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皮书

战争片荷兰,德国,英国,比利时2006

主演:卡里斯·范·侯登,塞巴斯蒂安·科赫,汤姆·霍夫曼,哈里纳·雷金,瓦尔德马·科布斯,德雷克·德·林特,克里斯蒂安·贝克尔,多尔夫·德弗里斯,彼得·勃洛克,米希尔·赫伊斯曼,弗兰克·拉默斯,马提亚斯·修奈尔,约翰尼·德·摩尔

导演:保罗·范霍文

 剧照

黑皮书 剧照 NO.1黑皮书 剧照 NO.2黑皮书 剧照 NO.3黑皮书 剧照 NO.4黑皮书 剧照 NO.5黑皮书 剧照 NO.6黑皮书 剧照 NO.13黑皮书 剧照 NO.14黑皮书 剧照 NO.15黑皮书 剧照 NO.16黑皮书 剧照 NO.17黑皮书 剧照 NO.18黑皮书 剧照 NO.19黑皮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04:59

详细剧情

二战末期,荷兰的犹太姑娘雷切尔(卡里斯·范·侯登 Carice van Houten 饰)和她家人刚刚逃过死神关口,来不及喘息又遭到德国军船的扫射,只幸存下雷切尔一人。躲避在暗处的雷切尔把叛徒的样子牢牢记在心上,她的一生都为寻找这个人而孤注一掷。  她为了隐藏身份,当了一名歌手,然而阴差阳错竟让她开始了另一条人生道路。游击队队长让雷切尔混进德国阵营中,去搭救他被逮捕的儿子。于是,美丽的雷切尔成功俘获了德国军官的心。一切都好像进展顺利,但雷切尔的一个机密任务,却让她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况。  复仇的决心还在雷切尔心中熊熊燃烧,叛徒还在某个阴暗的角落……

 长篇影评

 1 ) 猜猜王佳芝不死会怎样?——这次我坚决不剧透


电影《黑皮书》作为《本能》导演保罗·范霍文回归故土荷兰的作品,保持了他一贯会讲故事的风格。虽然被称为外国版《色,戒》,但更重情节的曲折性,而不是像李安侧重于情感表现。剧透就到这里,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观看,有些东西我还是要先告诉你们的,请……务必注意喽!


请……猜猜到底谁是内奸
《黑皮书》编剧杰拉德·舒伊特曼曾与保罗·范霍文成功合作其早期作品《纳粹军旗下》。不过跟改编自小说的《纳》片不同的是,这次两人再不必拘泥于原著。所以电影一开头就明文表示该片只是“灵感来源于真实人物”。
电影故事非常曲折,女主角打入纳粹内部后,第一次想揭露敌军军官利用职权枪杀犹太富商,然后抢劫他们的财物。失败。第二次大家一起进入纳粹组织营救战友。失败。毫无疑问,他们的组织里出了内奸。器中传出敌军军官感谢女主角的声音,难道她是内奸?或者策划一切行动的组织头目?可是他儿子也在营救中身亡。那就是给他们提供金钱和器的律师?可他在电影后半部也被杀害了……内奸到底是谁?编导给出了我们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答案。对了,影片结尾惩罚内奸的方法也很快意恩仇,并且十分巧妙,所以一定要看到最后哦!


请……注意两位金发美女的不同命运
保罗·范霍文此前在好莱坞混过一段时间,执导《本能》《艳舞女郎》,偏爱金发女郎是出了名的。作为“外国版《色,戒》”女主角王佳芝的外国版一出场还是一个红发女子,但为了混入纳粹内部,使体征更接近白种女人,果然很快就染了一头金发。演员卡里斯·范·侯登为此角色可谓牺牲颇大,不但要进棺材,还在切鱼的时候被蚂蟥给咬伤了。更惨的是还要被淋“大粪”。
影片中还有另一以美色为纳粹工作的金发女郎,不过她和女主角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居然在战后没有受到惩戒,反而成了为英雄开道的人物。猜猜她是如何做到的?不过我看的时候忍不住想:假如《色,戒》中王佳芝不死,不知道会成为哪一个金发女郎呢?


请……先了解一点医学常识
电影中女主角在战争中几番大难不死。最后当面对真正的内奸时,被他注射了胰岛素,可是我们聪明的女主角狂吃巧克力当解药。看来在看这部电影前我们还需要有一些医学常识。好比我看完回来就百度了一下,发现黑巧克力对胰岛素非常敏感——胰岛素是促进体内糖分代谢的重要成分,所以多食用黑巧克力还能降血压呢。长见识啊!

 2 ) 我从没想过,有一天我会害怕解放

什么时候,胜利的消息却会让你心神不宁呢?

爱丽丝和蒙茨躲在船上听到收音机中传来德军宣布投降的消息,这长久企盼的时刻的到来本应是欢欣鼓舞的,但却突然变得凝重,爱丽丝脱口而出:我从没想过,有一天我会害怕解放。我们可否能够想象这样一个时刻?

在这一刻,我们开始产生了荒诞感,在这一刻,对、错开始变得模糊,在这一刻,我们开始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在这一刻,电影不再只是电影。

对导演来说,这本来只是部电影,娱乐片。电影天生就被分类,这个我们不能不承认。简单来说,商业片注重桥段和高潮的设计,注重情节,而艺术片恰恰要淡化情节、刻意隐藏高潮,把关注点集于人的内心。商业片要调动你的情绪,而艺术片要打动你的心。两种不同的目的决定了两种不同的拍摄手法,目的决定了内容也决定了形式。同一个导演不是不能二者兼修,斯皮尔伯格拍圣战奇兵和大白鲨,再叫座也只是成功的商业大导,而辛德勒的名单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拍法。但不是每个导演都有这个能力,或者说都愿意这样去做。范霍文在本片中较为收敛但举手投足依然是自己的套路,所以对于本片不必评价过高。是不错的娱乐片。

网上一迭声的称赞编剧,贬抑导演,其实细看下来,情节老套、悬念不足,前半部是色戒,后半部是无间道。而当那个老律师一脸喜色的拿出德军指挥部建筑图时,我分明看到了越狱中的迈克尔在偷笑。整部片子印象较深的是二战时敌占区那种气氛的营造,在这一点上本片较为成功,而且风格比较统一,这应该是导演的功力。至于演员,不妨多赞一个,她/他们值得。

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能看得出来创作人员的良苦用心。导演显然不只想讲一个好故事,他还想要反思。影片中不时出现的荷兰人对犹太人的不屑;那一句振聋发聩的“我从没想过,有一天我会害怕解放”;那个堪称黑色幽默的对蒙茨行刑的场面;战争胜利后充塞各处的暴徒与对待奸细的残暴,隐隐与德军治下的秩序、优雅形成对照(当然德军在优雅中残酷,在秩序中暴虐);结尾处爱丽丝与家人步入农庄,封闭的庄园戒备森严,武装人员四处巡视,远处传来隐约的战斗警报声,大门缓缓关闭;甚至直接借爱丽丝之口说出“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啊”!但这些只言片语很快淹没在了情节和场景之中。

一部号称筹备了近二十年的电影,我们姑且相信其诚意。即便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反思、略显牵强的说辞,我们还是能看出其整体思想倾向,他们反思的是战争本身,反思的是人性本身,是战争的残酷和非人化,人在战争中命运的卑微与无常。对交战方来说战争有胜负,对人来说战争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失败者。战争是开往墓地的灵车。

反观国内,这才是最悲哀的。面对战争,我们除了愤怒、自强、宽恕之外还剩下什么呢?不知如何反思的结果就是价值观的混乱和信仰的迷失。也许,可悲的不是不会反思,毕竟,我们有《鬼子来了》,可悲的也许是我们不能容忍这样的反思。是官方不容忍还是民众不接受呢?后者更令人绝望。

想起多年前看韦君宜晚年回忆录《思痛录》中的一段话:入党之后,却发现常常要在做党员和做一个好人之间挣扎。这个世界有善恶,有是非,但往往并不是象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也许只有神才能判断,但神只是默默注视,什么也不说。

让我们回到人间,永远记住那个场景:帅小伙载爱丽丝去见律师,坐在后车座上穿街而过,荷枪实弹的党卫军吹起了口哨,爱丽丝撩起裙摆,……那一刻世界回归了正常,人重新变回为人,那一刹那我们理解了上帝为何要造人世。

 3 ) 精彩令人吃惊

选择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相当的随意,只是在那里不停地寻找,最终抱着无所谓看什么的态度选择这部《黑皮书》,尽管其实最开始选择的时候并不看好。

相信李安是看过这部《黑皮书》的,因为《色戒》中时时处处都能看到它的影子,其实,《色戒》就是《黑皮书》的中国版(《色戒》上映年代及开拍年代均晚于《黑皮书》),只不过剧情更加简单,床戏更多,故事讲述更加苍白而已。记得有两个人对《色戒》的影评写得很好“看着汤唯从始至终暧昧的表情,就像她对王力宏表达第一次本可以给你时的遗憾一样,让人觉得滑稽 ”“实现了找准了卖点的定向包装——卖给外国人的是老上海风情,卖给台湾人的是重庆政府的旧日艰险和荣光,卖给大陆人的是张爱玲和床戏”,嗯,真是极其的精辟。

好了,不谈李安及其《色戒》,黑皮书讲述了一个犹太女子在1944年——二战胜利前夕,历经了逃亡——出卖——逃亡——抵抗——打入敌人内部——出卖——逃亡——复仇——想平静的生活——面临战争这样一个故事,而且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

看完了电影,眼前晃动着是那么几幕
1. “女主角向律师借钱,律师给了她几叠钞票和一把钻石,让她打了借条。女主角准备签字,律师问她你都不数一数?女主角说不用了我信任您。律师则说不要轻易地相信别人,时代变了”。
2. “为了接近德国人,她在去之前对着镜子为阴毛染色”。
3. “当女主角安好窃听器回到抵抗组织总部时,争论该不该杀死叛徒的时候,抵抗组织领袖说到‘不能为了犹太人而使高贵的荷兰人丧命’”。
3. “当女主角听到她爱上的德军上尉被处死的时候,浑身颤抖、眼泪——那种痛苦、绝望、恐惧……痛苦的说出‘什么时候是个头?’”
4. “影片最后女主角回忆结束,警报声响起,回到了一个全副武装简陋的居民点,战火声又在不远处响起”。

这部电影并没有像通常的二战电影一样,非黑即白,总是极力占线二战德国法西斯的罪恶,被占领国人民的悲惨,盟国的伟大……如果站在一个很宏观的角度,这无疑是正确的。正是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特别是欧洲带来巨大的灾难和长久的痛苦。然而,战争也是由人来完成,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来完成的,而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人格和人性。这也正是这部电影着力刻画描写的地方。

像女主角,一个犹太人,一个当时在任何一个基督教天主教国家都被歧视被侮辱的民族的儿女,影片展示了她的苦难,但并没有过多的描述,反而刻画了她的坚强她的乐观甚至是她的七情六欲她的悲愁犹豫苦苦挣扎。因为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自然的人。

而对于迫害的一方——德国人,影片描述了三个人,将军、上尉和中尉。 将军代表了德国法西斯的上层意志,冷酷、刻板、自大、高傲,正是他们,发动了这场战争,带来了灾难。中尉则代表了德国法西斯意志的继承者和执行者,正是他们,才有了惨无人道的集中营和大屠杀。而上尉,很显然,是一个反战者,特别是当他的妻女都在盟军的空袭中丧生之后,这点在他不同意中尉处死那三个抵抗分子表现无疑。当然,对于上尉之前在战争中的态度我们无从考证,很可能之前的上尉也是一个好战的狂热分子,不过这个情有可原,毕竟一战后带给德国的耻辱实在过于深重,而希特勒正好带给德国人民一个脱去耻辱帽子的希望,所以战争初期德国全民对于战争的支持程度空前高涨。但是无论如何,随着战争的发展,上尉个人人性中善良的一面逐步显露,从迷惑到质疑,一步步发展。

而对于抵抗组织——荷兰人,又有不同。像影片开始救下女主角的那个水手,就是一个单纯的善良的荷兰人,没有因为女主角是犹太人而歧视她,也没有索取任何报酬,单纯的出于善良救助了她。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这是极大的风险。德国人对于这类帮助从来都不会心慈手软,而且由于宗教的关系,普通民众对于犹太人不说是深恶痛绝,但也绝对是鄙视(这点可详见相关历史)。另外的荷兰人,同样是开始女主角藏身的那个荷兰家庭,很明显就有宗教信仰上的歧视,例如不背基督祈祷文就不给饭吃(没有盘子,背出后才让小女儿拿给女主角,而后来女主角对那个水手小伙子也说过)。当然,荷兰人典型的代表还体现在当女主角安好窃听器回到抵抗组织总部时,争论该不该杀死叛徒的时候,抵抗组织领袖说到‘不能为了犹太人而使高贵的荷兰人丧命’。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犹太人并不只是只有纳粹才讨厌。

此外,当女主角被荷兰“人民”“抓获”的时候,那个浇大粪的场景。这里要补充一点二战结束后,荷兰掀起了大规模的“荷奸”运动,将那些战争中的亲德分子,与纳粹关系密切的人……通通抓了起来,尤其是女人,往往都是将其赤裸身体,剃光头发,然后去游街,谩骂,侮辱……这段历史往往是现代荷兰所回避的,这是一种对于人权的赤裸裸的侮辱和沦丧。我们好像没见过对待汉奸这样的,即使在苏联,对待“俄奸”也基本就是处死。这个时候,究竟谁是正义?人民?不是,女主角本身就是受害者,更是为了解放人民而打入敌人内部。然而,正义在这一刻并未得到伸张和尊重。但是,对于这些不明真相的普通民众而言,你又怎能说他们有多大的错呢?因为他们自然是受害者,是被压迫者,出于此,不可能要求他们去包容自己仇恨的人,这是人自然的本性,至少是大多数人自然的本性。就我所知,好像基本没有人被人凌辱侮辱欺侮之后,很大度地说,哦,我无所谓的,我宽容你了。好像没有。所以这里无法说谁是谁非,这就是现实,就是这个真实的世界。

当然,最后女主角最终实现了复仇的目的,然而正义在这一刻真的就得到了充分的伸张么?没有,女主角用她最美好的岁月,用她全部的亲人,用她的爱情,就只是为了实现复仇,实在不能说这是正义得到了充分的伸张。

影片最后,女主角终于回到以色列,犹太人的故乡,本以为可以安宁的生活,然而,战争,又是战争,接踵而来。这实在是一个讽刺,一个历来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的犹太民族,却始终和战争、争斗、歧视搅在一起。也许有人会和我说,啊,看《圣经》上怎么怎么说,啊,是犹太人出卖了耶稣,是犹太人把耶稣吊在十字架上,所以,他们应该被欺侮应该付出血的代价。对于这种说法,我只能嗤之以鼻。首先,《圣经》只是一部书,确切说是一部故事书,在确切说是一部人写的故事书。好了既然是人写的,那就有可能变造虚构伪造捏造,凭什么要相信它?凭什么它就一定说的是真理?更何况它只是一部故事书,既然是故事,怎么能就依据一部故事书来给他人定罪,而且是给一个民族定罪?其次,退一步说,就算《圣经》是人写的一部准确无误的记录,那么,又是谁规定的,祖先的罪恶一定要子孙甚至全体后人来承担?又是谁规定的,部分人的错误要整个民族来承担?这本身就不合逻辑,事实上,哪个信奉基督的国家也没有遵守这个准则。唯独在针对犹太人上,大家异口同声。我看,关键的原因在于犹太人是个聪明而且勤劳的民族,他们拥有太多的财富,让广大基督徒们垂涎不已。加之犹太人一直受到排斥,比较胆小,就更让广大基督徒觉得好欺负。正好又有《圣经》来引经据典,嘿嘿,犹太人的苦难就这样练成了。

其实,我过去很讨厌以色列,并不喜欢犹太人。但是有一天忽然发现,我们自己,和犹太人其实很像。我们也很勤劳也很善良,华人在海外特别是东南亚也很有财富,于是呢,排华开始了,印尼暴乱,马来西亚的排华,俄罗斯驱赶华人商人,西班牙火烧华人鞋展……这些都是为什么?过去我们穷,即使意识形态不同,也不至于如此。但现在我们富了,我们成了世界工厂,全世界都是made in China,于是呢,眼红了,我就要排斥你了,为的就是夺取你的财富,把你踩在脚下。管你信仰什么,于是信基督的来了,信安拉的也来了,甚至信释迦牟尼的也来了。由此可见,管你信得什么东西,利益,只有利益,才是维系一切制造一切的根本,国与国如此,人与人之间,亦如此。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越扯越远了,估计有无数信徒会众要来拍我了。随便!

还是回到电影吧,出了电影本身,我发现真的很喜欢女主角的扮演者卡里斯·范·侯登(Carice van Houten)。有一些俏皮,有一些大胆,有一些天真,但是却又那么自然。还记得她让那个水手小伙子亲她的面颊么,她却突然把嘴凑上去了,多么自然而美丽的一幕。还有她第一次去律师家,和兔子抢胡箩卜,还有她对着镜子给自己的阴毛染色,还有她浑身颤栗痛苦万分地说出“什么时候是个头?”。

总之,借用别人影评的一句话,这部电影“精彩地令人吃惊!”。

 4 ) 俏皮的Carice van Houten

这部片子成全了卡里斯·范·侯登 Carice van Houten,俏皮的美女,她的表演真好。从她让那个荷兰帅哥水手亲她的面颊,她却突然把嘴凑上去了,呵呵,这一幕无比自然美丽,诱人。

访谈的时候问卡里斯,为什么会选她作女主角,她说,她猜保罗·范霍文Paul Verhoeven 是需要一个有神秘感的女人,隐秘型的,不光只是袒胸露乳,大胸部,而且她的胸部不大……

她说在准备演这部片子的时候,她要做的,是赋予这个角色女性的力量,不要矫揉造作,不光是个英雄或者什么的,而是一个女性,而且是让观众喜欢的女性,如果观众不喜欢,那可倒霉了,因为片子长两个半小时……

卡里斯说她认为最难受的几个镜头,是进棺材(她有些迷信,很在乎这个)。还有一个是切鱼头,还有在水里被蚂蟥咬了,再有就是最后那场“大粪”浇下来的戏。她说她没想到这么难适应,到了片场的时候她还很乐观,然后她发现在小拖车里放着几朵花,还有一张保罗·范霍文太太给她的卡,上面写着:“祝你今天好运”。当时卡里斯就想,完蛋了,要是她这么说,就是真要出事了。而且是很糟糕的事。淋“大粪”的时候她还对保罗·范霍文说这个你也要自己来试试,一会儿我拍完了你就来……结果最后拍完她给忘了……回到家哆嗦了一晚上,缓不过来,太难受了。

卡里斯还透露她是戏剧学校毕业的,所以她不太怵唱歌。12到18岁的时候学过6年的德语,希伯来语是现学的。

她说荷兰1600万人,这部片子的观众有100万这在荷兰已经是很成功了。当被问到,她想不想去好莱坞,她说,还没有星探给她打电话,然后她开玩笑的说,至少伍迪艾伦没有给她打电话,伍迪艾伦有斯嘉丽了,呵呵。


采访保罗·范霍文的时候,他说他这次回到荷兰就是叶落归根,想要拍非商业化的电影,要做一件很困难事。片子的剧本他和编剧一起研究了很多年。在荷兰的历史上,那个年代的很多事都被刻意回避了,没有人谈也没有这样的意识,很多人都有一个盲区,他们的经验都来自一些正统的电影情节,是非黑白似乎阵营分得很清楚,但是实际并非如此。

保罗·范霍文说这部电影的核心并不是带来了什么问题,只是让大家接受一些事实。比起以前,他更看重电影幕后的故事,他也希望这样的一个片子,能够让观众多思考。

 5 ) 《黑皮书》:非好莱坞式的好莱坞叙事

    性、暴力、爱情是当代电影不可或缺的叙事要素。即使是在以强调文艺性和思想性著称的欧洲电影中,这些要素的显现也丝毫不亚于好莱坞的滥套表演。但欧洲电影毕竟还能透析表象,深入内里,颠覆其既定意义,翻出别样的新意。保罗•范霍文回到荷兰后执导的第一部影片《黑皮书》就是这样一部携带着好莱坞电影元素,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予以颠覆的作品。至于颠覆的实际结果,也许并不那么尽随人意吧。
这是一个关于二战的故事,关键词是战争、爱情、人性以及灰色。二战的话题实在太过沉重,无论是从宏观视角俯瞰历史(如《攻克柏林》、《虎虎虎》、《最长的一日》),还是从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反观现实(如《美丽人生》、《兵临城下》、《钢琴家》),所得出的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结果都不可能冲淡整体上宏大的悲剧气氛,人们始终都无法忽视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战争所带来的深重伤害——尤其是对整个人类的精神世界的摧残——它迫使我们不断进行反思,思考战争的起源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诞生的种种令人战栗的暴行,究竟怎样发生。这使得二战题材的电影在叙事的同时必须负载起道德审问与价值追问的重任。在《黑皮书》中,这种探问走得更远。电影讲述了一个犹太籍女子瑞切尔在纳粹迫害下从逃亡到反抗的历程。因为父母兄弟被纳粹残忍地杀害,本来不过是想在乱世中找个避难所的弱女子毅然加入了荷兰地下抵抗组织,并在组织的授意下打入德军内部,成为德军上尉蒙茨的情妇。但组织内部一再出现叛徒,使得几乎所有的行动都一一失败,瑞切尔不仅暴露了身份,还被阴险的纳粹构陷,成为尽人皆知的“叛徒”。但在纳粹内部的朋友的帮助下,她与蒙茨逃出了监狱,躲避到了战争结束。但瑞切尔念念不忘为亲人报仇,为自己洗去冤屈,于是在胜利后和蒙茨一同返回荷兰追查元凶,团团迷雾中进行着惊心动魄的调查。但不久,蒙茨就不幸被捕死在了德国人的枪口下,瑞切尔也被挂上卖国贼的名字遭到百般凌辱。正在这个时刻,前抵抗组织的头目汉斯出现了,他救下了无助的瑞切尔,但万万令人无法想像的是,就是这个被赞誉为民族英雄的人正是那个叛徒。他为了钱财害死了包括瑞切尔的父母在内的犹太人,也设计毒杀了几乎所有的抵抗组织成员,愤怒的瑞切尔凭借超人的勇气和胆识最终铲除了这个恶魔。影片的最后,瑞切尔和那位失去儿子的老人并坐在河岸上,身后的灵车上叛徒的挣扎渐趋消失,镜头慢慢拉远,四周一片宁静,灰白的天空像是要包裹住一切。这时,所有的语言都成为多余,我们像是听到了主人公的心河缓缓流淌,如泣如诉,夹杂着忧伤、无奈,不知要流向哪里。
    这是一部融惊险、刺激、悬疑于一体的故事,其中的很多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并不鲜见,一位好莱坞导演对此尽可肆意发挥想像,造出与本片前半部完全相同的效果来,但他们最恶俗也是最不可避免的就是还要塑造出个无所不能的民族英雄出来,并一定要在结局时让英雄和他或她的情人在漫天火光之中幸福而拥。相比之下,保罗•范霍文的后半部才是《黑皮书》最精彩、最打动人的部分。从瑞切尔与蒙茨的相恋开始,影片就把触角伸到了一片灰色区域:敌我双方和解甚至交融的可能性。但导演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有些太过粗糙,没有酝酿出一段充分的剧情让观众来确认二人的恋情,仿佛只是出于简单的欲望才使得蒙茨不杀瑞切尔,甚至还和她一起出逃,患难与共。难道仅仅因为性或者爱情(如果导演这样希望的话),一个曾经双手沾满鲜血的纳粹分子就可以迅速蜕变为一位人道主义者么?更让人吃惊的是,蒙茨第一次与瑞切尔发生关系时就发现她是个犹太人,但他居然能毫不介意,糊里糊涂地与她相处下去,直到发现她是地下组织成员才又把这件事提出来,但他已举起的手枪马上又被瑞切尔的娇嗔轻轻打到了一旁。这不禁让人回忆起《辛德勒的名单》中那个恶魔纳粹军官对一个犹太女孩的迷恋,他明明知道她是犹太人,是劣等民族,但却不能抑制自己想与她在一起的欲望,但最后还是让残忍的纳粹主义占了上风,把那个女孩送去了集中营。相比之下,《黑皮书》的这种灰色区域内的恋情遇到了小得多的个人阻力,蒙茨身上的纳粹色彩也被淡化了很多,显然太过理想化了。我不惮妄自猜测,是不是导演去国二十年,已然在潜意识中接受了美国电影的爱情至上主义的信条呢?瑞切尔和蒙茨之间可疑的恋情是本片中最大的败笔,但假如他们不相恋,情节就难以为继,恐怕这也是导演面对的两难问题吧。
    影片涉及的第二个灰色区域就是,敌我阵营是否真的黑白分明?战后欢庆胜利的人们一面载歌载舞,一面还忘不了惩戒那些叛国者。但惩戒并不是依照法律条文进行的正义程序,竟然只能沦落到纯粹的人格侮辱:剪去他们的头发,剥光他们的衣服,往他们身上泼洒大粪!这种惩戒堪比纳粹的极端暴行,是对人格、人性的最大玷污!导演在这里也充满厌恶地塑造出一帮醉鬼、兵痞、妓女,让他们来实行对瑞切尔的侮辱。但这种侮辱难道仅仅只是那些粗俗无知的人群所能做出来的么?那些普通的市民,在战争中饱受创伤的人们呢?他们不也在心里痛恨诅咒叛徒么?如果有机会,普通人是不是也会变得残忍起来?导演故意把这种可能性避让过去了,只重在表现瑞切尔所承受的一切,并让施暴者生就一副令人作呕的嘴脸,从形象而非道德的角度叙述了这一问题,从直观上避免了观众的疑问。在这里,导演故意消解了人性的阴暗,把更多的空间留给了单纯的叙事,缺少深刻的发掘与责问。叙事的节奏和角度不允许他在这个问题上多做停留,深度探寻的可能性也就被消解于无形了。
    影片最精华的部分,也是灰色度数最浓的部分,就是叛徒的真面目被揭露的时刻。叛徒不单单是那个道貌岸然的律师,竟然还有汉斯——抵抗组织的领导者,他的贪婪使他背叛了祖国和人民,亲手把战友们引入死地。就是这个最大的反派,在获得沾满犹太人鲜血与怨恨的金银后,居然还获得了人民的欢呼和拥戴,这一绝妙的讽刺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影片在道德审问上的不足。汉斯的前后大翻转实际表达了导演一直试图在说明的问题:道德的不确定性。谁是绝对的正义,谁是极端的邪恶?在意识形态的大帽子底下,个人那微弱的声音是不是可以形成对这一问题的反诘?纳粹分子或者由爱情或者由良心,是否可以走上人道主义的道路?普通人因为憎恶邪恶是否就可以突破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从而造成事实上的犯罪?更有那些所谓的正义卫士,难道就没有一点个人私欲,没有走上歧途的可能?保罗•范霍文在短短的一部电影中想表达的太多太多了,以至于不得不忽略很多细节上的追问。这种一刻都不能滞留的叙述节奏带给观众震撼和快感的同时,也缺少了可供细细推敲的持久性。
    随着电影市场的持续国际化,带有较为浓郁的地方色彩的各国电影很容易就被打上了文艺片的烙印,而适合大众口味的所谓国际化电影必须具备那些能迅速吸引眼球的东西,它要以一种低姿态去迎合大众的口味,太过深刻或者太过自我的电影往往都得不到认可。保罗•范霍文虽然以二十年来磨一剑,但他似乎也不能不顾及到广阔的国际市场。所以,《黑皮书》中裹挟的好莱坞叙事要素已然从噱头向本体开始转化,这的确是一种在无形体制下的被规训的过程,在这背后显现出的形象,恐怕不仅仅是财大气粗、颐指气使的好莱坞电影资本家,更有被好莱坞电影所驯化出的一代观众。

 6 ) 风雨血泪中的黑郁金香

这是我近期看过的最震撼、最感慨的影片,无论从编导水准、演员表现还是主题立意来看都是绝对的上乘之作,因而发现此片当年冲击威尼斯金狮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皆铩羽而归,甚是愤恨不平。
二战是一个能让影人产生无数灵感的题材,然而在无数以此为宏大背景的影片中脱颖而出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此片的成功不仅在于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更在于其塑造的各色人群在那个特定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给人的真实感和客观性,没有高大全的完美形象,也没有非黑即白的道德标签,没有矫揉造作的催泪瓦斯,也没有泛泛而谈的空洞说教,留下的只是如鲠在喉的激荡和深远绵长的回味,令人不禁沉静反思,这是编导拍摄此片的真诚之处,也恰恰体现了编导为此片共同构思筹备近二十年的郑重与严肃。
不曾料到,这部具有人文现实主义情怀的电影竟出自以执导《本能》和《星河战队》扬名立万的荷兰导演保罗·范霍文之手,这不禁令我对他刮目相看,事实证明,离开好莱坞娱乐回归自我内心的选择十分明智。范霍文擅长多种电影类型,无论情欲片、科幻片还是惊悚片都颇有心得,在此片中,他并没有摒弃惯用的结构,却使用了与其以往所拍的商业片有所不同的相对保守的表现手法,香艳而不低俗肤浅,暴力而不追求血腥,惊悚而不张扬刺激,叙述过程充满了张力和感染力,同时范霍文展现了很强的节奏控制能力,令影片更加扣人心弦,这也是他的一大优点,即使在《透明人》(这大概是此前我看过的唯一一部他的电影)这样的烂片也没有丧失。这里也不得不提范霍文的老搭档——编剧杰拉德·舒伊特曼,无论是范霍文的成名作《纳粹军旗下》还是这部《惊惧黑书》,他都功不可没,《透明人》若经他手,想必剧情也不至于离谱到不堪一击的程度。
活在战争年代的人生是危险而不自由的,每个人都在盼望彻底放松呼吸的机会,每个人都会面临身不由己的选择,乐安天命是奢侈的,命运的咽喉被无形之手牢牢掐住,苟延残喘着,随时都有窒息而亡的可能。于是,有人投机取巧,有人卖国求荣,有人忍气吞声,也有人奋起反抗,人性的美丑善恶暴露于现实和真相之下,或灿烂光明,或肮脏腐朽,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众生相。
爱丽丝是一个犹太姑娘,虽然蜷居在小阁楼,不得不以背诵圣经来换取食物,却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她性感迷人、活泼俏皮、积极乐观、热爱生活和音乐、容易相信人,但是家人惨遭德军杀害的经历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个性中的另一面也随即被一寸寸的挖掘了出来。她忍辱负重,深入敌营,以她的美貌与智慧换取敌方的信任,出色的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她逐渐蜕变成了一个有勇有谋的战士,却没想到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英雄被诬陷成叛徒,昔日并肩作战的伙伴如今却置她死地而后快,她的内心也曾闪过一丝懦弱,害怕解放后百口莫辩的她会成为全民唾弃的公敌,但她并没有因此退缩。她必须查出真正的叛徒,为自己正名,为死去的家人和同伴讨回公道,正是这个信念支撑着她即便在面临绝境的时候也不言放弃。爱丽丝就像是在风雨中飘摇的黑郁金香,淌着血泪挣扎求生,却掩盖不了不凡的气质和不败的意志。
女主角Carice van Houten成功地塑造了这个复杂角色,从单纯善良到从容果敢再到坚韧刚强,每个阶段的爱丽丝都被她演绎得丝丝入扣,时而细腻克制,时而激越迸发,收放自如的表演令人惊叹不已。其中两段表演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其一是爱丽丝被狱卒侮辱的一幕,被扒光上衣的她不像其他女人那样卑微羞耻的低头抱胸,而是坦荡荡的昂扬高贵的头,直勾勾的凝视对方的脸,严辞拒绝唱歌,她以柔弱之躯一力捍卫着自己的尊严,倔强的眼神中一览无遗的是坚毅无畏、威武不屈的铮铮傲骨,充满了强大的抗拒力量,令我深深折服。其二则是爱丽丝得知蒙茨被处决的反应,震惊后的心碎和悲伤瞬间笼罩爱丽丝,她呜咽低吼起来,全身止不住地颤抖着,这种痛就像被一把尖刀狠狠地刺穿心脏,鲜血源源不绝的从伤口流淌出来,消耗着最后的生存意志,终于,濒临崩溃的爱丽丝已无力控制自己的情绪,绝望的喊道:“到底何时才是个头!”此时,我的眼泪几欲夺眶而出。
面对决定命运的天平,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监狱承包商可以毫不犹豫的在子弹和战后勋章间选择后者,因为后者是只需举手之劳就可既保全性命又获得荣誉的双赢选择,任何人都没理由拒绝,然而摆在被捕抵抗组织成员面前的却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残酷角斗——子弹,还是背叛?为信仰献出生命,还是为苟活奉上灵魂?汉斯假装为爱丽丝开脱,其实是为自己找借口,他的答案显然就是后者。身为抵抗组织的一员,随时可能丢命的危险是早就预见得到的,可是真正到了生死一线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始终如一的保证自己的忠诚和义气。譬如蒂姆,在经历了惨无人道的严刑逼供后,不堪折磨的他还是供出了自己的父亲葛本,却仍逃不过一纸处决令,有时会有这样的疑问:他该被谴责吗?背叛的帽子扣在他头上是否太过苛刻?我无法以高姿态评价这样一个饱受摧残的人,可像汉斯这样道貌岸然、卑鄙无耻、阴险奸诈、残忍狠毒的混蛋,犯下的是任何借口和狡辩都不能泯灭的无法容忍的罪恶,这毋庸置疑。
当爱丽丝遭受牢狱之灾身心俱疲时,真正的叛徒汉斯却在逍遥快活,被当做反抗法西斯纳粹的人民英雄,享受着人民的欢呼、崇拜和拥戴,世事就是如此讽刺,而真相揭开的那刻,让人感到生吞苍蝇般的恶心。此前观众的注意力之所以会放在律师身上,显然是受到了编导的诱引,从而令故事的悬疑成分大大增加。而作为片名关键点的黑皮书竟然在观影过程中被无自觉的忽略和遗忘,直到最后才决定性的出现,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不得不感叹导演的高明。当然,事后仔细回想,汉斯的叛变并非无迹可循,伏笔和线索早已埋伏其中。
其一是绑架范亨这件事。作为医生,汉斯竟然犯下低级错误,使用过期三年的麻醉剂,而作为射击俱乐部的神枪手,汉斯向范亨开了几枪竟然无一命中,如果将前因后果连在一起考虑,就会发现一切都是汉斯的阴谋。首先是汉斯说服爱丽丝绑架范亨的那段话,说绑架既能拷问出诱害犹太人的嫌疑人又不会让富兰肯怀疑,照理说这个一举两得的好方法在会议上说出来会得到大家的支持,可他却决定私自行动,可见他早就预谋要杀死范亨了,一来保障自己的身份不被揭穿,二来破坏上尉和抵抗组织的私下协议。其次就是具体实施的过程了,这里他利用了虔诚的基督教徒提欧,当范亨恼羞成怒全力反抗,欲置汉斯和爱丽丝于死地之时,神经质、情绪波动大的提欧受到刺激后开枪杀死了范亨,这也算是借刀杀人。
其二就是劫狱了。片中有个镜头是汉斯在牢房时嘴角很不起眼的向上扬了扬,带点轻蔑、带点嘲笑、又带点得意,想必那时他已经发现德军躲在何处,所以在双方开始对轰之时,他所在的位置最靠近出口,而且是在同伴的身后,也就是说同伴成了他的人肉盾牌,助他全身而退。而那时他本有机会救出最后一个人,他却没有伸出援手拉他一把,导致同伴身中多枪而死。这里唯一的疑问就是汉斯如何确保自己不被德军意外打死,如果出发前利用某个借口不参与劫狱就不会有忧虑了不是么,对此我只能猜测,一来不被怀疑的妥当借口不太容易找到,二来他对自己的枪法、身手和整个计划非常自信,不认为存在发生意外的可能。
最后容易遗漏的一点是关于胰岛素的。汉斯和爱丽丝在ooxx前的对话不仅是在为爱丽丝吃巧克力自救作铺垫,更是掀开了汉斯的另一角。当爱丽丝问他要那么多胰岛素干什么,他说这是不能泄露的秘密,这不禁令人对这些胰岛素的真正作用产生怀疑。汉斯企图用胰岛素杀爱丽丝很有可能不是偶然为之,而是惯用手法,胰岛素在汉斯手里一直就是以一种具有高效、安全和隐秘优点的杀人武器的名义而存在。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性,战争时期胰岛素稀缺而需求量大,汉斯便通过黑市售出胰岛素以谋取高额利润,因而汉斯发现胰岛素碎了一半时骂的那句“医院可高兴了”就容易理解了。
正义之师里有汉斯这样为一己之私出卖良心的蠹虫,德国党卫队中也有像蒙茨这样人道的和平主义人士,本可以与爱丽丝隐姓埋名生活在一起,却因为光明磊落的个性落得枪决的下场。只是,孰黑孰白孰是孰非,不在于所处的位置、所站的立场和所得的结果,人性中的黑暗面即便以高尚正义的面目或名义呈现出来仍是丑陋猥琐的本质。成王败寇,自古如此,当叛徒被游街、剪发甚至露体,当流氓狱卒百般侮辱践踏囚犯的尊严,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人权,完全由一朝得势的利益方决定,弱势群体只有无条件服从的份。皆云“善恶终有报,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却从来没想过谁来报、如何报,但可以肯定的是,善恶只在一线之间,当所谓的“善”以缺乏人性的方式惩罚他们眼中所谓的“恶”,那么“善”也就离“恶”不远了。
除此以外,影片也没有回避一些历史和政治问题,提出的一些额外问题值得思考。比如在战争时期,无论你的信仰是什么,荷兰女王、耶稣还是共产主义,只要不是信仰希特勒和纳粹,就属于正义一方,就能联合起来共同战斗,然而,战争结束后,作为抗战同盟伙伴的共产主义者却成了战败方和战胜方共同的敌人,世界的政治格局也由此开始了新的变化倾向。而在争论要不要杀富兰肯的问题上种族主义的苗子也冒了出来,葛本质问爱丽丝“难道随便一个犹太人的生命都比一个优秀的荷兰人要珍贵吗?”可见很多想法暂时隐藏不代表就不存在。
有国就有政治权力斗争,有人就有思想观念冲突,“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真正的和平、平等、天下一家、和谐共处只存在于美好的愿望中,这就是无奈而残酷的现实。正如片尾暗示的那样,表面上回到祖国的爱丽丝与丈夫和两个孩子一起回家的温馨场面令人欣慰,却不能忽略军队进驻集体农场严阵以待的警备状态。1956年10月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即便是爱丽丝以二战犹太遇难者基金创建的Kefar Stein(百度上偶然搜到,Kefar是希伯来文“乡村”的意思,不知是否正确,而Stein是爱丽丝的姓)也不能独善其身,真是莫大的讽刺。“到底何时才是个头!”脑中又浮现出爱丽丝凄凉无助的呐喊,唏嘘不已。

 短评

爱好邮票的魔鬼尚有一线良知,庆祝胜利的天使早已丧失尺度。法西斯与基督徒并无区别,英雄与妓女界限模糊。有的身体被千刀,有的灵魂被万剐。可以向仇人袒胸,不愿向恶人露乳。注射贪婪的胰岛素,吞下伪善的巧克力,刚被万人簇拥,转而躺进棺木。战争有结束,攻讦不结束。可以信任人,但不可信任人性。

6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正与邪,善与恶,在战争的大背景下全部模糊,战争中从来没有好人与坏人,只有强者和弱者

11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我就想推荐大家看看主角穿红裙戴红花唱歌那一段。

15分钟前
  • satan
  • 推荐

2008-6-19看毕,非常的经典,比色戒强很多倍

16分钟前
  • 左思
  • 还行

一开始是《辛德勒的名单》,中间是《色戒》,后半部分是《西西里美丽传说》,最后是《名侦探柯南》#好像混进来奇怪的东西了#

21分钟前
  • 刘康康
  • 还行

剧情紧凑。演员到位。名副其实的好片儿。

24分钟前
  • 圈圈圈
  • 推荐

即便是讲述一个发生在二战时期充满阴谋与复仇的故事,范霍文的片子里也少不了情色与杀戮,然而他将这些元素作为陪衬,打造出一部环环相扣伏线千里的大戏;某种意义上本片有点像荷兰版色戒,但个中曲折更加虐心,几乎可称做女主角一个人的史诗;结局隐晦地点到巴以冲突让这个光明的结局又蒙上一层灰尘

2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每10分钟剧情就来一次大转变,这比较强

30分钟前
  • bba
  • 力荐

长篇小说的质感,真是一波三折、令人唏嘘

31分钟前
  • boks
  • 力荐

没法不联想到色戒,不过这部是彻头彻尾的情节片,没在文艺上纠缠。另外,女主角很好看,不单单是相貌上的~~

32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看过的最好的荷兰电影,悬疑迭起,险象环生。对于我这种剧情控,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电影。极度推荐,这是了解荷兰人和荷兰历史的一扇窗,同时也是一部剧情几乎满分的电影。

33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实际上,所有人都憎恶战争,除了旁观者

35分钟前
  • 大xu
  • 推荐

说它是外国版的《色戒》?《色戒》我还没有看,但是这个真是没什么意思,那个情报局局长一点也不像个高官,那么nice,还那么痴情种的样子。MS中国的敌我战争还老奸巨猾了一点。

38分钟前
  • 半袖
  • 较差

绝代尤物。“风声过后,世间再无传奇”用在这里才合适。那句与其选择子弹不如投降恐怕会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43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荷兰解放后的众生相刻画给影片大大加分。

44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无以伦比的棒 惊艳到极致 保罗真是个人才

49分钟前
  • 深毒
  • 力荐

精彩淋漓的佳作。本片开局平平,但随着故事的展开变得越来越是精彩,剧情一波三折、峰回路转、起伏跌宕、高潮迭起,如倒食甘蔗、渐入佳境。叙事更是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且始终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结尾一切复归于平静,令人不胜唏嘘感慨。正是: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4星半,强力推荐

50分钟前
  • 易老邪
  • 力荐

3.5,精彩归精彩,但过度戏剧化,以至于2个半小时要滴水不漏圆住这个故事已经相当局促,更没有任何文本空间去构筑叙事之外历史和人性深度。

53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所有打三分以下的都是看的删减版嘛?其实是多美好的片!!!女主与德军上尉第一次的时候眼睛好漂亮>///<上尉大好人我的菜!。。结局在半途有点眉目,但合情合理的伏笔和对小角色剧情的适当渲染是成就了一个还算出乎意料的结局。。Carice演女主好不容易的!别再说她胸部小了其实很漂亮Q_Q

54分钟前
  • 拉子闪闪发光
  • 力荐

有些地方看到了文革的影子

58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