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最响亮的声音 剧照 NO.1最响亮的声音 剧照 NO.2最响亮的声音 剧照 NO.3最响亮的声音 剧照 NO.4最响亮的声音 剧照 NO.5最响亮的声音 剧照 NO.6最响亮的声音 剧照 NO.13最响亮的声音 剧照 NO.14最响亮的声音 剧照 NO.15最响亮的声音 剧照 NO.16最响亮的声音 剧照 NO.17最响亮的声音 剧照 NO.18最响亮的声音 剧照 NO.19最响亮的声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38

详细剧情

娜奥米·沃茨加盟Showtime聚焦“福斯新闻网”前CEO罗杰·艾尔斯新剧,饰演前福克斯新闻主持人格雷琴·卡尔森。罗素·克劳将饰演艾尔斯。剧集改编自加布里埃尔·谢尔曼撰写的艾尔斯传记《房间里最响亮的声音》,讲述艾尔斯2017年5月去世前最后十年的生活,包括卡尔森和福克斯新闻的其他女性对他提出的性骚扰指控,这些指控最终导致艾尔斯于2016年从福克斯新闻网辞职。汤姆·麦卡锡([聚焦])将与谢尔曼共同操刀首集剧本。

 长篇影评

 1 ) 谁是罗杰·艾尔斯?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

《最响亮的声音》剧照

《最响亮的声音》是美国右翼媒体福克斯新闻网背后大佬罗杰·艾尔斯的传记电视剧,这位肥硕的大佬具有强大的演说和操控人心的能力,一手建起了福克斯并且使其成为美国共和党重要的传声筒。本剧的重点并非关注艾尔斯如何搅弄政治风云,而是聚焦其如何实现野心并一步步走向疯狂的过程。

罗素·克劳扮演的罗杰·艾尔斯

《最响亮的声音》前半部着重描绘声音的重要性。观众不是要看新闻,而是要看他们想看的新闻,是艾尔斯最重要的新闻理念,也是这一理念让福克斯迅速获得一大批美国右翼观众——在90年代所有媒体的立场都中间偏左的时候,福克斯给了共和党人传声筒,也让右翼观众看到了他们的「真新闻」。标题党,震惊部,断章取义,制造对立,今日媒体所惯用的伎俩对于艾尔斯来说不过小菜一碟。

而到了剧集的后半部分,「最」似乎成为艾尔斯人生关键,换言之「控制」成为其后半生的真实写照,对人和权力的控制,对性和欲望的控制,越控制其也就越膨胀,以致到最后他的下属,他的同僚,他的老板,他的党派都「背叛」了他,有的是无法忍受其控制,有的是他无法去控制。后半生的艾尔斯如同一个更加肮脏腐败的弗兰西斯·安德伍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达目的决不妥协,如果说凯文·史派西的弗兰克是利来利往的狐狸,那么罗素·克劳的艾尔斯则是不可一世的老虎。

但是艾尔斯并非手眼通天全知全能的上帝,盛极而衰的道理他不懂,于是当所有人都背他而去时,他不知道是他自己亲手断送了这一切。

真实的罗杰·艾尔斯

《最响亮的声音》当然不是一部客观的传记电视剧,它带有明显的左翼视角,对于艾尔斯更多的是在批判的角度下描写这个人物,但这并不妨碍本剧成为一部扎实的出色的甚至惊心动魄的人物传记,诸如罗素·克劳和娜奥米·沃茨这样影帝影后级别的表演更是锦上添花。

从本剧或许能管中窥豹,对于权欲的控制会给人带来多大的快感,这种快感不仅带来愉悦更能腐蚀心智,否则我们不会高兴而又快速地在键盘上敲下一连串攻击别人的话语,那种冒犯他人让他人无语而不用负任何责任的刺激,可能是万物互联时代,人类唯一所能掌握的控制,或许这样讲:在这个时代,人人都是罗杰·艾尔斯。

 2 ) 豆瓣8.7,影帝首演电视剧,大胆揭露行业潜规则

今年口碑最好的华语剧,非《我们与恶的距离》莫属。

豆瓣评分9.5,IMDb评分9.3,基本锁定“年度最佳华语剧”。

除了关于善与恶边界的探讨,《与恶》的一个可贵之处就在于:

它向身处镜头前的观众,真实展现了镜头后面新闻媒介的真实运作。

最近,有一部口碑新剧也瞄准了这个题材。

它不去评判究竟何为新闻专业,而是试图告诉你,一家媒体是如何变成了你所看到的样子——

最响亮的声音

这是《聚焦》导演汤姆·麦肯锡联合showtime推出的7集限定剧。

从海报就可以看出,又是一部难拍又难演的人物传记片。

讲的是谁?

罗杰爱尔斯。美国福克斯前新闻董事长,美国保守派的重要政治力量,曾多次利用电视活动成功帮助尼克松、里根、老布什竞选总统。

他在传媒界叱诧风云二十多年,直到2016年因卷入性骚扰案件负面新闻缠身,最终离职。

这部剧则是根据布里埃尔·谢尔曼撰写的同名传记《最响亮的声音》和《纽约》杂志的报道来进行改编,讲述爱尔斯2017年5月去世前最后十年的生活。

谁来演?

奥斯卡和金球奖双料得主罗素·克劳

为了演活这个传媒大亨,罗素·克劳以近乎“自毁”的方式,增肥、秃顶,完全看不出本来的样貌。

十足贴近罗杰·爱尔斯的样貌

以假乱真的程度,堪比加里奥德曼饰演的丘吉尔。

这也是罗素·克劳首次出演电视剧。

能吸引他参演,首先故事一定要足够精彩

要讲述这样一个传媒大亨,不可避免地要对美国电视新闻行业的整体样貌做一番勾勒:

1995年,美国新闻界突然宣布重磅消息:微软公司(MSN)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两家巨头企业要强强联合,打造全新的新闻品牌MSNBC。

此前,NBC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90年代,电视发展的黄金阶段,两家电视新闻网络就已足够让这个激烈的竞争赛道拥挤不堪。

而这时,原本供职于NBC,且已经是当时的王牌第一制片人的罗杰·爱尔斯,因为一系列性丑闻惨遭辞退。

那么,他会以怎样的方式回到赛道继续竞争?

加入NBC的对家CNN?另起炉灶?还是选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

种种谜团,都将在剧中一一解开。

其次,人物一定要足够有挑战。

故事一开始,罗杰艾尔斯出场。

一个臃肿肥胖的中年男人,不紧不慢吃着午餐。

会礼貌回应服务员一句“圣诞快乐”的祝福,拿出钱包给小费,

然后独自开车去赴约,因为身体过于肥胖,几次艰难调整才成功下车。

他要去见的,是通用电气公司CEO,而对方宣布的,是他从NBC解聘的消息。

不仅如此,NBC还制定了“竞业禁止条款”,要求罗杰离开NBC后不得去任何现有电视新闻机构任职,尤其是CNN。

以免罗杰这个强大的制片人去到竞争对手那里,成为新成立MSNBC的绊脚石。

说到最后,还要损他一顿。

说他是优秀的制片人,公关人才,有无限潜能,但可惜,“不是搞新闻的”

在一个干了这么多年新闻事业的人面前说他“不是搞新闻的”,可以说是相当不留情面的羞辱。

而罗杰呢?

听了这话他只是顿了顿,耸耸肩,回应了一句:可能吧。

面对这样的霸王辞退条款,罗杰没有认真反抗,他只是向对方提出,希望能给他“多留一些余地”。

到这里,罗杰都是一个老实、本分,甚至有些“任人拿捏”的正面形象

然而,等他结束会面,回到车里,接了一通电话。

却立刻变了一副面孔:“他(通用CEO)根本不知道,他马上就要被我玩死了。”

怎么玩?切入点就在“余地”二字。

他只答应了老东家不加入任何现有的电视新闻机构,却没说不能加入现在还没有的电视新闻机构——

和NBC老部下一番状似深情的告别之后,

罗杰几乎是立刻就转向了另一位传媒大亨默多克麾下,协助他创办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的新频道福克斯新闻

发布会上,台下立刻就有人质问,新成立的福克斯,要如何在强强联手的MSNBC和老牌CNN的现有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呢?

罗杰只用一个玩笑,轻描淡写地回应了过去:MSNBC,听起来像个募捐项目的名字。

玩笑背后,是他对离开了他的NBC的轻蔑、不在意、被抛弃的愤怒,和最重要的,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他怎么可能是“不会搞新闻”的人?

他是这样一个自信到自负的人

初来乍到,福克斯新闻原本的执行副总裁递给他福克斯现有的商业规划,并提出友善的帮助,

他只是把这本规划丢进了废纸篓;

福克斯高层第一次会议上,当旁人在对福克斯的未来规划夸夸其谈时,

罗杰的反应是这样的:

沉默,一句话不说,偶尔皱一皱眉,仿佛在说,你们在说什么

而当默多克问到他头上的时候。

他只提出了一个问题:谁是你的观众?

福克斯高层,或者说当时普遍的电视新闻人的答案都会是这一句:“每个人”

毕竟谁不想争取到更多的观众呢?

而罗杰爱尔斯,却作出了以下跨越时代的回答:你说的不对,我们不需要所有人,需要的是特定的受众群体,需要赢得他们的绝对忠诚。

有忠诚的受众,才会有无限的商机

是的,观众,“人们”,在他眼中不过是商机而已。

他真的会为所谓的少数派、丧失话语权的群体发声吗?

不存在的。

他选择这些人,只是因为这些人还没有被竞争对手看到。

这些人是谁?是被MSNBC、CNN等一系列媒体放弃的保守派群体

现有媒体都或多或少有左倾倾向,迎合自由派精英。

那就让他们争去,福克斯需要的是剩下的一半观众。

看似退出了战争,其实是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战场。

定了方向,就开始铲除杂草,搭建班底。

下雨天的街头,拉拢NBC公关人才布莱恩;

在节目录播厅拉拢编排导演切特;

在酒吧拉拢美丽的女主播劳恩;

看似随意其实别有用心的场地,三言两语实则一针见血戳中了这些人才的内心渴望。

罗杰以极高的效率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旧船”上拥有了自己的心腹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好奇,什么样的人才是罗杰眼中的人才呢?

一场面试戏交代得清楚。

一个优秀的BBC前员工前来应聘。

罗杰关注到的只是她流利的英语,

和美丽的双腿。

而她只能被淘汰。

因为她是个印度女孩,她的种族和性别,注定了她得不到中西部的收视率。

罗杰是怎样选人的呢?

他要求静音播放面试者的节目录像片段。

因为他不在意他们说了什么内容,在意的是他们的性别、样貌、说话的神态和手势

自信的,看似极有见解喜欢夸夸其谈的,给人强有力说服感的,才是适合电视新闻的主播,用现在的话说,是会“有观众缘”的主持人。

罗杰能一眼看到人的特质,适合电视新闻的特质,并把这种特质强化,变为商机。

他用自己独特的眼光找到了人才,但他并不会因此就像一个好好上司一样尊重他们

福克斯首席政治记者当面对他提出质疑时,他半点面子不给直接让她看不惯就离职。

人都走了,还要背着她骂几句脏话。

福克斯正式开播前演播厅排演一团乱麻,他也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是把犯了错误的员工骂得人都懵了。

注意这个发火前的酝酿,先看对方一眼,再看一眼屏幕,表情平静,语调平缓,根本看不出他的真实情绪,

但下一秒,他就能音量抬高十倍,对着你的脸大吼大叫。

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这位导播小哥的颤抖。

也感受到了罗杰的霸权,独裁和令人生畏

距离福克斯正式上线的日期越近,所有人压力就越大,但压力最大的是罗杰。

他自小患血友病,最忌辛劳和情绪激动。

明知如此,他还一边擦鼻血擦了一纸篓,一边彻夜工作。

凌晨四点,他把所有员工叫到办公室。

劈头盖脸就是一段点名道姓的辱骂:

毫不讲究措辞地用粗俗的语言把他们说得一文不值。

可是骂完之后,他又转换语气,突然来了一番洗脑式的,却足够振奋人心的演说。

“重拾公平和公正”?

怎么可能。

他是这样一位能言善辩的超级演说家,能让人被骂都心甘情愿,似乎是为着某件神圣的事业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到这里,《最响亮的声音》写人和叙事无疑都是成功的。

一集的篇幅,交待完了从罗杰离职到筹办福克斯新闻整整一年发生的所有事。

得益于罗素·克劳精湛的演技,和干脆简练的叙事节奏。

看到最后你会发现无法用一个具体的词去评价罗杰·爱尔斯

他聪明,有远见;他贪婪,他务实。

他油腻,他好色;他心思深沉,狡诈狠辣。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或者说这部剧确实说服了我们——

这样一个人,是注定会成功的

就像这部剧的剧名,为什么是“最响亮的声音”?

因为他根本不在乎这声音到底是什么内容,不在乎观众觉得它悦耳还是刺耳。

只要它响亮到足够让你听到,就够了。

*本文作者:cqq

 3 ) 反川普四人众——文字稿转述

本文主要来源于何先生和陶先生的一期近日关于川普的一期访谈节目,以文字稿的形式在本文中体现。转抄转载在这篇影评之下的主要原因是这期访谈的内容正好可以回顾美国自21世纪初到现在的一部分的历史,也可以解释为何美国的今日出现了种种乱象,而这些乱象在本剧中也得到了很多直接和间接的表现。如果转述上的偏差,敬请谅解,语句大意准确无误即可。尤其是访谈双方平时说的是粤语,所以有的国语的字词不是那么的清晰。

正文:

何:美国现在开始进入这个选举的热季,开始为明年的大选做准备,美国这个总统时间太短,总统只有四年时间,好像刚刚没有开始当上几天,他就又开始选举了,也不一定是在选举季,美国好像在最近几年的选举的激烈程度是早先你我在美国从未经历过的。那个时候也有一些争论,一些社会的冲突,但是从未有过这么的凝重。最近比较有趣的就是川普总统,在跟四位的女性的民主党国会议员之间的争执,您注意到了吗?

陶:注意到了,这个白左搞得政治正确主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本来应该这么说,众议院,尤其是国会,根据美国宪法,它的功能就是牵制、制衡这个行政,这个白宫里头的众议院跟政府唱反调,这是理所当然的,你有什么政策推出来,我觉得不同意,我就炮轰。所以美国是两党制,众议院里头有反对党,这个是天经地义的。但是,最近的民主党的反对派出现的一些边缘势力的白左,政治正确极左的那种气结、绑架的这个现象。这个四人众啊,当然里头有穆斯林的女性,当然也不能说所有的穆斯林和所有的黑人都是左派。但是,这些人这么多年来的反对,不光是反对的意见,她们的反对是冲着美国宪法定下来的核心价值观。比方讲,她们认为美国的基督教是反动的、落后的,是一种霸权。

那么现在这个白左倡导无神论,本来这个无神论在达尔文以后,20世纪初是一种社会民主、左派知识分子的一种言论,是无害的。没有无神论哪来的进化论,没有无神论怎么会有太空探险,怎么会对这个宇宙探索呢。但是无神论跟天文学、跟科技,在爱因斯坦的那个时代,即便是更早的牛顿的那个时代是没有矛盾的。因为牛顿是17世纪的英国科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位神秘主义者,当他抬头看到神秘的宇宙,这茫茫的星空,虽然知道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不一定是创世纪说上帝用六天的时间创造的。但是他越研究这个宇宙越觉得它神奇,他越觉得这个宇宙之上可能有一股神灵主宰的力量来设计的。所以呢,从牛顿到爱因斯坦,虽然他们研究科学,研究宇宙,但是他们不一定是绝对的无神论者。

但是到了今天的这个白左,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的反越战的嬉皮士以后,他们的那个左是一种虚无主义、反宗教的左,不是无神论,无神论和反宗教是两回事,反宗教和反基督教又是两回事,因为这些白左反基督教,他不敢反穆斯林,他不敢反伊斯兰教,他对伊斯兰教非常的拥抱、非常的宽容,但是当伊斯兰教里面的这个可兰经对阿拉的推崇,他们半句话都不敢批评,但是指着白人的圣经说这个是西方文明的原罪。而且在很多大学里头,你不允许提出这个西方文明,western civilization,这个名词。他说你这个是一种白人的霸权,这种白人的白左在最近二十年里有一种自我仇视,有一种过分赎罪的心理。本来无所谓,百花齐放,你做一家之言,你可以存在。

但是最近这十年,出现了这种政治正确的霸权,尤其是反映在美国的一些大学,只容许这些白左发表他们的社会主义,甚至我们一听,离共产主义只有一步之遥的那种理论,保守主义和传统派、或者是有神论者说一句话,都被那些白左的学生会轰下台来,常常有这样的冲突,只许我说话,不许你说话。

而且在美国的一些名牌大学,开始去砸毁那些,像华盛顿、丘吉尔、或者是这个将军的石像,那个将军的石像啊,这个美国文学里面的马克吐温,他里面的一些像汤姆索亚历险记被列为禁书,因为里面有对白,把黑人叫成N***,叫成黑*,所以这个马克吐温是一个种族主义者,所以他不能占据我们这个学校的课程。这里已经开始了有一个禁书的名单,这样的话,我们中国人一看,似曾相识。

好啦,你在奥巴马时代,为变性人开了一个第三性别的厕所。然后另一个就是LGBT,男同志、女同志、双性恋、变性人,你说的不错应该反对对他们的歧视,近二十年来都有这样一系列的社会运动。但是这个事情到了今天,成了一种泛滥的思想,十五六岁的女中学生,开口闭口就是我的性倾向是我的自主权。我有时候就和这些小青年说,你开口闭口说这些,你知不知道人生要追求的目标不只是性倾向这么一回事,对不对?现在好像把这个性倾向看的比天还要大,而且弄得小孩要变性,当然很多小孩出生后发现荷尔蒙有反常,我原来是男儿之身,现在想去变女人,想变性,但是这个变性是对生命有威胁的。

作为一个父母啊,谁想自己的儿子去做一个变性手术变成一个女孩,或者谁想自己的女儿变性变成一个男人。作为父母,如果是外面的人想做变性,我支持,要是自己的子女,总是有点心理的难关,对不对?这个父母啊,总会跟自己的儿女做做思想工作。不行!如果你做出最基本的劝告,你就是性别歧视,然后就是对父母的批斗,说父母是法西斯和极右。这种帽子一顶顶的就戴起来了。现在在美国,很多大学,在传媒,好莱坞的电影,都是这样子,宣扬这样的思想,并且成为一种霸权。

川普和他的团队,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所以川普就等在这个时候,就在Twitter上开炮,他知道现在的主流媒体、报纸都在白左手里,但是他故意要挑衅,他知道有很多美国沉默的大多数,很多白人,甚至是黑人,他不敢说这些话,其实美国主流社会已经少了很多的言论自由。我认识很多洋人的朋友,他们很多话题不敢说,他们认为敏感,他们不敢说在英国的穆斯林的难民太多了,他们心里这么想,但是嘴巴不敢说出来。但是这明明是一个人口普查的统计学的现象,到2050年,法国的白人人口比例第一次低于有色人种。如果你提出这么一个事实出来,你就会被戴上种族主义的标签,像川普这样说,如果你来到美国,如果你不喜欢美国这个国家,你想要回到自己的祖国。这句话他没说清楚,他应该说你当了这个反对党、国会议员,你可以批评美国政府的任何政策,但是如果你仇恨、或者不认同华盛顿的美国宪法的核心价值观,请你回到你自己的国家。他应该这么说。即便这样说也不构成所谓的种族主义。因为他说出一个常识,对不对?

因为你不是在美国生的,很多黑人十九世纪是黑奴被美国的白人奴隶主运动美国种棉花,但是经过两代,很多黑人信了基督教,很多黑人,包括马丁路德金相信人权、相信平等,这个呢,是在美国的宪法里写明的,但是在约翰逊的时代,这个美国的宪法的精神没有得到体现,所以马丁路德金唱着圣诗在路上带着黑人去跟白宫要美国规定的人权,我觉得这个没问题。因为他自己都是基督教徒,他认同美国的价值观,在认同美国宪法的核心价值观的大前提下,你还对我有歧视,这个我要反抗。

但是现在这个四人众不同,他是仇视美国的一些民主的精神,仇视美国基督教的核心精神,但是圣经上的第一句,we god in trust,我们相信上帝。所以这个政治正确的问题,二十年来,我住在英国的时候,看到它萌芽,看着它诞生,看着它壮大,看着它成为一个魔鬼,从一个弱势的所谓受害的声音,变成现在的一个主流的霸权,所以现在川普反的就是这帮人。为什么他有信心,因为他知道沉默的大多数,尤其是在中西部美国很多的白人,他们觉得自己慢慢地成为了少数民族,所以他把这个话说出来了,我觉得这个话没问题。

(此括号中内容于2019年7月30日添加,在25日陶先生在访谈中指出美国中西部的很多白人觉得自己会变成少数族裔,而在29日播出的第五集中也提出了这个状况,可见这一现象应该在某些人士眼里是一种白左霸权存在下的现象或问题。)

何:但是,您注意到没有,有人就问道了赵晓兰的先生,美国参议院多数党的领袖,说您的夫人被问及要她滚回自己的祖国会怎么样呢?我们当然不管她怎么样回答,我们面对一个问题,就是华人现在面临一种尴尬:有一些人呢跟您的观点一样;有一些人呢是批评川普总统;有一些人处于中立,但是对现在的处境非常的担忧。而在政治正确和反政治正确的情况之下,华人之间是一个少数族裔,人口并不多,他们现在的这个处境的尴尬您怎么看?

陶:这个呢,就看你平时有没有广结人缘。如果你来了美国之后,能把英语学好,跟邻居,白人或黑人,能够相处好,能够融入当地的文化主流,不一定是向上爬,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不能把house前的草坪铲掉、把树砍掉、铺上水泥、摆一个四面佛,不要在前花园晾衣服,不要在前花园洗菜,不要像穆斯林一样买一头活羊在后花园给杀掉。然后你搬到你的新房子以后,尝试学好英文,第一天拿着一瓶红酒和蛋糕,敲开邻居家的门,自我介绍我来自哪里,现在我当了你的邻居,希望以后我们可以互相照顾,有空呢,邀请邻居来家里做客。我认为种族歧视或者是偏见是能够克服的。

后面的内容大部分与前文内容不太相关,所以不做转述了,尤其在大背景环境之下,很多内容放在这里不便转述。

现在的时间是2021年,在Biden获胜,Trump败选之后,推特、脸书等社交平台宣布关闭Trump的个人账号,并且Biden对这一行为表示了支持。以下转载两篇报道:

Twitter boss: Trump ban is 'right' but 'dangerous'

Jourova: Big Tech's Trump ban 'dangerous for free speech' from Politico

 4 ) 编剧是又仇女又仇富吧

没看过原传记,所以不评论原书了。就电视剧而言,开头和中间真的太惊艳了,超五星。但最后美国小姐这条线上来后,说是狗尾续貂都侮辱了狗尾,这里的男性角色塑造的多成功,女性角色就多脸谱化多蠢(除了Laurie,Laurie的演技拯救了这个角色)。而且这个编剧不光仇女,还仇富吧,我是接触不到这种市值百亿美元集团的富二代,但如果真的这个智商情商,嗯,打工人们加油哦,推倒资本家们指日可待呢(而且蛮轻松呢)!

罗素克劳演技真的没话说,但就是因为糟老头子演的太好,美国小姐的演员被秒地渣渣不剩。啊,美国小姐这条线真的太蠢了,Roger一个连跟随了自己17年的亲信都要监控的人任由你拿着带有录音功能的手机随意进出,假设他too自大to be a 傻叉,但你tm明知道公司到处都是监控还检查都不检查就在卫生间公放录音??以后在我这儿美国小姐就是傻叉的同义词了[旺柴]。编剧团队好像也是Netflix做三体的团队呢,呵呵呵呵呵,我可真是太期待了!!

最后的最后,曾经的颜粉特意去搜了罗素克劳最近的新闻图(担心他也秃顶了👨‍🦲),虽然看上去秀发还在,但还是减减肥吧

 5 ) 我查了下这个讨厌的胖子

“我能猜到人们怎么形容我,右翼分子、偏执狂、肥佬……”,美剧《最响亮的声音》的开篇一幕显得耐人寻味。

倒在地上的肥胖身影,电视里传来女主播宣读的死讯,旁白听见主人公罗杰·艾尔斯灵魂出窍般侃侃而谈的声音,表达着自己对身后名声的满不在乎。

《最响亮的声音》剧照

事实上,在看过这部电视剧后、或者本来就了解过罗杰·艾尔斯的人就会知道,要定义罗杰·艾尔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新闻王国的铁腕枭雄

在国内营销号近乎消妖魔化的渲染下,邓文迪这个名字已经路人皆知了,不少人自然也知道她的前夫——美国传媒大亨鲁伯特·默多克,而在默多克打造的庞大的传媒王国中,罗杰·艾尔斯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一员大将,堪称新闻世界中的铁腕枭雄。

剧中的邓文迪和默多克

如今美国影响力最大、盈利能力最强的新闻电视网络之一的福克斯新闻,就是罗杰·艾尔斯为默多克一手打造出来的,而在建立自己的这支福克斯近卫军的过程中,罗杰·艾尔斯展现出了惊人的气魄、强硬的手段以及极其尖锐的商业性目光。

从剧中可以看出,他对员工的业务能力要求极其严格,动辄开除下属,但也愿意不辞劳苦地四处游说自己看中的人才,因而网罗了一大批自己所需要的精锐。

福克斯新闻页面

他对团队的管理充满了强大的控制欲,不仅对下要说一不二的一言堂,即使对同级乃至于上司也毫不客气,绝不允许任何人插手自己的事务。

但他在关键时刻也懂得适当变通,比如和上司产生分歧的时候,他明白什么时候该无伤大雅地示弱,也明白什么时候该以辞职相要挟,以换得更大的利益和权柄。

他对福克斯新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秉承着一个听起来非常不正确却又行之有效的策略:新闻不是面向所有人的,我们有自己的观众,而我们的任务,就是牢牢地抓住这些观众,给他们“想看的东西”。

《最响亮的声音》剧照

听起来是不是完全违背了新闻客观事实性的基本要求?可恰恰是罗杰·艾尔斯认识到了在逐渐分裂的媒体环境中建立身份认同的重要性,才让福克斯新闻能够建立一个覆盖全国一半人口的新闻网络。

可以说,罗杰·艾尔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新闻行业的格局。面对疾速发展的福克斯新闻,竞争对手们也不得不开始撕破脸皮、分边战队,热火朝天地投入到了唇枪舌战之中。

在罗杰·艾尔斯的领导下,福克斯新闻的影响力日益壮大,以至于连美国总统都不敢等闲视之——10年前,奥巴马政府公然宣称将福克斯新闻“视为敌人”,令全美公民哗然,而罗杰·艾尔斯则像斗牛士一般毫不退缩地收下了这份敌意。

奥巴马抨击罗杰·艾尔斯领导下的福克斯新闻

荧幕之后的政客凶魂

作为一位新闻公司总裁的罗杰·艾尔斯,在其行事之中有着非常明显的政治倾向,事实上,与奥巴马政府之间的口水仗在他看来也许并不是大风大浪,因为罗杰·艾尔斯在从事新闻行业之前,早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政客幕僚。

罗杰·艾尔斯曾分别为尼克松里根以及老布什三位美国总统担任过竞选顾问,结果如我们所知,他亲身参与了三位共和党总统的当选,可谓 “三朝元老”,而在他去世前的9天,他也终于如愿以偿地看到了自己支持的老朋友唐纳德·特朗普在总统大选中获胜。

罗杰·艾尔斯和尼克松

罗杰·艾尔斯和老布什

而罗杰·艾尔斯所打造的新闻平台,也成为了右翼人士的避风港,共和党候选人和其他政客,往往能够在福克斯新闻的节目中有效地为自己的政治活动造势。

共和党喉舌”、“右翼狂人”、“保守派恶犬”这些对手贴在罗杰·艾尔斯身上的标签,无不说明了这位福克斯新闻的领军者对于美国政坛的巨大影响力,事实上罗杰·艾尔斯也乐于享受这种狼藉的声名。

罗杰·艾尔斯本人

我们总以为新闻应该是自由的、真实的,而罗杰·艾尔斯却用自己的势不可挡的事业向世人证明了,恰恰是政治力量加成的新闻,才成为了世界上“最响亮的声音”。

我们在剧中能够看到,罗杰·艾尔斯本人就拥有强大的演说能力,他能够通过一番举重若轻的慷慨陈词,将现场观众瞬间变成自己的拥趸,也能让有备而来的对手瞬间变得哑口无言。那句“Let’s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真不知道是他抄特朗普的还是特朗普抄他的。

罗杰·艾尔斯也曾为唐纳德·特朗普的竞选献策

性丑闻中的匆匆收场

在美剧《最响亮的声音》中,除了对罗杰·艾尔斯近乎偏执的工作方式和经历的表现,也没有漏掉他晚年陷入的性丑闻纠纷。

罗杰·艾尔斯性丑闻报道

我们看到,他在工作中的强势和独断专行,也体现在了私密关系中。他对Laurie带有施虐倾向的潜规则肉体关系,对其他年轻漂亮的女性同僚毫不尊重的越界行为,无不表现出这位事业上的一代枭雄,在对待女性和两性关系时,可以说是一个卑鄙自私的恶棍。

现实中的罗杰·艾尔斯,在被多名前任下属起诉性骚扰后,官司缠身之下不得不黯然请辞,还得85岁高龄的默多克亲自出马接手他留下的烂摊子,而在辞职不到一年之后,这位常年的血友病患者就与世长辞了。

《最响亮的声音》剧照

电视剧的黄金班底

关于罗杰·艾尔斯本人以及电视剧《最响亮的声音》的故事,我们已经谈了很多,事实上这部稳健又不失曲折的电视剧的背后,有着相当不俗的黄金班底。

导演卡莉·斯考格兰德,曾参与过《纸牌屋》、《使女的故事》等高分美剧的制作,而这位加拿大女导演的下一部作品,就是万众期待的漫威宇宙衍生剧——《猎鹰与冬兵》

编剧汤姆·麦卡锡则曾操刀过奥斯卡获奖影片《聚焦》《飞屋环游记》等经典作品,其中《聚焦》本身就是取材新闻行业的作品,而这次在《最响亮的声音》中,汤姆·麦卡锡则改编出了完全不同的新闻世界。

罗素·克劳

罗素·克劳在剧中的造型

最后,不得不提的还是全剧的主演——奥斯卡影帝罗素·克劳。这位演技与外形俱佳的大洋洲演员,在剧中大改以往英伟性感的形象,变身成了一个大肚腩秃顶的中年油腻男,其形象之颠覆,表演之精湛,让人不禁想起去年上映的《副总统》中的克里斯蒂安·贝尔

有趣的是,罗素·克劳饰演的罗杰·艾尔斯,和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迪克·切尼,在现实中也是熟人,在《最响亮的声音》中,两人甚至有过对话,还间接推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呢!

 6 ) 新闻理想主义的丧钟

本文首发Donews专栏

去年,讲述英国报人故事的职业剧《报社》在BBC播出时一度引来热议,剧中的两家英国报社有着迥然不同的新闻制作理念:遵循新闻专业主义传统的《先驱报》和为了点击量迎合民粹的《邮报》。在新媒体的猛烈攻势下,传统的新闻媒体变得越来越没有优势,昔日的坚守和所谓的客观中立报道,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这部剧的前面几集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感,而结尾的理想主义逆袭则令观众出现观感断层,毕竟现实绝无故事中那般美好。

如果说《报社》的基调整体还是“现实感”,那几年前艾伦·索金为HBO制作的《新闻编辑室》则全程都在高唱理想主义之歌,这是唐吉可德与风车大战时的悲壮时刻。这部剧在观众的评价中截然对立,喜欢的人觉得这部剧就是完美的代名词,而厌恶者则认为这部剧完全出自编剧艾伦·索金对于新闻行业的意淫,现实是,新闻业绝对没有那么多理想主义的制作人和主播,更没有供这些理想主义者高歌的舞台——简而言之,他们活在一种真空环境中,现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然而,某种程度上,这似乎又不应完全把责任推卸给这些剧集制作者。毕竟那些伟大的新闻事件,从几十年前的水门事件,到如今的硅谷惊天骗局,都是每一位新闻人在背后的默默努力执着追寻的结果,他们某种意义上促成了公众的集体想象:他们是真相的代言人。而对应到影视文化中,如《聚焦》《华盛顿邮报》这些正面刻画媒体人形象的电影,自然而然让观众热血沸腾。

而由《聚焦》的导演汤姆·麦肯锡联合Showtime新推出的7集限定剧《最响亮的声音》则一反常态,并未加入颂扬新闻理想主义的队伍中,转而关注起能够对新闻议程设置起到关键用作用的幕后人物。

《最响亮的声音》改编自加布里埃尔·谢尔曼撰写的罗杰·艾尔斯同名传记。罗杰·艾尔斯何许人也?他在年轻时就曾经帮助尼克松、里根和老布什坐上了总统的位子,他深谙电视媒体的传播之道,90年代中期他加入默多克麾下,主导建立的福克斯新闻网一直是美国政治光谱中保守派的大本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影响力巨大的传媒大佬,自身负面新闻缠身,性格粗暴,对待旗下员工毫无尊重,更重要的是他的事业一直伴随着其手下员工对其性骚扰的指控,搭乘着米兔运动的班车,这位传媒大佬自身的事业也受到了波及。

严格来讲,这部剧虽然是个人传记的叙述方式,但讲述这样一个传媒大亨,不可避免地要对美国电视新闻行业的整体发展做一番勾勒。在已经播出的第一集中,罗杰开场就因性丑闻被迫从NBC离开,他巧妙利用与NBC签订的竞业协议空子,只用了六个月时间就仓促上线福克斯电视网。在第一集中,从他面对高层时的自信,到对不听话的员工当众羞辱,再到拉拢自己的心腹,一个心思深沉、狡诈狠辣的传媒大佬形象已经呼之欲出,而扮演者,奥斯卡影帝罗素·克劳也以“增肥”的方式努力还原罗杰·艾尔斯的一颦一笑。

回顾罗杰·艾尔斯创建福斯的故事,我们能感知到如今的媒体环境的形成,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这种环境的缔造也不能仅仅只让新媒体“背锅”,庞杂的信息渠道、心怀恶意的造谣,并非伴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而出现,他们其实是潜藏在人性中固有的一些恶之本能。

剧中,罗杰与默多克等高层开会,谈及福克斯的受众定位时,罗杰提到他们不会去做那些自由派精英会做的节目,他们会更加接地气,所谓接地气,就是新闻节目让他们的受众能听明白,富有条理和逻辑、拥有深厚知识背景的谈话会让观众丧失耐心,看不下去,观众要看的是视觉形象,罗杰一直深信此道,他甚至要求一个穿了裤子的主播去换成裙子,只因为他自己爱看大长腿,推己及人,他觉得不会没有人不爱看大长腿的。这是一个不同于所有那些一本正经端着的新闻媒体,他能激发观众的情绪,他也能迎合他的受众,简单的言辞,富有冲击力的表达方式,加上一点点微妙的色情观感。就这样,在彼时各家传媒集团都在转型的时刻福克斯脱颖而出。罗杰·艾尔斯在福克斯期间,成功把该新闻台打造成一个非常赚钱的平台,他的创收一度占据默多克集团整体创收的20%,所以罗杰在职期间尽管丑闻不断,但福克斯总愿意出高价摆平尽力摆平他的丑闻。

片名《最响亮的声音》出自罗杰·艾尔斯在打造福克斯有线电视新闻网最初时的一句口号——这句口号何尝不是新媒体时代的宣言呢?它可以不够真实、深刻、富含思辨精神,但却必须响亮。

 短评

在美国总统竞选史中扮有重要角色的人物,甚至间接影响美国近代史的小丑,是一部比较有发挥空间的题材,压缩在六集之类,六个阶段的个人传记编年史,是为浪费。沦为毫无悬念的个人话痨,侵权,但又无权势野心的糟老头子。差点认不不出来男主角,也许因为艾美奖男主角提名才是让大部分人知道这部剧的存在。

9分钟前
  • 我到河北省来
  • 较差

Russell Crowe的扮相让我想到了《副总统》。把这片子和《新闻编辑室》放一起看口味一定很好,一个是希望告知民众真相,一个是希望告知民众他们想知道的。如果说在此之前媒体对于社会影响还遮遮掩掩的话,从FOX开始,新闻不再是以客观报道为天职,真正成为了一种宣传武器吧。个人评价:B+

14分钟前
  • Riobluemoon
  • 力荐

原来以为是为了写一个坚持新闻独立,新闻自由的传记,像华盛顿邮报一样,但从第一集开始就让我震惊,抱着美好的期待,却看到很多糟粕。当然我指的是剧中个人。当然Roger扮演者罗素克劳真的很敬业了,如果不是事前有些了解完全看不出来是他所演。

18分钟前
  • einverne
  • 还行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

21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The Newsroom是理想,此剧是现实。

25分钟前
  • 九月五的酒
  • 推荐

直击新闻暗面,它不再是“理想”“真相”与“透明”的近义词,而等同于“立场”“利益”与“掩盖”。剧集并非用大字报的方式再将逝去之人拉来批斗戏说,反而前半段用近乎粉饰的方式努力探讨了“Roger Ailes”这个名字于社会变革、政局交替和传播更新的意义,因为他明白自己不管理这个国家,而只是经营“小小的、丑陋的电视网”,没有夹缝中求生的勇气,也终究是微软/GE的陪葬品;后半段则借由Gretchen事件和同样优秀的《晨间风云》,在虚实之间,真正地在后#metoo时代完成了(至少是)新闻界乱象的回溯与整理。这近乎是近年来选片随便选的Crowe叔发挥得最强大的一次,他诠释了那种可恨可憎,但也会在某些时候调出惋惜:这位嗅觉敏锐的老头对另种立场的坚持,仍然自有原因。

29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Showtime年中强音,Russell Crowe感觉直接锁定视帝了

33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应该译成《最吵闹的声音》

35分钟前
  • ZX
  • 力荐

聚焦新闻媒体人的传记电视剧本身就不会很有趣,讲政治,新闻,个人生平,商业竞争能有多刺激?不是每个导演都叫大卫芬奇Russell Crowe是在向贝尔靠拢么?来,我们比比谁对自己更狠,看到剧中形象的第一眼就想到贝尔的《副总统》没认出来闹米演的谁,惭愧٩( 'ω' )و

40分钟前
  • 蒙牛莎白
  • 推荐

算是最近美剧里面比较有内容的,但是叙事不是很好,不太能带动人,对这个事情感兴趣的人接受度还好,路人很难跟。

44分钟前
  • 纯Jun
  • 还行

这表演,不该拿个满贯提名吗?没想到罗素克劳年纪这么大了,还是这么敬业。

46分钟前
  • 我不是
  • 推荐

讲Fox如何成为🇺🇸环球时报的,艾尔斯真的就是美版胡锡进啊

50分钟前
  • BoSo
  • 推荐

这种对戏剧化的处理太老套也太直白了,倒也颇有了几分福克斯新闻的神韵。

51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火速到达现场为闹米阿姨打call !!!!!!!!

55分钟前
  • 野生动物
  • 力荐

不太行啊,原以为是《新闻编辑室》那样精彩的群像戏,不料完全是罗素.克劳一力撑起来的个人秀。虽然努力肥胖,在体型上接近原型人物,但罗素一开口就让人出戏,有种“瞧老子给各位看官飙演技”的卖力感。对最后扳倒这个老畜生的性侵丑闻着墨太少,对福克斯台内部生态、氛围、文化、潜规则等的铺垫也不够,格雷琴、梅根凯利这些关键女性人物的存在感和驱动力也过于稀薄,整体不如《爆炸新闻》过瘾,可惜了我闹米女神。

60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罗素克劳是值得拿视帝的水平。

1小时前
  • 阿五
  • 推荐

制作挺不错,但是播了两集都没有围绕人物讲好一个事件。用了很多的表现手法,渲染气氛也够一流,开始还能沉浸,之后就觉得花里胡哨。主角也过于突出,我说过于突出的意思,是其他角色都因为主角而被强行矮化——惟独主角表达清晰,其他角色都期期艾艾,不成气候,形象也完全立不起来;惟独主角刁钻世故,岂止韦尔奇被他耍,老狐狸默多克都显得呆了……表这样,靠一群垃圾(至少剧中表现如此)是衬托不出能人的。//看完全集,后面讲操纵竞选和骚扰曝光的部分,比前面好看。

1小时前
  • 子夜
  • 推荐

想象trump看的时候该有多开心。

1小时前
  • 椎名伶檎
  • 推荐

罗素成功地从性感型男转型成一个猥琐中年,素粉简直遭受了一万点暴击伤害。

1小时前
  • Collier
  • 力荐

当新闻报道不再公平公正,不惜制造假新闻博取收视率,这还是真正的新闻吗?当媒体人的权力无限扩大,又有什么能够制约他们呢

1小时前
  • 视影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