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们

喜剧片美国2008

主演:梅格·瑞恩,安妮特·贝宁,伊娃·门德斯,贾达·萍克·史密斯,黛博拉·梅辛,坎迪斯·伯根,贝特·米德勒

导演:黛安·英格利什

播放地址

 剧照

女人们 剧照 NO.1女人们 剧照 NO.2女人们 剧照 NO.3女人们 剧照 NO.4女人们 剧照 NO.5女人们 剧照 NO.6女人们 剧照 NO.13女人们 剧照 NO.14女人们 剧照 NO.15女人们 剧照 NO.16女人们 剧照 NO.17女人们 剧照 NO.18女人们 剧照 NO.19女人们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01:05

详细剧情

玛丽·海恩斯(梅格·瑞恩 Meg Ryan 饰)住在纽约曼哈顿区,是小有成就的服装设计师,她还有英俊且事业有成的老公,乖巧可爱的女儿,一家人住在豪华别墅,在任何人眼中都是艳羡对象。在玛丽身边,围绕着一群多年死党,包括独立的时尚杂志撰稿人西尔维娅·福勒(安妮特·贝宁 Annette Bening 饰)、有点唠叨的艾迪·科恩(戴博拉·麦辛 Debra Messing 饰)和性感的散文家亚历克斯·费舍尔(贾达·平克特·史密斯 Jada Pinkett Smith 饰)。但是看似完美的生活被一个意外发现打破,玛丽老公出轨了,对象是外形完美的香水专柜小姐克瑞斯托·艾伦(伊娃·门德斯 Eva Mendes 饰),玛丽寻求好友们帮助,没想到却遭到西尔维娅的背叛……

 长篇影评

 1 ) 一些截图

离开,永远别回来。

“我们从不谈论自己的身体

每当这样的事情发生

没有语言可以形容它

因为没有语言

就只是一片空洞的寂静

那空洞的寂静

才是真正的恐怖”

Sun.

Stars.

Pails.

The harvest.

Numbers.

Window.

Sounds.

Straw.

Beans.

Love.

Language.

Wind.

Women.

 2 ) The feelings after screening

Many times doesn’t watch Hollywood movie, still contains presented characteristics, continuous editing, which doesn’t block the spectators and let them focus on the narrative, it dose, because at the screening, audiences behind me were attracted by the narrative and reacted the narrative actively. I think the narrative is the substitution of other kinds of Hollywood films such as the hero film. It too focus on the narrative about the content that the superficial contents regarding as feminism, which can cater the audiences’ attention because at the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 many people ar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levels of female, mentioning about female stuff, they almost open their eyes larger and appeal for female in definitely high excitement. So the narrative of the film in support of the feminism but I think it is very obvious and superficial ways. And also, in most Hollywood films, they must be related to romance, this film also dose. By the way, the lighting of this film impressed me because the lightings on most of the characters are half light and half shallow which is harmony.

 3 ) “你的命运会有所不同”

原来我是“Ona”的孩子……

如果你是被父权凝视长大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所觉醒的,同时,也是被伤害过的…..

这太有同感了,你会觉得,你就在她们中间,原来这个世界上,不只我一个人觉得这样的环境很奇怪..

透过屏幕,直视她们的眼睛,你能看到切肤的痛跟狠,那双眼睛,就仿佛穿过屏幕,直视着你,正视着你

鼓舞着你、警醒着你

这就是女性力量

天啊,是柔韧似刚的,是温暖而不软弱的,是强大的

天啊,电影里探讨的不仅是女性的社会地位,还探讨了,为什么现在社会上的男性会变成这样,“他们在孩童时期也如夕阳般美好”,是啊,这是为什么呢

还探讨了亲密关系,对于女性的意义

以及,施暴者的孩子对于女性而言是什么

在“女权觉醒者”中,把自己当成“男人”的人,将会怎么被对待

天啊

那双双眼睛,是你和我的眼睛

我相信,能理解女性地位的人,像August那样的男人,一定很少……

如果你对此篇感到反感或是怪异,以及不理解,或许可以尝试想想,自己的思想是否已经被“社会”主流给同化、奴役了呢?

你有试过,被人用语言调戏吗?你体会过被尖锐的眼神锁定的不安全感吗?为什么女孩们会怕?你知道吗?因为我们知道,如果我们不在法律保护范围内,他们会扒下你的衣服,用异物一次又一次捅入你的身体,造成撕裂伤、内出血,那是伤口、那是永不可磨灭的创伤。就像用一把刀,反复刺穿你的腹部,穿透你的肠子、捅破你的胃、搅碎你的肺

你知道,你的一切都被人认为不重要的定位吗?把你永远的定位于下位,但你知道吗?我们都是人!没有贵贱之分!是谁有着私心,以这种方式妄图贬低另外一种人,让“女性”被奴役。

我们可以拥有平等的权利,所有的方面的,所有的情感的

我是我,不是谁的女人、谁的夫人、谁的老婆、谁的妻子

我是我,不是谁的从属

我就是我

太好了,这部电影怎么能这么好呢

我一直认为自己应该做个男生,从小时候起就有这种思想,我小时候讨厌自己属于女性的特征,去追求一切“言行举止”像个男的

那个时候的我,满嘴脏话,走路外八,坐姿劈叉,这就是小时候的我,眼中的男性形象

我以前不理解为什么自己那么激进于“成为一个男人”

我现在明白了

我不想成为一个女人,是因为女性的社会地位。小时候的我,或许打从内心里觉得,“女性”是脆弱的、软弱无力的、是总是要归属于另外一个人生存的寄生虫

但,我逐渐长大,我发现了,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女性,她们传达着,“我们很强大的概念,我们温柔但不怯懦,我们柔软而不软弱,我们是柔韧的、坚强的,我们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我们不用成为谁的附属”

我这才意识到,噢,原来做一个女孩儿没什么不好的,我要为我、你们、她们、大家,争取属于我们应有的权利

“你会过上不同的生活….”

 4 ) 万能框架、唯一的流泪瞬间,以及关于"离开"

1. 这个故事是为了解读服务的,它有一个万能框架

头20分钟演完我就有很强烈的感觉,这会是一个含义上、解读上都很丰富的故事。

让我们高度浓缩一下这个故事:一群女人遭受了侵害,一开始她们甚至都没有想清楚、说清楚这种侵害是什么,但她们中的大多数最终逐渐明白了一切,这时,她们将面临几个选择:(1) 什么也不做,一切跟原来一样,日子继续过下去;(2) 留在这个环境里,反抗;(3) 离开。

你看,这个简直是个万能框架,可以对应上几乎所有种类的女性困境,不管是历史中的还是当代现实中的。它们基本上都经历了这个流程,只不过可能最终达成的进程不同。

而且不仅是框架,主角们在谷仓里开会时所讨论的那些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字字句句,桩桩件件,都可以跟大量的现实对应。真的,她们每说一句,我脑子里就会飞快闪过一大堆熟悉的人事物。她们所关心的就是我们所关心的,她们所担忧的就是我们所担忧的。我们和她们面对着同样的一系列母题,比如 price of fight、self-protection、justice、revenge、forgiveness、impact of social environment、education、patriarch authority、imposed doctrines......etc.

每一个角色也都不仅代表她自己,而是一个类别的女人的缩影。

Ona:博学、温和,是情绪最稳定的那个
Salome:偏激、愤怒,却也因此充满了保护与改变的力量
Mariche:消极、短视,对改变的力量冷嘲热讽,习惯先审判自己,但这一切似乎是因为她已经把全部的精力都拿来支撑自己度过无法逃离的生活,其余的一切令她不能理解,也无所适从

这三种人实在太眼熟了,你可以在今天任意一个讨论版块看到她们的身影。

还有孩子们,代表着更加模糊但也更加回归人之本性的新生思维:"We saw him! Why do you have to make it so complicated?"

所以,与其说Women Talking讲的是新大陆某殖民地的一群女人的故事,不如说它是一部小小的、用fiction形式写就的《Feminism: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这样的创作思路无疑是有意思的,但如果观众不是我,不能在她们说的每一句话外想到千千万万的现实原型,这个故事又会呈现什么面貌呢?失去了丰富的解读可能之后,那就真的只剩“women talking”了,作为一个故事这属实太过单调。

此外,如果去掉隐喻滤镜来看,一群不识字的女人们有如此优雅的语言习惯、语法如此严密的逻辑表达,确实不够合理。

但好在文本之外的东西本片处理得都不错,演员的呈现啊,足够压抑粗糙不“完美”的服化啊,blocking与一些肢体情节安排 (比如那些大笑) 啊,还有曲风大幅变换的配乐,都不错,能够撑起一部剧情电影该有的情绪感染力,这也是我最终打了四星的原因之一。

2. 唯一的流泪瞬间

可能片子里的绝大部分东西我都在其他地方或多或少见过、感受过,真正击穿我的瞬间只有一个:“I'm sorry, Mariche.”

Mariche这个角色在女性主义语境下常常被用来当靶子,或者反面的、反动的案例。她告诉观众一个顽固又看不清楚真相的家伙在困境面前会呈现怎样一种摇摇欲坠、让人捉急的嘴脸。在现实中也是,尤其是当年轻一代的小feminists听到年长女人种种“不够女权”的发言时,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很轻易就能把我们引导向一种态度:“她是错的,而且我们犯不着去拯救,她愚昧无知落后到没救了。”

而Women Talking给了这样一个角色爆发的机会,更是给了她我鲜少在别处见到的真心关怀。

“对不起,和人渣生活数十年,并且还保护住了自己与孩子的不是我,与丑陋残酷的现实朝夕相处并且活下来了的不是我,我没资格批判你。”

“对不起,劝你留在人渣身边数十年的是我,没告诉过你怎么保护住自己与孩子的也是我,我没资格奚落你。”

“我跟你说对不起,不是因为我觉得我该想办法让这事翻篇,而是我真的为了我说的那些话而感到对不起。”

即便在那些对我而言与信仰无异的问题上,你和我持有不同的意见,我依旧彻头彻尾地理解你的困境、全心全意地感受你的痛苦,你和我依旧在一种非常幽暗广袤但绵延不绝的层面上紧紧相连。我怎能不为此流泪。

只可惜咯,这种程度的solidarity在现实中还不太常见。

3. 关于“离开”

对女性主义创作者来说,“leaving”似乎是个绕不开的主题,或者说元素。因为她们首先在写的肯定是困境,既然有困境,那必然要讨论“逃离”的可能性。

记得中学语文课上,讲到鲁迅的文章《娜拉走后怎样》,老师在上面讲一大通,我在底下边走神边悠哉悠哉地想,“啊?为什么要走啊?”

那时候的我还什么都不懂。后来慢慢长大,才明白“逃离”对于无数的女人来讲是一种近乎救命稻草一样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Lenu会离开那不勒斯,Laura会离开洛杉矶,Thelma & Louise会离开Arkansas,而Furiosa会带着一车的女人拼了命也要离开不死老乔的Citadel。

说真的,我第一次看《时时刻刻》还完全不理解Laura怎么能做到抛弃儿子。这种挣扎在Women Talking中也有体现:“what should we do with the boys?” 女人们总是在为所有人考虑。可是就像Laura多年后在儿子的葬礼上陈情的那样,“I had no choice. It was death. I chose to live.”

有时候离开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

但是呢,话又说回来,“离开”也许只是我们需要跨出的第一步,世界上无数的女人们也的确纷纷在精神上或物理上跨出了这一步。But then what? 《狂暴之路》里有一条短评我至今印象深刻:

我们的前辈中有多少曾选择过leave?我们之中的多少人又正是因为这个决定而诞生、长大、接受教育?我们和我们的后辈呢?会有选择 stay & fight 的一天吗?

也许短评中的“胜者”可以换成“勇者”:真正的勇者不是离开去寻找新世界的人,而是留下来改变旧世界的人。

希望我们永远不要停止表达,就像这部电影一样,keep talking ✊

 5 ) TIFF观影后导演Q&A记录

TIFF观影后导演Q&A记录

今年在TIFF看了八场电影,Women Talking是电影结束后观众掌声持续最久的,也是唯一一场在片后导演入场时全场自发起立鼓掌的,掌声一度停不下来。坐在TIFF最大的观影厅之一,满满两层的观众,感受到了2016年Women’s March的温暖和solidarity。在今天的北美,不得不说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体验。

下面记录一些还有印象的导演问答(穿插个人感想):

1. 为什么没有呈现任何一场暴力本身,也没有呈现任何一个男性施害者的脸?

导演表示不想呈现任何一个具象的“反派” (villain) ,而是想聚焦在暴行发生之后的“impact”,对女性本人的,对她的家人亲属的。

导演在这里说了一句话我很喜欢,影视作品里想通过直接拍摄强暴的镜头所表达的,很少可以justify把它演出来的必要性。

一方面女性之间的辩论很快就从具体的暴行上升到结构性的问题,从未谴责过任何一个男性个体。另一方面August作为唯一一个有“脸”的男性,影片想通过他把重点放在男性有可能变成的样子,to show what is possible。

2. 电影和现实之间的联系,选择在2022年拍摄这样一部电影跟美国此刻正在发生的重大倒退有什么关系?

导演说,电影的最后一幕,women marching together的画面是最后拍的。每家每户,老老少少的女性,哪怕彼此有再大的矛盾,针锋相对的观点,还是各自驱赶着自家的马车,汇聚成长长一条线,一起走出了colony,走向了未知的未来。

导演在此希望美国女性在今天,不管自己的在政治光谱的哪一头,可以放下对彼此的成见,放下在其它议题上巨大的分歧,汇聚到一起,为美国女性的未来走出一条路来。

个人最喜欢这部电影的一点就是对女性内部分歧的展现,观点上分歧,性格上的分歧,代际上的分歧,位置上的分歧,哪怕大家有着一样的信仰,对信仰的解读也可以截然不同。辩论时,这些根本上的分歧看似已经没有调和的空间,但恰恰因为迫在眉睫的危机,其残酷程度逼迫她们必须放下这些分歧,作为一个集体,走出一条路来。这种程度的true democracy在现实中很难在宏观层面践行,但是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启发。电影展现了一群有着根本分歧的人怎么通过平等的辩论,充满共情的协商,一起找到了一个大家都愿意接纳的出路。

3. 电影为什么选用这个色调?

Polley将电影的色调形容为 “the color tone of a faded postcard from a world that’s already gone” (那种陈旧明信片的色调,来自一个已经不存在的世界)。Polley特意选择了一个这样怀旧的色调,为了避免影片有任何现实主义的色彩,否则很多对话将显得很奇怪。

确实是,在观影时看到一群不识字,不知道“逗号”是什么的女性用最严谨的语言进行充满哲思的辨论,会有一种违和感。如果是更自然的现实主义色调,肯定会加深这份违和。

4. 电影在哪里拍摄?故事原型发生在哪里?

电影就是在多伦多附近拍摄的。Polley强调她特意避免了任何具体地点的影射,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一个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区任何时代的故事。原著的灵感来自于一系列发生在保加利亚的强奸事件。

相比之细腻的还原性侵给一个具体的community带来的创伤,这部电影更像是基于这世间千千万万类似悲剧的一场抽象思辨。

5. 电影的背景时代?

2010(笑)

6. 为什么把旁白音(narrator)从August改为小女孩Autje?

原著的叙述者(narrator)是August。团队中Chris提出异议,觉得这样一个故事用一个男性的声音叙述出来很奇怪(原词:feels alienated)。导演本人并没有这种感觉,毕竟women talking这个故事本事的意义就不仅仅在于女性自身的表达,也在于男性的倾听和记录。

但是阅读文字和观看影像是非常不同的体验,在小说里没有违和的设定,用耳朵听则未必。所以团队开始大开脑洞,修改设定。有人提出改为小女孩Autje的声音,有人提出改为女主Ona在未来此刻还未出生的孩子说话。Polley将两者结合,改为Autje在未来讲给Ona孩子的话。

个人非常喜欢这个改动。一直觉得“姐姐”是一个很神圣的身份,以Autje的声音,对Ona孩子讲述母辈在ta出生前经历的苦难,以及为了ta的未来所进行的抗争,比August的视角更多添了一份代际的传承和跨越血缘的姐妹关怀。

7. 影片中有很多对基督教信仰的探讨,这跟导演自身的成长背景有没有关系?

Polley坦言自己成长在一个无神论者的家庭,虽然确实是把她送到了一个教会幼儿园,因为离家近。她对所有信仰都很好奇,都很想了解,如果非要说一个宗教的话,可能最像是一个佛教徒。

导演强调影片没有一丝评判或者讽刺这些女性信仰的意思。虽然她一直对附着在信仰之上的社会制度和机构充满警惕和批判,但对信仰本身是非常尊重的。影片中,女性哪怕面对死后进不去天堂的威胁,还是在漫长的辩论后选择离开。离开不是对信仰的摒弃,而恰恰是更深层的虔诚。

 6 ) 赎罪吧

写完下面的东西,我自己读了读,好像大多数是与电影无关的东西,都是自己的一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只是记录,别浪费时间!

又是一个关于女性的电影,这是对的事,好的事,当我说好和对的时候,可能就开始有女生要警惕了,这男的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在阴阳怪气!其实并不是,如果只从性别,从性别,从性别的角度来说,此时此刻我就觉得很多男人都是S*,这跟女生没有关系,单纯的觉得S*,包括我自己在内,而女性,大部分的都是好人(也不能说好,好是相对的,就是本来应该如此),我所见的她们大部分不会去拿性别当武器伤害别人,只是安安静静的生活,这是我的观察,不代表别人,当然,觉得某些男人很S*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觉悟,我也是从一个小S*开始的,小时候在班上,总是莫名其妙的起哄,跟着大家去嘲笑女生如何如何,好像就是zzzq,不嘲笑反而成了他们眼里的另类,反过来看,男生可以嘲笑的点却很少,或许她们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去嘲笑,只有一些S*男生才会这么想,不说别人,我就说我这个小S*的事吧,我记性算事比较好,记得小时候,一二年级吧,学别的男孩子,对着女生脱裤子,吓唬她们,现在想起来,就是畜生啊,说出来是真的觉得自己S*,简直就是畜生不如,那时候没有发育,也没有人教我们什么事能做或不能做,唉,反正就是不忍直视的回忆,我也很无语!

上面说这些,不是要证明什么,或是装作一副好像现在改过自新的样子,我其实是想提问题,为什么?为什么那时候我以及我们班的很多男生都这么S*,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我想了几点反思一下,不一定对,也不代表别人,只说我看到的,首先第一是家庭,父母从来没有教育过,他们自己也是充满了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我记得我妈妈,只要家里有客人,几乎不上桌吃饭,孩子从小在这种环境下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无法回避的,第二,学校的教育,我印象中到了初二才有了生理课,但是老师也是让我们自己看,那个课堂氛围,可以说对女生极不友好,荒唐至极,第三,本能,就算是到了今天,我自认为自己对女性最起码的尊重是有的,可某些时候,还是忍不住的会有一些“邪念”,我控制不住,好吧,就是控制不住,但也仅限于此,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脱裤子了,第四,不敢说,第五,这是几千年来的刻板印象,鲁迅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我的理解是,大家都走的路,就一定是对的吗?是不是我们形成了固有的思维,不去想想,或许这条路根本就狗屁不通呢?再往下想,或许是男女之间轻微的体能差异,导致了如今的惯性,让男性认为,世界本该如此,其实这是最大的傲慢!应该感到羞愧才对!

我想到了去年看的一部电影叫《男人》,看完让我觉得,唉,摸摸良心,我们是不是这样?是不是?别抬杠,别起哄,别争论了,确确实实,我们中某些人就是一帮自以为是的人!

上面这些都是看完电影后想到的东西,也只是聊聊个人的想法,我真心的希望,男男女女之间,能多一些理解(这不是屁话,你想想是不是?),就是从人的角度去看问题,而不是男人女人,什么东西只要极端了就变味了,只会让世界越来越分裂,宇宙会撕裂,地表会割裂,国J会分裂,家庭会决裂,男人女人会对裂,最后只剩我们人也裂开了,你说还有什么不会的裂的?真的好累,还是那句话,最好的结局是互不打扰,这不是怄气的那种话,别说我提倡冷暴力,就是你也不想理我,我也不想说话的那种,大家相敬如宾,高兴了一起,不高兴了拜拜,至少我的世界是这样,真挺好的,哭着来,笑着走,就写到这儿吧!

另外还有一些东西没有写出来,正好看完了《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也跟这部电影有关,后面继续写点吧!

 短评

#LFF27 与其说是一部充满女性意识的电影,更像一篇激昂又温柔的女性manifestation。舞台话剧感很强。关于如何处理与男人之间关系的议题,是女人群体内部的私事,每一段对话都充满了观点的交锋、对峙最终达成一致。是一种非常令人向往且充满力量的女性主义乌托邦。

6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0.5/10 #NYFF 充斥着自我矛盾的电影:村落男性的集体缺席,却仍要描绘年轻男子教师作为“会议”记录者和他的“爱情”,所导致“男性”的形象在电影中的位置既被抽象化概念化又被单一化“偶像”化;即便故事应发生于“想象中”的与世隔绝的虚构村落,却在台词中提到二战与其他历史事件,且汽车和电气又与村落中的复古环境(和电影做作的色调)极为不符,这种虚伪的历史性令人摸不着头脑。前一小时的各种“开会”场景令人发指:混乱的调度与节奏,除两位老人外令人尴尬的演技(僵硬地塑造“戏剧性”),陷入非逻辑的逻辑,与各类意义不明的情感波动或冲突,所导致大部分角色的面孔都极为模糊和扁平。太多避重就轻的处理手法,不少被胡乱使用的惊悚元素,自我反复且无效的讨论,唯有在“会议室”(仓房)之外的部分(离开村落前)还值得观看(最后二十分钟)。

7分钟前
  • 鲍勃粥
  • 很差

这部电影能拍出来就值得五星。另外我想问问那些质疑片中不识字女性能讨论深刻问题的人,女性掌握知识、会思考,那么令你害怕吗

10分钟前
  • 徽頔
  • 力荐

very empowering,claire foy的某一段表演让我后面两个女生都哭抽了

13分钟前
  • dw
  • 推荐

可能不是不识字的女性会说出来的话,但不识字的女性一定能够说出这些话。真正的decision to leave。在多伦多看得第一场电影,在加拿大看的第一场电影,一个人的December 24,哭得很厉害,和电影无关,是一下子想起了很多关于一个人看电影的记忆。Merry Christmas。

16分钟前
  • 舒璇
  • 推荐

原谅我不理解,连字都不认识的女性,为什么会用这么多大词,说的都是精英高知女性才会说的话?

21分钟前
  • Leosama
  • 还行

【NYFF60】剧情就真的和题目一样,是一群女人在聊天,不过她们聊的却是在最危急时刻的挣扎、鼓励、反抗和希望。时而幽默,时而悲伤,但是大部分时间都是充满着希望和对彼此的关心鼓励。看完整部电影,内心是充满希望和力量的,your story begins here。PS,本韦肖太能哭了,流的眼泪比女演员还多。

23分钟前
  • VincentP
  • 推荐

6-7|基本上是一片大学生性别研究期末论文….意思就是写得不错,但也就是大学生水平…..(August被问到为什么有枪,他哭着说不出话来,Salome说“不要自杀,你还得教那些男孩”,那一段我还是眼眶湿润了一下….(鲁妮玛拉好美啊!(在wb把本大夸特夸了一下这里就不提了

27分钟前
  • H.
  • 还行

女性精英主义的颅内高潮,看不下去了,真的该看看第三世界女性的生存状况…

30分钟前
  • 闲敲棋子落灯花
  • 较差

#TIFF2022#4.5. 我们的苦难,与我们的力量,是话语间记录的口述史,也是指引未来的举起的拳头。Miriam Toews的原作改编有一定难度,一些群戏桥段theatrical affect过于强烈,好在cast的表演非常过硬(Claire Foy and Jessie Buckley definitely stole the show),让情感一直可以连贯下来。离开既是无法避开的创伤母题,也是获得新生的唯一方法,而那些女性前辈都只是希望your story to be different.最感动的瞬间是Q&A时,一位cast member提到,选择发声,抗争,需要勇气;而选择留下,沉默,也更需要力量。有的时候你明白电影其实并不完美,但是这重要的讯息最终还是让你泪流不止。

34分钟前
  • VicWallflower
  • 力荐

TIFF 2022| 观影07 | 少点戏剧场景、摆拍和念白不好么!知道不会写字没能上学的女性心声需要被记录,但是电影不是小说,电影不是戏剧舞台。找了这么多大牌演员一起念台词,毫无对话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所有没有对白,女人们行动起来的戏都非常有张力和感染力!观感太纠结了,结尾依然动人,但是对话戏真的让人难熬。离开的前夜开太多的会,太多时间唱歌、祈祷、相互疗愈,紧迫感全无……把人急死

36分钟前
  • 小玄儿
  • 推荐

所有拍摄香艳性侵镜头以博取男性眼球的男导演们都应该好好看看这部影片,女性遭遇性侵的经历不是你们在电影中展现窥视与虐待的情色符号。你可以书写她们的愤怒,拍摄她们的勇敢,记录她们的反抗,大可不必打着“为艺术献身”的旗号展现所谓的“宏大叙事”

38分钟前
  • 唯弟弟
  • 推荐

一群人在这里金句大赏式聊天,观影过程极其痛苦。很少有这种说着英语也能尴尬到我的台词了。以及这种电影里的女性永远是,受苦受难挣扎伟大,仿佛生来就要成为某种符号。我就想看女的追逐野心,玩弄权术,理智,强大,坚毅,狡猾,怎样都行,反正先像个人。LFF2022

42分钟前
  • Janeites
  • 较差

《12怒女》,只不过女人们决定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命运。问题是剧情和台词都太像舞台剧了,所有人都妙语连珠,不像真人而像女权主义传声筒。她们说的所有话我都同意,但比起电影更像PSA广告

43分钟前
  • 你好忧愁
  • 较差

将女性遭遇性侵、家暴等侵害后的决定讲出来,真的是“讲”出来,大段大段文绉绉的台词从设定上没有文化大字不识的女性嘴里讲出来,说教味很重,但这似乎又是种能让男权世界“听懂”女性声音的好办法。片中每名女性各有各的代表性,面对困境有忍耐的,有中庸的,有激进的,还有化恐惧无助为怒火向自己同伴开炮的……整体基调还是向上的,女人们的出走也是向往更好的地方,最重要的是,她们抓住了可以选择的权力。三星半

45分钟前
  • touya
  • 还行

开头点明了剧作的架空性,让人无法在这个方面指摘,可以的……但我不想再看这种金句频出的开会大片了,可以想象之后会有各种out of context的台词截图。架空而论,你本的角色也不合适。知道了故事的现实来源发生在玻利维亚之后感觉更微妙了。

48分钟前
  • 猫猫
  • 还行

“女人们不识字她们是怎么知道那么多的?” 殖民地的女性们的思考不源自于她们是否识字、是否受过教育,思考源自于她们所受过的不可湮灭的折磨,更源自于她们在苦难后仍抱着爱和宽恕的本能。 对这群女人们来说,这场谈判不会在离开后就结束了,因为只要压迫和欺凌存在一天,谈判就会一直延续下去,它昭示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反抗。 如最后女人对男人所说的:“We'll meet again”,also leaving is not fleeing.

52分钟前
  • 山野葡萄
  • 力荐

TIFF22|几乎全程都是对话+几位受害者一起开会讨论的场景,跟片名描述的一样。摄影和剪辑其实比较单薄,我和朋友一致感觉如果能多一点遭遇时的闪回应该更具冲击力。个人给了克莱尔芙伊演技mvp,中间有场情绪爆发的戏看得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再叠加台词金句,发挥很顶!还有本喵作为全片唯一男性角色,人设一点不突兀,完全融入+跟鲁妮玛拉很有姐妹感🥺

56分钟前
  • DA_JR11
  • 推荐

无论多么“精美”的摄影都无法掩盖本片电影感的缺乏,从标题到内容都倚仗的对话更是完全与故事主角中的这帮未受教育、不识字的女性们不相符,而更像是作为高知精英的创作者的传声筒。另外更好玩的是本喵居然成了一众全女明星卡司中最亮眼的,无论是他的角色塑造还是个人发挥,其他要么角色完全立不住,要么就是处于autopilot状态

59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较差

非常舞台感的一个片子,基本都是在谷仓场景里的谈话戏,从对话里知道这些女性们都经历了怎么样可怕的遭遇,偶有闪回,却并不直接展示暴力本体,导演应该是更想聚焦于暴力之后对女性和其周遭所产生的影响。Claire Foy和Jessie Buckley各自有情绪爆发力很强的戏,但总体来说,长篇的对话戏还是比较干。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所有没有对白的戏,女性们行动起来的戏,都更具有感染力,我说的就是最后二十分钟,我爆哭到停不下来,从她们决定离开的那一刻开始,到最后那条长长的队伍开始慢慢前行,离开即便是走向未知,那也是获得新生的方式,看到所有女性都团结起来,真的就觉得女性所受的伤痛只有女性自己才懂。本喵作为唯一的男性角色,反而贡献了全片最多的眼泪,也赚取了我的一大半眼泪,看到他哭我就哭……

1小时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