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1966

战争片其它1966

主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柳德米拉·萨维里耶娃,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安娜斯塔西亚·维尔金斯卡娅,安东宁娜·舒拉诺娃,鲍里斯·扎哈瓦,阿纳托利·克托罗夫,奥列格·塔巴科夫,维克托·斯坦尼岑,伊琳娜·斯科布采娃,瓦西里·兰诺沃依,琪拉·戈洛夫科,伊琳娜·古巴诺娃,亚历山大·费·鲍里索夫,奥列格·叶甫列莫夫,朱利·乔霍涅利泽,弗拉季斯拉夫·斯特尔热利奇克,安格林娜·斯捷潘诺娃,尼古拉·特罗菲莫夫,尼古拉·雷布尼科夫,爱德华·马尔采维奇,叶莲娜·佳普金娜,诺娜·莫尔久科娃,彼得·萨温,谢苗·斯瓦申科,谢尔盖·尼科年

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播放地址

 剧照

战争与和平1966 剧照 NO.1战争与和平1966 剧照 NO.2战争与和平1966 剧照 NO.3战争与和平1966 剧照 NO.4战争与和平1966 剧照 NO.5战争与和平1966 剧照 NO.6战争与和平1966 剧照 NO.13战争与和平1966 剧照 NO.14战争与和平1966 剧照 NO.15战争与和平1966 剧照 NO.16战争与和平1966 剧照 NO.17战争与和平1966 剧照 NO.18战争与和平1966 剧照 NO.19战争与和平1966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00:56

详细剧情

  本片改编自俄国文豪托尔斯泰的同名作品《战争与和平》,围绕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以贵族小姐娜塔莎(柳德米拉·萨维里耶娃 Lyudmila Savelyeva饰)、贵族青年皮埃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Sergei Bondarchuk饰)和安德烈公爵(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 Vyacheslav Tikhonov饰)三人的情感故事为线索,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  本部1968年前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耗时五年完成,耗资高达5亿6000万美元,堪称影史上最昂贵的影片,在苏联电影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影片拍摄得到了苏联军方的大力协助,在世界影史上,本片成为动用临时演员最多的影片之一。这部长达六个半小时的宏伟巨制,以其宏大的场面和史诗般的镜头语言,完美地呈现了俄法战争时期俄罗斯大地广阔的历史画卷,也极其忠实地再现了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

 长篇影评

 1 ) 记忆中的两版《战争与和平》

小时候第一次见到托尔斯泰老爷爷的那四大本砖头似的《战争与和平》,立马被拍晕了,其后遗症便是令我至今都不能下决心去读完这部旷世巨著,但根据原著拍摄的同名电影我倒是认认真真看过两部。
一部是上世纪50年代美国拍摄的由亨利•方达、奥黛丽•赫本主演的《战争与和平》。
另一部是由前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影片分四集,共六个多小时。
两相比较,高下立判。
美国版将一部气势恢弘的名著改编成了一个爱情故事。这个爱情故事,去掉了太多历史背景,太多深沉的思考,太多战争场面,让几个主要人物尤其是安德烈公爵和娜塔莎的性格发展都没有了根基,来得有些莫名其妙。这一方面,除了电影时间短,容量有限外,我总觉得,天性乐观到几近没心没肺的美国人在理解那种既深沉又敏感,既理性又感性的俄罗斯性格方面恐怕是存在先天障碍的。
前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充分调动了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以恢宏的气势和细腻的心理刻画,再现了十九世纪初俄法战争的宏大画面,那场面即使放到今天也可以与《指环王》媲美。演员的外形和气质都很符合原著,特别是里面的娜塔莎,温润美丽,活泼善良,我认为比美国版里奥黛丽•赫本饰演的娜塔莎更有说服力,本片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也是主演之一。难怪该片能获得1969年4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该片的配音亦是上海译制片厂的经典之作。我最喜欢片中为安德烈公爵的配音,杨成纯老师淡淡的声音高贵、理性、自然、干净,生动地刻画出这个俄罗斯贵族的心路历程。

 2 ) 《战争与和平》:苏联用举国之力拍出七小时史诗,导演能不犯心脏病?

战争与和平

WarandPeace

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编剧:谢尔盖·邦达尔丘克/瓦西里·索洛维约夫/列夫·托尔斯泰

主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柳德米拉·萨维里耶娃/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

类型:剧情/爱情/历史/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苏联

语言:俄语/德语/法语

文/深焦编辑部

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电影精彩纷呈,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还属长达七个小时的最新修复版《战争与和平》(Voynaimir,1966)。本月30日,影片还将在中国电影资料馆进行放映,观众仍有机会一饱眼福,在大银幕上感受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和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这部影片改编自列夫·托尔斯泰的同名文学作品,由前苏联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SergeiBondarchuk)执导。值得一提的是,邦达尔丘克还在影片中奉献了精彩的演技,饰演了主角皮埃尔·别祖霍夫(PierreBezukhov)。

事实上,早在苏联版《战争与和平》之前,好莱坞就已经将这部伟大的作品搬上了舞台。由导演金·维多(KingVidor)执导的《战争与和平》是冷战时期美国在文化和宣传领域对抗苏联的一把武器,其拍摄的目的基本上就是向苏联证明美国更有钱。1961年2月,苏共中央委员会收到了一封来自科学家文化名人、军队将领的联名信,他们共同抱怨美国人窃取了他们的文化遗产,而且抗议美版《战争与和平》在苏联的银幕上公映。苏联当局也很把这个事情当回事,于是将这一计划交付给了当时的文化部长叶卡捷琳娜·福尔采娃(YekaterinaFurtseva,此前的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在这种情况下,一部举国之力拍摄的、旨在对抗美国的《战争与和平》可以说是应运而生。

《战争与和平》(1956)金·维多版剧照

由于苏联当局的支持,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所能动用的不仅仅是一个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资源,而是全苏联所有的资源,因为这部电影的成败关乎冷战当中国家软实力和颜面的展现。这部电影到底花了多少钱,实际上从来没有确切的数字,尤其是在史无前例地动用全国资源(而且很多都是免费)的前提下。比如说,影片动用的12000名临时演员就是完全没有任何花销的,而这在美国或者当时其他任何国家都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

正因如此,邦达尔丘克不仅有抱负,也有实力展现其精益求精的态度,其对制作环节的要求非常精细苛刻,比如他专门从巴黎请来发型师来为娜塔莎舞会的场景进行妆发设计。在这方面,时任文化部长福尔采娃也给予最大程度支持,要求全国历史博物馆和档案馆对电影拍摄给予支持和协助,接到命令的58家博物馆提供了大量的家具、绘画、餐具、装饰物以及战场上使用的军刀和枪支等等。

除此之外,成千上万的普通民众将自己的私人物品捐赠给剧组以供拍摄使用,据当时的剧组成员回忆,影片里用到的珠宝首饰几乎都是通过这种渠道得来的。所有这些都为影片拍摄提供了不可复制的真实历史质感,正如在故宫实景拍摄的《末代皇帝》无法与在影视城拍摄的其他故宫电影相提并论一样。当然,大量的历史实物捐赠并不意味着服装和道具团队的工作变成了收集和整理:他们也需要为剧组制作大量的服装、大炮等等,其中光是军服就制作了9000套,平民服饰也有3000套之多。

《战争与和平》(1966)剧照

可以说,以上这些无一不彰显着苏联的“制度优越性”,如果不是在举国体制之下,这样的电影绝对没有可能拍成。不过,电影在拍摄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难题,影片创作的外部环境就并不简单。要知道,苏联的政治体制一方面可以为电影的拍摄提供各种各样便利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也在给电影的编剧和拍摄制造着各种各样的麻烦,比如军方就介入到剧本创作环节,而官方的评论人也干涉剧本创作,要求删减一些戏份增加另一些戏份,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导演邦达尔丘克在拍摄期间还要离开片场处理一些行政事务,1963年3月,他前往莫斯科参加苏联政府举办的会议,拍摄进度急剧拖慢。从3月15日到4月3日,电影只进行了6天拍摄,在这期间,平均每日完成的胶片只有5.6米,但每天的花销却有12万卢布。

而在制作上,影片也面临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比如选角就几次三番地修改(还要照顾苏联官僚机构内部的意见),拍摄团队也几度面临重要人员更换。摄影师亚历山大·谢伦科夫(AleksanderShelenkov)和尤兰达·陈(IolandaChen)夫妇在拍摄刚刚开始不久就退出了剧组,抱怨导演邦达尔丘克在片场极度独裁,强调他们工作中“最原初的快乐已被消磨殆尽”。在这之后,几乎没有什么摄影指导经验的31岁的第二摄影安纳托列·佩特兹基(AnatolyPetrisky)赶鸭子上架接过了这一重任,而从最终的结果看,佩特兹基也并没有辜负众人的希望。不过,邦达尔丘克与他的关系并不太好,在拍摄完娜塔莎舞会的场景之后,佩特兹基甚至也准备辞职不干,但最终仍然迫于更高层的压力(“不拍完就再也找不到工作”)留在了职位上。

《战争与和平》(1966)剧照

这些还不是最让人担心的,影片拍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可能还是来自于70mm胶片本身。据佩特兹基回忆,当时的胶片质量令人咋舌,感光乳剂里频频出现蚊子的身影,胶片齿孔也经常出现无法咬合的现象。苏联产70mm摄影机质量同样令人担忧,晕影和叠影总是难以消除。由于苏联产70mm胶片质量实在堪忧,进口美国胶片成本又太高,重拍和多拍就成了影片拍摄时的家常便饭,有估计认为影片整体的制作费用因为胶片质量问题抬升了10%-15%。有些无法重拍的场景尤其令人胆战心惊,比如法军劫掠莫斯科城一场,佩特兹基极其担心胶片由于现场高温出现融化现象,而如果出现问题,这一场是绝对无法复制的,好在场景的拍摄出人意料地顺利,飞机和直升机航拍也有条不紊进行。

影片拍摄过程中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来自导演自己的身体:64年7月,导演接到上级指示全力对已经拍摄完成的部分进行后期制作,为来年的莫斯科电影节做好准备。当月,邦达尔丘克在观看一场由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指导的电影《我是古巴》的放映时心脏病突发并一度临床死亡,医生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才把他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第二年5月,影片前两部分在莫斯科电影节进行了展映,7月,邦达尔丘克再次心脏病突发,而这一次他临床死亡将近4分钟。被抢救回来的邦达尔丘克将自己的濒死体验用到了电影里:博尔孔斯基在临死前看到的白墙上走动的人影以及一系列影像,便都是来自导演自己亲眼所见、亲身所感。

《战争与和平》(1966)剧照

尽管出现种种波折,经历种种磨难,影片最终还是制作完成并发行,不仅在前苏联国内,也在国际上获得了极大成功。影片获得了1969年第4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这对于一部苏联电影,尤其是冷战时期的苏联电影而言可以说极其特殊而罕见。之所以获得奥斯卡的青睐,以下几方面原因不容忽视:首先,影片改编的世界文学名著《战争与和平》是全世界共同的文学遗产,而邦达尔丘克版对列夫·托尔斯泰原著的改编以及忠实程度显然比美国本土生产的《战争与和平》要高出一筹;

其次,影片无论从结构还是拍摄技法上都有过人之处,而这恰恰是好莱坞程式化的电影制作所缺乏的,比如邦达尔丘克和他的摄影师尽量减少特写的使用,而多用中景、全景、大全景展现俄罗斯贵族生活和广袤的自然环境,使得影片呈现为一种群像式的史诗风格,这既符合本土文化的特点,又满足了苏联当局通过《战争与和平》宣扬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要求,也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好莱坞电影由特写和正反打镜头构成的视听语言主体。

《战争与和平》(1966)剧照

最后,邦达尔丘克版《战争与和平》的制作、发行和获奖,有赖于苏联国内的政治气候。事实上,影片开拍到结束期间正是苏联由赫鲁晓夫“解冻”时期到勃列日涅夫“停滞”时期的过渡时段,因此影片一方面具有“解冻”时期电影的特点,即注重视听多过叙事(电影方面的“解冻”一直持续到1968年“布拉格之春”后),另一方面也强调其内在的意识形态,即爱国主义和冷战对抗。因此,《战争与和平》的选送和获奖既是苏联进行宣传的需要,也是美国电影学院对电影艺术肯定的结果,是在政治与艺术的夹缝中生长出来的坚强作品。

观看邦达尔丘克的《战争与和平》,总能让人想起同时期另一位苏联导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作品《安德烈·卢布廖夫》(AndreyRublyov,1966),两部电影的很多场景都有极其相似之处,例如在《安德烈·卢布廖夫》中有鞑靼人对莫斯科公国的劫掠,类似的场景也在《战争与和平》中特别被强调出来,只不过时代背景变成了拿破仑入侵之时。然而这两部电影在苏联的遭遇却是完全不同的:塔科夫斯基在拍摄时经费紧缺并屡屡遭到审查,而邦达尔丘克则获得了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其预算几乎可以用无限来形容。塔科夫斯基对邦达尔丘克也是极度不满:苏联当局一直希望后者能够取代前者,成为苏联在欧洲影坛的一张名片,而在他的口中,这位苏联政府的口舌和代言人也对他及其作品充满敌意,称其在出任戛纳电影节评委时全力阻止《乡愁》获奖。尽管具体情况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样的遭遇最终确实让塔科夫斯基选择了流亡西欧。

《安德烈·卢布廖夫》(1966)剧照

当然,苏联对塔氏电影的抨击并非没有原因:虽然《战争与和平》与《安德烈·卢布廖夫》都在叙说斯拉夫民族在抵抗外侮过程中所展现的精神,但二者在内核意涵上可谓完全相反,前者是在展现爱国主义精神,后者则意在呈现一种内在成长的信仰和精神力量;前者关乎集体,而后者则专注于卢布廖夫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困境。相比较而言,前者更加符合美国主流电影的价值取向,而后者则与60年代中后期欧洲电影的现代主义潮流紧密贴合,也正因如此,后者更受欧洲电影节垂青,前者则与美国电影呈现出更加复杂微妙的互动关系。

邦达尔丘克版《战争与和平》的根基,在于俄罗斯伟大的现实主义传统,也在于其丰富包容的民族性,当娜塔莎在木屋里翩翩起舞之时,当皮埃尔奋不顾身出入于莫斯科火场时,贵族与平民之间、军人与百姓之间的界限趋于消弭,人物随之融入更大的历史背景之中。影片结尾,镜头缓缓上行,广阔的俄罗斯大地尽收眼底,随后又渐渐隐入云层之中。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如是告诉我们,这是俄罗斯土地上发生的故事,而这似乎也仅仅是一段故事,真正的家国情怀与历史书写,无不在当下的现实舞台上演。

 3 ) FIFF12丨DAY1《战争与和平》:气贯长虹的史诗巨作

第12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1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战争与和平》,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俄国群像们永存希望的评价了!

蹦擦擦:

对生活永恒的渴望。

果树:

总而言之称得上瑰宝。

野凡:

这部史诗级的作品拍摄得越恢弘,越磅礴,就越能体现列夫·托尔斯泰原著的宏伟与传奇。

法罗岛帝国皇后:

俄罗斯民族的史诗,历史尘埃的丰碑,艺术史的奇迹,战争的弘大展现,和平的殷切渴望,主旋律的最佳状态,集中制的突出优势。

土:

最好的战争片一定是反战的,他已洞悉人性的共通,这是带着悲悯的电影。当战争的宏大叙事碾碎个体,安德烈、娜塔莎、皮埃尔都被洪流冲撞,见过生命的平静一刻,最终的战役里是孩童先于成人撇开了偏见。有人关心战争与和平,有人关心的是健康,劳动,思想,音乐和爱情。

George:

分四部评:1. 优秀的地方不用多言,实在是很震撼很享受。但从第一部来看,托尔斯泰这部作品不太适合电影的呈现,影像有点被文本拖累,文本本身发挥又不太够,特别是在群戏方面;2. 拍的太好了,真的拍出了娜塔莎这样一个理想的新人,一个人站在了本土和文明之间;3. 拍出了庄严感;4. 真正的历史感。

曲有误:

四部观感:1>4>2>3。当之无愧的巨著,宏伟大气,精致奢华的宴会戏与波澜壮阔的战场戏并行,人物魅力与视听语言自不必多说,情感始终浓郁,战争的双方没有胜败,有的只是个人在战争中漂泊的命运,最后才明悟思想往往是最为朴素的,就像生活一样,永无止境,一切都在一瞬间消逝,却又是私人耀眼的永恒。

supremacyacron:

这是一部大写的“壕”史诗,前苏联历时多年豪掷千金的恢宏之作,亦是制片厂时代最耀眼的荣光。既有场面宏大满地狼烟的战场,又有着对时代之下个人情感的聚焦;既有着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又有着下层士兵的呼喊细语。四部曲接近七个小时,真可谓全方位的覆盖到了各个角度,细节方面也被精雕细琢到无以复加,但感觉还是少了点人间的烟火气息,毕竟这片子太高贵了,足够亮瞎钛合金狗眼。

盆满钵满赵+:

不得不说,在那个年代,用这么大的投资、动员如此多的人、做这样精致的布景、讲述这么史诗的故事是十分震撼以及伟大的。 全篇配乐精彩,充满惊喜,还原了属于那个年代俄罗斯独有的氛围以及人物内心的变化。调度上战争场面的长镜头拼接极其震撼,很多画面的转换也具有惊喜的设计感。 四部电影比重不同,各具特色,一口气看完也是很难得的体验了。 只是导演仍旧采用了很多文本内的字句,设定大量独白旁白,在观众带动情绪之余立刻被打碎,有一点不满意,明明可以有更好的做法。

Pincent:

更喜欢头尾两章,总得来说可以称得上磅礴大气,荡气回肠。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宅邸内,社会主义巨额成本所转化的服化道、视觉效果、巨型复杂群戏都能搭配恰当且外放的电影视听语言,在对待原著的态度上选择了稳妥地忠诚还原,继承了一些苏俄诗电影的特质,也符合苏俄文学给人的感觉:脚踩民族的土地,仰望辽阔的天空,真诚地袒露内心(尤其喜欢用独白),感慨无奈的人生,讲述朴实的道理与哲思。除了第三章战争的大型事件,三位主角各自为其他一章的重心,代表了“理想的俄国人的化身”,强调的还是人的个体在历史与环境下的体验与思考,托尔斯泰寄予其文本对人类过往的思考、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望,邦达尔丘克成功将其漂亮地呈现了出来。

子夜无人:

四部喜好度1>4>2>3,各自的独立性其实不在关联性之下。史诗名著可以拍成这样本身就已经成就另一种史诗。除了工业上耗费的成本和那些伟大的还原,更重要的是气质上的空旷和神秘,每一个人和自然、和世界对话的部分,比起马利克的无的放矢,这才是早在近半世纪之前就已经完成的真正的《生命之树》。在至深的宁静中归于永生的安德烈、被榨干了所有光芒后笑容依然让人动情的娜塔莎、带着童真一起死去与成人的美梦话别的彼嘉、从世事的千锤百炼中最后无奈获得惊喜发现的皮埃尔,所有的理想、爱情、辉煌、未来,有过昙花一现的时刻,有过付之一炬的时刻,而最终陪伴你更长的时刻里,“生活是千变万化的,生活是伟大的、不可思议的、生活是永无止境的。”

sparrow:

宏伟史诗般的画卷,不朽的斯拉夫民族。不惜豪斥巨资拍摄长达六个多钟的长篇,高度还原原著中的细节,拍摄技法的熟练运用,每一帧都独具匠心、别有风格。首部从慵懒恣肆的贵族生活转向磅礴浩瀚的军火战场,除却人物情节存在些略跳跃,不得不赞叹其艺术完成度之高。窗台大醉与灌熊饮酒的淫靡浪荡、花园亲吻时曼妙萦回的钟声、宏伟浩荡且持久的战争场面、光影与橡树摇曳下的内心独白……是多重感官的美妙体验,描绘宏大场面的同时兼顾个体感受,并生发出诗意化的哲学思考,其间的民族特色是无可比拟的。对于未看原著的,理解稍稍吃力,更倾向于还原大时代背景下的宏伟瑰丽。重焕青春的安德烈、华美绚丽的舞会的定情华尔兹、狩猎场上飒爽有力的娜塔莎……凡此种种,都是俄罗斯精神的缩影,广袤无垠的、浓郁深沉的、华丽翩跹的、厚重省思的,那些贵族儿女在战火的洗礼中,更加铿锵有力地生活,是这片土地上亘久的抒情。

#FIFF12#DAY1的主竞赛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4 ) 战争与和平——电影艺术的顶峰

前苏联经八年时间的筹备,用了五年时间拍摄,动用了十万军队,耗资五亿多美元拍出的这部电影实在太精彩了。托尔斯泰同情深爱他的人民,讴歌他们为把侵略者逐出国门不惜牺牲英勇奋战的爱国精神;他赞美严峻正直坚持自己人生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安德烈公爵,肯定表面木呐内心真诚善良孜孜不倦追求人生终极意义的彼挨尔,理解美丽善良追求理想生活和爱情在经过战争洗礼而成熟的娜塔莎。他鄙视无德无才的沙皇和以华西里公爵为代表的荒淫的上层贵族;鞭挞骄奢淫逸的爱伦公爵小姐。他热情歌颂内心始终燃烧着对祖国大地和人民的爱的统帅库图索夫和勇敢忠厚的下级军官杰尼索夫。对拿破伦,也不是完全否定,而肯定他的人格魅力,也给亮点与刚愎自用的老保尔康斯基公爵。我想,托尔斯泰是含着眼泪写年幼天真的小彼佳第一次出征就惨死在沙场,以此,他表明,他反对一切战争。这些,影片都忠于原著,充分表现了出来。影片忠于原著,以浩大逼真的场面再现了奥斯特利茨和鲍罗金诺战役,这既是众多人物的舞台,也使影片非常有看头。 就象托尔斯泰的原著是文学的顶峰一样,这部电影,也完全当得起电影艺术的顶峰。

 5 ) 危险与美好,如同战争与和平

少年轻浮,爱读法国小说,罗曼·罗兰、莫泊桑、乔治桑、福楼拜、左拉等作家的作品,浪漫唯美多情趣。俄国小说因人物名字冗长致使阅读心生一丝厌烦,但托尔斯泰翁的巨著还是不得不读,为的是那丁点文学的虚荣,不落人伍。老托翁的《战争与和平》文字浩瀚如海,思想庄重似山。爬山或渡海,我皆视为畏途。不得不面对时,就如同老鼠搏大象,虽上穷碧落下黄泉,也不得要领,懵懵懂懂,留下的印象鸡零狗碎,之后又未曾重读;好在,有1968年苏联版的同名电影给补上一课,收回满满漏网的记忆。

2018的烟雾弹带走所有爆炸性新闻,留下黑天鹅与灰犀牛的阴影。2019开年,新造电影食堂以《战争与平和》开篇,很是提神醒脑。是的,无论任何时候,人们只关心美食、健康、娱乐、科技进步、及对时政发发议论,打听明星八卦及各种小道消息,就像莫斯科的贵族沙龙,盛大的宴会和舞会洋溢情意绵绵与欢声笑语,只要敌军的炮弹还没殃及她的处所。而电影展开的美好生活却险象丛生,个人命运,包括死亡,都身不由己,这才是生活的全部。

据说为了匹配托翁的这部巨著,忠实于原著精神,这部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共耗资5亿6000万美元,堪称影史上最昂贵的巨制。在当时没有电脑特技的情况下,将数十万人恢宏的战争场面,以及俄罗斯幅员辽阔的土地、草原、河流、森林……等自然风光,一一还原,展现得既波澜壮阔又从容不迫,令人身临其境,沉浸其中。而不像现在的3D大片,在眼睛之上再搭上眼镜,整个绑架你的视觉,除了画面效果,毫无余味。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前者的眼睛(镜头)可以直通心灵;而后者除了映射景观,神马内涵也没有。而前者就像娜塔莎的眼睛,纯净而神秘,当你跟她定睛对视时,能听到百灵鸟的歌声,看到月光荡漾的湖水,以及闪烁的希冀和渴望。

这部史诗的伟大,在于托翁既具备诗人的天才,又是道德-思想的立法者,更是个活生生的人。即使是残酷的战争场面,或人物命运的陡变,他诉于旁白的话语,仍能令人折服于他对历史及人生命运深刻而深情的注视。

在《战争与和平》中,托翁充分展示了他善于将多个人物的命运线索交织并展开的写作才能。安德烈公爵被赋予油画般鲜明的形象,代表典型的俄罗斯贵族的德性。厌离庸常无聊的生活,试图通过参战去获得荣耀实现个人价值,但差点就死于沙场。他在中弹仰卧的瞬间看到死神与虚空,并突然获得从未有过的清醒;加上妻子在难产中的死去,巨大的痛苦与歉疚,几乎杀死了他那颗孤傲的心。电影第一部末尾留出一段安德烈缓行于乡野林子的内心独白。当白桦林、赤杨都绿了,春天、爱情、幸福只属于年轻人的迷梦,他的心却已像极了那棵老得枯干的橡树。但是娜塔莎正当青春,渴望爱情,她的热情像百灵鸟的歌声唤醒春天,将安德烈那棵老橡树般死去的心,重新被青春单纯的爱点燃。而一直深爱着娜塔莎的皮埃尔却将内心隐藏,扮演起他们的红娘角色。皮埃尔的形象像一幅水墨画,模糊,却常常有出人意外的行事方式。他常挂悲悯的面相让人以为他“自学成佛”了,其实不然。他曾经有过许多荒唐的行径,甚至将干预他们一伙胡闹的警察和一头熊,背靠背捆缚在一起扔进河里。而当劈腿的亡命徒多洛霍夫挑衅他的底线,“决斗”的字眼便毫不犹豫地从他嘴里蹦出,哆哆嗦嗦的手枪差一点就结束了这条俄罗斯著名恶狗的生命,所谓“憨面释心杀人胆”,正其写照也。然而,他的每一次出手,都是天性善良的“自卫还击”,但如此“被动”的性格,却总是获得命运最好的安排……同时也让他备受内心的煎熬。影片第二部的结尾,在历经风霜的安德烈的理性、尊严面前,情窦初开的娜塔莎无法承载爱情熊熊烈火的烤问,差点失足于浪荡子阿纳托利的勾引。安德烈好不容易燃起的爱情再次绝望……

至此,又一场情感风暴即将席卷而来,我不得不暂停一下,让激动不安的心灵,稍稍平息……

缓过神来,在新造电影食堂再续盛宴——《战争与和平》。

讲真的,让你看一部长达八小时的电影,即使中场休息,也难保疲沓困倦。但眼前这部影片,它的“高能”足以令人意兴勃发且持久。视觉的宏大叙事,我们司空见惯的都是酒精兑水的假大空,但它却像七、八十度的高梁陈酿,只会使你在细斟慢品之后精神奋发。这种特殊的“好酒”只有当极品的原材料遇到极品的酿酒师才会出现。

影片第三、四部均有长镜头的战争场面,硝烟人马,嘶杀震天。同样是视觉震撼,它的急骤与舒缓,混乱与秩序,揪心与空茫所具有的节奏旋律,如同鱼遇惊涛,鸟会风云(看着惊艳,但笔力不逮,万难形容,亲自观看胜余千言万语)——总归源于内心的“神视”。不久前看《流浪地球》,视觉也算被震到,但心脏承受不了压迫,只好常常闭目装作在看。我都不好意思说出,怕被怀疑为票房造假而来。

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兼主演安德烈角色,才华横溢与仪表堂堂让人原谅他出演这一角色显得有点儿老相),善于运用比照镜头,对比强烈的画面有时同屏并置,有时接连出现。如王室宫殿里还在歌舞升平,西欧军队已跨过俄罗斯边界。一场反人类理性与本性的战争已在俄国国土爆发——莫斯科,焚城在即。刚刚经历情感灾难的安德烈公爵,死的心都有了。这场卫国战争正好成为他情感意志的唯一出口。他谢绝了总司令库图佐夫的善意安排,选择去执行前线带兵的危险任务。他带领后备军一直在原地待命,这漫长的待命空档恰好成为他思考战争、死亡、生命、生活的“独白时间”。电影巧妙地将小说中托翁思想侧漏而略嫌絮叨的话语作了最好的画面安放。在博罗季纳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安德烈在一枪未放的“后方”再次被炮弹炸成重伤。相对于乱轰轰的激烈战场,“出师未捷身先伤”的安德烈却可说是“静态”的:原地待命之后就直接躺到了担架上,然后便是病房,与同样负伤却被截肢的“情敌”不期而遇。随着镜头缓慢推移的内心活动,恰好形成波澜壮阔的战争表象下的静水流深,使观者亦能由表及里,与之产生共鸣。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安德烈巧遇娜塔莎并由她陪伴着走向终点,完全了他们之间不带遗恨无需宽恕的爱。“是的,死亡是一种觉醒”,当安德烈在白房间里安息的时候,他离去的灵魂却奋力推开房门,留给我们一个走进黑暗也是“明天”的背影。

俄罗斯卫国战争成就了库图佐夫的英名。俄国人将被侵略的屈辱化为复仇的力量,他们将斯摩棱斯克圣母像抬至战地,使卫国战争成为一场“圣战”。信仰使俄军首先从精神上获得胜利,“自神”的征服者拿破仑碰到了最强硬的对手。与诸葛亮的空城计不同,库图佐夫弃守莫斯科的目的是拖垮拿破仑的军队,让法国人吃马肉。庞大的俄罗斯帝国的生死存亡,一命系于库图佐夫的腰带。在那场他将宣布这个沉重决定的会议场景中,镜头里出现了一张扒在窗口偷看的小女孩微笑的脸,预示着“先为不可胜”的最后胜利。当隐于暗处的库图佐夫听到法军撤出莫斯科的消息时,他双手掩面,为上帝保佑俄罗斯而老泪纵横。我们也不禁为这位可爱的独眼老头高兴,为他“示弱”中的“坚忍”,大智若愚背后的不屈信念,以及不战而胜的超级“赌运”。终于结束了,战争!这人类最可诅咒的悲催戏剧……

影片后半部,皮埃尔作为一号男主正式登场。他让仆人为他准备一套农民衣衫和一把手枪,选择留在死城莫斯科,目的竟然是为了暗杀拿破仑——这位他曾经无限崇拜的“伟人”。与内心复杂矛盾的安德烈不同,皮埃尔经由内心升华做出的这个决定,体现了一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大无畏精神:“永别了!”他目送娜塔莎远去时说出的这句话,是准备牺牲前的真心诀别。但由于本性“慈悲”,皮埃尔最终还是放弃了暗杀计划,相反,却因抢救火海中的小孩,阻挡法军对逃难妇女的凌辱,而被当成“纵火犯”推至刑场。眼看同行的许多囚徒都被枪决了,“死神”却再一次与皮埃尔擦身而过。关键时刻,总是逢凶获赦;托翁之意,显然是想通过皮埃尔的幸运,让人勿忘“天赐”与“福音”。

“虫子想吃掉卷心菜,可丧命的总是虫子”。被虏士兵卡拉塔耶夫的朴素思想给皮埃尔补上一课:忍耐一阵子,受用一辈子。影片结尾,在大笑不已中走出死亡阴影的皮埃尔心无挂碍地走到他心爱的娜塔莎身边,感受到“复活”生命的无限美好。

最后,让我们不厌其烦地再一次倾听巨人托尔斯泰的心声: “那些产生巨大影响的的思想往往是极其朴素的。我的全部思想无非是,当那些不道德的人聚集在一起,可以形成一股力量的话,那么正直的人就应该这样做,道理就这么简单。”

2019/3/7

 6 ) 不要用简单的渣不渣来评判安德烈和皮埃尔,他们两人是一体两面

托尔斯泰的人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向前发展的,还是看原著吧,安德烈刚出场时显得冷酷不近人情,但他在痛苦和磨难中不断成长,他是托尔斯泰心中俄罗斯贵族青年的理想化身,百折不回地探索着民族命运的知识青年和进步贵族的缩影,有俄国民族英雄巴格拉季昂亲王和十二月党人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影子,也是托翁心中接近理想化的自己。
皮埃尔则是在经历中不断抛弃自己内心的那些软弱,渐渐地接近人民,亲近生活,从最初踌躇满志地试图改革却毫不意外地失败而到最后付诸于十二月党人起义的行动。
安德烈和皮埃尔是既是对比也是在心灵上的一体两面,何况他们彼此深爱对方,完全没必要拿一个去贬另一个,他们的心灵从根本上讲是相通的,所以安德烈会不自觉地亲近来自下里巴人的炮兵图申,会觉得自己团队里的军官士兵们比上层贵族们更可爱,所以皮埃尔会那么深刻地觉得宽容善良的农民普拉东是一个真正的圣徒。
他们以不同方式去探索民族命运去接近下层人民,他们都是思想者和探索着,只不过安德烈最终永远地飞向那片天空,皮埃尔落了地,开始踏实地生活。

 短评

娜塔莎打猎后在吉它音乐中跳舞的那一段,美丽不可方物。

5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有点害怕读书所以把电影看了。娜塔莎的侧脸皎洁得让人叹息。舞蹈,配乐,聚会,歌剧,雪夜,非常美,看的我这重等俄罗斯情结者浑身直起鸡皮疙瘩。刻画不能说到位,安德烈的转变和娜塔莎的私奔姑且可以称为细腻,但罗斯托夫基本隐形,皮埃内心戏则太少太少,终究得把托本人的基督思想撇开来拍片子吧,

7分钟前
  • 有必要
  • 力荐

《战争与和平》是我最爱的一部小说,故对本片的评价难免更受其外的因素影响. 尽管它探索了几乎不可尽数的诸多技法――(声音)叠化、分屏、动作匹配剪辑、极快速的跳切,漂亮的轨道镜头,几处近乎费里尼式的调度――影片依然有佳句而不成佳章;关键原因在于它采用了一种少见的笨拙形式:某种"连环画电影"――通篇依赖原文旁白推进叙事,配以宏伟丰富的画面或是角色们若有所思的表情(第三部结尾的照片集朗诵尤其如此),这展示-解说的模式在大远景大规模的人群调动下像极了一套社会主义特色的文艺汇演,而消解了影像本身的力量,唯有第四部莫斯科大火一场凭借推向无度的混乱跳出了这一窠臼. 不过应当承认的是,在如此巨著的文本厚度之下,本该作为"前文本"的电影确实难负,而注定只得沦为民族主义者自恋的文化宣传品.

10分钟前
  • JeanChristophe
  • 推荐

1. 每一帧构图和色彩固然已臻化境,其充满力量的镜头语言更为可敬。1a) 在人物心理刻画方面,电影能够只用一个或一组或充满细节(旋转的、冒着火星的手榴弹)或干净空灵(战场上空的白云)的画面,就说清原著中持续数页的哲思。1b) 在环境描述方面,上一秒还是大气磅礴的千军万马航拍场面,下一秒便切换到平视角度的铁蹄烈火下的折戟与残躯,再下一秒又展现微风吹拂下萧萧碧草的每一个细节,这一切的叠加是非常高级的表现手法;2. 配乐精彩。2a) 莫斯科交响乐团的演绎,戏剧性无与伦比。尤其是在对白穷尽时,忽而惊心动魄,忽而柔情百转的音乐,胜过千言万语;2b) 电影中有数次彻底沉默:没有台词、画面凝固、配乐消失。这种偶一为之的留白选择往往出现在最富戏剧性的场景下一刻,仿佛在消化巨响后回声。3. 卡司不能更精准,除了不够漂亮的海伦。

14分钟前
  • La Bayadère
  • 力荐

1969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与细腻动人的心理描写水乳交融,堪称完美的名著改编电影。演员形象气质演技俱佳,配乐布景舞蹈服饰都是神还原。影片运用大量独白和画外音表达哲思,摄影和剪辑虚实结合,表现力非凡(色调变换,镜头模糊,画面分割,抽象与表意空镜头)。那云那树那人。(9.0/10)

1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战争与和平最佳版本!据说为了拍这部电影举国体制拍摄,甚至搭建了一个假的莫斯科!BBC无论什么都能拍成爱情片也是醉了,这部才是真正大气符合俄罗斯文化的最佳改编!《战争与和平》无疑是部博大史诗。恐怕只有本民族才能更精准的理解。

16分钟前
  • Leon Winters W
  • 力荐

在影院坚持415min还是值得的,生与死,灵与肉,微茫与恢弘,忠贞与背叛,战争与和平……这样的电影以后再也不会有了,话说电影原来也可以这样拍。饱含人文哲思,诗意的镜头传递着悲壮苍凉的情绪,特别是片中异常逼真的全景式战争场面(不惜血本实景拍摄,即使现在看都无比震撼),作为高潮段落的博罗季诺一战惨烈异常——以拿破仑为代表的法兰西侵略者,库图佐夫将军为代表的沙俄卫国战士们,正邪之间殊死搏斗,被铁蹄蹂躏践踏火光冲天的莫斯科旧城,其间穿插了几位主人公的成长蜕变爱恨纠缠,看得出托尔斯泰对战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一面肯定战争的暴虐残酷,却找不到挽救苍生的更好替代物,只能借助于宗教和人心向善。第一次在影院欣赏片长超过7小时的电影(现场还有意想不到的放映事故与观众版“战争与和平”),值得纪念一下。#资料馆留影#

20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真正意义上的史诗,古典主义之美感仅次于大卫里恩....

24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9.3 本以为只要将原著四平八稳的还原便是经典,没想到竟还是技术控,摄影运镜无一不佳,大量意识流镜头尽彰俄国诗意,无时不沉醉于磅礴的流动之中。1.场面盛大、摄影华丽,诗意空镜与意识流还原托翁心理描写,确实可谓迷人画卷,只是人物刻画与剧情推进显得浮光掠影。2.由感情纠葛主导,舞会场面不比战争小,抒情华美的画面仿佛在流动,堪称视觉盛宴。皮埃尔对娜塔莉隐秘的爱最让人感动。3.镜头一移,便是满目硝烟漫天、万马狂奔、炮火齐鸣、死尸遍野,战争场面豪华恢弘至极,怀疑至今首见。心如死灰安德烈遭遇炮弹之时迷恋可贵生命,见情敌截肢将仇恨释怀,一切都像云一样散去了。4.莫斯科焚城又可媲美舞会与战场,更多意识流镜头涌现。拿破仑的煽动演讲正对法军狼狈撤退长镜头,战争的虚伪无用直奔眼前。最终获胜的、应当要颂扬的,还是生命啊。

29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力荐

大体上可以看做是 「诗电影」的扩大化,重点还是聚集在几个主人公个人理想与现实、爱情与心灵挣扎的过程中,情感戏诠释如同琼瑶剧,而战争场面虽然有国家无制作成本限制,但是在调度和呈现上却混乱过多,唯有在第三部展现战争全景的平移镜头非常牛。

34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还是前苏联版的最经典,7个多小时,既有恢弘壮阔的大场面,又有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刻画,那些华丽的布景和长镜头充分展现了导演非凡的调度能力……

39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力荐

俄羅斯的名作還是要俄羅斯拍才正牌。確實像史詩。建築舞會城堡音樂服飾言談都是典型的俄味。戰爭中的愛情親情友情。比美版晚十年倆男主角從外形上顯然不如前者但一個是自導自演女主角就是照著赫本的模樣。老配音翻譯這麽部長篇400分鐘厲害。

41分钟前
  • vivien
  • 推荐

我对名著文学之类毫无兴趣,画面和女主超五星。还有,就是俄罗斯,这才是俄罗斯,我拜托美国人法国人之类不要再糟蹋毛子的名著了成不成

46分钟前
  • ====
  • 力荐

七个小时啊……安德烈的大树和天空。

47分钟前
  • xun
  • 力荐

慕名已久,终于观影。1.未看过原著,想借由电影来了解这个故事。哪知前两部分看完,对某些人物关系、情节发展一头雾水,于是便去查看故事简介,回顾下剧情,再继续观看后两部分;2.看到那些人山人海的画面,叹为观止的同时,感觉也看到了昂贵制作经费的去向。在缺乏特效的年代,动用如此之多的人员演绎那些场景,实在是难得的厉害。不过庞杂的战争场面,缺乏线索人物的引导,让「对相关历史所知甚少、不太了解来龙去脉」的我只是观战而没有代入感。3.时光网:影片拍摄耗资高达5亿6000万美元,堪称影史上最昂贵的影片。影片拍摄得到了苏联军方的大力协助,甚至军方试图让片中兵力尽量与实际战役的参战人数基本相同。在世界影史上,本片成为动用临时演员最多的影片之一,超过本片的只有1982年的《甘地传》,参加该片拍摄的临时演员多达30万人。……-12105

51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画面好到丧心病狂(战场上方那个盘旋的硝烟太牛叉),节奏非常赞,有一种独特的属于俄熊的压抑感,原作的思考也很好地用抽象镜头表达出来,苏联好片真是狂砸钱不计回报拍极品好电影的典范,娜塔莎比赫本还美(不懂了,同样社会主义国家为吗美型指数逼格差这么多,人家拍得出战争与和平我们只有地道战

54分钟前
  • yamamaya
  • 力荐

俄语系老学姐补课ing。今日俄罗斯影展看一天。如同健身一定要办卡,史诗一定要去电影院:不花钱你就胡乱暂停快进和聊天,对得起皮导吗?!自带护目镜本片我打五星。感情线方面,皮埃尔vs安德烈,我坚定站胖子。不过胖子开挂得有点过分了:继承遗产,迎娶白富美(不是),现场学决斗规则速成立马打败男小三陶洛霍夫;嫌自己不再是自由人呢老婆就很配合地便当了;战场不死,被俘免刀,最终熬死老友迎娶女主……虽然一通吐槽,但我是喜欢皮胖的。女方最喜欢的是玛丽亚,但谁能告诉我她的感情线去哪里了?好了,细节放一边。跟傻白甜恋爱脑娜塔莎相比,玛丽亚知性又优雅。当然,娜塔莎也好,安德烈也好,别人说他们演技浮夸独白尴尬我是不承认的,因为那很俄,老学姐表示就是这个味儿正。好了,最后赞一下炮兵、炮灰、土豆达人,他们演技全场最佳。

55分钟前
  • 林井林
  • 力荐

1966年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是世界电影史上耗资最贵的电影,它的制作成本是5.6亿美元,这部电影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列夫托尔斯泰笔下恢弘的战争场面与动人的情感纠葛都在这部近七个小时的电影中细腻地展示出来。不论是电影的长度还是剧本的深度,这部《战争与和平》的确是影史珍珠。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的艺术手法不仅体现在对文学性的把控上,他的运镜,转场,调度,配乐都值得反复研习。

57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力荐

毕勃列日涅夫一朝之资源(耗资数亿美元,参与人数逾50万)拍这四部曲电影,真是冷战最酣时才有的“不世出”作品。更可贵是这部片的高艺术追求(尤开创性的舞会摄影与战地调度)及低意识形态干扰,堪称名著改编及大片高作两范畴的典范。

1小时前
  • mecca
  • 力荐

国家制片厂时代最壮观的作品,无论场面还是群演都非常豪气,有种不管不顾不差钱的豪横。在大场面之余,摄影和调度竟然也有非常多小的心思,包括很多视点的变化。邦达尔丘克自己演,还是怪怪的。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