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韵事

剧情片法国1988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弗朗索瓦·克鲁塞,玛丽·特兰蒂尼昂,尼尔斯·塔维涅,洛丽塔·夏马,Aurore Gauvin,Guillaume Foutrier,Nicolas Foutrier,玛丽·布奈尔,多米尼克·布隆,埃弗利娜·迪迪,达尼,弗朗索瓦·麦斯特,Vincent Gauthier,Myriam David,托马斯·夏布洛尔,尤尔根·马什,让-克劳德·莱卡斯,利斯·罗伊,让-米歇尔·诺里,玛德莱娜·马里,亨利·埃托,让-马克·鲁洛

导演:克洛德·夏布洛尔

 剧照

女人韵事 剧照 NO.1女人韵事 剧照 NO.2女人韵事 剧照 NO.3女人韵事 剧照 NO.4女人韵事 剧照 NO.5女人韵事 剧照 NO.6女人韵事 剧照 NO.13女人韵事 剧照 NO.14女人韵事 剧照 NO.15女人韵事 剧照 NO.16女人韵事 剧照 NO.17女人韵事 剧照 NO.18女人韵事 剧照 NO.19女人韵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44

详细剧情

  尽管玛丽(伊莎贝尔·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 饰)如今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可是从小没有接受过什么正规教育的她在心智上依旧犹如一个懵懂的孩童。玛丽的丈夫保罗(弗朗索瓦·克鲁塞 François Cluzet 饰)是一名士兵,在动荡的局势下,他被派往前线参加战争,至今未归,留下妻儿过着贫穷又困苦的生活。  玛丽帮助一个女人进行了堕胎手术并从中发现了商机,在那个年代,堕胎是违法行为,协助堕胎更是死罪一条,可迫于生活的压力,面对金钱的诱惑,玛丽还是干起了这违法又危险的工作。一次偶然中,玛丽结识了名叫卢锡安(尼尔斯·塔维涅 Nils Tavernier 饰)的男子,两人一见钟情,遂即展开了一段背德的爱情。没想到归来后的保罗识破了二人的奸情,愤怒的他向警方告发了玛丽的全部行径,玛丽将要面对的,是死亡的判决。

 长篇影评

 1 ) 作为牺牲品的女人

于佩尔饰演的懵懂玛丽在金钱的诱惑下开始帮助堕胎和容留妓女卖淫,她因为偷情被丈夫发现,愤怒的丈夫举报了玛丽,随后玛丽遭遇了什么呢?她被逮捕,后来被判处了斩首。

玛丽一共帮助了23名女子堕胎,其中1名女子死亡,女子的丈夫也随之而去,留下6个可怜的孩子。玛丽非法行医固然有过错,可是在我看来却是女性反抗的必然。在避孕套还没有发明的时候,女人很容易怀孕,又不被允许堕胎,女人只能不停地生生生沦为生育工具。那6个孩子的母亲就说过七年里每年有九个月身体是臃肿的,每天都有孩子在吮吸乳头,她一点也不喜欢自己的孩子,一个也不,当她得知自己又怀孕时只想去死。看到这里,联想那些鼓吹生育和母性伟大的论调,我觉得特别讽刺。子宫是长在女人身体里,女人有如何使用的权利和自由,而不是"我们只有义务,没有权利"。当然,我不是宣扬堕胎好,小仙女们还是要爱惜身体做好避孕。

胎儿有没有生命权?女人有没有堕胎权?在没有立法的情况下是道德问题。我简直无法相信一个女人因为帮助堕胎和容留卖淫被法庭判斩首。在二战那个环境下,法国国家机器对德军的占领无能,对被迫害的犹太人视而不见,只能用杀死一个女人的方式掩饰自己的懦弱。政治的黑暗是没有国度的,在庞大的国家机器面前,个人永远是无助的,而女人往往是第一个牺牲品。

 2 ) 雪崩之下每一片雪花都无处可逃

首先说一下电影的历史背景。1940年法国被德国占领,6月份两者签订停战协议,法国被侵占了,直到1944年诺曼底登录,也就是法国被德国占领了4年多。在这四年里,法国女子,或主动、或被动的与德国士兵有染,有些是为了生存,有些为了欲望,有些是被迫,不管如何,战争使这些女人不管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受到了创伤,与此同时,也诞生了很多德法私生子。战后,这些女人受到了惩罚,或者被羞辱,或者被审判,或者被监禁,或者被处死,而那些私生子的命运同样悲惨,有些甚至被当成白老鼠进行药物实验。而那些被送到战场的千千万万的男人,因为国家机器的战败,或者战死,或者回到国内变成弱小者。战争,使男人、女人、儿童都活在了地狱里。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影中的故事也就更好理解了。

玛丽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被送到了战场,而母子三人因此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生活在那样动荡的年代,玛丽没有收到多少教育,贫穷、饥饿、无知让她对物质的欲望不断的膨胀,一次帮邻居堕胎使她掌握了一项技能,从此走上了为人堕胎的发家致富的道路,并且为妓女提供住宿以收取租金,就像妓女露露所说,玛丽从来不会放弃任何赚钱的机会,有钱就赚,无关道德,无关法律,只为了欲望。

因为战争,邻居的男人被送到了战场,怀孕的她不得已不要这个孩子,于是在玛丽的帮忙下她堕胎成功了。

因为男人坐牢了,年轻的女子找到了玛丽,让她帮忙堕胎,自此玛丽开始了欲望之路。

妓女露露,自从与玛丽有过一面之缘后就成为了好朋友,为了赚钱,玛丽提供给了她住宿的地方,互惠互利。

因为不能堕胎,女人结婚七年生了6个孩子,她无法再承担生育的痛苦,也找到了玛丽,然而这次出事了。女子出了意外死亡了,丈夫不堪痛苦也随之而去,留下了6个孩子。6个孩子的姑姑找到了玛丽,即便知道了这样的事情玛丽并没有收手,拿了姑姑补给的手术费,继续着堕胎的营生。就像露露所说,一旦开始赚到了钱尝到了甜头就收不了手了,欲望的深渊不见底, 一旦身陷于此就再也脱不了身了。

玛丽赚的钱越来越多,物质上的满足带来了精神上的需求,她不再收敛对丈夫的嫌弃,她开始找情人,更是为丈夫找情人,带着情人到家里寻欢作乐,她不再在意对孩子的影响。孩子们看着她的堕胎营生,看着妓女与客人的来来往往,看着母亲与别的男子卿卿我我,而那个一直被忽视的儿子在心里种上了邪恶的想法,长大以后要做刽子手。

也许,玛丽也曾认真想过,她问妓女露露“母亲肚子里的孩子有灵魂吗”,露露的回答是“母亲得先有灵魂”。她曾经的梦想是当个歌唱家,后来她有钱了确实也请了老师进行学习,奈何在欲望的道路里走的太远,回不了头了。

对丈夫的忽视,对丈夫的不理不睬,对丈夫的嫌弃,对丈夫的冷嘲热讽,对丈夫的挑衅,终于是激怒了丈夫,一纸举报信让玛丽结束了性命。也许,她罪不至死,但国家需要。

在这个故事里,每个人都是悲剧,身处那样的环境,活着已经很不容易。

玛丽需要生存,需要让孩子吃上饭,她没受过教育没有那么高的觉悟,她只是个普通人,为了生存,为了欲望。但她成为了国家荣誉的牺牲品。

丈夫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从战场回来精神萎靡,在妻子的对比下毫无尊严。

孩子呢?儿子不受母亲待见,女儿也终于失去了母亲。

还有那些女人,因为战争失去男人的孕妇,因为生育而不堪其苦的女人,为了面包而出卖身体的妓女。

电影中出现多个明显对比的镜头,这也是我最喜欢该部电影的部分。

比如那个带孩子来的姑姑,在说完这是个肮脏与邪恶的地方后走下楼梯,而从楼上走下来刚营业完的妓女对着玛丽说天使。

比如那个不堪妻子出轨痛苦的丈夫,在看着妻子与情人躺在他们的床上后回到房子里黯然神伤,下一个镜头就是开始用剪报拼凑举报妻子的信。

比如在父亲面前,女儿在桌子上欢快的跳着舞,下一个镜头则是,在情人面前,妻子在桌子上跳着挑逗的艳舞。

对比,让冲击来的更猛烈。

 3 ) 一个因为道德败坏上军事法庭的女人

拉图尔靠帮女人堕胎和给技女出租房屋赚钱,让家里变得越来越富有的同时她有了一个情夫,懦弱的丈夫忍无可忍给将军写了封信举报她,因为法国战败等各种原因,法官决定不手下留情,最后她被处以死刑。

有几个有意思的点

1.拉图尔和丈夫的关系。

他们的关系就像是男人和女人对调。

因为丈夫赚钱没她多、丈夫得了弹壳后遗症变成屎失禁的懦弱男人,拉图尔拒绝和丈夫同房,并且一个人搞自己的事业。

在丈夫问她做什么时她可以很强硬地说关你什么事,可以当着丈夫的面搞情人,甚至她为了让丈夫不再烦她恳求另一个女人把他带走,说“我对他已经厌烦,而他对你来说还是一个新鲜的男人”,以及通过情人给丈夫找个码头的活干。

果然,在家里没有钱就没有发言权,女人有钱之后对待男人也可以一样残忍。

而拉图尔对这一切的解释(当丈夫问她你为什么可以反抗我时)是“因为我不爱你”。

她可以因为丈夫没注意到自己做的新发型而哭哭啼啼,但不会因为帮他洗脏裤子而哭。虽然她不认识字,丈夫不体谅还责怪她不想办法给在监狱里的自己写信,但是她要求有爱的婚姻,她会因为邻居送来的唱片机而高兴地跳舞,她想当个歌唱家。

她爱钱,她爱浪漫,她爱小资生活。

她靠自己赚来了这样的生活,她靠赚别的女人的钱来摆脱自己在家庭里的弱势地位,杀死婴儿,支持卖银,法律对女人的束缚成为她赚钱的门路。

2.许愿。

一家人许愿,拉图尔问了妹妹和爸爸的愿望,却忘记问儿子的(可以看出她对儿子的忽视),而只有儿子说出了自己的愿望:想当一个刽子手,因为他们头上蒙着东西,还因为没人认识他们。

最后他的妈妈被刽子手处决,而他的妈妈也亲手杀死了23个婴儿,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轮回了。

并且我觉得此时儿子的心理已经出现问题了,电影里很多儿子的视角,儿子看见妈妈拒绝爸爸,看见妈妈和情夫调情,看见妈妈给客人堕胎,他的年龄大概已经能够理解这些事,而他一直都是失语的,一个镜头怼过去,他就静静地看着,或是趴在门把手的洞前偷窥。

直到影片的最后他才开始叙述拉图尔被处决的过程,这是在他7岁那年镇上的孩子告诉他他的妈妈去了巴黎被砍头的。

儿子会说德语。

3.搬家

因为堕胎的房间不够大,拉图尔一直在搬家,丈夫跟随着她搬家。

4.堕胎和圣母玛利亚

拉图尔堕胎害死了一个女人,那女人的姑姐带着刚丧母又丧父的两个孩子来见她,并不为着让她偿命,而只是来“宽恕”她,可怜她。拉图尔听完拿着姑姐替弟媳补上的堕胎钱就蹦蹦跳跳地去和情夫幽会。

最后她因为助人堕胎和卖银而被处以死刑,狱友送给她一个转运珠什么的,被即将到来的死亡吓得颤抖的拉图尔接过带到了脖子上,然后刚停留一会儿她就把这项链一把扯下,丢掉:“万福玛利亚,全是放屁,你真是坏透气了。”

虽然她会问Lulu孩子有没有灵魂,她会去唱颂歌,但到死她也不会因此而忏悔,她并不认为自己扼杀了23条生命,她没有杀过人。

或许她觉得自己拯救了23个女人的生命

5.堕胎的农妇

结婚7年生了5个孩子,女人说自己结婚后的每一天都是肿胀的,自己的乳头总是被咬的很疼,她觉得自己像一头母牛,她想死,她从来没有爱过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就连第一个也没有爱过,生他的时候她觉得自己的五脏六腑都被撕碎了。她说16岁的自己很漂亮,男人们都看她但都害怕她不敢靠近她,16岁的夏天天气总是很糟糕,但是她的心情很明媚。她尝试了各种方法,用衣撑、叶子还有毒药来堕胎,在吃了拉图尔的药之后她死在了家里,她的男人卧轨自杀了,留下6个孩子。

问,这个男人爱不爱自己的妻子呢?

拉图尔骂丈夫说你根本不爱我,你只是需要一个大屁股,说完摔门离去。

6.战争

我没有关注这条线,最开始拉图尔的好朋友Rachel因为是犹太人被德军带走了,拉图尔一直在找她。

拉图尔的丈夫是个兽医,应该是打仗回来留下了战争后遗症,最后也是他给将军写了封信告发自己的妻子。

拉图尔的情夫因为给德军干清理的活而没有被征兵。

拉图尔遇到的法官总是给女人处以死刑,为了抓典型,他根本不在乎女人犯了什么罪。而审判拉图尔的法庭最初是为了审理叛国罪而建立的,现在变成审理道德的法庭。因为堕掉了孩子比出生的多会影响国家安全,拉图尔说男人都被送到了德国,律师说因为停战条款(这点没看懂)

“他们无所事事地坐在那里等战争结束,突然选中了一个女人,一个身份低微的女人,然后把她投进监狱只是为了树立个典型。但是她的孩子谁来照顾呢,他们不在乎,他们的孩子都有保姆,有钱人想保持清白当然容易了,全都是男人,男人怎么会懂得呢”

关于主角,弹幕里全是骂声,我也觉得女主确实有点过分了,一点都不考虑丈夫的感受,但是把拉图尔代入男人来看,一切都变得合理且能够理解了,玛德。

而丈夫静静看着妻子样技女给人堕胎搞情人,平日里没有丝毫愤怒,不上班天天做自己的没用的剪贴报,最后直接一封信将妻子送到巴黎断头台,或许从一开始就在静静地等待妻子走向灭亡,也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像很多被家暴的女人那样)最后受伤的果然只有孩子。

电影有点沉闷但不压抑,女主很漂亮很好看,所有女性角色都很美,最后判死刑略显仓促。。。

“有时候她是那样快乐,那样喜欢唱歌,被责难的却是孩子们。”

 4 ) 一桩女人的公案

到目前为止,只看过于佩尔主演的三部电影《她》、《将来的事》和《女人韵事》,其他有配角的,就另说了。

法国女演员美貌的很多,苏菲玛素,阿佳妮,朱丽叶.比诺什,于佩尔在其中可算是相貌平平。而于佩尔在这部1988年的电影里和2016年的电影里的形象,除了多了一点皱纹,相貌几乎没什么变化,那种掩饰不住的浮于面孔上的倔强的气质,成了她的标志。一个60多岁的女人不靠什么化妆,演起四十来岁的女人在体态和相貌上毫无违和感,跟天朝几个靠着整容和浓妆装嫩的女演员相比,于佩尔才是真正的不老女神。

片名译为《女人韵事》不如《一桩女人的公案》,根本没什么女人韵事,就是一桩女人的公案,一桩关于一个为其他女人堕胎的女人公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法国,堕胎是违法的事,直到如今,堕胎在很多国家还是违法行为,而且在人类的道德观上也是一个倍受争议的问题。有一个观点认为女人肚中的胎儿是一个生命体,没有任何人有权利剥夺另一个人的生存权。片中一个因堕胎而死的女人的姐姐来质问女主:“你不觉得肚子里的孩子是有灵魂的吗?”而妓女露露的回答是:“你觉得他们的母亲有吗?”
 
但是从怀孕女人的角度,一个妓女,怀孕意味着生计会出现问题;一个未婚和一个丈夫不在身边的女人,怀孕会遭致不必要的麻烦。片中有一个丈夫在身边的女人也不想再要孩子,因为她七年生了六个孩子,她觉得自己象一台生产机器,象一头母猪一样,成年身材走形,乳头被婴儿咬烂,她情愿死也不想再生孩子。她的老公就象一头配种的猪,如果真正爱自己的老婆,就不能管住自己的下半身?男人无法去体会女人怀孕生产的痛楚,只为了满足自己的一时之需。

片中的女主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乡下女人,她为别人堕胎是为了钱,为了能改善家里的生活。正因为没受过什么教育,她才无所顾忌,只要能挣钱违法也敢铤而走险,个性热爱自由,敢给老公戴绿帽,不跟老公上床还给老公拉皮条以解决他的性欲,是一个敢做敢为的女人。相比她的老公懦弱无能,最后还写匿名信告发妻子帮人堕胎,亲手把妻子送上了绞架。

法国片子总是要让人琢磨再三,这部片子是要堕胎事件?还是讲一个女人平凡而短暂的一生?当看到女主因为生活变好而打扮得俏丽,去找老师学习声乐,连走路都因为开心而如跳舞一般,为她短暂的幸福快乐而感到悲哀。她只是为了生活的更好,为了过得开心,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哪有想堕胎所犯下的禁忌之罪?

 5 ) 社会女权家庭伦理片。一个战败国为了自己仅存的所谓尊严,用判处叛国罪的法庭去判决一个帮助女人堕胎获得一些感谢收入的女子死刑,原因是因为有伤风化,还有灭绝了这个国家了希望

社会女权家庭伦理片。一个战败国为了自己仅存的所谓尊严,用判处叛国罪的法庭去判决一个帮助女人堕胎获得一些感谢收入的女子死刑,原因是因为有伤风化,还有灭绝了这个国家了希望。为什么叛国罪不判,而要将这个所谓的风化案当成典型来判决,这就是可悲的遮羞布吧!因为叛国罪他们不敢判,只能欺负一些追求幸福的弱者,让内心有所满足,伪善的面目一目了然。

女主是个喜欢唱歌跳舞的女子,就算丈夫被德军抓走,家里还有两个小孩,她还是没有忘记享受生活,在操持家务,带好小孩的同时,不忘娱乐。一天她发现邻居坐在放着芥末的澡盆里想要堕胎,于是她用了自己的方法帮助邻居,让邻居成功堕胎,邻居为了感谢她,将家里的留声机送给了女主。女主很喜欢留声机,终日听着留声机歌唱。但是不久,她最要好的女闺蜜因为是犹太人被德国人抓走,她很是伤心。但还是竭尽全力帮助女友的家里人。她一直帮助不想生孩子的女子堕胎,慢慢地有了名气,不少人来找她,让她的生活变得宽裕起来。不久,丈夫竟然也回来了,但是因为才找到的工作就被解雇了,在家郁郁寡欢。女主帮他介绍的工作,他又嫌太危险。女主还把房间白天租给女子工作,收入费用,生活越来越宽裕。丈夫终于没有工作,靠着老婆生活,在家里也没有地位,两个人终日争执,相互感情也不好。这时,女主结识了经常来她家找租她房间女子的男子。两个人一拍即合,好在一起。但是丈夫却感觉到受到了奇耻大辱。他写信给教会政府,说自己妻子给人堕胎,还将房间租给妓女,这让教会政府很恼怒。就把女主抓了起来,还判了死刑。

可悲的丈夫,没有能力赢回妻子,却用将妻子置于死地的方法对待妻子,男人的卑劣让人不齿。当然女主也太过招摇了,做事如果低调一点,也许也不致于引火烧身。女主的儿子很会演戏,我见犹怜,可惜在那个荒诞的年月,他眼中的很多都很不正常,难以理解。法国人非常浪漫,写的信虽然质朴,也很有诗意。女人们眼中的生孩子真是充满着绝望和无奈,可悲的岁月。

 6 ) 《女人韵事》:久经匮乏的女性议题,母体具殇的忆苦之作

她的双翼已被剪掉,人们却叹息她不会飞翔----西蒙妮·德·波伏娃

作者/西蒙:作为女性的一体,我诚然怀旧于古老的、乌托邦式的"爱与自由"的戒律,而探询女性的文明史是一件心碎又澎湃的历程,从无限可能的二十一世纪,我们作为回首历史的客体敬畏前辈们所遭遇的苦难又为其奉献了的、已逝的众生亡灵感到忧郁。二战的风朝雨露,资本主义缔结了科技与媒体的话语权,在胜利者的雀跃中历史模糊了母体的文明性,而一场关于拾起女性/母体的遗珠俨然成为智识之士的责任。

其中法国导演克劳德·夏布洛尔在1988年所拍摄的《女人韵事》以"堕胎史"为背景将其与"母体"联结,在讽刺时代与展露女性悲楚间,于大众视野中开启了久经匮乏的女性议题。关于女性自由的对立面往往以碾碎爱作为代价或曰要作为时代的"异类"才有可能逾越平等,而在夏布洛尔眼中对于满身伤痕的一代女性/母体而言,爱往往是蔑视之情,真正的自由只能也仅能蜷缩在狭隘又庸俗的法国南部。

《女人韵事》1988 导演: 克洛德·夏布洛尔 主演: 伊莎贝尔·于佩尔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01「母体范畴下的流浪与禁锢」

作为长期与夏布洛尔合作的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已然成为自由、洒脱、流浪的女性象征,她在影幕中所自带的与世为敌的冷艳气息,不甘屈服于体制与现实的鞭策,走在时代的边缘作为一个被唾弃的女性坚忍的完成演员的使命。当我们说一部电影重要的是在于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年代时,期间演员与导演的自觉性为观众再度窥视苦难提供了蓝图,同时电影发行的1988年也正是法国社会集体反思二战罪行的时刻,《女人韵事》不仅作为建构女性议题的中介还作为夏布洛尔对于法国本土沦陷、人文精神破裂、母体具殇的忆苦之作。

在电影的叙事方面,以一起关于女主玛丽因触犯法律禁忌为他人实行堕胎而被枪决的悲剧为终。在冰冷的叙事结果中,玛丽最终的吊头绳成了一个世纪女性的哑默,久久的悬挂/禁锢于一片死寂、暗蓝的天空中,于此凄楚的画面使得我们再也无法将其与法国国旗中的蓝色/自由相作关联。

在叙事中玛丽因欲望而附带的多重身份使得她能够作为自由的主体横行于现实的边缘但也仅能苟且偷生。玛丽作为养育儿女的母亲,玛丽艰难的拖着两个孩子,穿梭在咯吱作响的楼梯间,镜头从上空划过此幕,留下的是因空间窄小而导致身形扭曲但却必须回家/回到现实的玛丽一家,带走的则是玛丽藏在喉咙中的歌唱家梦想。

欲望本身的驱动力意在反抗眼前的不满,当玛丽意外发现自己具备堕胎技法时,这看似荒谬的谋生手段却成了这位女性找到自我的天梯。作为母体的玛丽,已然能够改善眼前的贫穷摇身跃入中产阶级的池子,但关于女性自由的命题总是存在悖论,一方面玛丽面对无感的丈夫时心中又对向往的爱情、个体的梦想产生憧憬,另一方面她始终摆脱不掉为人堕胎的使命又必须以此来维系自我的欲望与纯白,这一点被电影学博士秦喜清攘括为:"在一种暗悔的罪行的形式下发现了她的性别。"

四十年代左右在维希政府的压迫下社会对妇女的政策/欺压十足压抑期间的人文精神,贝当就任国家元首期间极度倡导"民族革命"也就是反自由主义、恢复传统道德价值观,本飘零割裂的法国本土,遭遇现实的打压与军败,而这一切竟被元首归咎于妇女之误。在堕胎法定型的时代,玛丽作为禁忌尖端的浪子,抚摸着因多孕、无知、意外而受难的母体,从某种程度而言,她具备上帝姿态永恒的打破了禁锢女性的现实枷锁,但这一不可明示的荆棘使得玛丽/女性自由流浪成为了永恒的期待。再加上现实各方面对妇女的下压政策再度使得战后的女性成为历史决择的祭品,被剥夺的生育权以及劳动权,受碾碎的爱情观与人生观导致女性主义的启蒙在法国一度陷入瘫痪。

02「女性傀儡式的断翼与失语」

如果说二十世纪中叶是法国女性失魂的时刻,那夏布洛尔的1988年则是期间母体具殇的弥合反思。作为异己者的玛丽,始终抗拒遵守着现实所倡导女性作为家庭伦理核心的教条,年轻的玛丽象征着青年一代,而二战后法国人口暴涨,一个趋向青年化的国家却未能自觉的给一代青年指路而是在文明的栖息地使女性集体断翼。政体腐败的事实被败将的自尊心所抹去,不停的将国土割裂给德国的现实为妇女们所孤鸣失语。

玛丽作为一个欲望体的母亲,身上稚嫩的活力令其不愿止步于困窘,但在电影中,玛丽始终在怀念她被德军带走的犹太朋友,时常湿润眼眶,白皙的皮肤下暗涌着无处释放的红色烈火。但关于外部/男性的秩序社会,作为妇女小足的玛丽用接近对抗式的姿态维系自身的欲望,包括出轨、犯法。用自虐式/自杀式的生活方式与元首贝当那句:"法国女性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不可破坏传统的家庭伦理。"作长久的无声反抗,在灰色的边缘地带试图找寻关于妇女自由的语言。

家庭是一个社会最小的单位,《女人韵事》借由玛丽与丈夫保罗的冷对峙凸显出社会的另一重样貌。面对失业、懒散只专注于拼贴纸的丈夫,心存理想的玛丽对其选择哑默,从身体上的抵触到精神交流的放弃,甚至将丈夫推荐给自己的助理,不难看出,这一切一度指涉着玛丽对不成一气的法国现状/男性社会感到绝望而后选择失语,社会的外在压力使得群体性黯然失声,期间清醒的玛丽则以自我精神胜利法则度日,正如太过森严的戒律是受不住流浪的诗人。

但也因玛丽足够清醒的认知事物的全貌以及女性个体的渺小,才会选择踏着男性秩序而作禁忌的浪儿。也许在夏布洛尔眼中,世界上的女性只有女人和伊莎贝尔·于佩尔,才会把一切有关女性自由的样子都显露在她身上。富裕的玛丽已然在歌唱,歌颂着自我的喜怒与悲伤。将为人堕胎成为自己事业的玛丽,作为一个独立的女性再度洗刷历史的空白,夏布洛尔深受女性自由所感伤试图模糊掉现实语境,用电影化作舞台,为母体具殇所致歉。

我们不再赘述政体的错误,过多还是在乎电影本身的造诣,戈达尔说:"电影为人类的欲望提供了身体。"在《女人韵事》中我们窥视女性的堕胎史,玛丽手上所触碰的亡灵足以对四十年代的宗教权威构成威胁,在不健全、无安全设备的小厨房台面上玛丽要面对的是一次次关于上帝与死神的博弈。也正如此,早就被折断翅膀的女性怎么又会在乎性别秩序是否公平,而玛丽死刑的结局同时也正在暗喻着:女性无声的呐喊再一次淹没在无际的海洋文明中。

03「沉疴顿愈的精神匮乏与爱」

现实主义与存在主义二者的思想体系构成了法国新浪潮的主要风格,夏布洛尔作为"新浪潮"的主将之一,在他诸多的电影文本中所渗透的宿命论均可见一斑。从一个可视的历史结果转向期间的哲理思索,无论是《冷酷祭奠》中无教养、野蛮但颇具自由的让娜,还是在本电影《女人韵事》中被孩子、家庭禁锢但仍渴望流浪、对社会失望但依旧心中有梦的玛丽,都在凭借历史滤取的权利显露导演的宿命论,一场关于历史的、女性的仍具备价值与爱的母体姿态,由此我们也从夏布洛尔的艺术自觉性中看到了过去与现在弥合的时刻。

《女人韵事》中玛丽/个体死亡的结局已然成为法国社会关于女性议题沉疴顿愈的代价,顿失语言文明的法国,将女性作为掌控社会的工具,维系家庭的职责以便为战争作出贡献,夏布洛尔在揭露父权秩序的同时,也在极度批判女性主义本身的力度和深度、执着于对其精神层面的深刻表述。1941年4月2日法律正式宣布妇女堕胎和避孕被禁止,也就是在资本成熟运转的新世纪对待妇女的方式仍停留在古老的西元629年,那时世人在君士坦堡会议中将"堕胎"视为杀人的古老西方。

导演滤取母体具殇之际,极力还原时代样貌,女性为了暗自堕胎而缺乏生物科学的理论,玛丽的邻居不得已将自身浸泡在芥末水中使其流产,玛丽不具成熟的手术室,用简单的肥皂水在堕胎者的羊膜囊中灌输,关于母体的苦难由此开始剧痛,而夏布洛尔的影片风格极具冷峻,在文明的1988利用物质具象唤起四十年代的具殇,期间所还原的并非是爆裂无声的现实,更多的是其中所涉及的是关于悲剧联想与命运的通感性。

外界与女性失衡的时刻,女性议题被漠视,正如导演的镜头像上帝冷眼旁观人类的瑕疵,又或者说当女性遭受堕胎的痛楚所悲戚的时刻,上帝已死。玛丽作为客体,不断的在用强势的性格来弥补自我那无处释放的红色烈火中所实存的、沉重的精神匮乏。当多育造成一个母体的缺失,失去生育选择权的女性集体失语,那将迎来的便是即刻的死亡与长久的忧郁。卧轨自杀的多育女性,家庭破裂,以妓女身份俨然活着的青年,不盼梦想与虚无,因而从时代弥合的1988年来看,四十年代的法国南部上空飘荡着无数流浪的诗人,有的醒着、有的装睡。

在社会危机与精神匮乏的同时,夏布洛尔几乎是作为西方主流男性创作群体中唯一为建立新的女性形象,打破后穆尔维时代女性形象困境的法国导演。他用一种回望式的揭露具殇来使得女性议题沉疴顿愈,这种悲痛的电影文本,我想只有夏布洛尔作为透析宿命论之后,还能冷静、严峻的为世人启迪期间仍存的关于"爱与自由"的价值期待。

西蒙·结尾:《女人韵事》即便是作为二十世纪末的作品,但期间对于法国社会的反思仍具有重要意义,再度重述米歇尔·福柯的那句:"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年代。"关于电影,我们总以沉浸式、习惯性的姿态来试图娱乐其身,但在真正的影像价值而言,走出剧情,关于一场历史与现在、过去与未来的危机与启迪才是这近乎两个小时最本真的意义。"死亡"是电影的结局,但期间从未被时间原谅的母体具殇是我们作为后一代女性永远致敬的苦难,在法兰西的上空久久停留的流浪的诗人,也终究会在法国解放之际浮沉地表,那个时刻可以说是夏布洛尔创作此电影的1988年,那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而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

 短评

看电影的时候,弹幕在说,这个女人已经变成一个荡妇了。可我觉得不然,这只是一种被压抑许久后遵从本能的释放需要。被战争压抑的男性,被男性压抑的女性,于佩尔只是尽自己所能的从社会鄙视链的最底端挣脱出来,男人把女人当成发泄、生育工具,而国家则把女人当成警示、遮挡工具。在夏布洛尔的电影里,同情是最不需要的。

6分钟前
  • 奈良白团子
  • 还行

四星半//想起伍尔夫写道“自古以来,女性在所有诗人的所有作品中都如灯塔般光芒四射……”但现实生活中女性的遭遇总是与艺术作品中的处境相左 这样悬殊的差距似乎造就了这一生理性别 也可能是社会性别与生俱来就应该带着某种凄惨兮兮的悲剧性//夏布洛尔的冷静克制正好拉开了距离 使得他的观察成为可能怀着怜悯情绪的观察者姿态 呈现出事件和境遇 判决交给男人 判断交给观众

8分钟前
  • YiQiao
  • 力荐

伊莎贝尔于佩尔完全不需要“饰演”的一个角色,天然坦荡的“女权主义者”。她甚至不知道也不在乎什么是女权主义者,只是直接而天真地不妥协于“女人”的被动身份。被占领的法国,没有人去解放国家,也不允许女人解放女人。

11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被占领法国,懦弱和“被阉割”的男人们要借助程序之手、假已是傀儡的国家机器之力,去斩首一个追求温饱和愉悦、渴望灿烂色彩的女人。对这种假道德的揭示,对整个社会氛围的刻画,对女主角出色的演绎,使得影片颇为不俗。

12分钟前
  • xīn
  • 力荐

小白脸都领家里来了难怪了。避孕套是个伟大发明。道德标准一直在变。说白了一个投降最快的国家,高层用军事法庭上的家庭案件这种处理掩饰自己的怯懦。

16分钟前
  • 日光瀑布
  • 还行

"今天做了个很贵的发型 可你居然没注意到" ;真实事件改编 借普通女性之眼控诉纳粹德国控制下的腐败法国维希政权 营造在当下看来不可思议的日常恐惧感;4K修复

18分钟前
  • 超人叔叔
  • 推荐

出乎意料的简洁、平和,于佩尔散发了一种纯真的光辉

20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夏布洛尔的女性题材交由于佩尔来演绎真是再契合不过,一个明明充满无数戏剧点的故事被阐述得无比冷静无比残酷(又一次具备其水准的拿手好戏),多重多元主题即使在堕胎不再被判死刑的今天,仍显得毫不过时,夏布洛尔处理强情节题材从不失手,能做到狗血与优雅兼容实属天赋。那些饱受生育之苦的女性们,自从脱离无忧少女时代,即堕入被无穷家务和孩子哭闹包围的无爱婚姻,那个自杀的母亲冷漠地说“我从没爱过我的孩子”,女主说“我不爱我的丈夫”,泣血心声被男性的自大怯懦扭曲成犯罪的口实,战败的失魂落魄(潜文本语义丰富)必须由女性的身体承担起“重建道德标准”和迎接下一代新生的工具。收得极为干脆的结尾也是向来特色。

2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不得不成为一个女权主义者

24分钟前
  • Jacqueline
  • 力荐

于阿姨是懵懂女误入歧途专业户

25分钟前
  • 杂技演员
  • 推荐

玛丽不需要学习波伏娃或者看阿特伍德来了解什么是女性主义。她站在那里,她走在路上,她拿起工具,她去跳舞,她说拒绝和向前奔赴,她活着本身就是feminism的定义。

27分钟前
  • 010101utbA
  • 推荐

法片#500.非典型夏布罗尔电影。直面二战时期被占领的历史里扭曲的法国人心态(跟[鬼子来了]之类的类似),并将女性的解放、压抑与反抗放在这个背景下,真是胆识和眼界俱佳。人物的复杂性写得很到位。有于佩尔的关系特写才这么多吧。

30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优秀之作:1男女绝对平等也算是一种性别歧视2她本该天真浪漫多情无邪,与阿莫多瓦不同法国导演看女人不单是崇拜,还有理解女性天生的悲剧美3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法国如她的丈夫,敏感虚弱,通过飞扬跋扈的特权滥杀无辜,看看战败国的历史吧,写满荒唐。4她的小儿子那么灵动!我见犹怜。

31分钟前
  • E
  • 推荐

冲着于佩尔看的,近三十年前的她,面貌和现在相比变化不大,那种独有的掩盖不住的桀骜不驯的气质,在每部片子里都有闪现。片中的女子是一个自我意识很强的人,正因为太自我,也不懂的收敛,最后成了道德败坏的牺牲品。女人应该学会自立自强,才能自主选择自己的人生!男人们都很怕这一天的到来吧!

34分钟前
  • Julia
  • 推荐

克鲁塞那个时候很像爱德华诺顿

39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克劳德·夏布洛尔看到现在最喜欢的一部~依旧是繁琐细节的叠加和尽力平衡的白描,不过这部导演情感上的观点清晰,让观影过程舒畅多了~整部片信息量超大,震撼点很多,话题远不止堕胎这么单一,挺值得一看的~又,于佩尔对这个充满复杂性的角色表现地很是立体有说服力,再对比一下冷酷祭奠,不得不赞~

42分钟前
  • Woodring
  • 推荐

有好几段情节说教意味太浓了,导演生怕观众不能理解他的意思似的,最后那个律师恨不得直接对着镜头说咱们法国把人民的权利都剥夺了,只剩下义务了。导演还是不够举重若轻,难怪好莱坞说导演不该进剪辑台。

44分钟前
  • 刘康康
  • 还行

3.5..喜欢最后一个镜头的干脆。见到了法版霍夫曼年轻时的摸样,有点可怜的家庭妇男

46分钟前
  • 彌張
  • 还行

社会越不自信,越拿道德说事。堕胎,说到底如剧中台词,只是女人的事。却由一群男人来审判。中性的视觉,唯一讽刺的是,伊莎贝尔·于佩尔饰演的女主玛丽,最终的结果就是被忽视的儿子想当刽子手的愿望。ps 话说,片中萝莉女儿的扮演者玛丽·特兰蒂尼昂的人生遭遇,真让人唏嘘。

49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还行

克劳德·夏布洛尔中后期代表作,伊莎贝尔·于佩尔凭本片加冕威尼斯影后。1.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梦想成为歌唱家的玛丽,在维希法国时期为了生存,悄悄提供有偿帮助堕胎的服务,并收留妓女朋友,事发后又被设为典型杀一儆百。2.夏布洛尔拍得十分冷静克制,没有做什么道德评判,将一切是非曲直都留给观众自行思考,于佩尔对角色的诠释也足够立体。3.影片中的男性基本成了懦弱、无能、推卸责任与自欺欺人的化身。古往今来,以虚伪而单方面的道德之名禁锢与戕害女性的现象层出不穷,但放在维希法国傀儡政权时期,则更具深意,这也是女性主义的谷底时期,不能忘记。4.德军举办的“蒙眼斩鹅头”比赛也颇有寓意,还有女主丈夫所沉迷的报刊剪裁拼贴游戏。5.影片结构中的双重视角:女性主体与儿子追忆。6.多次复现的门框构图。PS:修订翻译了中字~(8.5/10)

5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