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球成金

剧情片美国2011

主演:布拉德·皮特  乔纳·希尔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罗宾·怀特  克里斯·帕拉特  

导演:贝尼特·米勒

 剧照

点球成金 剧照 NO.1点球成金 剧照 NO.2点球成金 剧照 NO.3点球成金 剧照 NO.4点球成金 剧照 NO.5点球成金 剧照 NO.6点球成金 剧照 NO.13点球成金 剧照 NO.14点球成金 剧照 NO.15点球成金 剧照 NO.16点球成金 剧照 NO.17点球成金 剧照 NO.18点球成金 剧照 NO.19点球成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5 20:46

详细剧情

  在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MLB中,比利(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饰)所属的奥克兰运动家队败给了财大气粗的纽约扬基队,这让他深受打击。雪上加霜的是三名主力纷纷被重金挖走,未来的赛季前途渺茫。在管理层会议上,大家一头雾水,只有他暗下决心改造球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彼得(乔纳•希尔 Jonah Hill 饰),两者对于球队运营的理念不谋而合。凭借直觉和经验,他仿佛找到了破解金元棒球的钥匙。他聘请彼得作为自己的顾问,一起研究如何打造最高胜率的球队。他们用数学建模的方式,逐渐开始挖掘上垒率的潜在明星,并通过软磨硬泡将他们招致麾下。他们不在乎高层的冷嘲热讽,只是专心地为球队寻找信心和实力的根源,终于新的赛季开始了……  影片改编自迈克尔•刘易斯的《魔球—逆境中致胜的智慧》(Moneyball: The Art of Winning an Unfair Game)。

 长篇影评

 1 ) 金子的光芒

在这一季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作品中,最让我意外也最惊喜的是《点球成金》(Moneyball)。真没想到我这棒球白痴竟然能对一部体育题材电影看得津津有味甚至激情投入,还被最后的尾声曲狠狠撞了一下心扉。《点球成金》从2004年一稿到最终拍摄风波连连,导演三易其人,剧本一改再改,但这些挫折都没能阻止电影拍出新视角、新风格。

《点球成金》改编自美国著名 财经记者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2003年的人物传记《魔球——逆境中制胜的智慧》。传记的主人公比利·比恩(Billy Beane)是加州奥克兰运动家棒球队的总经理,在他的开创性管理方法下,处于严重资金劣势的奥克兰运动家队在2002赛季竟创下美国职棒联盟连赢20场的历史记录,堪称奇迹。美国职棒和其他职业体育赛事一样,成绩好坏几乎全仰仗队中的球员优劣,而球员作为流动资产哪个球队出的价高就去哪队,职联赛事与其说拼技术,不如说更是拼实力、拼资金。奥克兰运动家队以四千多万的资金抗衡上亿身家的大队(比如纽约洋基对),竟能频频取得胜利,这其中的奥妙自然很值得深究。

比利·比恩的制胜法宝是其助理经理保罗·德波戴斯塔(Paul DePodesta)所推崇的棒球统计数据分析法“赛伯计量学”(Sabermetrics)。赛伯计量学通过一些统计指标来判断一个球员的场上表现,比如“投手防御率”(ERA),“上垒加长打率”(On-base plus slugging)等,把球员的防守力、攻击力等主观判断转换为客观的可衡指标。以前棒球星探们全靠经验之谈评估一个球员的表现,预测其在未来职棒生涯中的潜力;有了赛伯计量学,这些经验谈中的相当一部分转变为了可见的投资理论,依靠计算机的统计结果,哪位球员擅长哪类技术,哪位球员的综合价值超出其转会费用,一目了然。打个也许不太贴切的比喻,这赛伯计量学就如同股票分析的阴阳线走势图,把大盘与个股的种种关系由玄学变为了科学,虽非绝对准确,但对投资人来说怎么都是值得依赖的参考工具。比恩的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职棒的运作模式,赛伯计量学从此正式登上棒球历史舞台。

电影《点球成金》以比利·比恩慧眼挖掘助手皮特·布兰德(布兰德虽以德波戴斯塔为原型,但人物塑造中融入了大量虚构元素)为起点,着重描述了他如何顶着压力推行赛伯计量学,带领奥克兰运动家队在2002年取得20连胜的过程。但与一般的体育电影不同,《点球成金》虽以赛场赛事为主旨,但影片始终围绕着比利·比恩的球队管理与家庭生活两线展开,彼此交织补充,很多极具回味的高潮戏都发生在球场之外,人物传记风格突出。这比恩是个极有意思的人物,一方面他顶住层层压力,魄力十足地推行赛伯计量学,在实行选手买卖决断时毫不拖泥带水;另一方面他迷信自己在球场出现会为球队带来厄运,不敢观看现场比赛,一人拿个小收音机在场外焦躁不安,想听又怕听。这种两极的性格也影响到了他的私人生活。影片没有对比利·比恩的失败婚姻大行笔墨,只聚焦在他与12岁的女儿凯茜的关系上。比恩一方面对凯茜极尽怜爱之心,但另一方面却对怎么作一位好父亲摸不着头脑。这个一心扑在棒球上的硬汉一到柔情处便笨拙万分,要不是凯茜善解人意,他这个爸爸还真当得失败。

不知是否受第二任导演索德伯格的影响,虽未加入人物访谈,但《点球成金》大量采用纪录片的剪辑手法,在描述赛伯计量学原理或场上竞技策略等技术性要素时常使用三连镜层叠变焦推进,将视点聚焦于关键性数据资料,视觉性地强调其重要性。在谈到真实的人物或赛事时会剪入历史纪录片段,增加现场感。这种纪录片的叙事手法贯穿影片全体,风格凌厉冷静,毫不煽情。在描述职棒球员转会交易中,镜头与比恩一样冷酷,多采用定焦、中远景冷光、刻意延长停顿。球员们如同马匹般被换来换去,说走就走,职棒游戏规则的残忍可见一斑。但与此同时,比恩却屡次谈到棒球的迷人,谈到场上无法预料的乾坤扭转或功亏一篑。镜头在刻画比恩情迷棒球运动时用的大多是中近景,常给出面部特写,尤其试图通过对眼睛的放大来揭示他内心的波澜。比恩与凯茜相处的片段则注重强调冷色系中的暖色焦点,不多的几次出场,凯茜的服装多为红、粉紫、小碎花等轻快暖色,既中和影片整体的萧杀之气,也与情节保持视觉步调一致,节奏感盎然。

《点球成金》的另一大亮点是对声音的剪辑。在描绘第20场比赛中,场上背景的喧哗声鼓乐声与比恩的少时回忆交织在一起,两下相互映照推进。赛事行进到关键处声音却意外褪去,用静音搭配慢动作画面来调动情绪。但静音也并非唯一的工具,情绪跌宕处,悬念积累时,几不可闻的背景交响弦乐会细微漫入,由弱到强,一步步统领画面基调,不经意间便泄露了幕后心声,强烈烘托棒球赛事的戏剧气氛与观众惴惴不安的激动心情。

从表演的角度看,饰演比利·比恩的布拉德·皮特表现良好,但依然处处脱不开自身的明星影子,其表演精彩度远不及配角乔纳·希尔(Jona Hill):电影两个最重要的小高潮若没有希尔的烘托都将失色很多。希尔饰演的皮特·布兰德第一次进入球员征选讨论会议室,那份书呆子气和表面谨慎之下掩盖不住的兴奋都让人会心。他这份木讷一直贯穿电影始终,但层次并不单一。在经理办公室观看比赛录像回放一幕中,布兰德的激情与魄力正式绽放,不让人刮目相看都不行。乔纳·希尔把这个人物演活了。

在今年九部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作品中,我觉得只有《点球成金》是一块真正的金子,不炫技,不煽情,也不投机取巧,沉甸甸地踏实恳切。它颠覆了传统体育题材电影的套路模式,将一个风险极大的枯燥题材拍出了新鲜度与兴奋点。它的摄影风格、镜头剪切和声音剪辑都充分发挥了电影技术的长处,在冷静自制中展现(而非讲述)了最为迷人的激情。影片镜头不说话,但镜头所表达的爱意却胜过言语万千。凯茜唱给比恩的歌说“你真是个笨蛋,爸爸,你真是个笨蛋”;电影《点球成金》前后历时七年,三易剧本导演,能坚持投资拍摄完成这部作品的家伙们也堪称“笨蛋”。可正是这样的“笨蛋”才会做出泯然众人的惊人之举,才爱得踏实、纯粹,爱得义无反顾。他们是真正的金子。

 2 ) 关于棒球,更关于比利

胖布朗挥棒击球,迅即挪动笨重的身体跑向一垒。他打算着尝试从来不曾做过的那件事,料想自己似乎将球送得够远又或者觉得野手会巧合似地漏接了这球,总之胖布朗并未将自己的脚步停在一垒上,而是加速双手的摆动继续往二垒跑去。不幸的是双脚的不听使唤让他狼狈摔跌于地。他感到又懊恼又羞愧,不待起身就像只乌龟 那样将自己硕大的身躯转向,扬起四方黄沙,奋力伸直了右手,心想赶紧碰触垒包,免得被判出局。整个球场上的人大笑着。还趴在地上的胖布朗,抬头看着队友与 敌队的一垒手都对着自己嚷嚷,挥动着双手,指着二垒的方向。那是全垒打!胖布朗终于听清楚了。

《点球成金》一片英文原名为Moneyball,棒球的英文则是Baseball,单从字面上来看就是用Money来买Base。以上垒率代替了棒球传统的人才评断五大指标。在上垒率未受重视的当时,高上垒率球员的身价是遭受到低估的,而这正好给了财力薄弱 的球队一个打造冠军阵容的机会。电影的主题即是比利如何运用这样全新的球员评价系统来颠覆棒球界对于人才的判定。但我感兴趣的不是运动家队如何20连胜,而是比利这个人。

回顾比利的经历让我们可以知道他对棒球球探所依赖的五大能力之评比、直觉、经验等的不信任从何而来。但比利他知道这套可 用,只是不适用于他。当Moneyball实行之后,由于教练的不配合,而始终无法发挥效果,直到比利重整了球员名单,甚至开始代替了教练去指导球员,这 才终于开始赢球。但在那之前,他怎能忍受这些这么久?如果他一开始就完全相信这一套Moneyball是可行的话?喔!也别忘了比利毫不出色的球员生涯持续了将近五年,才认清自己不适合当球员。

我认为电影在这三个地方上展现出了比利的性格。即便他感觉到了什么,但他还是无法真正看清情况,无法在第一时间内做出令自己确信的强力判断或作为。就像彼得给比利看的那段胖布朗跑垒的那段影片一样。

比利一直觉得自己曾经因为金钱下了一个决定,是关于人生的重大抉择。但彼得告诉他并非如此,你不能够只闻到金钱的铜臭,更应该看到其背后存在的价值。

 3 ) Moneyball 行业扫盲帖

1 球员培养
这里有两个点:
        球员都是从高中毕业培养起,不象篮球可以让你去读大学。所以Bill放弃了斯坦福。美国棒球属于传统项目,没有女生。高中完球探选择运动体格好的男孩子进行培养成职业选手。这种思想一脉相承,从雅典开始大家一致认为长得高大健美,跑的快跳的高力量好的,就是好的种子选手。所以开始他们议论谁的女朋友辣,也说明球员自信,也可以被球队看好。这就是为什么Bill可以被选中,但是其实实践证明他不适合这个运动,所以他很郁闷,结尾他说唯一次被钱左右选择就是放弃斯坦福,后悔不已。所以他后来坚决反对这样看待球员的潜质。

         另外一点,很现实问题。对于穷球队怎么样招到实力选手?这里的行规是培养新人的球队可以直接签前六年的协议,从无名小卒开始薪水是很低。所以球队就可以发现好潜力的队员。但是这里问题是一旦成名,六年之后好球员选择高价薪水,离开球队。这就是Bill一开始的问题。

2 劳务合同模式
          首先的基本的是一个队只能有25个正式队员。
          假设跟A签了5年合同,那么这队就一定得履行合同的条件,如果5百万那一分都不能少。但是A表现太差想踢掉,就可以跟其他队换人。象那个年纪大的黑人本来在洋基队,7百万,但是嫌他老,Bill愿意要。那洋基队很开心,和Bill商量老黑的7百万一人出一半。
          因为一个队只有25人是正式队员,但是可以有第二梯队,放候补或者新人,钱很少。当Bill从其他队抽一个人换了自己第二梯队的队员。那么他的主力有26个,所以他降级了一个人,合约内钱照给,但是之后就没有保障,相当于被炒了。

3 行业改革
           Bill肯定只能改,因为自己的经历,他不信老的那套。那些老的经验的人很担心自己的饭碗,这种人的惯性给了新秀机会来占领市场,这也是为什么我东家美国在线目前象砣屎。另外的原因是真的没钱。
           谈谈那个胖子,真实人物瘦而高而且是斯坦福毕业。统计学服务体育管理,他不是首创,但是机缘巧合遇到Bill能够魄力信服并实施。我有一哥们现在还在美国读统计体育的硕士。胖子后来在洛杉矶Dodge队做经理。但是虽然人家新人,但是业务熟悉也是大家叹服的。所以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不要抱怨,要准备。
            波斯顿红袜子队领会了他们的技巧之后夺冠。而Bill也不错,他也入股t,他的队也有他的一份。他的那个大offer其实是四五年累计的钱,电影不讲清楚,钱多大家就激动。他主要舍不得女儿。这是中国人很难理解的,人一辈子亲人最重要,两地三五年美好时光都无法相伴,只留遗憾和怨恨。

 4 ) Life is a maze and Love is a riddle

我本来是不喜欢写影评只贴一段歌词,然后留给观者“所谓”想象空间的,太偷懒了。
但是人的想法是会改变的。有时候对一个电影有千头万绪的感想却不留只言片语,并不是因为笔头倦怠,而是因为不知从何说起。最后能想到的,往往只有一句话,一首歌而已。

这次不知道为什么我被这首歌打动了,不光是因为十二岁女孩子纯真的声音,不光是因为这是她略羞涩地胆怯地清唱给爸爸听,不光是因为这首歌在电影最后改变了主角的重要决定,也不光是歌词中星星点点闪现的字句点亮了心里的某个角落,它就是这样,从充实复杂的背景中走了出来,走到了前面。

Youtube有原声的链接,http://youtu.be/YHKDCqnH_7M(但是最后一句的词改掉了,我不知道为什么)

I’m just a little bit caught in the middle
Life is a maze and love is a riddle
I don’t know where to go, can’t do it alone
I’ve tried and I don’t know why

Slow it down, make it stop or else my heart is going to pop
‘Cause it’s too much, yeah it’s a lot to be something I’m not
I’m a fool out of love ‘cause I just can’t get enough

I’m just a little girl lost in the moment
I’m so scared but I don’t show it
I can’t figure it out, it’s bringing me down
I know I’ve got to let it go and just enjoy the show

The sun is hot in the sky just like a giant spotlight
The people follow the signs and synchronize in time
It’s a joke nobody knows, they’ve got a ticket to the show

I’m just a little girl lost in the moment
I’m so scared but I don’t show it
I can’t figure it out, it’s bringing me down
I know I’ve got to let it go and just enjoy the show
Just enjoy the show, just enjoy the show

you are such a loser dad
you are such a loser dad,
you are such a loser dad,
you are such a loser dad, just enjoy the show

这貌似一个励志片。我最不喜欢的就是励志片。但是对于过程过于苦逼的励志片我会有兴趣去尝试。如果发现最后所谓励志是大梦一场:人,是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样的命运,就deserve什么样的生活。特别是在看似辉煌之后再失去,或者回归,就会觉得这是非常好的片。但,什么才是“最后”呢?我在电影临近末尾的时候,一直在犹豫要给它四星还是五星,因为似乎每一刻情节都在转折,最终它还是没有让我失望。

Billy在这个电影的故事开始前一直在做错误的决定:
放弃Stanford的full scholarship成为职业棒球运动员;
成为了职业运动员又不好好打球;
放弃了不好好打球的职业生涯成为球探 (或者球队manager GM);
当GM也是当烂队的GM;
家庭解体,离开女儿
。。。。
等等等等
直到电影开始。

他突然间有了些牛逼的想法,做出了些惊人的决定,创造了些炫目的奇迹。
哦他凭一己之力振兴了一个球队,好厉害哇。

但是,人,是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人。他后来在真实的自我和世俗的牛逼形象之间挣扎了很久。我以为他几乎要因为一个全垒打的metaphor做出正确的决定,最终还是因为女儿为他唱的那首“Dad is a loser”的“动人”歌曲回归了自我。这明明白白是错误的决定,像他之前一贯的做法一样。可是,成为自己,成为一个人,一个human,孰对孰错?Life is a maze and Love is a riddle,找不到出口,猜不出谜底,孰是孰非?

——————————————————————————————

最后无关提一句演员。Brad Pitt老了,我依稀记得他和 Jennifer Aniston相爱至深时客串Friends,一脸坏笑瞅着老婆恶狠狠说“I hate her”的时候,满眼溢出来的深情,那是多久以前的事情了?但是看到一个帅哥花瓶成长为演技派依旧不是一件坏事情。
Ryan Gosling也是一样,若不是今天在AMC的一点意外,差点看了今年他的第三部电影,马上还会有第四部。从04年的言情小notebook到现在,7年了。他们在改变,我们呢?平凡人呢。

 5 ) 你怎么能不爱棒球呢?我怎么能不爱这部电影呢?

经常看到一部好电影就不晓得如何评论,因为感觉多余。看完《点球成金》我跌进去一星期没有爬出来,所以感觉不表达一下无法释怀。

起先看海报的绿茵场和“点球”这个标题我以为是一部关于足球的电影,是一部好莱坞常规的励志体育片,而且这场球赛的关键时候在于在后的点球,可看了才知道我的直觉确实阴差阳错的,人不可貌相,片不可名状,我也低估了号称再拍三部就息影的皮特的选择。影片无论从音乐,叙事的基调和传达的内涵以及剧本的严谨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社交网络》,果不其然影片的编剧阿伦•索尔金就是社交网络的编剧,此片同样也是根据传记体小说而改编,而另一位编剧斯蒂文•泽里安也恰执笔了大卫•芬奇的《龙纹身的女孩》。再调调上,如果说社交网络是高调的低沉,那么《点球成金》就是低沉的昂扬。

影片描述了棒球总经理比利•比恩如何代领上届分区决赛败下阵来的奥兰可运动家(绿帽队或白帽队)在新赛季里客服重重阻碍最终也没有进入大联盟决赛的故事。听起来是个励志未遂的早泄故事,可要知道比利率领的绿帽队的预算比起财大气粗的洋基队,夸张点就仿佛农民企业和跨国大公司的较量,而且一开场农民企业手下稀有的精英都纷纷跳走大公司,而比利带领着农民企业手董事会是一棒子老到没牙可掉的村长,村长们想方设法重新招聘一些大学生下乡来振兴企业。比利斩钉截铁的呵斥这帮老头儿,捏们的思路错了!首先俺们没钱,即使来了人才俺们也没有器材,必须打碎这些旧瓶瓶烂罐罐酱缸缸醋坛坛。

后来比利偶遇一个大学刚毕业踌躇满志的胖仔,他外表闷骚却思维激荡,和比利不谋而合,于是这哥俩用复杂的电脑程序分析比赛数据,选购一些无人问津的便宜球员,来填补整个球队的综合实力数值。然而这个方案遭到了球队智囊团的强烈抗议,老头们都觉的这个比利不看兵法看上菜谱了,球队教练也坚决不去配合比利的计划。随着球队的连环输球,比利的威信摇摇欲坠,甚至比利唯一挚爱的小女儿也为这个不着调的老爹担忧起来,在这种无比孤立的困境和压力中,比利将如何选择?

年轻时候的比利也是一位球员,他放弃了史丹佛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在球探的前途无量的蛊惑和薪资的诱惑下踏上了他所热爱的棒球生涯,然而年复一年毫无建树的他最总被迫离开球场转为一名球队经理。美国棒球文化声势浩大,整个联盟也成为大球队和明星球员主导的舞台,一个球队往往要凭借雄厚的资金来购买明星球员一次夺冠,而预算匮乏的球队只能充当配菜。比利见识够了那些球探用烂熟的游说去忽悠满腔热血的年轻人,给他们明日之心的美梦,可真正的明星球员又有多少?很多球员都承载着理想和身体被双重榨干的失意。为什么一个球员的身价是成就个人价值的关键?为什么一个球队的价值取决于它有多少钱?为什么整个棒球文化成为明星和金钱的角逐场?这些问题缠绕在比利心中为什么要爱棒球?

带着疑问比利索性一条路走到黑,他卖掉了球队里优越的明星球员,招募来了那些被遗弃的老球员,伤患球员,用数学来分析棒球,强调球队的整体性,而非各别明星的秀场,每一个队员都能够填充这块积木的空缺,你不需要很强,你也不用为了因为年岁退化的技艺而担忧,只要能够上垒在我这都有用,终于绿帽队雄起了,连胜20场刷新了养基队创下的记录,让世人大跌眼镜。然则比利并不兴奋,但这不代表什么?比利之所以这么说一方面期待着冠军,另一方面他对棒球的狂热其实早已随着他早年球星梦的覆灭被遮掩了,他自成为球队经理起就不再看比赛,因为他害怕直面失败,害怕绿茵场的气氛,他也从不和球员交流,从后来他和女儿的电话也得知,这是他心中的魔咒,他在场上只会给球队带来厄运。可渐渐的比利开始转变,他用新的经营哲学管理球队的过程中,真切的感觉到希望,他开始和球员们交流,当面叱责以及鼓舞球员,更微妙的是他对扫地出门的球员也表现了出了一点点安慰。比利在球队遥遥领先的实况下终于第一次走进了赛场,然而魔咒似乎真的再次显现,他眼睁睁的看着对方一路咬紧直至追平,不忍赌的比利默默的回到了更衣室,果然赛况又出现转机,绿帽队的一记全垒打完胜,赛场热血沸腾的时候他形单影只的呆在健身房,似乎胜利永远不属于赛场上的他,他为什么热爱棒球?正如助理小胖仔给比利展现的一样,比利就是录像里击出全垒打却浑然不知还在踉跄跑垒的球员。没错,他没有成为一名出色的球员,也从未引领球队步入联盟决赛场,虽然不能在场上称雄但比利却改变了游戏规则从游戏的棋子变成了开拓者在幕后挥出了全垒打,你怎么能不爱棒球呢?原来他对棒球的热爱从未埋没,只是沉淀的更深了,比利找到了答案。

比利引用的数学棒球法找回了棒球运动本来具有体育精神,每个球员在这样的游戏规则下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而并非其它因素譬如金钱来主导的。这种精神的核心就是热爱,奇迹不是中彩而是坚持出来的。美国棒球文化给我们以反思,我们的国家真的具有体育精神么?我们两人以上的球类项目如此之糟糕真的是体制问题呢?还是我们压根就不爱。

影片的另外一种精神就是打破规则,比利•比恩的角色让皮特充分施展他的魅力,皮特身上的玩世不恭(随着年纪,这种味道愈来愈发酵)恰恰对接了比利这个角色的反叛精神,不循规蹈矩,不理所当然,坚韧和焦虑杂糅,最终撼动了整个体制。然而电影并没有沦为以往此类型的英雄主义,它和《社交网络》一样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无论是《社交》中的扎克还是本片的比利都有着明显的缺陷因子,无论扎克对朋友的背叛还比利的刚愎自用和对球员的毫不过问,当然这些个性也恰恰成就了他们,可见成功从来不是那么的纯粹,恰如这两部影片的音乐,总伴随着沉闷的起伏和噪点。这让比利女儿那首《The Show》显得格外醒脑和轻灵。

此外,乔纳•希尔的表现也出乎意料,谁能想到这个贾德•阿帕图帮肆无忌惮的贱贱男能把关键人物peter这个小胖子助理演的如此稳重和蠢蠢欲动的腼腆,菲利普低调克制的表演也彰显了影帝的风度。这是年轻导演内贝尼特•米勒的第三部电影,上一次《卡波特》惊世骇俗,这次亦然。有这么强悍的剧本垫底,有这么菲林感的摄影,又有皮特坐镇,再加上这么一位意味深长的导演,虽然我完全不懂棒球,但影片寓意深刻掷地有声的感染了我,我怎么能不爱这部电影呢。

 6 ) 点球成金之路

图文并茂版请见埋汰! http://ethermetic.com/archives/2970

Moneyball小说出版于2003年,旋即成为体育圈现象书籍。第二年,SONY买下电影改编权,委托名不见经传小编剧Stan Chervin写了剧本首稿

本子随后被辗转到小说粉丝Brad Pitt手上,他对题材很感兴趣,却吃不准是否该接,因为这一版本既商业又重喜感,与小说原貌大不相同

到了07年,Pitt同意出演,但Chervin得滚蛋... SONY找来金像奖编剧Steve Zaillian写了二稿,当时定的导演是专拍俗滥喜剧的David Frankel,没多久这位也被一脚踢开,新人选是另一个大人物——金像奖导演Steven Soderbergh

Soderbergh对这项目很有激情,大有冲动想搞搞体育电影新意思,要拍得既视觉风格化又好玩(比如把数据之父Bill James用动画呈现);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对Zaillian的本子大加改动,但那最后一刻冒出的新点子彻底激怒了SONY:Soderbergh一心要走半纪录片的路子,在电影当中穿插对当事人的真实访谈

要知道,当时片子的预算定在了6千万美元;而查下票房史就知道,棒球电影绝非票房灵药,百年来在北美拿到一亿的同类型电影不过区区两部

2009年6月,SONY主席Amy Pascal和CEO Michael Lynton毅然拔了插头——面对Pitt这样的权势人物,这绝对不是轻易的决定。当时离正式开机只剩3天,而Soderbergh已经拍了近二十天的第二组素材——大把的真人访谈

在已经花掉1千万的情况下,SONY同意让Pitt和Soderbergh去别家片厂试试运气,即所谓的“turnaround”,结果无人接手,项目正式停摆,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也意味着电影彻底流产

幸运的是Pitt很不开心,他是真的想演Billy Beane,这个螳臂挡车战胜偏见的人物;同样幸运的是Pascal也不开心,她是真的看好这个素材,决定再给它一个机会

当时SONY的另一个项目The Social Network已经开拍,两个项目正好有同一个制片人——Michael De Luca。Pascal邀请TSN的大制片Scott Rudin和金牌编剧Aaron Sorkin一起参与,而Pitt本人也在此时加入了制片队伍

这个重生项目预算被砍到5千万,其中还包括已经花掉的1千万,和Pitt千万+的薪水;算剩下的不足3千万,对于片厂制作来说就是花生钱了

答应揽活前,Sorkin打了个电话给Zaillian,正在度假的后者是在罗马万神庙旁接了电话。Zaillian希望Sorkin不要肢解剧本,并问Sorkin换作是他会有啥反应,答曰:“我会烧了片厂”

Sorkin是个大球迷,90年代末还搞过电视剧Sports Night,接这活也在情理之中;片厂原本只签他3周写些新戏,后来又加了3周,可到最后Sorkin干了整整一年半。最早的页码是拍TSN时在波士顿宾馆抽空写的,等回到洛城,工作继续,Pitt会骑摩托上他家面谈,身后跟了一大群狗仔队。Pitt向Sorkin大说特说自己对70年代角色驱动电影的热爱

到了这时候,导演的空缺还没人填。SONY抛出一大堆名字后,是Pitt给了建议,就找Bennett Miller吧——要追溯源头的话,这还是Pitt好友Catherine Keener出的点子

Miller这人的挑剔很出名,出道十几年才拍了一部纪录片加一部长片Capote。和Pitt之前打过交道的他考虑了整整三周才同意执导,其间先后读了原著和三个版本剧本。飞往洛城的路上,他还不住在担心,那帮权势大佬能放手让他去拍吗?

Miller本人并非棒球死忠,他给Pitt的点子是颠覆类型,拍一部非传统体育片;Pitt表示认同,说这将是部特洛伊木马片:外表是个Brad Pitt主演的好莱坞娱乐片,内里却是出人意料的反传统

Miller接手后,要求Zaillian和Sorkin两人分头继续改写剧本,再把成果单独发给Miller,由他来重新编辑;对两个大编剧来说,这多少有点憋屈,却也是种新鲜挑战经历

至于剧组成员,Miller想找些跟他一样有独立感官的电影人来加入这部片厂制作

摄影师Wally Pfister刚拍完超级大片Inception,但他是以新闻片摄影出道,与Nolan合作的开始也是Memento这样的独立电影,二人理念相同一拍即合,要让电影以观察的方式说故事而非直白道出。Pfister得以在Moneyball中尽情向大偶像Gordon Willis致敬,毫不讳黑:拍唯一那场棒球戏时,甚至让球场关掉一半灯,来刻意勾勒出场内明暗对比

担纲Production designer的Jess Gonchor是科恩兄弟御用,对Miller力求真实的理念也十分认同。受预算所限,球队更衣室、健身房、教练办公室、录像室等重要场景都在SONY片场搭棚完成,真实感却丝毫未减;同样道理,电影里出现的八个不同客场全在道奇球场拍摄,装扮这么多景摄制时间却只有区区三天,Gonchor的团队做到了mission impossible;那场利物浦老板面试戏,剧组只拿到红袜主场一天的拍摄许可,偏巧赶上下雨,阴暗天空成了电影美学的完美注脚

Soderbergh在任时,原打算找Scott Hatteberg和David Justice本人出演两名重要球员;Miller没这么硬核,但也找来一群球员、球探、裁判、经理、球场管理员,和专业演员混在一起组成演员阵容,来追求他最在意的真实可信

靠着Miller前作拿了影帝的Philip Seymour Hoffman,趁档期有了缺口,主动电话Miller请缨出演教练Art Howe;找Jonah Hill演胖天才是因为Miller深知他一心要摆脱喜剧形象,接了这戏必会全情投入;至于女儿角色,试了几十人后才挑中Kerris Dorsey,原因是小妮子把那首至关重要的The Show唱得导演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停机13月后,Moneyball终于正式启动,58天的主摄制期一帆风顺;但后期剪辑是个重活儿,因为Miller面对的还有成千上百的历史素材;SONY给出了12周的剪辑档期,被Miller断然拒绝;最后,Miller花了整整9个月在剪辑上,其间还不忘让两位编剧继续润色剧本

Miller呈交定稿时还是和接戏那会儿一样忐忑不安,生怕他那不够商业光鲜的心血会被片厂扯得支离破碎;出乎意料的是,SONY主席和高官们一致认可了他的努力,随后的试映观众同样如此

2011年9月23日,Moneyball终于走完了七年漫长的银幕改编路,上映至今7千4百万的北美票房已在棒球电影史上高居第6

而对我来说,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体育电影——至少,从没见过任一部体育电影的最高潮发生在。。。。。。转会期总经理的办公室

 短评

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打出了全垒打。

2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编剧Aaron Sorkin的胜利!他的剧本除了切入点很棒,每个角色都是一个完整的人,有辉煌,有落寞,在某些人眼里是天使,在另一些人眼里就是魔鬼。你总是无法轻易去评判任何一个角色,他的卑鄙,他的成功。就像你看到了比利的成功,也为他的下场感到悲哀,最后只有在小女儿眼里他还是个好人。★★★★★

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观众不懂棒球规则也没关系,看的不是怎么打棒球而是一个曾经失败的运动员到一个成功经纪人的转变与起伏。全片沉稳内敛,一直到最后Billy幸福的在车上听着女儿专门给自己录的歌,始终格外平静。剧本和演员绝对一流,导演拿捏到位。Brad Pitt真心是个好演员。

10分钟前
  • A L E X
  • 推荐

最有感触的其实是令人唏嘘的结局,当真与《社交网络》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无法用简单的对与错来衡量比利·比恩最后的选择,正如我们无法用单纯的是与非去评价马克·扎克伯格,只有他们自己才真正清楚自己的所失与所得。也许大多数时候我们不过是生活手中的牵线木偶,所能做的也仅仅是enjoy the show。

14分钟前
  • 白发生
  • 推荐

我真的看不懂棒球,但是整体很high的感觉

17分钟前
  • sunshinE。
  • 推荐

有点get不到美国人的point。。。皮特好老了啊

21分钟前
  • 浅苍
  • 还行

并非传统意义的运动励志,切入点太棒,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欣赏和思考棒球,让人事后仍有冷静分析的空间,而非一时激情而已。电影塑造出的角色立体丰满,戏剧冲突不断,节奏与台词的控制亦是恰到好处,而两次出现的《The Show》更是感染力十足。★★★★

25分钟前
  • Q。
  • 推荐

1. 从管理层入手的体育片很少见,本片对体育行业的探讨是亮点 2.冷幽默的背后是对现实的讨伐.作为美国职业体育四大联盟之一,职棒联盟是唯一一个没有薪金帽的.球队薪金差别带来的战绩差别早已是美国体育界最大的争论之一 3.可怜的克利夫兰,留不住詹姆斯就算了,连个学经济学搞统计数学的胖书呆子都留不住

26分钟前
  • Fantasy
  • 力荐

体育类励志片里面极其难得的冷静与克制,完全无背景音乐的开头非常有腔调。看了那么多所谓的“商学院学生必看电影”,那这一部是不是统计与精算专业学生的必看呢?阿兰索尔金的剧本异常强大,中间的某个长镜头可以再长一点,Wanted里面被打掉牙的哥们很好玩,布拉德皮特尼玛越长越像盖皮尔斯。。

27分钟前
  • 猪大腿
  • 力荐

看的首映,直逼五星。不煽情不做作,虽然对棒球不甚了解也能看的鼻酸涙涌热血沸腾。配乐剪辑皆到位,皮特表演非常不错,不歇斯底里,却张力尽显,奥卡男主希望不小。当然女儿的那首Lenka的The Show也太赞。浓浓的奥斯卡审美和美国精神,又一部体育题材的奇葩。

30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不喜欢布拉德皮特

32分钟前
  • 甜腻的砒霜
  • 还行

棒球传记励志片的路数,贝尼特有意拍出些非恶俗欢喜的新意,可惜仍是在败者之勇中圈点,小胖是个很出彩的角色,皮特的演出没推荐的那般神勇,相反还稍有用力过度的格格不入感。全片节奏不够淋漓有致,同红袜老板的交流场景处理嫌草率,虽然成败切换和连胜气氛看来很过瘾,也不过是体育片该做到的基本。

36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布拉德皮特好能演,片儿挺饱满的也很励志,就是灵异的是,说的02年的事儿出现了09年lenka的歌儿。好吧 不认真了 just enjoy the show

38分钟前
  • ztlpoppy
  • 推荐

片尾字幕落下时还是无限地唏嘘,任你再不喜欢BP,也得肯定他的履历表... 他还和十年前的十一罗汉一样啊,不停滴吃啊吃啊吃啊吃

42分钟前
  • LOL
  • 力荐

超级无爱体育题材配一版渣字幕,竟看得心潮澎湃几度唏嘘。这不是一个loser翻盘赢回人生大满贯的故事,是一个被undervalue的人找到一群被undervalue的人,挑战成见,藐视既定规则与经验之谈,迎向嘲笑与否定,告诉那些制定游戏规则的大佬们,那些人云亦云的跟风吃屁客们"我永远不能不做我自己"的故事。

46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非典型运动励志。无论比利·比恩的真实经历还是那本小说,都是管理学上热捧的。引发的颠覆效应更是撼动了美国运动界。最颠覆的在于把球队真正作为企业经营,以数据和模型分析做相应评估,最终以小博大。新闻片段的引入增强了影片的纪实性,不光是布拉德·皮特,乔纳希尔也献上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表演

4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哥斗胆甩出五星,是很值得回味的电影。在金钱掌控一切的社会,还有坚持理想的这么一群人,单用数学和统计算出解决方法虽然看似有些太理想化,但这是真人真事的电影-->皮特的表演不癫狂但很动人,喜欢The Show的歌迷更会感动的!(但这首歌是08年的所以算是bug吧,笑)

48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很励志的一部电影!

51分钟前
  • 桃子爱吃鱼
  • 还行

索金的剧本非常扎实,影片的前一个小时太娱乐太好看了,更难得的是体育励志题材的影片最后居然没有恶俗煽情和鸡血。个人觉得皮特的表演虽然还没有到锁定奥斯卡的地步,但也是他近年来最好的表演之一。The Show出现的两次我都湿了...

52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推荐

Moneyball是属于Loser的电影,却又并不是那么晦暗。若说The Fighter太过于苦中作乐,Moneyball便似永远在反省。电影是如此冷静,仿佛一直下雨的奥克兰,即便对待20场连胜的剧情仍然低低沉沉。而Brad Pitt却演得如此投入,这或许是我看过他最投入的一次表演。他不再是一个说故事的人,而是故事的主人。

54分钟前
  • Zen.L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