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爱

记录片大陆2007

主演:内详

导演:冯艳

播放地址

 剧照

秉爱 剧照 NO.1秉爱 剧照 NO.2秉爱 剧照 NO.3秉爱 剧照 NO.4秉爱 剧照 NO.5秉爱 剧照 NO.6秉爱 剧照 NO.13秉爱 剧照 NO.14秉爱 剧照 NO.15秉爱 剧照 NO.16秉爱 剧照 NO.17秉爱 剧照 NO.18秉爱 剧照 NO.19秉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00:54

详细剧情

  镜头跟随着住在三峡库区的农妇张秉爱,真实的记录了她的生活,还原了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张秉爱的丈夫身患顽疾,因此,全家的重担便都落到了她的肩上,虽然生活十分辛苦,但张秉爱的心中依旧怀有希望,因为她那有出息的儿子是全村唯一一个考上了重点高中的孩子。  除了普通农妇外,张秉爱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钉子户。作为第一期移民中唯一留下来的那一户,张秉爱默默决心,在得到应得的土地之前绝不动摇,这是她为自己划下的底线。大坝截流近在眼前,如今,第二期移民都已经全部迁走了,在一片废墟之中,张秉爱赖以生存的家显得那样渺小,飘摇。

 长篇影评

 1 ) 档案

艳,天津人。80年代毕业于天津外国语学院日本文学专业。1988年赴日学习环境经济学,之后一直在那里生活到2002年。 1993年,她作为一名普通观众在山形电影节与纪录片相遇,并由此认识到小川绅介的著作和电影。之后,她将《收割电影:小川绅介的世界》一书翻译成中文由台湾远流出版社出版,同一时期也开始了她的纪录片实践。1994年,冯艳第一次进入到三峡库区考察和拍摄,1997年,她完成了以此为题的第一部长片《长江之梦》,这部作品入选亚洲新浪潮单元,令她以作者身份来到山形;2002年,冯艳再次回到长江边上她拍摄过的村庄,那些人物和生活的变化深深触动了她,这一次她将拍摄的焦点聚集在四个女人身上。五年之后,冯艳将其中一个女人的故事剪辑成一部单片——《秉爱》,她因此再次回到山形,并拿回了亚洲新浪潮单元的小川绅介奖。这部影片还在2008年西班牙的Punto De Vista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获得大奖。也是在2007年,冯艳又对她的人物进行了回访,她在为她下一步的计划做准备——《长江边的女人们》将以十年的跨度编织四个女人的故事,在三峡移民的大背景中,展示那些普通人生的变故,以及包含其中的理想和现实困境。            秉爱            DV,彩色,114分钟,2007,湖北方言,中英文字幕            制片:冯艳、张亚璇      导演:冯艳      摄影:冯艳      剪辑:冯艳、Haessler Mathieu             经过15年的建设,到明年,2009年,三峡大坝即将完工。这个号称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背后有无数个数字,其中包括多少个县市区被淹没,多少人要迁移。秉爱是否是官方公布的那113万移民当中的一个?她是这样被要求的,但她始终也没有离开。以她的名字为题的这部纪录片让我们看到当年她进行过怎样的抗争,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孤独的,完全无助的;而其中全部的理由,都只是她不愿离开土地。她不肯离开不过是基于非常现实的原因,但当她在田间地头,无意间陈述起对于土地的感情,说“土能生万物”的时候,我们还是忍不住,被其中的朴素和豁达深深打动。但这部作品并不完全是关于抗争的,作者甚至无意于此,无论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剪辑的时候;她只是凭借一种本能,待在现场,在需要的时候坚定地与被逼迫的人站在一起——《秉爱》实质上延续或继承了日本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纪录片的传统,然后在当代中国的现实和土地上生长出来。冯艳待在那里,更多是被她的人物所吸引,在劳作以及同干部争吵的间隙,她在影片中再现了人物逐渐把自己向摄像机打开的过程,秉爱对自己人生经验的讲述——那实际是一种面对面的交谈,给予了这个作品人性的色彩和厚度。那里有一种个人命运在反对国家意志,或某种权力意志的胁迫和改变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强悍的道德力量。从另一个角度,它又有一种美,因为它呈现了一个想要有尊严地活着的人。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954790/

 2 ) 不仅关乎情感

       又一次,三峡大坝成了关注焦点,按环球时报的说法,她必须补上过去欠下的债,故要经受这一番口水的洗礼。
    在舆论的喧哗声中,当初的移民们确实被有意地遗忘了。他们从来就没有被重视过,而无论我们是否将这件事纳入议题,女性,土地,生殖,作物,这些词在当下都与国家、体制等概念紧密缠绕。《秉爱》并不是那个最生猛的案例,但新闻忽略的往往是生命最生动的部分,她说土能生万物,别人不要的地自己都种,四年就能吃到桃子,她说梦见蛇,堕胎是自己的罪过。土能长经济,土也能长诗。我喜欢听她讲话,一边听一边感觉她的脸庞变得有光彩。
    上次看这个片子,是在蔡冠深,当时有大而淡薄的投影,让人忽视了暗处拍摄所致的颗粒状效果。秉爱和村干部的谈话,当时感觉是,生生把人逼入绝境,纠缠却毫无结果。然而现在重看,心里不过把这当作是最普通的一件事,和那些时时发生的拆迁事件相比,遇到这么耐心的干部,倒还算是幸运。既然不替一家人揪心,就感到这些对话回合的琐碎无聊。而这无聊竟也使自己愧疚起来。
    房间中的逆光拍摄是导演特别的安排,而这个拍摄空间的结局也就成了最后的收尾——字幕交待,这间小屋沉入水下。
    等着时间作结。

 3 ) 秉爱

       在很多人眼里秉爱是一个稀有动物,作为一个女人,她独自背负起家庭的重担;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她敢跟政府据理力争,维护自己的权益;作为一个农民,她对土地有着一种深深的眷恋,她的自尊、自强、自立都是在此生根发芽茁壮。
    勇敢,正直,慈爱,执着,这正是让我们动容的秉爱精神,但同时,我们却忽略了,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如秉爱一样坚韧的女性,她或许是你的母亲,抑或是你的祖母,也正是如此可亲可敬的女子,这么一路坚挺的走来。历史的车轮再强悍,也碾不灭小人物的坚韧。
    秉爱的故事让我们动容之处,或许就是因为触碰到了我们自己。如基耶斯洛夫斯基所说,我们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即使当我们注意到别人的时候,我们还是想到自己。

 4 ) 魏晓波评《秉爱》

有时候我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在城里都物质相对充足却没有快乐,表现的很压抑,很痛苦。而农村里的农民却活得相对快乐一些,起码不是整天愁眉苦脸。这些所谓的压力是来自社会,工作,还是自己。我想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人都应该静下心来好好的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必要的时候,可以看一下城市之外的人是怎么生活。
 
冯艳的《秉爱》的主人公是三峡库区的一位普通妇女。冯艳十几年前就开始拍纪录片了,还是《小川绅介的世界》的译者。或许因为和小川精神上的共鸣,《秉爱》也有着一种质朴而倔强的气质。片子虽然处在那样一个大背景下,这部片子的重心还是在秉爱身上。张秉爱的丈夫的身体不是很健康,她不得不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生活重担。但是她平时没有抱怨什么,经常对着摄像机讲述自己的过去,讲述自己对城市和对城市女人的一些看法。有时候觉得她说的可笑,其实笑过之后觉得自己也挺可笑的。她家是钉子户,第一期移民的时候,她家被允许就地后靠。六年过去了,村里一直没分给她建房的土地。现在第二期移民已经搬迁完毕,只有她家的房子在孤独的地矗立着。村干部也常去她家做工作,但她的态度比村干部都要强硬,她为此深感自豪。在她身上或许可以看到中国妇女或中国人少有的那种叛逆劲儿。她在房子周围种了很多玉米,都可能被大水淹没,但她的态度是水退去后再种。
 
其实《秉爱》背后还有许多故事的。例如有一次秉爱的儿子上学缺一些钱,委婉的向冯艳提出,冯艳拒绝了。秉爱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女人,她可能一下子就感觉到某种失落或隔膜。后来秉爱的孩子没考上大学。拆迁干部答应只要她家把房子拆了便可以有一个当兵的名额。现在她的儿子已经可以赚钱了,一个月有几千块钱,据说她家今年就可以盖新房子。冯艳说现在可以援助她了,因为不存在拍摄与被拍摄的关系了。冯艳说拍摄结束后一直想让秉爱到北京到大城市看看,但是秉爱到了北京后,住在冯艳的家里,冯艳却处处感觉不对劲,但是她在秉爱家里的时候却从来没有这种感觉,感觉一切都是无比的自然。
 
是不是我们离本真的生活太远了,假设有一份未被现代文明污染过,或污染不深的文明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看到后会是什么表情?好奇,惊喜还是惊恐?

 5 ) 有这样的女人夫复何求

我喜欢这样的女人,坚强,乐观,有梦想,还有一丝腼腆。虽然我可以叫她一声阿姨了。这样的阿姨我也喜欢!

 在冯老师的课上她问大家每个人对于纪录片的看法,大家各抒己见,三十个人几乎没有相同的见解,这让我很吃惊。

 6 ) 关于命运

《秉爱》,一部在长江流域迸发生长的纪录片。 正如秉爱说:“土地是最好的东西,什么都能从里面长出来;土生万物,土还能生经济”,而这部纪录片的诞生也源自这片土地。 在我年纪尚小的时候,并不理解土地对农民意味着什么,似乎农民除了种地别无更好的选择,当这部纪录片中看到如此爱惜土地的秉爱,展现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我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喜爱。 事实上,我的家乡也有一片流域,近些年同样因为修筑大坝,许多低洼的库区百姓也需要面临搬迁的问题,大多数人会选择搬离和补偿,但事实上对于世代生活在这的农民的一些人来说,脚下的土地情感远远大过其他,当面对更好的生活选择,搬迁是成为摆脱贫困的大多数选择,这并没什么错,但我相信也有像秉爱这样的农民,为自己的坚持讨说法,相比补偿和分配,更愿意选择土地和有尊严的自食其力,面对命运的选择,她没有逆来顺受,把命运握在自己手中。 从秉爱身上,能看到传统的中国妇女重情重义,勤劳勇敢的优良品质,同时还能看到中国妇女少有的坚韧,与命运抗争的坚持,有一套属于她的生存经验,并不是说她不愿意搬离,从三峡第一期96年,第二期02年,再成为唯一的钉子户,对于秉爱来说,土地如她的婚姻一样,是一种不爱但难以割舍的关系,听她的讲述,这片土地也曾带来许多痛苦回忆,她当然明白,完全依赖土地没有希望,她拼命努力供子女上学。但在此时,除了土地是她所能把握的,她必须拼了命的守住唯一的阵地,她说:“在农村能刻一些苦,不比城里过的差”,“只要我还能动,在土里刨一天,我就能有吃的”。如果失去土地,对她来说就如失了魂一般,不仅无法把握命运,连唯一的尊严也要丢失了。她是这样一个有主见,勇敢为土地据理力争的女性,这也是她和传统女性如此不同的地方。 很巧的是,还看过另一部三峡库区的纪录片《沿江而上》,同样生存在江边靠种地过活的余水一家,由于外来户并未受到政府关注和补偿,另一方面,江边的唯一居所随时面临水涨淹没,面对生存的困境,无奈只能将初中毕业的大女送去打工,在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面前,他们无力抗争,也不懂得,只能默默接受江水漫过房屋的事实,这与秉爱一家形成强烈反差。 两者都是关于土地,关于农民,关于命运,面对如此相同的境遇,不同的命运选择,令人感慨万分。 当江水漫过废墟,曾经热闹的城镇村庄成为历史,当国家的命运与个人命运交织,我们无法公平评判。纪录片对历史最大的尊重也在于客观尊重事实,不干涉,不影响。 纪录片除了呈现真实外,还具备一种文献性,因而在多年后,我们回看这段历史影像,更多是一种对土地的敬畏,对人有更多的理解,对历史发展进程的思考。

 短评

哎呦喂,冯桑我好爱你啊!!!!!

4分钟前
  • T3的小喇叭
  • 力荐

秉爱,这个名字取得真好,秉持生之欲,活之爱,大风大雨无法阻挡生命力,人情冷暖不改初衷,结婚、生子、哺育、劳动,为家庭牺牲,为下一代牺牲,像每一只中国蚂蚁一样克勤克俭地活下去。

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难得会有配乐

8分钟前
  • 肥皂侠
  • 推荐

人家说我嫁得男人撇,说我嫁了个没用的男人,我偏偏的,我要把男人、孩子捆到一起,把一家人捆得团团圆圆的。

13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略显冗长

14分钟前
  • 杜扬Seatory
  • 推荐

不知现在如何

17分钟前
  • 黄色动力伞
  • 力荐

因隐忍而坚韧,乃民族之风骨。秉爱的一句我要活下去,其气节令人高山仰止。

21分钟前
  • 向阳花
  • 推荐

真实而震撼的纪录片,犹如当初看费孝通的乡村经济,一个张秉爱,刻画了无数底层的中国人,这才是真实地中国人的特性。一个问题,导演是如何能够预测和拍摄这个跨越6,7年的故事的。

22分钟前
  • 雏菊
  • 力荐

秉爱是秉爱的第一个观众:哎呀这就是纪录片啊,早知道我就配合你了。

27分钟前
  • salonbus
  • 推荐

在135、后靠、外迁、长委、国家等各种名词夹缝中牢牢活着的女人。秉爱对着同龄女导演的几次私语是她最浪漫的个人表达,这些讲爱情、讲愤怒、讲生育的记录,让她这个人超越九十年代的小村庄,足够进入长江的历史。

28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国产纪录片,对普通人生活记录的同时也记录了历史。

32分钟前
  • 乌咪
  • 推荐

时代变迁中的普通家庭遭遇。秉爱,中国女人。

36分钟前
  • 季轩
  • 推荐

抗争的悲苦女人,有多少人能像她这样的活着?

37分钟前
  • 利奥波德
  • 力荐

盗版碟看得好难受啊。。。

38分钟前
  • 左异
  • 推荐

她 是 难 得 的 。

39分钟前
  • 夏 象 安 岛
  • 力荐

【不管怎样我都要活】 @汪方华CYU 秉爱真的不像是一个大山里的农妇啊

42分钟前
  • eakey
  • 推荐

这时候是“汤汤洪水方割,浩浩怀山襄陵”。舜爷的百姓,倒不都挤在露出水面的山顶上,有的捆在树顶,有的坐着木排,有些木排上还搭有小小的板棚……“禀大人,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他们都是以善于吃苦,驰名世界的人们。”——鲁迅《故事新编·理水》

44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比较平实,编造痕迹少,煽动性也小,倒是能我更好地去了解这个秉爱之道的普通母亲

48分钟前
  • 茉琉
  • 推荐

她说,不管怎样我都要活。

49分钟前
  • 鸳鸯
  • 推荐

中國式犬儒主義的一個表癥在於對既定現實——政治的假面化與話語權的失落,不公現實的合法化默認——的隱忍精神,抱著安分守己的政治遺傳寄希望于渺之又渺的未知後來,張秉愛的希望最後還是落空了,一如她的被江水吞沒的家宅。歷史的宏大敘述掩蓋了細碎的個體構架和微觀真實,偽飾出虛假的歷史語言。

52分钟前
  • 蘇小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