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尽头相遇

记录片美国2007

主演:沃纳·赫尔佐格  Samuel S. Bowser  Regina Eisert  David Ainley  

导演:沃纳·赫尔佐格

播放地址

 剧照

在世界尽头相遇 剧照 NO.1在世界尽头相遇 剧照 NO.2在世界尽头相遇 剧照 NO.3在世界尽头相遇 剧照 NO.4在世界尽头相遇 剧照 NO.5在世界尽头相遇 剧照 NO.6在世界尽头相遇 剧照 NO.13在世界尽头相遇 剧照 NO.14在世界尽头相遇 剧照 NO.15在世界尽头相遇 剧照 NO.16在世界尽头相遇 剧照 NO.17在世界尽头相遇 剧照 NO.18在世界尽头相遇 剧照 NO.19在世界尽头相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01:39

详细剧情

  这部纪录片的编剧、导演和旁白均由沃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来担当,记录了他与剧组前往南极洲拍摄当地生物、居民以及独特地理风貌的历程。这部纪录片并不是一部关于南极著名的企鹅的影片,而是去探索南极的人类生活,以及壮丽神奇的南极洲美景。他们前往由美国国家科学 基金会南极计划部门运作的南极洲最大的科学研究中心——位于罗斯岛的麦克默多站进行拍摄,在当地采访了一些在作业、后勤、IT和维护等方面提供支援的成员后,他们陆续前往海豹基地、潜水营地等南极洲人类扎营的地点,沿途遇到很多有意思的人,做了很多包括细胞生物学家塞缪尔·宝泽(Samuel Bowser)、动物学家占·保罗斯基(Jan Pawlowski)、企鹅研究学者大卫·安利(David Ainley)等在内的简短访谈。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拍摄探索的并不在于展现科研领域,而在向大众揭示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  本片提名2009年第81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长篇影评

 1 ) 最爱小镇生活

一直以来非常喜爱和向往那种只有几百居民,大家彼此都认识,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各种基础和娱乐设施一应俱全的小镇。如果常年伴有雨雪天气就更好了。看了这么多年电影,只有两个小镇让我心仪,一个是《极夜30》里的阿拉斯加边陲极夜小镇,另一个就是本片里中的麦克默多。

 2 ) 不一样的南极

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南极。

Herzog似乎毫不在意BBC等常常呈现的极地风光,什么高大的冰山,肥胖的帝企鹅,光怪陆离的极光等,统统在这里看不到。Herzog呈现给我们的南极,是一个被打上了深刻人类烙印的南极。我们从他的镜头中看到的,是一个到处是烂泥坑的大工地似的南极大本营,人们住在集装箱一样的房子里。到达南极的人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观赏美丽的风景,而是学习如何极地求生。七八个人戴着塑料桶(模拟极地黑夜或暴风雪时的感观效果)拴在同一条绳子上一步一滑地朝着完全错误的方向走去,这个训练直观地说明了南极生存条件之恶劣,而人在这样的条件下,又是如何vulnerable。

Herzog关注的永远是人,是在南极的冰天雪地里为各种原因长年驻守的人。这里的每一扇门后面,都有一个不同凡响的故事。在这儿,银行家开大巴,哲学家开挖土机,博士生种蔬菜,生物学家开摇滚音乐会。这个殊彩纷呈的人群还包括了一些堪称异类的人物,比如那个女旅游家,曾乘垃圾车长途旅行,在沙漠里断了水,每日饮两小杯水为生。她的脸皱纹密布,访谈时她在涂一张油画,血红的船头,刺向上方。

Herzog展示给我们一个南极的科学家团体。这些在不常出现在大众面前的人们在Herzog的镜头下纷纷呈现出独特的个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企鹅专家。他真的很不爱说话,Herzog却乐于逗他说话。问他的问题巨搞笑:hey,我听说企鹅也搞同性恋啊?对方只是羞涩地一笑,简练地说(我是凭记忆敲字儿哈,精确的对话请找script):这个嘛,我倒没在这群企鹅里看到过。不过他们搞三角恋,两只公的追求一个母的之类的...哦,有人说企鹅中也有妓女,一只母企鹅和好多公企鹅发生关系。其实她要的是那个公企鹅的石头(我完全不明白企鹅要石头干嘛?)。她想要很多石头,可是办不到,怎么办呢,只好去偷。她就跑到公企鹅那边。人家以为她是送上门来给他XXX,就很高兴地去跟她XXX,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她要的是石头。

多逗啊!而这竟然是一个据说已经不愿与人类说话的人说出来的。

还有一对儿观察海豹的科学家,那个女的负责化验母海豹的奶水。我蛮反感拿动物做实验的,但是看了她的访谈,我顿时觉得她没那么可恶了。她说,这里是完全寂静的,没风的时候,一点声音都没有。但住时间久了,你会听到很多从地下传来的声音。我们扎营的地方是冰冻的海域,我们脚下就是海洋,很多生物在没冻结的水里游动。海豹游动在我们脚下,他们会发出召唤声,那声音像什么呢?Pink Floyd。这些话让我记起,她在实验室的瓶瓶罐罐外的生活,比如,她也听Pink Floyd。

这里生活着太多太多精彩的人们。最后一次潜水的喜欢看科幻片的生物学家,曾被火山喷发集中却又重新出发的地质学家,对着镜头滔滔不绝地讲他的B-15大冰山的科学家,竖起超大的气球捕捉某种亚原子、用夏威夷土著的图案装饰他巨大设备箱的物理学家。

Herzog也拍自然。他拍下一只离群出走的企鹅,朝着大山孤独地进发,它不知道它走错了方向,那一头等待它的是死亡。他走过人们的营地,人却不能阻拦它的前进。哪怕将它送回正确的路线,它还是会转身朝着大山进发。Herzog问,Why?没人知道。人们只能用眼光为这只走向死亡命运的企鹅送行。那只企鹅就像俄狄浦斯一样,奔向宿命而去。有多少次,人就是在上帝这样的注视下走向自己的宿命的吧!

Herzog的电影是不是NSF所希望看到的呢?我不知道。NSF一向是赞助科学的。Herzog的电影中的确谈到了很多科学相关的内容,可我总觉得他与NSF的大目标并不一致。他思考的不是科学问题,而是人文问题。他思考的是,人类占领了南极,地球对人类而言再也没有秘密。这对人类而言,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那两个100年前来此探险的人,在南极留下了一幢木屋,里面堆满了当时从英国带来的罐头和物品。他们曾为了大英帝国的宏图而探险,但今日,这些罐头和物品变成陈列品供游人观赏,大英帝国梦已成为历史旧篇。南极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一个梦想,但又有谁能预测,有一天,这个梦想不会如同当初的大英帝国梦一样变成历史的尘埃呢?

Herzog的南极向我们献出他对科学世界的人文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科技,科技与自然,关系是那么微妙。人借助科技将自然变成人的自然,然而自然的威力却能将一切轻易抹去,包括改变了它的人。也许下一个冰河世纪后,人类将不复存在,而这片冰雪的世界,还将以它的方式存在下去。

 3 ) 自己低温

低温 自然 这是一种环境
南极洲 太阳 低温
人类生活在此
来这里的人自然也是不入世
看你们的德行
在这里工作
你的人生

人类 地球 死亡 宇宙 勇士 永生

 4 ) 南极遇见心中藏有诗意的人

       通过南极的冰雪、安静等自然特质和导演拍摄的富有诗意的画面、低沉缓慢的配乐把南极之地拍摄得像大教堂一样圣洁、美丽。
       当然,刚开始到达南极时拍摄的卡车、一个一个纯色的长方形的屋子,还有被压出车辙的泥泞的道路,感觉像一个阴冷的工业城市,布满一个个枯燥无味的厂房。没想到,南极还有这样的地方。但是,进到屋子里面,你会发现一个个带着故事的人们,他们就像那个语言学家说的:“那些不受束缚的人一般都会掉到地球的底部来。”我喜欢这个说法,轻松有趣。
       导演提到一个细节,就是潜水员在每次准备下水前都不说话,像是在做一种神圣的仪式。每一次下水都意味着可能永远的告别,我无法想象每天这样生活的人们内心到底是什么感觉。但是,冰下的世界召唤着他们,我想他们的内心一定是有自己的信念。
       潜水进入到冰下的世界,就像漂浮到宇宙的宇航员。这一段导演拍摄的有种神秘可怖的感觉,像是要进入到另一个世界。让我想到《碧海蓝天》中选择和海豚游走的杰克。想象一下,一个潜水员看到闪着橘红色亮光的海母,想着冰层之下的深处游走,被吸引到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也许会回到生命最初的形态,进到单细胞的微观世界,经历一些神奇而又危险的事情。
      室内的拍摄,常让我想起雅人叔的《南极料理人》,不管是弹奏摇滚乐,接受体检,还是旅馆一样的房间,都在《南极料理人》里面有体现。不管在地球的任何角落,生活在继续,除非生命终结。
      整个片子,最令人为之动容的情景就是那只孤独地朝着群山出发的企鹅了。那一刻觉得它不是一直企鹅,而是一个人,感到难言的悲壮。
      三个穿红色外套的人侧躺或跪着静静地听冰层下海豹的叫声,像拉警报又像发射电波的声音,让我想到静谧的森林里热闹的鸟叫。冰层之下仿佛是一片人类还未开垦的原始森林,因此更加引人入胜。
      最后那低沉的吟唱和漆黑中的蓝色亮光,仿佛要把人的灵魂带走一样。
       

 5 ) stories to tell

除了南极独特的生物和景色 这部片子更关注的是每一个独立的人 他们所在做的事情 他们经历的故事 来到南极的原因。 我想正是这些故事 让这部片子 更打动人。

how did he/she end up in this place?


驾驶铲车的哲学家说:
"I think that its a logical place to find each other because this place works almost as a natural selection for people that have this intention to jump off the margin of the map, and we all meet here where all the lines of the map converge.

I think there is a fair amount of the population here which are full time travellers and part time workers, these are the professional dreamers. Through them the great cosmic dreams come into fruition. Because the universe dreams through our dreams, and I think that there is many different ways for the reality to bring itself forward, and dreaming is definitely one of these ways. "

导演的旁白说:
“those few who have experienced the world under the frozen sky often speak of it as going down into the cathedral.”

照顾着温室的语言学家说:
"if you take everybody who's not tied down, they all sort of fall down to the bottom of the planet. We all at loose ends and here we are together. PhDs washing dishes and, linguists on a continent with no language..."

还有朝着群山狂奔赴死的企鹅
even if people caught him and bought him back to the colony, he would immediately head right back for the mountains

 6 ) 一路向南

“这群人在此处相遇并不奇怪,总有那么一天,我们决定一路向南,向南;于是所有的经线将我们汇集在这同一个交点。”本以为是关于南极动物的观察报告,看过之后才发现,纪录片所关注的动物,其名为“人”。
在人类最少的地方记录人类,只能说导演和这群人一样,注定会有一天出现在这个世界的尽头,寻找在其他地方无法得到的答案。
“世界尽头”,字里行间就透着沧桑与厚重。在那里,时光似乎也如无尽的冰雪一般冻结起来。在茫茫的雪山面前,人类只是渺小的一点,渺小的令人窒息。
人类与其他生物有何不同呢?就如那只离群的企鹅,朝圣一般奔向死亡的宿命。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而广义上来讲,人类的行为就是理智的么?如果有一个异世界的生物观察着人类的举动,会不会也困惑于人类如此众多的非理性选择呢?
人类谓之“热情”、谓之“执念”,或者其他感性的字眼。明知前路布满荆棘,却仍不惜抛下一切现有的珍宝,投身于未知的歧途。惯于在世界中央处世的人类,一定也将尽头的同胞们视为异类吧。他们追寻着存在的意义,追问着生命的答案;在他们看来,世界中央的人才是沉醉于非理性的奢华,不愿醒来吧。
是不是放弃了理解自己的同胞,才到冰雪之中来研究其他的物种呢?是不是放弃了被自己的同胞理解,才到世界尽头潜心求索了呢?
“平均每分钟有3/4种语言走向灭绝,在人类的文化里,有人保护树木,有人保护鲸鱼,却没有人理会某个语言最后一个使用者的消失。”在世界正中,比起与自己的同胞沟通,全然没有价值观之争、只是作为欣赏客体的动物才是更可爱的么?
于是,怀抱着梦想的人们离开喧嚣的市井,在世界尽头相遇。银行家驾驶卡车,哲学家启动挖土机,语言学家培育蔬菜,电影导演当起大厨。“People here are professional dreamers, they do nothing but dream all the time.(此处之士皆职业梦想家,他们心无旁骛,专注地梦想。)”在世界边缘,他们终于不再是圈子里的边缘人。
这永远是一个悖论:到底什么才更重要的,是“世界从何而来”,还是明天有没有早餐?
当他们眉飞色舞的讲解着冰山的移动,当他们一动不动的趴在冰面聆听海豹的吟唱,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探向火山的熔岩,当他们对捕捉中微子充满期待……对于一个生活在世界中央的人,注视着他们,是否会长叹一声,道一句“如果我当时XXX”然后转身忙碌于电脑手机之中呢?
无数人认为,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会思考。可是别忘了,动物也会“思考”明天有没有早餐。
我们需要这样的人。向南,向南,直到再没有南方可言。追问,追问,直到世界的终点。
借用著名公益歌曲《Imagine》中的一句作结:“They say I am a dreamer, but I am not the only one.”(旁人皆言我是逐梦者,但我并非孤军奋战。)

 短评

和很多电影大师只专注于故事片或纪录片创作不同,沃纳·赫尔佐格最近十多年一直游走于两者之间,而且纪录片创作成就斐然,《灰熊人》、《凝望深渊》等都是佳作。该片纪录南极的自然现场和人类现场,美,也不那么美,更多的是反思。影片的最后,赫尔佐格把该片献给影评人罗杰·伊伯特。

8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人类的文明,最终将引着人类,如那迷失方向的企鹅,走向消亡、荷索的开宗明义,这不是一部关于企鹅的风光片,这仍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以及人的意义的电影。人为什么要,又能否真正的驯服自然呢?

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南极海豹像Pink Floyd一样歌唱。

14分钟前
  • 不流ᝰ
  • 力荐

没怎么看懂,不过南极真美

16分钟前
  • 麦田
  • 还行

如果你感到生命变得狭窄,就是看这部片的时机。不是南极,而是南极科考站中的人。他们为何而来,他们在南极的生活状态,日常工作切面,他们所感兴趣的问题,以及南极这个地理存在本身。导演有广阔的头脑与心灵,才能拍出这样的作品。迎合了我全方位的审美趣味。冷静的,冷静的追梦人。

21分钟前
  • Saloptus
  • 力荐

拍纪录片能拍得这么科幻也是绝了,而且我居然看出了一种泰伦斯·马力克和阿涅斯·瓦尔达的合体感。然而最不能忘怀的还是那只明知死路一条却仍然要奔向群山的企鹅。

23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庄严如教堂礼拜朝圣,优雅水母于无声幽暗里升腾,波光涌动如明灯圣火,天光流转间,这里是世界尽头,也是时间和人类心理的尽头,敬畏自然。

2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水准未失

29分钟前
  • hitlike
  • 推荐

就像那只奔向大山的企鹅,人生需要奋不顾身一次。

3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还以为Herzog也玩地理风光片了,结果还是人文的。

38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在世界尽头与梦想相遇。那只掉头朝着内陆绝尘而去的企鹅,便是这些职业梦想家的缩影,让人感动,肃然起敬,五味杂陈。

39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①人类的渺小,人类的伟大②长期的极昼状态下,调整作息是一件有趣的事情③一只离群的企鹅向着死地龋龋独行,渐行渐远渐戚戚,最后成为地平线上的一个小黑点

42分钟前
  • 红袍修罗
  • 还行

冰层之下,即是宇宙

43分钟前
  • 狮子人
  • 力荐

1-4-2008 7:15pm grand cinema

45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乐观和天真在南极真的是必备品

50分钟前
  • 舒克struggleGB
  • 力荐

一向对纪录片没兴趣。开头看的时候还有点心不在焉,直到第一次潜水拍摄的时候,我才理解为什么说每次潜下去都会觉得是一座恢宏的教堂。越看越投入,我崇拜每个去南极的人,他们真的是伟大。不是我们想想的那么简单可是他们可以微笑着说我的脸冻僵了。这样真实的纪录片,就像让我去了一次南极感同深受

54分钟前
  • AMY
  • 力荐

Professional Dreamers

57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大猩猩完全可以骑在一头山羊背上,在夕阳中扬长而去~~可是它不。

59分钟前
  • 林小熏
  • 力荐

这真是部奇怪的纪录片,传递着一股异样的绝望信息。几乎像机器人般的电子感的旁白,因逃亡而来到南极的人,在此太久而已自闭不再愿说话的科学家,慢了无数拍的节奏,幽灵般的水生物,祈祷的比喻,神学色彩的配乐,以及那只不回家园不去海边捕食而一味向内陆寻去的企鹅;最后,我们只会像恐龙一样消失

1小时前
  • 小晨
  • 还行

如果人生到了一个高度,那么你就应该停止~

1小时前
  • 克隆小丸子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