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纽约

剧情片香港1989

主演:张艾嘉,张曼玉,斯琴高娃,柯一正,顾美华

导演:关锦鹏

 剧照

人在纽约 剧照 NO.1人在纽约 剧照 NO.2人在纽约 剧照 NO.3人在纽约 剧照 NO.4人在纽约 剧照 NO.5人在纽约 剧照 NO.6人在纽约 剧照 NO.13人在纽约 剧照 NO.14人在纽约 剧照 NO.15人在纽约 剧照 NO.16人在纽约 剧照 NO.17人在纽约 剧照 NO.18人在纽约 剧照 NO.19人在纽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45

详细剧情

  来自两岸三地的三位中国女人,大陆女子赵虹(斯琴高娃 饰)、台湾女子黄雄屏(张艾嘉 饰)以及香港女人李凤娇(张曼玉 饰)因缘际会在他乡异地美国纽约相遇相知,很快成为了朋友。然而不同的出身背景以及思想观念让三人矛盾尽现。与美籍华人刚刚结婚的赵虹,对移民生活抱着无限憧憬与向往;在美国生活了十多年的黄雄屏,早已深受美式思想影响,醉心于舞台艺术,一心想跻身美国舞台,被美国人接受;而个性独立的香港移民李凤娇,则相信在任何地方都能生存下去,更要找到自己在美国的位置与价值。她们在异乡交流自己的感情与看法,却又不得不面对各自的问题。  由关锦鹏执导,张艾嘉、张曼玉、斯琴高娃三大影后联袂主演的影片《人在纽约》,荣获第26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最佳原著剧本在内的八项大奖。

 长篇影评

 1 ) 春色满园,各花各香

看到张艾嘉、张曼玉、还有斯琴高娃的演员表,就已经决定看了。
片头一出来,估计就是老片子了。果然,看了一眼介绍,竟然是1989年的了。真的好久了。
而且,看了片头才发现是关锦鹏的作品。

从第一场,斯琴高娃出现,就引发我看着个片子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从来没见过她这个样子。大概是这两年开始熟悉她,都是一些雷厉风行的绝色,这般女性化的她,着实让我有点回不了神。
甚至看见她趴在沙发上的侧脸,我惊愕的发现,原来她竟然也有这样妩媚,甚至是忧伤的妩媚。

看看演员表,就知道一定有所谓内部差异。明显的地域标签。
再看看片名,就知道,还有所谓民族差异和乡愁。
总之,应该是个要讲的东西很多的片子。
不过,就像中国人一贯的手法,含蓄,平淡的含蓄。

所以我不打算讲剧情。

看片子的时候,我只是一直在想,究竟这三个地方的女人该怎么形容呢?
于是透过导演的眼睛,我看到这样的她们:
最先有强烈想法的是,有关香港女人,也就是这里面的张曼玉。
我想她是暗夜里的玫瑰。一切都在暗处,在阴凉里生出魅惑,生出纠缠。虽然是玫瑰,原本应该是直直的茎,我却总生出它爬满墙的样子。
虽然平常看起来坚挺的就像玫瑰有刺的直直的茎,却有着缠绕的魂。

再下来,困惑我的是台湾女人。我一直想不出合适的花来形容。之所以坚持用花,是因为大陆女人我也可以找出相应的,为了整齐:)
只有一个词引导我——敏感。
她们犹如飞蛾扑火。知道一切都将失望,却始终舍弃不了绽放的魅惑,于是一次次纵容自己,于是一次次破下去,心底却抑制不住的升起绝望的凉意。
知道看见她父亲家的水仙花。我有了答案。或许就是水仙了。
她们看着水中的倒影,欣赏而惋惜着,从底生出的凉意,因为她们在水里。

最后,是大陆女人——斯琴高娃。
应该是牡丹吧。
那么铺展。于是像是可以单独的应付一切。竟然生出些强壮的错觉。让人忘记她毕竟还是花,还是柔柔软软的花。
忘记她繁繁复复的花瓣,从没看到甚至没想过,那里面也许隐藏了许许多多的秘密。

至于其他导演想讲的,我忘了追究。
谁让有三个这么出色的女人呢?:)

 2 ) 友情是生活的避风港

香港、台湾、大陆的三个女人在纽约相识。黄雄屏作为亚洲面孔不被美国导演青睐,演艺事业不顺利,情场也惨淡失意;李凤娇一心投入事业,拼命赚钱来隐藏找不到伴侣的失落;赵红貌似攀上了土著美籍华人的高枝,跟丈夫在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心里却无比孤独。三个女人在异乡,看似风光看似坚强,只有在醉酒的夜晚才脆弱得坦诚相见。相信因为彼此的存在,生活还不至于糟糕的一塌糊涂。

 3 ) 纽约 唱起了心碎的女人心事

1988年某个深夜里,路灯黯黄却孤傲,雪花飘落在冷清的纽约街道,三个中国女子饮得半醉,喧闹地唱起了歌。那时整个纽约安静得只剩下李凤娇、黄雄屏和赵红呢喃的醉意。多美。就像是与纽约来场秘密的约会,放纵却终究要醒来。

1988年又一个深夜,雪来得猛烈,就像人的情绪在膨胀,纽约的某户天台,破陋得只有三个中国女子的身影。拿起了酒瓶就当话筒,唠叨着被自己锁起来的心事。后来冷得睡了。当第二天如期到来时,她们撑起了疲惫的双眼,就像撑起了这糟糕的人生,继续了生活。

纽约。台北。上海。香港。在一个叫做1988年的时代,相遇了。像一把没有休止的声音,畏畏缩缩地唱着我们熟悉却不敢醒着回味的歌曲。
每个人都有着光鲜的身影,却逃不掉悲伤的理由。有时醒着太过沉重,只好醉着流泪。只是我们都是严肃而传统的人,半醉半醒时,总不自觉的问自己,我究竟是不是一个有意义的人。
1988年的纽约,这偌大的一座城市,却独留这三曲隐晦却心碎的女人心事。

 4 ) 写于异国他乡,祝我们好运

人在异国看这部电影感触非常深,虽然前面的平行叙事略感粗糙,但是那个时代的故事太强大,而且关导实在是太会拍女人,所以可以忽略不计。以前在家一直觉得自己非常西化而格格不入,现在出来发现就算我以前再怎么不了解我们的文化,我还是带着东亚习惯的中国人,我在这里也没有办法完全融入进去,两个地方都有能取能舍的地方。国际生的各种就业歧视就不用说了,所以台湾女人最能和我共鸣。麦克白夫人试镜用现在的视角看实在是太讽刺,即使现在影视上有了representation,但是谁能说在其他行业这些情况不存在呢。以前的政治环境我只能雾里看花,很多东西也没学过,但是我能体会到那会中国女人内敛且苦大仇深的情感。香港女人精明迷信风水广东地区也多有见,对性向的探讨也很有意思,当然最有意思的还是那会两岸三地的人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我是没体验过那个时代,即使多灾多难但是大家都很团结,这大概就是为什么那个年代在我心里镀了层金吧。现在早就大有不同,每个人都在不同的tribe里面。但是其实在这里呆久了就会发现这些其实不重要,因为我们之间有太多的相同点。我曾经也是很容易激动的一个人,但我现在学着少受外界影响,很多事情要自己去判断才知道是对还是错。

忘不了三个人喝醉酒在街上唱自己家乡的歌,在天台上打碎杯子迎接今年的第一场大雪。我不知道她们未来会怎么样,那段日子在纽约一定是不好生存的。但是我祝她们好运,我也祝现在的我好运。

 5 ) 人在异乡

三十年前的《人在纽约》,三十年后补看。

人到了异乡,才有了感同身受。

斯琴高娃的角色是嫁到纽约的大陆新娘,还带着深深的文革创伤,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一心想将相依为命的母亲也接过来,开始异乡生活。

纽约于她的父母而言,并不陌生,曾留学于此,又因此获罪,父亲更没能逃过此劫。

丈夫是个香蕉人,并无与岳母同住的认同。

而语言也解决不了的意识问题阻碍了理解力时,她和素不相识的台湾女人迅速成为了朋友。

张艾嘉的角色是个国军将官的女儿,在纽约追求自己的演艺梦想。被质问为什么亚洲女人认为自己可以饰演麦克白夫人,回答的是早在汉代中国就有了吕后。

她坚强乐观,却要从一个男朋友处搬去另一个朋友处,漂泊无定。

父亲表面家国大义,背后却又有龌龊一面。

两个女人碰上中餐馆的香港女人张曼玉,年轻活力,专注赚钱,炒楼餐馆,却也掩不住爱情的迷茫,甚至连性取向也成了模糊不清。

三个女人萍水相逢,一起喝酒,微醺后唱起歌来,张艾嘉的是《绿岛小夜曲》,斯琴高娃的是《踏浪》,张曼玉的则是《祝福》。

最后的场景是在纽约的一个天台上,天上飘起了第一场雪,三个异乡人对酒当歌,不同来历,都是说不尽的惘然。

三十年前制作的影片,那时我们还在青涩的大学校园,没有看过甚至没有听过这部电影,世界局限在很小的时空,即便看了,还是会羡慕向往外面飘雪的陌生世界吧?

十年后,我们在南方见证了回归的香港,然后开始频频出国,世界新鲜诱惑,那些纽约天台上迷茫的人大约也安定下来了吧?而国内技术移民正火,更多人加入到那些已渐模糊的身影……

二十年后,我们也移民了,国内移民更多略有积蓄,稍通英文,物质生活中的窘迫过渡缓和了。

三十年后的今天,窗外初秋阳光灿烂,天高云淡,再看时,那些人曾经的迷惘依然还在,根的认同是永恒的主题。

很想了解那些人怎么样了?

斯琴高娃接去了母亲吗?抑或选择了回国陪伴?在日渐富强的中国,想法与做法都会有所变化。

张艾嘉找到自己的美国角色了吗?还是最终在华语圈有了更多的机会?

张曼玉赚得盆满钵满了吧?当年炒楼的人最终收益如何呢?08年的次贷危机中都安然无恙吗?

一部好影片是可以回味悠长的。

 6 ) 影像的记录,经过28年,就有了意义

差不多是28年前的电影了,现在看来毫无违和感,感觉既陌生又亲切。

虽然文革的影响,两岸三地年轻人的状态,大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经历过了时间,你更可以看到什么东西是没有变的,什么原因造就了那些变化。什么值得去延续,什么应当改进。

这是一种很有趣的感觉,感觉以前不懂电影书籍这些文化产物的意义,现在,经过了那么些年,回头再看,你可以看到,当时的影像记录,思想表达,现在看来,却是文化流传,格外珍贵。

张艾嘉年轻的时候看起来真有灵气。

 短评

张艾嘉是退居台湾的高干家庭的有教养自立女,但自立不易,想成为美国人而融不进;张曼玉是香港移居纽约的中产家庭的爱打拼同性恋,但爱情不易,亦中亦西好纠结;斯琴高娃是文革受害的高知家庭的没文化大陆新娘,但亲情不易,不想做美国人却回不去。非常符号化的跨文化电影,冷色调。【香港电影资料馆】

4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两岸三地,三个女人,不同背景,人海缘聚。剧情冲突一贯的不明显,散而乱,意有所指,却又言而未尽,或者是点到为止了,暗涌深沉的女性心理,关导真是比女人更懂女人!7.7

7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台湾女人的媚功,香港女人的精明,大陆女人的天真隐忍;台湾人精于传统文化,香港人只顾发财,大陆人苦难深重;三类人物塑造得有些典型僵化。“顺便”写到HK同志,顺便讽刺了一下海外MIN运人士。全片在路边唱歌处到达高潮,雪夜楼顶醉酒砸杯则显出幻想破灭破釜沉舟的勇气。张艾嘉年轻时候可真好看

9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其实我觉得,关锦鹏的《人在纽约》可与严浩的《似水流年》、许鞍华的《客途秋恨》构成“乡愁三部曲”。

11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 离她们所演绎的时代,已此去经年。欲言又止对这部电影来说,真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只需要记得她们欢畅地笑过。在真实或虚构的世界,从前和现在,她们缓步前行,纵使他年人落花流水地老去,也请记得,她们阔气地将酒敬给了大雪,而不是自己。 ”

12分钟前
  • 夏小昭
  • 推荐

高娃老师虎妞式娇憨,不会切和美国的新婚蛋糕,嘴唇切切倒有一大盘子。张曼玉脸从前白得像瓷,现在由瓷变为玉,半透明轻青的玉。张艾嘉沙沙地炒菜,流丽的热闹满溢到街上去。1989年历史天空下,大陆香港台湾在纽约街头醉成一团各怀心事唱着荒腔走板的歌,把纽约拍成一座悲情城市,悲哀却不沮丧

13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6/10。作为背景存在的男性形象单薄,充满了刻板的批判,丈夫排斥大陆观念对妻子母女相依所受苦的特殊年代并不了解,老父亲满口救国、礼仪道教、接受京剧等一切文化传统却有虐待癖,两者均是虚伪的代表。关锦鹏描绘身处婚姻困境或独立女性给予更多内心孤寂的关照,共享洋酒倒手上的结尾抒发了胸中郁闷。

18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大陆的隐忍,香港的精明,台湾的不羁,三个女主角代表了三地不同的华人文化,唱歌那一段特别有意思,三个女人在深夜的纽约街头同时唱着三首不同的中文歌。每个人都在这里寻找自己的文化认同感,这里是纽约。总的来说还是都市题材为主,主题的深度不是很强,悲情城市输的有点冤。

20分钟前
  • 似零
  • 推荐

香港人在纽约开湖南园煮北京鸭

24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电影里无时无刻不弥漫着政治二字,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唱歌哭泣恋爱性向……全在体现政治。也或者这就是1989年的样子……

29分钟前
  • 卡帕
  • 还行

无论你是哪里人,如何融入新的文化习惯始终是第一大问题。

3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两岸三地、国族认同、两性政治……概念太多符号太多干货太少。感觉肿胀,并不哀愁。

35分钟前
  • 57
  • 还行

台湾女人的媚功,香港女人的精明,大陆女人的天真隐忍。台湾人精于传统文化,香港人只顾发财,大陆人苦难深重。

39分钟前
  • 皮皮
  • 还行

在深夜的纽约街头高歌,在雪花飞舞的天台举杯,当代中国所有的悲壮,这一刻全都凝结在三个女人的笑与泪当中。一直想要这样一部戏,原来关锦鹏早在1989年就拍了,很想看一部三十年后2019年版的人在纽约,中港台三位当红女星来演,李安来导(想多了

41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关锦鹏真是最懂女人的华人导演。三个女人,三种心酸。隐约明白为啥这片击败“悲情城市”了。

4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阿关拍女人没得说,拿捏得非常到位,当然也得益于邱戴安平和钟阿城的好本子,还有黄仲标的摄影。三位女主的表演都有亮点,高娃老师的床戏,张艾嘉的舞台表演,不过突破最大确实还属张曼玉,也在《阮玲玉》之前就凭本片摆脱了“花瓶”的形象,拿下金马影后也算鼓励。尽管如此,《悲情城市》还是有点冤。

48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关锦鹏的镜头永远都对准女人,永远都那么慢那么长,看的人那么累。人在异乡谁不寂寞不惆怅呢,最后三个女人的问题也依旧没有答案,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的问题都很难得到答案。斯琴高娃的表演有点游离,水土不服,还是张曼玉和张艾嘉的自然。

52分钟前
  • touya
  • 还行

前半段太疲软了,对三人的各自交代好似流水账,虽然斯琴高娃的表演没啥问题,但还是感觉在张曼玉和张艾嘉中间显得格格不入,外表太老气横秋了一点,而这又与角色本身的初来乍到天真烂漫不太契合。关锦鹏还是胜在对女性细腻情感的刻画上,当然几位主角的表演也增色不少。张艾嘉≥张曼玉>斯琴高娃。

57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张曼玉、张艾嘉、斯琴高娃,在这部电影里都美极了,不只是说外表,还有由内而外的成熟美,用“风情万种”形容不为过。三个演员,代表着香港、台湾、大陆,每一个人牵扯着故土的历史,又是在1989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三十年后回头看,三地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们所憧憬的和担忧的,有的发生了,有的翻转了,有的不可言说了。三个女人喝醉走在纽约街头各自唱着故土的歌,站在高楼上迎着纽约的风雨干杯,真是动人至极。关锦鹏作为同志导演的那一份细腻、柔情和理解,是很多男性导演所没有的。

58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将近20年前的电影,却如昨日。阿城的中文还是不错的。

1小时前
  • 安獭獭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