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片美国2022

主演:布兰登·费舍  萨迪·辛克  泰·辛普金斯  周洪  萨曼莎·莫顿  实谛·史达仁  杰西·辛克  

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

 剧照

鲸 剧照 NO.1鲸 剧照 NO.2鲸 剧照 NO.3鲸 剧照 NO.4鲸 剧照 NO.5鲸 剧照 NO.6鲸 剧照 NO.13鲸 剧照 NO.14鲸 剧照 NO.15鲸 剧照 NO.16鲸 剧照 NO.17鲸 剧照 NO.18鲸 剧照 NO.19鲸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2 16:44

详细剧情

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将执导、编写新片《庞然大物》(The Whale),布兰登·费舍(《森林泰山》《木乃伊》《地心历险记》)主演,A24出品。   基于Samuel D. Hunter创作的同名戏剧,讲述在爱达荷州乡村一个破旧的公寓里,重达六百磅的查理隐居避世,固执、坚决地要把自己吃死。随着查理越来越接近不可避免的命运,他的朋友丽兹(一个愤世嫉俗的无神论者护士)和埃尔德·托马斯(一个年轻而有前途的摩门教传教士)都试图在查理身上找到能被拯救的意志,无论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然而,只有与查理关系疏远的女儿艾莉才能让他看到目前绝望状态之外的未来,艾莉虽然尖酸刻薄、充满仇恨、浑身是刺,查理却能在她身上找到最后一次赎罪的机会,甚至可能是一丝希望。

 长篇影评

 1 ) 那些给五星觉得很壮观和同感深受的人,多多少少也是踩着人肉包子晒太阳的bt。

男演员辛苦了,只能说。

导演拍的很到位真切的感受出故事想表达啥,但so sad for anyone who wrote this story。继续沉浸在你那sad story sad character里吧,临终前给自己一切合理化找借口,如果确实杀死那条鲸鱼没有意义,那何必在这写的那么幸苦给自己找救赎??文艺糖果外衣来包装自己的恶心确实包装不了,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得承受并且意识到我们做选择造成的后果,以为自己big animal又怎么样?死前还不是得承担。 真的感觉是给洗白的片子,真的很悲哀,一点都不poor ,确实也有emotion,但不是poor animal好吗?自己做的选择,自己离开了自己的家庭,明明知道男生是个教徒还要在教堂里和别人搞,利用自己是老师的关系和认知去让一个变态家庭的学生觉得自己恋爱了。将学生们的见识少和还在被束缚的状态想要挣脱定义为“纯真、真实”,实际上自己没有办法去有脸面对这个世界,甚至想改变的想法都没有。让我想起了这些年网上传的高考艺考培训老师和男女高中学生恋爱,还有更变态的我就不说了。在这些人洗白自己,告诉自己“啊,我只是大动物罢了,我很可怜”的时候,那些别他们伤害过的人呢,不可怜吗???把自己的一切都建立在压迫他人的身上还觉得自己可怜?

写这个故事的人多多少少脑子都沾点,还有那些给五星觉得很壮观和同感深受的人,多多少少也是踩着人肉包子晒太阳的bt。

 2 ) 自私是男性永恒的主题

《鲸》属于我认为很好看,但却不愿意承认它好看,也不希望主创团队受到褒奖的那一类电影。二星给它的艺术性,立意和精神内核给0分。

不得不说很多年没看到这么令人享受的电影了,个人感觉近年来的电影总在两个极端:要么过量堆砌隐喻到了故弄玄虚的程度,要么甘心止步于感官享受。而《鲸》却在方寸天地里把每一帧都拍得精妙,随手一截就能感受到其中的情绪。虽然全部场景都局限在狭窄的小屋里,而且主角的相貌也丝毫不“美”,但整个画面都是和谐的,杂乱中却没有一件多余的东西。

查理独处时的构图设计得都很精妙,却不用力过猛

有些电影塑造了很精彩的角色,但角色之间的连结却不那么强,更像一堆元素被强行摆放在一个空间里。但《鲸》通过画面让我感受到,每个形象较为扁平的人物之间是有connection的:

莉兹坐下时,托马斯往右边挪了挪。如果他没挪,镜头就会被莉兹完全挡住。不知道这个动作是设计好的,还是演员临时调整自己的位置以便拍摄,但不光画面和谐了,动作过程也给这个尴尬的场景补充了节奏感

很多人提到查理暴食的情节令人不适,我想这也是电影的成功之处。我自己是经历过暴食困扰的,看到这段没觉得作为异类被凝视,演员表达出来的情绪的确就是我当时的真实感受:通过进食带来的感官刺激(甚至是疼痛感)来暂时忽视精神上的痛苦,并且怀着极大恐惧等待停止进食那一刻,对自己的憎恨和羞耻感再度袭来。

很杂乱的画面,但没有一片垃圾是多余的

但为什么我仍然给它打低分?因为我早知道男性是自私的,我期待至少那部分属于少数群体的男性能够意识到男权的自私,因为他们处在被凝视、被评头论足的处境,而女性从出生就是这样度过的。通过感受被歧视和被审判,也许他们能理解作为“第二性”的辛酸,从而产出一些更有新意的内容。

很遗憾,《鲸》虽然以少数群体困境为主题,却依然延续了“会哭的男宝有奶吃”的思想,这一思维方式也完全主导了故事发展。

首先,查理为了同性爱人而抛弃妻女。我倒觉得移情别恋乃人之常情,再纯粹的爱情也不可能保证一生一世,更何况现实生活在纯粹爱情之外还有许多影响因素,在不同的时机、不同的心境下遇到同一个人,可能会对其产生完全不同的感情。而出轨后能光明正大地主动提出离婚,在我看来其实是负责任的做法,因为从出轨者对第三人产生感情的那一刻,原先的家庭就已经分崩离析了,与其勉强胶合,倒不如给对方知情权,每个人都还来得及再去其他地方追求幸福。可是查理的出轨对象是同性,结合同性恋者在社会上的处境,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

如果查理是异性恋,那么理所当然,观众对角色的同情顺序将会是:1.艾莉;2.玛丽;3.查理。而查理是同性恋,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作为少数群体,查理似乎值得更多的同情,而他犯的错也被削弱了,他的自暴自弃显得更加合理,而艾莉和玛丽对他的不谅解,则显得没那么正当了。

由此引申出一些题外话:男同性恋者往往认为,歧视链是这样的:直男-直女-同性恋。而女性(无论性取向)感受到的则往往是:直男-男同-女性(直女-女同)。在女性平等权益尚未得到充分尊重的同时,性少数群体的平权运动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我当然不是说必须得先解决一个再着手另一个,所有的平权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即肯定人本身的价值,而非依据其在扮演社会中某个角色所达成的成就来评判其价值(所以说,顺直男也是男权社会的受害者,因为男权价值观也规训男性必须成为某种“有男子气概的人”,而不是他自己本身)。

在《鲸》中,所有女性都扮演着照顾者的角色。没有莉兹,查理就无法生存;玛丽和艾莉最终也给查理带来了宽慰和谅解。精神上和物质上,查理都百般依赖着女性的慈悲心。我责怪编剧,因为这就是他的价值观;我也无法责怪编剧,因为现实便是如此。如果把莉兹和查理的性别互换,整个故事就不太能说得通了。

《鲸》中的人物关系,以男性角色为核心辐射开来,形成了父系关系网。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社会的缩影:男性是他们自己本身,而女性则是男性的姐妹、母亲、妻子、女儿;长辈是自己本身,而晚辈则是“某人的儿子/某人的女儿”。

电影中的每个女性角色都活在男性角色的阴影下:莉兹被兄弟的死亡和查理的疾病所笼罩;玛丽和艾莉被查理的离弃所笼罩。其实她们完全可以不必怨恨,在经历变故后可以重建内心秩序,成为有能力不被伤害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伤害的人。这让我想起《窄门》中母亲的黑帽带。女性必须成为男人生命中的女人,经过千百年的规训,女性已经忘记如何成为她们自己。女性一出生就被告知:你们是美丽、脆弱的,请让男性来承担保护你们的责任,你们的生存需要男性角色来依附。

而一旦这个依附离去时,女性发现她们的父亲、兄弟、丈夫、儿子并不永远可靠,她们却并不具备能力去依靠自己。失去了母亲、姐妹、妻子、女儿的角色,女性往往感到迷失,因为她们一生中只扮演过这些角色,而从未经历过以自己为核心开展的关系网。玛丽、艾莉和莉兹跨不过去的坎就来源于此,她们只知道自己是“某人的女人”,而从未有过自己作为个体和主体的概念。

《鲸》是一场漫长的临终忏悔。我一直认为宗教中关于因果、转世、行善者可以上天堂之类的概念十分可鄙,因为善本应是发自本性、量力而行的举动,虽然用宗教劝人向善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现实效果,但因此为善附上了功利色彩却与善的本意背道而驰。查理不断强调道:

“我需要知道我人生中至少做了一件正确的事。”

“你是我一生中唯一做的一件好事。”

“我需要知道你是个好人,你关心别人。”

“我想让他认为只要有我就够了,我以为我的爱可以帮他无视全世界的伤害,可是我没能做到。”

可无论是艾莉还是去世的爱人,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查理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权力替艾莉决定她是不是好人,替爱人决定他是否可以无视外界伤害。查理为艾莉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为自己赎罪,这是他临终忏悔的一部分,是保证他问心无愧的一部分。

我理解一心求死的人,也理解暴食的人,却有些难以理解查理这个通过暴食一心求死的人。如果失去生活希望大可以直接一死了之,如果恐惧自戕带来的肉体伤痛,那数年来过度肥胖引起的不便难道不是更痛苦吗?如果想通过暴食来自我麻痹,那就更不必把暴食搞出悲情色彩,查理在暴食时反复露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神情,让我感到鄙视,明明你在伤害所有人,怎么敢作出一副自我牺牲的姿态?

他希望女儿真心关爱他人,却用金钱收买艾莉来看望自己。如果艾莉拒绝被收买,那他就无法达到目的;艾莉答应了被收买,这又于帮她建立健康、无私的人格何益?如果查理真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愧疚、那样爱女儿,那他应该听从劝告,用存款去治病,活着去见证艾莉成长,在之后数十年的人生中陪伴她、为她解惑;他应该开始生活自理或者更早更直接地自杀以减轻莉兹的负担;他应该更关注玛丽的感受以求原谅,而不是成为巨婴,把做父母的责任甩给玛丽一人。

这当然不是一部关于改邪归正的电影。我完全理解并尊重查理的绝望,他没有能力重建,也没有勇气面对。那么你可不可以至少不要把身边所有人都变成丰满你自己人设的NPC呢?愧对了她们一辈子,既然你打算弥补,为何不能仅仅只是——放过她们?

这一切疑惑都在电影的最后一幕被解答了:《鲸》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自恋狂的故事,爱女儿的方式就是威逼利诱,道德绑架她来陪伴自己,强迫她观赏自己的死亡。最后查理面带微笑,天堂的光照在他脸上,他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那么其他人呢?莉兹说过“我不能再次经历这一切”,艾莉也将目睹父亲的死亡,所有这些人还要帮忙处理他庞大的遗体……

逝者长已矣,查理终于摆脱了他强加给自己的这具沉重肉身,而他遗下的生者们,却背负起更沉重的包袱,还得继续往前走。

 3 ) 为什么我如此讨厌男主但他却让我泪流满面

我个人非常不喜欢男主和男主的女儿,甚至可以说对于整个剧本都不太喜欢。两个人自私的性格如出一辙。但是男主的演员演得太好,情绪太到位了,让人充满对于可怜之人的同情,最后电影院灯亮了我也还在抹眼泪。

起初的男主并不懂得什么是爱,于是和前妻一起生育一女,然而却在八岁遇到真爱后离开了8岁的女儿和妻子(这在我的爱情观看来太不负责任了)。在他的男友死后,他却又想重新和女儿建立连接。

吐槽一下女儿的演技,把teenagers完全标签化了,充满了尖锐的话语,仇恨整个世界,装酷,与外界格格不入,用奇怪的方式吸引着外界(异性)。她的性格除了最后一幕几乎没发生过转变,以至于最后结尾给父亲念essay的时候饱满的情绪过于生硬。

男主在他的男友病危的时候一直想要拯救他,这种对于拯救的执念似乎最后落到了女儿身上,他对于女儿的感情难以分清是对于拯救心爱之人的执念,还是只是因为爱?他永远在拯救别人,而Thomas,liz等身边人想要拯救他时,他却丝毫不想被拯救。“I don’t believe anyone can save anyone.”是电影很重要的一句台词,男主没有拯救自己心爱的男友,甚至有没有成功拯救自己的女儿我也画个问号,他一直在告诉女儿“you are amazing,you are perfect”,但我觉得某种程度上来说,女儿知道自己很酷,不然为什么要在社交媒体上post那么多叛逆的东西呢?她觉得这样让自己显得很有性格,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我觉得女儿不需要被拯救。男主只是希望女儿往更加“正确的道路”上走。而女儿对于Thomas的拯救,完全出于意外。以女儿的性格,把那些录音、照片发给Thomas的父母,我觉得还是出于想要恶作剧,只是accidentally帮助了Thomas。

男主非常惨,整部片都让观众觉得他非常惨,当每一步行动都变得困难、情绪性暴食、呼吸困难变成生活中的全部的时候,任何人都会觉得这样一个人很可怜,男主的演员完美地把这一切演绎了出来,他真的演得太好了。(可是,他的妻子作为一个爱过他、为他生过孩子的女人,不惨吗?)

整部片有强烈的戏剧感,后来查了才知道是戏剧改编,所以演员们过于标签化的演技似乎也源于这点。另一个戏剧感极其强烈的地方是画面发生事件的场景,所有幕发生的地方都在主人公的家里,和家门外的场景,除了一些偶尔闪回的男主和前妻在海边的回忆。所以整部片充满了一种奇怪的压抑感,男主的生活被永远困在这间屋子,而且是他自己主观地想被困在这,就像他永远不想被人拯救的心。

这部片和主流电影很不同的一点是,没有强烈的“自我救赎”的故事叙事,而是告诉你主人公就是这样一直沉沦,直至死亡。而他身边的人似乎都被拯救了。

 4 ) 阿伦诺夫斯基《鲸》:拍成这样,可不可以?

同样改编自舞台剧、同样的一间房+极少外景,甚至同样的非正常主人公+三四配角,《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让安东尼·霍普金斯在奥斯卡上二次封帝,那么《鲸》能否助沉寂了十几年的男演员布兰登·费舍重返荣耀?

2020《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2022《鲸》中的父与女

如果最终的结果事与愿违,恐怕并不是表演上的问题,而是政治不正确的问题:布兰登·费舍穿戴假体、燃烧生命的伟大表演在有些人看来,怕是有奇观化展示性少数群体的剥削意味:

为什么要把男同性恋设计成一个270公斤的大胖子?还让他抛妻弃女,显得那么自私呢?看看《断臂山》或者《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达伦·阿伦诺夫斯基这不贩卖奇观、哗众取宠么!

其实《断臂山》或《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主角颜值也算“奇观”

我们先来说“胖”的问题,再谈谈“自私”。

这样的主角,可以不可以?

觉得镜头在查理身上辗转流连过多属于“猎奇”的人们,不妨这样去想: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很胖的人?有;可你为什么会觉得胖属于“奇”?因为你的目光不会在他们身上多做停留;那你为什么不好好看看他们?因为你生理上就嫌恶心。

真实存在的重达330公斤的苏珊娜·埃曼,她被誉为“世界最胖的妇人”

记得影片中那个彬彬有礼、每次都和查理打招呼甚至主动介绍自己的外卖小哥吗?按照一般的社会标准,他是现实生活中的好人、热心人,可当查理不小心露出自己的庐山真面目,小哥的第一反应是怎样?——错愕、厌恶、转身走开。

查理还想勉为其难地跟小哥微笑致意

小哥的表情却一言难尽

符合社会标准的“好”、“热心”,在面对超出社会规范的肥胖时瞬间崩塌。

这一幕是如此地真实,让我想到电影《七宗罪》里,凯文·史派西毫不客气地反问布拉德·皮特:“那个恶心的根本站不起来的胖子,如果在街上遇见他,你和朋友会模仿他来取乐。如果吃饭时看到他,你会恶心得吃不下去。”

1995《七宗罪》

话虽恶毒,可变态杀手道出的,未尝不是普通人的心声——这就是来自人性的真相。

对于胖子的厌恶,甚至镌刻在人类的DNA里,想想看:在风餐露宿、朝不保夕的原始社会,倘若有这么一位胖子,多吃多占且不说,一旦与其他部落开战,非得拖累自己的整个族群。

真相自然没有人道主义的高调更好听。可是如果连直面真实都感到不舒服的话,抱持着这种“日子已经够苦了,我干嘛还要看这个”的犬儒心态,又哪有资格推己及人地断言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如此拍法是为了消费同性恋、讨好颁奖季呢?

就像查理反复地教导学生要真诚、真实地写作,可见达伦就是要逼你认认真真、仔细打量眼前这头“鲸”:

听他粗重的喘息、看他淋漓的大汗、随他硕大的身躯搭着助步器艰难行走、跟他一起张开大嘴狂吃滥嚼、瞧他重重倒在沙发和床上,宛如一车水泥被什么东西绊一下倾泻而出......

唯有将肥胖逼视到这种程度,才能略微体会到肥胖对肥胖者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镜头若不去亲近这具躯体,而是“远观不可亵玩”的“去奇观化”,我想知道:那些居高临下的“平等”和“尊重”的高调,又该如何通过画面来呈现呢?

至于说男主“自私”这种话,也充满了道德优越之上的轻佻。现实中谁又不自私呢?

在追求真爱与尽职守责之间,一定要选择后者吗?选择忠于自我后,将所有财产留给女儿弥补过错难道不行吗?查理为什么就得是个没有犯过错的人?他就和我们以及那些被我们彻底忽视掉的人一样不完美。

请慎言一个人“自私”,换做别人是他,可能大概率只会做得比他更差。起码,会留更多的钱给自己。

要我说,影片最大的政治不正确不在于查理的人设,而是达伦流露出的对基督教的蔑视:上帝非但没有救赎查理的爱人艾伦的力量,反而成为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艾伦的性取向遭到保守宗教家庭的强烈反对,艾伦因此自杀

影片中那个假冒传教士的年轻人托马斯也体现出宗教的无能和伪善:美其名曰救赎别人,其实只是缓解自己吸毒、偷钱、纯属废物的无价值感。当托马斯发现自己已被父母原谅、已无生存之忧时,立即停止“施救”,准备打道回府。

因此,查理才会对道貌岸然地说自己“不恶心”的托马斯展开步步紧逼,强迫他喊出自己的心声:“你真恶心!”那一刻,托马斯似乎也意识到自己究竟是个什么货色。

这并不是查理故意要让托马斯难堪,而是他想让托马斯真正认清自己:你只是一个该回到父母身边的小屁孩,不是真有什么宗教信仰,更不是真想帮助别人。

宁俗勿伪。做人还是该跟写作文一样:真实、真诚。

托马斯自然并不能救赎查理,反而是被查理“邪恶”的女儿艾莉所“救赎”(艾莉本来是要害他的,结果却弄巧成拙)。这样的设计有点犯忌:毕竟,美国还是一个清教徒创立的国家。

总之,这部影片对宗教的不信任姿态,加上远远不够完美的男同性恋人设,让《鲸》在即将颁布的第95届奥斯卡奖上恐怕很难有太大的作为。

纵观影片《鲸》先前在各大电影奖上的表现,也都是提名多而获奖少——只有布兰登·费舍拿了美国演员工会奖的影帝。

或许,我们还漏了《鲸》被冷落的最重要一点,就是这个主动寻死的故事实在太“丧”了,满满的负能量。

就是拍自杀,可以不可以?

很多观众都难以忍受被两个小时的灰暗、绝望和压抑勒到窒息,眼睁睁看着这个庞然大物无可避免地崩坏下去。据此也有影迷嫌片尾女儿救赎父亲的场景是强行拔高,过于“超现实”。

其实,这一幕和影片《摔角王》结尾兰迪纵身一跃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摔角王》同样有段极难修复的父女关系)。最终的那一跃,意味着主角已卸下所有心结,准备要迎接死亡。查理的“升华”完全是精神性的,甚至可以说是他的幻想。

《摔角王》和《鲸》的最后都是主角腾空而起

那假如砍掉结尾“我又站起来了”的超现实部分,整个故事就是讲述一个人想要去死,行不行呢?——为什么不行?

我信一条朴素的真理:当一个人真不想再活下去,就不会活。

我们无需从惨淡的现实记忆当中搜寻素材,即使是在“延长三倍生命”的电影中,这条真理也曾被触目惊心地反复诠释:

影片《远离赌城》中的尼古拉斯·凯奇,因为事业、家庭一切尽失而沉溺于酒精,他驱车前往拉斯维加斯,打算用几周时间将自己喝死。最终,在萍水相逢的妓女怀中,他如愿以偿。

1995《远离赌城》

就人设而言,凯奇饰演的本与《鲸》的男主角查理最像:一是爱他们的人也无法阻止他们执意要寻死的脚步;二是他们的自杀方式——不管“喝死”还是“吃死”,难度系数都极高。

绝大多数自杀者,总会寻求最直接、最高效的解决方式。这样既可以缩短受苦的时间,也可以防止中途后悔。而本与查理选择的,却是基于成瘾的慢性自杀,他们残忍地将身体一点点地掏空,仿若凌迟,直到形散神灭。

这种自虐式的漫长的自杀,非但不是对活着就会产生的痛苦的逃避,反而是义无反顾地拥抱它、强化它,试图与痛苦本身融为一体再同归于尽。这需要难以置信的强大意志力。

到了这种程度,一心求死的执念已然跟普通人的求生欲一样成为自杀者的本能。只有绝望到底的人,才能对细细品尝给自己带来毁灭的痛苦都感到麻木。

这就像“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定之后,徐徐食之”——想活而没法活,想死而不能立即死。

而“徐徐自食”不为人道的原因在于,相较其他自杀者,本与查理都怀有对他人和世界的强烈的亏欠,唯有通过对身体的无情惩罚来偿还。

与查理相似,《远离赌城》中的本也爱将“sorry”挂在嘴边

查理说,“我得确定我这一生至少做了一件正确的事”,为弥补对三个人的巨大歉意(前妻、女儿、逝去的同性爱人),查理选择一死,并将辛苦攒下的12万美元留给女儿。而这笔钱本来是可以替他续命的。

这让人想起威尔·史密斯在《七磅》中精心实施的自杀行为:因为突如其来的一场车祸,他的未婚妻和六名无辜乘客惨死在自己面前。虽说属于意外,但背负七条人命的事实就像一座大山压得威尔喘不过气。痛定思痛过后,他决定献祭自己的器官来救活七个素昧平生的人,这同样是场漫长而悲壮的自杀。

《七磅》中的威尔·史密斯选择“毒水母攻击”这一极其痛苦的死亡方式

在影片《21克》当中,造成娜奥米·沃茨一家三口遇难的本尼西奥·德尔·托罗也是这种情况,出于对受害者家庭的愧疚,他主动找上西恩·潘,求对方赐自己一死。

《21克》中的名言:头脑就是地狱

以上几部经典“负能量电影”之所以让很多人光是回忆便觉沉重无比,未必只跟自杀有关。更重要的是:它们的主人公完全生活在过去,现在、未来对他们已不复存在。他们的死或多或少是为还清欠别人的——这就尤为令人痛心。因为事实是:欠下的就永远欠下了,即使用生命也无法偿还。

如果自杀的主人公没有负罪感,不需要“以命抵命”,整个电影的观感都会“积极”一些。

就像我们看哈维尔·巴登的《深海长眠》,甚至会为了巴登最终如愿进行安乐死而感到欣慰。因为我们都知道,“没有自由的生命不是生命”。爱,既然是双向奔赴的,那对全身瘫痪无法奔赴的人来说,爱便是错位、错误的(因为是单向)。巴登不欠他的家人什么,他的家人也不欠他。

《深海长眠》也涉及宗教对自杀的干预

还有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樱桃的滋味》,我们并不知道男主角为何要自杀,也不知他最终死了没有。但就和《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一样,我们的最大感受并不是悲观,而是达观。因为两位主人公更接近一种“形若槁木、心如死灰”的阅尽千帆、大彻大悟的状态。

《樱桃的滋味》的主人公到处寻找帮自己埋尸的人

欧维几次三番试图自杀未果

他们把这个世界看够了,而他们自己也活够了。他们并不是非死不可,只是单纯觉得“没必要活”——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也更易扭转自己的头脑,意识到“没必要死”。

2015《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说回《鲸》中的查理,由于背负爱人因己而死的罪孽,注定没法像以上几位那样超脱——其实事实也可不这么定义:照丽兹的说法,由于严苛的宗教家庭背景,艾伦很早就对自己的性取向耿耿于怀。若不是查理给了他一段毕生难忘的快乐日子,他早就死了——但查理不这么看。

为什么查理要拒绝年轻人托马斯的救赎,是因为恋人艾伦的死而迁怒于上帝乃至对宗教失去信心吗?不。——是因为查理原本就不需要被救赎。

不需要救赎,可以不可以?

其实一个人压根不必“救赎”喜欢另一个人的结果——不管这人是男是女,也不论结局怎样。

嫌查理抛妻弃女“可恶”的观众不妨做另一种假设:如果查理始终向妻女隐瞒自己的性取向,与艾伦继续私下往来,欺骗难道就不是一种伤害么?如果你说,像查理这样的人根本就不应该结婚,那查理岂不又会伤害自己的父母?

看到没有:无论怎么选,总会有人受伤;而无论怎么选,查理都会受伤。

所以说,当然要选忠于自己本心的选项。与心爱之人比翼双飞是本心,希望女儿有个美好的人生,不要落得跟自己一样下场当然也是本心。

自打妻离子散、爱人死后的那一刻,查理的心就死了。不管他这头“鲸”发展成怎样的庞然大物,早已是一具行尸走肉。

当临终的那刻到来,与其说查理在女儿的帮助下终获救赎,毋宁说是查理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救赎了女儿。

让我们仔细地看看,查理这四年来始终都心心念念并时时翻阅的女儿的作文:

“......鲸鱼没有任何感情,也不知道亚哈想杀掉它,它只是一头可怜的庞然大物。我也为亚哈感到难过,因为他觉得只要他杀掉那头鲸鱼,他的生活就会好转。但现实是残酷的,这一切于事无补......我知道,作者只是想将我们从他自己的悲惨故事中解救出来,得到片刻救赎。这本书让我思考自己的人生,之后它让我为我所拥有的感到庆幸。”

就表面上来看,这段话似乎在指查理是“白鲸”,他的女儿是“亚哈”船长。因为亚哈曾被白鲸伤害过,因此他怀着强烈的愤怒满世界寻找白鲸复仇。亚哈对白鲸的猎杀,就如同女儿对父亲的恨意,她不单是恨父亲这个人,而且是在所有人身上都看到父亲的影子——“你教会了我:People are assholes。”

这已经不是青春期的叛逆了,能产生这样的想法,确实是“邪恶”的开端。但没有宗教信仰的查理,却坚信一件事:“People are amazing”。

查理明白,从“amazing”堕入“assholes”,女儿之所以会变成这样的根源,都在于自己。因此他才会对女儿讲:“你没必要恨这个世界,你只要恨我就好。”

所以,查理最后想做的其实“是将‘女儿’从自己的悲惨故事中解救出来,得到片刻的救赎”。他希望女儿能够记起,她自己写在作文里的话:“这本书让我思考自己的人生,之后它让我为我所拥有的感到庆幸。”

每个人不该被别人的人生左右,哪怕这个人是你的至亲。人应当努力地求真,这就要想起自己最初的本心——这是查理教给自己女儿的最后一课。

当初查理选择和恋人艾伦私奔是忠于自我,他知道眼前这个愤世嫉俗、逃学打架的孩子并不是真正的女儿——她以为这是她想要的“自我”,她迷失了。

不只是对女儿、艾伦,也包括托马斯和自己的所有学生——查理也都一如既往地希望他们:做真诚的人,真实地活着。

即将殒命的胖子,凭一己之力改变了几个人。这样的电影难道真的很“负能量”么?

毕竟,身处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最后可能会发现:终其一生,我们连一个人的一丁点都改变不了。

所以,再残酷的电影,相较于现实也是一种美化——除非你是对真正的“现实”有什么误解。

作者| 纪扬;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5 ) 。

这个分数多少是有点迁怒于电影了,但其实也不冤。

将死之人临死之前把女儿叫过来爹一下,觉得自己贡献了一颗精子成就了这么棒这么美的年轻人就是人生中最大的成就,女儿还就接受了感动了追回遗失的父爱了。高中生真惨啊,心理不够成熟经济不够独立就得被这么欺负。

怎么就这么幸运身边遇到的都是很爱奉献的好心女性,女儿八岁被父亲抛弃也还是愿意老往爹这跑,护士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买吃的照顾人收拾房子恨不得把自己累死(亚洲女性huh。),前妻被出轨觉得自己被骗婚还是愿意抱着你追忆美好往昔。

People ARE capable of not caring. 主角是太爱自我感动太自我中心了才觉得自己活该享受整洁的屋子体面的工作深厚的友情路人同情他和被辜负的人原谅他。

传教士的角色也是,从来不喜欢宗教但是硬被拉进来当靶子给美好的同性爱情做衬托真也是有点太老套了,等到结尾了结果也是一点深入的话题都没讨论啊。

而且整部片看完最割裂的地方是男主其实也没太自暴自弃啊。说是把自己吃死挺悲壮的吧,但是他家里又很干净,人也还算体面,工作还挺认真,社会关系基本也挺良好。比起在纪录片里看到的一些由于肥胖而出现了各种各样心理问题导致人生和亲密关系全面崩盘的人来说实在太像个样板间了。

 6 ) 观察ta作为“人”的全部,包括光明和黑暗的部分

故事剧本不完美,男主设定也不完美,各个人物角色也没有闪闪发光。甚至,这部电影也没有想让观众来“同情”与男主一样的人(就像电影里男主也没有在求原谅)。这部电影更多的是——

让你可以【关注、看见他们】。 以及,还原一个边缘人物,在濒临死亡前,在有限的条件下是如何进行“赎罪偿还”。

🥺

看完电影,触动还是挺大。4:3的画幅比例让人能更加聚焦人物的演绎,而费舍和周洪的演技真的炸裂。

虽然都是在封闭的单一空间里,且色调几乎全程昏暗、电影里窗外都是阴雨天,一切都显得闭塞而黏糊糊,但在前几场戏里,不同的人物登场进入男主的屋子里,以及加入了走廊的场景,都让这部电影的空间感不至于那么窒息。(真的很怕空间窒息的电影🆘)

可能很多男演员都能演出这种自暴自弃、令人不想多看一眼的感觉,但如同导演所说,费舍的演绎,令你不忍心对男主移开眼,能去关注他、观察他(因为有些人可能恐惧/反感/不同情这种“庞然大物”,而选择避免去看见他们)。他的双眼总是很真诚、饱含泪水。片中有几段台词,也真的很精彩。

还有周洪对Liz的演绎,真是太强了!坚毅、冷静、同情,但是都自带一股温柔的力量。之前看预告片,以为是一个凶巴巴的角色。

而女儿竟然是怪物物语里的MAX,演得真不错!仿佛一个装着炸弹的小刺猬。不过本片对于女儿角色的描写还是稍不足。尤其片尾,对女儿角色的转变的描写,过于仓促和突然了~

影片结尾女儿也不算原谅了父亲,但是女儿在父亲临死前,为父亲念下她八年级时写过的关于鲸的读后感作文,让他看到了“光”;于男主看来,已经是最好的救赎和告别了。

--

引用编剧采访里的话——

“我认为花时间了解那些正在困难中挣扎的人们,是很有价值的。看到那些并不那么美好的东西,花时间和那些我们以前并不常在一起的人在一起,我想这延伸了我们的人性,它能拓展我们自我的边界和我们阅历的上限,并且拓宽我们的视野。我认为它们让我们变得更像“人”。如果我们想要对作品里的人物有一个真正的切实的领会,我们也必须观察他作为“人”的全部,包括光明和黑暗的部分。”

这部电影里呈现的是男主当下最黑暗的部分,但是从与前妻、女儿的交谈,也能感受到他以前作为一个人,人性和人格上光明的部分。

看到ta们,倾听ta们,了解ta们。这也是去年很多优质电影在试图阐述的东西。They made it!

 短评

达伦在交出了2010s最叛逆的电影之后,这一次则完全臣服于主流审美,这倒没什么问题,但全片都是毫无惊喜的陈词滥调对于达伦来说或许就是个问题了。片尾煽情过火,音乐使劲往上顶,硬要拔向一个更高的情感层级,真的太过刻意了。演员调度方面让可活动空间形同一个戏剧舞台,在特定的表演区被叫住或中止动作对应的是演员在台上的走位记忆点。特效化妆有很大的功劳,毫无疑问帮助了演员表演。@Venezia79

8分钟前
  • 红酒与谋杀
  • 还行

达伦再度交出探究人物心理幽微的一出好戏,以布兰登·费舍饰演的Charlie为核心,编织起他与同性爱人、爱人的姐姐、前妻、女儿、邻居之间的扎实的人物关系网,并借助对“宗教”“神性”与“人性”的反思甚至批判,令他们之间的互动时而荒唐讽刺、时而令人扼腕。尽管故事场景几乎发生在室内,剧本也脱胎于戏剧,但精准的场面调度消解了过度舞台剧化的干瘪,最后的结尾则更添一笔魔幻色彩。布兰登·费舍奉献了从影以来形象最为突破、颠覆的角色,哪怕只能全程坐在沙发上表演,也能够用眼神和面部表情传递出一个濒死之人的绝望、回顾自己一生时的愧疚以及对他人看到自己真实样貌时的担忧。过重的体态令他的肢体表达呈现出全新的风貌,哪怕是最简单的弯腰动作都要耗时许久,充满心酸。

11分钟前
  • 胖胖Panda
  • 推荐

people are incapable of not caring

12分钟前
  • Ryan
  • 力荐

拼死吃披萨和竭力站立起来一样燃。

13分钟前
  • Sundance小千
  • 推荐

油炸食物是治疗我疼痛的氧气,也是杀死我的毒药。你的作文是阻碍你毕业的原由,却是救赎我的宗教。原本以为杀死那头鲸鱼,人生就会变好。却变成向命运乞食的乌鸦,摔碎了求生的骨碟。人要为过去赎罪,这是上帝对人间的惩罚。人无法漠视彼此,这是人类最接近的神性。读你的文字,让白鲸直立,让爱永生。

17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2023top10入围。“当我阅读无聊的章节时,我感到最难过,那只是对鲸鱼的描述,因为我知道作者只是想尝试,为了把我们从他自己的悲伤故事中拯救出来,就一会”。男主鲸鱼般的身形、肢体、气质贡献出2023年至今我的观片中最棒的表演。密闭的空间内充满着忧郁的悲伤的压抑又绝望的氛围,一个失去男朋友的父亲、一个父亲缺席的女儿、一个妄图找到情感寄托的女人、一个逃避生活的孩子。四个人在不透风的房子里上演着年度悲剧,没有人的幸福的,大家都像鲸一样,绝不选择救赎自己,在没有安全感的世界里,混沌的活着,直至死亡。

20分钟前
  • 茗政.
  • 推荐

2023.1.31巴塞罗那Phenomena。7.5。Do you have the feeling that people are not capable of not caring?庞大而柔软的男主角身陷沙发中就像一头搁浅的鲸。暴食自毁的他怎么会是前妻嘴里“永远乐观”的人呢?他自身就已经是一个黑洞。他的死仿佛鲸落——回归大海,创造生命绿洲。就本人而言其实不太喜欢这部电影,叙事像主角一样虚弱而过分理想主义,在Darren Aronofsky的作品里规矩得像老师布置的作业。怎么回事啊?阿伦诺夫斯基,朴赞郁,阿莫多瓦,导演一老叙事就会变得平和吗?故事是拯救和治愈,但现实其实是披萨小哥惊愕中带点厌恶的表情,是夜校课程学生皱起的眉头和恶意的笑容。Ps. mark赫尔曼的《白鲸》。

22分钟前
  • CuriosaMente
  • 推荐

真的边看边感叹怎么可以这么惨,但是这可能才是现实中同志群体里一部分人的真实状况?同志群体看似光鲜亮丽,instagram上刷到的永远是肌肉丰满的年轻美男子和美到不真实的夫夫。可是我们看不到的是更大一部分外貌并不出众,生活并不那么幸福的人,他们可能像Charlie这样过着自我封闭的生活,被生活的困苦磨平了棱角,丧失了追求幸福的动力与能力。这个角色的对现实的极端化与戏剧化处理,与此同时Charlie也是活在悔恨自责中、不幸福的、寻求救赎的人的集合体,现实到令人胆寒和害怕。所以这个角色给Brandon Fraser再合适不过了,他和主角Charlie一样经历了太多起伏,事业受挫之后身材也走形,这个角色就是他的回归和救赎之路,给他鼓掌。

25分钟前
  • VincentP
  • 推荐

I don’t believe anyone can save anyone.

30分钟前
  • BADPRESIDENT
  • 推荐

我很不喜欢这部电影。作者始终以一种猎奇的目光凝视人的丑陋和悲惨,这令我非常不舒服。拿掉男主奇观般的躯体,其实只是个相当一般的故事不是吗?男主似乎把自己的身体当作一座丰碑,用这座狰狞而巨大的丰碑来压倒性地彰显自己荣耀般的苦难。而我认为苦难遍地都是,大部分人承受了苦难却根本不会有什么丰碑。我最讨厌的部分是男主一直说amazing amazing。Come on, I live in California and I’ve heard enough of this B.S.

35分钟前
  • phoebe
  • 还行

奥斯卡最佳男主要是不给Brendan 给 Austin Butler的话,我连夜开车去好莱坞扭断小金人的头。

36分钟前
  • 一只出格君
  • 力荐

从未想过吃会是如此悲壮的一件事。如果鲸鱼真是无情生物,他又怎会一心吃死自己?“鲸”和“单身男子”同样是关于同志的有序死亡,但阿伦诺夫斯基比汤姆 ·福特更加内敛,探索的是照亮幽暗人心的一点微光。布兰登·费舍贡献了影帝级别的表演,让人恍惚相信他就是那只叫Moby Dick的白鲸。

4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误入媒体场的我在一群拿着纸笔的媒体人里哭成泪人 我们不允许自己得到救赎 只要他不开门 外面永远是阴雨天

43分钟前
  • Kimwoon
  • 力荐

达伦在拍另一种恐怖片。角色身体以及房间散发出的腐朽与破败感,真是太让人难受了。影片也努力做到以影像传递各种触感了。其实是很挑战的一部电影。

4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全程心疼利兹,亚裔,被收养,因为信仰被养父抛弃,哥哥被抑郁症折磨她照顾直至哥哥自杀,哥哥的爱人查理因为哥哥的去世暴食肥胖生病无法出门她照顾,她学的护理仿佛是为了他俩而学。然而查理只为他的女儿存钱,利兹心疼查理无钱看病她的车出了问题不去修一人提着查理的日用品在雪地里艰难行走,她承受着哥哥离世的痛苦,承担着哥哥爱人的护理重任,并即将承受查理的死亡。然而她还是心软放不下查理,最后赶来看他,甚至为他带了赛百味。查理有她这个朋友真的一生所幸。

45分钟前
  • 简妮特的炒饭
  • 推荐

单一的场景让戏剧改编的本色展露无遗,但是想到主人公特殊性,这样的单一又说得通。剧本很厉害,一个不想被救赎、也不想被原谅的孤独灵魂,在选择结束生命之前,被动地与自己生命中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一一和解(至少我个人愿意理解为和解)。电影看到最后,你很难不被前面堆积的情绪所刺激,再加上几个演员的表演都十分到位,更是推波助澜的让人感动的一批。

46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像是另一种画风的《单身男子》,在极致孤独的时光里把绝望转化为实体的脂肪,用富有仪式感的慢性自杀祭奠挚爱。与单男的忧郁不同的是《鲸》更显悲怆,极力渲染不愿被拯救的哀痛和巨物陨落的悲壮。达伦出色的室内镜头调度和布兰登费舍的精湛表演相得益彰,几段查理起身、暴食的独角戏里他如同化身追逐白鲸的亚哈船长,也是那头被当做猎物的白鲸。信仰与凡爱的对立、亲情与怨恨的矛盾如明暗分割的灯光在脸上相对。但父女线实在是刻画得过于粗糙直接,达伦像是清楚这一段即短板又重要,用力过猛地一遍遍强调那句“You are amazing”,过分地煽情反而损耗了我前半段积攒的情绪,当查理在女儿的读书声里站起来,企图把巨物之死烘托得温情而壮烈,给夸张沉重的脚步特写时,我脑子立刻浮现出“假”字。

51分钟前
  • Gordon
  • 推荐

人生中遇到的多数人都很像那个送披萨的,看到洋葱中心就转身离开。从头到尾哭了可能有五次,i don't believe anyone can save anyone.

56分钟前
  • 凡卡
  • 力荐

男主真的演得太太太牛逼了,他的眼神和一直在说sorry的状态真的让我觉得闻到了将死之人的腐败味道。全部室内场景的群戏的确很有舞台剧的影子,但是每个人物都蛮有料的。最后和女儿的对手戏我都完全看不进去女儿在干嘛,就看着他每一个动作就能哭晕。(一边擦眼泪一边赶船也的确搞笑)

59分钟前
  • 十杯牛奶
  • 力荐

年度最佳节食餐单,看完一部起码少吃两顿……

1小时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