系,后面军人抄家更是直接,更可怕的是,焦虑源会被更大的焦虑盖过,即使开枪杀死也不得解脱。这样堆砌焦虑的做法几乎是卑鄙的……但我还是,喜欢

25分钟前
  • Virgil
  • 推荐

[羞耻]在伯格曼的作品里算是比较跳脱的存在,他完全放弃了模糊性而旗帜鲜明地表达出他对意识形态的厌恶。战争对于人们道德感的摧毁以如此直白的方式被呈现出来,让人觉得简单得几乎有些可疑。伯格曼选择夫妻关系作为切入点,显然是在试图把外界的战争投射到微观心理层面,但二者的连接实在过于浅显。

26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我,是因为生活的压力才日渐猥琐的吗……被摧毁的,该何处寻找救赎(伯格曼有非常敏锐和知性的文化人式的自省,有的时候,也不知道是不是过于多了,看过后深陷自责自厌,但是带着浓浓的自怜味道…………结果就是,我不是在为自己的恶而自责,而是在为深知自己不能够“完美”才自怜自怨,呵)

29分钟前
  • 口0o
  • 力荐

難以置評。對柏格曼而言是《羞恥之夢》(Dream of Shame),對烏曼而言卻是職業噩夢……

31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伯格曼镜头下的战争宛如圣经《出埃及记》中所写的天谴,场面并不宏大但森罗万象、并不写实但富有诗意——原谅我用如此亵渎生命的词语来描绘战争,因为伯格曼的战争反思并不落脚于战争本身,他关注的是那对避战的夫妇因战而乱。好战是羞耻,反战也是羞耻;泯灭的人性是羞耻,仅存的爱也成了羞耻。

32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士兵強行把女主拖到房間一扔,然後轉頭拿下嘴裡的煙,甩門……這段反復看了三四次……有種心理高潮……(我不是女權婊嗎!?) 貼著兒童畫的房間,醫生冷漠地診斷病人,其他人冷漠地拖走病人或尸體……當年天真作畫的你們是怎麼變成這樣的呢?戰爭這種極端情況讓人遠離倫理,只想赤裸裸地吐露自己——當著你丈夫的面吻你,把所有財產都給你,和你說知心話,抱你要做愛……不管你是否願意。最後,懦夫不小心掌權,卑鄙,絲毫不性感,只覺得醜陋。

35分钟前
  • 👹綠大壯🪩
  • 还行

扭曲而恶毒的战争当然是人类史上的极大羞耻,放于电影中的角色身上,懦弱、虚伪、不忠等等,同样是羞耻的载体,而在战乱之前,人变得冷漠凶残到失去人性,同样是羞耻的一种。1968年这一觉醒时代,伯格曼用一部比战争更狰狞的电影,探索情人间的平等与共性,以及人与人之间岌岌可危的人性界限。

40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作者架空了战争背景,以一对前艺术家夫妻的生活为介入口,牵引观众游荡了一个荒诞而又残酷的异元次空间,见证着人性的堕落由此批判战争之罪恶。开头和结尾的两个梦境叙述,一个恶兆一个醒悟,而中间则是无止境的灵魂游荡,从逃离房子到逃回房子再至房子被烧毁最后困于大海,房子作为一个象征符号在影片中这个家庭的基体和灵魂的寄托被彻底摧残。伯格曼赋予了生活琐事的生命力借以塑造人物,抽空时间空隙并压缩戏剧性场景,在极端环境下产生的诙谐感得以让人感受到人类即蝼蚁,被他力而控制影响的生活难以坚持人性本善之说,苟且存活代替惺惺相惜,几场对话戏剥离了视线的主体化便预示了情感交流的幻灭,影片结束将矛头指回了充满压迫的时代,但这漫长的梦境却是真实的。此外伯格曼对声音的处理有着人文主义关怀,烟雾缭绕下的战争场面有第七封印的印象

45分钟前
  • hptg
  • 力荐

#重看#以梦开始,以梦结束,中间静躺的是一个巨大的、他人的梦,我们在其中无论痛苦或欢乐,终究要醒来,醒来依旧在另一个梦里,从这点上来说,伯格曼同样注重时间的绵延;甚少触及战争题材的伯格曼,出手就如此绝望,浓重的黑暗令人无法呼吸,虽然他自己也承认并不擅长战争题材,但“当外在的暴力停止、内在的暴力开始时,《羞耻》也开始变成一部好电影了。”

5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活下来的都不是完整的人了 @Art Gallery of NSW

51分钟前
  • 躲猫猫社社长
  • 还行

在战争中,人的命运如同浮萍,难免会萌生「自己是他人的梦境」的荒诞感,在生命威胁中,情感依旧扮演着捣乱者的角色,而结尾湖面上浮尸无数,苟活着的幸存者们才是真正的羞耻。

54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那些人是要多没有人性才会发动一场战争,又有多少人因为一场战争失去人性。——写在俄乌战争时。

56分钟前
  • Enjoy🌈Rachel
  • 推荐

最纯粹的摄录“战争背景下人性被异化”的主题,可视的一切皆指向于此,较小的叙事空间正满足于论点的凝聚。影片除“羞耻”外便再无他物掺入其中,将人的内在逐步剥开直至赤裸在外。每一次观看伯格曼电影都是对自我内在感知的审视。

57分钟前
  • runtime-err0r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