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情片西班牙,法国1999

主演:塞西莉亚·罗特  玛丽萨·帕雷德斯  坎德拉·佩尼亚  安东尼亚·圣胡安  佩内洛普·克鲁兹  罗莎·玛丽亚·萨尔达  费尔南多·费尔南·戈麦斯  托尼·坎托  埃罗·阿索林  卡洛斯·洛萨诺  费尔南多·古林  曼努埃尔·莫龙  乔斯·路易斯·托里霍  胡安·乔斯·奥特圭  卡门·巴拉格  

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

 剧照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2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3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4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5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6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3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4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5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6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7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8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9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2 16:45

详细剧情

玛努埃拉(丝莉亚 洛芙 饰)的丈夫在儿子出生前就离开了妻子,玛努埃拉成为了单身妈妈,带着儿子埃斯特班来到马德里生活。儿子从不知道爸爸的事情,玛努埃拉只好对儿子说父亲已经过世。然而,儿子终究不相信。他在日记本里悄悄写下对父亲的想念。   车祸来得那么突然,儿子被一辆迎面撞来的汽车夺走了生命。母亲悲伤不已,决定去找孩子的父亲洛拉,完成儿子心愿。然而她却得知,洛拉已经换装成女人,当了妓女,而且染上了艾滋病。更不幸的是,修女罗萨(佩内洛普 饰)怀上了洛拉的孩子。玛努埃拉留在罗萨身边照顾她,罗萨诞下的婴儿也取自己儿子埃斯特班的名字,苦难的日子终于有了希望--这个新生儿竟然逃过了艾滋的噩运。

 长篇影评

 1 ) 当我们谈论阿尔莫多瓦,我们在谈论什么?

               
    题目极为恶俗的套用了雷蒙德-卡佛的小说集的题目。对于西班牙传奇导演阿尔莫多瓦,他的电影世界,就如同莫里森的音乐与诗歌一样,是报答生命的探索之旅,是仪式化的关于“孤独”和“欲望”的迷茫心境,这部电影是阿尔莫多瓦除了《基卡》和《神经崩溃的女人》之外,我最喜欢的一部,阿尔莫多瓦的电影总是带有浓郁的女性色彩在里面,他的电影大多来自阿尔莫多瓦的亲身体验和生活经历,《关于我妈妈的一切》就是一部典型意义上的阿尔莫多瓦式的电影,典型的悲天悯人的用爱和宽容去面对伤害,用尖锐的讽刺去宽容,去爱的电影。

    《关于我妈妈的一切》是一场充满温情的悲剧,依旧是偏颇主体的情节主线,并且保持了阿尔莫多瓦一贯的前卫风格,一条贯穿全片的叙事线以及掺杂在一起的无比繁琐、让人眼花缭乱的副线,通过不同人物而引发的故事情节,将这些异同的线索串联起来,从而趋向一个鲜明的主题方向。相同的是,阿尔莫多瓦再次把探索的视角放在了女人身上,影片秉承了导演一贯的所关注的素材,女人和女人,以及女人和身边的男人,让我们相信,即使故事的主体变化,但依旧不变的是人对于欲望之下所产生的不同情愫。


一:关于女性角色的点滴

    斯金纳在他新行为主义理论中,提出一切行为甚至人的之人,都是通过奖惩欲望的历史决定的,后天环境完全可以决定行为的产生于消失,曼尼拉独自抚养自己的儿子,主线故事中,曼尼拉和儿子过着简单而又快乐的生活,虽然偶有争吵,但是就曼尼拉而言,儿子是自己支撑下去的唯一动力,是生活的源泉,但其实,短暂温情的外表下,却为之后的悲情埋下伏笔,从一开始影片第一个镜头,便是通过移动镜头,展现了医院内部冷冰冰的医疗器械,为之后的“死亡”埋下伏笔,儿子在索要签名的晚上,在雨中发生车祸身亡,至此,曼尼拉的生活轨迹开始改变,有太多的救赎色彩在里面,由此,曼尼拉从单纯的母亲角色,开始向一个更为宏观的“母亲”角色转变,开始以一个“女性形象代表”出现,并伴随自身强有力的判断力和更为包容的心态。然而,这一场转变,也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动力。
    导演阿尔莫多瓦说过:片中的女性角色就像我其他作品里一样,他们那么独立,那么坚强,有决定事情的能力。由于男性角色的大量缺失,本片主要从四个女人的角度出发,女性角色的集体侵袭,好在,在表演上并没有出现互相影像的抢戏成分,导演试图通过这四个女人本身的悲欢离合,来表达所要体现的女性主题,在本片的一开始,曼尼拉经历丧子之痛后,到决定前往巴塞罗那,整个过程呈现一种接近于机械的状态,当听到儿子的死讯,接着在器官捐献的同意书上签字,再到开往巴塞罗那的火车上,这一系列过程都是由于自身惯性而产生的,再到红灯区偶遇阿拉,在慌忙中救了阿拉,一个刚刚被丈夫罗拉卷走财务的变性人,虽然所处的背景不一样,但值得确定的是,两人都面临生活的难题,萍水相逢的意义瞬间升华,对于女性而言,在缺失男性色彩的故事里,悲境中的女人往往更容易结合在一起,这与本片中所表达的女性特质不无关系。
    影片中出现的洛萨,无疑是片中最让人心疼的角色,阿尔莫多瓦的电影依旧让佩德罗普-克鲁兹有出场机会,1999年的她显得水嫩,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其他演员的光芒,佩德罗普-克鲁兹所饰演的修女洛萨,在救护中心做社工,通过片中了解,洛萨的母亲是一位仿照名作的二手画家,家境较好,年轻而美丽善良,但因为罗拉而怀孕且感染艾滋病,再生下罗拉的儿子后告别人世。而在片中,也多次强调洛萨和父母间的矛盾,做为影片中的另一个母亲角色,洛萨的妈妈,同样也是生活在无助和彷徨中,丈夫身患痴呆症,无力照顾丈夫的同时,只得放弃照顾照顾女儿。以及剧场的女主角乌玛,我们可以理解为她的女助手吸毒和始终,深深挑战着乌玛对于她的情感诉诸,讽刺的是,在乌玛主演的《欲望号街车》中饰演的角色依旧是一个具有悲剧性的角色。
    阿尔莫多瓦在处理这些人物关系时,试图构建成一个不需要男人的由女性支撑的世界,究其影片内容发现,虽然一直有少许男性角色贯穿本片,但是几乎都是为了剧情需要而设置,并无关键性,我们可以注意到,影片中实际上并没有男人,曼尼拉的儿子在影片开始后不久因车祸离开人世,而他的父亲,也就是罗拉这个角色在影片的最后才出现,令人惊讶的是罗拉已经变形成为一个女性,其次还有洛萨的父亲,虽然依旧活着,但是由于身患痴呆症,所以并不具备独立的人格思考,他可以牵着自己的狗到处走,却认不出自己的女儿,认为自己的孙子与自己争宠,作为“父亲”这样的男性角色,可以说他是不存在的。

二:如果导演也是女人? 容忍是一种美德
   
     阿尔莫多瓦在影片的题材选择上,喜欢毫无顾忌地呈现主流道德观的各种禁忌,那些真实存在的却被我们所忽视的方方面面,这些存在在角落的种种边缘体,都被导演运用到了电影里,譬如说影片中的同性恋、变性人等等为代表的边缘人。影片在保持阿尔莫多瓦电影情节繁复多义。叙事戏剧夸张的格调的同时,都被存在于导演精心设计的影片“主题图解”中,影片中的人物来自城市各个地方,有着不同职业和背景,但却真是的把城市人类的面貌搬到荧幕上,在阿尔莫多瓦的作品里,女性角色的共性在于哪怕发生了巨大的毁灭,也依旧能照样活下来,就像他另一部电影《基卡》里,结尾处基卡再次拯救了她曾经的男友,在经历了莫名离奇的悲剧后,开车回家的路上,看到路边的那位及其英俊的男人后,嫣然一下,生命中再次充满希望。
    令人敬佩的是,即使导演阿尔莫多瓦的影片题材大多偏离主流价值体系,题材的过于边缘化,并没有引发导演对于政治是非的判断,也没有对道德是非的判别,而潜移默化的延续了导演的人道主义立场,而在人物性格中,导演刻意没有让所有的人物有所谓的好坏之分,类似于这样的悖论存在于导演一贯原则,究其原因就是为了揭示人性的挣扎和多变,企图对繁杂的人性作出判断。对于导演来说,理应摒弃二元论,毕竟电影所要探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宽容,是一个较为主观的视角,所以虽然故事线路显得极具戏剧性,光怪陆离的画面和镜头语言,这些尖锐的讽刺反而体现了这份宽容。
    谈论阿尔莫多瓦的电影,总是少不了把他的电影归结于“女性电影”,尽管话题不同,但是导演总把目光聚集在她们身上,导演让他们在片中拥有“话语权”,这种“打破沉默”、“奋起反抗”,好在导演阿尔莫多瓦并没有陷入传统意义上的女性电影的套路:企图把遭受磨难的女性角色的苦难经历用来深深博取观众的同情。在儿子去世后,曼尼拉开始的并不是一场报复之旅,在影片中洛萨的葬礼上,曼尼拉的丈夫,已经变形成为女性的罗拉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影片中,面对造成这一切后果的罗拉,曼尼拉并没有愤怒,而是原谅了她,由此深化的影片的主旨,从失去儿子到重新接过洛萨的孩子,并起名与自己的儿子一样,这也意味着曼尼拉开始承认并接受生命的轮回。即便面对那些放弃了自己职责的男人们,阿尔莫多瓦所给予的更多的也是同情和宽容,在经历过大风浪大磨难之后,人生开始趋于平静,阿尔莫多瓦毫不保留的赞颂了这些是非难辨的混乱社会里最坚强的守望者。在他的镜头下,所有的事物都显出一派自然流畅的美感。不论的禁忌,道德的边缘,经过阿尔莫多瓦的调解,不但细腻淡然,更不失温馨和感动。


三:阿尔莫多瓦的叙事特点和电影主义美学
    

       从情节上来看,影片的故事并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这也符合了导演阿尔莫多瓦的个人特色,这是一个典型剧情片的套路下重新架构的故事,片中不断插入各种各样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这样的趋于偶然性的相互联系手法充满了个人特色,成为影片树立风格的重要特点之一,即他的片子向来都保持繁复的线索,但却总以一条线索为开端,,以此为线索,再将观众带入到这个如同漩涡的故事情节中去,阿尔莫多瓦的电影从早期的注重生活状态的外在自由形式,到此时的逐步内心化开始转变,用他的话说:是另一个领域的冒险,企图在叙事上呈现一种“黑色状态”,既是幽默的讽刺,也是尖锐的直指。在这个缤纷复杂的万花筒里,所有的人物和情节都相互串联,成表达他对周围世界感知的“镜像”。
    许多导演忠于用暗色来表现故事,早早就给了观众心里暗示。但是阿尔莫多瓦不是,他选择色彩,美好的、邪恶的、任何事物、任何人物都可以拥有他们美好的外衣,但是美好终究是美好,邪恶终究是邪恶,美丽的外衣下只会让美好的事物更完美,邪恶的事物更厌恶。影片叙事紧凑,运用大量省略。譬如一个镜头在拉科鲁尼亚曼奴埃拉窥视接受儿子心脏的人出院,咚咚的心脏渐隐到马德里儿子房间的镜头,而后切到火车上的特写,三个场景跨过了曼尼拉最绝望的时间,紧凑使画面和事件具有倾倒感,带来强烈的心里震撼。
在处理曼尼拉儿子被车撞到的镜头中,运用了主观视角镜头,被车撞到的儿子横躺在地上,看着远处身穿红色大衣的母亲奔过来,以这样的镜头结束生命,揭示出生命本是个轮回。而海报的拉镜头,与话剧的叠化效果相辅相成。又如几个火车场景,没有车外风景,没有其他旅客,没有站台,一张特写一段独白,与仿若没有尽头的记忆之隧道紧接。不同于庸常的火车场景,导演叙事如此精准。
    阿尔莫多瓦作为一个电影大师,是因为他的影片不但有纷繁而不杂的叙事,还有造型感强烈并且华丽多彩、目不暇接的影像风格,比如片中多次出现的乌玛的大幅肖像海报,以及和人物之间的组合。比如曼尼拉的儿子在遭遇车祸的那天夜晚,曼尼拉背靠乌玛的海报,在凄迷的雨夜里等待儿子过来的镜头,把曼尼拉之前的个人经历,以及影片中关于母亲德国多重含义尽融其中,并创造出一种具有古典意味的美学效果。这和影片中大量展示的现代生活形象形成了一种奇妙但却不是和谐的对照。
    在本片中,电影画面形式的背后,都透露着虚妄和挑逗的意味,这是属于一种性感的元素,关于说过的隐喻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我们不必要在这里揣摩阿尔莫多瓦在电影中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这些隐喻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意味,但值得深究的是,《关于我妈妈的一切》
    有点儿想阿尔莫多瓦早期的另一部电影《我的秘密之花》的延续,或者说是某部分元素的延伸。譬如阿尔莫多瓦在片中穿插的《彗星美人》,其实也是改写起源神话女人受邪恶的蛇诱惑的原罪而使其回到最初繁衍一切、包容一切、安抚一切的角色,对基督教潜意识的男权的嘲讽。影片对电影《彗星美人》和戏剧《欲望号街车》的借用具有后现代主义电影特征,而阿尔莫多瓦所做的就是让这些传统意义上不能得到认同的事物跟接近于现实的电影主义。
  

   四:理性现实主义的时代感
     

            从阿尔莫多瓦的大多数作品中可以看出,导演本人反对一切压制人性的、权威的、教条的、主流的人和事。他的电影哲学主张和理念,是企图用充满想象力的夸张、戏剧化的结构和每个人不顾自己的身份地位、不拘小节的作为带来特有的荒谬感表现出来。我认为这和导演个人经历紧密联系,导演本人曾就读于教会学校,深受体制压制,阿尔莫多瓦曾说过,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安东尼奥尼和威斯康迪为代表的电影大师。
由于阿尔莫多瓦的成长时期是上世纪60年代,那是安迪沃霍尔为领导的“波普”主义盛行的年代,发生了一系列的色彩革命,所以我们在谈论阿尔莫多瓦的时候,谈论最多的就是他电影的色彩。阿尔莫多瓦的创作初期,同样也受到当时美国“地下电影”运动的影响,但与其区别的是,他的电影很少有纪录片性,心理学和虚构的成分更多,有趣的是,在他另外一部作品《神经崩溃的女人》中,就出现了尼古拉斯-古执导的《荒漠怪客》的片段。影片中,最显著的风格自然是鲜亮迷人的色彩,他的片子几乎都是绚丽多彩,尤其是室内戏,布景与色彩都很考究。这种风格主要来自于波普艺术的影响,同时也表现在其一些作品的情节剧倾向上。
    西班牙的文化是巴洛克式的,比如本片主角曼尼拉在巴塞罗那的住所,充斥着各种细节形状的组合,各种马赛克图案混合拼接,然后以高饱和度的亮色系为主,这也符合影片中人物的性格,因为他们的行为就很巴洛克式,这样的对色彩的自然倾向性更趋于合理。 这种观念化的创作型态,在《关于我妈妈的一切》中体现的更为明显,譬如这种黑色幽默就充斥在电影里,如阿拉加入剧团后,再一次因演员生病不得不临时取消演出前,以独角戏的方式调侃自己,博得满堂喝彩,拿自己身体开到,戏谑的调侃身体不同部位所话费的金额。
    的确,阿尔莫多瓦在此片中,把故事和真实环境具体时代结合的较为飘渺,他的创作中一直回避环境和时代的“显化”,对于我们身处的“真实现实”来说,还是属于含情脉脉的。在影片中出现的巴塞罗那街头的孔径和结尾处顺机位挑切得的铁路的俯拍,阿尔莫多瓦想表达这样的视觉信息:当物是人非后,人物接受命运的轮回,曼尼拉在经历这一切后重回现实,更加淡定,所以,《关于我妈妈的一切》更像新现实主义电影。
    阿尔莫多瓦认为极端和致命使情欲产生无尽的吸引力,最极端的情境设置往往造就最深刻的情感。在本片里,在洛萨的葬礼,但更重要的层面是罗拉----曼尼拉口中的恶魔和瘟疫以一个绝望美艳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却是令人害怕的高大男人的身体的外表却是长发和浓妆。对于导演而言,这些信念和准则,是包括宗教式的生活方式。群体生活理念,也包括女权运动或者同性恋运动。

    就整体而言,影片层次分明,可以说是阿尔莫多瓦前期注重生活状态的自由形式到后期逐步转入内心化的过渡时期作品,虽不能说是完美之作,但足以可圈可点,死亡和情感交织的两条线合乎情理,贴合整体的影片叙事风格。当我们可以宽恕伤害,我们给予世界的就只是爱了。片中常会出现的一句《欲望号街车》的台词:我总是仰仗陌生人的仁慈、我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永远不,这也仿佛也正是曼尼拉的心声。区别于一般的“大师”,阿尔莫多瓦没有表情淡漠或偏执疯狂,但他并没有显得情欲力超强或如思考者般神圣,在道德上没有试图摆布,却用狡黠来掩盖脆弱和暴躁。
    阿尔莫多瓦自己说过:生活本身充满着想要掌握权力的激情,因为社会的不平等,对个人来说,对于生活的激情,则是使生活具有意义的唯一动力,那是我所决定,所想要的未来!
    

写于 in传媒

 2 )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台词

台词:

“我会为了你做任何事情”

“十七年前,我走过同一个路线,但是方向相反,从巴塞罗那到马德里,当时我也在寻求逃避,但我不是一个人,我怀着埃斯特万,我要逃离他的父亲,而今,我要去找他”

“你会买真的香奈儿包包吗?不是,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饿肚子,我怎么可能话五十万买个真的香奈儿”

“你在要求我做你的母亲,但是你没有这个权利,你有母亲,即使你不喜欢她,父母是用来选的,是谁的就是谁的”

“看我这一身,都是量身订做的。一双杏仁眼,8万 ,高鼻梁20万,可惜刚整完一年,就让人一棒子打趴了,虽然趴的挺有个性吧……乳房一对,7万乘以2,可我不得不说,实在是物超所值。硅胶在……指出来……嘴唇、额头、脸颊、胯还有臀,一升几十万,……削下巴,7万5,激光脱毛全套,毕竟女人也是从猴子来的嘛,毛说不定比男人还多,6万一次,看个人毛多毛少,基本要个2到4次吧,但是搞’艺术’的女孩子,多脱几次准没错……总之我跟你们讲,做女人难,做真女人更难……”

“他想成为一名作家,这是他的随笔本,他走到哪里都带着”

“照片缺了一半,她(母亲)不想说是什么,但我知道,那就是我生活中缺少的部分”

“总有人觉得养儿育女是件很容易的事,其实当中的苦难数不胜数啊,看到自己的亲骨肉横死街头实在是太要命了,那么多年的含辛茹苦,一瞬间就化为乌有,而我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就那么躺在马路中间,鲜血沾满了我的手,我就那么傻傻的舔,因为那也是我的血啊,万物皆有舐犊之情,我才不会排斥自己的孩子,你不会明白的”

 3 ) 生命的缺失

    “在西班牙电影中,中年妇女和小男孩永远是最可爱的。”今年的一期《书城》上,我看到这句话。虽然评价针对的是另一部西班牙电影,我还是不由自主的想到玛尼拉——《有关我母亲的一切》的主角。

    生命对于玛尼拉是不完整的,电影的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儿子艾提芬向她索要她过去时演出《欲望号街车》的剧照。略有迟疑,玛尼拉拿出一张黑白照片,照片里的她还年轻,灰色的帽子下一张带着女孩子特有的矜持的脸。只是儿子的手指划过照片的边缘,那不平整的撕痕的另一半遗失了什么?
  
    我们无法得知,玛尼拉的儿子也猜不出全部,他希望的最好的生日礼物就是母亲告诉他父亲的故事。可是他永远也不会知道了。17岁生日的那天,母亲站在巨大的海报前向他招手,海报上是《欲望号街车》女主角修子的头像,她冷冷的注视着街上的人群,注视着母亲和儿子,而他们正要去看她的演出。雨中,艾提芬焦急的敲击修子的车窗,为母亲索要签名,他所得到的,不过修子一个疑惑的眼神。他不顾一切的向远去汽车追去,然后,另一辆车……

    镜头从很奇怪的角度拍摄着玛尼拉被惊恐和绝望扭曲的脸,好象是躺在地上的儿子在观察母亲。这一夜,玛尼拉丧失了全部,一声声“mi hijo , mi hijo (我的孩子)”的呼喊渐渐归于平静后,她辞去原先医院的工作,跟随儿子的心脏(已经捐献给他人),来到马德里。

    从巴塞罗那到马德里,对于玛尼拉来说,不仅仅是两个城市路程的差异,更意味着两种生活。当初离开马德里的时候,儿子还在腹中,于是巴塞罗那代表着和儿子相濡以沫的日子。而回到马德里,就又回到了从前的生活。但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角色的缺失却让她的回归其实成为一种再生。

    影片的中译名叫《有关我母亲的一切》或者《论尽我阿妈》。我一直没有搞懂“我”究竟是谁。是死去的儿子以超时空的视角在讲述?还是玛尼拉最后收养的儿子多年以后长大成人回忆养母的一切?抑或这个“我”并不存在,只是导演的寄托?不管怎么样,这是部有太多内容的电影,而母爱把所有的情节碎片,情感碎片串连在一道。阿莫多瓦电影里的情总是浓烈的,近乎变态的,让人逃脱不得,几乎要窒息。这也许和西班牙人自然,率性,浪漫的性格有关,像他们的足球,斗牛表演,弗拉明戈舞。所以就有了《捆着我,绑着我》里由绳子、胶布、手铐生出的爱情,就有了《活色生香》里冲破犯罪、遗忘、报恩和压抑的爱情。相比较而言,《有关我母亲的一切》里的情感只是缓缓流淌的温水,少有惊心动魄,以至于我离开电影就很难准确的回忆起情节的发展。

    玛尼拉来到马德里后,意外和一个做了变性手术的旧友阿格莱重逢,又由阿格莱引出重要人物,修女罗莎。罗莎初出场时像一束光亮照着观众的眼睛,她是那种一见就另人想起拉斐尔画中圣母的人物,无论是外貌还是行动。她想帮玛尼拉找份工作,就把她介绍给自己的母亲,希望母亲可以留下玛尼拉照顾痴呆的父亲。但是罗莎的母亲却生硬的对待玛尼拉。罗莎匆匆告别母亲,到楼下找玛尼拉。街上的阳光清亮亮的,孩子们玩着游戏,可这平静的空气里似乎有些悲伤的东西潜伏着。
是的,不久罗莎发现自己怀孕了,还查出感染了爱滋病。与父母的生疏,使她在这个世界上可信任,可依赖的人只有玛尼拉。她终于哭着伏在玛尼拉的肩头。玛尼拉也终于答应她搬过来一起住,她像母亲照顾女儿一样照顾她。

    罗莎告诉玛尼拉孩子的父亲是谁,玛尼拉的儿子叫艾提芬,罗莎说自己如果生的是男孩,就是第三个艾提芬。

    每个人都知道谁是第一个艾提芬了。

    然后,罗莎死了,在第三个艾提芬降生之后。亲友们围在她的墓旁哀悼,没有人注意到城墙上走下的人,除了玛尼拉。

    他缓缓地走下,沉重而又谨慎,摘去墨镜,露出美艳无比的脸,却是一张男性的脸。

    玛尼拉满脸泪痕,金色的头发在风中无助的摆动。眼前就是第一个艾提芬,自己孩子的父亲,照片缺失的另一半,也是罗莎孩子的父亲,造成罗莎死亡的那个“男人”。面对昔日的丈夫,今天的另一个女人,玛尼拉连恨都找不到一个着力点,何况艾提芬也已经病入膏肓。他甚至不知道玛尼拉有自己的孩子。而当他知道时,这个不负责任的人留下了他最后的真挚的眼泪。

    这就是玛尼拉的命运,她曾经有过丈夫,而丈夫某一天却突然变成了女人,于是她带着腹中的孩子远离丈夫,儿子却在17岁生日的那天死于一场车祸,原因就是《欲望号街车》——她年轻时和丈夫同台演出的话剧。影片涉及到变性,毒品,同性恋,爱滋病等各种现代社会中的阴暗面,却没有给我们看《低俗小说》等电影时的煎熬感,因为,如前所说,母爱把所有的东西连接在一起,母爱的光辉把阴暗净化。玛尼拉承受着巨大的悲哀和失衡抚养儿子17年,儿子死后,她失去了支撑,就去照顾《欲望号街车》演员修子和尼娜的生活,像母亲一样照看年轻不更事的罗莎。当罗莎也丝后,她抱起被外祖母遗弃的罗莎的孩子,让他从一出生就带有的爱滋病的阴影中解脱出来。难怪“西班牙电影中的中年妇女是最可爱的。”

    然而在这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并不是玛尼拉。她是个强者,面对命运给的一系列伤害,总是用自己博大的胸怀,超人的慈爱化解一切,她是最值得尊敬的。而修女罗莎,更具有悲剧的美感。

    罗莎有父母,但是也许父母不满意女儿一心投向社会福利工作,他们的关系十分生疏。这个美丽的女孩一生唯一的爱情却让她付出了太高的代价。她一个人去医院领取了化验报告,不能依靠父母,只好求助于刚刚认识的玛尼拉。去医院生孩子的路上经过广场,她让司机把车停下来,脸凑到窗前,静静的看着外面的景色,仿佛已经知道这一次是和美好人生的诀别了。这时候,她看到了父亲的狗,兴奋的喊了声:“沙皮。”狗顺从的爬到她身上,可是父亲却不认得她了。父亲走到她面前说这狗不怕生,说小姐你今年多大了,说你身高多少,就是不说你就是我的女儿呀。罗莎微笑着回答父亲的每一个问题,她再也不会哭了,拿到化验报告的那一刻,已经宣告了她的死亡。从那时候到现在,罗莎如果要哭也已经哭完了,只是平静的等待最后的到来。对着转身而去的父亲,她终于叫了声爸爸。“爸爸,再见。”父亲并没有听到。

    罗莎没有哭,我们却都哭了。

 4 ) 电影课的一篇影评论文

一、关于这一切
第一个埃斯特本:
    一个被爱情像蜜糖一样浸泡着的女人,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深爱着的男人不再是男人了,他把艾斯特本更为罗拉,并把他变为她,然后离开了深爱“他”的女人——曼妮拉扬长而去。殊不知曼妮拉正孕育着他们的爱情结晶。

第二个埃斯特本:
    成为单身母亲的曼妮拉独自抚养着自己与罗拉的儿子——另一个埃斯特本。他们彼此相依为命,并彼此相爱。命运之神再次作弄曼妮拉,简单幸福的日子就在一次意外中又被打破了。那天是儿子的生日,他们一起去看了由儿子的偶像——哈玛主演的话剧——《欲望号街车》。这激起了曼妮拉心中无限涟漪。就是这部话剧,曼妮拉与艾斯特本共陷情网,不同的是,当年主角登场的是曼妮拉和埃斯特本,而如今却是另一班人马。演出结束后,儿子在索要哈玛的签名时,意外被车撞死。伤痛欲绝的曼妮拉决定返回巴塞罗那寻找十八年未见的罗拉。

第三个埃斯特本:
    在曼妮阿拉寻找罗拉的过程中,她遇到了许多类型的女人,以及看到了她们的悲喜遭遇。如众人吹捧得耀眼明星私下却是个同性恋的哈玛,最终茕然一身烟不离手;如被哈马深爱着的双性恋并混迹社会最终因吸毒过量而亡的尼娜;传统保守的罗莎之母,忍受逐女之痛并照顾着老年痴呆的伴侣;还有好久未见的好友为了生计摸爬滚打,不怕拼得头破血流的——变性人阿哥达,并通过阿哥达结识了善良却爱错对象的修女罗莎,进而惊讶得知这个修女竟然怀上了自己正在寻觅的罗拉的孩子!不幸的是罗莎被罹患艾滋的罗拉传染了。几经挣扎,曼妮拉决定收留被赶出家门的罗莎,并伺候她等待分娩。分娩时,罗莎丧命并留下同样罹患艾滋的孩子——又一个埃斯特本。
最终,在罗莎的葬礼中,第一个埃斯特本出现了,等待他的是——第二个埃斯特本已死去的噩耗,第三个埃斯特本已诞生的讯息,还有第一个埃斯特本即将死去的事实。

二、纷繁坚韧的女人世界
    阿尔莫多瓦尔如是说:“《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表现的是女人承受痛苦的能力。一个女人,不必一定要是职业演员,也能很好地去撒谎、去表演、去做戏。男人和女人有着一样的寂寞、痛苦,但女人对此的反应要戏剧化得多,也惊心动魄得多。从这一意义上讲,男人看上去确实要比女人少了一些什么。”
女人的世界里,纷繁复杂而又多彩多姿,并充满坚强意味。大片、大片的红衬托着繁杂的杂色斑块,构成女人那华美,坚韧的精彩世界。
    我们温绵香暖温绵香暖,这是女性世界里的特质。在阿莫多瓦的内心世界里,这些女性都是不幸的,她们承受了太多苦痛,但她们又都是是美好的,她们可以在那么多苦痛中依旧保持着美好的姿态。而这个美好的世界不仅包括那些天生的女人,还有渴望变成女人的变性人和以女性面目出现的双性恋者。趁哈玛来到曼妮拉的住处为妮娜的粗鲁道歉的机会,她们把阿哥达也叫来了。大家共进下午茶,欢乐祥和,温馨惬意。只谈女人的话题,只想女人的事情,营造着只有女人才可以诠释出来的气氛,那是多么陶醉的时刻啊。怀孕的罗莎躺在曼妮拉的腿上,金色温和的阳光洒下来,勾勒出罗莎初孕之美,甚至你可以闻到从她体内散发出的幽幽乳香。而曼妮拉所散发的又是另一种更加成熟的母性气息,带有智慧,慈祥并豁达。哈玛也放下了咄咄逼人的光环,展现出从未有过的温顿,宽容,豁达与柔美。最可爱的就是阿哥达,只要有她在,就会有欢乐,在几声逗人的吠声中,在几句轻松的黄段子中,这几个女人彻底抛开了现实中的纷扰,烦忧,猜忌,隔阂,紧张,压抑的状态,忘记伤痕累累的躯体以及千疮百孔的情感,完全沉浸在轻松惬意的欢乐时光中,她们互相鼓励,互相抚慰,展示着完全本源的自我状态。女人间特有的心灵沟通就好比母亲温暖的怀抱,带着体香兼有熟悉的心跳频率。
    真正的女人不是什么时候都会表露出来的。很多时候,作为女性的那些人们,往往忽视了自我的价值,略掉了女性本身的特质,甚至放弃了本可以享受的女性之美。于是她们失去了自然的散发着女性味道的本能,这正是懦弱逃避现实的表现,从一开始就是。身为女性该是自豪的,女人,她是妖精,她是仙灵,她散发魅惑,她拥有温绵香暖……女性该拥有的,就不该放弃,不但不可放弃,还要把它发扬光大,为什么?就因为我们是引以为豪的女性!
我们苦痛但坚强
   “我总是喜欢依赖陌生人的仁慈”。哈玛把这句《欲望号街车》的经典台词标榜为自己的内心独白,这正是她内心柔弱的一面:孤独,无助,忧伤,恐惧……这与她光鲜亮丽的舞台形象形成极大反差。但是她从未放弃奋斗,她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崇尚情感,她活得感性而充满艺术,就像艾斯特本所说:“我敬佩哈玛。她让灵魂起舞,她让心飞扬。”
    承受更多痛苦的曼妮拉,也表现出了坚强的神力。她海誓山盟的恋人,离她而去;与她相依为命的爱子,不幸死于车祸;她承担照顾罗莎的重任,她收养又一个埃斯特本。这么多的生活艰辛,人生苦痛,全部都由她一人承担,如果不是她足够坚强,足够宽容,足够豁达,又怎能一步步坚定地走下去呢?这源自于其母性的伟大,女性的仁慈。毕竟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
    在曼妮拉寻找阿格达时,这位变为女性的人正遭受一位失控顾客的虐待,但最后,她还是扶起将自己打伤的那位男子,并告诉他回去的路。她辛苦的赚钱艰难的度日却仍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地享受生活,心满意足地欣赏自己女人的身体以及所有连带的权力。有点像想失明的人重获光明,为每一样常人所不在意的事物开心满怀。非但如此,她帮助回到巴塞罗那的曼妮拉找工作,关照并劝解吸毒的妮娜,为哈玛的缺席解围等等,无不体现出她对女性善良,温柔,体贴,细腻的完美诠释,甚至胜过许多天生的女性。我想她该是开心的,她决不理会社会的偏见,生活的困窘,肉体的痛楚,就算天塌下来重重砸在她身上,她依旧乐观,因为,她已经得到了最好的——“我是女性!”
    阿哥达是这部戏里我最喜欢的角色,她热爱生命,尊重自己的意志,懂得享受生活,在苦痛的社会中寻找美好。可以说,天性乐观的她比女人更懂得怎样做一位真正意义上女性。也许,正是因为她深知这个权力的来得多么不易,才会那么用心去经营吧。她展示出了女性该有的所有魅力,让与生俱来的女性们惭愧自己的惯性忽视思维。女性的世界并不简单,但绝对美好。这种美好源自于女性自身美的力量气韵,而非世俗对美好的定义。她们的生活可以是不幸的,阴暗的,压抑的,嘈杂的,但是只要她们懂得尊重自己的情感,知性的化解矛盾争端,宽容的对困难微笑,豁达的直面人生,坚强的做个纯粹女性,那么她也是会得到幸福的,她的生命将会无比精彩。

三、争议
    也许是阿哥达的表演太过抢眼,甚至盖过了女主人公的魅力。这位母亲的形象不是很鲜明,虽然她善良,她豁达,她坚强,她果敢。但这些表现仍觉十分平淡,没有太过强烈的冲击力,未为给人们留下太多的印象。倒是阿哥达的表现盖过了她,让人甚觉精彩,个性鲜明,特质新鲜,生动形象地阐释出那些渴望“女性”的人们的执著与其变为女性后的珍重。
    这部影片展现的女性都是不幸的,阿尔莫多瓦残忍的把女性抛到不幸的深渊里,让她们承受,看她们挣扎,然后对观众说,看呐,我们可爱的女人们多么的坚强勇敢,宽容豁达?她们在困境中依旧坚强生存。可是,为什么女性生来就该是那么痛苦的呢?她们坚强的活着,以永不绝望的姿态勇敢面对残酷的世界,够可以的了,还要附加给她们更多灾难么?如果那样的话本身就是对女性的歧视。因为他把女性首先摆放在了弱者位置,然后,看着弱者步履蹒跚的前行,还要夸她们几句,这样的赞扬宁可不要,女人们绝不会接受同情者的赞扬与布施!
    对于形形色色的女人们,怎么会有那么多不幸的遭遇向她们汹涌而至?这些不幸同时也向观众们扑面袭来,令人窒息并且头晕目眩。影片中每个人的遭遇,都是值得费尽心思,细细捉摸,慢慢品味的。但一气看下来难免会有劳累、疲倦之感。想诉说的东西太多,就会导致顾此失彼,主线模糊。我想这也是造成女主人公形象模糊的原因之一吧。
    令人费解的是,导演安排罗拉这个角色,究竟是要我们唾弃他的自私,还是赞美他的勇气?敬佩他的艺术追求,还是厌恶他的逃避责任?这个角色,个人感觉争议颇多,导演也没有明确指明对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结尾是好的,因为令人欣慰。历经苦难的曼妮拉,就像感动了上苍,第三个埃斯特本奇迹般战胜病魔顽强生存,可偏偏,他却是个男婴……

 5 ) 人生如戏

一开始电影似乎是人们已司空见惯的生活悲喜剧, 一个单身的母亲,一个怀着作家梦的儿子, 他们相爱的温馨生活遽然被惨祸打断。 母亲返回家乡去寻找自己儿子的生父。 这样的手帕戏一般的女人什么时候都能看下去。 不过阿莫都瓦的传统观众可不是家庭妇女, 他总是关注着边缘人群,吸毒的, 卖肉的,同性恋, 变性的……可这些异类并不使影片含有猎奇性质。 感动我们的是普通的情感,普通的隔阂, 普通的梦想。像演员乌玛台上台下都用的座右铭:“我总是依仗陌生人的好意。” 人类正是因为共同的价值,共通的情感而产生信任,可以因为偶然的联系而托付了自己的一切。

主角母亲玛努维拉为了抚养儿子离开了他的生父并放弃了自己年轻时的演员梦, 这段历史也一直瞒着儿子, 却造成了想当剧作家的儿子的缺憾。 片子中我们看到她有两次机会运用她的表演才能。第一次是工作,虚假的情感,没料到预演了自己的生活。 第二次是为了实现自己和儿子的心愿,固定的台词说到悲从中来, 宣泄了自己积郁了一生的感情。谁能不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三个女人一台戏。玛努维拉,乌玛,阿格拉朵是主角,是成熟女人的代表;而罗丝和尼娜是配角,是年轻女人的代表。 女人伟大的可爱的到底是什么, 两相对比,不难得出结论。 定义女人的不仅仅是生理的特征,更是感觉和体验的特征,难怪阿格拉朵自豪的登台分享自己为了女人的身体大大小小整容的内容, 总结道:
 “就象我告诉你们的,做个正宗的女人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不过我们为这些东西可不能吝啬; 因为你就越接近你梦想的样子就越正宗。”

 6 ) 关于2004年夏,阿莫多瓦,我母亲的一切

  一
  阳光,沙尘,斗篷,鲜红的石竹花,斗牛士之歌,女人们穿着长裙坐在阳台上。偷盗、血腥,神经质。同性恋,变性人,性错乱,暴力与死亡,欲望和激情,爱,乱七八糟大叫大嚷,黑色情节和喜剧效果,马不停蹄的忧伤,不断复活的希望.......西班牙,关于那里,天空之下和大地之上的一切,影像的讲述,阿莫多瓦。西班牙的胖子基佬阿莫多瓦,他很可爱。
  关于可爱,这个词儿,对我意义重大。我很希望能够频繁地用到它,就象女孩们喜欢用“猪头”来一遍遍称呼自己的爱人。当用可爱来形容某人某事,我觉得很愉悦,感到生活还颇有点趣味,还值得过上一过。
  阿莫多瓦是可爱的,因为他很有趣。对于一个假模假式,以拾人牙慧为乐的伪文艺爱好者来说,我所得知的,不算多也不算少的那些电影大师们,很有趣而且一直都那么有趣的,在有限的印象范围和选择标准内,首推阿莫多瓦和昆汀。
  昆汀是个顽童,他的有趣来源于别出心裁和煞有其事。他渲染暴力,却将暴力打制成趣怪可喜玩具,所有疯狂消耗的血浆,残酷的杀戮镜头,目的不过为制造一场炫目烟火――用其他人拿去造子弹的火药,同样的机智,人们用来负载或者试图负载沉重。昆汀不肯,他根本不理会沉重,只要轻盈。所以他从来不去举重若轻,阿莫多瓦却会。
  阿莫多瓦让他的人物用滑稽、竭斯底里和奇特的微笑来应付生命的惨淡。黑厚缎子上,洒着飞花描着金线,艳俗热闹,底子的黥淡就不那么明显,可以接受了。他的影片,总是闹剧式混乱,人物关系奇异复杂:女儿嫁给老妈的旧情人,被绑架者爱上绑匪是小意思,变性人、同性恋、偷窥狂、强奸犯、妓女,还有你所能见到的最疯狂的修女们,被命运纠结在一起,谋杀,血案发生,性爱,抵死缠绵,演出你无法想象得到的古怪故事。按正常人眼光,这绝对是个变态荒诞的世界,大部分剧中人的神经都不算健全,日子一律过得相当糟糕。问题只在于,他们爱、死、痛苦、挣扎求生,他们大喜大悲,处在毁灭边缘,可观众仍不时地要爆发出欢悦的笑声。
  有那么多滑稽唐突的事件发生,就有那么多无奈和向往,看下去,简直要情不自禁心领神会起来。这就是阿莫多瓦的魔力所在,跟黑色幽默无关,跟生活本身有关,跟某种态度有关。
  
  二
  可是我为什么要说些,因为这是夏天,白昼变长。这个小城市的人行道边,所有的蔷薇都开了,紧凑的小小花朵,绯紫的颜色,不动声色攀延,又紧守它们的属地,那色泽和风度,让人联想起三十岁的女人。因为所有的树都绿得开始凝滞,枝叶坠下来,空气中有迟缓的情绪在移动。我开始能够在夜晚,吃饱饭无所期待地坐着,无所用心地看看电影。我刚看完了《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这是我看的第七部阿莫多瓦的电影。它的确很好看,看过之后,我就总想找人说上几句什么,没找到。关于整个情况,就是这样子的。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我”,“我叫Esteban,死于十七岁,某个大雨夜晚。那天晚上,我想要《欲望号街车》女主演的签名,忙乱中被车撞了。我的母亲为遗体捐助组织做事,顺应需要,她把我的心脏捐给了病人,她是个坚毅的女人,我很爱她。我死了以后,她在夜里痛哭,然后动身前往巴塞罗那,去寻我的生身父亲。我没见过父亲,母亲说他在我出生前已经死了,但我知道,他还在世界某一处,我渴望见到他,不管他是谁,对母亲做了什么。”
  “没有想到,父亲是个变性人,他把我种进母亲的腹中就跑路了,当了妓女。母亲在巴塞罗那找到了他,还遇上了他们的老朋友,变性人La Agrado,遇上了一位奇特的修女Rosa。Rosa打定主意要去战火纷飞的地方工作,圣女样不计生死,却跟父亲搅在一起,染上艾滋病,生下孩子就死了。还有那位我崇拜的女主演Huma,她的搭档是个染上毒瘾的女人,她却疯狂地爱着她。就是这么几个女人和变性成的女人,她们的日子过得都很悲惨,可她们打扮得很漂亮,哭了以后笑,笑了还哭。”
  “我不太理解她们,我死的时候太年轻了。但我想她们是一伙儿的,只有这样一伙儿的力量才能感动上帝,最后创造了个奇迹――那孩子,就是我弟弟,他出生时感染了艾滋病毒,一年以后病毒竟然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害得医学专家们象疯了一样,纷纷扑过来,把他当成最奇妙的宝贝。我不太理解这些,但我会尽力去理解,因为我的愿望是做个作家。我的小本子上记了很多很多事,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如果我活着,有一天,我知道,我会为她写一本书,或者拍一部电影。现在我死了,虽然想着想着有些忧伤,我还是觉得,我的弟弟,应该会过得很好。”
  
  三
  关于电影,情节就是这样的。因为拙于叙述,只好借那死去孩子的嘴来说,说得如这个夏季的白昼一样闷而漫长。事实上片子很抓人,很好看,好看到你不象在看电影,倒象在触摸它。对,触摸,好看的电影经常这样,如面对一个实体。有热度有质地,还会呼吸会痛。关于疼痛,很多电影都会让人疼痛。如果是法斯宾德,他带来的痛楚,痛到想在体力耗尽之前反击,想用丝袜把他勒死。如果是伯格曼,他带来的是钝痛,阴雨天气呼吸不畅的那种,结果你是不会想掐死他,倒很想自己去撞墙。他们都不适合夏天。夏天更适宜于看阿莫多瓦的俗艳热烈,红的黄的色彩对比强烈的画面,五官轮廓深刻粗糙的人物,如马蒂斯的画。感官强烈,但那冲击和疼痛,是世俗生活中疲惫个体可以承受。
  阿莫多瓦从不让角色陷入生死两难的阴惨境地,在他那里,生也好死也好,都可能带来救赎--也许是出于善良。更可能,是出于他的宽厚,以及西班牙式的奔放。他的角色服从于本能牺牲于情欲,但不会被偏见和恶毒毁灭,其生死爱性是卡门式的。非海丝特非苔沙,亦非疯姑娘贝蒂等等。这种宽厚和奔放很可爱。
  关于情欲,是个多美而纯洁的命题,我喜欢它派生出的一切悲痛、残忍、血腥、诡异,那么鲜活,抵销了生活命里注定的僵死,甚至,抵销了死亡本身。且慢,这一切的前提是,承认情欲的意义。虚无主义者也许最优雅,他们从不衰竭,只蒸发,但蒸发难道不是最悲惨的?
  我不知道有比阿莫多瓦更乐于承认情欲意义的导演,也没见过比他更乐于对女人、同性恋、变性人们付出理解和同情的导演――或者是因为在他们身上,情欲的力量更加突出,所能表达的内容离各种概念更为遥远。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阿莫多瓦的电影世界很简单。不是将事物想得简单,因为在他那里,事物可以还原为简单。这还原成的简单也是可爱的――在任何即定规范、信念、已知道德模式之外,原来还有关于自由和梦想的原生态叙述。阿莫多瓦避开了对意义的追求,他不为了某种信念,或者价值取向去刻意给人安慰,为人们提供幻想。美好的温暖的,奇迹般的皆大欢喜,和悲惨的邪恶的不可抗拒的悲剧,都发生得如此自然。一切驱动归宿的动力,来源于人的生命本身。无论何等情况下,得承认,生命本身非常可爱,生命力很可爱。
  在《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让人泣后微笑,痛后感到镇定的,也是生命本身,它的力量。

 短评

阿莫多瓦如此迷恋人类的身体,他总是编出各种离奇剧情,想要究竟这一具皮囊与灵魂能够发生的最离奇关系的全部可能性。他让那些相爱的人们移植器官,变性,整容,在最妖艳的背景中上演最冰冷的剧情。在身体的切割与嫁接中,他是她还是你还是我?其实在人类共通的痛苦中,我们早已无法分离。

4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这是一部关于女性题材的电影,导演用缓慢流畅的镜头语言表现出了女性细腻的感情和无坚不摧的坚强

5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一场充满温情的悲剧,也算是我看过Almodovar电影里最喜欢的一部。照例是惊世骇俗的情节主线,但看来一点儿也不觉得变态。摄影和演出都非常精彩,各种线索也够复杂,里面的人物感情比后来的Talk to Her更真实。这部电影也应该算是不折不扣的女性片儿,剧中四位男性角色,一位刚出场没多久就死去了,另一位牵引所有剧中人的命运,却只在结束时出现了一下,一位是个女装的异性人,还有一位痴呆多年,连自己的女儿也认不出。女主角们坚强,善良,美丽,宽容,所有优点都占全了!哎,不过最后一小段尾声似乎有点儿多余。

9分钟前
  • dotann
  • 推荐

玛努埃拉留在罗萨身边照顾她,罗萨诞下的婴儿也取自己儿子埃斯特班的名字,苦难的日子终于有了希望--这个新生儿竟然逃过了艾滋的噩运

10分钟前
  • (๑⁼̴̀д⁼̴́๑)
  • 力荐

#重看#4.5;献给所有母亲的赞歌,美好的女性群像(几组母亲形象的对照,戏中戏映射的现实),在大块炽热红色中燃烧着向生、向善的勇气。阿莫多瓦以幽默、温厚、悲悯和最大的爱将各种奇观痕迹抹去,所有与人世落落寡合的抗争,所有疏离于主流社会标准的爱欲,在三个埃斯特万的生命延续与精神传承中,一切都消弭于无形,在往返的隧道穿梭(时间流逝)中,因人类软弱和欲望犯下的错得到宽宥。

1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我怎么没看出什么好来?是我没认真看?

17分钟前
  • mon babe
  • 还行

阿莫多瓦的布景实在是我的死穴

1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阿莫多瓦说:影片表现的是女人承受痛苦的能力。鲜艳浓烈的色彩下是不可撤销的死亡和苦难,妓女变性人同性恋艾滋病吸毒等元素齐集,组成对宽容,豁达,坚强的母性的礼赞。《彗星美人》《欲望号街车》作为精彩的戏中戏。忘不了那笔记本视角和车祸时的濒死视角,忘不了那“时光隧道”和五彩伞。(8.8/10)

2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没看进去…不如其他阿莫多瓦大胆和惊艳。

25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B+ / 二刷观感略降, 尤其后1/3的节奏实在有点紧绷。初看对性别这一面没有特别深的感触;二刷倒是感觉阿莫多瓦的美学与其“女性”概念其实是高度相互内嵌的关系:人物情节色彩剪辑各方面浓烈饱和,整体又永远克制于沸点之下。因而能在营造具体“生活”同时完成“女性”的抽象、延展与开放。《崩溃边缘的女人》似乎是同样的道理,他拍的从来就不是狭窄的“女人”,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女性”的概念空间。/ 细腻真挚,狗血故事变得柔婉如波。女性与母性不再依附于性别而纯粹依附于情感,不带一丝宣教意味。相形之下《新女友》就比较像女性与LGBTQ命题作文。很难想象这么多艳丽的色彩铺满屏幕竟然完全不扎眼,配乐里深流的是西班牙的热烈情愫。戏中戏依然是亮点,爱也依然是戏里戏外涌动的唯一。

27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肚里多了一颗胚胎,似乎穿过山洞的未来就不会孤独。胸前多了两块硅胶,仿佛镁光灯下的人生就不再艰难。三个埃斯特班的血液流经血管,女人就是有如病毒消失一样的奇迹。多羡慕只记得爱犬的老人,便不必日日被往事折磨。所有合照都缺了一块,每段记忆都丢了大半,可我还能背下整段台词,讲出多彩的一生。

32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几乎片中的每一位女性包括半女性都有那么一刹那闪光到让人肃然起敬。一个女人的力量,到底可以被拉扯到什么样的程度仍可以保持着坚定不移的爱和包容。

36分钟前
  • o”mygod101
  • 力荐

我以为你会在大雨里目送等了很久的那个人乘车离开。犹豫了瞬间还是追了出去。母亲站在巨型人脸海报前张望的样子太美。即使你已经离开,也要再看看带着你那颗心脏的人继续顽强生活,美满恩爱,情人终成眷属。老阿镜头下的女人们总是那么坦然自若,善良坚韧和无限包容。那么生活就不能再伤害你分毫。

37分钟前
  • Adiósardour
  • 推荐

摄影和配乐景对女性的全方位解构都很出彩,善良优雅,风趣幽默,都是母亲的形象。

40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影片并不是从主流的母亲视角去表现母爱,而是通过大众眼中比较另类的人群来表现女性的宽容、乐观与善良。

44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力荐

2009年的第一天,报社,空荡荡。一天看了两部电影,这是第二部,最好的一部。比起不痛不痒的爱情、战争,这部电影要好看得多。阿莫多瓦,嗯,09年看完他以前所有的电影好了。喂!你,就你,新年快乐。

49分钟前
  • 苏更生
  • 力荐

既是时间线上的真实,又是一连串事件压缩的舞台剧,也有戏中戏的可能,文本的可疑始终存在,也成了一种独特的乐趣。皆因男人而起(儿子的死、父亲的病、男友的逃),却只与女人有关,身份在女儿、情人/妻子、母亲中嬗变,又实际上都是“姐妹”。对红色的设计,像鲜花次第盛开。

53分钟前
  • Superhat
  • 推荐

最最感人的一部阿莫多瓦电影

58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力荐

重看阿莫多瓦,深深感到世界范围内,若论拍狗血剧情,拍得最好的还得属他。首先他故事的确很狗血,其次又能在狗血中看到人性、女性的力量,再次还能拥有独特的美学,而美学,又必得搭配如此之狗血情绪,才能发挥其作用,可谓浑然天成。《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面那么多杂草般生存的女性,其实国内这样的丰富的女性形象也比比皆是,为啥在银幕上展现出来的维度就这么少呢,动不动就是贤妻良母温良恭俭要不就是泼辣干练勾心斗角。

59分钟前
  • 云中
  • 力荐

变性题材真的只有在阿莫多瓦的手里才会散发出这样动人的戏剧光辉啊!斑驳大块的艳丽色彩与细致入微的悲悯情怀相映成趣,光影浮凸出女性之美。——电影中惊鸿一瞥的美少年又要让人惆怅好久了...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