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活着

剧情片其它2007

主演:伊丽莎白·赫兰德  比约恩·恩隆德  Jessika Lundberg  

导演:罗伊·安德森

播放地址

 剧照

你还活着 剧照 NO.1你还活着 剧照 NO.2你还活着 剧照 NO.3你还活着 剧照 NO.4你还活着 剧照 NO.5你还活着 剧照 NO.6你还活着 剧照 NO.13你还活着 剧照 NO.14你还活着 剧照 NO.15你还活着 剧照 NO.16你还活着 剧照 NO.17你还活着 剧照 NO.18你还活着 剧照 NO.19你还活着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45

详细剧情

  瑞典小城,形形色色看似普通而又古怪的小城居民。天天神经质般叫嚷“没有人理解自己”的胖大妈,破坏别人宴席而被宣判坐电椅执行死刑的中年大叔,一边做爱一边念叨银行基金赔钱的怪男人,口不择言伤害到对方的争吵夫妇,听了二十七年精神病人倾诉已经不堪重负的精神科医生,一个随时都会解散的业余乐团,敢于追求爱情哪怕只是梦境的女孩安娜……一段段看似毫无联系的生活片段,或荒诞滑稽或离经叛道,却共同讲述着人与人之间爱与被爱的幽默悲喜剧。  由广告鬼才导演罗伊·安德森执导的诗意另类影片《你还活着》,以短篇散文诗般的笔法描绘了芸芸众生,一幕幕有关伟大与卑微、欢喜与悲伤、自信与焦虑、爱与被爱的平凡小故事。

 长篇影评

 1 ) 你活着:还有梦想

 一个胖女人坐在长凳上发着牢骚:“没有人能够理解我”。“我理解你”,她那同样肥胖的男人在旁边回应到,可却没有做进一步的表示。赶走了男人和狗之后,女人看向镜头,开始唱起一首关于摩托车的梦想之歌……

另外一个镜头:一个男人被三个捧着大杯生啤的法官宣判了死刑,即将坐上电椅,一小撮观众坐在行刑室的玻璃窗前。一小撮观众坐在行刑室的玻璃窗前准备享受这个生动的娱乐时刻,其中有几个还买了爆米花。一个行刑人员检查了电路之后,走到死刑犯前安慰说:“试着想些别的东西”……

这是瑞典导演Roy Andersson最新电影Du Levande中的几个镜头。这部电影可以称为deadpan,或者简单的说就是一部“悲喜剧”。电影里充塞着那些模糊了悲喜界限的镜头语言,而冷漠的演员表情和冷峻的画面色彩不由让人想到同处北欧的芬兰导演Aki Kaurismaki。和Roy Andersson8年前的电影Songs from the Second Floor(2000)一样,Du Levande也是由一连串怪诞可笑的静止画面构成,这些画面的背景时而亮丽,时而丑陋;气氛时而欢喜,时而悲哀。各个片断之间由一个类似于美国画家 Edward Hopper画作Nighthawks中的酒吧和一座空荡荡、几乎没有任何家具的楼房小区联系在一起。电影里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很难清楚表述,不过人们面无生机的肖像总是会不断浮现,重叠倍放,其中不乏有欢快的事情,比如酒吧里的年轻女孩Anna,她在封闭拥挤的酒吧里寻找那个摇滚乐队的主唱。他曾经为她买了一杯饮料,于是她开始梦想着他们之间甜美的婚礼。当然更多的是悲剧,比如那个手工匠的梦。他梦见自己在别人家里将所有古董瓷器从桌布上拖下摔到地板上,为此他被判了死刑……

电影里众多看似彼此毫无关联的场景其实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尽管生活在城市里,尽管周围人群熙攘,但事实上个体的人总是孤独的。这种“孤独个体”的主题,在北欧这几年的电影里尤其突出。尽管北欧或许是世界上生活最为富足的地方,但是漫长的黑夜、寒冷的冬季、老死不相往来的邻里关系却越发凸显人的孤独感,这或许也是存在主义哲学之所以发源于北欧的原因之一,而Roy Andersson和Aki Kaurismäki的电影只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视觉表象而已。对于真正活着的人,我们或许只能像电影里那个下跪的女人,去祈祷最终的宽恕。不过当人们正沉溺哀叹于电影里那些毫无希望的平庸陈腐的画面时,不时就会出现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欢乐场面,观众们只能对这些看似生活中存在着的喜剧目瞪口呆。电影的寓意是阴郁和黑暗的,但总会在悲哀中融入幽默和温情。在电影那些富有戏剧性的对白画面中,犹如Ingmar Bergman和Woody Allen的相遇。电影中很多人不约而同的说着一句话:明天又会是另外一天。这些普通人之间简短的空话正是现实生活中日益消沉和疲惫的人们的真实写照。很多风马牛不相及的对话场景揭示了电影的另外一个主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困难的,或者说是没有可能的。

和 Songs from the Second Floor一样,Du Levande也是一幅社会警示录,电影里没有止尽缓慢前行的车河正是这个社会已经停止运作的象征。但是与前部电影不同的是,Du Levande里的人们找到了一条出路,那就是梦想。电影里的人同样生活在现实中,不过却可以通过梦想逃避在现实中的平庸和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事实上,对于导演Roy Andersson自己来说,也只有在梦想世界里他才能够从现实生活的压力中得以解脱,创造出这种超现实的梦幻般的画面。

那个积极寻找爱情的女孩Anna是电影里的女英雄,因为她敢于梦想:梦想关于爱情和人们之间的友善。她做了一个和摇滚歌手Micke结婚的梦,他们住在一个小公寓里,Micke弹奏着吉他,Anna穿着婚纱在卧室里拆着礼物,突然房子开始像列车一样行驶。窗外跑来无数人,互相簇拥着,向他们表示祝贺并且大叫Hurra,Hurra。做完梦之后她突然说:“所有人都这么友好,尽管我们彼此互不相识。”这句话和之前拥挤人群中发出的一片祝贺声一起,是电影中笼罩着阴暗晦涩的迷雾中的微薄希望所在,尽管电影里不断重复展现的沉闷也许正预示着这个社会不久之后的衰亡。

Du Levande是由“静止”的摄像机拍摄的,每个场景由长镜头一气呵成,拍摄过程中没有移动,也没有经过任何剪辑处理。Andersson将这种做法称之为:一种画面不受情节支配的视觉艺术形式。那是他自己对电影的一种理解。他的画面总是能够吸引一部分观众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在那里电影能够让他们摆脱日常的庸俗从而进入梦想世界。

Du Levande(“你还活着”)或许应该有个更为确切地名字,那就是“你死了”。死亡气息从头至尾笼罩着,不仅仅只是电影中葬礼的场面,还包括酒吧里服务员敲响的钟,以及重复着“最后一次机会”的叫喊,还有就是雾气朦胧中开来的闪着“Lethe”字眼的有轨电车(在希腊神话里,Lethe是通往彼岸世界的河流);另一方面,电影里的角色总是如此苍白晦暗和哀伤,有如行尸走肉一般。值得称道的是电影里所有的扮演者全是业余演员,他们是Roy Andersson从饭店、咖啡馆以及车站里“搜集”过来的。这样的演员或许观众更容易人理解他们,因为从他们身上往往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

电影开始的引文源自于歌德的《罗马挽歌》,对于活着的人发出的死亡感叹在电影里的意义不言自明了。当电影终场时,或许会有观众能够带走一些与他人沟通和彼此理解的强烈感受。因为对活着的人来说,这个时代教会人们太多的自私和贪婪了,就像电影开场时的那个胖女人,她哀叹着自己的不幸,不停地抱怨着自己的男人不爱自己,尖叫着让他滚开。或许依旧活着的人更应该学会彼此托付,而沟通和理解会是人生活之幸。至于梦想,活着的人总是需要的……

 2 ) 这就是生活

因打碎一套有超过二百年历史的餐具而获电椅死刑的男人在法庭上对他身旁抽泣的律师说,“这就是生活。”
片中故事多发生在房间、酒吧、商店、街道等日常生活的场景之中,场景布置和固定广角的镜头设计都十分简洁,表面看起来理性十足,实则充满荒诞的黑色幽默。人物众多导致脸盲的我分不清谁是谁接不起来上下文,但这样一个个的生活片段何尝不是你我内心某处的缩影。哭喊着“没人理解我”的女人,一气之下将顾客剃秃的理发师,边做爱边想着退休金的老头,以及在雷雨天排练的乐队。
最喜欢的结婚那段戏跳脱冷静的场景,乐手弹着吉他,姑娘穿着婚纱,房间像火车一样缓缓驶入车站,人们为乐手和姑娘的结合而欢呼,但那也不过是姑娘的美梦。
当成群的轰炸机飞过小镇时,所有的荒诞也都是值得珍惜的生活。

 3 ) 有點怪誕有點古靈精怪但又不失幽默有趣令人一笑的電影

來自瑞典及德國的電影, 原名"Du levande", 導演是瑞典的Roy Andersson.

有點怪誕有點古靈精怪但又不失幽默有趣令人一笑的電影.

五十段人物故事, 大都是一take過. 好些都給人深刻印象.

打破人家二百年古董食具被判上電椅死刑的男人; 終日叫愛人及狗滾開卻又不時說自己一會兒會回去的胖女人; 一叫last order, 所有客人都紛紛走到bar枱前落order的酒吧; 胖女人和男人做愛, 男人卻躺在床上一味說著銀行的基金及投資; 雨下個不停好像在對世人控訴, 人人都被滂沱大雨嚇倒; 精神科醫生對著鏡頭說幹了廿七年, 累壞了; 剪頭髮的人也會有心情不佳的時候, 結果就是把怨氣發洩在客人頭上; 被剪了個醜樣髮型的客人在工作會議中見大客猝死; 老師一踏進課室便哭得失控, 原來是與丈夫吵嘴; 在地毯店工作的丈夫也因與太太吵嘴而在客人面前下淚; 少女發夢與搖滾樂手結婚, 行走中的屋就像火車軌上的車卡, 群眾都在車廂外揮手祝賀...

色調是一致的淡淡灰灰的. 也著重音樂. 都是管樂較多.

故事雖沒連貫, 但不會太沈悶.

人生有時就是如此光怪陸離. 電影不是萬勿錯過那種, 但有點可愛有點開開眼界.

 4 ) 释然和开朗

自己觉得这部比《二楼传来的歌声》好。看起来这两部其实差不多~不过这部的结尾突然让人有种释然和开朗。你还活着,知足吧,就像片头的那句话。被烦恼琐碎缠身而阴郁的人们,不知道明天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最终出现在天空中成群的B-52是魔鬼还是上帝呢?有那么一刻,你会发现所有你所烦恼的烦恼其实不比地上的蚂蚁须子更值得注意……
看起来整部电影都是在摄影棚里完成的~如果有幕后花絮,相信会更好,对于自己来说更有启发。
非常喜欢那个结婚的梦。一栋在铁轨上行驶的房子。新奇而舒服的想象力~有些时候,那真是一个梦境。然后人沉溺在其中不想出来。
我觉得这是一部让人开心充满希望的电影。

 5 ) 你还活着

细细碎碎的小故事,彼此没有逻辑关系,忧伤而又幽默,里面很多人物的生活都不容易而且悲伤,但倾注了编导(也是他自己编剧的)某种若即若离的注视——这种注视产生了幽默。在生活的不如意上所生长出的幽默,似乎有着存在主义的一些轨迹。推荐可以买到或下载到的同学都去看,真的是拍得很漂亮。
 
影片的色调被一律地处理成粉色调,有一种矇眬(不是那个“朦胧”,从目)的距离感。恩,由于影片很大部分都是在拍摄一般的生活场景,所以出现太残酷的幽默的话,那现实感就会过于强烈,这样就会和接下来出现的一些非现实的场景有美学上的冲突,粉色模糊感的色调处理,把这种冲突弥合了起来。(中国电影里在现实主义的框架下出现非现实场景的,《三峡好人》其实做得不错的,贾樟柯没有采取变色调这种方法来调和矛盾,而是直接用取景器把正处于巨变的三峡库区拍了下来,因为这个景色已经是一个现实主义奇观了,它的奇观性使得其与后来的非现实场合有机融合起来了。)
 
另外,导演把这种色调与简洁主义的布景联系起来了。现实生活中的布景是完全不会这样简单的,导演把生活中那些现实存在的小悲伤与小兴奋安置在这样根植于现实而又与现实有一定差距的简洁布景中,不仅使得这些情绪脱离了平时束缚它们的现实场景,跳了出来,而又使它们游离于现实与非现实之间,引得观众进入某种可以体验现实情绪的非现实叙事。(北欧极简主义家居的哲学基础,似乎也是存在主义的。)
 
剧情像散文一样松散,枝枝桠桠不断:一个大妈很悲伤,她怪别人不理解他;一个女孩爱上摇滚歌手,并做了一个美梦;一个松散的合奏团;一个老师上课的时候哭了,因为她丈夫今天早上骂了她;一场暴雨;。。。总之都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但在导演的调度下,似乎都取得了一种“发现之美”,这是对生活中的细节重新审视之后才能发现的一种东西。上次觉得很好看的一部片子小栗康平的《被埋没的树林》似乎也殊途同归的表达了这种对于生活本身的回归,难道这是将来电影的一个方向?生活伦理似乎是西方后现代主义退潮后所重新发现的一个重要东西。
 
另外对于非现实场景的描绘,最喜欢的一段还是结婚那一段,最后的飞机似乎不大能理解。

 6 ) 金色大号

广场上鸽子掠过去
乐手们奏起了行军曲
铮亮的是尖顶头盔
金色大号穿透了耳膜
指挥官把手中剑挥向天穹
渐行渐远的豪迈气势
人群散开了
乐声落下来
清晨中巍峨的大房子
一遍遍传述昨夜笙歌


“我听说有座天堂一般的城市
它远在地球外的一块神秘土地上
有阳光普照的海岸与沙滩
我听说有一块没有眼泪的土地
没有痛苦没有欲望没有战争
疾病与伤痛在那里难得一见
有一天
有那么一天
我会到那里”


路灯被点亮的时候
你为我举行盛大的婚礼
空前浩大的祝福人群
号角声在街头回荡
你告知我要一生给予的幸福
还有即将走遍世界的脚步
我期盼这个成真的梦想


“我听说有座天堂一般的城市
它远在地球外的一块神秘土地上
有阳光普照的海岸与沙滩
我听说有一块没有眼泪的土地
没有痛苦没有欲望没有战争
疾病与伤痛在那里难得一见
有一天
有那么一天
我会到那里”

 短评

一场一镜,看着像欧洲的讽刺漫画。导演把太多心思花费在场景布置上,北欧冷幽默,越往后越好笑。电影最后有一个场景,女主梦境里与乐队主唱结婚,她们的房子像火车一样缓缓驶来,外面观众在向他们祝贺,真的很感动。这难道不是一个梦中梦吗?罗伊安德森的电影就是痴人说梦的呓语,可哪怕是在导演的梦里,导演还是要假借周公托梦,北欧人的玩笑很高级。

3分钟前
  • Eco
  • 推荐

为了中间那个美好的梦,还是给三星吧。其实真的很无趣啊,什么滑稽版的伯格曼,比伯格曼差远了,也比不上他自己的《二楼传来的歌声》。也许现在人们的生活就是这么无趣,所以才会如此表现。

6分钟前
  • 习影记
  • 还行

你还活着!?其实你已经死了?!我们的人生看似正常,其实无比荒谬,人们不愿正视而已。

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罗伊·安德森生活三部曲之二。1.比及前作,尴尬美学更强,自由度升高(移动长镜头数量增多),寓言性降低,更趋碎片化,自反性提升(多次打破第四堵墙),荒诞程度减少——超现实段落被嵌入到(前后对镜指明的)梦境中。2.不过,依然贯穿着几个主要人物与近似线性时间,私以为还是[寒枝雀静]的一次性人物+乱序时间+着力探讨生死的碎片寓言体更胜一筹。3.人与人的疏离&沟通的不可能成为主题(多次复现的控制不住哭泣的人、对不被理解的控诉、乐器扰人,以及造爱时老公在下不断抱怨倒霉事老婆在上却不断叫爽的场景),其次是虚荣而自私的普通人。4.拉下整张桌布令我兀自忆及安哲[流浪艺人],梦中法庭则被非理性化(法官喝酒,律师只哭,拍卖式宣判电椅)。5.卡在门缝的花。6.梦中的移动房子与婚庆告别。7.群机。8.安德森片中总有酒馆和医院。(8.5/10)

1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不知道是不是画质的原因,这一部没有之前看的那一部有魔幻的气息,只有后面的那段梦,移动的房子真是神来一笔,其他的就太平凡了一些,置景没有之前的那么好了,还是觉得这种装置艺术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14分钟前
  • 樂啊樂
  • 还行

雷雨天的乐队演奏,移动的房屋,满满都是不一样的电影符号和情绪,安静洁白而又律动。数了下结尾共19架飞机…你还活着,便是晴天。

1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我是个精神病医生……年复一年,听病人倾诉。他们都对生活不满意,有些人想找乐子,有些人想让我帮他们找乐子。我跟你说,这会把人搞得精疲力尽……人的要求太多了,这是经过多年后,我得出的结论。他们想要寻开心,同时又以自己为中心,自私自利,心胸狭隘……在我看来,他们真是吝啬到家了。

18分钟前
  • 花黄夏天香故
  • 还行

既没看到郭里斯马基的幽默,也没欣赏到散文诗式的音乐美,只看到一个碎片化,而且碎得不那么好看的电影,更让人无法容忍的是导演的那股小清新调调。及时享乐,趁你还活着的时候,这是个沉重的话题,但也没有必要刻意淡化到没有丝毫存在的地步。另外,把贫弱的想象力植入本就没什么活力的电影只会更失败

21分钟前
  • deus
  • 较差

#HKIFF# 又一场35mm胶片(略旧)。音乐的戏份足,在构建悲喜交杂的荒诞场景中作用大。对话几乎都要重复二遍(沟通失败,“没有人了解我”)。对当代生活的各种隐喻及控诉。孩子、老人和销售员的角色始终出现。多人场景中的凝滞感。麻醉、梦境与一丝虚幻的希望(“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25分钟前
  • btr
  • 力荐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让我觉得adorable的电影了感动!虽然是片段化但是特别整体。第二个scene我就泪目了(傲娇毒舌胖姐太萌了!),之后就一直盯着屏幕要么傻笑要么泪目…最后那个妹纸的梦境又美又萌又虐的,铁轨上的婚房什么的我还是不剧透了> <最爱的还是那个雷雨中的Louisanna Brass Band啊!

29分钟前
  • 力荐

永远漠然的隔阂,无人能被理解。两百年的瓷器传家宝换来了在啤酒法庭拍卖出的电椅死刑,雨中的车站和满载的电梯内是陌生无言的群体,同样的群体在梦中却热情祝福着列车公寓中的新人,突然的歌声和死亡让世界末日响应着最开始的梦

30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以后他的片子不看了

32分钟前
  • Craze
  • 较差

看多了要上瘾啊!!可是就这样三部都看完了%>_<%

3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搭景 单镜头场调噩梦

40分钟前
  • 皮革业
  • 力荐

罗伊·安德森是21世纪最具创造性的导演之一。

44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画面色彩很柔和,像淡雅干净的水粉画;就这样逐格掉进、逐格陷落到没有逻辑的片段——逗趣,却泛着无奈,还有些许伤感。敬!创意。敬!人生。

45分钟前
  • 扬花点点
  • 力荐

色彩和表演方式很有意思,无奈除最后一段外缺乏感觉

46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还行

躺在绿色的沙发上睡觉,墙上挂着一画,堂吉诃德藏在里面;说着“吃饭并不是要紧的”,然后餐布连带餐具一同从长长的餐桌上拉下来,露出桌面上两个大大的卐;判刑超过两百年,三次坐电椅;对着窗外的电闪雷鸣吹大小号弹吉它演奏;一坨鲜花夹在门缝里;移动的婚房;对歌特男痴迷不已自言自语的小姑娘……

47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观众"视野等同于"观者"之所见,并非"闯入者"而是本身于伪封闭定镜之中存在,它们(观众)在"静观(偷窥)"中无法产生不安反而对构图主体的攻击性或潜在威胁被证实。将消亡的后现代性解构重新放置于类似舞台的装置之中,反而重新确立了"歌队",作为反讽,或叙事(如果有叙事的话)的一部分

49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那些动作迟缓、面容悲伤、情绪化又神经质的人们,就是潜意识里的我们,所以电影看上去真实又荒谬,现实又超现实。非常冷幽默,非常贾木许。

51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