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人迹

战争片法国2014

主演:维果·莫腾森,勒达·卡代布,Djemel Barek,Vincent Martin,尼古拉斯·吉劳德,Jean-Jérôme Esposito,Hatim Sadiki,扬·戈旺,Antoine Régent,索妮娅·阿莫利,安托万·劳伦特,安吉拉·莫利纳,Yassir Jahraf,Salma Aït Idder,Abdellah Echabbi

导演:达维德·厄洛芬

 剧照

远离人迹 剧照 NO.1远离人迹 剧照 NO.2远离人迹 剧照 NO.3远离人迹 剧照 NO.4远离人迹 剧照 NO.5远离人迹 剧照 NO.6远离人迹 剧照 NO.13远离人迹 剧照 NO.14远离人迹 剧照 NO.15远离人迹 剧照 NO.16远离人迹 剧照 NO.17远离人迹 剧照 NO.18远离人迹 剧照 NO.19远离人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05:22

详细剧情

  达吕(维果·莫腾森 Viggo Mortensen 饰)是一名在阿尔及利亚出生的法国人,如今,他在一处地处偏远的山区学校里担任着教师的职务。某日,一名警察出现在了达吕的面前,将一名五花大绑的犯人默罕默德(雷达·卡特布 Reda Kateb 饰)交给了达吕,这个男人被控告杀死了自己的堂兄,达吕要将他押往临近的村庄接受审判。  这门苦差事令达吕感到非常的头痛,因为他知道,只要默罕默德抵达了村庄,那么等待着他的就只有死亡,他不愿意做这样一个推手,但警察将默罕默德丢给达吕后就离开了,无奈之下,达吕只得带着默罕默德踏上了旅途。一路上,达吕不仅要提防默罕默德逃跑,还要保护他不受死者的亲属的袭击。

 长篇影评

 1 ) 不刻意的电影,伟大的两个人

看完电影立刻去把小说也看了,发现是篇短篇小说,结局截然相反。但我还是把电影当做来客的解读,电影把达吕和穆罕默德刻画得非常具体,而且更能清晰表达二人的思想。穆罕默德不是懦夫,他认为自己很勇敢,设计了这一切,让家人保住了性命,他很执着,一定要去接受审判。如果他没有与达吕经历这路上的一切,他就会选择书中的结局,走他原本的路。这正是改编高明的地方,他认识到了如此珍爱生命厌恶杀戮的达吕,那场几乎冻死人的大雨,那场死了十多人的小型战争,那些人都是昨夜一起在山洞过夜的人们啊,那些都是为了阿拉伯人抗争的人们啊。穆罕默德有着求生欲望和本能,但他还是选择送死。达吕对着射杀投降人们的军人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他对着依然选择送死的达吕说,我们多么幸运才能活到现在,还活着!送死是妥协,别妥协!也许正正因为他是被阿拉伯人称为的法国人、被法国人称为的阿拉伯人这种游离中间的尴尬身份,让他更能理性地不去选择极端的方式。也许也因为他是一名教师,他对穆罕默德也经常用着教育的方式,一开始希望他逃跑只是出于省了自己的麻烦,当后来知道他的原因,他开始同情这个连女朋友都没交过的男孩。也许也因为他曾为少校,对战争杀戮产生了厌恶。还有他十年前去世的妻子,在妓院里,他轻轻地搂着那个女人的腰,把头埋在她的胸前,说出很久没有这样了的话。 穆罕默德终于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宝贵,终于成为真正勇敢的人,选择了那条生之路。

这部电影有让我想到都灵之马,只是那片浩瀚变成了阿尔及利亚的高地沙漠。每个镜头都很干净,两个人如同沙漠中的小小沙粒,更显得生命之可贵。男主的演出满分,那双深邃的眼眸仿佛会说话,总是不屈不挠的姿态,偶尔与穆罕默德开玩笑露出的笑容,(特别是大雨后的清晨二人吃着穆罕默德找来的苦的果子,还说像面包,然后就被抓了...)最后与学生们告别的不舍,都在直击观众的内心。

 2 ) 加缪故事的另一个结局 [猫]

本文发表于《环球银幕》7月号,如需转载请一定告之本人并注明出处。 ------------------------------------------------------------------ 取材自加缪短篇《来客》的电影,保持警察抛给法裔教师一个杀亲犯、命其押送他去坦吉特受刑、教师放走他给他选择自由这个故事主干不变,再加入大量教师与犯人之间、此二人与他人之间的互动情节,既把故事拉伸成一部环境特殊的公路片,又涉及不少加缪本人的背景元素。 故事发生在1954年,正值阿尔及利亚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战争之初,原著中大段对“只长石头的不毛之地”的描写,被直观还原成影像,而常教阿拉伯孩子学地理和历史也分给他们粮食的法裔教师达吕,话少、英俊、壮实、勇敢的主角,由维果·莫腾森扮演。囚徒的形象比原著丰满,他能较清楚地表达投案是理性分析局面后的决定:我为了全家的粮食杀了堂兄弟,堂兄弟的兄弟们会来杀我,我死后我的兄弟又会为我报仇……不如接受法国人判死刑,以此结束血仇的恶性循环。他甚至客观上成为达吕的审判者:达吕误杀一名阿拉伯人后狂暴地大骂着推卸责任,囚徒则默默为亡者祈祷,埋葬;多次目睹达吕骂咧之态后,囚犯温和地问他对孩子是否也如此。 路遇的反叛游击队里有达吕在二战时的战友,这让达吕“法国人认为我是阿拉伯人,阿拉伯人认为我是法国人”的身份尴尬得更刺眼,他的立场也照搬视阿尔及利亚为母亲的加缪反对该国脱离法国的立场。他当面指责法国军官屠杀已投降的叛军,则完全像加缪附体,更不必说达吕还对加缪故乡阿尔及尔充满甜蜜的回忆。 电影对小说最大的改动在结局。原著里囚犯自愿走上通往监狱的路,达吕回学校却看到黑板上“你交出了我们的兄弟。你要偿还这笔债。”的字迹,他感到“在这片他如此热爱的广阔土地上,他是孤零零的。”这孤独就是荒诞——现实世界与人类期望之对立。而电影中,达吕为了唤醒囚犯的求生欲望,带他去嫖妓,满足他碰女人的心愿,也许这招奏了效,总之囚徒选了生路,达吕则要远离他默默耕耘的校园,他的故土。 这结局有了一丝改变命运的希望,也许代表部分现代人对自由意志能起决定作用的信心,达吕甚至相信神的保护,但谁能保证悲剧命运不会轻易覆灭反抗中的渺小个体呢? 四颗星 亮点:浓重的加缪气息,清晰的哲理内涵,另类摇滚音乐人尼克·凯夫及搭档的配乐,真实却不失美感的画面。 你还可以看:《超脱》、《空中杀手》、《种树的牧羊人》

-----------------------------------------------

我的公众号 树屋钓月亮

 3 ) 一场被加缪预言的战争

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法国哲学家阿尔贝·加缪,曾于1954年写了一则13页的短篇小说《来客》,3年后收录于其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当中。同样是在1954年11月,反殖民争独立性质的阿尔及利亚战争,全面在该国的民族解放阵线和法国殖民军队间爆发。   因此,这则发生于短短一夜,关于一个宪兵抓住一个当地杀亲凶犯,将其移交给一位法裔乡村教师,要求送往附近城镇进行判决的故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预言了战争的不可避免。   导演大卫·奥霍芬将这则短篇进行了时空向度上的双向延展,大肆删减了宪兵角色,改编成为一个颇具西部片气质的逃亡双雄故事,并以此为脚本,拍摄了自己的第二部剧情长片《远离人生。

 4 ) 行于山中,也是行于善中。

处于困境之中,利己主义是我的生命线。 遇到你的不幸,同情是你我共同的语言。 在我的困境里偶遇你的不幸, 看似坎坷的山路就有了陪伴。 追随着良知的呼唤, 脚步变得那么轻盈。 善时刻在心中留存, 前方又是一座山村。

------------------------------------------------------------------------

 5 ) 左边是警局 右边通往沙漠

首先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完全没有任何历史背景的知识基础,我是开了1.5倍速把它看完的,剧情相对来说也比较简单。

就好像风过留痕一般,这部影片在过程中带给你平淡的感受,但在某一个回想的瞬间,让你觉得选择权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那些好像天大的事、仿佛无解的题,其实不必去纠结,算了吧,没关系,去面对吧。

在影片中,我没有看到有任何一个起眼的建筑物,唯一像点样子的,就是那一间教室。很多次两个人在画面的一侧显得非常渺小,整个贫瘠的地区也没有一点温柔的色彩。但到影片后半段的时候,他拿枪抵嫖资那会儿,在妓女的怀中留下了一滴眼泪,我不懂那眼泪的含义是什么,但是我当时在思想上对这种嫖娼行为没有任何人道主义的限制,就觉着这两好兄弟就得这样一起扛枪嫖娼风流肆意。在他们这种环境下奢谈爱情是不可能的行为,不是哪一种生活都能过得如此理想主义。

电影中所描写的生存规则与现代社会相比较而言实在太残酷了。中东阿拉伯武装斗争恐怖分子等等因素……所以会感慨人性果然是伟大的,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展现非凡的毅力,难道这就是人类繁衍至今的生存之本吗?

再次想想又觉得自己好像不是看了一部电影,而是看了一本画册似的,就这样快速翻阅着,然后暂时放下了这段历史。

 6 ) 凌晨三點

今年到目前為止的最佳觀影體驗!一次心靈和人性的旅行與拷問。我們所謂的正義在某一刻可能輕易地就會顛覆。押送犯人的途中我殺了威脅我們生存的人,我變成了犯人,而犯人竟深感悲傷自责,解下頭巾為亡者做了禱告;曾經一起為正義而戰的戰友,在變化的局勢中成了陌生人、甚至敵人,當立場不同,你所謂的正確、正義,是不是只是你的選擇;當去往刑場的最後一個分叉口來臨,你是選擇屈從于他們所謂的正義而奉獻自己的生命還是願意給自己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如果一個人殺了人,心中沒有悔意,沒有善良,沒有感知,就算被所謂的正義殺掉又有何意義?如果一個人迫於某種壓力殺了人,心中虔誠的悔過,感知主,傳遞善良,那他能不能有一次改頭換面重來一次的機會?我們所謂的正義,只是我們的立場。

 短评

远离加缪。

3分钟前
  • 柏拉不图
  • 还行

如此看来,「存在主义」之于隔绝于世界,乃是与世间狭隘的民族主义的一刀两断,一种真正的世界主义和英雄主义,为了执守高于人类世界标准的正义而存在,最后又回归于教书育人,真正的导师和先知。

5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风暴将至,无人幸免 -- 改编自加缪短篇小说《来客》。

7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我一直把你当兄弟,但是如果明天早上我必须杀了你,我会动手的。

11分钟前
  • Salute!
  • 力荐

纵使还没去过北非,却宛如切身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沉默、朴素与荒凉。沙漠中毒辣的阳光和突如其来的暴雨下,好像一切都赤裸得无所遁形。Daru, Mohammed和我有什么区别呢,动荡与和平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都是异乡人,我们究其一生都在思考何去何从。

16分钟前
  • Carpe Diem
  • 力荐

结尾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老师好man!

18分钟前
  • 肥羊1号
  • 还行

貌似过于简单了

22分钟前
  • 杰诺拉泽
  • 还行

故事非常簡單,就是逃命,其間被各路人馬抓捕追殺。但是不會讓人覺得悶,反而一直非常揪心。找的英字不太靠譜,看了一大半才明白哪方是哪方。當年的戰友變成現在的敵人,為何走到這一步,Daru也很迷茫吧。特別喜歡他帶Mohanmed見妓女那裡,逃亡中最美好的溫情。V叔真是什麼語的戲都能接給跪……

23分钟前
  • 烏滌非
  • 推荐

这就是那种越看越觉得好的东西 全片摄影很美 配乐也很灵 慢慢悠悠地走慢慢悠悠的拍 演员情绪展开也都非常充分 导演把V拍的格外好看 有他这样的老师谁能舍得他走呢 我就是最后一天给他亲亲送画的孩子/ 达鲁在这片土地土生土长 却被法国人当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又觉得他是法国人 加缪的作品里总带着这种疏离感和难以belong的困境 这么多年过去了 愈发有了深刻的体会

24分钟前
  • 布鲁粒氩
  • 力荐

3.5 中字subhd.com/a/320136【Blu.Ray.1080p】magnet:?xt=urn:btih:0DFC5FBC3FB0615B5EC16917390816AD98FE0071身份与信仰的矛盾,坚守人道主义信仰等于选择局外人的荒诞,而远离人迹几乎等于没有选择,与其蹲坑自欺欺人不如诗意地跑路。。。

28分钟前
  • Eden's Curve
  • 还行

完全是爱Viggo才撑下来的,一部阿尔及利亚风光片,发现他演了好多风光片:新西兰、希腊、北非沙漠、潘帕斯草原、美国西部还有这部……

33分钟前
  • 小山生桂枝
  • 还行

“这些奇怪的世界公民,他们流亡在自己的祖国。”

37分钟前
  • s.on
  • 推荐

摄影真好 环境的沧桑感与无力感与人物的坚毅对比 人皇站在风沙里什么都不说 都很有戏

39分钟前
  • t0psh1t
  • 推荐

一部闪着人性光辉的好片。陶醉于采音师录制的各种荒漠中的声音,风,碎石,枪炮,落雨,在最朴素的蛮荒之地,有蓝天,地貌,陋室,石屋。Daru的动作沉默,稳健,坦然地面对险恶的人生。很受用的一课。Viggo的表演张力,在手足举动中非常具有感染力。

41分钟前
  • BlackBird
  • 力荐

1.终于知道了哈伦裤的来历 2.维果和艾德哈里斯越来越像

43分钟前
  • 凤尾狐
  • 推荐

改得很多。增加了政治和民族的现实,保住了存在主义的气质。Viggo年纪越大越不像美国人了。

48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VM去年两部新片观感:作为一位熟练掌握了多种外语的演员,他热衷于在异国他乡说着当地语言“徒步旅行”。

51分钟前
  • \t^h/
  • 推荐

荒凉、安静却又有种隐而未发的力量,我们什么时候能够迎来和平?不再被分割成我们和你们,不再成为祖国里流亡的孤魂。加缪在结尾里写“在这片他如此热爱的广阔土地上,他是孤零零的”,这里却让穆罕默德走向沙漠而不是死亡,也许是想给予这个世界一点安慰。就像达吕最后的嘱托,不要投降,不投降才有希望。

53分钟前
  • AROGUE-
  • 力荐

我的五星电影,简单又干净。在阿尔及利亚,出生在这里的法国二代移民达吕,在阿拉伯人眼里是法国人,在法国人眼里是阿拉伯人,参加过军队的人都加入了反抗军达吕选择当教师不站队;穆罕默德为了家庭抹了堂兄弟脖子,为了终止互相的仇杀,决定在法国人那里受审并死在法国人手里。他们俩人命运不同出生背景不同人生遭遇不同,相同的是同为阿尔及利亚的兄弟,一起在动荡不安里生活。摄影剧情和台词我都很喜欢,这种类似的电影我想起《邮差的白夜》。

55分钟前
  • 每天都有坏消息
  • 力荐

短短一夜的行程,荒凉广袤的土地却难掩无处安放的内心。本片摄影大赞,莫滕森的表演完美~

60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