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罪恶

记录片2008

主演:JonStrickland VladimirBukovsky

导演:EdvinsSnore

播放地址

 剧照

苏联的罪恶 剧照 NO.1苏联的罪恶 剧照 NO.2苏联的罪恶 剧照 NO.3苏联的罪恶 剧照 NO.4苏联的罪恶 剧照 NO.5苏联的罪恶 剧照 NO.6苏联的罪恶 剧照 NO.13苏联的罪恶 剧照 NO.14苏联的罪恶 剧照 NO.15苏联的罪恶 剧照 NO.16苏联的罪恶 剧照 NO.17苏联的罪恶 剧照 NO.18苏联的罪恶 剧照 NO.19苏联的罪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00:58

详细剧情

影片揭示的主要事件包括发生在1932-33年的乌克兰大饥荒,1940年的卡廷事件,苏联与纳粹在卫国战争前夕短暂的合作,苏联大规模驱逐异己,以及发生在古拉格(劳改营)的药物试验。影片利用已解密的档案展示了苏共及纳粹曾犯下的鲜为人知的罪恶。比如1990年在苏联西伯利亚一所劳改营拍的录像,克格勃曾在那里对被劳改的人做药物试验;纳粹的录像显示苏共曾帮助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帮助纳粹实施闪电战。最引人注意的是影片指出纳粹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分支,因为希特勒的思想来源于马克思,其种族大屠杀想法直接继承于马、恩两人。

 长篇影评

 1 ) 难得看中文配音竟然看的很开心

1982年上映,确实是很老的一部片子。

前20分钟出现的死者还能看出鼻翼在动~(细节)

翻译很经典,尤其是中译字幕也很幽默,特别点名波洛生动的演技配上经典台词很搞笑。

旅馆老板娘和女明星之间的对手戏也很抢眼。

破案关键是时间上的不合理,以及凶手语言上露出的破绽。

因为提前看了剧情简介,知道最后宝石的结局,所以知道了凶手,再看的时候已然失去了推理的乐趣!

 2 ) 《阳光下的罪恶》,有一个披着羊皮的狠女

总体来说,剧情有些失望。 该片依然秉持阿加莎开创的“乡间别墅派“风格,凶案发生在一个特定封闭的环境中,凶手就锁定上述几个特定关系人: 美艳的阿伦娜·马歇尔和丈夫、继女一同来岛上度假却离奇被杀,同住在旅馆“快乐罗杰”中的每一位旅客都有杀害阿伦娜的动机,但每个人又都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 1、 旅馆老板娘卡索尔太太,爱慕着马歇尔,因为阿伦娜的存在,她和马歇尔变得不可能; 2、 被忽略的丈夫马歇尔,从卡索尔那得知,自己被绿了; 3、 不被正式对待的养女琳达,阿伦娜数次嘲笑她笨和丑。 4、 血气方刚的英俊小伙帕特里克·雷德芬,和阿伦娜有着火热的爱恋, 5、 以及帕特里克·雷德芬体弱多病的太太克莉丝汀·雷德芬,一次次目睹丈夫和阿伦娜勾搭; 6、 剧场老板奥德尔·加德纳和他的妻子,带着新剧本来找阿伦娜,希望她复出,继续为自己的剧场捞金,被拒; 7、 雷克斯·布鲁斯特,一名传记作家,自己很有希望大卖的作品——阿伦娜传记,阿伦娜拒绝将它出版。 照常来说,嫌疑人的刻画是电影的重点和亮点。波洛擅长的就是“灰色细胞”:对人物性格嗅觉敏锐,在闲谈中让那些上流社会的嫌犯自露马脚。但本片中,人物的刻画大部分扁平,如“美艳逼人”设定的阿伦娜,美则美矣,妆也很浓郁,但是不逼人,并不艳照四方,有些老态和疲态。 (同样的有国内仙侠剧《花千骨》女主的妖神照,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其他角色的调性都有些灰蒙蒙的,张力不够,好像一个包装精美的礼物,用心拆开后,里面却是一本你已经阅读过的书…… 阿伦娜被杀害的当天,电影铺陈了每一个人的行踪,暗暗指明,每个人选择的道路都可能被恶意牵引向罪恶——杀死阿伦娜。 失望的地方又来了,行踪诡异的加德纳,疑虑重重,甚至连他的妻子都对他的古怪有些怀疑,电影最后只交代他在花园看书…… 山坡上横死的野兔,腹部爬满了蛆。卡索尔太太惊诧之余慌忙改道。由此推断,卡索尔太太并不像她表现出的经常会去灯塔看看,因为兔子应该死了有一段时间了,如果先前路过,她应该会让旅馆员工清扫山坡,或者自己不再走这条道。 卡索尔太太愿意为马歇尔做假证,情意深重,电影也点到为止。当戏剧冲突变得含蓄,观众自然看得不爽快。 杀死阿伦娜如果不是临时起意,帕特里克·雷德芬肯定不能只身前往海滩找寻阿伦娜,外人加德纳太太适时的出现,为雷德芬做了不在场证明。如此倒推,剧情也合情合理。 但是,客观看待作案手法和过程,真的突然又刻意。雷德芬夫妇分别做了:雷德芬太太改琳达手表时间,约琳达画画;在山洞口敲晕阿伦娜,伪装成阿伦娜躺在海滩上。雷德芬和目击证人(加德纳太太)一同前往海滩,雷德芬确认“阿伦娜”死了,让加德纳太太回去叫人,他前往山洞掐死阿伦娜,将阿伦娜放回海滩。雷德芬太太跑回旅店。 的确是一场完美的谋杀,但是不够真实。 看过一句话: 有些电影轰轰烈烈,提醒你是电影; 有点电影平平淡淡,告诉你那是生活。 好的电影,会让人忘记它的不真实性而被带入其中。《阳光下的罪恶》让我几次出戏。蓄谋的杀人案,除非是凶手对“作案”本身有执念,否则只会选择最高效、动静最小的手法,会如此大费周章的杀人吗?只能解释说,因为波洛的出现,雷德芬夫妇要挑战他? 当然,影片也有惊喜,德雷芬太太形象的塑造(简·伯金饰),一个披着羊皮的狠女。 简·伯金在《尼罗河的惨案》里饰演低声下气、出场很少的女仆。搜她的资料,有人点评她身上的戏剧风格:面容姣好,长相文艺,作风豪放,大胆肆意。在《尼罗河的惨案》里她戏份不多,并没有完全感受到。在本片《阳光下的罪恶》中,的确让我惊艳。 初见是怨妇,对即将开始的旅行喋喋不休。抱怨归抱怨,还是爱恋和依靠丈夫的,听从雷德芬的指派去买单。

上岛后,加深让人同情和可怜的印象:体弱多病,运动细胞不发达。丈夫却喜欢阳光、海滩和游泳,和阳光美艳的阿伦娜勾搭,自己被冷落。

爆发情绪,夜里和雷德芬大吵。 也有她清新文艺的一面,穿着小碎花裙邀请琳达一起去悬崖边作画,整个人变得鲜活。一个弱势的妻子,同时很善良,喜欢和孩子玩在一起,谁不怜爱呢。

画完画,跑回旅馆换衣服去打网球,一身白色的连衣短裙,青春利落。这时感觉她的气质又加了些明快(也可能是杀人成功变轻松了?)

被波洛揭穿她杀人伪装的事,先是震惊,但想到波洛没有证据,变得狡黠,隐隐带着胜利的蔑视感。这个眼神绝了!

肢体动作,往常的她绝不会把胳膊搭在丈夫肩上

波洛拿不出证据,以胜利者的姿态准备离开旅店,此时已经不需要隐藏,来了个大换装,得体高贵的白色套装,站在台阶上扫视众人:高贵,骄傲,一丝丝得意。

阿加莎的作品都会提出她作为女性的价值观,本片也不例外。经由波洛劝导雷德芬太太: 一个女人最后的胜利要靠善良,有头脑。

阿伦娜没有胜利,自信自己的美貌和财富可以让男人折腰,最终钻石(财富)被雷德芬窃取还丢了性命; 心思缜密,聪明镇定的雷德芬没有胜利,她丢掉了善良。 最后,影片风光要大赞。阳光海岸,碧蓝的天空和海水,悬崖绝壁,海鸥盘旋,艳丽的花朵向阳而生。

"已有之事将来必有,易行之事将来必行,太阳底下无新事",只要有欲望,太阳底下罪恶总会重演。

 3 ) 阳光下也有罪恶,我们能做的不过是活在阳光之中

看完了阳光下的罪恶这部影片,这无疑是一部优秀的悬疑作品,大侦探波罗的睿智渐渐地解开了整部剧的谜团,将罪恶一层层的剥开暴露在阳光之下。在该影片中,首先是一个死亡的案件,然后并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主要是为了和最后形成呼应,然而无疑这个伏笔是很好的。主要的案件剧情在于,大侦探波罗来到了一个小岛,岛上一位声名狼藉的女性被无端杀害,然而岛上可能作案的所有人都有不在场证明。在这样的情况下,波罗对每一个人进行了调查,并且根据分析证明出谁在说谎,最终推测出整个犯罪过程以及凶手是谁。整个推理过程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犯罪凶手通过把手表的时间调快了,而且通过另一个人伪装成死者,导致了对于死者的被害时间的推测错误,给自己制造出完美的不在场证明。而波罗能够通过被扔的瓶子、中午的礼炮,成功的推理出说谎人,进一步推出案件的凶手,并且将其与前一个案件相衔接找到证据,将罪恶揭露出来。 2001版的电影和1982电影相比较,两者各有特色,2001年的影片由于背景乐以及破案的步骤等因素,这部影片充满神秘的侦查气氛;而1982年的电影相比较而言则更加的接近生活,给人一种幽默感。相比较推理的过程,1982年的影片更加的充满逻辑,吸引人,如果能够像2001年的影片一样将重要的证据——装棕油的瓶子找到会使得分析更加的缜密,否则只是通过有瓶子被扔就推测出瓶子里装的是什么、以及女凶手假装尸体的事情,未免有些牵强。而2001年的影片中,演员更加的漂亮,剧情中波罗的助手的加入加快了推理的过程,使得推理的逻辑更加的缜密,推理的过程更容易被人了解。个人而言,更加的喜欢前一个版本,演员演得都很到位,推理的过程十分细致、层层紧扣、引人入胜。 除此之外,电影中的凶手是一对夫妇,他们为了钱财而杀死了大明星Arlena,反映出了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为了追求名利而放弃了内心的正义的客观现实,而大侦探波罗的推理正是因为掌握了人性中的黑暗点:贪婪。正如这部电影中波罗所说:天是蓝的,太阳是温暖的,但是不要忘记阳光下也有罪恶。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将罪恶暴露出来,生活在阳光之中。

 4 ) 如何设计完美的不在场证明

一、前情提要 波洛去封闭式的小岛,有两个缘由: ①爱丽斯•鲁波夫人暴尸荒野。案子拖了四个月毫无进展。 ②保险公司鉴定霍勒斯爵士送来的钻石是假的。据他所说,钻石可能被女演员掉包。 二、小岛谋杀案现场人物: 阿琳娜——死者,女演员,风流成性,尖酸刻薄 肯尼斯——阿琳娜的丈夫,忍气吞声 琳达——阿琳娜继女,与阿琳娜不合 戴芬妮——旅馆老板,阿琳娜的老相识,与肯尼斯关系匪浅 雷克斯——作家,写了一部关于阿琳娜的传纪,但阿琳娜不同意出版 奥德尔——制片人,最近为一出戏想邀请阿琳娜主演 麦拉——制片人,奥德尔的妻子 帕特里克——英俊风流,阿琳娜的情人 克里斯蒂娜——帕特里克的妻子,体弱多病 三、案发前 1、登船之前,波洛遇到帕特里克夫妇,发现帕特里克与一名戴红宝石手链的女人有染。(在酒会上,这条手链戴在阿琳娜手上。) 2、波洛与阿琳娜乘船去小岛时,听到炮声。据肯尼斯介绍, 3年前,前妻病逝后他来此住过,岛上每天12点会发礼炮,纪念战争胜利。 3、鸡尾酒会上,作家、制片人纷纷巴结阿琳娜,均把肯尼斯当作空气,就连阿琳娜本人也不尊重丈夫。但私底下,制片人称阿琳娜为狐狸精,而且他们之前打过官司,损失了一大笔钱。 4、肯尼斯、琳达、戴芬妮、制片人、波洛均目睹了帕特里克与阿琳娜划船消失在小岛后面。 5、波洛巧遇克里斯蒂娜躲在花园里哭泣,她知道丈夫不忠。 6、戴芬妮告诉肯尼斯真相:阿琳娜对琳达很残忍,且是她约帕特里克来岛上。劝他离婚。 7、制片人与阿琳娜谈崩了,心生怨恨;帕特里克与克里斯蒂娜爆发争吵,妻子指责丈夫一直陪着阿琳娜,害她被人笑话。 8、波洛目睹阿琳娜独自出海,消失在小岛背后。 9、琳达、克里斯蒂娜相约去海边画画;戴芬妮一个人在岛上闲逛;奥德尔跟踪琳达等;克里斯蒂娜在12点回,戴芬妮12:30回。 10、麦拉要帕特里克带她去游玩,当他们找到阿琳娜时,帕特里克只握了她的手,便声称阿琳娜是被掐死的。其后,麦拉回去报信。 四、分析 有杀人动机的不少:肯尼斯、琳达、戴芬妮、雷克斯、制片人、帕特里克、克里斯蒂娜、霍勒斯。几乎旅馆内的所有客人均有嫌疑。 阿琳娜约在11:30-12遇害。 帕特里克、麦拉大约在12点发现尸体,途中发现霍勒斯的船。 琳达与克里斯蒂娜相约去海边画画,大约11:55时克里斯蒂娜离开。巧合的是,雷克斯、戴芬妮不约而同邀请琳达。 雷克斯也无不在场证明。 肯尼斯、戴芬妮无不在场证明。虽然戴芬妮自称大约11点左右经过肯尼斯的房间,通过镜子看到肯尼斯在打字。经波洛分析,戴芬妮是撒谎。戴芬妮目睹了霍勒斯与阿琳娜的争吵,所以戴芬妮不是凶手。 帕特里克目前嫌疑最大,因为刚发现“阿琳娜”死亡时,只有他一个人,而且未查看便说是被掐死,其后他又单独与“尸体”待在一起。(或许刚发现阿琳娜时她并未死) 小岛谋杀案的情节是一件一件串联起来了,但克里斯蒂娜帮助丈夫隐瞒的计谋真是没想到:调动了琳达的钟表,将时间提前了20分钟,后又趁机调回,替自己设计了一个不在场证明。 凶手在离开旅馆面前留下的笔迹泄露了机密,真是百密一疏。最后两个案子串联起来,这就属于作者的特权了。 钻石藏在烟斗里,也是难以预测。 阿加莎的侦探故事真有意思:凶手都是那么彬彬有礼,坐在那里等波洛分析、推理,真是绅士一样的凶手。这大概就是传统推理的特点。

 5 ) 阳光下的破绽

      看根据阿婆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这是第三部。前两部是《东方》和《尼罗河》,两部都是先看小说再看电影的,所以能够发现小说与电影不同的地方。这次只看了电影,所以在这里说话心里是没底的,不知道如题目所说的破绽是电影的问题还是小说的问题。我也只能就电影来谈,如果说错了话,还请阿婆的粉丝轻拍。
   我之前说过,阿婆似乎喜欢把谋杀现场安排在一个相对与世隔绝的地方,火车上,船上,这次是小岛上。这些相对封闭的空间给了阿婆铺排的余地,就那么几个人,就那么些地方,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随意安排。看侦探片,我喜欢猜真凶,也喜欢给作者挑刺,前两部没能幸免于难,这次也手痒难耐。
   在电影中那对要找女明星演电影的夫妇到底干了什么?似乎和女明星颇有渊源,还对女明星极为不屑,只是为她的名气才来找她的。向女明星推荐剧本被拒后,他们似乎要想什么办法,这些办法听上去很严重,因为妻子提到了她妹妹的死(妹妹为什么死却不得而知),可是她丈夫在电影中除了看上去极为阴险地跟踪琳达和克里斯汀以外,好像什么也没做,莫名其妙。
   琳达为什么撒谎说没见到过那个那作家?难道只是为了玩?不明所以。
   有一件事是十分确定的,即男犯不可能独自一人乘船去杀女演员,因为女演员显然是在等男犯前来约会的,男犯前去杀她也太明目张胆了,这无疑会是他成为头号嫌疑犯。因此,男犯需要带去一个人来证明他是清白的,可是要有人愿意和他一块出海这太靠偶然因素了。如果没有人愿意和他一起出海,他就没有不在场证据,女犯也不必装死人了,谋杀计划即使实施了也会使男犯成为最大嫌疑。即使有人和他一起出海,还是有问题。如果和他一起前来的人就是不会开船怎么办?或者和他一起来的人坚持要自己留下来而让男犯去找人怎么办?这样的话,和他一起来的人反而会成为自己行动的障碍,这种情况下要实施谋杀计划,只有确保躺在沙滩上的人确实是女明星,也就是说要保证克里斯汀在之前就将女明星杀死并且安全脱身,可是让一个女人去杀另一个女人,这是很不靠谱的,比如女明星原本可以躲在山洞里不出声,这样谋杀计划就又落空了。假如和男犯一起来的人是个会开船而且愿意自己去找人的人,要实施谋杀计划也要保证,要么躺在沙滩上的人确实是女明星的尸体要么是克里斯汀,也就是说确保男犯来之前女明星已经不省人事(死或者被打晕),这又要靠克里斯汀的武力了,不然,计划又会落空。此外,在没有即时通讯手段的当时,女犯怎么知道男犯能不能带来一个人,女犯怎么知道男犯汽船到来的时间,如果男犯带人来到沙滩刚好发现女犯在砸女明星的头怎么办,如果男犯带人来却发现沙滩空无一人(女犯正在洞里涂东西)怎么办?还有,女犯既然可以将女明星打晕,难道还缺那点劲儿把女明星打死吗?直接打死算了,还不用费事儿装死人了啊。如此看来,把这次谋杀说成是"天衣无缝"实在让人难以接受,我看这简直就是一小概率事件。
  另外,男犯的杀人动机也是值得怀疑的,为了一个只值十万美元的珠宝而去杀一个大明星,本身就是一件冒险的事情,而且,男犯在来岛之前就已经继承了其前妻的一大笔财产,这样就更不值得为了一个珠宝而冒杀身之险了,正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一个大富翁为了一个只值十万美元的珠宝而千里迢迢地去连续作案,这也太不知自爱了。被发现自己把珠宝掉了包,还给人家不就得了,自己还能安稳地做个富翁。要么是男犯利令智昏犯傻,要么是作者犯傻。
  以上是我大概想出来的“阳光下的破绽”(或者不算破绽。还要请看过原著的人前来指正。)。挑刺真是过瘾。可是谁都知道,破坏容易,建设难。刺谁都会挑,写出这么nb剧本的却只有阿婆一人。这是阳光下的真理。

 6 ) 影片中几个存疑点

1.关于杀人计划,女凶手只是敲晕了被害者,无法确定被害者晕多久。万一人家突然醒了跑出来指认你呢?你俩凶手加一个证人老太太在沙滩上尴不尴尬? 2.关键不在场证人,和男凶手一起来到梯子湾的老太太只是一时兴起来的,如果她不在,凶手的不在场证明岂不是一开始就是没有?又何必杀了人之后专门跑回去再回来? 3.菠萝怎么知道钻石在烟斗里,还当场拿出来并作为决定性证据?犯人干嘛要抽装着钻石的烟斗,仅仅是嘚瑟吗?

 短评

还是喜欢老版的波洛,高智商又不乏小幽默。阿婆的小说真是宝藏啊,哪怕改编得虎头蛇尾也能唬住观众,“每个人都可能是罪犯”这个设定越想越迷人...

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没有同系列的前两部精彩。在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已嫁人退隐的女明星被掐死,波罗推理找到了真凶的破绽,夫妻二人不在场证明不成立,为了珠宝钻石而杀人谋财,伪装成了情人和受气妻子。

9分钟前
  • mmhh
  • 推荐

果然经典,可是,嫌疑人怎能如此精心策划又不被除了侦探之外的任何人看出马脚?

10分钟前
  • mon babe
  • 推荐

尼罗河上,女人最大的愿望是被人爱。阳光之下,女人不能同时让太多人爱……这就决定了本回合“群恨模式”,戴安娜·里格所饰演的角色要比前者更像一个坏女人,更值得被众人去恨!相对应的,施恨者的道德感被提升,阴暗面被削减。所以这一定是拍在相对严肃刻板的八零年代。另外,波罗曾被人错叫成鹦鹉(parrot)和麦片粥(porridge)。有没有被叫过海盗(pirate)?

15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服装和音乐都非常喜欢,居然是 You are the top,有点惊喜。剧情的话还行,猜到了一些。不过个人觉得印象深刻的一个镜头,是胖胖的波洛穿着一身黑泳衣,还有类似罗马鞋风格的泳鞋?站在水里用手划拉空气然后就上岸假装游完了,哈哈哈哈太可爱了

16分钟前
  • 瓜安
  • 推荐

老套又刻意,用来怀旧还可以,看多了真吃不消。

17分钟前
  • 小熊QQ
  • 还行

地中海,湛蓝;松林边,苍郁;浅海湾,迷人;游泳,行凶,偷情,度假,好去处。

19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推理启蒙作,总的来说很精彩,不过再看对于片中的一处改编存在质疑:如果女凶手打晕受害者,就没有必要自己再扮成受害者躺在沙滩上。相比之下还是原著在这里处理得好一些。

23分钟前
  • Columbo
  • 力荐

改编得全是BUG,波洛的扮演者也是我最无感的一版,但仍是值得一看的精彩片子

28分钟前
  • Tracy
  • 推荐

上译国配,阿婆经典,真相只有一个。最耐人寻味的地方不是凶手是谁,而是拿出照妖镜,观察到世间被蒙蔽的真相,人心的伪装,过程好比拨洋葱,一层层撕开,结果辣眼。

32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这个虽然没尼罗河、东快那么好,但原著在阿婆作品里也不算出色,所以电影还算好的。男主角身材很好。

35分钟前
  • yuanhan
  • 推荐

度假喜剧,里面的人不论拍马屁还是当婊子或是明着暗着损人都词汇花样百出笑死我了。梅森自述自己哪怕没有澡洗还是换上体面过人的Fred Perry网球服出来了和波洛嘲笑日光浴人群好像烤架上的肉条均戳爆笑点。Birkin大半时间都是糟糠妻面貌总算最后出了一口恶气证明了自己时尚标杆的实力,为她高兴。这就是马略卡岛吗?

40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东方快车的全凶手,尼罗河的全动机,这一部的全不在场,大爱Agatha Christie和Hercule Poirot,还有麦格教授。

43分钟前
  • 桃雨
  • 力荐

相较于[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上的惨案],本片的基调更为轻松,同时也显得波洛查案的过程有些单薄。我还是最喜欢Peter Ustinov的波洛,没那么咄咄逼人,反倒自恋的有些可爱。死者演员看着很眼熟,一查发现是演过007老婆Tracy的Diana Rigg~

45分钟前
  • touya
  • 推荐

特定时代的产物,拍摄的过于娱乐化,相较于《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悬疑气氛大减,叙事方式也并不出彩。P.S.如果我是凶手,看到波洛与我同行,无论我的计划有多完美、演技有多出色,我都会放弃的。

46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2.5 结尾真是泄气至极,没有证据强行靠另一案圆证据回来,简直连柯南都不敢这么胡来。如《尼罗河》节奏,前段铺陈太繁冗,导致后段反转万分乏力。一堆大牌用不用没差。

49分钟前
  • 徐若风
  • 较差

“白煮蛋,你看他自己就像蛋,还说淡话。”台词和翻译很契合原著,此版波罗也着重于温文尔雅的喜剧因素,相比绅士气派的大卫版,增加了些细节铺垫,但没提女主曾是体育老师,就少了些说服力;总体英伦味很足(很喜欢开头淡淡水彩),女演员们尤具风情,上译配音舒服。

5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阳光下也有罪恶。人人都不在场,但却有人死亡,那必然是有人说了谎……谜题已出,要做的就是破解谁说谎了以及说谎的动机,以及证据。最后再想直接拆穿烟斗不是也够直接,何必那么啰嗦翻旧账和签名,后来想想双重保险才更能做实凶手,毕竟只有钻石凶手还是有借口逃脱杀人之名……阿婆威武。PS:求可别被那位技术菜但演波洛上瘾的导演再翻拍了。已经砸了《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上的惨案》两部经典了......

51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卧槽我当时就在猜是不是夫妇他俩其中一个。一个特意找了linda去画画,一个单独留在岛上守着尸体,结果还真是他俩。突然佩服我自己哈哈哈,果然看多了推理片就是不一样。

52分钟前
  • 尢尢
  • 推荐

分全部给上译~翻译太有意思了。

54分钟前
  • 沉山泥🐇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