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情片韩国2003

主演:吴永洙,金基德,金永敏,徐在京,何丽珍

导演:金基德

 剧照

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1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2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3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4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5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6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13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14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15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16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17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18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19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6 20:21

详细剧情

  春天,贪玩的童僧拿着石头,绑在鱼、青蛙和蛇身上,捉弄着小生灵们。老僧(吴永洙饰)发现后,用同样的手法惩罚他,告诫他不可胡来。  夏天,十七岁的少僧(徐在京饰)为久居深山的修行日子苦闷不已。有一天,一名患病少女(何丽珍饰)在母亲陪同下,来到寺庙拜佛求平安,并留下疗养。少年开 始忍受不住异性相吸所带来的诱惑……  秋天,青年(金永敏饰)在外面杀人后重返寺庙,请求谅解。老僧命其刻写心经,去掉罪孽,同时,追捕逃犯的警察也赶到寺庙……  冬天,服完刑期的中年男子(金基德饰)回到山中寺庙,重新开始修行苦练。一名妇女突然探访寺庙,并留下了一个男婴,希望能被收留。  之后,又一个春天到来。

 长篇影评

 1 ) 老金的棒喝

        老金一直是个厉害的角色,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能直视。一个是太阳,一个是人性。”但是他就像一把带锈的钝刀,半捅半砸的闷闷一刀,硬生生的把生活切开,连肌理内脏一起扔到你脸上。《漂流浴室》、《坏小子》、《空房间》均是对白很少的电影,每每看过,都要花费很长时间消毒清理,包扎伤口,防止破伤风。
    之前没有写过他的影评,《春去春又来》很像是“尊者的棒喝”,一棍子下来,顿悟了的立刻大喝一声。可能和最近的状态有关,浮躁、烦乱,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对话,强迫自己关注毫无意义的事件,想要冲进人群却又一边极力抵抗,一边打着鸡血一边消极阴沉,两个极端在同时发力,找不到出口。
    大师并非凡人,小徒弟一心只想得到那个女人,冲出寺庙,老和尚说:占有的欲望,会导致杀生之祸。30岁的时候,小和尚回来了,报纸上登着杀妻在逃的通告。他眼神凶悍,满心愤懑,痛苦不堪。他半哭半嚎的说,为什么她要骗我,她说她只爱我一个人,但是她跟另个男人跑了,我无法忍受。师傅说:“有时候必须放下一些喜欢的东西。你忘了,我们喜欢的,别人也会喜欢。”
    世上的东西,本身是没有悲喜的,一切烦恼都由心生。痛苦、喜爱、欢乐、离别。。。。只需领略它,不去占有它,烦恼自然消除。如果能放的下,那么世上哪一处景致不是为我而存在的,哪一个良人不是为我而遇见的,不得即大得,无欲无求,静静欣赏这美景浑然于天地之间,内心自然安定美好。
    老和尚对他的惩罚也是救赎。在少年时期,小和尚为了满足自己的欢乐,把石头绑在小鱼、青蛙、小蛇身上,看他们奋力的挣扎着行走乐不可支。第二天,老和尚如法炮制,在少年身上绑上巨石,少年痛苦不堪,跪地求饶。师傅说,那你去看看昨天你折磨的那些动物,取下他们的石头,不然,罪恶就会像这块石头一样,一直背负在你的心里。看到小鱼和小蛇的死状,少年痛哭流涕。
    而后刑满释放的那年,小和尚回到寺内,依旧用巨石绑在身上,举着佛祖的石像,费劲辛劳爬到山顶,将佛像至于山顶。他终于将自己的罪孽放下,完成了救赎。那么是否,当我们的内心不堪重负的时候,可以用身体去承受呢?这种内在能量的转化和消耗,也许是非常靠谱的做法,内心能影响身体的行为,身体也能反过来作用于内心。
    想一个人去沙漠。

 2 ) 谁又能逃得开轮回

昨天晚上看了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

即便完全抛开视听 不得不说

以轮回为内核、用时空来编码——仅此一点便让我对他生起了一份前所未有的敬意

“轮回”二字 在我的认知里

一直是个具有永恒意义的命题

看完之后 我开始回想

在我作为佛教信徒的那十年光景里

我对这个世界到底又有何参悟

我从来都是个有神论者

我亦信奉因果、相信缘分。

缘起缘灭 皆顺从于因果轮回之道

故而 在这个世间所发生的一切故事

从未是无缘无故的

小到踩死一只蚂蚁、拍死一只蚊子;

大到一场邂逅、一场恩怨纠葛、

一世夫妻、一世亲人、一世朋友。

抑或 不止一世。

何谓轮回?

谁又能逃得开轮回?

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世间万物皆于轮回之中流转

从小小一朵花中便可参出世界运行之质

花种成形、发芽、长大 、含苞、绽放、颓败、腐烂、消散——

人亦如此

情亦如此

星球亦如此

宇宙亦如此

万物皆如此。

花在轮回

人的生命在轮回

人的情感在轮回

人的魂魄在轮回

轮回的命数是永恒的

轮回的生命远比宇宙亘古

地球是圆的、

生活是圆的、

生命应该也是圆的。

不论以什么作为单位

我们其实都是在以圆形为轨迹画圈的:

一顿顿饭是轮回

一觉觉眠是轮回

一次次爱是轮回

一天天生活是轮回

一段段相识是轮回

一场场别离是轮回

一年年

一世世

永生永世。

以上 我的描述并不是悲观的

我从未觉得轮回是件坏事

只是谁也逃不开、谁也躲不过。

曾经 我也渴望着跳脱出轮回

俯瞰这个圆形的世界。

佛教的处理方式

是无念、无欲、无求

是四大皆空

是六根清净。

可随着我的成长

可随着爱的成长

我愈发觉得

在现世

在我还鲜活地活着的时候

我该有所想、有所求。

因果循环并不可怕:

生活如何运转

取决于人们是否甘愿种下一些因;

生活是否快意

取决于人们是否愿意承受一些果。

当人们认清因果

当人们看透轮回

自己是否置身于轮回之中

已然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

生而为人

大方承认、坦然接受所谓“五毒”

贪、嗔、痴、慢、疑

既存在 即合理

只是存在从来不等于深受其害

或无形、或有形的枷锁

从来都是人们自己给自己套上的。

小和尚杀妻后逃回了庙里

他向老和尚咆哮着:

“爱是我一生的罪孽。“

爱本无罪 罪在人心错位。

老和尚说:

“人心动情 即生占有欲

而占有欲是杀念之源。”

此话哪儿都没有说错

因为因与果之间

隔着时空与物质

奈何慧极必伤、情深不寿

投胎到人世间的所有灵魂

皆于亿万场前世的劫数中

败给了无解的情字

故而循环往复

故而轮回

故而为人。

老和尚也曾是小和尚

小和尚最终也会成为老和尚

成为老和尚的小和尚收养的小和尚

在一场场春夏秋冬、

一场场贪嗔痴慢疑过后

还是会变成老和尚。

有的小和尚曾用某种残忍的手段害死过鱼、青蛙、蛇;

有的小和尚曾用另一种残忍的手段害死过鱼、青蛙、蛇;

有的小和尚也曾有心害死过鱼、青蛙、蛇,可手段不算残忍;

有的小和尚曾无心害死过鱼、青蛙、蛇;

有的小和尚有心害死过鱼;

有的小和尚无心害死过青蛙;

有的小和尚无心或有心害死过蛇;

有的小和尚鱼、青蛙和蛇都没害死过

可他长大后杀过人……

小和尚老了之后诚信忏悔、潜心赎罪

当他登上山巅望向那处小小的湖心亭

望向那些纷繁复杂的往昔

一切才终于了然于心

然而 没有过往

亦没有盘坐山巅、

满眼空阔的自己。

周而复始

闭与不闭

破与不破

都是自己的抉择

都是人生的修行。

 3 ) 境由心生

春,始发。小和尚虐待小动物并非要展示人性之恶,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善恶观,一切皆有他的心性而起。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我一直坚定的认为人性本无,人的心性的本初是空灵的,它可被环境无限的塑造,通俗的说就是人是社会性的。小和尚虐待小动物非善非恶,缘而已。缘聚,事物就自然而然的发生。至于老和尚教育小和尚,只是为了告诉他“众生平等”。 夏,躁动。小和尚与姑娘之间的故事,我还得说,缘而已,事情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老和尚从来没有否定过他俩的行为,只是告诫小和尚,情欲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欲望,包括占有欲(对物的欲望)。欲望本身也并无善恶,但是欲望将周遭物化了。禅宗说的是诸法空象,不生不灭。通俗的讲,它要做的就是修到人的原点,回到最空灵的状态,剥离物质的实我,留下精神的空我。最后小和尚搬走佛像,其实就是精神的我从小和尚中分离出来,留下了物欲的我。 秋,寂灭。个人很喜欢影片中的秋天,一个从狂躁复归安静的季节。小和尚将佛像复位,也象征着他重新拾回精神的我的开始,用尽气力刻完《心经》才使他心性平静了下来。最后山不转寺转,寺转山不转的灵动非常非常的美。这个境是老和尚的。这些年老和尚的牵挂只有小和尚,此时这段尘缘已尽。一切的景象都由心而动。老和尚真正进入了精神的我的境界。缘尽,圆寂。 冬,新生。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和尚是曾经杀妻坐牢的小和尚。为什么长相不一样?诸法空象,物质的我不重要。它可以是和尚甲,可以是和尚乙,可以是青蛙,还可以是一尊佛像。只要精神的我存在即可。而精神的我可以在天地之间的任何角落,在山头遥望湖中寺的佛像便是我。其实全片几个姑娘也都是物欲的一种表象。对和尚来说无论是景还是人都是物质的外表,无关紧要,那么此时蒙面女的面庞在剥离的物质外表后,就露出了精神我的佛面。这一切都是站在和尚的角度。最后和尚完成了剥离物质我,留下精神我的升华过程。 又一春。对于小和尚是又一新的旅程,轮回。对于中年和尚,所谓四季,不过心生之境。 最后附上《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4 ) 金基德之春夏秋冬又一春

       金基德是非常聪明的一个人,这种聪明绝对不是指他天生多么多么的对镜头敏感或者直接说他生而就是做导演的料。我指的是他更深层次的,他对人与人关系的思考上的,或许还有对社会与人性的冲突。乃至自己对更深层次的宗教以至于上升到哲学方面的思考上来。
    我对他最迷恋的一部戏是《春夏秋冬又一春》。其实吸引我的还是他思想中对“轮回”的认识而具体的表现出来。
    故事是直接展开的,老和尚与小和尚相依为命的生活在一片世外桃源中,看得出来,老和尚也是曾经有故事的人。但从未提及过发生了什么能让他六根清净的独居世俗之外。小和尚却是小,无忧无虑。与师傅服侍佛祖于孤灯之下。倒也是乐的快活。师傅不是多话的人,只是时常看着小和尚,默默不语。脸上尽是一片惋惜。直到又一次,小和尚独自玩耍的时候。给鱼、蛇、青蛙各自绑了一块石头,乐呵呵的看着他们拖着一块累赘蹒跚前行。脸上一副天真的笑脸。老和尚看见之后重重责罚了小和尚。但是为时已晚了。蛇与青蛙都已经被石头拖的累死了。小和尚拿着青蛙与蛇的尸体只是一个劲的哭。老和尚叹了口气,说道“你给他们绑的石头,未尝也不是你自己心灵的石头”。故事就在这句禅机中埋下了伏笔。
    日子看着一天天平平淡淡的接着度过了。小和尚长大,老和尚更老。但是平静总会被打破,该来的总会来。一位进庙还愿的都市女子最终吸引了小和尚,很轻而易举的他们发生了关系。一切对于都市女子来说或许只是人生中一次旅途的邂逅。但是对于小和尚来说,确实打开了另一个天地。从此他也不甘于寂寞了。想要从此逃离出去。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明镜台既然染了尘埃,就不再如以往般清澈透亮。终于有一天他走了出去,与其说是走更不如说是逃,逃离这个“世外桃源”。老和尚什么都知道,却只做不知道,不闻不问。只是叹息一声。也许一切的一切,早都有了预兆。报是终究要是还的。只是老和尚在佛前的时间更多了,仿佛除了佛,世间再无一切了。
    小和尚最终还是回来了,彼时的他已经不再是一名和尚,他杀了那位当初与他海誓山盟的女人。他觉得世间再大却仿佛没有了自己的容身之所,他回来了。老和尚什么也没说,望着小和尚,就像当初看着他用石头绑在那些小动物身上。一切其实都是报应,心灵的石头最终也拖垮了小和尚。
    于是,一切仿佛都顺理成章的。入狱,又出狱。彼时小和尚已过不惑之年。再次回到早已空置多年的庙里。老和尚早已坐化多年。他突然明白了老和尚当年的苦衷,老和尚对着佛祖默默诵经时候那种悲怆。于是,他仿佛化为了当年的老和尚。
    一切都仿佛轮回,深冬,一位女子将自己的孩子送来了庙里,什么也没说,老和尚接受了。他仿佛就一直在等这个孩子一样。
    故事最后的时候,小和尚独自玩耍,将一块小石头塞进了鱼、蛇、青蛙的嘴里,笑嘻嘻的看着他们在艰难的跑开了。脸上露出了纯真的笑容。而他的身后,老和尚默默的看着他做完了这一切,什么也没有说。思绪或已回到以前。
    佛教中有轮回的说法,所谓种业因得业果。金基德在本片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种轮回的哲学,在本片最为显著。而在《收件人不详》中也有略微的穿插其中。但也只是一扫而过,《收件人不详》更着重讲的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矛盾。这里不表,而在《悲梦》之中,金基德仿佛将自己的宗教哲学一股脑的甩了出来,内容渐渐的有些失控了,短短的一百分钟内要组织好讲完即使金基德也觉得力不从心了。越来越有点“形而上学”。不过其中很多元素是我很喜欢的,不过这部电影真的没懂,看到了一些小细节,觉得很有意思。整个故事却沉闷而乏味。
    还有一部电影,是《空房子》。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是“空灵”。很少的对白,甚至很少的情欲(情欲在金基德电影中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甚至有很多人将他的电影来当情色片来看),一切都美好的乌托邦似的。其实《春夏秋冬又一春》里也有这种空灵,但是更多的是表现在风景上。环境上美的真的就仿佛是一世外桃源。而《空房子.》的空灵却表现在了人与人之间,仿佛整个故事就是如此的富有灵气。美好而令人神往。男主主角之间不必太多话语,爱情也纯粹建立在柏拉图精神之上。
    提到金基德电影,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是“虐”,《收件人不详》中母亲最后吃掉儿子的尸体,《撒玛丽亚女孩》中那个年轻的女孩从高空微笑着一跃而下,《漂流欲室》中女人用鱼钩伸进自己阴道再狠狠的拽出而发出的刺人心脾的尖叫,足以使人不寒而栗了。鲁迅说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金基德或许也有这样的爱好。但是他更多的是将自己内心的恐惧展示出来。而他的“虐”更是很少的始终贯穿电影的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通过这样的“虐”来展现人与人之间的残酷,或者是社会对人的压迫。以及自己对现实的不信任甚至是对人与人的失落完全的展现在电影中了。
    但是,我个人是不喜欢这种的虐的。并非不好,早起看了很多冯提尔的“虐”的电影喜欢的不得了,现在却提不起丝毫的兴趣了。而且总觉得看到了最后,仿佛陷入了一个死胡同,内容似曾相识,立意千篇一律,金基德在不停的重复自己,幸喜他也发现了,果断的放弃创作而毅然决然的用很长时间推出了《阿里郎》这部颠覆的电影。当然,这一切跟他的“虐”毫无关系,只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突破。一种破而后立。
    金基德之于韩国,我认为是拔尖的一拨导演之一了。他对人性的思考,深刻严肃而发人深省。不止适用于韩国,在吾等国民身上也能发现那种病态,方能防范于未然。

 5 ) FIFF23丨DAY8圆桌《春夏秋冬又一春》:我丝毫不怀疑金基德的真诚,虽然他这个人挺可鄙

主持人:@松野空松

助理主持人:@我们敏熙

场刊嘉宾:@Not Here、@Her Majesty、@Joeyside、@心是孤独的猎手

特邀嘉宾:@子夜无人

主持人 松野空松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8天第2场,我是主持人@松野空松,第2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金基德导演的《春夏秋冬又一春》,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我给了×。这是一部典型的“点子电影”和“解谜电影”。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4星,我觉得很完美,属于看了就知道会是好电影的电影,只不过《春夏秋冬又一春》属于这个范畴下还算看得懂的那部分。电影和宗教联系的比较紧,讲究循环往复,但是最后的硬性循环还是让我有点不喜欢的,可以处理的更加圆润一些。整个电影很干净,人少,景色好,可以看的东西很多,台词少又让观众有足够的时间在某个时机去神游,思考一番回来还能接上,我觉得很不错。

场刊嘉宾 Nothere

四星,特别喜欢这一部,感觉很舒服,虽然循环的做法似乎有些老套了。片子像是关于人生的,也是关于教育的,但是最终学到最多的还是关于平静的心态的,不争不抢,安静如水。

场刊嘉宾 Joeyside

X,金基德用103分钟的时间像我们证明了什么是伟大的垃圾,着里的伟大特指后半段导演亲自上台为大家表演少林功夫,我想如果把灵隐寺里的讲解员主持拉来的话他不仅会对这种三招两式嗤之以鼻,还会对于这样的故事露出「xx今天又往功德箱里投了几百」的神秘玩笑,然后和施主说罪过。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尤其是男女交媾时没有刻画的很激情,反而加大了环境音(流水风声),降低了亵渎程度,又反过来使得我在看这部分的时候觉得更加刺激,不知道怎么回事,金基德还是高明的。

主持人 松野空松

第一个问题是,这部电影对你们勾引了你们哪些比较负面的东西,与电影的画面干净相比较而言。比如@心是孤独的猎手 说,他感到刺激。又或者类似于《此房是我造》那种剪鸭脚的冲动。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严格地说,《春夏秋冬又一春》还是厌女的,女性角色是男性角色脑海中欲望的化身,而非完整的人。这个比较负面。

场刊嘉宾 Nothere

我觉得比较负面的感受就是关于人性本恶的意识,让人有些难过。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中间可能有一些负面思考,但结尾的时候我没有任何反差的反应,一定程度上说明,金的佛法造诣不如电影造诣。电影是好看的,但是他勾勒的佛法循环世界是肤浅的,即使这样,我也要给4星。

场刊嘉宾 Joeyside

他展现的人性是一种幼稚的人性,即使人物经历了生老病死从小到大的转变,内在所蕴含的恶意却依旧不变,或者来说更低劣,我觉得金基德老师觉得自己可以活得越活越年轻?

主持人 松野空松

你们观看是否有类似于负面,原罪的冲动,而这又是为什么?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没有,因为仅止于观看。小孩子给小动物吞石头、绑石头,本身就不是正常人吧。

场刊嘉宾 Nothere

我觉得小孩子这样其实挺多的唉,特别是有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做表,特别容易做这种事。

主持人 松野空松

既然,小孩的作为在两个轮回几乎无异,并且不难预料到新的小孩未来会犯色戒,杀戒,你们如何看待在这个佛教中的基督原罪(或者说人性本恶)问题?你们如何看待在这个佛教禅意故事中安插一个人性本恶的线索?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前面我说过了,这是一部解谜电影。金基德安插这个线索就是想让观众解谜,解得人性本恶的智慧。不过这个智慧我们也早就知道了,金基德也没讲出啥花来。人性本恶,其实也与佛教中的修行有切合之处。要修行自己,脱离低级趣味,脱离作恶的可能。

场刊嘉宾 Nothere

人性本恶其实我觉得是对的,人本身是一种动物,动物完了活下去就是要杀戮、淫欲、自私。人即使已经脱离了自然斗争(其实也不一定),但是这些东西其实不可能去除。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冬篇章真的蛮疯的,练武术,拖石头苦行僧,基督教故事会是另一种拍法。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他只是用一个类似于寓言故事的技法,里面包含着东方的佛家思想,而我又恰好是一个东方思维环境下成长的人,所以我会给4,如果他要讲一个纯基督教故事,那我大概率会给0

场刊嘉宾 Joeyside

因为生来就有邪念,所以到死都逃不过邪念。

主持人 松野空松

请们你们为何觉得这里具有佛家思想?体现在哪里?

场刊嘉宾 Nothere

佛在教化,我是这么理解的。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循环往复,片名,都和佛搭边了,整个环境和我脑海里的“禅”都比较接近,就是有点王维诗中所写的那种调了,他尽可能的处理的很干净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金基德其实是一个理论知识不深的导演,他就是把想要表达的用本能去呈现了。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这是一部点子电影,也是一部解谜电影。

一个大点子——电影严格地分成五个季节,场景依据季节发生变化。

几个小点子——小和尚破戒到杀妻的故事(象征欲望对一个人的作用);小和尚虐待小动物的故事(象征宿命和人性本恶,或者通俗点讲就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和尚杀妻后回寺庙后,杀人的刀和刻字的刀是同一把(象征物之用途与人之心灵的辩证关系);寺庙里门的设置(象征欲望之门);第二个长相一模一样的小和尚(象征轮回);金基德本人在电影里出现(金基德内心os:我拍的是元电影,我在影像自反呢,牛逼不?)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金基德不是一个技巧性导演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金基德肯定没有这种os,喜欢说元电影、自反的是今天豆瓣的评论家们。他是一个理论知识很低的人,说白了就是没文化。但正因为如此,反而没有很多刻奇的东西。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我丝毫不怀疑金基德的真诚,虽然他这个人挺可鄙。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纯粹用经验和身体在拍电影的生猛导演,用纳博科夫的话“就是不是用脑子,而是用脊椎” 拍电影,偶尔用用下体。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包括金基德的“厌女”,一定要说是厌女我觉得也不是不行,但更多是他不懂女人,可是他又对女人充满好奇、充满创作欲,这是有复杂性的。有更多导演终其一生老子就不拍女人,我的世界里没有女人,就是男人戏,但反而从来没人说他们厌女。我倒不是“人品和作品分开论”的支持者,我觉得分不开,但人不能被标签化,因为他对女性的表达里其实有很复杂的东西,如果贴上“厌女”两个字,很容易就看不到了。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我觉得这是一个伪命题,电影根本不是导演一个人的东西,导演拿电影捆绑在自己身上,其实是很狡猾的。

主持人 松野空松

既然如此,那么老师傅在这里作为禅,佛的唯一权威,他作用是什么?他的存在是否弱化了佛教属性?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没有弱化,他的存在是为了让我误解,误解这个老师傅的前半生和年轻人的此刻发生了一样的故事,而这个误解,正是金想要达到的效果。

主持人 松野空松

我其实恰恰认为,老师傅的存在是反佛教的,可能金基德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为什么,因为他教化失败了吗?

主持人 松野空松

就夏天他是知道事情,却只做看客。秋天,他的行为也并不是一种众生平等的态度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春拍得蛮那种教育小故事的感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持人 松野空松

是的,春天与其说是佛性,不如说是教育。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因为他告诉观众,注定是要循环往复的,人力无法胜天

场刊嘉宾 Nothere

宗教毕竟还是人创造的。

主持人 松野空松

冬天最反佛。“释迦摩尼小时候喜欢坐禅,冥思苦想。对王子身份不感冒,后来长大后出家寻道。先是觉得苦行能证道,结果身体摧残了,变得消瘦,也没得出什么结果,就放弃苦行,觉得苦行不能证道,改成自然修行。最后觉悟成佛陀。” 冬天,在这里,金基德反而用苦行。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所以你的意思是,金拍了一个邪教佛的故事吗?

主持人 松野空松

我认为他自认为的佛教,或者他理解的是很片面的。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就像我刚开始说的,他的佛法造诣不如电影造诣,这点毋庸置疑。

主持人 松野空松

佛教中,强调众生皆善,任何人都可以普渡,基督教则不这么认为。在这里,反而更突出罪,甚至人的转变还是通过苦行得到,并不是渗透自然,众生得到。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但这部电影基本是金基德意志的产物吧,这种导演对自己的电影有些绝对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而不是比如好莱坞那种剧本写好随便找个导演来拍拍。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佛有好几个派别,有的就是要戮恶的,所以佛本身就是多样的,这点不用深究。

主持人 松野空松

所以,《春夏秋冬又一春》是不可从佛教,禅意去理解,而是金基德借用佛教的假象,将其自己价值观的投射。

场刊嘉宾 Nothere

也许他要参透的是人生,所以他不能用一般的方法?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一个借口?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其实观众从哪里理解都可以,只是作者自己未必有那么深,而且观众也有权力比作者想得更深。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这些小点子通过让观众解谜,从而获得解谜的快感。不过,解开了谜又怎么样呢?观众这些解谜人解开了谜,就一定要去敬佩设谜人吗?这些谜语又有什么高明之处吗?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我觉得是他自己理解的佛法吧,类似于逆练九阴真经还有所成。有什么迷吗,这部挺直给的吧。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也没有设置什么谜语吧,这部电影不是非常浅显直白吗。包括佛教思想,其实他就觉得我放在寺院里就是佛教了,如果让他拍基督教,他就放教堂了。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这部电影本来就没什么好解读的,尤其是对于咱们东方人来说,多少都对佛有自己的理解,对所有宗教又有一个理解,所以,无须解读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所以说他连谜都设不好。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为什么要设谜?导演有想设谜吗?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就是给你个剧情,你猜猜我用了什么佛教思想。这就是设谜。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他没想设谜,就是一个简单的寓言故事,披了佛的衣服。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寓言不就是谜吗?怎么说都行,我说他设谜是因为我找不到其他词语了。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但导演给的特别直,几乎不需要去联想,假设什么的呀,他自己的想法基本都给出了吧,又不是什么推理小说需要解密。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可能我的话语不准确吧。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因为我个人认为,金基德属于那种电影里所现便是其所想的一个导演。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其实文本本身就是拍一个人的历程,当然要往深看是可以,但深也深不到哪里,他后面《莫比乌斯》倒是走火入魔了,开始搞隐喻了,还有那个《人间,空间,时间和人》,他基本就是从《阿里郎》开始的,后期都开始戴面具了。因为我可能是本群唯一一个看完了金基德全部电影的人,所以感受很强烈,对他的“变化”。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从技法上来看,此片的镜头比较扎实,但是扎实就够了吗?我们从镜头里体验到了禅意和诗意吗?想要产生禅意,侯孝贤、蔡明亮和阿彼察邦的镜头语言也许能做到(我不是说只有他们的模式才能做到)。金基德的镜头说不上有多差,空间构造肯定是成功的,但是和禅意和诗意搭不上边儿。也说不上很平庸,但是就是没什么意思。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首先,什么是禅意,这个就很暧昧了,禅意一定是很美好的东西吗,或者能否展现出暗向的禅意?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以我的能力,我说不清。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如果你问金基德啥是禅意,他可能会说在寺庙里就是禅意。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我觉得环境来说,凡是有王维诗中感觉的,就有禅意,人先不论。

场刊嘉宾 Nothere

空间上有水的阻隔,水可以缓缓地通过。人在水面上可以变换一种心态,冷静下来。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他拍佛总得来点儿禅意吧,一点没有说不过去吧。他肯定是想拍出来的,镜头没有。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对,但我觉得他拍的禅意不是我们普遍理解的那个禅意,我们是不是大多数觉得禅意听起来感觉起来应该是个很高贵,很仙的东西呀。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仙和佛还是不太一样 ,也不能说高贵吧。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我是指,仙气儿,反正就是偏褒义的那种。但是金基德的影像里,隐藏的还是暴虐,但是佛一定都是慈悲的吗,这个我不是很清楚。是不是有种是愤怒的佛呀?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终极的佛是要无情的,杀人不眨眼。入佛界易,入魔界难,川端康成说的。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禅意是指要有所保留吗?欲参透未参透的状态。

场刊嘉宾 Nothere

我感觉禅意就是比较空灵的一种感觉。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心灵似动非动。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句就是能让我非常沉浸进去的禅意诗,一定要尽可能静和幽。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这个的禅意感觉偏诗意。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我觉得我们可以不欣赏一个导演一部电影,但不必指望他一定要怎样怎样去拍,他能做到就不是他了,而如果想看另一方面自然有对应的导演可以去看。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这片子剪辑有点快了,镜头稍多,这是我觉得减弱禅意和诗意的地方,有点白给、直给的感觉。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你是说留白吗?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原来我刚刚(说禅意是有所保留)已经touch到了。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包括这个严格分段,谁都知道,严格分段的电影是很好拍的。某些导演所有的毛病和平庸之处,都可以靠分段这个戏法来掩盖住。(贾樟柯、贾木许别躲,说的就是你们。)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偶然与想象》呢?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三个小故事,不是分段。

主持人 松野空松

那洪尚秀、拉斯·冯·提尔、埃里克·侯麦呢?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洪尚秀又不是所有电影都分段,而且他每次都分的不一样。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两个贾(贾樟柯、贾木许)也不是每次(都分段)惹。

#FIFF23#DAY8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6 ) 金基德·[春夏秋冬又一春]

      原以为又是通篇冷峻的情色,像[漂流欲室],没想到是讲轮回和因果报应。镜头唯美,以“春、夏、秋、冬”为标题,贴合人生的四季,实在精巧。

     韩国导演很有一帮好开色情玩笑的,比如[杀人回忆]里就有夜间到树林里手淫的男人,再如[偷情家族],竟能把男女上床拍得如吃剩饭一般无趣,但最狠毒的,还是金基德。此人最早一部有影响的电影是[漂流欲室],直译好像是叫[岛],小报上给韩国情色电影作盘点,总落不了这个片子。那里面的性爱苦不堪言,把活鱼从水中捞上来,削去几片肉,再重新放回水里,这个动作基本上可以概括它的残酷。然而这残酷没有来由,徒具形式,因此显得苍白。但后来的一部[收不到的情书],却是个很有力量的东西,比[岛]更加残忍、粗旷,但凶残的有理,并有反思的野心。

     再后来就是这个[春夏秋冬又一春],突然一下子抛开了生理卫生和文化反思,只纯讲佛理,好看是好看,但总总归是有些奇怪。故事前半部情节流动感很强,后半部则稍显愚笨,尤其结尾,似乎不明确轮回首尾就会一起失去方向。金基德到底还是摆脱不了对形式感的追求,也摆脱不了浓墨渲染性爱,这一次他埋藏了暴力,却露出了小和尚的屁股。“夏天”这一段,让整个电影的温度突然升高了几度,但那和尚和少女原始、粗俗的性爱,其实没有丝毫情感的热度,这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片子的后半段越来越冷,越来越冷,直到结冰,直到融化后又一个春天到了,却似乎更冷。于是我终于明白了这个一向表现“残酷的暴力和残酷的性”的金基德,为什么会突然放下屠刀,他想说的恐怕还有这么一层意思——宗教的所谓慈悲,其实才是世上最最冷酷的东西。

     这电影,金基德表面讲佛,留白处却近禅。比如那许多的动物,被害的鱼,交媾的蛇,意图都太明显,反而不巧妙。倒是四处飘荡的寺院,结冰的湖面和枯荣善变的老树,构成了更为恒久不变的相对具体。我不知道因果报应和宿命是否对等,但[春夏秋冬又一春]显然是宿命大过因果,否则,后来那孩子何以将石子塞进鱼和青蛙的嘴里,他不如再用细绳密密捆了,不显得这个轮回更为彻底?

     韩国很有一些明事理的导演,他们顺应本国的产业优势,却又坚持贯彻着属于自己的电影意图,这在中国,是很久不曾见到的事情了。张艺谋、陈凯歌唱对台戏式的打法,对中国电影的独立和尊严都是一个考验,对他们自己的艺术生命,则很可能是一次狂欢式的饮鸩止渴。
 
http://www.blogcn.com/user7/sixdoors/blog/1424419.html

 短评

arte观赏之风景片,轮回,顿悟,都说有禅意,那是装的,个人不喜金基德,矫情。

7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又一春里,童僧直接把石块塞进小动物嘴里,从直接度和伤害度上说,都比往小动物身上绑石块更严重,而且他比前一个春里的童僧从作恶中获得了更大的乐趣——金基德强调了他的傻笑。此一细节足以揭示人类的无可救药和恶之走向。

10分钟前
  • 石头摇篮
  • 推荐

四星半 作为人类,我们可以轻易地把弱小于自己的小生灵玩弄于鼓掌之间,而让我们背负上命运之石的,又是什么?人之初,性本恶。在人的本性面前,佛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旁观者。

13分钟前
  • 氟西汀
  • 推荐

“木盛则春,火盛则夏,金盛则秋,水盛则冬,四季交替,冬去春来。运命之石、轮回、业报、修行、顿悟、救赎。你将你的佛放在哪?是随手可触的案台上,是遥不可及的远山上,还是你的心里?”

16分钟前
  • 砚小朵™
  • 力荐

不能再好了!

18分钟前
  • boks
  • 力荐

这无疑是金先生最好的一部电影。生的轮回,代价竟然如此沉重。有人说,金基德就像一个执着的苦行僧,背负的东西太沉重。以至于走到顶点时,只剩下他一个人。老和尚自焚那一刹那瞬间升华一切。金基德最后自己上阵,在冰天雪地中拖着石磨前进,他到底是在拍电影,还是在拍他的人生?答案自在他心中。

21分钟前
  • 南笙
  • 力荐

春之杀戒,夏之色戒,是因,秋之罪孽,是果。冬之修行,是救赎之道。又一春又是杀戒,是轮回。可见金基德还是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难怪要疯。

22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每个人都会回到自己的起点……

2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万物苍生没变,心变了;眼鼻口耳闭了,心没闭。你将你的佛放在哪?是随手可触的案台上,是遥不可及的远山上,还是你的心里?

29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力荐

画面很好,精神却没有很好的领悟到~~

33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一个花和尚的轮回和救赎。

38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金基德算是一个优秀的二流导演,模仿能力很强,原创能力偏弱。他最好的作品都有出处,《春夏秋冬又一春》模仿裴镛均的《达摩为何东渡》;《收件人不详》模仿今村昌平的《猪与军舰》;《空房间》模仿若松孝二的《无水之池》。

43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固定的景和漂泊的人,爱欲情仇与四季交替,本不连贯的春夏秋冬,成为生命轮回的标志驿站。恪守良久的无形房墙在月夜下被轻易撞破,兽欲驱动中,符号门便沦为无用,所谓与世隔绝以独善其身,到头来还不是不堪一击的虚禅。历尽红尘方得归空,俗世是一趟弯路,却非走不可。→2018.7.24二刷。

44分钟前
  • Ocap
  • 力荐

春是生死的负重,夏是情欲的勃发,秋是因果的了断,冬是自我的修行。水上浮庙宇,人间化禅境。如果是我身处如此胜景,恐怕早就欲念全消了吧?金基德果然是个只执着于讲自己故事的怪咖。

4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太難看了。好好說話。

47分钟前
  • W TENG
  • 较差

概念先行的电影做到这部是极品了吧。这是美工决定影片风格的绝好例子。还是喜欢“夏”一段。至于“冬”一段,金基德确实疯了……

4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里面有佛教“轮回”的概念。是否也说明人类劣根性的从不改变:杀戮,欲望。拍的很美丽,像水墨画般幽静雅丽。

54分钟前
  • 2013
  • 推荐

金基德身体素质真好。

57分钟前
  • 男娼起义
  • 力荐

春天里的罪恶和忏悔,夏天里的欲望与情爱,秋天中的生与灭,冬季里的重生与不屈,再到春的又一次延续,爱恨情仇、生离死别,人于世俗循环大约如此。8.2

1小时前
  • 巴喆
  • 推荐

金基德代表作,目前看过的最有禅意的电影。关于轮回、人性之恶、因果、救赎、觉悟。不入世怎能出世,不经历怎能领悟,不遭苦难怎能修行解脱。摄影和音乐美得让人心碎。春夏秋冬,鸡猫狗树,鱼蛙蛇龟,苦集灭道,水上孤寺,地上心经,无墙之门,无形之法,蘸水练字,负石致远。(9.5/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