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宴

喜剧片台湾1993

主演:赵文瑄,郎雄,归亚蕾,金素梅,米切尔·利希藤斯坦

导演:李安

播放地址

 剧照

喜宴 剧照 NO.1喜宴 剧照 NO.2喜宴 剧照 NO.3喜宴 剧照 NO.4喜宴 剧照 NO.5喜宴 剧照 NO.6喜宴 剧照 NO.13喜宴 剧照 NO.14喜宴 剧照 NO.15喜宴 剧照 NO.16喜宴 剧照 NO.17喜宴 剧照 NO.18喜宴 剧照 NO.19喜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31 16:44

详细剧情

  伟同(赵文瑄)是事业有成的男同志,与男友赛门(Mitchell Lichtenstein)在美国过着幸福的同居日子,烦恼来自要用各种招数应对远在台北的父(郎雄)母(归亚蕾)的一次次逼婚。伟同被逼以“乖乖仔”形象修书一封声称会在美国结婚,没料父母想亲眼见证。无奈,他只得拉上来自上海的不得志的女艺术家葳葳(金素梅)“假婚”,想逃过一劫。  父母对葳葳相当满意,却对伟同的草率态度不满,为让父母满意尽快返回台北,伟同犹如“拼命三郎”使出了浑身解数。但人算不如天算,不断的波折使得父母的返台日期一次次推迟,令他和赛门的感情亮起“红灯”,而葳葳又意外怀上了他的孩子。似乎,伟同在强大的父母(传统)面前,只能选择去做一个 “表面正常”的男人。

 长篇影评

 1 ) 提一条暗线,有人注意到‘父亲’和‘老张’的关系吗?

豆友们,影片中的父亲和老张是什么关系?
影片超多次的提到这么个未出现的管家的角色
凭回忆稍做个梳理,可能不太全:
老部下中不乏有像老陈这样的成功人士,但是只有老张选择陪伴父亲一生;
老张的金镯子(一只金镯子有多少克。。。),对待伟同像亲儿子一样,其态度可以对比Simon对于伟同家人的热情及Simon对待伟同儿子的态度;
父亲对于女性的态度(下飞机的一句“能生能养”等等);
父亲对于Simon的态度(“You are my son too”等等);
父亲对于婚姻的态度更多是一种责任感,而不是男女之情(回忆逃婚当兵、爷爷嘱托延续香火,最后和Simon的对话也用中文说及,Simon没听懂问是什么意思,父亲说“我也不懂”~)。

 2 ) 那一场喜宴,那一种委曲求全……

    知道李安还是因为《卧虎藏龙》。虽然里面有我喜欢的发哥,虽然《玉蛟龙》是我小时候就熟悉的故事,虽然这部片子在好莱坞得了奖,但我还是没觉得这是一部好看的武侠片。也许这其中也包涵了对章子怡的不认同吧。终究还是因为《卧虎藏龙》知道了李安。终于也开始了解一些关于他的信息,例如他之前还拍过《饮食男女》、《喜宴》之类的伦理片,例如他因为《推手》而成名,例如他是台湾新浪潮的代表人物……

关于绿卡的影片,美国拍过,同是台湾人的张艾嘉也拍过。在先入为主的情况下,我一直觉得《少女小渔》就是沿袭了美国影片《绿卡》的套路,没有什么新意。而李安的《喜宴》里面,男女主角之所以在一起,一半的原因也是为了绿卡。对女主角威威来说,婚姻就是为了能得到在美国的永久居留权,即便那只是一张没有实质意义的证书。当然,从威威和伟同相处的一些细节中也可以看出,在威威心里,夹杂着一股对伟同的爱恋,尽管这是她的一厢情愿。然而,《喜宴》终究不是围绕着这张绿卡,而是男主角伟同的同性之恋。

台湾人伟同在纽约生活了十年,有一个同居五年的朋友赛门。伟同的父母想抱孙子,时时催促伟同找女朋友。威威是伟同的房客,喜欢画画,却因为没有绿卡常常失去工作。为了帮助威威,也为了对伟同的父母有个交代,赛门提议二人假结婚。本来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却因为伟同父母的到来而意外连连。

李安对家庭伦理题材的处理,可以说是驾轻就熟。在《推手》里面,李安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公公与儿媳妇的相处方式表现出来。气定神闲的太极推手和焦躁不安的英文打字构成了影片中十分明显的文化对立。《喜宴》中,差异仍然存在,只不过,已经开始呈现出中西方文化逐步交融的态势。而且,不仅仅是中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伦理观念也在影片中得到了交汇。父子关系的发展是表征,两种文化、伦理的交融是实质。

作为东方人形象出现的高伟同,不仅在美国留学、定居,而且习惯了美国的伦理观念和生活方式,在他身边,有一个相处五年的同性恋人。一个在西方生活的东方人,这本身就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交融。五年不是一段短的时间,这个时间概念体现出伟同在情感追求上传统的一面。不止如此,漂亮的女房客威威也多次表现出对伟同的好感,却因为伟同对爱情的坚定与执著不得不望而却步。这种传统的对情感的坚守与现代伦理观念中的同情恋情共同组成了高伟同这个矛盾的统一体。

父母不满意儿子媳妇处理终生大事时候的潦草态度,坚持要有一个传统的仪式。于是,伟同的婚礼也出现了两种文化的折衷,既有西式的公证,又有中式的喜宴。中国餐馆陈老板,昔日伟同父亲的下属,自告奋勇张罗了一切。一场喜宴就这样展开。闹酒、闹洞房,闹到威威心思恍惚,假戏真做也在情理之中。而伟同呢,仅仅只是因为醉酒吗?

应该说,伟同一直试图在两种文化、两种伦理观念中求得一种生存。这是委曲求全,也是为了在对立之中取得平衡。为了平衡,他要应付母亲寄来的交友表格;为了平衡,他和威威演了一出结婚的戏;还是为了平衡,即使到最后,伟同也不忍心告诉父亲实情,担心父亲的病体承受不了打击。

而这样的委曲求全,何尝不存在于父母中间。面对儿子媳妇的公证式婚礼,父母即使满腹的怨气与伤痛,也没有把这种不满化为直接的冲突,他们在观礼的时候仍然强颜欢笑。父亲的沉默,母亲的失态,到陈老板承诺婚宴以后二老的开怀大笑,这人之常情的反应中更蕴涵着一腔心酸。

母亲终于得知了儿子是同性恋者的真相,但她并没有做出过激的反应。她不能理解,却还是选择了宽容。其实,父亲也并不是伟同想象的那样不能沟通。只有赛门知道,那个用英文吵架的早晨,伟同的父亲已经听明白一切。父亲并没有戳穿,任由他们为了尽一点孝心而演戏,我想,并不只是希望能真的抱上孙子。对于父亲来说,回避矛盾其实也就意味着一种变相的接受。

三个年轻人找到了最适合的处理方法,也满足了父母的愿望,结局应该算两全其美。而这个结局,也是伟同父亲无奈之下的期望吧。父亲临别时感谢赛门照顾伟同,而对威威的感谢明显是为了高家的香火。机场安检时,父亲举起双手的背影,似乎隐喻着一种投降,那是父母为了子女的幸福而作的投降,是一种不得已的退让。而这种退让,同样存在于子女之间。传统与现代,其实也用不着决裂。就算是委曲求全,也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更何况,因为理解对方而退让,总是会给人带来温暖的。

那场喜宴,毕竟存在过。在两代人的记忆中,也将一直存在下去。

 3 ) 喜之宴

最动人的电影,并不是那些让你痛哭流涕的片子;
真正能让人感动的东西,会令你哽咽着说不出话。

这部15年前的电影,属于李安家庭三部曲中的一部。看过《推手》和《饮食男女》,却因为一度认为《喜宴》是一部黑色“同性恋”电影而一直没去看。

伟同(赵文瑄)出息了,长大去了美国。三十好几仍没有结婚,台湾的老爸(郎雄)老妈(归亚蕾)急了。爸爸曾是师长,指挥过几万人。年纪大了,血压一高就危险,可就是咽不下一口气,因为还没抱孙子。可真相是,伟同是个GAY,和美国男友SIMON感情稳定,过着幸福的生活。于是,为了让老爸继续活下去,为了让家庭完成责任,一场闹剧就要上演了... 而为了拿到绿卡,上海姑娘威威(金素梅)同意和房东伟同合作这场骗局。雪白的婚纱,鲜红的旗袍,一派热闹祥和的喜宴由此拉开帷幕。此时,深知内情的,只有我们这些扮演着观众角色的局外人,一切都显得滑稽可笑,却又让人无可奈何。

不可否认,台湾电影的中国味很是正宗,既有根深蒂固的传统,又有耐人寻味的叛逆。“喜宴”无疑是全片的高潮,亲朋好友汇聚一堂,不闹个一醉方休绝不罢手。其实,喜宴本身和故事的情节并无太大联系,而更像是导演个人情感的大爆发。此刻,传统、责任、家庭、婚姻、中国式性观念...都被淋漓精致得泼洒到了“喜宴”这块大红的画布上。于似乎,只有在喜宴上,一个被压抑的话题——性,才能被堂而皇之地谈论和游戏,就如那句“死了也不能不闹洞房啊,这是咱们的国粹!”;抑或是李安客串的宾客:“这是中国五千年来性压抑的结果”;还有威威最后假戏真做,对伟同说:“今天我就是来解放你的!”突然想起了《色·戒》,觉得,多年之后,李安拍这部电影,也是必然。

其实,能看明白的人,完全了解,《喜宴》所代表的人群并不局限于“同性恋”这个话题之上。

第一个让我感动而意外的情节,是当伟同看到歪在椅子上一动不动的爸爸时,他的第一反应,竟然是沉着万分地去探一探他的鼻息...也许,此刻,他是希望他已经“走”了的,因为只有这样,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是的,我们身边的太多人,如片子里的主人公一样,自欺欺人得妄图以各种方式逃避生活的难题。

片子的大部分,是笑着看的,而唯一让人突然很想哭的部分,是爸爸和SIMON坐在海边,他给了SIMON一个红包,就如当初给威威红包一样。此时,他开口讲出了英语...于是,我们知道,爸爸其实是懂得英语的,他听懂了每一次伟同和SIMON的对话。也就是说,他才是最明白的人,明白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明白这一切只不过是一个骗局;也明白,如果他不继续装傻的话,这辈子就抱不到孙子了...

只能用“委曲求全”来形容全片,但此时,这四个字没有一丝贬义。《喜宴》带给我最多的回味就是“理解”,感动于爸爸的那份理解、信任、宽容、大度和大局的爱。也许,为了自己能抱上孙子的出发点是自私的,可如果不沉默呢?又会是什么结局?家破人亡?

世上存在着对你不离不弃,包容你所有过错,所有任性,而后仍然一如既往,甚至更加爱你的人,有么?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你的父母。一切的出发点都源于爱,那么,幸福就是终点。只要自己的孩子能得到幸福,就是他们最大的慰藉。

片尾,戎马一生的父亲,在最后经过机场安检的时候,默默举起了双手。于导演,那似乎象征着一种投降,一种对生活的默认;以及传统道德之外,对另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默许。生活本来就是这样,永远不可能像一幕白墙般,没有一处败笔...

除此之外,归亚蕾出演的妈妈,实乃全片最精彩的人物!

 4 ) 你真的看懂《喜宴》了吗?

众所周知,李安做了六年的家庭煮夫,才拍摄了第一部电影长片《推手》,而真正让他扬名世界,正式登上国际舞台,则是这部28年前的先锋作品。

——《喜宴》

这是李安“父亲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拿下了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在颁奖礼的庆功宴上,一碗鱼翅汤让李安潸然泪下,厚积薄发终于迎来了荣耀时刻,却无法和在美国的妻子一起分享。

和那一碗五味杂陈的鱼翅一样,《喜宴》同样是一部让人百感交集的佳作。

2015年6月26日,是美国乃至全人类历史性的一天,美国最高法院以5票支持,4票反对通过了同性婚姻在全美合法的裁决。

早在1993年,李安就在一场传统的东方婚礼框架内探讨了这个在当时还非常敏感的社会话题。

这部电影里的很多演员都是新人,比如走出不凡人生轨迹的金素梅,也是男主角赵文瑄的处女作,他在之前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表演训练,听闻《喜宴》招演员,做了8年航空公司空勤人员的他搭乘飞机去美国参加面试,凭借一口流利的英语被李安相中,自此踏入演艺圈。

从此银幕上多了一个丰神俊逸,温文儒雅的美男子。

这同样是赛门的扮演者米切尔·利希滕斯坦的银幕首旅,在现实中他也是一个同性恋,而且早年就非常勇敢地公开了自己的身份。

作为片中的大暖男,赛门听得懂中国话,能照顾伟同的饮食起居,会帮葳葳在厨房做饭,做的一手好中国菜,订机票订健康餐无所不能,被放鸽子也不抱怨,还很贴心的送高家二老礼物。

就算不懂中国的人情世故,赛门也可以说是完美的恋人了。

《喜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某瓣上也有8.9的高分。

如今看来,《喜宴》的故事早已不新鲜,赵文瑄饰演的高伟同被父母逼婚之下无奈选择假结婚,却不曾想假戏真做,最后“皆大欢喜”,但这样的故事在当下却依然有着现实意义。

《饮食男女》中的开篇让人百看不厌,重看《喜宴》,那个意味悠长的结局是李安埋下的最大伏笔,也是理解这部电影的关键。

这个结尾有两处妙笔。

第一处,是高家二老跟伟同他们告别,相互扶持着走向机场安检,在幽暗的过道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他们身后还有一个男人。

这个背影三人组对应的正是伟同、赛门和葳葳的送别三人组。

而那个背影,并不是废笔,而是指代在影片中众人口中出现过多次的“老张”。

如果说伟同父亲懂英语是片尾揭晓的第一个伏笔,老张这个没有明说的暗线体现了李安的玲珑匠心。

老张的身份是跟随高父四十多年的厨师,看似无关紧要的人物,却在片中出现了4次,虽然从头到尾都没有露面,但却是李安在本片的最大伏笔。

结合剧情,以及李安电影细腻和讲究细节的特质,可以推断,这个老张的出现显然不会只是嘴上提一提这么简单,而是李安有意的留白。

要知道,就连那个婚房的门牌号1069都是意有所指的,1069是台湾一个很流行的同志交友网站,映射了伟同的真实身份。

而伟同和葳葳在婚礼上交换婚戒的时候,可以看到,葳葳的戒指并不是戴在无名指上的。

这样的细节全片中还有不少,因此,出现了4次的老张不可能那么简单。

这个若隐若现的老张,是理解高父选择的重要因素。

在高父初到美国,跟伟同一起参观房子的时候,在阳台看到了庭院里的两把椅子,此处足足有2秒多的特写镜头,显然是有深意的。

从后面高父和伟同在阳台上讲述自己因逃婚参军的往事,就会发现,高父很有可能在那时就已经猜到了伟同和赛门的关系。

高父和伟同讲述自己的感情,其实是在委婉的告诉儿子:你和赛门的感情我理解,但为高家延续香火是你的义务和责任。

影片末尾的塞红包是本片剧情的高潮,高父和赛门在海边谈话时,赛门说不懂高父为什么这么做,高父的回应是连我也不懂。

这是高父对中国传统宗族观念的无奈,他从小到大都是接受中国传统礼教的灌输,只知道必须遵守,不知道为何遵守,哪怕他已是高级知识分子。

而在老张第二次出现的时候,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葳葳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手掌是刻意指向赛门的,明面上意思是暗示饭菜是赛门做的,但也有李安的深意。

那就是老张和赛门身份的对应。

如果说这个时候还不算明显,那么到了老张第三次出现,也就是高夫人代表老张送葳葳金镯子的时候,可以说老张的身份呼之欲出了

送金镯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继承的重要仪式,说明老张一直视伟同为亲儿子,而在《喜宴》的最后,赛门选择做孩子的另一个爸爸。

这又是另一种对应。

再结合影片结尾的背影三人组,基本可以推断出老高的身份:

——高父的同性恋人

也就是说,这是上一代人的故事在下一代中的重演。

但既然自己就是同性恋,为何高父依然无法接受儿子和赛门呢,个人以为,高父也无法克服传统文化对自己的影响,无法对同性恋产生认同;二来他也深知同性恋在那个时代会受到的待遇和歧视,伟同是自己唯一的儿子,高父自然不愿意他走自己的路。

宿命轮回,可怜天下父母心。

不得不说,李安以同性恋作为切口去展现两代人的观念冲突,以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的婚礼为载体,可谓大胆而别出心裁。

他并未用猎奇的方式,既不堆砌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也不对同性恋大加渲染。

影片的最后一幕是李安设置的第二处妙笔。

在安检口,高父高高地抬起了自己的双手。

这个动作余味悠长,可以有很多解读。

一种是高父彻底放手了,美国之行见证了儿子的婚礼,高家也后继有人,从此不再干涉儿子的私事,安心回台颐养天年。

第二种可以理解为投降,他曾经是万人之上的师长,却在军事上败退台湾,在家事上无法解决两代人的难题,难免挫败,心灰意冷。

高父嘴里说着“我也高兴”,但是我们从郎雄的脸上看不到任何喜悦,更像是一声叹息。

表面上看,在《喜宴》里,老一辈实现了香火延续的夙愿,伟同和赛门没有分开,葳葳也拿到了绿卡,但这并不是迪士尼童话里的Happy Ending。

《喜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故事。

这一点,李安在拍摄手记里也曾说过,《喜宴》结局被很多人误会为大团圆让他感到意外和难过。中国的事情往往如此,大家各自退一步,高家父子在传统的狭窄缝隙中艰难地各取所需,最终达成了妥协,但留下的是一个三人的畸形家庭,问题并没有解决。

李安在片中有短短的5秒客串,这是他唯一一次在自己电影里露面,幽幽一句却画龙点睛,捅破了那一层窗户纸。

从《推手》里父亲的拒不退让,到《喜宴》的无奈妥协,再到《饮食男女》的包容,父亲三部曲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父亲的成长,也看到了李安的成长。

同样也能看到,李安的编剧才能在那时候一点都不弱于他的导演才能。

28年过去了,这一桌喜宴并没有结束,高家的难题也始终没有解决。

配图/花生编辑/书生 本文首发百度TA说专栏签约账号【侠影映画】原创内容

· 感谢关注·

侠影映画

投稿vx:FMYmovie001

知乎| 二十八画书生豆瓣 | 二十八画书生B站 | @影映画微博| @侠影映画西瓜视频 |侠影映画网易新闻 |侠影映画今日头条|侠影映画迅雷电影 |侠影映画微信公众号|侠影映画

 5 ) 浅析《喜宴》中电影语言的运用

《喜宴》是李安1993年的作品,李安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柏林电影金熊奖、西雅图电影节上的最佳导演奖,以及金球奖和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提名。在他的家乡台湾,这部电影获得了第三十届台湾金马奖最佳作品、导演、编剧奖以及观众投票最优秀作品奖。李安也从此踏入国际知名导演的行列,而这才是他的第二部作品。

李安的电影我看的不多,但是《断背山》给我的印象很深,当然希斯莱杰是其中一个原因,美国西部的蛮荒草原、牛仔的生活也是吸引我看这部电影的原因,但是看完以后,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李安对细节的处理。杰克保存的他们两人的衬衣,恩尼斯用自己的衬衣抱住杰克的衬衣,在得知女儿要结婚后,默默地念出jack I swear。电影在这里依旧是平淡的叙述,但是在观众的内心里已经是奔泪的高潮。我想这就是李安对故事的驾驭能力吧。

《喜宴》这部电影是李安家庭三部曲的第二部,整部电影的主题有两个,一是同性恋,二是中美文化的差异,但本质上,或者说主要的还是讲中美的文化差异,只是借了同性恋这只鸡来下的蛋。这就是我对这部电影最直接与浅显的认识。《喜宴》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其实可以看作是导演自己的切身感受。李安有着台湾与美国的双重背景,他身处的环境决定了他更能够敏感的感觉到这种差异的巨大存在。某些方面上讲,台湾比大陆传统情节更重。大陆从49年以后经历的变革太大,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很多传统的东西都被丢弃了。而台湾由于比较稳定,很多传统的东西得以继承下来。当李安从台湾来到美国的时候,他所面对的是从骨子里就完全不同的民族。

电影一开始就设定了男主角的特殊背景。一个亚洲人带着耳机在健身房里锻炼(典型的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耳机里放的是远在台湾的母亲寄来的录音带,依次交代了导演对故事情节的一些设定——父亲是退伍军人,还是个师长;男主角岁数不小了,父母催促相亲(典型的中国人的人生)还是很新潮的方式——择偶俱乐部。接下来赛门出场,通过一段对话介绍清楚了高伟同(男主角)与赛门的同性恋关系。至此,导演对故事的矛盾设定已经都出现了,整个叙述清楚流畅没有一点赘余。

值得注意的是开篇的这个在健身房里的场景,在后面的片段中也再次出现,也是男主角一边锻炼一遍听母亲寄给他的录音带。在后面的片段中导演借由赛门的口说出了,伟同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去健身房,间接道出了伟同对于父母为他相亲这门事的反感和苦恼。男主角对于相亲这件事的态度在观众看来是十分明确的,他不会真的去相亲,但又不能把事实告诉父母。尽管他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已经完全的美国化了,但他也深知传统的中国文化是难以接受同性恋这样的事情,更别说他还是家里的独子需要他来传宗接代。可想而知,伟同的心里是非常痛苦的(后面的片段里讲到这是他将尽20年的秘密),但是电影里没有哪个镜头拍的很深沉凄惨来表现男主角的痛苦。我想这是李安特意安排的,在伟同向他母亲坦白的那个片段,完全可以让男主角来一次发挥,将多年来的压抑一次性的发泄个够。但是这样就失去了李安对故事举重若轻的驾驭功力。李安用这种间接的方式来表达男主角的心境,从电影叙述的角度表达了东方人的含蓄(这里是指李安)。

《喜宴》之所以叫“喜”在我看来,它的整个氛围还是欢乐的,整个的叙事节奏也比较快,电影配乐也没有大悲的段落,人物悲伤情绪的发泄也是点到为止。剧情以一场骗局展开,个中人物为各自的目的而参与到这场骗局中来,我在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总是在担心一旦骗局被揭露,这场骗局中的人命运会怎样。以我看电影的经验,遇到这种家庭题材又是亲子矛盾的电影,往往会觉得很压抑,我想导演之所以把整体氛围做成“喜”的感觉,也是为了避免这种压抑。

这场骗局的开始是从威威和伟同的共同“利益”出发的。威威为了得到绿卡,伟同为了不再相亲,也是为了让父母安心。骗局的最终其实也算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伟同还是跟赛门在一起,威威拿到了绿卡,高爸爸高妈妈可以抱孙子。但是结尾的地方还是给人留下了些忧伤的感觉,一个退伍老军人对美国文化的投降,威威为了能在美国立足而付出的代价,他们面对的美国是一个残酷的现实。然而对于伟同,美国是一个庇护所,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可以做一个同性恋者而不必隐瞒躲藏。导演要告诉我们的是,中美的文化差异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并非不痛不痒,但也不是有意要去刺痛某些人。

《喜宴》是一部很有嚼头的电影,很多地方都值得细细的品味。课上老师讲的关于剪辑、蒙太奇的运用我还是云里雾里,但是对于镜头、景别这些我很想借《喜宴》来好好分析一下。

《喜宴》中几乎没有远景的镜头,故事的叙述环境也基本上是限制在曼哈顿这样的一个小的区域里。导演的目的就是让观众把心放小,把这部电影当成是一部小制作的家庭剧来看,然而在内容上却是探讨的中美文化差异这样的大主题,这样的表现方式实际上是用几个人的生活来映射这些夹在文化代沟中的一大群人。集中的表现是在婚宴上,平日里低调压抑的东方人发泄出来却是如此的狂热,这让席间的美国人看得大跌眼镜。

伟同把父母接到赛门家,要去结婚公证之前的那段场景,整个场景主要用了三个摄影机的位置,一个是从赛门的视角拍父亲母亲,一个是从赛门的视角拍威威还有一个是过威威的肩拍伟同与父亲。我觉得这是非常有张力的一段,从一个平静的早餐开始,伟同说出要结婚的消息对于父母来说很突兀,甚至说不可接受,对伟同和威威来说却是早有准备。而赛门是打酱油的,所以将两个摄影机的位置安排给了赛门的视角。我把这一段看成是餐桌上的文化碰撞,也是伟同与父母的第一个正面的矛盾碰撞。其实结婚就是一个形式,但是中美文化对于这个“形式”有不同的认识。伟同说“我结婚又不是为了跟人家交代”,而母亲说“不为了跟人家交代,你接什么婚啊”。很明显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很多人做过很多的研究。大致上认为,西方人按照事物的属性来看待问题,东方人按照事物的联系来看待问题。在母亲的思维里结婚不是自己的事情,它是人际交往的一部分,而在伟同看来,结婚是自己的事情,了不起跟自己的父母有关系,跟其他人没有任何关系。

有趣的是整个对话(5个人)只有母亲和伟同在不停的说,威威有单独的近景镜头却一直不说话,父亲在两个镜头里都出现却也一言不发。但是观众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心里翻涌最大的是他们两个。母亲和伟同是两个极端,东方与西方的两个极端,但是威威与父亲则不是。威威是从大陆来到美国的,她留在美国是为了寻求自己的理想,她不是完全的美国人(没有绿卡),当高妈妈给她那些旧衣服的时候,她能感受到这些东西的分量,她内心里有传统的意识。高爸爸也不是完全的传统中国人(他懂英语),他了解到伟同是同性恋后也能够平静的接受(这一点我也很吃惊),他是不得不接受这种文化差异的人。

另一个很有味道的场景是赛门与高爸爸在海边的对话。在这个镜头里,导演一直保持了一个中景的景别没有变化,有趣的是人物一直是背对着摄影机,父亲佝偻的背和花白的头发展现无疑。这样的场景,很像是一对父子在深谈。李安在这里对观众做了一个交代,骗局最终要大白于天下的,但是这个真相揭露的很平静,没有发生像伟同担心的事情。高爸爸一直装做瞒在鼓里是为了抱孙子(看到这里觉得他有点老奸巨猾),赛门说“I don`t understand”他回答说“I don`t understand!”。听到他这样讲,又看到这样一个憔悴的背影,观众很容易就明白这句话的意味。一个从战争年代走出来的老人,来到美国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面对从来没想过的问题——同性恋。文化的差异(两个国家的人),时代的变迁(老人的背影),在这个镜头中都展现了出来,高爸爸的这句I don`t understand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段对话结束的时候,导演把中景换成了远景,海水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仿佛在暗示赛门与高爸爸更加开阔的心境。

最后我想说说《喜宴》的配乐,电影中东方音乐出现的时候往往都有琵琶的声音,而琵琶的节奏很快,音乐的氛围不会太过于凝重。很多的场景都有东西方音乐的穿插。在赛门向威威介绍伟同的生活习惯的时候(结婚前),配乐是欧美音乐,接着镜头一转到威威休息的镜头就变成了东方音乐,紧接着又是赛门和威威的场景,又是欧美音乐。这样的快速转换暗示的是威威这样一个东方内涵的人在美国的生活状态。在与人交往时,要按照美国人的节奏,而当自己一人时又会转换到东方人的状态。

在电影最后的几个场景中一直用的是东方音乐做得配乐。似乎东方人更懂得离别之时的抒情。临别时,5个人又翻看结婚时的照片,翻到最后一页,是伟同和赛门的照片。这段很有传统感觉的音乐一直伴随着离别的过程。按照电影配乐是电影主题以抽象和纯粹的方式表达的理解,这段音乐就是此时伟同父母的心声。有些凄凉,有些无奈,无法心满意足,但是也别无他求。

 6 ) 转载两篇《喜宴》影评

林奕华:李安又一次战胜了“时间”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9月19日18:28 南方都市报

   在李安的电影生涯自传《十年一觉电影梦》(张靓蓓编著)的第103页,有以下一段:“《喜宴》刚在柏林(电影节)上演时,我很紧张,虽然获得满堂彩,但第一个访问我的是香港同性恋团体中的兰博(Rambo)同志林奕华,把我海削了一顿。我当时想:‘第一个访问就这样,以后的日子还怎么过啊?’”以后的日子?就是过得很好啰!自《喜宴》之后,他的导演生涯已是否极泰来。我记得王家卫对我谈起李安,他(总是)不无尊敬:“在拍《推手》的时候,人家真是胼手胝足的啊!”言下之意,为了对电影的热爱而不怕捱穷吃苦的导演,怎么还忍心对他吹毛求疵,斤斤计较?王导演向我吐露肺腑之言之际,大概没想到后来我也像对李安的《喜宴》般对他的《春光乍泄》和《花样年华》。

  但在多年后李安一定没有看到我怎样写《卧虎藏龙》。又或者,我无论以多少篇文章来肯定《卧虎藏龙》,都不会像一九九三年时否定《喜宴》的意义来得大。但李安早已成为“李安”,不像当年《喜宴》的生死存亡,将决定一个名字能否对时间下挑战书。而在《断背山》扬威威尼斯的今天,李安确是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时间”——如果电影确是一种可以藉得奖来提醒我们谁是谁的游戏的话。当《喜宴》渐渐淡出我们的记忆,在奥斯卡功败垂成的《理智与感情》可能只在脑海如流星般划过。但来不及为刹那光辉的坠落感到可惜,《卧虎藏龙》已在时间长河的另一头大放异彩,到了《断背山》,我有预感,它会以“经典”的身份进入好莱坞的“永远的一百部”名单,也就是让“李安”正式成为“作者”,以至艺术家的楷模。比较起来,另一位华人导演吴宇森倒是因目前还未能交出“战胜时间”的成绩单而让名字开始变质。John Woo作为形容词,好像有点不那么时髦了。而Ang Lee却愈来愈有“不朽”的势头——可是因为香港的那位只能冲锋陷阵(有时却是为冲而冲),台湾的那位却深谙细水长流?

  有趣的是,两位导演的作品均被认为与同志之爱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表面上李安的《喜宴》和《断背山》完全是开宗明义,没有半点欲言又止;反而吴宇森的电影一直让放大镜显微镜有无限用武之地:“两雄相遇,惺惺相惜”,会不会是吴宇森对同性爱情的某种憧憬和向往?不少影评人就此疑点——若是不能称为疑惑——做过文章,但却甚少人会继续往李安身上发掘他与同性恋主题之间更多来龙去脉的深度研究。除了某位在看过《绿巨人》后半开玩笑地提出“他有可能连自己是同志也不知道”的影评人。乍听无疑有“乱扣帽子”之嫌,但由于该影评人所持论据不是来自“同志电影”却是由漫画改编的作品,我相信他一定是在导演的诠释中看见了李安的某些“情意结”吧。

  提出以上的想法,可不是因为李安形容我是同志版史特龙,我便干脆法西斯到底地将他拉下水。绝对不是。而是从《喜宴》,到《卧虎藏龙》,再到《断背山》,我看见除了市场的成果,李安所发展的体系——暂时姑且把它叫做“寻找自我的辩证”吧——正一步步趋于成熟。是的,《喜宴》“推崇妥协精神”,曾经让我很气愤,但《卧虎藏龙》让我认识到《喜宴》只是某阶段的李安,他的个性可能不是他想象中的“求全”。我有预感,《断背山》会是一次“后喜宴”——正如李安说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座《断背山》”,那未尝不是回归真我的一种比喻吧。是预感?抑或是我对李安的期望?林奕华/文


[喜宴]你看到的是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

http://ent.tom.com  2003年08月04日  来源:Tom 专稿   表江
OM娱乐独家稿件 版权所有 转载请与TOM联系
 
  李安在[喜宴]里忍不住现身说法“你看到的正是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他面前的老外还是不置可否、一脸迷糊的表情,而同样在五千年文明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我,看见这个镜头简直都要笑疯了,这是李安的可爱之处,也是他唯一一次“忍不住”如此直接地表达他的观点。当我发现只有中国人才能理解李安这么说的心情时,我突然明白无论李安的电影多么受外国人的欢迎,他真正想倾诉沟通的对象仍然只可能是中国人,真正能够领会李安作品精髓的也只可能是中国人。因为李安个人根本的文化根基仍然是东方的,两种文化的对撞和交流最根本的出发点和思考点也都还是围绕着东方的。

  一部[喜宴]包含的内容和层次丰富得惊人,两代人的情感交流、对传统的不同态度、对生活的不同追求甚至整个华人社会对性的态度,以及不同身份的碰撞所蕴涵的政治暗指,让人笑中有泪地观看完[喜宴]之后,仍觉得回味无穷。[喜宴]是李安表达东方社会和情感最具神韵的一部作品,故事和人物既可能是个案,也可以是整体,题旨和细节既可以深入又可以浅出,是包括[推手]、[饮食男女] 在内的“父亲三部曲”中最杰出的一部。

压抑

  李安的聪明在于,要拍中国人对性的压抑,没有比“喜宴”更好的角度了。任何一个中国人都能体会到,那种当众的意淫简直到了疯狂的程度,而你若设想一下它的原因,这些看似疯狂的中国人在平时是承受着怎样的压抑,才会出现如此扭曲的群体现象。在西方你不可能看到婚礼上所有人起哄新婚夫妻接吻,在他们眼中如此自然的事情,宾客只有祝福艳羡的份。可在中国,就仿如难得一见的奇观一般,不期然令我想起了读书的时候元旦晚会之类的,大家就会起哄谁来表演一个节目,被起哄的那个人当然死推活推才会整整衣领貌似羞涩状地上台去表演,其实心里早就想露两手了,这究竟是中国人天性上的羞涩,还是日复一日形成的真实表现自己应该羞耻的观念。这种矛盾在外国人是死活无法理解,但如果是一个海外的中国人,体会到东西方表现个体感受的差别在于,西方以尊重个体为出发点,而东方却是以尊重整体牺牲个人为宗旨的,他的内心应该是为此感到愤怒而凄凉的。所以我理解李安拍摄[喜宴]是带着一点点嘲弄和无奈的,你无法从中抽身而出,你也不能认同这种方式,那么只能自嘲。甚至能自嘲,至少还是清醒的。

亲情
 
  其实中国人面对的最大压力,往往还是亲情。与你切身相关,才无法决然地反抗或是抛弃。李安在细节和情感上的表现,细致入微到带着些许残酷性。父亲在楼上睡着了,伟同的手指颤抖着去触摸他的鼻息,你觉得他如释重负的一瞬间之前,他究竟在想什么?父亲的生或死究竟哪一个是他内心更愿意接受的结果?父权的长期压制造成的压力和对父亲的深厚感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儿子长时间的阴奉阳违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反抗,甚至儿子同性心理的形成,也不能说与父亲的管制毫无关系。

  最令人深有感触的场面是伟同到父母房间里去磕头,母亲抓着他的手臂咬,父亲在回忆他小时侯的模样,而儿子早已是脱离父母的独立个体,没法再承受父母对他如此亲昵的态度。也许所有儿女长大成人的中国父母,看了这一段都会老泪纵横,一转眼,儿女已经不像小时候那样需要他们,那种失落感我不知道当我老了是否能承受,只是我想到远在家乡的父母,就不禁红了双眼。正是如此难以撇清是非黑白的亲情,才让我们在新观念和旧传统里不知何去何从。李安对中国人的意义也就在于此,他完全知道你的矛盾和挣扎,而且还相当体谅,因为这一份矛盾,也是属于他的,属于全体华人的。

政治

  [喜宴]的政治色彩十分明显,光是三个人的身份已经可堪琢磨,美国的爱人、台湾的伟同、大陆的威威,这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也许可以看作是李安自己对美国、台湾、大陆在新时期关系的独特描绘。美国爱人对于伟同是他发自内心的自由情感,而且导演将之塑造成一段十分和谐自然的爱情,然而在他传统的父母眼中却是大逆不道的关系。父亲在婚礼上对伟同、威威说的话,也可以看作是老一辈台湾人对旧身份的无法抛弃,仍然期望在台湾、大陆割之不断的血脉关系上能有一个圆满的了结。而伟同对威威的反应就更加复杂,他以为自己的身体是完全抗拒女人的,就像在身份认同上伟同已经是以美国人自居了,但是威威的一句“我要解放你”,他还是有反映了,他男性身体的本能即象征着他最根本的炎黄子孙身份,仍然是不可能完全抛弃的。

  影片的结尾是一个十分暧昧的态度,虽然以父亲为代表的老一辈,似乎已经表示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以伟同为代表的新一辈却陷入了更深的矛盾。感情和责任的矛盾,也许要在更长远的将来慢慢化解、克服,不知道如果现在的李安再来拍[喜宴],又会给出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短评

婚礼上一片狼藉的时候,有个中国人向老外解释:that’s the results of 5000 years of sexual repression,瞬间解释了咱们好多荒谬却无法改变的习俗

7分钟前
  • bamboo
  • 推荐

赵文瑄处女作这个程度,让人惊叹

9分钟前
  • Connie
  • 力荐

台湾跟大陆假结婚,其实在跟美国搞同性恋

12分钟前
  • 王神爱
  • 力荐

传统的闹洞房太可怕了

15分钟前
  • Ruby姐姐
  • 还行

“妈,同性恋的人能够在各方面合得来凑合在一起生活,非常不容易。所以我跟赛门都很珍惜对方。” 李安总能在边缘和传统之间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点,然后双双将我们击溃。

19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李安总是善于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表现中国文化的细枝末节。被放大致喜剧形式所表现的那场中国婚宴,反讽了中国文化中对于性的压抑…而中国最传统的家庭、家族理念,也在这一场假结婚的风波中进一步深化。隐忍的情感,家庭中的冲突,最终在爱与理解中得到化解。接受了一切向前走,这终是一场喜宴。

22分钟前
  • 放开那个浪味仙
  • 力荐

觉得感动的都是男的吧,当男人就是好,一手同性爱人,一手怀孕妻子。家里捧着,妻子宠着,爱人爱着,老父亲也向他“投降”。归根结底,只是想抱孙子,生儿子罢了,到底爱谁无所谓。女性可千万睁大眼,别做了同妻还感动地一塌糊涂。

27分钟前
  • Voyager 1
  • 还行

昨晚看李安的采访,他说「在变化得太快的社会中,孝道该何去何从。人好像只能去接受和追赶这些变化,其实是很无奈与惆怅的。」家庭三部曲终于看完,这部编剧太妙,如果说「饮食男女」是在调和传统伦理与烟火世俗,那么这部则在调和中西、以及传统与现代的文化。PS:李安那惊鸿一瞥的客串。

30分钟前
  • A。
  • 力荐

能把直男变弯,弯男变直的好片子。。。

32分钟前
  • 打蚊子的科学家
  • 力荐

我现在挺同志,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自己不成为同妻。

34分钟前
  • ᥫ᭡້໌
  • 推荐

父亲在片尾过安检的时候最终还是举起了双手。

36分钟前
  • 劳永逸
  • 力荐

李安那句酱油台词太霸道了,大家都没捅破的窗户纸就这样被他。。。可能是编剧有外国人的缘故,台词有点心灵鸡汤啊,不过一切都很完美,喜欢归亚蕾的表演,赵文瑄也确实巨小受哈哈哈。爸爸才是终极boss,不要小看爸爸!懂外语就是王道啊~~~感人的好片

3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爸爸肯定也是gay的嘛,多明显啊~Simon是多么理想化的同性伴侣啊!金素梅太像叶童了~我喜欢李安这个系列的电影,很回味~还有赵文瑄实在是太帅了!噢,薛绍~

40分钟前
  • 小M
  • 推荐

作为导演,李安在《喜宴》中的表现还略嫌稚嫩,电影中粗糙的细节比比皆是,远不及《卧虎藏龙》之后的精雕细琢;但从内容与情节上来说,这部我感觉却是李安最精品的几部电影之一:放了很多心血心思上去啊,对文化差异的刻画准确犀利而生动活泼。这部电影李安作为编剧比作为导演更成功。

43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我对骗婚的死gay一点好感也没,哪怕姑娘是花钱雇来的都觉得恶心。

45分钟前
  • 大-燕-威-王
  • 还行

李安自己在里面演路人甲划重点敲可爱!“让你们见识一下中国人五千年的性压抑”哈哈哈哈哈哈

50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所以说,结婚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伴郎和新郎的关系。微虐慎入。

53分钟前
  • 玛奇朵
  • 推荐

故事讲圆了,金素梅的台词功太生硬,想打掉孩子的那两段台词写得不好。

54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这片在20年前是多么得前卫出格阿!!

59分钟前
  • ryanking1219
  • 推荐

看到房间号1069我的玻璃心碎了一地...

60分钟前
  • 小V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