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方向的家

记录片英国2005

主演:鲍勃·迪伦,琼·贝兹,Allen Ginsberg,B.J. Rolfzen,Dick Kangas,连姆·克兰西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播放地址

 剧照

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1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2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3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4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5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6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13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14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15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16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17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18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19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00:51

详细剧情

  本部纪录片用长达约4个小时的时间讲述了鲍勃·迪伦,这位美国民谣大师的传奇音乐生涯。鲍勃·迪伦,这位堪称美国六十年代反叛文化代言人的传奇歌手,他对音乐的理解和分析从他深刻寓意的歌词中可见一斑。影片聚焦鲍勃·迪伦在六十年代初期成为民谣英雄开始叙述,并穿插多段从未曝光的访问片段,首次真实地披露很多他鲜为人知的画面,记录下这位历久弥新的音乐大师从1961年到1966年间的的传奇历程。  由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首部人物传记长片《没有家的方向》,荣获2006年第58届黄金时段艾美奖其他和技术类奖项-非剧情类节目最佳混音、其他和技术类奖项-非剧情类节目最佳导演提名、其他和技术类奖项-非剧情类节目最佳剪辑提名等多项大奖。

 长篇影评

 1 ) 鲍勃•迪伦:归家的迷途

鲍勃•迪伦是个不喜欢被贴上标签的人。有段资料片里,还看到他在说,我就是个抗议歌手,我的歌都在抗议,转过去,却看到他在表达的是多么厌恶被人贴上标签。因为他也在成长。于是,他不再是什么抗议歌手,他拒绝加入某一阵营,他拒绝被当作共产主义分子——尽管在1960年代,那还很时髦。
2000年代的人可能体会到1960年代的人的苦恼吗?2000年代的人,在苦恼着选哪一件衣服,哪一双鞋子,哪一本书,哪一部电影——选择太多,乱花渐欲迷人眼。但1960年代,年轻人还在想着自由、民主,思考着活着的意义。当金斯堡说,他第一次听到迪伦在歌里唱到hard rain的时候,他的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人们都以为迪伦在说着原子弹的恐怖,就像是黑色的雨冷冷地坠落与覆盖,但迪伦从来没有那么想,对他来说,雨就是雨,是他在街头见过的一场,hard rain。
他试图远离人们加给他的一切,远离政治,远离某种光环。他疯狂地写歌,是因为那是多么有乐趣的一件事,他急于表达,而那块领域却尚未有人涉足,可以随心所欲,这就是乐趣所在。
他在记者招待会上明显显得局促不安,抽一下烟,眨眼,抿嘴,他的小动作不断,像是一个被老师们围住的孩子。而当他听到有些臆测的问题,他习惯性地反问,如果是你,会怎么认为,似乎在求教,却又让那人也充分体会到一种困境。他的敏锐的直觉与直接,让发布会充满笑声与火花。不过很明显,那不是他应该待的地方。只有舞台上,他才足够有力且真诚,让人不容怀疑。
长久以来,我接受这样一个事实,艺术是领先于时代,手艺是落后或与时代同步,这就是艺术家和匠人的区别。里尔克在评价罗丹的时候,认为他通过向内省视,终于拥有了永恒对话的能力,从而超越了自己的时代。迪伦却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被人们所接受,直到今天,没人否认他是艺术家。
很多人都被那首歌打动——在风中飘,一个人要经过多久,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人——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找到答案,一位黑人女歌手从中看到自己的民族在争取民权的道路上的坎坎坷坷。他们都说,迪伦是那种人,他可以说出你想说而说不出的话。大家都被深深地震撼了。唱片公司老板也是被这首歌打动,为他发片,开启了他的辉煌的时代。
看着那些老画面,里面的人在认真地唱着歌,你从他们的姿态,他们的声音中感受得到一种真诚。是用生命在歌唱。他们周围的观众也沉浸其中,歌者就像一位布道的神父。上帝死了,他们来充当这个角色。人们希望从他们的歌里得到昭示,获得力量,歌手就是新的神。那个时代,尚有一种虔诚,无论是唱的人,还是听的人,我觉得他们甚至没有什么分别,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平等,他们同时在歌里想着自己,想着这个世界,觉得自己有一种清醒的痛苦与满足。
而眼下呢,我甚至找不到这样一首歌来放放,来唤醒自己,世界从什么时候开始昏睡,却表现得像狂欢不醒。
那是一个多么迷人的年代,1960年代,美国纽约,资本主义的中心。发表着关于民权演说的青年人充满豪情,被警察拖走依然昂扬激愤。迪伦在时代的狂热里,做着一个清醒的梦,他激动了他的时代,但当其他人都很狂热、或为他狂热的时候,他却享受着自己的孤独。No direction home,他一直在找着自己的家,那才是他唯一关心的,是唯一永恒的。
拒绝了被贴上标签,也就等于接受了孤独。不管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怎样被膜拜、被消费,他,真实的他,清醒地知道,他离人们还是很远,很远。而这种孤独,使他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2 ) 诗与直觉

Poetry is words that are empowered that make your hair stand on end that you recognize instantly as being some form of subjective truth that has an objective reality to it because somebody’s realized it. Then you call it poetry later // 1h23m

A bunch years from now, all these assholes are gonna be writing about all the shit I write, I dont know where the fuck it comes from I dont know what the fuck its about and theyre gonna write what its about //1h41m

 3 ) 我不知道你的家在哪儿

杨德昌有部叫《一一》的电影,里面男主角NJ人到中年,面临着家庭、事业、爱情等各式危机,他常常带着耳塞闭上眼睛听Bob Dylan的音乐,似乎那也是一种汲取力量的方式。

老实说,我并没有那么喜欢Bob Dylan,不会花力气仔细理会他的歌词,也没有对那个时代的政治敏感,而他的声音,象是从胶水粘着似的,还用起落奇怪的吟唱方式伴着重重的鼻音。至于他的口琴,太刺耳(或许这才合符他),远不如我挚爱的Neil Young大爷。可谈及摇滚,谈及现代民谣,怎又能错过他呢,那就像说戏剧不谈莎士比亚、说古典忘记巴赫、喜欢法国新浪潮却没看过戈达尔的精疲力尽……

Bob Dylan这个名字进入我的眼里是在七八年前,一期杂志上谈到了他的Blowin In the Wind,印象中还有许许多多溢美的词。可以说,在我听到他的声音之前,Dylan在我心里形象高大威猛、光辉慈祥、叛逆不驯。直到几年后,有机会听了他早年的大多专辑,我依然把他摆在高高的案上,供着,虽然知道他年轻那阵子也是个骗子、色鬼、瘾君子,对于民主民权的追求,远不如曾经的伴侣Joan Baez,歌也不如同时期任何一个民谣歌手唱的好听。

然而,他是传奇。

没有人在民谣这条路上走的比Bob Dylan更远,他沿袭美国现代民谣歌手Woody Guthrie(美国第二国歌this land ls your land的创作者)的精神,在动荡变幻的60年代初期,毅然唱出时代的声音。之后Dylan抛离政治,转而审视个人,自省深沉。1965年新港民谣节,他挎着电吉他登场,正式将民谣插了电,从此民谣/民摇不分。而Dylan的影响又不仅仅在于民谣,60年代整个摇滚都在听着他的声音,关注他发出的讯息。如果没有Dylan对the beatles“歌曲内容空乏无物”的批评,估计我们听不到象<Revolver><Sgt.Pepper's Lonely Heart Club Band>这样伟大的专辑,更别说沿袭the Beatles而来的许许多多优秀的音乐。

2005年Martain Scorssess的电影<No Direction Home:Bob Dylan>记录了Dylan从童年时期直到60年代末的成长轨迹,大量的珍贵照片、录像及对Dylan本人的采访,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具体形象的巨人、偶像。它讲到Bob Dylan这个名字的由来,Dylan去拜访精神导师Woody Guthrie,还有Dylan同Baez情投意合同台演出的视频……

片名No Direction Home源自Bob Dylan的一首代表作<Like A Rolling Stone>(象个流浪汉),而之前有一部记录Dylan 1965年英国之行的纪录片叫做<Don't Look Back>,两者像是遥相呼应。那确实是辉煌灿烂的Bob Dylan,走得太远,把家也带走了。

 4 ) God just kick him on the ass

《No direction home》,我看了很多遍,这套双碟(巨长,3个半小时),太经典(尤其part one)!
  
  异常清晰的童年,成长,纽约,轶事,爱情,政治,出现的资料,人物那么传奇。我几乎瞬间就热爱上那些Bob Dylan曾经热爱过的乡村蓝调歌手,就像马世芳说的,他们没想太多就做了,“流行音乐”这四个字压根儿就未尝进入过他们的脑海。
  
  看马世芳和张晓舟说错过上个世纪60年代,我还没有什么感觉,看这个片子,我真真觉得自己是错过了。如果我在那个年代的格林威治村,席地而坐,在街口,在人群中,在Pub Wha,我会不会写下一首歌?
  
  Bob Dylan,自称a song and dance man,对我来说,还是诗人,纪录片独白中随处可见诗意。他对童年故乡Hibbing(明尼苏达)冷的,干练的,高度概括的描述“冬天很冷,天气极快地抹平了所有人。那时没现在的冬衣,人们就多穿几件T恤在身上”。一个绝对见过世面的人对父老乡亲,一个地图也许找不到的美国小镇的描述。他基本不笑,声音很酷。我注意他纽约时期,大雪天也是衬衣夹克,缩着脖子和背。
  
  讲到Bob Dylan的声音,正如片中声如洪钟的,超级可爱的,出口成诗的Liam clancy说的,Dylan的形象和声音都在变,甚至可以说是多变的,他像一块海绵,he is a receiver。我不太喜欢1966年英国巡演时的Bob Dylan,不是因为电吉他,而是唱腔,偏头作态的“精神发泄性演唱”。相反,我特别喜欢他baby fat退去后那一时期,像是忽然被几代人的老灵魂附体,顿成金石沧桑之音。
  
  导演: Martin Scorsese主演: Bob Dylan / Joan Baez /Allen Ginsberg
  请注意这里写的三位主角,Allen Ginsberg说,他在西海岸Bolinas的一位诗人朋友家里第一次听到《Hard rain》,眼泪就下来了,觉得薪火被从老一代波西米亚手中传下去了。金斯堡说诗就是被赋予神力的词,让人毛发悚然的。一种让人瞬间意识到的带着客观真实的主观真理,然后人们开始叫它诗。
  
  And what’ll you do my blue eyed son
  And what’ll you do my darling young one
  
  i'll walk to the depths of the deepest black forest,
  where the people are many and their hands are all empty,
  where the pellets of poison are flooding their waters,
  
  and i'll tell it and think it and speak it and breathe it,
  and reflect it from the mountain so all souls can see it,
  then i'll stand on the ocean until i start sinkin',
  but i'll know my song well before i start singin',
  and it's a hard, it's a hard, it's a hard rain's a-gonna fall
  
  另一位主角Joan Baez老了还是美人。片中他俩携手登台之景,羡死天下的鸳鸯。我完全不介意用所有最美好的语言来形容他们那时交颈的样子,微风停止了呼吸,沙子开始颤动,流浪的少年遇到天鹅,是船该来的时候了……。

Baez回忆起当年恋情,说“我俩当时都有点baby fat,we were really young, Bob看上去是个穿得破烂的孩子,立即带出你的mother instinct”。很多人的纪录片里只有老态,而Bob成名那么早,因而处处可见闪亮的青春,甚至是婴儿肥。
  
  BD却已经用很客观的语言去分析和叙述Baez了,you can’t be wise and in love at the same time。这就是男女的差别吧。而当年BD视Joan Baez如女神呢!Baez,大地的女儿,吉普赛的精灵,埃及女神,印地女神,赤着脚。唱民谣的女孩子要么不美,一美起来,那是不得了的事儿,通透的,根一样的,人类乡愁的投射。

 5 ) 我在回家的路上:Bob Dylan

I’m out here a thousand miles from my home,
Walkin’ a road other men have gone down.
I’m seein’ your world of people and things,
Your paupers and peasants and princes and kings.(Song to Woody)

Yes, ‘n’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
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
Yes, ‘n’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till he knows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As the present now will later be past
The order is rapidly fadin’.
And the first one now will later be last
For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Hey! Mr. Tambourine Man, play a song for me,
I’m not sleepy and there is no place I’m going to.
Hey! Mr. Tambourine Man, play a song for me,
In the jingle jangle morning I’ll come followin’ you.

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
To be on your own.
With no direction home.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Like a rolling stone?

 6 ) Bob Dylan:当这个社会将自身的问题开始转接到“摇滚”身上,我选择背离人群


有时候,大众的喜好就是一种法西斯主义。
当一群人以同样的仰望的角度在看着你如何成长时,都在你的不知不觉之间,被划上了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强制的、盖帽的以及形而上的皇权——你的一切都必须满足他们对于你的期待,那些标签、特征以及特性。
成名是尤其悲观的经历,对于大多数的成功艺术家来说,都经历过成功后的迷失。John Lennon在影响力和名气之中死在了刺杀的枪声中,Joe Strummer几乎在反抗中被愤怒所毁灭,毁灭了自由之梦,Bono在巨大的商业浪潮和政治力量中,将音乐和斗争划出了明显的界限,并且从此戴上了面具一般的墨镜,将U2推上了商业的舞台。
在我的概念中,艺术与艺术家是两个独立的存在,却在死亡层面有了个奇妙的结合点,一个是艺术家已经自然死亡,而在精神影响和艺术作品的流传中,却又是永生的;另一个是绝对性质的死,他们的艺术态度和理念在时间的冲刷中遭到了彻底的毁灭以及根除,而自然生命却生活的越来越幸福。
有幸Bob Dylan属于还生存健在的艺术家,他的音乐和诗歌也一样。

我必须得承认,《I'm Not There》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最艰难的电影之一,因为将Bob Dylan解剖成四个人,又分别将这四个人独立角色化以及共同强调与放大。四个人的思想和生活轨迹同时存在,就难免会重心模糊,让人看到一半的时候也摸不着头脑。所以必须在看过Bob的传记以及生平的纪录片之后,了解到他一生的大事记,才能够在《I'm Not There》中寻找到一些Dylan在现实生活中四种不同精神状态共同伸展,诗人、预言家、表演者、猎人四种符号代表的不同维度的思想价值。
我必须要先知道《No Direcation Home》中Martin Scorsese对于Bob的全新解读,电影中那个具有先验性质的,无声静默的,叛逆的,纯粹跟随自己感觉的Bob Dylan以及《I'm Not There》中的复杂与纵横交错联系在一起,以及在我以往阅读过的文本中,努力的回忆与Bob有关的一切,才能够了解他在坚硬如石头一般的似乎难以穿越的现实世界,如何去强化自己的内在,如何用一种纯粹的没有杂质的意念努力的往下走。

我跟电影圈的朋友们说,了解Bob的一生给我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震动,很多人问我,是什么样的震动?我的全部意义在于,我自己的内在世界尚未建构完成,而Bob的叛逆和义无反顾,对于我来说,在某些方面填补了我尚在犹疑不定的世界观的建构,甚至填补了我在面对生活中大部分的空虚的无所适从感。
没有家的方向,听起来绝望和扭曲后的仿佛立体声从背后扩散一般的窒息与预言,仿佛是在内心中掏出了一块巨大的空隙,严重的情感与精神上的匮乏,以及对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彻底否定。当我们如Bob一样迷失的时候,当我们也同样寻找不到回家的方向的时候,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情绪去重新架构起,不再是像生命轮回一般的精神世界?

面对这一点,Bob Dylan是善变的,我们无法否认。


选一条离开之路,还是回家之路?

家,也是一种扭曲的符号。这种恐怖的现实对于Bob来说,是真实存在的。对于自己的家乡,他总是言之过少。当然家不是一个地方,更不是单一的情感。但是任何试图去定义家的意义的行为,似乎都显得苍白,和真正的每个人的不同感受,相去甚远。
纪录片《No Direcation Home》中是以Like A Rolling Stone这首意义非常的歌曲开场的,而电影《I am not there》中,则在这部纪录片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艺术化处理,将一个人的人性分别拆分成不同的角色性格,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够说清楚,Bob复杂和诡奇的一生是如此的与众不同。
在《I am not there》的开篇,一个苍老的旁白在说:“饥渴的大众,现在终于能够分享他的病情,以及他的私人电话了。他就躺在那里,诗人,预言家,法外之徒,虚构的偶像,摇滚明星,暴露在大众面前,如被偷窥一般,很快就将被发现。”
Bob的自我主宰意识似乎在Todd Haynes的镜头下面变成六个甚至更多相当大的匮乏,从而在这六个不同的角色之间相互流动,彼此之间传递着一个共同的命题——孤独。而这种孤独的情感,在不同的角色身上,又很难保持同样的一种姿态。所以Todd Haynes才能够在不同角色的空隙中,灌输进如此丰满的诗意与浪漫。

所以当你看到,Bob Dylan幻化成自己的偶像Woody跳上火车,逃离囚笼一般的小镇,努力切断自己与囚禁之间的仅有联系,他深层的对抗性质的不同个体就已经在被不知不觉中建构:Jack Rollins在事业的高峰期抛开一切出走,幻化的是Bob逐渐被标签为抗议歌手后,逐渐产生的自我否定性。Robbi在婚姻危机中对于性以及自由的重新思考和转向,是Bob生命中有且仅有的一次爱情故事,Rimbaud从诗人的符号性解读Bob的歌词以及世界的黑暗与恶灵的感受幻化的是在每首歌的创作过程中,就像创作一首与世界接触的灵媒一般。Jude在舞台上的彻底叛逆以及在媒体面前的入侵性特质幻化的是Bob在转型之后走向摇滚之路的“背叛”。

当这些比较超现实性质的个人特质全部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Bob在选择路途的时候,Bod的一生中光明和黑暗的永恒对抗,并不仅仅是时代环境以及媒体的影响,而是他渴望成为他想要成为的样子。
人,或者明星以及艺术,都不全部是由环境造成,而是先天的永恒的“自我“的组成部分。
在电影开始交代的答案之中,Bob的人生之路就已经做了选择,离开家,离开的越远越好。

我不是时事歌曲创作者

在电影《《No Direcation Home》中是以Bob Dylan改变一生的歌曲—— “Like a rolling stone”开场的。
这首歌是Dylan转场的标志,承载了很多他生命中的努力尝试:在他接近30岁的时候,努力冲破无法被超越的现实世界——所有的听众都在迷恋病态的民谣,借用纯粹性去嫁接反抗的特性,音乐丧失了应该有的本质,成了政治的附庸工具。
印象深刻的是两部电影中同时放大的Bod Dylan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再强调,“我不是时事歌曲创作者。”

Once upon a time you dressed so fine
You threw the bums a dime in your prime, didn't you?
didn't you?
People'd call, say, "Beware doll, you're bound to fall"
You thought they were all kiddin' you
You used to laugh about
Everybody that was hangin' out
Now you don't talk so loud
Now you don't seem so proud
About having to be scrounging for your next meal
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
To be on your own
With no direction home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Like a rolling stone
You've gone to the finest school all right, Miss Lonely
But you know you only used to get juiced in it
And nobody has ever taught you how to live on the street
And now you find out you're gonna have to get used to it
You said you'd never compromise
With the mystery tramp, but now you realize
He's not selling any alibies
As you stare into the vacuum of his eyes
And ask him do you want to make a deal?
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
To be without a home
With no direction home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Like a rolling stone
You never turned around to see the frowns on the jugglers and the clowns
When they all come down and did tricks for you
You never understood that it ain't no good
You shouldn't let other people get your kicks for you
You used to ride on the chrome horse with your diplomat
Who carried on his shoulder a Siamese cat
Ain't it hard when you discover that
He really wasn't where it's at
After he took from you everything he could steal
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
To be without a home
With no direction home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Like a rolling stone
Princess on the steeple and all the pretty people
They're drinkin', thinkin' that they got it made
Exchanging all kinds of precious gifts and things
But you'd better lift your diamond ring, you'd better pawn it babe
You used to be so amused
At Napoleon in rags and the language that he used
Go to him now, he calls you, you can't refuse
When you got nothing, you got nothing to lose
You're invisible now, you got no secrets to conceal
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
To be without a home
With no direction home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Like a rolling stone
中文歌词大意:
有那么个时候, 你曾经衣着光鲜
你那么优越, 给那些要饭的扔钢嘣儿玩儿, 有那么回事儿吧?
人家跟你说, "嘿, 小妞儿, 你早晚会栽跟头的"
你以为他们都是跟你开玩笑
对那些在街上无所事事的人
你一贯一笑置之
现在呢, 现在你说话不那么大声了吧?
现在你不再那么傲慢地笑话
那些沿街行乞, 为了下一顿饭挣扎的人们了吧?
没家的滋味
你觉得怎么样?
一无牵挂、也没人认识
像个流浪汉。
没错,寂寞小姐,你上的是最好的学校
但是知道吗,那段时间你只是在享受
却没人教你真正的东西,怎么在社会上混
可是你现在明白了,你得自己学着应付了
你曾经说过,跟陌生的流浪汉
你决不妥协
但是现在,你意识到了吧?
那家伙用不着找任何借口
当你盯着他空虚冷漠的眼睛
问他,要做个交易吗?
孤身一人的滋味
你觉得怎么样?
没了回家的方向、也没人认识
像个流浪汉。
你从来没有注意到,那些小丑来逗你玩儿来搞笑的时候
他们背后的苦恼和挣扎
你从没意识到,这背后有什么问题
是他们在帮你承受,而你呢,你实在不该那样
你曾跨在镀得锃亮的摩托上,和你的情圣一起
那家伙,肩膀上还卧着一只暹罗猫
你还不明白吗
他已经心不在焉了
当他把你掏空了,把你身上能偷的都偷光了的时候
孤身一人的滋味
你觉得怎么样?
没了回家的方向、也没人认识
像个流浪汉
高傲的王子,和所有那些漂亮的人们
他们都喝着酒,琢磨着
怎么能淘换到更值钱的玩意儿
但是你呢,你得把你的钻戒举起来,把它当了
人都有倒霉的时候,看着戏里走背字儿的拿破仑
你不是曾经还挺得意吗?
现在轮到你了,拿破仑在招呼你了,你无路可退了
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你不用担心会失去什么了
现在你已经透明了,已经没啥可隐瞒的了
孤身一人的滋味
你觉得怎么样?
没了回家的方向、也没人认识
像个流浪汉。

1663年,Bob通过一个奖项,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美丽的灵魂,在电影中,Christian Bale用精湛的演技交付了一份精彩的演讲: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变年轻,现在我觉得自己很年轻了。而且,我为此而自豪。这已经不是那些老头子的世界了,我的意思是,坐在这里的不应该是你们,我是说······时代不同了,没有什么黑白分明,没有什么左翼右翼了,现在只有上翼和下翼,你知道吗?我觉得那个朝肯尼迪开枪的人,我在自己的内心里发现了和他相同的想法,我在这里想说,你可以嘘别人,但是光动嘴巴根本做不了什么事。”这经典的一幕可以说是Bob将自己从“美丽的”反抗英雄的圣坛上卸任下政治傀儡的重担,他开始了自己的反抗。我们可以看到Bob人生不同的两面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鸿沟,前期民谣诗人一般的Bob是抵抗的时代之音,代表着一个弱势群体的咽喉与扩音器,而后期摇滚阶段的Bob就是彻底阴暗的灵媒,他始终会看到“行动”导致的最真实的丑陋面,抵抗是无效的,靠嘴巴同样也是无效的。艺术相对于这所有的一切,是属于一个独立的场域,这个场域与政治无关,与媒体无关,与时代也无关。
当整个民族都在呼唤自由,都渴望成为自我的主题,掌握觉得的自主权,在经过共同的抗争得到这些的同时,我们造成的罪责以及邪恶的世界,也会同步存在。这就是最为彻底的现实。Bob当然是不希望自己被“他们”当做开宴会狂欢庆祝的对象,当做某个群体的代表从而完成他们的事业。
“美丽灵魂”对于Bob来说,意味着什么?——屠杀。并不是每个人都渴望成为“美丽灵魂”的。也可以说,成为一个“美丽灵魂”需要经过精心的策划和预谋,这不是一个艺术家应该擅长的。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陈了说出自己为什么停止为了抗议而抗议这件事:“没有人会因为一首歌,就彻底改变,让运动和罢工继续的。歌曲只能表达自身的政治理念,就好比烧了征兵卡和自焚一样,除了表达你的不认同之外,什么也做不到。”而这个政治理念的孕育以及相对所作出的行为,就是“美丽灵魂”的预谋。因为大的社会时局,罢工、游行足以把每个人都变成受难者,从而在受难的同时,达到一种迷人的幻象。
所有人都迷恋自由,所有人都希望行为高尚,希望纯粹性质的清白和无辜。但是这并不是Bob所倡导的“行动”的最终目的。真正的行动的有效性在于对世界真实的感知,而Bob所感知的世界疯狂和不可理喻的一面,与他的创作本身并不能形成一定意义上的链接,他在民谣、在反抗中找不到“真挚的”“表达的”歌曲的言语功能。
当民谣成了社会现象和大众群体的“阿谀奉承”,正如当Bob在舞台上唱起民谣就欢声一篇,转变成摇滚,就被叫做叛徒,犹大的滑稽经历一般,民谣不再是音乐本身,失去了“发出真正时代声音”的作用,而成了完全不符合Bob内心信念的空洞的音符和词句。
我在想如果是我,也会同样回归自己的内心,回归到摇滚的彻底作用,从而在自我挖掘和自恋性质的身体里,去破坏所感受以及所看到的一切,貌似只有这样,Bob才会找到那些没有失去的珍贵感受——反抗的真实意义。

世界逐渐变得疯狂
我们生存的世界,永远是感性——现象的表层肤浅和没有责任感,并且在理性完全缺失的环境中能够找到自我满足式的崇高和快乐,但是经历的这一切那么愚蠢。在《No Direction Home》中,有一段表现“疯狂”的世界最特殊的段落,美国大兵在越南纵火烧毁了一户平民的房子,并且在一群越南老年人和小朋友面对媒体的求救下,无动于衷。当时具有同样影响力的Joan Baez和一群反抗歌手集合在机场进行歌曲抗议,但是没有Bob。
Joan Baez面对镜头说:“我不认为他想变成义无反顾的那种人。后来的时代变得壁垒分明,枯燥乏味,要么是赞成战争,要么是反战,要么是痛恨黑人,要么是支持马丁路德金,感觉像是被迫选边站立。”
这就像是一个摇滚歌手,在面临变成崇高和伟大,或者变成不朽和优美之间进行选择一般。在是否涉足政治之间的抉择,直接影响人人们对于音乐的判断力。同样也是民谣与摇滚之间的完全对抗。
这之间没有平衡点,如果存在,大众找到了接受Bob的平衡点,那就是老年的Bob一直才强调的,时间。如果在同一个当下,要求大众接受Bob的政治反抗民谣以及内心崩塌和腐朽的摇滚,这必将奔溃。面对成为艺术家还是成为抗议歌者,Bob自然会有自己的抉择。
之前和一个朋友提到Bob故事,他觉得Bob是个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也绝不会把自己置身以两种不同面的夹缝之中。他的优先选择是内在的优美,然后才是崇高的道德。这即是一条少有人走的正确道路。
对于社会和政治的狂热,往往容易引发一种没有缘由的热情和快乐感,当大众怒气冲冲的杂碎路边的汽车时,当偶像走向街头被推高至人群顶端,成了牵线木偶时,或者全世界此起彼伏的静坐、绝食、游行、抗议······世界彻底变的疯狂了。
所有人都在努力的超脱于感性之外,去索取平等和自由,从而产生一种“成为主导“的幻象,这种幻象完完全全是现实世界中的不足面,抵抗力的不足,意识形态层面的不足。
真正的事实是,在面对这个混乱的世界,不存在仅仅对于自由和民主等简单的欲望,一种社会体制对于另一种社会体制的代替,并没有变的更好的可能,这也是人人都能够知道的道理,但是大众毕竟是大众,他们的愤怒和对于崇高感的需求,要求他们借助于歌手、借助音乐、偶像的声音去传递这种虚假的不真实的体验。
没有人能够真正相信“纯粹的自由”真实存在,但是每个人都不惜一切的去维持,去争取这个不切实际的自由梦,从而保持着政治的热忱。而就在群体的这种无知的感性行为中,那些Icon,逐渐就变成了“异化”的符号,变成了争取权利的武器,变成了每个人用来表达自己反抗行为的武装和外部力量。
他们表现出来的崇拜和爱,就是他们内心的对于崇高的欲望以及对于反抗的分身之间的和解。

摇滚革命

电影的后半部分进入了一种超现实的彻底的摇滚式样的内在的迷幻。毒品、诗歌、爱情、正义等诸多的命题构成了整个错乱的神经质的叙事逻辑,摇滚表现的是什么?欲望与情感。摇滚制造一种彻彻底底的幻觉,通过嘈杂的、孤独的、垃圾式的、迷幻的、毒品的、欺骗性质的、性诱惑的假想的幻觉来演绎出一种真理,这种真理掩盖了现实的丑陋。
Bob选择摇滚,选择和电子、时代、群众一起创造了自己的新的方向。“我不是那种表演者,想变成群众一份子的那种表演,我不想跟听众拉近距离。”Bob在回忆创作《Like A Rolling Stone》的经历时说。他的摇滚是在玩一种不在场的状态,玩一种纯粹的自我的缺席。Bob通过摇滚来达到自我的否定与扬弃,通过内在的否定,从而来否定外在的所有事物,达到否定性摇滚革命。
这也是Cate Blanchett在电影的后半段沉醉在一种嗑药般的迷幻意识中所要表达的终极命题,他渴望成为受难者,渴望被拯救的犯错误者,甚至成为基督的歌颂者,时代的救赎者。这完全超乎逻辑之外的故事表现形式,拥有一个真实的本质的相互对抗的内核。

对于自己不断的否定后,通过摇滚乐以及听众进行重新塑造与建构,从而实现外在与内在的统一,进行思想的表达,达到自我的彻底主宰,这是Bob选择摇滚的终极意义。这并不是对于现实世界的反抗,也不是对于反抗行为带来的道德层面的幻觉无休止的迷恋,这是用一种内在的主体的现实与外在的固有的现实之间进行勇敢的博弈。

现实世界本身就是致命的、坚硬的以及靠一己之力无法穿越的。当面对愤怒的人群、面对两极化的世界政体,无论如何想要通过音乐区拯救世界的希望几乎为不存在的偶然。将艺术工具化功利化,永远也不能够达到被铭刻的历史效应。
而恰恰是指涉在内心的,对于主体思维的觉醒力的冲击以及对于欲望等最真实的本质的表达,才是永恒的命题。
Bob试图让我们通过摇滚,更加接近自我,接近世界的真实本质。
这必将是一场永垂不朽的革命。
<图片1>

 短评

长达3小时的纪录片。个人觉得比我不在那儿要好。大量的原始影像资料。穿插大量的乡村,蓝调,民谣歌曲。大量的人物访问实拍。很纯粹地记录了鲍勃迪伦半生的音乐旅程。值得收藏。

5分钟前
  • Daisy范黛西
  • 力荐

斯科塞斯关注点更多在迪伦的音乐形成和转变,其他懒懒一表,不太有感触。他被拥趸为民众期待的政治领袖,差点走上天朝艺术家的道路。他朝着上方,张狂歌唱,像是面对一面涌上来的石墙。感激那场车祸,拯救了他,也清醒了民众的狰狞可爱的憨样。

8分钟前
  • bird
  • 推荐

说话都想唱歌一样好听~老了有点儿像chancellor 我不是故意的 哈哈

13分钟前
  • 洗狗
  • 力荐

作为纪录片接近完美..以前不感冒的Dylan原来也很酷!娱乐媒体不管哪个时代都一样让人想扇他们~

18分钟前
  • サー
  • 力荐

你本来要的只是鲍勃.迪伦,马丁.斯科塞斯却给了你鲍勃.迪伦和他的时代——这就是老马丁的大格局。

22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7j_cTKPYCs/ B面: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XREe-T6-BHQ/

27分钟前
  • 犯怵中的嫌疑喵
  • 还行

虽然吧我第一次听bob dylan这名的时候大哥已然七十多了= =不过我那会儿看过的所有关于他的书、照片还有听的所有歌全都是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所以我每次看到他七十多岁的样子都有一种特违和的穿越感= =不过还是太喜爱大哥的声音和各种萌!!!他那声配上口琴和吉他high的不能够了简直!!!

32分钟前
  • Squidward
  • 推荐

首先作为一名老Bob的歌迷,给五星那是一定的。婴儿肥,邋遢,公鸭嗓,怪异起伏的调调……喜欢果然是盲目的。还在不停的悔恨4月没能去北京听场他的演唱会时,一晃竟也过去半年了,也不知他有生之年我是否能如愿以偿的去听场现场。p.s Joan Baez这老太太咋越老越好看呢- 0 -真是是个有范儿的老太太啊

33分钟前
  • 小锅炒豆
  • 力荐

长的又帅唱歌又好听又会弹吉他

38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乔布斯无比崇拜鲍勃迪伦,就像鲍勃迪伦无比崇拜伍迪革西一样,看起来鲍勃迪伦倒没有那么喜欢乔布斯,不过这部纪录片仍是Apple presents。两个人都没有什么家庭背景,都是辍学生,依靠伟大的个人魅力和才能引领时代。偏执、自负却善变,他们本身就是艺术品

39分钟前
  • 到哪哪倒龙经理
  • 推荐

年龄,只会给没有内在气质的人带去为难和困扰,而他们是不老的。

40分钟前
  • SHAN
  • 力荐

细致而客观,可惜以前对他不了解。。

45分钟前
  • 泰坦
  • 推荐

why would i become someone you are expecting me to be?

49分钟前
  • willow
  • 力荐

歌曲基本上都是准确的,可是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有提Edie,对工厂也只闪过了一个镜头,马导和滚石乐队那么熟,对工厂却讳莫如深,真是匪夷所思啊

53分钟前
  • 卡里加里博士
  • 推荐

我終於明白妳為什麼如此愛他了!

54分钟前
  • L
  • 力荐

马丁大叔不止是影迷还是乐迷哦

57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how does it feel? like a rolling stone!

1小时前
  • china blue
  • 力荐

除了黑帮片犯罪片传记片,马丁·斯科塞斯就喜欢拍点儿音乐纪录片。而且拍的都是传奇大拿。这部三个半小时鲍勃迪伦纪录片说实话挺不错的,集中展现了鲍勃迪伦成名前后的那段时期,也可以叫《60年代的鲍勃迪伦》。访谈、音乐、演唱视频穿插剪辑。不过对鲍勃迪伦没有热爱之情的我就不怎么感冒了

1小时前
  • 汪金卫
  • 还行

除了确实是了解文学史/音乐史/社会运动的一课之外迪伦对我来说主流得有点无聊(还不如读迪伦托马斯

1小时前
  • 猫咪建筑师
  • 还行

一个人的历史,也是一个时代的历史,也是一段传奇的历史···吹口琴的男人好迷人···How does it feel,to be on your own,with no direction home,like a complete unknow,like a rolling stone?

1小时前
  • 顾北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