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某时

剧情片法国2005

主演:伊德里斯·艾尔巴,Carole Karemera,Pamela Nomvete,奥里斯·厄休罗,弗雷泽·杰姆斯,Abby Mukiibi Nkaaga,Cleophas Kabasita,诺亚·艾默里奇,德博拉·温格,Peninah Abatoni,Ashani Alles,Hope Azeda,Théogène Barasa,Dan Barlow,Johannes Bausch

导演:哈乌·佩克

 剧照

四月某时 剧照 NO.1四月某时 剧照 NO.2四月某时 剧照 NO.3四月某时 剧照 NO.4四月某时 剧照 NO.5四月某时 剧照 NO.6四月某时 剧照 NO.13四月某时 剧照 NO.14四月某时 剧照 NO.15四月某时 剧照 NO.16四月某时 剧照 NO.17四月某时 剧照 NO.18四月某时 剧照 NO.19四月某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7 16:44

详细剧情

  《四月的某时》(Sometimes in April)——描写西方世界没有参与调停的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的悲惨影片,加入了柏林电影节的竞赛单元,是为期11天的电影节中两部关于此暴行的影片之一。与特里乔治的《卢旺达饭店》关注的是同一背景和题材,拉乌尔佩克却以不同的途径展示了内战的创伤。这两部影片和《卡雅利沙的卡门》可看出南非电影的升温。 浓笔重彩描绘出大屠杀血腥场面的《四月的某时》,比起同一题材的展映影片《卢旺达酒店》(Hotel Rwanda),具有绝对的震慑力。    这部由美国和卢旺达联合制作的影片,是第一部关于大约80万图西人和胡图族人遭到种族灭绝的主要影片,在卢旺达当地拍摄,并动用了大批当地居民作为临时演员。    出生在海地的导演和人权积极分子拉乌尔-佩克(Raoul Peck)说,启用仍然对那场灾难记忆犹新的卢旺达人当临时演员,可能有助于外国观众更好地理解他们内心的恐惧。佩克强忍住泪说:“影片中所有的事情都是真实的。我认为难得有机会发生这种情况,各种族人们间的关系和冲突顷刻间全部爆发,任何可能发生的事情都成为了现实。”    电影讲述了1994年4月,一名胡图族士兵在最初大屠杀的混乱里与图西族妻子和两个儿子失散的故事,10后当他与遇见他的兄弟泽维尔时,才获悉他们的命运。而身为记者的泽维尔正在坦桑尼亚Arusha的卢旺达国际法庭受审,罪名是通过电台广播煽动流血事件。影片中也提到了作为美国国务院官员的德博拉-温格(Debra Winger),努力说服当时的总统比尔-克林顿采取行动。    另一部在本周初上映的同样题材的影片《卢旺达酒店》(Hotel Rwanda)参加了柏林电影节的非竞赛单元。佩克说他有意识地决定,要比《卢旺达酒店》描绘更多栩栩如生的暴力场面。他说:“我的第一个目标是要把影片拍得尽可能真实残酷,又不会让观众掉头而去。我需要观众,我需要他们看完整部电影,走完这次恐怖之旅。这场有计划的种族屠杀发生的时候周围没有摄影机。”    佩克花费了数个月的时间在卢旺达和坦桑尼亚进行调查,影片剧本中的部分内容来自审理团听证会的副本。他说,一些出演影片的卢旺达人声称他们不能演凶手,只能演受害者,因为10年前的悲剧仍然深入人心,椎心刺骨。佩克说,拍摄期间由5位专家组成的心理学家小组一天24小时都要驻守在片场。    在片中扮演一名图西族受害者的比利时女演员卡罗尔-卡雷梅拉(Carole Karemera)说,电影的制作过程对许多身受其害的人来说,是一种精神治疗。她说:“经受了痛苦,你才会有羞耻心,才会安静下来。现在我们试着谈论这件事,也开始再次相信其余的人类。”

 长篇影评

 1 ) “媒体称之为部落斗争,而非种族灭绝”。

看的第三部关于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的电影,个人认为是最真实的,导演启用了亲历屠杀事件的群众演员,很多人仍对十几年前的惨案心有余悸。运用了多线叙事,兄弟之间、老师和学生、父女之间、夫妻之间,面临着多重生死考验,很难想象直面自己亲人被杀害那一刻,自己是什么样的心情。男主人公很理性,也很负责任,这些确保他在屠杀中可以幸存,也不忽略他是胡图族,军人身份,但是子女和妻子牺牲所遗留的愧疚和思念,是要伴随他一辈子的。看这部电影时,正值四月中旬,他的妻子是4月12日被杀害的,联想到我们现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感到庆幸的同时,也应该知道和平是用战争和无数人的牺牲换来的。

影片中出现的白人角色,包括维和部队、美国政府、法庭审判员,他们的冷漠在卢旺达悲剧环境下,显得愈发刺眼。

看过南方人物周刊对目前和平年代下,一位生活在基加利的年轻人的采访,他说到:“有些东西我们太容易抛到脑后了,这样不好。我要是失掉了某一部分的记忆,忘记了曾经自以为终身无法抹去的事情,那么我还是我吗?”

年轻人还没有释怀,不过也不是坏事,既不沉湎过去、又不抛弃过去的年轻人,有他们在,卢旺达还是有未来的。

 2 ) 集体罪恶中的个体责任

     《四月的某时》是卢旺达与法国、美国合拍的影片,描写的就是1994年发生在卢旺达的种族屠杀。四月的某时,就是每年雨季开始的时期,伴随着雨的到来,曾经干旱的非洲大地,在饱吸着雨水的同时,也被如河流一般的血液所浸泡。历时三个月的大屠杀,近百万卢旺达人死于刀枪之下。也就是说,在不足百天的时间里,有八分之一的卢旺达人消失在这片土地上。
    胡图族与图西族的恩怨,可以追溯到很早时期,两族一直冲突不断。但最大的屠杀,则是1994年这一次。关于这段屠杀,当时的新闻亦报道了不少,可能更多的人则是从电影《卢旺达饭店》中所了解。《卢旺达饭店》截取了一个侧面来反映,《四月的某时》将这三个月中所发生的事情整个贯穿。前者体现了人性之光辉,而后者则重现了残暴和血淋淋的现实。《四月的某时》从卢旺达总统专机被击落引发大屠杀,到联合国在坦桑尼亚成立法庭对参与大屠杀的官员的审判,影片通过前军官奥古斯汀一家的遭遇,对这段大屠杀的历史,无一遗漏地进行了描述。奥古斯汀一家,是卢旺达的缩影。他是胡图族,他的妻子是图西族。他与妻子生有三个孩子。他有一个弟弟,是位记者,他在电台上煽动着屠杀图西族人,他与其兄有着不同的政治见解。这种家庭的构成,很具有故事的张力,同时也为其悲剧性埋下了伏笔。他的三个儿女被杀死,他的妻子与杀她的人同归于尽,他的兄弟则在坦桑尼亚受审。奥古斯汀一家的遭遇,其实也暗示了此时卢旺达的现实:你不是被屠杀,你就是屠杀者。
    影片中的屠杀确实很残酷,一个个鲜活的无辜的生命,就在你的眼前喷洒着鲜血倒下,他们眼中的那种无助与恐惧,真是让你不寒而栗。你会觉得人的生命会是那么的脆弱,而且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止那些夺走你生命的兽行。而杀人者的那种仇恨,对于生命的漠视,手舞着弯刀时的那种狂热,他们面无表情地看着你死于他的枪下,这种兽性这种残暴也让你对人性充满着深深的怀疑。人与野兽的区别在于人有理性的思考,人有恻隐之心与羞耻之心,人有着不同于毫无控制、充满赤裸裸生理需求的兽性的人性。但在此时,在四月的卢旺达,这种人性崩溃了,人类的许多行为与野兽并无二致。这种人性的崩溃,在人类的历史中曾多次出现,人类之间的大屠杀也时时地上演。人性崩溃,兽性横行,生命如草芥,鲜血流成河。大屠杀之后,人性会复苏,人类的罪恶会受到审判,罪恶之人亦会被惩罚,这是人类充满希望之处,人性总能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不过,这种染着鲜血的希望,对于人类来说太过残忍。而那些死于人类兽行之下的人们,他们的公义又该向何处去找寻?
    卢旺达种族屠杀之后,一些指挥和煽动种族仇恨及屠杀的人被审判,在坦桑尼亚的国际法庭上,共有十八人被判处终身监禁。这十八人得用自己的后半生,为自己的屠杀行为赎罪。不过,这十八人不可能屠杀掉近百万人,更多的屠夫逃脱了惩罚。十八个人的自由与否,又怎能与百万条鲜活的生命相比?他们可能是屠杀的组织者煽动者,他们启动了杀人的机器,但恐怖的杀人机器是由无数的个体在操纵,无数的子弹都是从他们手中的枪里射出,无数人的鲜血在他们的弯刀之下喷涌,这些个体对此又怎能逃脱掉责任?人类在经历着苦难,或者说遭遇到集体的罪恶之时,我们总是去寻找具体的承担者,往往煽动者及组织者难逃罪名,但更多的人则作为盲从者而得到原谅并免受处罚。纳粹如是,前苏的极权如是,即使是卢旺达的种族屠杀亦如是。希特勒、斯大林及卢旺达被判刑的这些人,承担一切的责任与罪行,其他的人似乎都成为受害者。其实没有这么多人的狂热,他们怎能犯下如此罪行?当身处历史之中时,我们是狂热的参与者,对于杀人我们毫不手软;但到清算罪行时,我们却成了受骗者。也许有人认为,作为普通小民,没有选择的权利,只有执行的职责。不过,如果你还存良善之心,你就会有更多的选择,善恶只在一念之间。人类之间发生了大屠杀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责任,谁都不是无辜者。
    我之所以念念在兹,就在于人类历史上所经历的屠杀太多太残酷。我们追究了首恶者,却对更多的盲从者太过宽容。如果恶行不受追惩,那么人们自然会为眼前的蝇头小利失去理智,也会为一点点的仇恨而肆意杀人。人类的恶行就会泛滥,人类间的屠杀就会成为一项参与者甚伙的运动。圣经告诉我们要宽恕,如果不宽恕不原谅,那么历史的死结就无法解开。不过,如果我们能够对一切都加以原谅,那么没有公义的人类就会如脱缰的野马,暴行就会奔涌而出。圣经中亦说,让正义如小溪奔流不息,让公义如泉水源源不绝。缺乏宽恕与原谅的,人类会变得很偏狭;缺少了正义与公义,人类就会变得很可怕。我们可以原谅,但决不会忘记;每个人做出了选择,就必须为你的选择承担责任。也许,这才是人类的出路。

 3 ) 无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看《四月的某时》有感

  1994年4月6日,卢旺达总统、胡图族人哈比亚利马纳的座机在基加利上空被导弹击落,机上人员全部遇难。该事件立即在卢全国范围内引发了针对图西族人的血腥报复。在此后3个月里,先后约有80万至100万人被杀,其中绝大部分为图西族人,也包括一些同情图西族的胡图族人,卢旺达全国八分之一的人口消失。

电影《四月的某时》的主人公就是目睹的这场噩的一个胡图军官,奥斯丁。胡图族反对所有图西人和支持图西人的人。奥斯丁由于取了一位图西妻子而列在被屠杀的名单上。持续一百天的屠杀将主人公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一个个夺走,儿子,女儿和妻子还有他的好友则维尔。他在经过重重障碍后终于逃生。他弟弟是专为胡图人鼓动宣传的广播员,在意大利逃亡两年后抓住被审。整个电影讲述了奥斯丁在屠杀中的经历。美国和联合国的态度商讨和奥斯汀在十年后的被审三条主线中穿插。战争中的恐惧焦躁,失去亲人的伤痛和绝望,尸横遍野的惨忍和充满血腥的悲状,以及国际世界的忽视和逃避演绎了二十世纪这惨绝人寰的一大悲剧!令人发指,令人心寒!

看完整个电影,我们不禁会感到民族冲突间的惨忍,屠杀生灵的无边悲痛,战乱纷争中血肉亲情的伟大,面对真实的责任和勇气,人道声援的渺小以及世界博弈的残酷和无情!事后对人心灵的无边创伤,和社会的混乱破坏无不让人感到悲悯和哀伤!这难道就是马克思揭露的原始积累共有的野蛮血腥?!还是他们历史文化里未被发现的固有症结?是他们民族的不可避免的纷争还是文化信仰脆弱的感性显现?时间一天天的流逝。我们身边的时事琐事繁芜的在我们身边张开,像雾一样遮盖了十多年前的卢旺达,我们纠结在金融危机的恐慌,身边世俗的极度紧张和惊喜之中,还有多少会注意血污,愚昧和那梦魇般的死亡气息。

那么,这些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是一个旁观者,我们只是这台没有演员只有观众的戏剧中额外的中立者。我们可以伸出手指指出罪孽者,但我们可以分辨这到底是野蛮的欺压还是愤怒的抵抗呢,我们知道自从白人殖民者以图西人肤色较白,平均身高较高为由,让占人口少数的图西人(约15-18%) 统治占人口多数 (约 85%) 的胡图人,因而埋下日后种族屠杀的原因。太多了,当我们面对历史这鲜亮又苍白的事实面前,我们能做什么,我们显得似乎太渺小和无能为力!愚昧,凶暴,惨忍,怯懦,无情这些带着虚荣的如同尼古丁燃烧的袅袅青烟笼络着追求’“正义”的异端暴徒!而对于局外的我们何以背负这历史因袭的重负?我们只有醒悟,为历史创造的灾难,荒唐和罪恶哀悼!醒悟和警觉!

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同时生灵,同是源于一个祖先,同类动物之间还不曾厮杀可我们尊称为万物之灵的人还会犯如此毁灭性的错误呢?

现在我们来重新审视一下这场大屠杀,在这一百天里,一百万多条生命就消失在这地球上,为它留下一个永远也抹不掉的伤疤,可到底是什么引起了引起了这场人性的大爆发,种族之间这野蛮血腥的冲突和残杀呢!

我们也许会试问那些拿着弯刀的士兵在残杀屠宰那些无辜的小孩,妇女和历尽恐慌的男人时人性的良知和人最基本的同情心去哪了?那些裤兜还揣着子弹和炸药的上尉在强奸那些懦弱,凄凉的少女,母亲时他们起码的尊重和羞辱感滚到哪里去了?一堆堆未寒的尸骨,一片片留有无数人喷溅的鲜红血泊,不堪入目的家园,混乱狼藉的难民灾区还有空气中弥漫的死寂阴霾的空气将人类至善的美丽吞没的无影无踪!

这也许会让我们联想到七十年前南京那篇土地上承载的悲惨和哀伤!同时屠杀,一个是种族间的,一个是民族间的,我们 不可能没有人性的将惨状相比,但这不得不让我联想到人类在开创文明的同时却付出了多少的代价!纵观人类的文明史,有多少是通过残忍的掠夺欺压甚至是屠杀所得。罗马在亚历山大的领导下持续过一段伟大的繁荣,可当他的铁偙驰骋在别的土壤上时,我们是否也看到那利剑下一条条有血有肉的生命!也许你怀疑这是这是历史的必然,有进有退,是达尔文所谓的“丛林法则”?

只能说人类的欲望将这个本来简单的世界变得复杂多样,纷争多样的文明在方便生活的同时却制造出了更多的灾难和困扰,自然,世界越来越露出狰狞的面孔,如果不是人类为违背自然法则的行为和内心永不满足的欲望作祟。我想我们将会看到更和谐的社会!况且我们老子也说:为无为则无不治!

自二战以后恶劣的自然环境,资源的稀缺贫乏,无不是人类的自食其果!社会在进步,经济再发展,同时我们也发现那些生活在便利文明的人,却总在为其更野蛮的“向上”忙的焦头烂额,精气百衰,例如80年代有些家庭焦脆了一辈子才看到一套像样的家宅,这还不止,有了房子还要有商品牌的车,在追逐这些文明的便利的同时只有常年累月的心力交瘁,繁忙力争,哪还有心思去考虑自然的环境,上气不接下气的说:甭提了,我连住哪还不知道呢!更甭提去留下心思去欣赏上帝带给我们那么多原始的美,当然这并不是个人的原因,我们的集体无意识在文明发展的历程中累计的意识和社会体制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绝对不可能实现个人离开社会的纷争!也可以说是人类历史积累的欲望使我们摆脱不了这种“向上”的引力!试想,今天如果还有谁像梭罗守着瓦尔登湖过上与世隔绝与自然相容的日子,人们肯定会像苏菲的世界里将艾伯特上校认为是精神不正常的疯子!

可难道我们真的没有丝毫责任吗?没错,我们总是对着朋友怨天载道,身不由己,物欲流横的世界很残酷很黑暗!满嘴屁话的骂这讽那,还傻里傻气的拌着苦脸卖笑,我很无辜,我很无奈!可他就是这其中的一员,反正是大众的罪孽,又不是我一个人,这个社会你不狠点只能吃亏潦倒!没办法!哎!甚至还吐着什么渺茫的希望,如果没那么多贪官就好了,如果没那么多的杀戮就好了,如果人们的文明点就好了,如果……集体太大,以至我们怎么也无法找出罪魁祸首!

可一旦轮到他身上,那几张泛着铜臭的钞票就足以让他点头哈腰,让他干出那么多不是的“如果”,欲望的都市,欲望的刽子手,都被他美化成所谓的积极向上!

不!其实我们就是其中活生生的一员,是世界开创的人,也是世界的开创者!你能改变的至少还有你自己!你做因为大家也这么做,你犯错因为大家都犯错误,如果顺着这个无边循环的线路,我们只能得到更多的报复!,自己身体的报复,他人的报复,自然的报复,最后只能你死我伤!和谐也只是我们口中传出的幻影和泡沫!人是一切的尺度,对于你的世界其实就是你眼中的世界,能改变自己就能改变你的世界!我们修身养性,挫其锋芒,顺道而持,终会功成天下!

纵观我们着位欲望横生的“婊子女神”!牵引出了多少损失和伤痕。战争!瘟疫!雪灾!经济泡沫!破裂的家庭,流离失所的难民!这次100完人的惨死仅仅是其中不起眼的沙粒!还有如此多的报复向我们更猛烈的侵袭!竟都败在了她虚拟耀眼的光环底下!而且是如此的一败涂地!

这次屠杀如果不是图西人对权力的欲望,如果不是胡图人对统治的欲望,不是对资源侵占的欲望!结果又会怎样呢?

顺着自然的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人类克制自己过于强烈的欲望。多一份宽容,多一份顺从,多一份爱心,也许才能在自然和宇宙中长存!

无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4 ) Sometimes in April

Sometimes in April \ 四月某时

评介:★★★

作为又一部反映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的影片,"四月某时"明显没有"卢旺达饭店"那样令人震撼,尽管如此,仍然不失一部优秀的作品.

胡图族的首领曾经有句名言:“我们这里没有黄金,也没有石油,没有你们美国人需要的任何东西,这是我们自己内部的战争!”尤其是最后一句,那是多么的熟悉,极权统治的首领们总是借口内部矛盾来规避国际社会的制裁。无法想象没有美国、联合国的干预,那100天的屠杀会蔓延多少天!

在非你即我,你死我活的战争中,无论是宗教的救赎还是亲情的力量,都显得是那么的无力。

国际法庭 认为:“其一,对于电台的煽动者认为是具有新闻的自由”;“其二,面对屠杀熟视无睹的人被判无罪”

 5 ) 四月某时,后殖民时代的人性崩塌

  《四月某时》讲述了1994年发生在卢旺达的一场惨绝人寰的种族大屠杀。在雨季的非洲大地上,胡图族的极端主义者开始三个月的屠杀,近百万图西人和部分胡图人血流成河,丧命于疯狂屠刀之下。影片通过胡图族前军官一家的遭遇,对这段屠杀的历史和十年后的审视进行了描述。

  这部电影比同背景题材的《卢旺达酒店》描绘了更完整的过程,以及更多的暴力场面。这部电影没有英雄主义,没有选择着眼人性之光辉,而将普通人在人性崩塌和暴虐面前,那种内心的无力和恐惧展现出来,更真实细腻的还原了当年如人间地狱的现实。导演Raoul Peck曾说:“影片中所有的事情都是真实的。我认为难得有机会发生这种情况,各种族人们间的关系和冲突顷刻间全部爆发,任何可能发生的事情都成为了现实。” 这部电影记录了当时难以想象的现实之恶。

片头用字幕交代了种族屠杀的历史背景。图西人和胡图人一直冲突不断,这场骇人听闻的屠杀,就发生在内战和平协定即将签署的时候。胡图族极端主义者发起政变,以击落总统飞机开始了长达三个多月的大屠杀。屠杀的对象如克林顿在电视演讲中陈述的,“不论老人、病人、老人、小孩都会被杀,因为他们的身份证上写着他们是图西人,或者他们的父母是图西人,或者他们长得像图西人,或者站在图西人这一边的,不支持胡图人的胡图人也要被杀。“

  这场屠杀的根源之一,正是当初欧洲殖民非洲时的分化策略,为了控制当地政局,人为制造的种族仇恨。当西方的媒体将之看作一场事不关己的内战和政变的时候,上校说的话也足够打脸,“谢谢法国朋友的支持。”他介绍他们的武器,“阿尔巴尼亚产的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以色列的散弹枪,捷克产的手榴弹,美国的M-16来复枪,埃及运来的枪的弹药,以及中国产的弯刀。”这些来自看似毫无关联的各国的武器,在未来的100天,将带走100万人的生命,是当时八分之一的卢旺达人,也是几乎1/5000的世界人口。

有比较才更深的觉得美剧《Sense8》的观念美好得只存在理想世界,去掉国家、种族、信仰、阶级、性别、性向之分,我们不过是人类,只是人类。只是在现实中,当真正灭绝人性的灾难发生的时候,联合国和其他国家的态度又是如何呢?他们考虑最多的是什么?不是人,不是人权,是政治立场。

  “没有政治立场干预。”美国人讲:“这是卢旺达人在杀卢旺达人。”

  卢旺达人呢?他们身份证上写的不是卢旺达人,而是种族。电影中父亲是胡图族,母亲是图西族的小男孩问父亲:“我是什么种族的人?”父亲说他是胡图人。纵然如此,极端主义者们也像踩一只蚂蚁一样,称呼他们为蟑螂,毫无怜悯的杀虐他们。

  胡图族极端主义的领袖在电话里有恃无恐,“联合国的报道都言过其实,那里面有些问题。我们要保护我们的人命,这是很正常的。”他嘲讽的说卢旺达没有石油,也没有钻石,很清楚另一块大陆的人不过会隔岸观火,因为没有利益动机驱使他们前来。

  电影贯穿1994年屠杀开始前的风雨欲来到战争结束,时间在1994年和2004年来回穿梭。在2004年平静的审判席上,罪犯有律师为之辩护,他们享有人权,讨论自己的自由。而1994年4月,任何一句对枪口的犹疑和反抗,都会立即迎来一声枪响。

  2004年,女幸存者控诉被告席上的前政府官员,指责他辜负了民众的委托,默许和鼓励了暴行的发生,她说,“一个领导杀人的人,他也是杀人犯。”同样,在对男主弟弟泽维尔的审判上,律师也辩称记者拥有新闻自由言论自由,他并未真正杀过人。

  然而手上没有沾到鲜血,就能等同于在战争中没有作恶吗?除了那些指挥、组织者,那些杀戮者,还有那些煽动、鼓励、默许、语言伤害、不作为的,不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恶吗?正是权力的默许,广播的煽动,旁观的冷漠,鼓舞着平民的狂热,让邪恶的火焰烧得更旺了。

  电影中,配枪的士兵和手持弯刀木棍的平民闯入天主教女子学校,老师试图唤起屠杀者的怜悯之心,让领头者想想自己的女儿,结果引来更可怕的兽行,他提起枪扫射满屋的女孩,不管是胡图人还是图西人,没有一个落下。他说,“我女儿可不是叛国者。”冷血得令人不寒而栗。然而更令人害怕的是,借爱国之名行恶,这不仅仅只发生在1994年的卢旺达。

  这也是一部没有英雄的电影,男主角没有光环,没有好运气,甚至维和部队的军人都没有一点英雄气概。在平民毫无反抗之力的屠杀里,男主角几乎失去一切,他的图西族妻子和三个孩子,在他看不到的地方从此生死两隔,而他甚至不知道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他最好的朋友,也同样是军人,被广播指控为叛国者,被路边暴徒在身后一枪结束生命。他弟弟是当时安全的极端主义者,十年后在国际法庭接受指控。十年后他终于要去面对的伤口,它们依然锥心刺骨。

  在电影中能清楚感受普通人对身边暴行的无力和恐惧。因为实在太残忍,残忍到连极端分子泽维尔都在尸堆中涕泗横流。而目睹并经历了这些残暴的人,又怎么可能心平气和的选择原谅?

  几年前我在东南亚一个国家博物馆看到一个视频,那是经历内战的老兵的采访。头发花白的老华人脸上肌肉颤抖,说,“我不会原谅,因为我见到了太多死亡。”时至今日,一些国家的种族歧视依旧存在。那张脸也一直在我脑海里,提醒我昨天历史仍染着鲜血,而今日和平的难得和脆弱。罪恶带来的仇恨和伤痕不会被遗忘,也不该被遗忘。因为忘记会带来对生命的漠视,会使人性的肆意更加无视责任。没有意义的宽恕,没有反思,只会令魔鬼重回人间。

  在国际法庭和民间的审判庭上,有人站出来作证,纵然那意味着内心再次被撕裂,至少让人知道公义和良知即使迟到,但仍被人所希望。

 6 ) 「卢旺达 – 把天堂变成地狱的名字」

Immer Wieder in April 四月的某时

除了贪婪傲慢自大的屠杀机器之外,谁又是沉默的羔羊呢?默许纵容的人呢?

看到克林顿冠冕堂皇的说辞:并非一个非洲现象,在欧洲大陆、亚洲都出现过。仅仅是地理层面来无法说服有心之人,更加无法说服悠悠众口。这是谁夸夸的秀场?轻描淡写了多少人的生命?

医生、老师、教授,任何不服从政权的人都被冠上叛国者的名字,要被秘密处决。事情还是要发生了。和平协定是给权力冠上了保护伞。极端主义与种族冲突又要用多少生命来血祭?但创伤永远无法愈合。

「身处其中又选择性蒙上眼睛」

手持枪炮的士兵与平民妇孺孩子,本就无法站在平等的对立面。我们无法保护所有人,所以就要把那些该死之人送出去?

过去无法避免:乞求世界给我们带来好运,我也不知道我们能做些什么,那种无力感。在见到乌克兰难民之后更加深刻。遗忘和冷漠才是对生命的亵渎。冷眼旁观然后庆幸没有降临在自己身上,但谁又不是任人宰割的血肉之躯?

「害怕成为人」

发布会上大家只关心自己国家的人是否有伤亡。- Hutu or Tuxi,which one is good guy?

不论美国人比利时人法国人,首先是个人。维和部队好个秉公办事,只收到了护送本国公民的命令。地狱就在此刻,被这个世界遗弃。人们听不到看不到也不关心弱小。人性之漠然,让我害怕做个人,害怕成为人,人性就只有在弱者上才会显现么?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四月的雨,又是四月,生命的消逝。如果活着只是活着,努力的活着就已经是很奢求的事情了。Every year in April,I still remember.

不幸蔓延在生活里,但还是选择了坚强坚强的活着。活着本身就是意义。一点也笑不出来。

每次看到这些,就感觉不知道用什么来打分。

 短评

这是全人类的耻辱。

10分钟前
  • 泰坦
  • 还行

不需要渲染,没有不同。不管你是谁,不论你在哪儿。那只是四月的某一天。

12分钟前
  • 一"一
  • 还行

结尾男主被囚犯挚友质问炫耀良心的那段对话,简直就是对同题材《卢旺达饭店》的暴击。还是黑人自己最清楚那场种族屠杀发生时的情绪波动,喜欢它无蓄势无节奏彼此屠戮的拍法,残暴到假装云淡风轻。一众黎民遭殃的事,刽子手该死,XX该死,看客也该死,没有谁能够逃脱指责。

13分钟前
  • 老泰瑞
  • 力荐

大屠杀开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没有政治理由去干涉为由选择沉默和逃避,胡图族极端军领袖有恃无恐一语道破天机“我们这里没有黄金没有石油,也没有钻石,没有你们美国人需要的任何东西,这是我们的战争。”——这场大屠杀是整个世界的耻辱,也是当今国际维和组织所能起到的效果最黑色的讽刺。

17分钟前
  • © 自由过客
  • 力荐

比《卢旺达饭店》感觉更接近底层受害人民。毕竟,他们大部分并未如前者中的人物般衣着光鲜。记住,那是1994年,最不发达的非洲,现在都有60%的人在贫困线以下,也可能是最不发达的小国卢旺达。为死去的人默哀。

18分钟前
  • bleakwood
  • 推荐

Basically a more sober version of Rwanda hotel. 导演说过 电影需要观众 一个屠杀的题材不能拍的太绝 我在看的时候一直:????

23分钟前
  • Hesperia
  • 推荐

这部完全是西方视角的卢旺达内战,比同类型的《卢旺达饭店》境界差多了。卢旺达种族屠杀的根源之一是欧洲(卢旺达是比利时)殖民非洲时的分化策略。冷战之后的西方重返非洲是带着有条件的西方价值观而来的,中国如今在非洲拥有巨大利益,如何扩大和保存自己的影响力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4分钟前
  • 仰望星空
  • 还行

片名是讲述卢旺达大屠杀三部片子中,取得最好的,且以四月的雨为引子,首尾呼应。雨季来临,记忆湿润,十几年间,对那个问题的终极追问,始终不敢面对。一束花,一个新生命的即将诞生,是对未来和平的美好期许。

25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静静的述说四月的某时。平淡,真实,不失细节。没有加重笔墨宣扬种族矛盾,也没有刻意着重描写历史仇恨。就这样冷静而客观的讲述着那年那月发生的一切,让你身临其境……

28分钟前
  • L.L
  • 力荐

994年4月6日:卢旺达爆发大规模部族仇杀,国际社会未能及时干涉卢旺达,结果80万人被屠杀,200多万流亡海外。本片不血腥,只是静静讲述着那一场四月的屠杀,为过去的正的将要的流血提醒,提醒不要淡忘,不要因为淡忘而越来越冷漠的人性。

30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儿子问爸爸:您是胡图人,妈妈是图西人,那我是什么人?爸爸:依据传统你是胡图人,但我希望有一天你只说是卢旺达人......这个孩子再也没有机会自豪的说他是卢旺达人了。因为他和其他800000人一起死于1994年4月的卢旺达种族屠杀。可是人祸中间还是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31分钟前
  • Mercury
  • 力荐

对于一般观众而言,「卢旺达大屠杀」的知识普及与背景介绍更加客观,也更加深入不过真正的历史解读与评价是电影无法给予的,纯黑人视角的叙事也流于一种非黑即白。

34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迄今关于卢旺达的电影都不能令人满意,只有被害者视角,完全缺乏暴民视角,好像他们不是人似的,好像电台一煽动就能掀起屠杀似的,可是不弄清暴民的个体经验和组织机制,又怎么称得上反思?

39分钟前
  • whig
  • 还行

大时代背景与个体命运遭际的结合,将这段耻辱血腥的历史以较为完美的姿态展现在银幕上。但整体比卢旺达饭店略差一些。

42分钟前
  • 一叶知萩
  • 推荐

卢旺达控制人口有绝招!胡图族屠夫最家喻户晓的弯刀原来是Made In China,跟幸存者的梁子算结上了

45分钟前
  • Over5
  • 推荐

片头从非洲大地图聚焦到卢旺达,一个不放大地图都看不到的小国为不看身份证都分不太清的种族认同(以前其实是阶级区别吧)血流成河亲人反目。纯黑人角度叙事比硬要让白人当主角的非洲题材片有诚意。Idris初主演,饱经磨难好男人!演妻子的演员是图西族幸存者。

49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新保守主义者对克林顿的粉丝们一针见血:“反战运动”就是“我不想知道这场战争运动”

51分钟前
  • 盛世美颜小师傅
  • 力荐

胡图和图西,who is the good guy?这是美帝的一贯思维。

55分钟前
  • 阿斯莫代
  • 推荐

所谓的“法不责众”,真是多么恐怖。

59分钟前
  • MilkC★WOO
  • 力荐

描写1994年卢旺达发生的灭绝人性的种族大屠杀,100 天内一百多万人被屠杀,震惊之余,我们不尽要想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仇恨。愿更多的人知道真相,愿悲剧不再发生。

60分钟前
  • 乌咪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