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情片香港2009

主演:任达华  张静初  罗慧娟  覃恩美  

导演:许鞍华

播放地址

 剧照

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1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2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3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4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5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6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13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14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15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16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17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18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19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01:43

详细剧情

  香港天水围发生了一件令人惨不忍睹的血案。丈夫残忍地杀害了妻子和双胞胎女儿后自杀。案发后,天水围的女人们纷纷在电视里看到,死者竟然曾是跟自己一同生活的晓玲(张静初 饰),她是四川人在酒楼做服务生,她的丈夫是中年离异靠综援救济的无业游民李森(任达华 饰)。李森平日里总担心妻子红杏出墙,因此总虐待她,两人情感早已破裂。想当年,李森是嫖妓时认识了晓玲,两人因性生爱,并且她还怀了他的小孩。为此,他跟前妻离婚,陪来到了她的老家——四川,帮岳父家装修了房子,并正式办了婚事。但是,心术不正的李森在此期间强奸了晓玲的妹妹。后来,晓玲产下一对双胞胎,两人搬到了天水围,但迫于经济压力,两人矛盾重生,当晓玲准备独立时,李森却开始用变态的手法折磨她……  本片是许鞍华导演继《天水围的日与夜》后,拍摄的第二部反映“天水围”的影片。

 长篇影评

 1 ) 在哪都是漂泊,生活永远在别处'

<夜深,不能眠>
夜深,打算入眠,于是把电脑整在床前,想像往常一样看一部应该很乏味的电影来催眠,鉴于之前那部观看天水围的日与夜经验,我选择了这部,没想到却陪着它看了凌晨三点,却还依然因为之前的种种画面让我亢奋不能眠。

<雨>
上海,窗外下着雨,雨点打在窗台上的声音,躺在床上的我却听的很清晰;得益于到来的冷空气,最近气温骤降。然而这样的温度和天气确很适合看这部电影,虽然电影里的季节是夏季。也许再加上孤单的一人在午夜躺在床上抱着无望的心态看这电影,就完美了。时、地、人丿电影完全契合在一起,看起电影来,比在其他的时段、其他的地点、抱着其他心态看更有意境,更能感受到电影本身的凉意,虽然这种凉意在冬日里显得不很适宜。也许再入戏点,你也许能感受到阿玲死吿魂魄在你身旁那冰冷的气息。因为就像电影里阿玲的父母所说的,阿玲每次回来都会下着大雨。

<你的叫什么名字,我的老公姓李>
电影里,我记得有两次他人问起阿玲的名字,阿玲本能似地这样回答到.一个是邻居欧太太,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小区内一群无聊的太太们在早晨跳起康乐舞,年轻的阿玲刚刚走入镜头,在这群人前驻足,脸上透露着是丿她年龄很不相称的羡慕之情.在年轻貌美的她之前,这群太太显得是如此黯淡无光,以至于在电影的开头我相信,这位李太太生活应该还算是幸福的,虽然连叫那50块钱的入会费也要询问一下她的老公.所以,可以想象,我越往下看,越落默的心情.......关于这点不说也罢.欧太太对于阿玲那句"我先生姓李"的回答很满意,也没再深究她自己的姓氏,也许这些居住在天水围的太太们早以麻木了用先生的姓氏来定位自己,习惯了彼此间称呼'李太太''刘太太''欧太太''陈太太'了....
第二次是在避难所的a女问的,a女当听到阿玲那句"我的先生姓李"的回答,显得不高兴,提醒她不要生活在丈夫的影子下面,于是阿玲另一句回答"叫我阿玲好了".'阿玲'这个也只是一个小名昵称,没有属于自己的姓氏,更不是一个完整的名字.但对a女来讲,阿玲这个答案就够了,至少阿玲这个称呼是属于阿玲她自己,于是也没再深究.
阿玲对于自己称呼的回答,无论那句'我的先生姓李',还是那句'叫我阿玲就好了',她都回答的如此犹豫,不自信.姓名的问题应该是本能反应性的回答,而她回答时却要思考.是因为,她是一个四川乡村来到香港才几个月的外来人吗?也许她顾虑的更多......


<下一站,会是终点站吗?>
避难所,一群女人聊开了,有小孩,有像阿玲一样年轻的少妇,有的却已是老妪
“是暂时的~~~是暂时的”,一女的说。
“是呀,暂时的,是中途站,我们等转车”,另一个女的说。
“坏在我一辈子走到哪,都像是中途站,从来没住过一个地方可以落脚的”阿玲拿着那个成天想着不停的电话,目光放空地说道。
她自己无法想到自己的终点站居然是天水围的小房子里,丿她的孩子一起....
我自己常跟自己说一句话'在哪都是漂泊,生活永远在别处',那是我回想起之前读的(生活在别处)心里暗自琢磨出的一句话,每次想一遍,读一遍都感觉有不同的意思......

看完,写完已是凌晨4点多了,准备8点起床,继续等待戈多

 2 ) 偷鸡不成蚀把米

任达华扮演的丈夫李森早年在嫖妓时认识了妻子晓玲,两人因性生爱,并且怀了小孩。为此,他跟前妻离婚,陪晓玲回四川修房子,办婚事。但心术不正的丈夫竟然在此期间强奸了晓玲的妹妹。多年后,两人搬到了天水围,迫于经济压力而矛盾重生,感情虽早已破裂,他却总担心妻子红杏出墙,因而实施家庭暴力。最后,丈夫在残忍杀害了妻子和一对双胞胎女儿后自杀。其实他根本没有想自杀,他打电话报警时还想把罪名赖在妻子头上,可是他居然笨到对自己的最后那一刀用力过猛,本来想制造假象,谁知弄假成真,死了。

 3 ) 香港需要天水围——一部电视电影的胜利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袁蕾 发自香港

香港需要天水围——一部电视电影的胜利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袁蕾 发自香港
2009-04-22 17:46:10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新闻
彭浩翔:先得知道什么是天水围 2008年度电影:许鞍华《天水围的日与夜》

温情版“天水围”是影评人攻击视觉奇观电影、讽刺资本电影市场的武器


再也不拍张爱玲了

1978年,许鞍华从伦敦回来,发现了张爱玲,看她的《倾城之恋》,还有《第一炉香》,许鞍华大吃一惊:“怎么搞的?讲香港讲得那么好。”她赶紧找了张爱玲其他小说来看,陆陆续续看了《连环套》、《惘然记》、《半生缘》。
1984年,许鞍华开拍《倾城之恋》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好多香港文化人都喜欢张爱玲,听到自己要拍《倾城之恋》,他们都很兴奋。
许鞍华是把《倾城之恋》当成才子佳人的浪漫小说来看的,后来宋淇跟许鞍华见面,提醒她:这是一对狗男女的故事。
许鞍华表面应付着,心里完全不同意,她认定这是一个非常颠覆的、恋爱伟大到倾城的爱情故事,她决定要拍出张爱玲的“精髓”。
直到影片公映,许鞍华坐在戏院,越看越觉得不对,这好像不是自己从书上看到的《倾城之恋》。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里,对《倾城之恋》进行自我解剖: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
许鞍华终于明白自己错大了:范柳原和白流苏虽然不至于是狗男女,但最多只是饮食男女在互相较劲。
《倾城之恋》滑铁卢之后,许鞍华又拍了《半生缘》。《倾城之恋》的挫败让她有点不服气;《半生缘》是她最喜欢的张爱玲作品;又能回到内地拍戏,许鞍华决定“试试看”。
“我不能说《半生缘》是成功的,至少不像《倾城之恋》搞错那么多。”
“如果我是聪明的,就不会再拍张爱玲;因为我不聪明,我才会拍了两次。”许鞍华赌咒发誓不会再拍张爱玲,这个誓言终于被粉碎,今年4月2日,许鞍华执导的第一部舞台剧《金锁记》公演。
排演《金锁记》是因为香港焦媛实验剧团的邀请,这个剧团一直以探索女性剧场为己任,他们最著名的剧目是《阴道独白》。
“舞台我不熟悉,至少我熟悉张爱玲。”许鞍华“两害取其轻”,挑的又是张爱玲作品里最好排的《金锁记》。
《金锁记》有现成的剧本,王安忆编剧、黄蜀芹执导过的。
《金锁记》也没有得到喝彩,人们对她的关注显然不在张爱玲上,而是她代表香港本土电影回归的力作《天水围的日与夜》。
“天水围”其实有两部电影,一部温情脉脉的“吃饭片”,叫《天水围的日与夜》,讲一个香港普通单亲妈妈和儿子、邻居间生活的故事,影片最重要的情节就是母子每天的晚餐。
另一部是暴力版的“杀人片”,全名《天水围的夜与雾》,除了“天水围”的名称、导演和投资方相同外,跟上一部没有什么关系。“夜与雾”改编自香港2004年一个真实的家庭暴力案件,刚刚在香港国际电影节上公映。
在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前一天,南方周末记者在香港怡东酒店负一层对许鞍华进行了专访,地址是许鞍华挑的,因为这里是香港为数不多还能在室内吸烟的地方。

许鞍华觉得,暴力版“天水围”最大的难题是,如果把任达华饰演的李森说成一个疯子,也许有些人看不下去,所以她想办法把他弄得比较有人性一点 

请勿拍摄灭门惨案

“没什么事我不愿意再去天水围了。”许鞍华觉得拍过“夜与雾”之后,那里的人应该很不欢迎她了。
2004年4月,许鞍华拍完了《玉观音》,正在跟编剧思考下一部电影。一天,两人见面,不约而同谈起了当天报纸的头条新闻:天水围灭门惨案。
天水围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地理位置偏远,距离中环市区大约25公里。天水围公共屋邨住着大量内地新移民,由于公共交通费用相对昂贵,这些低收入的新移民无力承担每日外出打工交通费用,不少家庭长期倚赖失业综援。
2004年元朗领取综援个案近3万宗,天水围占了一半;天水围的自杀率也是全港最高。
2004年4月11日,天恒邨无业男子李柏森,用刀砍死了比自己小很多的内地妻子金淑英以及两个亲生女儿,继而自杀,是震惊全港的天水围灭门惨案。
惨案发生后,香港政府在舆论压力下,增加了对该地区的社会援助,但收效甚微。
天水围又被称为“悲情新市镇”。
许鞍华和编剧决定去天水围,看看是否将惨案能拍成一部纪录片。
那是许鞍华第二次去天水围,第一次是2002年,她监制了一部鬼片《幽灵人间》,要找一个鬼出现和跳楼的场景,有人推荐了天水围。许鞍华当时对天水围的印象是:特别空旷,刚建起房子没人住,像一个模仿得很好的城市。
再次去,居民已经陆续搬进了天水围。天水围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1993年建的,建筑基本上是黄色和咖啡色等暖色调组成,很有生活感,“日与夜”就是在这里拍的;天水围北是粉绿跟粉蓝的,非常童话的感觉。
这里怎么看都不像一个悲情市镇,更像一个规划得很清楚、更近代化、被漫画的都市。这里离深圳很近,居民可以买到深圳便宜的A货,最新的球鞋,他们戴时髦的墨镜、耳环,染头发,“也可能那天我碰到的都比较新潮”。
许鞍华带着机器去天水围采访了一两个月,拉拉杂杂采访了十多个人,包括遇害者家人、邻居、社区成员,最终还是决定拍摄剧情片。
2004年底,详细的分镜头剧本做好了。2005年3月香港国际电影节上,这个剧本成了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28个资助计划之一,还获得大奖,得了10万块钱。许鞍华拿这笔钱先付了编剧一点工资。
许鞍华带着剧本找投资,一些海外发行人彬彬有礼地告诉她,如果拍好了他们愿意看片,如果拍得好也可以发行——但不会投资。“那就等于是没有投资。”许鞍华笑着说。
2005年,《无间道》系列已经拍完了第三集,整个香港电影圈都在寻找深挖“无间道”潜力的办法。这一年,香港电影开始惨淡,全年一共只有47部电影产生,票房只有4亿港币,“无间道”神话已经榨不出来任何油水,人人都在寄希望一炮而红的大片,没有人会去考虑香港精神,更没有人愿意投资这个凄惨、邪门的故事”。“人人都觉得不应该拍,大家生活都那么苦,还要拍一个那么惨的东西;还有这家人死得太惨了,有点在抹黑天水围。”许鞍华最终没找到钱,她顺势回了内地,拍了《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一去就是三年。
等许鞍华回到香港,有投资者找来,他们觉得许鞍华应该有很多温情的女性题材电影可拍,没想到许鞍华又拿出了灭门惨案,还是没人愿意接招。
2007年,天水围再次发生灭门惨案:一个领取综援的家庭,丈夫因癌症在医院救治,患有精神病的妻子将两个子女捆绑从24楼扔下,自己随后跳楼,3人当场死亡。天水围的社会问题被认为是香港政府的耻辱。

电影节就是瞎了眼睛

2007年,商业导演王晶也是来找许鞍华谈新电影的投资者之一。许鞍华终于想起了另外一个沉寂很久的剧本,这就是后来的《天水围的日与夜》。
2000年,她收到香港中文大学新闻系一个叫吕筱华的学生寄来的剧本:一个单身妈妈带着孩子在荃湾屋邨生活的故事。“我一直被这个剧本惊讶着。”许鞍华说,她以为两母子的关系是不好的,结果他们关系不错;她以为妈妈的弟弟是看不起他们,原来不是;以为男孩子是单恋女教师,也不是;以为祖母死了,结果死的是另外一个老人……“它的情节全部都是在反高潮,但很让人有追看性。”
2000年的香港电影已经开始滑落,观众跪等的是高潮澎湃的视觉奇观,剧本一放就是七八年。“很淡很淡。”重口味的王晶看了剧本,还是选择了投资。2007年,王晶已经是汉传媒和影王朝的CEO了,拍了很多喜剧商业片之后,王晶也希望能在文化上有所贡献,“让公司健康发展”。“健康”的付出很小,120万港币——甚至比不上今年金像奖红地毯的花费。
王晶对影片的定位是电视电影——这是许鞍华的老本行,1979年,谭家明、徐克、许鞍华、严浩等年轻人,从无线电视台拍电视电影起家,掀起了香港著名的新浪潮运动。
在香港,120万差不多刚好请一个明星,而且只能托关系找演技派。
许鞍华首先想到的是鲍起静,她是亚视签约女演员,父亲是著名演员鲍方,弟弟是著名摄影师鲍德熹。“其实鲍起静比较文雅、比较女性化,她知道要演单亲妈妈,有一点刻意模仿我,显得粗壮一点。”
许鞍华对剧本最大的改动,就是把故事放在了她已经比较熟悉的天水围。
影片最重要的场景就是吃饭,“每一场吃饭都是刻意安排的,因为没别的东西安排了”。
每场吃什么菜都是编剧写明的,剧本里面,全部吃的都是鸡蛋,鸡蛋必须要看起来很好吃,而且有很多变化,就有了蒸蛋、荷包蛋、青豆炒蛋、虾仁炒蛋、豆角炒蛋……
“这些都是香港普通人家经典的吃法。”许鞍华说她在天水围认识的家庭主妇,每天都会研究怎么能用最少的钱,做最好吃、最有营养的菜。有两个菜是必备的:豆腐蒸碎肉,番茄炒鸡蛋。
香菇是影片里很关键的一道菜——阿婆送给贵姨一包香菇,贵姨没有用任何配菜,做了一道香菇,饭桌上,儿子和她几次赞美香菇“好味”。
香菇在香港人家里,是过年过节才吃的主菜,许鞍华小时候的印象,逢年过节一定要买白切鸡、烧肉或者烧鸭三个菜来拜,拜完后加一大盘肥猪肉煮香菇,肉是配菜,香菇是主菜。“有钱人家里吃什么我不知道,我们家庭算是中等吧,中低下层,到中上层,到了中上层就不太吃这些菜了。”
2008年4月,这部吃饭片在香港国际电影节公映,看过电影的人如获至宝,不惜笔墨赞扬这部影片。香港演艺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院长舒琪说:“我不以为《天水围的日与夜》是一部简单的电影。它展现的不独是一份气度与情怀,还有无比的信念与勇气。电影节没有给它开幕电影的荣誉,就是瞎了眼睛。”
7月18日,影片在百老汇电影术中心一个影厅上映了近一个月,最后只回收到8万多港币票房。大部分影评人是通过DVD看到“日与夜”,并开始口耳相传的。
《天水围的日与夜》已经不是单纯的电影作品,它成了影评人攻击、讽刺电影资本市场的武器。由于成本低,许鞍华没钱请剧照师,导致全片只有几张剧照反复使用——这也成为了舆论歌颂和赞美的例子。
杀老婆的就是我
“我是在许鞍华拍‘日与夜’的时候,知道她还有一个天水围灭门惨案的剧本。”投资人王晶看到“日与夜”的口碑效应,开始主打“天水围”的概念,他用十倍的价格投资许鞍华开拍《天水围的夜与雾》——这一回许鞍华请得起明星了。
任达华饰演的失意装修商原型叫李柏森,长得高高大大,蒙住眼睛跟任达华很相似。
张静初扮演的内地妻子,原型长得更像杨采妮。出事后,女方家长来领遗体,许鞍华和他们在深圳见面,“你以为她家里人很惨,他们当然也都很悲哀,但是他们都很正常,可能比你和我现在都还要正常。”
有人知道许鞍华要拍这个灭门惨案,会主动跟她聊自己的感受。有一天,许鞍华接到一个男士打来的电话,说:“要不是我给别人挡住,

杀老婆的就是我。

那个男人是一个四十多岁来往内地香港的货车司机,娶了一个二十多岁的湖南新娘,很漂亮,还生了两个女儿——一切都跟电影剧情一样。许鞍华和编剧,坐在男人窄小的房间里,听他说自己怎么跟老婆分开,他怎么砍老婆……一边说自己其实再娶一个不成问题,一边煮绿豆汤,一边说自己再娶,一不小心把绿豆汤给打翻了。
“我突然觉得好好笑,是真的觉得很有趣,他自己那么窝囊,还要挑选别人。”许鞍华至今还是忍不住哈哈大笑,她发现,社会上真的有大把类似的人,穿得很时髦,思想却停留在清朝,想着纳妾。
“其实他很好,对我们也很好,就是对老婆不好。”这些都被许鞍华放进了影片。
天水围有很多类似的家庭:内地女孩以为自己嫁去香港做少奶奶,结了婚到了香港,才发现嫁的就是普通的香港司机、搬运工、修理工,住在远离市区的天水围。老夫少妻,家贫百事哀,矛盾没有出口,最后就变成一个个家庭悲剧。
天水围2004年惨案,引发了舆论对政府的追问,认为政府对规划天水围时的社会福利服务有严重漏洞,政府不得不成立专门小组,研究如何防范天水围家庭暴力惨案。
“夜与雾”还原了女方报警,却没有引起警方足够重视,最终导致悲剧发生的过程:“我不愿意把责任推给社工、警察或者制度,这不是问责的事情。”许鞍华说,她不想讨论究竟谁对谁错,甚至不想讨论究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惨剧,随着时间推移,她发现这件事情吸引她的,是“一个很现代,同时又很古典的故事”。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27331

 4 ) 家庭暴力是如何发生的————由《天水围的夜与雾》想到的

先说点题外话。
记得看完张艾嘉导演的《少女小渔》,很是有感觉,到豆瓣上寻影评以平复那意犹未尽的感觉,于是看到一句话:“所有的女导演的电影里,都有一个坏男人”。
这句话用在《天水围的夜与雾》这部电影里,一样合适。呵呵。

施暴者的心理动因
电影里的李森看起来像是传统价值观之下的坏人,他性格简单粗暴,口口声声要杀死自己的妻子女儿,并且最终还真的实施了,之后为了逃脱法律处罚制造现场假象,结果却把自己送上了黄泉路。
李森不愿意去找正式工作,但每个月领的综援却只拿出四分之一来养家,尤其是当初他刚与妻子新婚不久,还强奸了妻妹,为了表现李森的残暴,导演花了一点时间讲他如何用木棒杀死晓玲家的狗,镜头之下殷红的鲜血透过麻袋渗出来,有那么几分阴冷和恐怖。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李森也有他的悲哀之处。
电影里李森的儿子说在自己父母的婚姻里,他很同情父亲,因为被母亲管得很严实,同时在她面前一直是无法抬起头来的。可以想见李森在前面的几十年里一直过着畏缩、压抑、隐忍、自卑、被轻视的生活。
而在晓玲和她的家人面前呢?在香港身为底层人员的李森俨然成了座上宾,他在四川享受着乡民们的崇拜、赞美,并获得了“工程师”的头衔,尤其在晓玲眼里他是个无所不能的男子汉,甚至某种程度上还是她们家的恩人,这一切将带给李森什么样的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啊!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李森义无反顾地决定离婚,娶晓玲了。因为那都是作为一个男人最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尊重、欣赏、崇拜、被认同、价值感、可控制感等。
然而结婚后,两个人的生活却从亲昵地一起洗头发变成了猜疑、谩骂、不尊重,甚至身体和精神暴力。那是因为从最初恋爱的激情坠入现实的生活,李森没有能够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恐惧——被背叛、失去爱、缺少成就感、无力感、无助感等。
所有会做出家庭暴力举动的人,其实都有一颗脆弱的心,同时感受到极低的自我价值感。他们的强大、彪悍、坏脾气都只是为了伪装——由于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的脆弱,尤其是自己也不愿意承认和接受自己的脆弱,于是感到愤怒,或者可以说是用愤怒的情绪来对抗自己的脆弱和无力感,然后把这愤怒的情绪发泄到家人身上。在那实施暴力的时刻,他感受到自己依稀拿回了一点控制感,一点权利感,并由此寻回一点点可怜的自尊感。
值得一提的是,不见得所有的施暴者都是男性,这里的“他”只是统称。
当然,如果再往深了探究,施暴者的成长背景与他现在的行为肯定是有直接联系的,很可能他的父亲就是打他的母亲的,也可能成长中遭遇过一些很深的创伤性事件,当然还可能有人格因素,如果在咨询室里遇到家庭暴力者,就需要针对性地去探讨了。

家庭暴力为什么会发生?
曾经有人在我的微博上问过一个问题:“为什么男人要暴力打女人呢?”,记得我当时的回答是:“因为那个女人表现出了‘你可以打我,你打我我也没办法你的姿态’”,事实上这真的就是家庭暴力发生的原因。
大部分人都知道“女儿要富养,儿子要穷养”的道理,但是却不知道女儿为什么要富养,只是说女儿如果富养了,将来就不至于没见过世面,随便人家给点钱就把她哄走了,但其实这只是表面的理由。
往本质上来说,是女孩子如果富养,她的自我价值感就高,就有很高的自尊感,她会很清楚怎么为自己做选择,什么样的选择是真正符合自己内心的。她会有自主性,内心又力量,面临问题的时候会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她不会为了外界的眼光而委屈自己,也不会为了别人的感受而放弃自己的尊严。
而电影里的晓玲,很明显是穷着养出来的女人。
所以当她的朋友羡慕她在家做少奶奶,而她只是微笑着对自己正饱受家庭暴力的事实只字不提,所以她会默认自己的丈夫强奸妹妹的行径(尤其是她的母亲也对此采取放任的态度),所以在明知道跟丈夫回去可能遭遇危险却置自身安全于不顾——这一切都是因为她内心有一些这样的信念:我是无价值的,我是不配爱的,我是不值得尊重的。
这些信念晓玲自己并不十分清晰,只是由她的潜意识散发出来,被李森接收到,然后李森也就认为她是无价值的,不配爱的,不值得尊重的,然后家庭暴力就发生了。

什么是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的明显表现是一个恶性循环:盛怒——打人——后悔——哀求被打者——原谅——和好——又盛怒——又打人——又后悔——又哀求……
夫妻两个人在“受害者”和“拯救者”之间来回转换角色,如是循环,痛苦不堪。
说到关于家庭暴力的官方定义,以下资料来自互联网:
家庭暴力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世界各国,家庭中虐待妻子的现象都十分常见。据世界银行调查统计,20世纪全世界有25%-50%的妇女都曾受到过与其关系密切者的身体虐待。全国妇联的一项最新抽样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公众中,有16%的女性承认被配偶打过,14.4%的男性承认打过自己的配偶。每年约40万个解体的家庭中,25%缘于家庭暴力。特别是在离异者中,暴力事件比例则高达47.1%。据资料统计,目前,全国2.7亿个家庭中;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妇女已高达30%。家庭暴力引起的后果是严重而且是多方面的,因为发生在家庭中而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制止和处理,很容易导致婚姻的破裂和家庭的离散,同时使加害人有恃无恐。并且,发生家庭暴力的家庭中的孩子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他们成长后大大增加了使用暴力的可能性。
  30%中国家庭存在家庭暴力,而家庭暴力受害者有近15%是男性。重庆市婚姻指导中心负责人李晋伟认为,相比女人遭遇家庭暴力,男人遭遇家庭暴力,可能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因为孩子总认为父亲是保护神,一旦父亲的这种形象坍塌,孩子更易缺乏安全感,就会产生心理缺陷。由于面子、性格等多方原因,重庆男人面临此问题时,也多数选择“关上自家门,沉默”。妇联维权部称,男性遭遇家庭暴力,同样可以向妇联寻求帮助和维权。
  家庭暴力之所以受到特别关注,是因为它不仅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而且极大地危害社会治安、家庭稳定以及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世界银行认为,暴力对女性来说与癌症一样是育龄妇女死亡和丧失生存能力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世界各国,都应当建立更为健全的法律制度以消除对妇女的暴力。

如何应对家庭暴力?
据说在中国,也就是我们的身边,家庭暴力是很常见的,只不过更多的人都没有正视自己正在面临的问题,只是简单地归结为“打老婆”,就像电影里晓玲的妈妈在电话里说的那样:“哪个男人不打老婆啊?你就忍忍吧”。
这种身体上的肢体暴力还比较容易鉴别,身体上的瘀伤就能说明一切。但还有一种更隐秘的暴力行为——言语和精神暴力,就是对家庭成员进行言语上的攻击,采取谩骂、侮辱、轻视等语言对家庭成员进行情感上和心理上的伤害,并且是持续性的,不间断的,这种暴力行为对人的伤害更大,影响更深远。
比如电影里李森边婚内强奸,边要求晓玲说:“如果不是你,我没有今天”,这是一句极其羞辱的话,就属于精神暴力范畴。
关于身体暴力,现在我们国家已经有了相关的立法,如果遭遇家庭暴力,是可以打110报警的,同时也可以去妇联求助,如果家庭暴力已经危害到了自身的人身安全的地步,就一定要报警,千万不能像电影里的晓玲一样轻视丈夫要杀人的宣言,因为那很可能就是真的,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性,比如他已经说过要如何报复你,就一定要相信他的话,因为但凡有家庭暴力行为的人,都有人格不够健全、且自身承受太多压力和情绪的可能性,他很可能随时丧失理智。
关于精神和心理暴力,如果实在因此而自我价值感极低,感受到很大的心理和精神痛苦,甚至因此影响到自己的存在感,自尊感极低,建议尽快求助于心理咨询师,来看看自己该如何应对这个局面,有专业人士的支持和帮助,相信你会更加容易走出来家庭暴力的迷雾,使得自己以后的生活可以过得更好。

 5 ) 《天水圍的夜與霧》:霧裡看花不是花

  即將要到天水圍工作,片中發生兇案的公屋就是我快要到職的地方。有時候,有些機會要抓緊的時候就理應要抓緊,我沒有抗拒要到天水圍工作,但對天水圍的印象始終是流於主流媒體對他的印象。自天水圍開發成新市鎮以來,進去的次數幾乎五隻手指也能數得盡。走進天水圍,我感到自己是個「異鄉人」,在我城難免總有不熟悉的地方,沿著巴士的線路走,一路上經過「天X邨」、「天X苑」,所有的屋邨名字都是一字之差,從巴士的窗口望出滿是一幢幢四十多、五十層的樓房,與所住的社區差距甚大。或者在工作的過程中,我還會有更多的機會認識天水圍的社區與天水圍的人,從他們的身上或者會看到他們的「圍城故事」。

  要講到香港社區的新市鎮作品,立馬便想到二千年的時候劉國昌拍成了《無人駕駛》,講述屯門發展為新市鎮的童黨、少女問題,承接對新市鎮問題的關心與反映事實零八年劉導再下一城拍了《圍城》。而許鞍華也不甘示弱,以女性角度與視野描寫天水圍的婦女。從前作《天水圍的日與夜》就可見當中的人文關懷與家庭人倫之間的關係。電影的流動是緩慢、是平淡的,但相信是大部份天水圍婦女的生活。讀過陳惜姿編寫記錄的《天水圍十二師奶》,更可以讀一讀婦女們的內心世界,她們對外部世界的認識不多,只知道相夫教子的必要。奈何有些的男人對家庭的付出不多,生活的重擔就要由女人背上。《天水圍的夜與霧》的角色原型大致從書中的女人不惶多樣,甚有相同的遭遇。

  記得多年前的天水圍頻頻爆出家庭慘案,的確是令人聞者心酸,那些的滅門慘案、倫常慘劇透出香港在城市規劃與發展模式的不濟。天水圍作為一個新市鎮卻沒有一所社區醫院,交通網絡並不完善,彷如城市裡的一塊孤島。甚至有傳媒指出天水圍的物貨比市區更高,商店全都是連鎖店,個體的小商販沒有謀生的途徑。於是有人開始在河邊作非法擺賣,始終生活是最必要的。天水圍的市民在社區內自食其力,各出奇謀。《日與夜》的貴姐(鮑起靜飾)在超市當店員,《夜與霧》的曉玲(張靜初飾)在餐廳當侍應。基於在角色身份上她是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她是人稱的「北妹」,但同時她在養家活兒的唯一一人。

  男人的角色在電影中被塑造成自卑、軟弱無能的,不其然就想到了書中那些被記錄了的男性,都是躲在家裡,逃避現實。電影裡並沒有刻意提到男人的過去,只知道他對工作有別的想法。家庭的生活大致上依賴綜援基制,吃喝都變得緊縮。漸漸整個家庭的轉變也因而走向極端,男人決意要殺死太太與女兒的原因大致可以從幾個方向去想,一是男人不自覺地患上了精神病,二是他厭世與憎恨社會,但到頭來我們看到男人對女人的愛,可謂是愛之深,愛到瘋狂。

  男人的沉鬱正好是襯托了女人的果敢與含蓄,即使面對家庭暴力,女人仍然默默的忍受,為的是給兩個女兒一個完整的家。值得留意的是戲中人所飾演的新移民婦女屢屢受到大眾的歧視,或者當中是有些為了香港身份證而嫁來香港的害群之馬,但像女主角般不想依靠政府的人是值得市民去支持。要改變市民對新移民的印象或許尚要較長久的時間,特別是不少婦女的印象都是較負面的。或者是社會上仍帶有這種思想,不論是在電影世界還是現實世界裡「官僚體制」卻把一些可以避免發生的事變得無法避免。例如是曉玲前往報警與接見社工的程序,倘若有人的敏感度是足夠的話,可以徹底避免事件的發生。

  奈何,香港在這方面仍然是欠缺了敏感度,一般來說就是怕事,怕惹事上身。最諷刺的是明明男人已經報警說到發生血案,到頭來警署還要打電話確認。到出事之後又諸多推搪責任,而社福機構在事情上並沒有做到把關工作。硬把受害人送到虎口,釀成慘劇。很多時候,無論是有關的政府當局還是社福的機構只當市民是個案,彷似完成門面功夫就是完成責任,處理事情強行按本子辦事,只有繁複的程序,鮮有人間的關愛精神。在這點上,香港市民當遇到設身的事情時就身受其害,無論是反映在報案、還是醫療、教育、福利等問題都是同樣無止境的等待。

  曉玲對香港自有著憧憬,她盼望著嫁給這個男人會得到幸福,一家幾口雖然窮但起碼共聚一起。沒想到她的夢來到香港就破碎,霧裡不知身是客,她從前是孤身出走的農民工,如今客死異鄉。同樣,中港婚姻的問題在近十來年的確很常見,有些人有情人終成眷屬,有些人晚年卻孤身一人。中港婚姻的普遍引起了別的社會問題,老夫少妻、婆媳糾紛,每一日都充斥著各大報章的新聞裡。我們不得不接受香港社會因此而轉型,但我們也得要顧及最根本的問題,即使我們的背景不同,也要注重香港的核心價值。即使是新移民,他們也有人權,更不應被社會放棄,或者這是電影給香港留下的一個提醒。

文/Dorothy

 6 ) 《天水围的夜与雾》:2009年香港年度电影



文/压马路

这部许鞍华新片仅从片名,就很容易被人认作是《天水围的日与夜》的续集,虽然两部影片除了故事都发生在“天水围”,其他没有直接的相关性,但实际上两部电影形成了一种对“天水围”映照关系,说《夜与雾》是《日与夜》的续集,我倒觉得很恰如其分,因为两部电影都看完,让我们看到了如此不同的“天水围”的生活形态,但却都是活生生的香港真实原生态的直接体现,许鞍华通过两部电影迥然不同的风格气质和故事内容,充分刻画和展现了“天水围”这个两部影片里最重要的一个角色。

如果不是这两部电影,我根本无从晓得香港新界里有一个叫“天水围”的社区,因为这个社区在香港最北面,因为房价便宜、交通不便等原因,所以这里称为香港30 万底层劳工阶层的聚集地。这里没有中环的喧嚣繁华,更没有兰桂坊的彻夜激情,但近两年的天水围却因为多次发生自杀、暴力事件引起港人注意,这两年一些香港电影人也开始把创作的焦点转移到这个本不起眼的社区,比如除了许鞍华直接以天水围为片名拍的这两部电影外,去年刘国昌的《围。城》同样是以天水围为故事背景。

《日与夜》让人感到的是普通小人物真诚地去生活带给人的温暖和感动,那《夜与雾》只有令人绝望的压抑和冷酷。张静初扮演一个嫁到香港的大陆妹,任达华扮演一个不想工作的丈夫,只想依靠政府救济金过活,但又因自卑而产生无端的嫉妒,反对妻子出去打工赚钱。丈夫的扭曲心理从变态逐步转向家庭暴力,虽然妻子几次向政府求援,几次躲进“妇女救援中心”,但最终也无法扭转灭门悲剧的结局。最残酷地在于,家里两个还未成年的孪生姐妹也未能逃脱死亡的命运。

因为影片故事直接来自于去年天水围发生的真实灭门惨案悲剧,所以对于这样一个从影片开头就直到结局的故事,故事本身的戏剧性已经非常强烈,但许鞍华却并没有去强调、渲染这种戏剧性,更多把导演手法的空间留给了片中众多的人物刻画。影片里出场的每一个人物都令人信服和印象深刻,除了几个主演的表演让我一次次被触动外,影片的配角一样精彩,比如颇具喜剧色彩但又很真实的隔壁邻居大妈,比如 “妇女救援中心”里面的几个姐妹,虽然可能你叫不出她们的名字,但每一个都性格鲜明。

导演并未一味地以所谓“悲天悯人”的态度来作为整个影片的基调,而是赋予影片更多的情绪色彩。比如在这部《夜与雾》里,导演大胆使用了大量的闪回倒叙和插叙等手法,影片开始就是灭门惨案的新闻报道,然后在警察对不同相关人取证的时候,通过不同人的视角回述整个家庭毁灭地过程。期间也并非通篇的压抑和绝望气氛,反而在影片中段又插叙、闪回了夫妻两人相识、相爱、初婚时候的美好回忆的片断,凸显了整个故事最终的悲剧性。而且《夜与雾》使用了胶片拍摄,影片多变的场景,也直接让影片成本比《日与夜》“提高了十倍”之多,而且在影片最后灭门高潮,导演还使用了定格摄影等特殊效果来展现整个凶案过程,着实能够看到导演在这样一个严肃的“家庭暴力”题材的导演手法上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在我看来,《天水围的夜与雾》堪当2009 年香港年度电影,虽然今年刚刚进入四月份,但我依然如此笃定。在刚刚过去的香港电影节开幕式上,同时展映的《新宿事件》一样精彩地震人心魄,这两部电影联手作为开幕电影,可以看到香港电影在连年颓势中,香港电影人依然在发出着本土电影的最强音,证明这依然是一块才华横溢的电影热土。还有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天水围》两部电影的投资人王晶,他作为香港娱乐电影的传奇人物,有胆魄和胸怀投资《天水围》这样严肃的文艺电影,值得让人尊敬。

09-4-1

 短评

男人的变态和女人的愚蠢都反映了很多社会问题,但从主观来说,有这种男人在,世界真是他娘的好精彩。许鞍华拍得极为冷静和客观,没有带太多的主观同情,这一点真好

4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比恐怖片还恐怖.

7分钟前
  • dumbo
  • 推荐

张经纬和许鞍华说得很明白:香港就是头性兽。

9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一部反映了很多社会问题的电影,与《日与夜》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阴暗和扭曲的人性。

14分钟前
  • 小曼
  • 力荐

任达华有好几个镜头分明是我爹

18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许鞍华真的只能讲香港的事,只要一牵扯到内地,就有点过。

23分钟前
  • 飞小鸟
  • 还行

许鞍华目前的电影里,最“遗憾”的一部。只差一点点就可以和《投奔怒海》《女人四十》《天水围日与夜》那样成为经典。多角度解析,把一个问题层层摊开,两性之间的问题男人女人都要检讨而社会的家庭的影响也难辞其咎。许鞍华放弃“女性”的叙述,用一种貌似客观的叙述方式来避开以往“奇情”的路子

25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写实到残酷的惨烈悲凉,涉及社会制度、地区及阶层差距、人性、性别关系等诸多重要问题。多种压力下的人性扭曲,冰冷官僚体制无法防止的暴力,令处境卑微的女性成为受害者。叙述冷静,电影语言克制,有惊心动魄深意。

26分钟前
  • 黄小邪
  • 推荐

她就不能调振动?

28分钟前
  • jiji
  • 还行

白衬衣下的黑波罩。日与夜值五颗星,夜与雾只能给三颗半。华哥有望夺取首个影帝!

31分钟前
  • snowinter
  • 推荐

白衬衣下的黑胸罩

32分钟前
  • Bill
  • 推荐

生活和欲望总是把人往死里逼

35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推荐

张静初,我是男人我就嫁给你。

40分钟前
  • mayfly
  • 力荐

最可怕的应该是外婆吧!女儿被打被虐,不劝离婚,就因为女婿给自己建了房子,居然劝女儿重回老公身边,重回魔窟。

43分钟前
  • 李湘
  • 力荐

太真实了,反映了很多社会问题。需要多些这样的影片出现。

46分钟前
  • 寒山清客
  • 力荐

故事本身没问题,有人说是男人变态女人傻,我不同意,这部片子反而让人看到了香港政府对穷人所谓的关怀,想法是好的,但是付诸于实际效果却得出了这种悲剧,这本身也是思考。

50分钟前
  • 幻影刺客
  • 推荐

张静初,很好,现实很无奈,他们认识的过程拍得很动情,却是一种悲凉收场

55分钟前
  • jgqfoto
  • 力荐

《日与夜》让我回味了一整年,这部虽然让人看得揪心,但是过多的细枝末节却让人难以真正被触动,不过还好延续了许导作品特有的人情味...

57分钟前
  • 小凯撒
  • 推荐

"我也不是刻意去做特别难的东西,我只是去做我喜欢的东西,但是肯定要付出代价的".——许鞍华。急速前进的社会背后的伤口。年少的时候有个堂姐也是“北姑”,她”衣锦还乡“的情景依旧清晰。乡下的虚荣与留言PK,没有完结,也没有胜败。

1小时前
  • 达达ZEN
  • 推荐

脸谱化。尤其张静初这个角色,太纯洁,没有恶。好像和任达华调情的妓女和以后的贤妻良母根本不是一个人。

1小时前
  • TUO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