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女贞德蒙难记

剧情片法国1928

主演:玛利亚·法奥康涅蒂,安托南·阿尔托,安德烈·贝利

导演: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播放地址

 剧照

圣女贞德蒙难记 剧照 NO.1圣女贞德蒙难记 剧照 NO.2圣女贞德蒙难记 剧照 NO.3圣女贞德蒙难记 剧照 NO.4圣女贞德蒙难记 剧照 NO.5圣女贞德蒙难记 剧照 NO.6圣女贞德蒙难记 剧照 NO.13圣女贞德蒙难记 剧照 NO.14圣女贞德蒙难记 剧照 NO.15圣女贞德蒙难记 剧照 NO.16圣女贞德蒙难记 剧照 NO.17圣女贞德蒙难记 剧照 NO.18圣女贞德蒙难记 剧照 NO.19圣女贞德蒙难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44

详细剧情

  影片聚焦法国民族女英雄圣女贞德(玛利亚·法奥康涅蒂 Maria Falconetti饰)生命的最后时刻,再现了她被出卖落入勃艮第叛军手中后,在英格兰监狱和法庭上,从受审到处死的全过程。被英格兰当局严密控制的天主教会,指控贞德为异端和女巫。法庭上,法官更伪造证据,以信仰问题不断对她施以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折磨。面对惨无人道的酷刑与子虚乌有的诬陷,贞德正气凛然、坚贞不屈。最后,贞德被押赴鲁昂市广场,被绑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  由一代电影大师卡尔·西奥多·德莱叶执导拍摄的影片《圣女贞德蒙难记》,被称为世界十大最佳影片之一。影片以极具震撼力的艺术表现手法,再现了这段受到天主教会和英国占领军折磨的民族英雄短暂生命中的最后时刻。

 长篇影评

 1 ) 全世界影迷都记得这张面孔,即使这是她唯一的一次演出

卡尔·西奥多·德莱叶(Carl Theodor Dreye)是20世纪最伟大的丹麦导演,1889年2月3日生于哥本哈根,童年生活惨淡,寄居在贫穷的养父母家。幼时缺乏关爱与自由,使他从宗教信仰中寻求心灵的慰藉。

成年后德莱叶先是当了记者,之后成为导演,宗教题材频繁出现在他的电影中,比如令他名留影史的《圣女贞德蒙难记》(La passion de Jeanne d'Arc,1928)

那一年德莱叶39岁,已是一名成功导演,之前拍过七部长片。法国的兴业制片厂和他签下优厚合约,允诺他随心所欲地自主拍片。

他从制片人手上拿到了一大笔预算和一个剧本,是数年前被罗马天主教廷平反的“圣女贞德”的事迹。剧本不合他心意,被丢弃了,德莱叶开始研究贞德受审过程的记录。这些记录讲述了一个来自奥尔良的农家少女如何女扮男装,带领法国军队战胜了英国占领军,又是如何被效忠英国的法军俘虏,被送上宗教法庭的。她相信自己是为了上帝的启示而战,宗教法庭却指控她的信仰是异端邪说。最终,贞德被烧死在火刑柱上。

德莱叶根据审判记录,将贞德死前遭受的29次严酷拷问合为一场,展示了一个集朴素、高尚与苦难于一身的女人,以及法官们卑鄙狡诈的嘴脸。

贞德的扮演者玛利亚·法奥康涅蒂(Maria Falconetti)原本是巴黎的一名舞台演员,在一家小型平民剧场演出时被德莱叶发现。德莱叶曾回忆,尽管法奥康涅蒂当时演的是一出轻喜剧,但她脸上的某种东西打动了他,“在面具下面藏着一个灵魂。

德莱叶对待任何细节都十分严苛,他钻进故纸堆里深研中世纪的历史知识,力求道具、服装以及场景都对那个时代完美还原。

影片的美工师是凭《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Das Cabinet des Dr. Caligari,1920)名扬天下的赫曼·沃姆(Hermann Warm)。他为影片搭建了当时欧洲最大最奢侈的微缩城堡布景。现哥本哈根的丹麦电影博物馆还有这座场景的模型。

为了支撑浩繁的照明设备及工作人员,外墙以厚实的混凝土建造,四个角上竖起高塔。内墙是装在轨道上可以灵活移动的。围墙里以一种奇怪的几何构造建造了礼拜堂、房屋和宗教法庭,门窗高低错落,造成一种不和谐的视觉统一感。影片最后耗资近1000万法郎,成为当年最昂贵的影片。

影片的视觉风格是一次国际合作的结果。导演德莱叶是丹麦人,美工师是德国人,摄影师是法国人鲁道夫·马特(Rudolph Maté),正如大卫·波德维尔在《电影艺术》所讲:“德莱叶使用了法国风格的设计细致的摇摆的摄影及运动,并在某种程度上按苏联蒙太奇的方式,用动作的局部的近景镜头组成自己的场面。

德莱叶在《圣女贞德蒙难记》中贯彻自己的现实主义追求,决绝使用化妆、伪装和假发。当剧本要求剪掉贞德的头发时,就真的将法奥康涅蒂的头发剪了下来。

对法奥康涅蒂的考验还远不止于此。在片场,德莱叶强迫她忍着剧痛跪在石头上,然后设法抹去她的一切表情,这样观众就会从她脸上读出压抑的或是内在的痛楚。他把同样的镜头拍了一遍又一遍,为的是能在剪片室里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微妙表情。

罗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的导演风格与之有相似之处,1962年拍摄《圣女贞德的审判》(Procès de Jeanne d'Arc)时,他也让演员一遍遍重复同一个镜头,直到他们的表演再也没有任何外露的情绪。

布列松版圣女贞德

德莱叶想从法奥康涅蒂身上取得一种下意识的自发的反应,而不是演出来的表情。最后的成果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或许这是她没再拍电影的原因之一。这张脸留给人们的印象太深刻了,人们势必不会认同她在贞德以外的角色。这也使这部影片显得超然于时间之外,像一份真实的古老的艺术收藏品,而不仅仅是一部电影。

影片采取开放式构图,几乎全部由人脸特写构成。贞德大量的面部特写镜头成为心灵的映照,展现她坚强不屈又脆弱敏感的灵魂。

德莱叶解释说,他希望通过特写镜头的方式避免历史剧常有的画面的诱惑。除了人物,影片中仅有的风景是围墙和拱顶,没有任何东西仅仅是为了好看而存在,观众不会被景观、服装、道具等分神。观众必须直面人物的内心,观看被剥掉正义外衣的宗教法庭,和那群肥胖、刻薄、恶毒的伪君子,以及贞德神圣又悲惨的命运。

然而,影片上映后,却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票房大败,在当时被定义为曲高和寡的艺术片

造成这个结果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在无声电影时代末期花费巨资拍默片的投资行为。虽说当时有声片刚刚诞生还极不成熟,但一下子吸引了所有观众的目光。再加上一些评论家鼓噪丹麦人不可能拍好法国的民族英雄,影片的惨淡票房就在情理之中了。

《圣女贞德蒙难记》虽然现在已获得了影史上的崇高地位,但从影片本身来看,以默片方式拍摄审判题材确实是它自身的缺陷。大量对话都需要用字幕来表现,破坏了影片的节奏和气氛。

其实德莱叶一开始也希望能拍成对白片,但由于有声技术刚刚起步,大多数人激烈反对,于是没能够实现。

《圣女贞德蒙难记》被誉为“电影史上探索人类灵魂的密度最大的一部影片”。超越了历史和人物的界限,达到了普遍性和人道主义的高度。德莱叶用这部惊世之作为默片时代画上了一个伟大的句号。

公众号:电影套盒(laodianyinghualang)

 2 ) 圣女

贞德原本是一位法国农村少女,她声称在十六岁时的一日,在村后的大树下遇见天使圣弥额尔、圣玛加利大和圣加大肋纳,从而得到“上帝的启示”,要求她带兵收复当时由英格兰人占领的法国失地。后来她几番转折,得到兵权,于1429年解奥尔良之围,成为了闻名法国的女英雄,后带兵多次打败英格兰的侵略者,更促使拥有王位承继权的查理七世于同年7月16日得以加冕。然而圣女贞德于1430年在贡比涅一次小冲突中为勃艮第公国所俘,不久为英格兰人以重金购去,由英格兰当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罪判处她火刑,于1431年5月30日在法国鲁昂当众处死。20年后英格兰军队被彻底逐出法国时,贞德年老的母亲说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审判贞德的案子,最终于1456年为她平反。500年后被梵蒂冈封圣。

 3 ) FIFF8丨DAY5《圣女贞德蒙难记》:面孔就是信仰

第8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圣女贞德蒙难记》,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不屈战士们视死如归的评价了!

我们敏熙:

惊讶的是很快便感到疲倦。

曲有误:

这个表演只论难度就已经一骑绝尘了。

sky:

这才是将视听语言运用到极致且用影像触动了观众内心

淋酒:

雕塑般人物拍摄,突出观察而非故事。默片在这方面优势真的太大了,最后十分钟震撼力十足。的电影。

法罗岛岛主:

玛利亚·法奥康涅蒂拥有一张神性的面孔,卡尔·西奥多·德莱叶的思想太超前了,影史最佳描述贞德生平的电影。

晓风与你残月:

几乎从未停止的悲怆的配乐以及从始至终的特写构成了这样一部让人有些绝望却又让人更加坚定的影片。堪称伟大的表演完整表现了贞德在信仰上的决绝,同时更反衬了某些基督徒的虚伪。

子夜无人:

于无声处而有力量,从羞辱到审判到威吓到施刑,一气呵成的压迫感逐渐累积并且不断坍塌,直到在最后的焚火中去诉说陨灭的肉体和永生的笃信。女主角几乎全程都是面部大特写,对表情管理的考验极高。

飞檐:

在始终呈俯视状的贞德脸上的固定镜头,使她终看起来如神性的塑像,流泪抑或对话,殉道的姿态迎接最终的时刻,而对比下,在次要人物身上呈摇移切换的镜头,终衬托这种纯粹的英雄主义。他们围观,抑或诘问,只有贞德迎来了永恒。

Pincent:

极简完美的神性交响曲,全然集中于各种面孔,九成以上都是近景贞德固定面部特写与周遭所有人像的运动镜头反复正反打剪辑在一起,从未如此有效,积累的情绪达到顶峰时镜头和情节同时产生了暴乱,鸟类都被惊动而疾飞。人是会不断流泪的,越是显示凡人的动作越显神性。

红:

技法真是高超啊,大部分戏就只有不同程度的面部特写还能这么精彩;很令人难过的悲剧,虽是默片但手法已相对成熟。是在《随心所欲》里第一次看本片,《随》里面的字幕好像更有灵性一点,不知是哪个版本。窗户上的十字架,原来从28年就开始用了。众人用口舌讨伐贞德,本无声,却随着镜头变化掷地有声。

我略知她一二:

截取了圣女贞德人生的最后一个段落,导演天马行空而肆无忌惮地拍摄了自己想要的素材,在他的镜头下所有人物像雕塑一样神圣而庄严,这种情感被符号印刻,留下了审判的泪水。 当人们所熟知的勇敢无畏的贞德变成了一张脆弱而柔软的面孔,她在上帝的谎言中苦苦挣扎无法自拔,这让她的死亡名正言顺的成为一种献祭,这种反抗虽然艰苦卓绝,但是生生不息。

#FIFF8#DAY5的主竞赛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4 ) 无声电影时期的巅峰:《圣女贞德受难记》

谈及默片,《水浇园丁》中那种质朴的逗趣和卓别林电影中极富喜剧冲突的视觉效果常常令我们惊叹于默片常驻的艺术魅力。1927年,美国华纳公司已经拍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

《爵士歌王》

然而,当彼岸的美国正在酝酿好莱坞全盛时期到来/宣告默片时代即将结束之际,先锋电影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席卷着欧洲大陆(当然,美欧大陆这种艺术表达上的分化一直延续至今)。

一种国际化的创作潮流应运而生,横跨了欧洲各国国界——将德国表现主义(场面调度)、法国印象主义(摄影机运动)、苏联蒙太奇(镜头组接)杂糅在一部影片中。这当然是“艺术电影运动的式微”、“美国在一战中夺取了绝对市场份额”语境下的有意创举,同时,也是一种艺术上的自觉。

这种技巧的拼贴在一部由丹麦导演卡尔·德莱叶导演的作品《圣女贞德受难记》中体现出最为独特的美学风格,达到了无声电影时期的巅峰。

《圣女贞德受难记》

影片的美工师是凭《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德国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名扬天下的赫曼·沃姆,摄影师是法国人鲁道夫·马戴。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

贞德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影片的剧本直接采用了历史文件中有关法官在审讯贞德时的真实对话记录(为了强化戏剧效果,做了一定的删减和压缩)。且影片中的贞德也绝非始终气势凛然,她也流露过胆怯和自我怀疑,也因面临刑罚而吓到昏厥,也曾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在审判书上签字。

《圣女贞德受难记》 贞德

德莱叶坚持着他现实主义的做派,拒绝面部化妆,拒绝假发、拒绝华丽饰服。

贞德在片中真实被剃掉的头发

贞德的扮演者玛利亚·法奥康涅蒂贡献了生涯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精彩荧幕演出,她面对痛苦时展示的无边煎熬自成体系——这是她在片场忍受跪地的剧痛,一遍又一遍诠释出的悲从中来的克制神情。

《圣女贞德受难记》 贞德

这样的贞德,是真实立体的,在那倔强抬起的脸庞上散发出圣人般纯洁而坚毅的人物弧光(面部迎光的多义性解读空间)。

德莱叶甚至在赫曼·沃姆的帮助下搭建了当时欧洲最大最奢侈的微缩城堡布景(现哥本哈根的丹麦电影博物馆还有这座场景的模型),尽管影片中少量的呈现让人怀疑是否有这个必要。

影片同时注重单一镜头的场面调度,在纵深的镜头中将符号并置,以适应人物心理和精神的视觉表现。

巴赞把此片比作“仿佛是由头像组成的奇妙壁画”,“是面部的纪录片”。全片都以特写和细微的脸部变化来呈现,在灰白的底色中传达一种人性异化的虚无感。

影片最精彩同时也是最大篇幅的段落是贞德与主教的唇枪舌战,表现了目不识丁的民族女英雄在面临文字狱时发自内心的虔诚与释然。

“你确定会获救吗”

“是的”

“那你的意思是你在赎罪?”

“如果我是,请求上帝继续宽恕我。如果我不是,求上帝把它赐给我。”

贞德的脸总是朝上望着主教和法官(沉默的受训姿态),而这些刽子手们总是脸朝下面对着他(运动中的咄咄逼人),动/静、俯/仰之间的视觉美学,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意志冲突”(霍华德·劳逊语)。

《圣女贞德受难记》 主教们

摄影机正面对着贞德,清晰可见地倾听着她身体的凋敝、灵魂的重生。这难道不是镜中的“自我”?一场审判,是对原就圣洁的心灵的再次洗涤,是德莱叶恰如其分利用“库里肖夫效应”而实现的情感共震

这样正对摄像机、有意无意忽略正反打带来情节上顺连的表演与絮语,在小津安二郎的影片中大量出现;

《秋刀鱼之味》 小津安二郎

特写脸部的手法在2018年台湾纪录片《你的脸》中被当做主要技法,不能不说是一种对电影序曲的畅扬。

《你的脸》

在刑讯室的那个段落,各种刑具的镜头和贞德绝望的脸部特写接连快速出现,同时笔从她手中掉落,增加我们对她整个状态中多形体元素的了解(克拉考尔语);

刑场的那个段落,将贞德在火刑台上的镜头与哺乳的母亲、荷枪的士兵、拥挤而悲愤的僧俗群众等镜头交叉剪辑。这两个段落,都配合以节奏对位的肃穆交响乐,剪辑成一首银幕上悲壮的视觉交响乐

这种“杂耍蒙太奇”在影片中起到了巨大的心理补偿作用,精准地刺激了观众的感官和心理。1925年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中“敖德萨阶梯”的经典段落,就是如此作为思想和情感的隐喻而获得巨大成功的。

《战舰波将金号》

影片看似手法单一,但在风格统一的宗教色彩中蕴含着许多颇具意味的细节设计。那个质问贞德“上帝头上有光环吗”的主教地中海到刚刚好头上剩下一圈;

当有人为贞德辩解的时候 她的脸不再接受审视般地仰起,而是平视;

特写镜头中她的表情经历了“茫然--恐惧--绝望--释然”的阶段...

影片中,主教们曾就贞德的男装而向她发难,事实上这不仅贴合真实历史,同时也是一个超前亘古的议题:女人男装/女人强大如男人是否触及了当权者的敏感神经?男权下的女性是否无力反抗?这些伪善的家长形象又何尝不是任何时代都该警惕的对象?信仰是否不值一提?

当声音以势不可挡地姿态进入电影,先前的电影技法都要重新来过。如果说《圣女贞德受难记》有何遗憾,那大抵就是公认的——时不时出现的字幕卡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影片的节奏和气氛。

但这项“硬伤”并非导演有意为之,而是在众多反对者抗议应用声音这项新技术压力下的无奈之举。它最终为默片时代的结束划上了完美的句号,同时以它的牺牲精神为声音的到来正名。

-END-

公众号:导演帮(daoyanbangwx)

 5 ) 有关电影的各种版本问题

2015.10.16在里昂卢米埃尔电影节上看了最新修复版,管风琴配乐。片尾字幕时显示,本次修复使用是1981年在挪威奥斯陆发现的拷贝。回来一查,发现《圣女贞德蒙难记》的版本问题甚是复杂,现综合各种材料总结如下:

1.电影于1928年4月21日在哥本哈根的Paladsteatret首映(版本一),六个月后,即1928年10月25日在巴黎首映。德莱叶为此片拍摄了85000米的素材,最终剪辑用了2200米左右的素材。

2.1928年12月,柏林仓库起火,版本一底片被毁。德莱叶遂与制片人决定用剩余的素材重剪影片(版本二)。第二版和第一版只存在细微差别,用德莱叶的话来说,几乎只有他自己和制片人才能看出不同。不过很快,这个版本也毁于大火。

3.1936年,法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亨利·朗格瓦发现了一部分损毁严重的残片。

4. 1952年法国电影作家Lo Duca声称他在巴黎找到了版本二的底片。在此基础上,50年代重新发行了《圣女贞德蒙难记》,并为该片配上了巴赫、维瓦尔第、斯卡拉蒂的音乐。德莱叶本人对这个版本非常不满,给Lo Duca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信,然并卵。

5. 1960年代,丹麦电影博物馆综合流传于世的各种不完美残片,拼凑推出过据说是最接近1928年版的版本。

6. 1981年,在一家奥斯陆的精神病院里,竟然不可思议地发现版本一的踪迹。

据考证,1928年4月,片方为了电影首映从巴黎寄了两个拷贝到哥本哈根。此次发现的拷贝即是其中之一,包装完好,上面写有清晰可见的日期、收件人、地址,盒内更附上了当时丹麦的审查意见书,应该是在哥本哈根的首映结束后,寄往挪威的。吊诡的是,这一拷贝是寄给一位名叫Harald Arnesen的内科大夫的。目前只知道他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对法国革命史尤其感兴趣。但考虑到这部电影从未在挪威公映过,为何他有渠道得到拷贝,还是一个谜。

这一最新发现的版本和之前市面上流通的版本有些许不同,是目前被认为最完整最接近原版的,之后因为种种原因被删除的几个镜头也得到了保留,比如给贞德放血的特写、吮吸母亲乳头的孩子、火刑烟雾中贞德的侧影等。

 
2012年Eureka Entertainment修复发行的《圣女贞德蒙难记》dvd和蓝光,收录了2种帧速的“导演剪辑版”(20fps, 24fps)和Lo Duca版。应该是市面上能看到的最好的碟片版本了吧。

 6 ) 疲惫的贞德

卡尔·西奥多·德莱叶执导于1928年的《圣女贞德受难记》,被誉为“电影史上探索人类灵魂的密度最大的一部影片”。英语中,Passion同时具有“激情”与“受难”两层含义,两者并非对立,而恰似一枚硬币的两面。爱与牺牲在德莱叶的影片中以一种异常粗粝又深藏着无限柔情的方式铭刻在火刑柱上,用痛苦的火焰温暖着世人。

圣女贞德的版本太多了,吕克·贝松的《圣女贞德的故事》采用了做作的神魔人三段论;雅克·里维特的《审判篇》与《监狱篇》则立足于萧伯纳的戏剧,略微疏离地表现人物;布列松的《审判贞德》则“要求我所挑选的女孩一刻也不要想她曾经或可以是贞德”。贞德对于法国人民来说象征着民族心、爱国情,对宗教来说象征着信、望、爱,对皇权来说象征着忠诚。她是纯洁的少女、善战的勇士、坚定的信徒、无悔的殉道者……任何一面都充满戏剧性,值得被拿来大作文章。然而德莱叶像是受到神启一样,在他之前不曾有人表现这样的贞德,在他之后也不敢有人再表现这样的贞德——一个疲惫的贞德。

贞德只有十九岁啊,可在德莱叶的镜头下,她像十天十夜没有合过眼的失眠者,像一天工作十八小时的纺织厂女工,像行将就木的老人,像中世纪的风化了的石雕,像千年的古树……她太累了,面对不停追问她的神父,面对爱戴她的人民,面对审判,面对死亡,乃至面对上帝,面对窗户投影在地上的十字。疲惫是尘世的枷锁,贞德赤身裸体行走在核辐射中,她终将死去,然而死亡还要过一会儿才到来,这延宕让她倍受熬煎。“快点来吧。”她想,“不,不要来。”最后连同内心的斗争一同捐弃了,在火焰中除了焦黑的碳还剩什么呢?教堂顶端栖息的鸽子四散飞去。
 
巴赞把此片比作“仿佛是由头像组成的奇妙壁画”,“是面部的纪录片”。整部影片几乎全由特写连接起来,贞德脸上的每一道细微的皱纹、每一个斑点、每一个毛孔都如此逼近观者,每一次呼吸都如同潮汐一般汹涌,这些面部的细微变化成为心灵的轨迹,通往神性的超验之路。
 
戈达尔《赖活》里的女主角,沦落为妓女的Nana,在电影院看《圣女贞德蒙难记》,眼泪滴落像黑暗中的花朵盛开。评说的人懂也不懂,流泪的人不懂也懂。

 短评

【B】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大特写,歌剧配乐,投在贞德脸上的“圣光”,于是电影看起来就“神”了。但并不觉得在剧情上有太多可供解读的东西,默片的信息容量太小。 但女主角演的真的好屌啊!接近病态的绝望和疯狂看得人起鸡皮疙瘩,可惜毕生也就只演了这么一部电影

2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面孔!镜头诚实而专注地聚焦于那些令人震惊的面孔,极简风格的场景设计让演员的面部表情成为了画面中的全部内容,无声时代的技术限制反而强化了影片所带来的视觉冲击,简单、直接而纯粹。从这点来看,《圣女贞德蒙难记》也许是电影自诞生以来最具表现力的影片,而且是一次难以复刻的成功,来自不同国家的演职人员带来了复杂多样的民族风格,将德国表现主义、苏联蒙太奇和法国印象派运动的成果共冶一炉,恰到好处的“碰撞”让《圣女贞德蒙难记》发展出高度融合的国际风格,足以代表二十年代欧洲电影的最高水平。

5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当你有了强大的思想和无坚不摧的信仰,那么就是一个无所畏惧的怪物,即使是面对死亡,不是畏惧,而是欣然的接受。

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2022德莱叶回顾展@大光明# 倾斜视角、平移运镜、留白构图、鸟瞰镜头、交叉剪辑……面部特写叙绘电影语言,演员表情把控力透纸背。1928年的黑白默片就有这等渲染力。

12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9.6;被破壞的空間。默片的「速率」在德萊葉這裡捨弃了默片敘事美學的要求,重新還原出時間的可被感知性

17分钟前
  • 冰山李
  • 力荐

伟大的作品!!!出自德莱叶之手,甚至,“伟大”这个词都不足以将它赞美完全。每一位演员的刻画都独一无二令人印象深刻,纯粹而深刻的演绎,编剧、演员、镜头,一切都是。这是只属于默片时代才会产生的伟大演绎!!!

22分钟前
  • Kyle
  • 力荐

特写。只有充分懂得了库里肖夫效应,才能准确的解读本片,谈表演的,都是瞎扯蛋。

24分钟前
  • Vini_Kazma
  • 力荐

@2022德莱叶作品展。贞德犯了什么罪?她穿男人衣服,不需要通过教会就能和上帝对话,英格兰教会认为她态度傲慢…人间是魔域,结尾变成炼狱。并非伟光正的贞德因轻信所谓的同盟而脆弱无助。et vous,是你,她也能审判,片尾的忏悔让“审判者”们惊讶沉默,甚至流泪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大量使用肖像式特写,相比众人而言贞德的脸是平静朴素的,静里的动,转动流动闪动等等,因此无限放大。默片时代的大句号。-伟大的胜利是什么?-我的殉难。-那你的自由呢?音乐和画面片刻停顿。-是死亡。希望不在殉难,而是群众面对她的受难,没有扭过头,他们直视,流泪,奋起呼号

28分钟前
  • 吴邪
  • 推荐

美学抓住了叙事,面孔抓住了信念,俯仰、纯色、倾斜,一切视觉设计只为凸显“信”的凝视,她既是宗教语境内的圣母/圣子,也启示后世的电影明星制,我们对容颜的沉迷,总是带着信仰的痕迹,只要一点点联想,你就能从她的垂泪或圆睁,连到安娜卡里娜,或斯嘉丽约翰逊。德莱叶从不拍超出人间的拟像,但仅仅人间的形状,已充满了重负与神恩,烈火、飞鸽、顶冠。罗杰伊伯特评价“他们的脸却因为畏惧她的勇气而扭曲了。” |20221211重看at大光明。特写轰炸,好比用圣像画的方式把面容雕刻在镜头里,白壁作为隐性的画布,让景深集中到脸上,没有拍光源,但瞳孔反射出窗,亦点亮眼神,是媒介造光环的新路,和教堂壁画类似,虚焦、推轨和蒙太奇的使用也是娱乐性的,为的是强化叙事,此版管风琴配乐同理,但太heavy,喧宾夺主。

31分钟前
  • censored dump
  • 推荐

看完我思考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至今还要重看老电影?技术会让视听日臻完善,但电影绝不仅仅止步于视听这层的东西。

36分钟前
  • 南悠一
  • 力荐

超前于默片美学的作品,超大特写的王者之作,平移运镜的运用以及极简主义的布景对后世的法国电影(主要为戈达尔、布列松的作品)影响巨大,但这一切没有法奥康涅蒂那张震撼的脸,可都行不通,我像《随心所欲》里面的卡里娜一样,彻底关掉配乐观赏本作,所有的情绪和矛盾都写在那张脸上,绝对伟大。

39分钟前
  • TWY
  • 推荐

以大量人物肖像镜头构筑的穿插叙事无疑是此片最具实验性的大胆超越,严谨讲究的构图和镜头感直接影响了后世电影表演与风格主义。

41分钟前
  • щит-82
  • 推荐

在默片时代即将结束的时候,不仅是纪录片的发展跨越了国界,而且,由于欧洲的电影工作者们的高尚的进取精神,各种风格、流派之间相互影响和渗透,诸如:德国的场面调度、法国的摄影技巧和苏联的蒙太奇剪辑等等,一种国际性的电影文化为人们所认识,并逐渐地成长起来,本片即是这种国际化的集大成者。

45分钟前
  • 徐达多
  • 力荐

大量特写和大特写,用远景表现喜剧,用近景表现悲剧。每一种成熟的艺术都脱离不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无声时代作为电影艺术的奠基阶段是永远不能被忘记和忽视的 。

48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信仰和荣誉感真是离我十万八千里的。通篇就在绞尽脑汁地想如何使用低劣的伎俩骗过教士逃出生天。审判神马,他明明就是要你死,你还就真死了,我擦。

49分钟前
  • 闻人林
  • 推荐

大量特写确实有代入感和强大的感染力。贞德的行为动因在片中其实并不重要,德莱叶要突出的就是宗教感。贞德在信念和妥协之间反复权衡,内心交战不已。最终将自己变成了又一个基督。黑白特写构成了一种极度的单纯和力量。尽管这种叙事颇有点生硬,但后来再也没有这样拍的电影了。

53分钟前
  •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 推荐

看哭了,也总算理解卡丽娜为何会在《随心所欲》中跟着圣女贞德一起流泪。最后的行刑戏壮美又给人希望,贞德燃于熊熊火焰里,她的勇敢和忠诚化成烟感染了民众,他们揭竿而起... 真是一部伟大的电影,96分钟难以喘息的体验,如果想认识什么是伟大的表演,这部无声的电影就是最有力的声音。修复版极美

5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真的好,好到爆。这手法别说是1928年,就是2028年照样无人敢做,无人能及。女主表演完全难以超越,堪称伟大。看完之后真正理解什么是灵魂密度最大。再过一百年,德莱叶这部圣女贞德蒙难记仍然会是最独一无二而且最好看的电影。

1小时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德莱叶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本片原本毁于火难,几经周折,才珍贵发现一部珍贵胶片,在1986年进行了修复。整部片子的布光充满了艺术的完美性和造型的完美,如同古典派的肖像油画,鲜活反映了人物的个性。虽然默片不擅长表现对话,但大量人物面部特写加上蒙太奇无疑完美的展现了这场审判。

1小时前
  • stknight
  • 推荐

卡尔·西奥多·德莱叶最后一部默片,实验性十足。影片几乎完全由人物的脸部特写与少量近景镜头组成,无定位镜头,直击人心。贞德与审判者的特写镜头分别采用俯拍与仰拍,更突出了力量强弱对比。女主角瑞内·法尔康奈蒂由导演在街道喜剧中发掘,这是她唯一的荧幕角色,也是震撼影史的一次表演。(8.8/10)| 20221211 大光明影院4K修复版重温,虽然开头稍让人眼皮打架但之后便渐入佳境,完全沉浸在灵肉挣扎与信仰之力中,感受你我或许终难以企及的崇高。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